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基于术前MRI影像和术中病理形态特征,提出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新分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切除的97例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RI表现和术中病理形态特征,将病变分为团块型、假包膜型、混合型和巨大型,并统计分析.结果 团块型47例(48.5%),假包膜型33例(34.0%),混合型14例(14.4%),巨大型3例(3.1%).不同类型海绵状血管畸形病人的就诊年龄、首发症状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但分布部位、病程无差别(均P >0.05).巨大型病人平均就诊年龄小,为.17.7岁.假包膜型的首发症状以神经功能障碍(48.5%)和头痛(27.3%)居多,团块型以癜癎(46.8%)和神经功能障碍(25.5%)居多,混合型以癜癎(42.9%)和头痛(35.7%)居多.除巨大型,其他类型病灶大小有显著性差异(P<0.05),混合型大,团块型小.结论 不同类型的海绵状血管畸形各有临床特点,区分不同类型病变有助于精细手术.
作者:黄理金;冯文峰;漆松涛;樊俊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经皮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和颅后窝探查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治疗情况,其中经皮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射频治疗组)治疗60例,颅后窝探查手术(颅后窝手术组)治疗66例.结果 射频治疗组术后有效率91.7%,颅后窝手术组为86.4%o颅后窝手术组三叉神经第1支病变病人术后7d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射频治疗组(P = 0.033),但两组疼痛缓解度无明显差别;对于三叉神经第2、3支病变的病人,术后7d两组疼痛缓解度和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18个月,射频治疗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5%,复发4例;颅后窝手术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未见复发.结论 颅后窝探查手术是治疗由三叉神经第1支病变引起的三叉神经痛的良好方法;对于由三叉神经第2、3支病变引起的三叉神经痛,经皮半月节射频热凝术和颅后窝探查手术疗效相当.
作者:杨鹏;李云;朱军;付爱军;刘清军;李群喜;阮向华;孙泽林;张立民;丁小斌;鲁大双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前交通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89例采用显微手术夹闭的前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发生术中动脉瘤破裂.结果 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发生率为16.85%,15例术中破裂的动脉瘤均成功夹闭.随访15例,时间6个月,术后GOS评分:恢复良好8例,轻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2例.结论 载瘤动脉的显露与合理的临时阻断,脑池的充分开放以及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保持术野的清晰可以有效预防和处理前交通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发生.
作者:许州;陈谦学;田道锋;吴立权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 )辅助神经减压术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患有排总神经损害的搪尿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将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均行排总神经减压术,术后治疗组采用NGF治疗,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2治疗.结果 治疗组麻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24例,显效率达80%,明显高于对照组(60%) (P<0.01).与治疗前对应速度相比,治疗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提高了(9.9±0.4) m/s (P<0.0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提高了(9.6±0.4)m/s(P<0.01);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速度均显著增加(均P<0.01).结论 NGF辅助神经减压术对DPN病人临床症状的缓解及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有明显作用.
作者:王维军;李世亭;张文川;周宁全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烟雾病间接血流重建术后早期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DSA证实的烟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型29例,缺血型18例,均行间接血流重建术.手术前后行头部CT灌注成像检查,分别对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IP)行半定量和定性分析,对比手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烟雾病手术前后CT灌注成像各参数比较,TTP绝对值(TTP值)和相对值(r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缺血型烟雾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9例(50%).症状改善者,手术前后TTP值和r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症状未改善者,手术前后TTP值差异显著((P<0.05),而rTT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烟雾病间接血流重建术后侧支血管形成和脑血流改善早于造影可见新生血管形成,CT灌注成像为术后早期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提供合理解释.
作者:戴冬伟;赵文元;许奕;洪波;黄清海;方亦斌;李强;刘建民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血管造影,其中完全栓塞或部分栓塞9例.术中采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再次确认相关血管,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16例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均全切除.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McCormick脊髓功能状态分级:明显改善12例,无变化3例,加重1例.结论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可以取得良好疗效,术前血管造影栓塞和术中荧光血管造影有利于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
作者:曹依群;岳志健;胡小吾;许奕;李强;吴曦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功能神经导航系统下高枕部经皮质入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及周围病变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侧脑室三角区及周围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BrainLAB神经导航系统下经高枕部入路切除病变,切口位于枕外粗隆上5~8cm,中线旁2~4 cm.统计分析手术前、后失语指数(aphasia quotient,AQ)评分.结果 病变全切除31例,次全切除4例.术后病理:脑膜瘤14例,胶质瘤11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转移瘤2例,室管膜瘤1例,中枢神经细胞瘤1例,脉络丛乳头状癌1例,生殖细胞瘤1例.术后偏瘫加重3例,偏盲2例.随访35例,时间3~12个月,3例偏瘫及1例偏盲病人均好转,另1例偏盲无改变.5例术前语言功能障碍病人较术后早期改善明显(AQ = 95.2±2.58,P<0.05);30例术前语言功能正常病人,除2例语言功能恶化外,其余均正常(AQ = 94.9±6.37).结论 神经导航下高枕部入路便于操作、容易显露病变,能成功避开重要神经功能传导束,降低术后功能障碍发生率,是治疗侧脑室三角区及周围病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正辉;宋志军;许百男;王飞;王文鑫;陈晓雷;周定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早期显微手术夹闭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于发病早期((72 h)行手术夹闭,术后3个月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术后复查DSA 35例,动脉瘤颈完全夹闭34例,瘤颈部分残留1例,行二次手术完全夹闭.术后应用mRS评分:0~1分27例,2分2例,3分3例,4分2例,5分和6分各1例.结论 早期手术夹闭破裂动脉瘤仍是治疗动脉瘤基本的方法,且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郭之通;龙建武;高建国;肖惠生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锁孔入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28例,其中三叉神经根人脑干区有明显血管压迫123例,难以明确责任血管5例.结果 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32个月.治愈102例,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2例.复发4例,经再次行微血管减压术治愈2例.术后出现周围性面瘫3例,同侧听力下降1例,经对症治疗痊愈,无颅内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可作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外科方法.
作者:叶永造;王占祥;刘希尧;谭国伟;郭剑锋;薛伟明;沈上杭 刊期: 2011年第10期
枕大神经痛的治疗目前多采用对症及中医疗法,但疗效均不确切.2007年2月--2010年10月,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确诊枕大神经痛75例,总结手术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付勇;邹建军;马逸;李岩峰;王斌;黄海韬;王全才;李亮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总结脊髓髓内肿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脊髓髓内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超声辅助定位5例.结果 室管膜瘤17例,低级别星形细胞瘤(WHO I ~II级)8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WHO Ⅲ~Ⅳ级)3例,血管母细胞瘤3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脂肪瘤、转移瘤、畸胎瘤各1例.室管膜瘤全切率82.4%,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为50.0%,高级别星形细胞瘤为33.3%,血管母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和转移瘤均全切,脂肪瘤和畸胎瘤次全切.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McCormick脊髓功能状态分级:I级23例,II级7例,Ⅲ级3例,Ⅳ级3例.结论 显微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措施.术中超声有助于术中肿瘤定位,减少手术创伤.
作者:赵兴利;李朝晖;付红;梁前垒;房向阳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颈静脉血栓形成对颅内压的影响.方法 40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左侧颈静脉血栓(LJVT)组、右侧颈静脉血栓(RJVT)组、双侧颈静脉血栓(BJVT)组、假手术(Sham)组,通过阻断相应血管血流并注入凝血酶建立血栓模型.通过颈部彩超测量造模前后各组动物颈静脉直径,并监测72 h内颅内压变化.造模后1周观察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 与造模前比较,LJVT和RJVT造模后颅内压即升高(P<0.05),12h后降至造模前水平(P>0.05);BJVT造模后颅内压显著升高(P<0.01),72h仍处于较高水平(P<0.01); Sham组造模前后颅内压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 颈静脉血栓形成可引起颅内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导致颅内压升高.一侧颈静脉血栓可导致短暂颅内压升高,双侧颈静脉血栓颅内压升高严重而持久.
作者:余海林;张小军;王守森 刊期: 2011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逆转录酶抑制剂3-叠氮-3-脱氧胸腺核苷(AZT)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脑胶质瘤干细胞和脑胶质瘤细胞并鉴定,两种细胞同时设立为实验组(0.125 mot/L、0.250 mol/L、0.500 mol/L AZT)和对照组.MTT法检测AZT对两种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改变;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RAP-ELISA)检测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AZT对两组细胞的生长抑制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均P<0.05),在同一浓度和时间点,AZT对脑胶质瘤干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弱于脑胶质瘤细胞(均P<0.05).0.250 mol/L、0.500 mol/L AZT作用72 h后,脑胶质瘤干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4.21±1.53)%、(10.60±0.38)%,而脑胶质瘤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6.75±1.25)%,(14.30±2,59)%,明显高于胶质瘤干细胞(均P<0.05).AZT对两组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均P<0.05),且在同一浓度和时间点对脑胶质瘤细胞的作用明显强于脑胶质瘤干细胞(均P<0.05).结论 逆转录酶抑制剂AZT对脑胶质瘤干细胞和脑胶质瘤细胞均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可能机制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调控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实现.脑胶质瘤干细胞的耐药性强于胶质瘤细胞,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金;邓兴力;宋晓斌;张胜平;杨智勇 刊期: 2011年第10期
在无脊椎动物及几乎所有脊椎动物体内,Notch信号通路在细胞分化、发育中发挥关键作用.该通路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主要功能包括调控细胞间相互作用、维持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调节血管新生等.近年的研究发现:Notch信号通路在肿瘤的血管新生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与肿瘤生长密切相关.本文就Notch信号通路与血管新生,特别是肿瘤血管新生的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刘锋 刊期: 2011年第10期
1 病历摘要女,50岁,因交通伤急诊入院.病人枕部着地,伤后即刻昏迷.入院查体:昏迷,GCS 6分.心率66次/min,血压130/80 mmHg.右瞳孔直径6.0 mm,左瞳孔直径3.0 mm,对光反射消失.四肢肌张力增高,两侧巴宾斯基征阳性.急诊头颅CT示右额颖脑挫裂伤、右额颖顶硬脑膜下血肿,中线左移约1.3 cm,环池消失,蛛网膜下腔出血.
作者:童武松;郭义君;杨文进;周艳;张琴 刊期: 2011年第10期
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其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使其成为颅内难攻克的肿瘤.外科手术结合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理是目前主要手段.制订符号国情的治疗路径有助于规范胶质瘤的诊治,从而获得佳的疗效.
作者:李志勇;漆松涛;陈龙华;丁彦青 刊期: 201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