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脊液引流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aSAH病人的临床资料,因aSAH致脑积水接受脑脊液引流治疗,根据是否出现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将病人分为永久分流组(n=22)和非永久分流组(n=46).统计分析脑脊液引流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病人在术前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颅内感染、脑脊液平均引流时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分流组7 d内与14 d内的脑脊液每日平均引流量均明显高于非永久分流组,其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aSAH后脑脊液每日引流量可能成为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影响因素,每日平均引流量高的病人易发展为分流依赖性脑积水.
作者:刘佳雨;尹龙;黄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神经节细胞胶质瘤(ganglioglioma,GG)合并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肿瘤(dysembryoplastic neuroepithelial tumor,DNT)的难治性癫(间)病例的病理及影像学特征,优化手术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症状性难治性癫(间)病人的临床资料,经评估后行左额颞枕开颅左颞病变及癫(间)灶切除术.结果 术后病理为GG合并DNT,术后脑电图无癫(间)样放电,病人恢复良好.随访1年无癫(间)发作.结论 GG合并DNT的混合性神经元-胶质肿瘤临床少见,大多数为良性肿瘤,切除术后一般无复发,预后良好,无需进一步的放疗或化疗.
作者:张尧;翟锋;牛弘川;李天富;栾国明;周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WHOⅡ和Ⅲ级弥漫性胶质细胞瘤病人肿瘤相关性癫(间)(tumor-associated epilepsy,TAE)与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WHOⅡ和Ⅲ级弥漫性胶质细胞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肿瘤位置、年龄、性别、WHO分级、IDH1突变情况对术前癫(间)发作的影响.结果 与年龄>40岁、IDH1野生型比较,年龄≤40岁、IDH1突变型者TAE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H1突变型是病人术前癫(间)发作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OR=8.433,95%CI:3.539~20.096,P=0.000).结论 IDH1突变型弥漫性胶质细胞瘤更易引起病人癫(间)发作,对于WHOⅡ和Ⅲ级弥漫性胶质细胞瘤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魏若伦;陈若琨;薛亚轲;杜伟;杨凤东;魏新亭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入路桥小脑角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的要点及神经功能保护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36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27例,Ⅲ级切除4例.肿瘤全切率88.9%.术后脑脊液耳漏1例,皮下积液1例,颅内感染2例.无死亡病例.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8.9%,功能保留率为77.8%;听力保留率100%,听力改善率25%.后组脑神经解剖保留率100%.随访29例,时间3~151个月,复发1例,伽玛刀治疗后未见进展.结论 乙状窦后入路为切除桥小脑角脑膜瘤较为安全理想的手术入路,术中应用颅底技术和显微外科技术并辅以电生理监测,能显著提高病变的全切率和脑神经功能的保留率.
作者:柯炎斌;陆永建;方泽鲁;曹国彬;李伟;高修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颅内电极脑电图发作前期脑电活动特点,探讨其与不同发作起源部位及术后病理的关系,为癫(间)定位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症状性难治性癫(间)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颅内电极记录的发作起始部位不同,将病人分颞叶外癫(间)(n=11)和颞叶癫(间)(n=8).分析两组发作前期脑电的放电类型以及病理结果.结果 颞叶外癫(间)病人发作前期脑电多表现为周期样节律性快活动,颞叶癫(间)发作前期均表现为周期样多棘/棘-慢波放电.两组病人发作前期脑电活动的放电类型存在统计学差异(x2=40.358,P<0.01).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局灶性脑皮质发育不良(focal cortical dysplasia,FCD)不同亚型之间的发作前期脑电活动存在统计学差异(x2=25.050,P<0.01).结论 起源于颞叶外的癫(间),发作前期脑电活动多表现为周期样节律性快活动,病理分型以FCDⅡ型多见.而起源于颞叶的癫(间),发作前期则以周期样多棘/棘-慢波放电为主要放电表现,病理分型多见于FCDⅠ型.
作者:王静;周健;关宇光;陈述花;王梦阳;栾国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评价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采用Leksell伽玛刀治疗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累及眶尖部病变36例,眼眶前中部9例.边缘剂量10.0~20.0 Gy,中位剂量12.0 Gy.结果 病人在伽玛刀治疗后均未出现新的脑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突眼症状缓解23例,视力提升22例,4例出现病侧一过性球结膜水肿.45例病人随访18~120个月,平均(28.2±9.4)个月,复查MRI和(或)CT显示病灶体积缩小41例(91.1%),无明显变化4例(8.9%).随访期内无复发及再手术病例.结论 伽玛刀治疗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可长期控制肿瘤生长,又取得较高的神经功能保留率,并发症罕见,可作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值得推广.
作者:刘东;李彦和;张志远;张宜培;宋国祥;徐德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颞叶癫(间)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及种类,分析总结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颞前叶及内侧结构切除且术后出现并发症的24例单侧颞叶癫(间)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出现偏瘫4例,对症治疗后痊愈.颅内感染8例,腰椎穿刺后痊愈7例,脓肿切除术后痊愈1例.周围性面瘫2例,颞肌萎缩3例,术后1年无改善.颅内血肿4例,再次手术清除血肿,无并发症发生.眼睑下垂2例,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脑积水1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恢复正常.结论 颞叶癫(间)手术存在一定的并发症,但如能熟悉颞叶及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熟练运用显微技术,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某些并发症.
作者:翟锋;栾国明;周健;牛弘川;张尧;丁浩然;孙卫进;陈嘉芃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动脉瘤夹闭术中终板造瘘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脑积水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46例aSAH后早期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施行终板造瘘分为动脉瘤夹闭术+终板造瘘组(终板造瘘组)80例及单纯动脉瘤夹闭术(单纯夹闭组)66例.比较两组脑积水的发生率以及疗效.结果 146例病人慢性脑积水的总发生率为20.5%(30/146),终板造瘘组和单纯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为13.8%(11/80)、28.8%(19/66),单纯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终板造瘘组(P<0.05).FisherⅢ和Ⅳ级病人中,单纯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分别明显高于终板造瘘组(P<0.05);Hunt-HessⅢ和Ⅳ级病人中,单纯夹闭组慢性脑积水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终板造瘘组(P<0.05).终板造瘘组急性脑积水术后缓解率明显高于单纯夹闭组(P<0.05).结论 术中终板造瘘对aSAH后急性、慢性脑积水的疗效较好,尤其对Hunt-HessⅢ和Ⅳ级、FisherⅢ和Ⅳ级病人的疗效更好.
作者:阿哈提?沙马尔奥坦;杜郭佳;MohammadSami;臧哈尔?哈布德勒;赛力克?对山拜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病人的复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行显微手术的矢状窦旁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随访肿瘤复发情况以及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矢状窦旁脑膜瘤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 65例病人平均随访(2.6±1.3)年,复发12例(18.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60岁、肿瘤≥4 cm、WHO分级较高、Simpson切除分级较高、有瘤周水肿、结节形脑膜瘤、强化均一、有硬脑膜尾征以及术后KPS评分<70分的脑膜瘤复发率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肿瘤的大小、WHO分级、Simpson分级、脑膜瘤形状、有硬脑膜尾征以及术后KPS评分为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大小、WHO分级、Simpson分级、脑膜瘤形状、硬脑膜尾征以及术后KPS评分可影响矢状窦旁脑膜瘤病人术后的复发,临床上应针对上述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尽可能降低病人术后复发概率.
作者:徐旭东;计颖;郭西良;张圣邦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丘脑前核脑深部电刺激(ANT-DBS)对癫(间)病人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行ANT-DBS的癫(间)病人的临床资料,运用McHugh分级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并运用韦氏智力量表(WAIS-Ⅳ)、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对手术前后的认知和情绪进行测评,对影响认知能力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例病人随访1~1.5年,发作控制理想4例,不理想11例.术后病人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记忆力、注意力、语言、抽象能力、定向力、记忆商得分均高于术前(P<0.05).认知改善与发病年龄呈正相关(r=0.427,P=0.031);其与病程、发作频率呈负相关(r=-0.723、-0.315,P=0.002、0.040);其与发作改善、发作形式、药物种类则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ANT-DBS可明显改善癫(间)病人的认知能力,在无切除性手术指征的难治性癫(间)病人中可考虑该项治疗手段.
作者:潘军红;顾晶晶;关宇光;栾国明;周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双侧颞叶癫(间)的治疗是外科医师的棘手问题,治疗效果和病人生活质量之间难以平衡.本文就独立起源的双侧颞叶癫(间)的诊断及特点进行介绍,并结合近年来对该疾病的认识和外科治疗手段进行综述.
作者:牛弘川;翟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脑磁图是目前电生理方面灵敏度高的无创检查,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在颞叶癫(间)定位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脑磁图对颞叶新皮质放电形成的磁场定位灵敏度较高,而对颞叶内侧起源的磁场探测灵敏度较弱,与其他检查的结合可以提高定位的准确度.脑磁图对颞叶功能区如语言区的定位准确度较高,可部分替代Wada试验、术中唤醒电刺激等有创检查.
作者:滕鹏飞;周健;翟锋;栾国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癫(间)外科的历史有近200年,癫(间)外科手术早见于19世纪初[1-3].随着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等技术的发展,癫(间)外科也逐步发展起来,现已成为治疗癫(间)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法.颞叶癫(间) (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 是指发作起源于颞叶的癫(间),是成人常见的癫(间)类型,占全部癫(间)的30%~3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中19~39 岁为发病高峰[4].
作者:周健;栾国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种技术联合评估在运动区致(间)灶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疑为运动区致(间)灶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fMRI-bold、Wada试验和SEEG功能区测定均显示运动区向对侧转移,SEEG脑电图显示病侧运动区起源的致(间)灶,手术将病侧致(间)区及运动区一并切除.结果 术后运动功能无损害.随访15个月,癫(间)无发作.结论 对于运动功能已经转移的运动区起源的癫(间),可考虑手术将解剖上的运动皮质及致(间)灶一并切除,以达到治愈癫(间)的目的.
作者:卢明巍;黄辉;谢丽媛;胡尚伟;吴淼经;祝新根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初步探讨脑室置管镜辅助下改良切口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临床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脑积水病例资料,均应用脑室置管镜辅助下改良切口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 10例病人脑积水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改良切口后分流术手术时间35~60min,平均(45.0±1.2) min,较传统分流术明显缩短.脑室端置管位置准确,无脑室置管镜相关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脑室置管镜辅助下改良切口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安全可靠,定位精确,微创,手术时间明显缩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汤灿;张恒柱;严正村;王晓东;佘磊;董伦;魏民;李育平;王杏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促甲状腺激素型(TSH型)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与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TSH型垂体腺瘤病例资料.9例病人均经手术治疗,其中开颅手术4例,经蝶手术5例.结果 全切除4例,近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4例.在7例术前TSH增高病例中,术后降至正常5例.术后并发症:电解质紊乱2例,脑脊液鼻漏1例,术区出血l例.术后随访35~78个月,经影像学及激素水平综合评估,治愈4例.结论 TSH型垂体腺瘤存在侵袭生长,质地偏韧的特性,治疗策略需要根据病人实际情况,个性化选择治疗方案.
作者:韩松;王鹏斐;杨亚坤;刘宁;于春江;闫长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下切除垂体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经鼻蝶入路神经内镜治疗的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其中无功能性腺瘤44例,泌乳素腺瘤32例,生长激素腺瘤8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3例,促性腺激素腺瘤6例,多分泌性腺瘤5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62例,次全切除23例,部分切除13例.平均手术时间115 min,平均术后住院时间5.7 d.术后第1天复查垂体激素水平,提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37例.术后出现并发症13例,经对症处理后恢复.无再次手术与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视力、视野障碍好转40例,头痛、头晕缓解51例,月经恢复正常20例.结论 经鼻蝶神经内镜治疗垂体肿瘤,能够全程直视下切除肿瘤,肿瘤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缩短住院时间,具有较好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夏力;张弩;何科君;周权炜;杨李轩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应用经验.方法 同顾性分析50例运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面肌痉挛病例资料,术中运用神经内镜观察术野中面神经走行并辨认其周围责任血管,对受压面神经进行减压.结果 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消失44例,症状减轻6例术后面瘫3例,听力下降1例.没有无效或复发病例.结论 面肌痉挛MVD应用神经内镜能有效避免遗漏责任血管,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陈开来;庞明志;李兵;鲁晓杰;苗增利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显微外科结合内同定手术治疗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 同顾性分析4例椎管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资料.3例表现为双下肢麻木乏力,病变位于胸椎;1例为单侧臀部疼痛,病变位于腰椎.均行显微手术切除,其中3例同时行椎弓根钉内同定植骨融合术.结果 病变均全切除,术后病理为海绵状血管瘤,术后症状消失,脊柱稳定性可靠.结论 椎管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少见,脊髓与神经根慢性受压而出现症状和体征,MRI具一定特征征表现.充分暴露病变,利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结合钉棒内固定技术,既能全切病变,也可有效确保脊柱稳定性,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古机泳;赵敏婵;伍益;李智斌;丁晓;黄戈;冯子泽;彭逸龙;李小辉;栾中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分期手术治疗鞍上生长的巨大垂体肿瘤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鞍上生长的巨大垂体肿瘤病例资料.一期手术均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切除肿瘤,依据术后肿瘤残留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期手术方法.结果 一期手术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采用分期手术5例.其中残余肿瘤下降至鞍内2例,二期手术采用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残余肿瘤位于鞍上3例,二期手术采用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在5例采用分期手术病例中,肿瘤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60个月,平均26个月,激素替代治疗3~6个月后,垂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对于鞍上生长的巨大垂体肿瘤,选择合理的分期手术方法,采用伽玛刀、药物等综合辅助治疗,可使病人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严正村;张恒柱;王晓东;佘磊;董伦;李育平;魏民;王杏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枕部开颅经小脑幕入路切除丘脑肿瘤的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采用枕部开颅经小脑幕入路手术治疗丘脑肿瘤病例资料.经大脑大静脉后下间隙切除肿瘤12例,联合胼胝体旁切开3例,主要经胼胝体旁切开1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3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轻偏瘫1例.结论 枕部开颅经小脑幕入路适宜切除丘脑后内下部肿瘤,具有定位准确、创伤小等优点.
作者:方陆雄;宋烨;欧毅超;漆松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劈开式椎板切开复位技术在多节段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累及多节段的椎管内肿瘤病例,男性2例,女性1例,MRI检查均为腰椎椎管内占位,分别累及2~4个节段.治疗方法采取劈开式椎板切开复位技术进行椎管内肿瘤切除.结果 肿瘤均全切除,病理诊断:神经鞘瘤2例,转移性腺瘤1例.术后病人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椎板骨质损失少,无椎板、椎弓根及椎体骨折发生.结论 劈开式椎板切开复位技术具有微创、费用低等优点,在多节段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作者:王晓东;张恒柱;严正村;佘磊;李育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