学术投稿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免疫细胞表型分析

黎进;张治平;李涛;彭宝岗;周凡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T淋巴细胞亚群, 自然杀伤细胞, 肝切除术, 流量血细胞计数法
摘要: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rcinoma,PLC)患者肝切除术前、后免疫细胞表型的变化.方法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量血细胞计数法(Flow Cytometry,FCM)检测方法,动态观察120例PLC患者肝切除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HLA-DR含量变化.结果肝切除术前肝功能Child-Pugh B级、OGTT L型和术前施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组,CD4+/CD8+比值则较高(P<0.05).全部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前、后CD3+CD4+T细胞和NK细胞(CD3-CD16+CD56+)含量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2周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8+含量明显低于肝切除术前和术后第3周(P<0.01);而CD4+/CD8+比值则显著高于肝切除术前和术后第3周(P<0.01).结论PLC合并肝硬变肝储备功能不足、术前肝动脉栓塞化疗和肝切除术可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低下,PLC患者肝切除术前行肝动脉栓塞化疗的价值有待深入研究.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1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组织学起源与病理特点.方法对15例GISTs标本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对比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多以腹部包块、疼痛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以梭形细胞型为主(93.3%),CD117阳性率为100%,CD34阳性率为73.3%.结论GISTs符合卡哈尔间质细胞来源.CD117及CD34对GISTs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林;李海刚;董书堃;曾韵洁;曾弘;沈溪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治体会

    目的提高女性膀胱颈梗阻的诊治水平.方法通过对26例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经膀胱颈梗阻电切术,对其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膀胱颈梗阻患者(其中例合并腺性膀胱炎)全部进行电切术,术后疗效满意,无1例术后并发症.结论膀胱镜检可明确诊断膀胱颈梗阻,膀胱颈梗阻部分电切术是治疗本病的佳方法.

    作者:陈其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附280例报告)

    目的探讨预防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方法,以达到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率的目的.方法对280例急性阑尾炎手术切口的临床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仅发生切口感染1例,感染发生率0.36%.结论术中切口的恰当处理,手术前后合理使用抗菌素,可明显降低阑尾切除术后切口的感染率.

    作者:蒋晓松;陈锦铭;冯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腔镜下甲状腺叶部分切除术35例的体会

    目的探讨腔镜行甲状腺部分切除的临床应用.方法用腔镜为35例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及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人实施了经胸皮下入路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和近全切除术.结果全部病例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160min.无喉返,喉上神经损伤,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无中转开放手术.术后恢复良好,近期随访颈部皮肤感觉接近正常.结论腔镜行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具有无颈部疤痕,美容效果好,皮肤感觉接近正常,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陆伟;师天雄;邓建伟;谭焕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胃癌胃切除术后营养支持的护理

    目的总结胃癌胃切除术后营养支持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胃癌胃切除术后患者实施营养支持的护理资料.应用TPN时的护理应注意保护血管,做好血糖的监测,严格控制入速;应用TEN时的护理注意做好空肠造瘘管的护理,严格掌握TEN要从低速、低浓度、小剂量开始;做好口服饮食指导.结果75例患者于营养支持第一阶段行TPN治疗期间5例发生代谢性并发症,其中3例发生高血糖反应,2例发生低血糖反应;38例患者于营养支持第二阶段行T E N治疗期间6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全部病例营养状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92例治愈出院,13例好转出院,无一例死亡.结论做好营养支持的护理工作是改善胃癌胃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李焕联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并发症

    自1992年Kokerling[1]首次成功地在腹腔镜下施行Miles手术后,至今已有十余年.进入2000年后,国内开展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医院迅速增加.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是目前开展得比较多的术式之一.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多,各种各样的手术并发症也相继在文献上报道.由于腹腔镜微创手术本身的特殊性,如平面视觉、间接触感等,它是一种技术依赖型手术,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也多与手术者的人为因素有关.

    作者:丁卫星;甄作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紫杉醇加顺铂的新辅助化疗对提高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率的临床作用

    目的探讨紫杉醇加顺铂(T方案)的新辅助化疗对提高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切除率的影响.方法46例ⅢA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组(23例)和单纯手术组(23例).新辅助化疗的患者确诊后即接受2个周期全身化疗然后手术.单纯手术组患者确诊的直接手术治疗.结果新辅助化疗有效率为56.5%,化疗毒副作用较轻,患者可以耐受.新辅助化疗组的手术切除率为95.6%,根治切除率为60.8%,明显高于单纯手术组患者(P<0.05).后者的手术切除率和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73.9%和30.4%.新辅助化疗并未增加手术并发症.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明显提高ⅢA期NSCLC患者的手术切除率和根治切除率.

    作者:李宇晖;高爽;庄思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脾大部分切除加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

    目的观察脾大部分切除带脾蒂残脾后腹膜移位加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方法把我院普外科于2000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的1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行脾大部分切除带脾蒂残脾后腹膜移位加断流术,对照组单纯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1)治疗组患者静脉曲张消失3例,改善6例,对照组静脉曲张改善4例,无变化4例,加重1例(P<0.01),(2)两组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改变及IgG、IgM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3)研究组术后1年查彩色B超,均提示残脾位于左上侧后腹膜内,可探及动、静脉血彩流图.结论本术式兼有断流术和分流术的优点,脾大部分切除可治疗脾功能亢进.

    作者:李运福;梁永仁;邵俊卿;陈旭森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漏诊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如何避免十二指肠损伤的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50例腹部外伤中漏诊的8例十二指肠损伤病人处理和临床特点.结果致伤原因以车祸伤为主(6例),复合伤6例,术前无一例正确诊断为十二指肠伤,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6例治愈,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严重感染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漏诊的主要原因为认识不足并缺乏相应的特殊检查.结论对有严重上腹外伤史者,应高度警惕十二指肠损伤,反复的物理检查,动态的辅助检查尤其是CT检查,及时剖腹探查等可减少十二指肠损伤的漏、误诊率.

    作者:李家潜;唐诗彬;柯迪峰;林发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外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分析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发生于下肢,轻者可酿成下肢血栓形成后遗症,重者可因肺栓塞(PE)而致命,我院1991年1月至2003年12月行外科手术3704例,术后并发DVT18例,占0.41%,现报道如下:

    作者:丁水平;刘森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直肠癌术中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的防治探讨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的常见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对我科进行的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进行系统性分析,术中发生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7例,术中按出血部位和手术进展情况分别采取止血钉钉压、碘仿纱条填塞法止血.结果6例止血成功并痊愈出院,1例因止血失败出血死亡.结论手术操作不当是导致术中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的主要原因,实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是预防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的关键,止血钉钉压和碘仿纱条填塞是治疗术中骶前静脉丛破裂大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夏利刚;李明伟;林烈文;陈小春;潘凯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腹腔镜肝脏切除术的现状与前景

    1991年,Reich等[1]首次报道对肝脏良性病变成功施行腹腔镜肝脏切除术(1aparoscopic hepatectomy,Ⅲ);1994年,周伟平等[2]报道了国内首例为肝血管瘤患者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术.此后,随着腹腔镜肝脏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新的腹腔镜专用器械、设备的出现和使用,腹腔镜肝脏切除术也在逐步发展.现对腹腔镜肝脏切除术的现状与前景作一综述.

    作者:商昌珍;陈亚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疝环充填式与普理灵疝装置两种疝修补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疝环充填式与普理灵疝装置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手术效果.方法1999年8月到2003年6月行无张力修补术治疗521例腹股沟疝,其中应用疝环充填术式378例(A组),普理灵疝装置术式143例(B组),观察两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程度、术后自主能力恢复时间、并发症和复发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术后8小时疼痛程度、尿潴留和阴囊水肿发生率均显著少于B组(P<0.01);A组术后局部异物感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1);A、B两组术后自主能力恢复时间、术后24小时疼痛程度及复发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疝环充填式及普理灵疝疝装置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均有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的优点,但在手术时间、术后8小时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各有优缺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修补方案可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戎祯祥;陈小伍;剧永乐;伍锦浩;朱达坚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双侧同时减压治疗严重双侧额颞部对冲伤

    目的探讨双侧同时减压治疗严重双侧额颞部对冲伤的疗效.方法我院1996年6~月2003年12月采用双侧同时减压治疗和传统手术方式行双侧开颅减压手术治疗99例严重双侧额颞部对冲伤的患者.结果双侧同时减压治疗35例,存活23例(66.7%),其中良好(Jennet-Ⅴ级)9例(24.2%),轻残(Ⅳ级)8例(24.2%),重残或植物生存者(Ⅲ+Ⅱ级)6例(18.2%);死亡(Ⅰ级)12例(33.3%).传统手术方式治疗64例,生存良好(Ⅴ级)8例(12.5%)和轻残(Ⅳ级)10例(16.1%),重残或植物生存者(Ⅲ+Ⅱ级)13例(20.3%);死亡(Ⅰ级)33例(51.6%).两组疗效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侧同时减压可明显提高严重双侧额颞部对冲伤的治愈好转率.

    作者:谢才兰;陈矢明;杨灵;卢家璋;张嘉林;王毛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外胆管癌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总结手术治疗的32例肝外胆管癌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生存率,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本组病例获根冶性切除14例,姑息切除2例,胆道引流术16例;手术并发症10例(31.3%),手术死亡1例(3.1%).其中22例获定期随访,存活一年以上的有12例(12/22),至今存活8例.结论早期诊断、正确的评估、合理的术式选择能提高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

    作者:林唯栋;温顺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慢性胰腺炎的诊断新进展

    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是由于慢性酒精中毒,胆道系统疾病等各种原因造成的胰腺组织结构和功能持续性损害,胰腺组织节段性或弥漫性的发生慢性进行性炎症,其病理学特点包括胰腺腺泡减少、腺体萎缩、纤维化、钙化及胰腺导管串珠样改变等不可逆的胰腺实质破坏.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或持续性的腹痛,消瘦,黄疽,腹部包块以及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如糖尿病、脂肪泻等.但是因为慢性胰腺炎的症状没有特异性,需要同消化性溃疡、胆道疾病、肠系膜血管病、胃恶性肿瘤及妇科疾病引起的急腹症,特别是胰腺癌等相鉴别.

    作者:侯婧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18FDG-PET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初步临床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18FDG-PE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和影响SUV值(standard uptake value)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作了完全性切除的31例NSCLC患者,比较CT和18FDG-PE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作用.对可能影响原发癌灶和纵隔淋巴结SUV值的各种因素作单因素和多重回归与相关分析.结果18FDG-PET的敏感性优于CT;但两者的特异性无显著性差异.NSCLC原发癌灶大SUV值仅与原发癌灶大小相关,而未发现纵隔淋巴结大SUV值与纵隔淋巴结大小或其它因素相关.结论18FDG-PET在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敏感性明显高于CT.NSCLC原发癌灶大SUV值仅与原发癌灶大小相关.

    作者:杨衿记;吴一龙;唐安戊;谷力加;陈刚;翁毅敏;杨学宁;唐继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双面复合型补片在腹壁切口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双面复合型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用双面复合型补片修补18例腹壁切口疝.结果治愈18例.随访18例,随访期2~12个月,均无伤口感染和复发.结论双面复合型补片应用于腹壁切口疝的无张力修补是安全、可靠、简便的,病人感觉良好的.

    作者:区应亮;区金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血清甲状腺激素变化与危重病预后的关系初探

    目的探讨SICU危重病人血清甲状腺激素(TH)的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6例无甲状腺疾病病史的危重病人入SICU后第一、三、五天血清TH含量.结果第一天T3/FT3含量(T3:0.21±0.27nmol/L,FT3:1.32±0.67pmol/L)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T3:1.40~3.40nmol/L,FT3:2.50~9.82pmol/L),P<0.01.之后存活病人T3/FT3顺时性上升,到第五天仍低于正常参考值;死亡病人T3/FT3则进行性下降,T4/FT4也明显降低,与存活病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CU危重病人血清TH下降程度反映了病情危重程度,可作为评估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作者:万仁平;吴威士;李洁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乙醇、葡萄糖酸钙、利多卡因混合液局部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

    目的探讨乙醇、葡萄糖酸钙注射液和利多卡因混合局部注射治疗血管瘤.方法95%乙醇、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2%利多卡因按3:2:2混合配用局部注射治疗草莓状、海绵状、混合性血管瘤共193例.结果全部治愈,随访至今无复发.有6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瘤体溃烂,经照氦氖激光及外敷抗感染药膏后愈合.结论该方法使用恰当,其效果好,疗程短,并发症少,简单易常用,值得推荐.

    作者:林启发;吴文华;谭建中;丘雨洪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学术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