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评价伽玛刀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伽玛刀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病人13例,对中远期疗效进行随访.治疗计划:均采用4mm准直器,边缘剂量40Gy,中心剂量80Gy,等剂量线50%,等中心点1~8个.结果 随访11-96个月,平均54个月.肿瘤有效控制12例,占92.3%;其中肿瘤体积不变4例,缩小8例.无效1例,肿瘤体积增大.随访期间出现晶状体浑浊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各1例,未见远处转移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视力变化:改善4例,不变4例,下降3例,丧失2例.结论 伽玛刀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既能控制肿瘤生长.又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病人视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作者:林益光;徐德生;刘东;张志远;李彦和;张宜培;郑立高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辐射诱导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比较其与散发型脑膜瘤的差异.方法 1例76岁女性病人,46岁时因ACTH腺瘤行全脑放射治疗,病程中先后出现甲状腺癌、淋巴瘤和颅内多发性脑膜瘤,脑膜瘤分别位于右侧颅后窝、右额凸面、鞍结节.并对右侧颅后窝脑膜瘤行伽玛刀治疗.结果 随访6年,右侧颅后窝处脑膜瘤控制良好.右额凸面、鞍结节肿瘤体积明显增大,且出现新病灶.结论 辐射诱导脑膜瘤多表现为高级别、多发、易复发的特点.高精度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可控制病灶,同时避免额外的辐射.
作者:吴瀚峰;潘力;戴嘉中;张南;王滨江;董亚非;于同刚;沈雯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侧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及鞍旁复杂型脑膜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肿瘤大小、位置、生长方式等影像学特点,选择侧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及鞍旁复杂型脑膜瘤58例,包括翼点人路37例,扩大翼点入路8例,颞下入路10例及经乙状窦前后人路3例,术中避免损伤下丘脑和重要的神经、血管等.结果 肿瘤Simpson Ⅰ~Ⅱ级切除49例,Ⅲ级切除6例,Ⅳ级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神经功能症状均获不同程度改善.随访3个月~3年,复发5例.结论 正确运用侧方人路治疗鞍区及鞍旁复杂型脑膜瘤可获良好疗效;娴熟的显微外科操作技巧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的保证.
作者:费舟;蒋晓帆;高大宽;刘恩渝;张磊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诱发电位技术在脑干及其附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静脉麻醉下脑干及其附近病变手术病人18例,术中监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7例,体感诱发电位(SEP)18例,运动诱发电位(MEP)5例.当术中波形发生明显异常时,即通知术者调整或停止操作.结果 本组术中诱发电位监测均顺利完成.BAEPV波变化6例,其中波形逐渐恢复5例,术后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未恢复1例,术后轻度意识障碍,3 d后清醒.SEP波形变化4例,其中手术结束时恢复至基线水平3例,术后未发现异常;未恢复1例,术后病人昏迷.MEP出现变化1例,调整刺激后恢复.结论 在脑干及其附近病变手术中应用多种诱发电位技术,可及时、有效地监测并保护脑干功能.
作者:蒋佩龙;贡志刚;吕丙波;葛玉元;兰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胶质肉瘤术后常规加调强适形(MRT)推量放疗联合化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胶质肉瘤术后应用常规加IMRT推量放疗联合化疗病人的治疗经验.放疗总剂量为60 Gy,其中常规放疗40 Gy,后程IMRT 20 Gy.均行化疗,其中采用替莫唑胺方案3例,司莫司汀加替尼泊苷方案4例.结果 本组急性治疗反应均为1~2级,治疗后均出现局部进展,中位局部进展时间为放疗开始后12.0个月,平均进展时间为13.7个月.并发脑内播散和肺转移1例.中位生存时间18.O个月,平均生存时间20.5个月.结论 术后常规加IMRT推量放疗联合化疗治疗胶质肉瘤,病人对治疗反应可以耐受,生存时间略长于文献报道.
作者:汪洋;潘力;盛晓芳;高晶;陈淑;孙磊;董伟;戴嘉中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并分析经额中网皮质入不敷出路切除侧脑室前部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额中回皮质人路手术切除侧脑室前部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个月~3年,平均1年;术后6个月GOS评分:5分14例,4分2例,3分1例(术后2年死于其他疾病),失访3例.结论 额中回皮质入路具有手术损伤小、术野暴露清楚等优点,是切除侧脑室前部肿瘤的首选人路之一.
作者:邓国军;李东海;汪阳;曾而明;李美华;洪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CT平扫及三维重建在颅骨嗜酸性肉芽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CT平扫及三维重建图像资料.结果 嗜酸性肉芽肿多发2例,单发3例,共9个病灶;其中额骨病灶4个,颞骨3个,顶骨2个.CT主要表现:病变密度不均匀,起源于颅骨板障并侵犯内、外颅板,病灶内残留小骨片(钮扣骨)、脂质和周围软组织改变,硬脑膜受侵情况显示清晰.CT三维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病变大小、边缘范围、病灶内有无死骨及边缘骨质的受损程度.结论 CT平扫与三维重建图像结合,能提高颅骨嗜酸性肉芽肿的诊断水平.
作者:刘德华;索新;郭永川;王桂芝;石蕊;梁前垒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伽玛刀与射频温控热凝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131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治疗效果,其中伽玛刀治疗47例(伽玛刀组),射频温控热凝治疗84例(射频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对术前、术后病人的三叉神经疼痛程度进行评分.术前伽玛刀组和射频组平均VAS评分分驯为7.89和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射频组术后即刻VAS评分0~1分,平均0.61分.伽玛刀组起效时间1周~14个月,平均6个月;VAS评分0~3分,平均1.0分.两组术后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伽玛刀组术后并发面部麻木6例;射频组并发面部麻木19例,咬肌瘫痪8例,复视1例和后组腩神经损伤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个月~3年,射频组3例和伽玛刀组1例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复发.结论 伽玛刀和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均能取得肯定疗效,但伽玛刀治疗并发症较少且轻,相对更安全;其缺点是起效较慢.
作者:刘灵慧;杨骏保;项永生;王黎;陈刚;陈善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脑深部电刺激(DBS)对大鼠双侧伏核多巴胺D1A受体(D1AR)和D2受体(D2R)表达的影响以及多巴胺受体(DAR)在DBS治疗吗啡心理依赖中的作用.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刺激组(ShS组)、电刺激组(DBS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20只/组.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伏核多巴胺D1AR和D2R表达的变化.结果 ShS组伏核D1AR阳性细胞数较NS组、DBS组明显增多(P<0.01),而DBS组与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D1ARmR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S组大鼠D2R阳性细胞数较NS组明显下降(P<0.01),但较ShS组明显上升(P<0.01);ShS组大鼠伏核D2RmRNA较NS组及DBS组显著上升(P<0.01),而DBS组与N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BS对吗啡心理依赖大鼠伏核D1AR和D2R的表达起反向调节作用.
作者:王丽丽;王桂松;王艳艳;徐纪文;周洪语;田鑫;赵迎春;潘晓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儿童及青少年垂体腺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MP-9表达与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53例儿童及青少年垂体腺瘤的临床特征、形态学特征及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 31例大腺瘤中,侵袭性16例,占51.6%;12例巨腺瘤中,侵袭性9例,占75.0%;而10例微腺瘤中仅2例有侵袭性,占20.0%.形态学显示:核分裂相Ⅱ级21例,核仁显著24例,瘤巨细胞28例.肿瘤形态学特征、内分泌类型与肿瘤侵袭性无显著相关性(P>0.05).27例侵袭性腺瘤中(侵袭组),MMP-9表达20例,占74.1%;26例非侵袭腺瘤中(非侵袭组),MMP-9表达12例,占4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获随访,放疗组(11例)术后复发5例,平均53.3个月复发;未放疗组(26例)复发7例,平均19.4个月复发.结论 儿童与青少年垂体腺瘤形态学特征与肿瘤侵袭性无显著相关,与肿瘤大小有关,而MMP-9可能参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发生.
作者:王军梅;崔云;李敬军;陈绪珠;戴珂;李桂林;张亚卓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伽玛刀照射对猫运动区皮质细胞凋亡和bc1-2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实验用猫9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伽玛刀15Gy照射组和50Gy照射组,30只/组.伽玛刀照射后1、2、3、7、14d 5个时间点各取6只动物,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1-2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脑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结果 伽玛刀照射后动物均未出现肢体偏瘫、行走不稳等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伽玛刀照射组各时间点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伽玛刀15Gy照射组与50Gy照射组相比.照射后2 d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伽玛刀照射组各时间点bc1-2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而伽玛刀50 Gy照射组bc1-2表达水平在各时间点均低于15Gy照射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伽玛刀照射后,细胞凋亡率变化与照射剂量有关;bc1-2蛋白表达减弱可能是伽玛刀照射引起脑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董长征;赵文清;李文玲;白爱岐;岳向勇;陈晓刚;崔雪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治疗癫癇具有定位精确、对周围组织损伤小、疗效好及安全等优点,目前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癫癇.SRS治疗癫癇的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其可能与射线影响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功能,引起致癇神经元传导阻滞,致癇神经元对放射高度敏感,射线致癫癇神经元递质失衡,射线直接破坏癫癇神经元等几种机制相关.本文结合文献,对SRS治疗癫癇的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曾凡猛;梁军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恶性胶质脑瘤治疗以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术后放疗联合化疗较单纯术后放疗可明显延长病人的生存期.近年来,由于放化疗的联合应用,特别是放疗合并替莫唑胺化疗,假性进展(Pseudoprogression)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为此,本文对胶质瘤放疗后假性进展的临床特征及发生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于同刚;潘力;戴嘉中;冯晓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通过时变磁场在颅内产生电流的一种无痛性技术.近年来,rTMS作为一种治疗帕金森病(PD)的新型技术应用于临床,已成为神经调控和神经修复的重要手段.本文主要介绍其基本原理.并对相关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陈琳;黄红云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 对象与方法 2004年7月~2008年7月,我科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行颅骨钻孔治疗分隔状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64例,其中男49例,女15例;年龄41~89岁,平均65.1岁.
作者:黄乔春;杨国平;韦君武;吴京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1 病历摘要 男,47岁;因右侧面部反复发作性疼痛13年入院.药物疗效不佳,伴头晕、恶心.查体:无扳机点,神经系统查体阴性,全身检查与头脑CT、MRI无异常.
作者:吕学明;袁绍纪;张荣伟;杜池刚;王小刚;陈援朝;吕福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可分为颅内肿瘤及椎管内肿瘤两部分,其中颅内肿瘤发病率约为7.8/10万~12.5、10万,椎管内肿瘤相对较少,发病率约为0.9、10万~2.5/10万.
作者:潘力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