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Bold-fMRI在功能区低级别胶质瘤中的应用及语言功能区的可塑性.方法 对15例低级别胶质瘤及14例正常人行fMRI检查并作体素分析.病人在功能影像、术中电刺激指导下进行手术,结合语言测评、影像评估及Kam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等进行随访.结果 病人较正常人半球激活指数(HAI)低,提示语言功能区重塑.肿瘤全切除11例,近全切除4例.术后短期内有不同程度失语7例,术后3个月均得以恢复.术后KPS评分较术前提高.结论 Broca区低级别胶质瘤病人术前、术后语言功能区具有可塑性:应用术前功能影像及术中电刺激指导手术治疗,可提高肿瘤的切除程度,同时亦可保护语言功能.
作者:吴陈兴;魏淼;仪晓立;浦松;王永志;江涛;王晓怡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导航(fMRI)辅助锁孔手术治疗脑皮质运动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涉及脑皮质运动区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情况.术前均行fMRI扫描,将图像输入史赛克导航系统后指导锁孔手术入路的设计;术中根据运动激活区与病变的关系,实时利用导航引导手术切除病变.结果 病变全切除8例(80%),次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肌力障碍加重4例,其他病人肌力水平同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肌力水平较术前均无恶化,且其中2例较术前改善.结论 fMRI导航辅助锁孔手术治疗皮质运动区占位性病变,在大程度切除病变的同时能有效保护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改善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作者:刘涛;贡志刚;蒋震;张彩元;沈钧康;兰青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手术经验.行标准内膜切除术2例,血管补片成形术3例,外翻式内膜切除术18例(其中2例同时应用动脉内膜切除器行颈总动脉内膜切除).结果 术后1例标准内膜切除术及1例血管补片成形术病人出现新发梗死灶,余21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和预后,同时结合内膜切除器行颈总动脉内膜切除,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脑缺血症状.
作者:张士刚;王继跃;张利勇;林凯;刘卫东;邢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颅内成熟畸胎瘤全切除后远期再发颅内肿瘤的性质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报告2例颅内成熟畸胎瘤病人,分别于全切除术后21个月、8年再次发生颅内肿瘤,均行2次手术治疗.结果 影像学资料显示再发肿瘤部位与首发肿瘤有差异,术后病理分别为生殖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结论 颅内成熟畸胎瘤全切除术后远期再发不同部位的颅内肿瘤应首先考虑为新生的异时性肿瘤,多为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尤以生殖细胞瘤为著.
作者:王子德;甲戈;马振宇;张玉琪;姚红新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双语病人进行术中直接电刺激研究,探讨参与双语过程的脑结构.方法 对2例左额叶低级别胶质瘤汉-英双语病人在术中唤醒麻醉下进行中文、英文以及双语转换任务的脑定位,依据功能边界切除肿瘤.评价术前、术后语言功能.结果 2例病人均定位出Broca区,无语种特异性,但两种语言的命名阳性点是分离的;在前额叶背外侧区发现负责双语转换的阳性点,并在皮质下找到相应的特异性纤维;电刺激尾状核头表现为双语转换障碍.术后MRI显示肿瘤全切除.术后语速减慢1例,另1例白发言语减少,3个月后均恢复,未遗留语言转换障碍.结论 大脑存在负责语言转换的脑结构.在实施语言功能区定位手术时,应对每种语言及其转换进行监测.
作者:王永志;白红民;江涛;杨洁;吴臣兴;浦松;晋强;张忠;李守巍;谢坚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功能区胶质瘤手术前后语言功能皮质的改变.方法 对8例胶质瘤累及功能区的病人,在切除术前和术后3~6个月内进行听觉方式呈现的汉语词汇语义判断任务的血氧水平依赖功能性磁共振(BOLD-fMRI,3.0 T)扫描,采用AFNI软件进行脑功能区活动图像分析,获得语言皮质的激活体素,计算出术前和术后的半球激活指数(HAI)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3个月,病人左侧大脑半球瘤腔周围的激活明显增加.量化激活体素结果表明:术前HAI为0.96±0.22,术后1.10±0.2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手术部分切除或大部切除脑胶质瘤3个月后,左侧大脑半球的语言皮质激活体素较术前有不同程度升高.这说明语言功能皮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作者:仪晓立;江涛;吴陈兴;魏淼;王晓怡;李少武;陈绪珠;艾林;戴建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脑胶质瘤耐药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化疗药物体外敏感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组织培养药敏检测法测定50例脑胶质瘤标本对五种不同类型化疗药物:顺铂(cisplatin,DDP)、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替尼泊甙(teniposide,VM26)、尼莫司汀(nimustine,ACNU)和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的体外敏感性(通过计算体外抑制率);同时在组织芯片平台上,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耐药相关蛋白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P-170、TopoⅡ、谷胱苷肽-S-转移酶π(GST-π)的表达,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P53蛋白及p53基因的表达.结果 ①ACNU体外抑制率与GST-π表达水平之间呈显著性负相关(r=0.318,P<0.05).②耐药相关蛋白GST-π与P-170、TopoⅡ表达水平之间呈显著性相关(r分别为0.317和-0.298,P<0.05).③突变型P53蛋白与野生型p53 mRNA之间呈显著性负相关(r=-0.806,P<0.001).④突变型P53蛋白与TopoⅡ表达水平之间呈显著性相关(r=0.401,P<0.01).结论 肿瘤体外药敏试验结合耐药相关基因蛋白的检测,对于胶质瘤个体化化疗方案的制定及临床化疗疗效的预测等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伟;江涛;李桂林;崔云;袁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从人脑胶质母细胞瘤中分离培养脑肿瘤干细胞(brain tumor stem cells,BTSC),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和悬浮培养方法,从6例人胶质母细胞瘤标本中分离培养BTSC,并通过单克隆形成实验观察脑肿瘤干细胞球(braintunlor sphere,BTS)的形成过程.将BTSC接种于含血清培养基,观察其在体外的分化特点.将BTSC子代分化细胞更换培养条件,观察其在无血清培养基中的逆向分化现象.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对BTSC及其分化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在人胶质母细胞瘤中成功分离出BTSC,其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呈悬浮球状生长,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免疫荧光显示其表达CD133.BTSC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发生贴壁分化,分化后的子代细胞可表达CD13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BTSC子代分化细胞在无血清条件下培养,能够再次增殖形成BTS,呈逆向分化现象.结论 人胶质母细胞瘤中存在BTSC,其具有自我更新、无限增殖、多向分化以及逆向分化等生物学特性.
作者:牛朝诗;倪永丰;陈建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构建人白介素18(hIL-18)基困真核表达载体质粒,建立hIL-18基因修饰并呈稳定表达的人脑胶质瘤U87/hIL-18细胞.方法 从人淋巴细胞cDNA文库钓取hIL-18基因后行PCR扩增,利用peDNA3.1(+)质粒为载体,构建hIL-18真核表达质粒pcDNA 3.1/hIL-18.将构建的重组质粒转染人胶质瘤细胞U87,采用G418筛选单克隆细胞株,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的hIL-18蛋白含量,提取细胞RNA,RT-PCR方法检测hIL-18基因在U87/hIL-18细胞中的表达.结果 所得hIL-18 cDNA序列与Gene Bank比对一致,构建的质粒经PCR、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质粒转染U87细胞后.经加压筛选获得hIL-18基因稳定、高效表达的U87/hIL-18单克隆细胞株,细胞堵养72 h的上清中,hIL-18蛋白含量达131.2 pg/ml,且RT-PCR结果显示细胞中hIL-18基因表达呈阳性.结论 成功构建hIL-18真核表达质粒pcDNA3.I/hIL-18,并建立U87/hIL-18单克隆细胞株,为IL-18基因修饰的胶质瘤疫苗研究打下了基础.
作者:戴学军;袁振华;林健;徐敏敏;赵刚;王建业;王伟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向脑胶质瘤选择性迁移的可能机制.方法 从大鼠骨髓组织中分离培养MSC.选取第3~4代MSC,与胶质瘤细胞共培养或利用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后MSC的细胞形态学变化: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培养后MSC表达内皮细胞标志物KDR、Ⅷ因子的情况.结果 与胶质瘤细胞共培养和利用胶质瘤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培养后的MSC在形态上均表现出内皮细胞特征,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显示KDR、Ⅷ呈阳性表达.结论 胶质瘤细胞能够诱导MSC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样细胞,这可能与MSC的趋胶质瘤性迁移的特性密切相关.
作者:董永飞;牛朝诗;高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联合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胶质瘤的体内疗效.方法 选用雄性SD大鼠58只,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6 d后进行MRI检查,确定成瘤后随机分为对照组14只、伽玛刀治疗组14只,p53基因治疗组16只(随机选择2只行Western Blot检测)、p53加伽玛刀联合治疗组14只.在动物模型建立后的第6、8天进行腺病毒介导的p53基因治疗,第10天行伽玛刀照射(15 Gy).伽玛刀治疗后48 h,每组处死6只大鼠,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凋亡情况,其余8只在伽玛刀治疗后1、2、4及8周进行MRI检查.结果 MRI显示p53加伽玛刀联合治疗组较单一治疗组动物肿瘤生长缓慢,且肿瘤细胞PCNA阳性率下降,凋亡率增加.结论 p53联合伽玛刀可以明显控制C6胶质瘤大鼠肿瘤的生长.
作者:贾强;徐德生;李彦和;康春生;浦佩玉;郑立高 刊期: 2009年第01期
成人低级别胶质瘤病人常以癫(癇)起病,癫(癇)成为影响病人术前生活质量及预后的主要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影响低级别胶质瘤病人的癫(癇)预后,如癫(癇)病程、发作类型、发作频率、脑电图表现及肿瘤位置、大小、切除程度、术后并发症、术后放疗等.本文即就近年来发现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提高对两者相互关系的认识.
作者:游赣;桑林;江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大脑半球语言区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的一大难题.运用术前及术中语言功能定位技术有利于在尽可能保护正常脑功能的前提下,大程度切除病灶,避免术后功能障碍.本文即对近年来采用的大脑半球语言功能定位技术进行综述.
作者:张忠;江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颅内髓上皮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颅内髓上皮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病人因颅高压症状入院,CT及MRI检查显示右额叶占位性病变,行肿瘤分块切除.结果 术后病人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病理证实为颅内髓上皮瘤.随访4月余,无复发迹象.结论 颅内髓上皮瘤是非常罕见的原始神经上皮肿瘤,多发生于婴幼儿,其影像学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积极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青林;李刚;王云彦;江玉泉;贾德泽;邓林;马立新;李新钢 刊期: 2009年第01期
疾病的分子分型(mplecular classification)是通过综合的分子遗传学分析,为疾病分类提供更多的生物学信息,从而使疾病分类的基础从宏观形态学转向以分子病理特征为主要依据的新分类体系(molecularpathology charactenistics-based classification).
作者:江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 收集40例脑星形细胞瘤标本,其中WHO Ⅰ级8例,Ⅱ级12例,Ⅲ级11例,Ⅳ级9例;以8例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
作者:钱宝;刘晓东;王春城;王廉;张成;王虎 刊期: 200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