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手术切除颈段脊髓侧前方和前方肿瘤的手术技巧、脊髓保护方法 和术后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颈段脊髓侧前方和前方肿瘤的手术经验.本组以神经鞘瘤和脊膜瘤为主,占85.4%(41例).肿瘤大径3~13 cm.病变长入颅内13例,向椎管外生长10例.根据肿瘤生长特性及大小采用三种手术入路切除肿瘤,大多行分块切除.结果 肿瘤全切除44例(91.7%).随访0.5~8.8年,恢复基本生活和工作能力40例(83.3%).结论 采用颈后改良手术入路和显微手术能明显提高颈段脊髓侧前方和前方肿瘤的全切除率,同时降低致残率.
作者:雷鹏;王钰;周杰;季玮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骨性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量100例干性颅底骨性标本的相关解剖数据;并分析2000年9月~2007年3月进行的172例内镜经鼻颅底手术录像,评价中鼻甲、筛窦、蝶窦腔内骨性隆起、蝶骨翼突等作为骨性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结果 骨性解剖数据:两侧翼突内侧板、枕髁前缘和破裂孔间距分别为26.47 mm、16.92 mm和19.98 mm;视神经管与破裂孔、卵圆孔和下颌关节窝内缘距离约26 mm、30 mm和44 mm.在172例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与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包括颈内动脉损伤1例,视神经损伤1例,其他并发症包括脑脊液鼻漏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膜炎致死1例;中鼻甲、筛窦、蝶窦腔内骨性隆起及蝶骨翼突是内镜经鼻前颅底、鞍区、斜坡、海绵窦、颞下窝和翼腭窝手术中指导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结论 颅底骨性解剖标志对于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有指导作用,正确认识这些解剖标志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作者:刘海生;刘辉;张秋航;陈业涛;王东;王世杰;田中磊;王云朋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脊髓髓内血管母细胞瘤的诊治经验.本组临床表现主要为感觉和运动障碍、肌肉萎缩及大小便失禁.均经后正中入路切除肿瘤,术中及术后常规使用甲基强的松龙.结果 肿瘤均获全切除.术后短时间内症状改善8例,无变化2例,加重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 本病根据术前典型的影像资料均可确诊.术中尽可能避免活检或分块切除肿瘤,以免引起难以控制的出血和盲目止血引起的脊髓损害.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减轻脊髓水肿.
作者:杭春华;史继新;王汉东;成惠林;谢(韦华);潘云曦;樊友武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在功能区胶质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大脑功能区胶质瘤,采用术中实时超声定位肿瘤的解剖边界,在唤醒麻醉下结合皮质电刺激确定功能边界,根据解剖-功能边界切除肿瘤,同时采用实时超声监测病灶切除程度.结果 本组肿瘤均定位准确.低级别胶质瘤病灶回声均匀,周围无明显水肿带;高级别胶质瘤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肿瘤全切除27例,近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11例.结论 唤醒麻醉下结合术中皮质电刺激定位肿瘤切除边界,同时采用术中超声辅助切除功能区胶质瘤,疗效较好.
作者:张忠;江涛;谢坚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多节段椎管内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12例多节段(>4个节段)椎管内肿瘤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手术方式和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病变位于颈段、颈胸段、胸段、腰骶段各3例;髓外硬脊膜下5例,软脊膜下2例,硬脊膜外2例,髓内3例.均行显微手术病灶切除.结果 病灶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3个月,恢复良好5例,好转6例,无变化1例.结论 椎管内多节段肿瘤起病时症状可较轻微,逐渐加重.早期显微手术尽可能切除肿瘤,有助于功能的恢复.
作者:梁玉敏;高国一;包映晖;潘耀华;万杰青;殷玉华;罗其中;江基尧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肿瘤位于颈椎8例,胸椎1例,腰椎4例.肿瘤分期:Ⅲ期12例,Ⅳ期1例.采用联合入路(后正中入路+前外侧入路)8例,经后正中入路5例;均行半椎板切除.1例Ⅳ期病人切除肿瘤后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融合病变节段.结果 本组肿瘤均完全切除.肿瘤性质:神经鞘瘤1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术后感觉麻木面积扩大5例,肢体运动功能改善8例.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个月.无肿瘤复发,无脊柱畸形发生.结论 采用一期显微手术可以切除大多数椎管内外沟通性哑铃型肿瘤,行半椎板切除可以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应用囊内分块切除技术可以减少对肿瘤邻近解剖结构的损伤.
作者:陈赞;菅凤增;叶明;王亚冰;凌锋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脊髓胶质瘤的显微手术效果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脊髓胶质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本组术前McCormick分级Ⅰ级22例,Ⅱ级46例,Ⅲ级31例,Ⅳ级12例,Ⅴ级2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对未能全切除的47例均行放射治疗.结果 脊髓胶质瘤全切除66例,次全切除25例,部分切除或活检22例.对105例行6~186个月随访,McCormick分级改善48例,无变化46例,加重8例,死亡3例.结论 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脊髓胶质瘤,大多数病例可以做到次全切除或全切除,预后满意;不能全切除者可辅以放射治疗.
作者:洪国良;杨新宇;岳树源;杨树源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采用新型MTI球囊重塑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总结22例26个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治疗经验.均采用新型球囊Hyperglide或Hyperform置于载瘤动脉处,同时将微导管置于动脉瘤内,充盈球囊以封闭瘤颈口后将合适的弹簧圈推送进入动脉瘤内,重复进行充盈球囊和填塞过程,直至动脉瘤致密填塞.结果 19例23个动脉瘤成功填塞;1例前交通动脉瘤因血管迂曲致球囊不能到位而改用其他技术栓塞;另1例前交通动脉瘤因球囊选择不当,瘤颈封堵不完全,导致部分弹簧圈移位进入载瘤动脉;1例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病人死亡.结论 新型球囊重塑技术有助于达到宽颈动脉瘤致密、有效的栓塞.
作者:李贵福;黄胜平;李铁林;张迎光;白小欣;朱吉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病人血浆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浓度的动态监测在病情判定、疗效及放射性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33例健康体检者及30例WHOⅡ级胶质瘤、21例间变胶质细胞瘤、65例胶质母细胞瘤病人测定血浆IGFBP-2浓度,并对65例胶质母细胞瘤病人中的63例在手术(18例)、放疗(15例)、化疗(14例)、综合治疗(16例)前后测定血浆IGFBP-2浓度.结果 ①星形细胞瘤病人血浆IGFBP-2浓度高于少枝细胞瘤(t=2.729,P=0.011).②血浆IGFBP-2浓度随着胶质瘤级别的升高而增加(F=27.215,P=0.000),胶质母细胞瘤复发后浓度显著性升高(P=0.000).③胶质母细胞瘤病人血浆IGFBP-2浓度术后及放疗后均升高(t=3.745,P=0.002;t=2.571,P=0.022);化疗后降低(t=2.565,P=0.024);先手术、后放疗、再化疗四疗程综合治疗结束后,IGFBP-2浓度明显下降(t=4.094,P=0.001).结论 血浆IGFBP-2浓度的动态监测对判定胶质瘤病变性质、恶性程度、化疗疗效及手术、放疗损伤等,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开甲;李守巍;江涛;李桂林;徐丽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应用弥散张量成像和纤维示踪技术显示变异锥体束的可行性.方法 对62例神经外科病人和4名正常人应用1.5 TMRI设备进行弥散张量成像,选用延髓、中脑、内囊后支和中央前回手结四个兴趣区中的两个进行联合纤维示踪.结果 示踪锥体束符合解剖学特征,47例病人和4名正常人示踪到变异的锥体束,另有3例病人存在显著的锥体束走行方式异常.结论 弥散张量成像和纤维示踪技术可以在宏观上显示锥体束及其变异;有必要选用延髓全部横断面和中脑全部横断面或内囊后支作为兴趣区进行联合示踪,以防遗漏变异的锥体束.
作者:何黎民;韩立新;曹惠霞;王俊;吴迪;王伟;王伟民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脑损伤后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方法 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4)和液压打击脑损伤组(n=8).采用侧方液压打击制作颅脑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及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技术,观察SD大鼠脑损伤后12 h脑内bcl-2、bax蛋白和mRNA阳性细胞的分布.结果 侧方液压打击伤后,bcl-2、bax基因在损伤侧大脑皮质、海马表达明显增强,挫裂伤组织内血肿周边的bcl-2、bax基因表达亦明显增强,阳性细胞表达强度受打击能量和颅内血肿影响而呈梯度分布.结论 大鼠侧方液压脑损伤后,bcl-2和bax基因表达受打击能量和颅内血肿的影响,由高到低逐渐递减.这一现象为认识脑损伤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提供了帮助.
作者:高进喜;王水良;王如密;王守森;郑兆聪 刊期: 2007年第11期
侵袭性垂体腺瘤因其向周围组织结构呈浸润性生长,故本病手术全切除率低,复发率高.本文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病人术前海绵窦受侵程度的神经影像学判定标准、术后肿瘤细胞分子生物学标志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提供依据.
作者:李军;牛朝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率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众多新型正电子显像剂的开发和应用在脑胶质瘤的诊断中展现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对目前应用于脑胶质瘤的几种显像剂,如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11C-蛋氨酸(11C-MET)、11C-胆碱(11C-Cho)、18F-多巴(18F-FDOPA)、18F-氟米索硝唑(18F-FMISO)、18F-氟代脱氧胸腺嘧啶(18F-FLT)等作一综述.
作者:李向东;尹吉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2005年6月~2006年5月,我科收治动脉瘤11例,现比较其CTA及DSA检查的诊断和治疗价值.1 对象与方法
作者:董印;李刚;王东海;苏雨行;张鸿日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 病历摘要 男,42岁.因头痛19 d入院.头痛呈持续性,伴颈项疼痛,呕吐胃内容物.10 d前曾有一次癫(癎)发作.
作者:周杰;陈胜利;张书琼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 病历摘要 女,57岁.因突发头痛2 h入当地医院,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0 d后复查头颅CT,显示颅内出血消失后转至我院,行脑血管造影术.
作者:陆新宇;陆培松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 病历摘要(图1)男,7岁.因头痛伴间断恶心、呕吐4个月,加重3 d入院.体格检查:轻度颈强,水平眼震,指鼻笨拙,跟膝胫反应(+),闭目难立征(+).
作者:孙鹏;胡明军;张建;岑波;黄勤;杨宝应 刊期: 2007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34例DAI病人的临床资料.受伤后均采用综合治疗.结果 本组死亡12例,植物生存9例,重度残废5例,中度残废4例,恢复良好4例.结论 DAI好发于轴索聚集区,如胼胝体、脑干上端背外侧、脑白质、小脑、内囊等处.DAI越重,损伤越趋于脑深部和中线结构,病灶位置越深,则意识障碍的程度越重,预后亦越差.临床治疗通常采用生命支持、神经营养药物、促醒药物、高压氧等综合性治疗,注意及时纠正并发症.
作者:周春良;李钢 刊期: 2007年第11期
2000年5月~2005年12月,我科对375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实施微血管减压术(MVD),其中24例(6.4%)术后症状复发而行2次手术治疗,现根据术中所见,对复发的原因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
作者:崔世忠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 对象与方法近年来,我科对21例脑膜瘤病人术前行选择性脑血管造影,栓塞供血动脉,以使术中出血减少,肿块缩小.
作者:曾宪强;段传志 刊期: 2007年第11期
1 对象与方法 我科对3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行经楔前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术后无并发症发生.其中男1例,女2例;
作者:李建华;金时;张俊和;尹航;郑秉杰;王立夫 刊期: 2007年第11期
椎管内肿瘤包括发生于椎管内各种组织,如脊髓、神经根、脊膜和椎管壁组织的原发性与继发性肿瘤,年发病率为0.9/10万~2.5/10万,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20%,是一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神经外科疾病.
作者:徐启武 刊期: 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