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象与方法2008年2月-2010年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神经外科对51例需行大骨瓣开颅术的病人应用额顶枕弧形改良皮切口,其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5~75岁,平均33.6岁.其中颅脑损伤39例,自发性脑出血10例,恶性脑肿瘤2例.治疗方法:与常规额颞顶“?”形切口不同[1-2],额顶枕弧形改良切口始于乳突后,弧形向上方延伸至顶结节,再弧形向前至前额发际内,皮瓣及肌肉瓣不分离,同时向额颞部翻转.
作者:孟凡鹏;刘仍利;吴海远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活检术在颅内无强化效应病变中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47例在MRI增强扫描中未见明显强化的颅内病变行立体定向活检,其中MRI引导有框架立体定向活检38例,无框架神经导航定向活检9例.结果 获得明确病理诊断42例,未获得阳性病理结果5例,活检病理诊断阳性率89.4%.对颅内非肿瘤性病变,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合9例;对肿瘤性病变,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合14例;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48.9%.活检术后穿刺道少量出血1例,无颅内感染和死亡病例.结论 对颅内无强化效应的病变,立体定向活检是获得定性诊断安全、可靠的方法.
作者:杨春春;魏祥品;牛朝诗;傅先明;钱若兵;汪业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125Ⅰ粒子植入在恶性脑胶质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46例经组织细胞学确诊的复发恶性胶质瘤病人随机分成2组:125Ⅰ组21例,手术切除复发肿瘤且术中植入125Ⅰ粒子;对照组25例,手术切除复发肿瘤加或不加去骨瓣减压.两组术后均采用尼莫司汀辅助化疗.结果 125Ⅰ组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对照组肿瘤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并发症125Ⅰ组9例,对照组8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随访6~36个月,125Ⅰ组中位生存时间8.0个月,平均生存时间8.9个月,6个月累积生存率56.0%,12个月累积生存率31.4%;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4.0个月,平均生存时间5.4个月,6个月累积生存率16.8%,12个月累积生存率2.9%;两组生存时间和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疗效确切,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袁绍纪;吕学明;孙希炎;杜池刚;朱伟杰;卢培刚;张荣伟;于峰;吕福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1H-MRS)分析对儿童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受伤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0例儿童TBI病人(TBI组)和10例正常儿童志愿者(正常对照组)进行1H-MRS检查,观察两组病侧与对侧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及NAA/Cr、NAA/Cho、Cho/Cr比值的变化,分析这些指标与GCS及GO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BI组NAA/Cho、NAA/Cr比值明显下降(P<0.05),而Cho/Cr比值明显升高(P<0.05);TBI组出现Lac峰1例,终死亡.而NAA/Cr、NAA/Cho比值变化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59,P<0.05),与GOS 呈正相关(r=0.63,P<0.05);TBI组Cho/Cr比值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57,P<0.05),与GOS评分呈负相关(r=-0.69,P<0.05).结论 1H-MRS对判断颅脑损伤的受伤程度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曹卫国;干芸根;赵彩蕾;孙洁;李志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计划性、分期血管内栓塞在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3例,Ⅲ级2例.首次治疗均采用单纯多支架植入,随访动脉瘤再通则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 初次术后动脉瘤完全栓塞2例,次全栓塞3例,不全栓塞1例.随访6~18个月,平均6.3个月.DSA显示动脉瘤再通3例,其中予再次辅助弹簧圈栓塞2例;行动脉瘤孤立及颈内动脉闭塞术1例,术后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术后6个月mRS评分:1分(恢复良好)5例,3分(恢复差)1例.结论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先行单纯多支架植入,随访动脉瘤再通则辅助弹簧圈栓塞,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陈状;李林;公方和;王伟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双侧海马-杏仁核复合体毁损术治疗双侧颞叶癫(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双侧颞叶癫(癎)病人的临床资料,复杂部分性发作中的自动症1例,部分性继发全身性癫(癎)4例.均行深部电极引导下机器人辅助定位双侧海马-杏仁核复合体毁损术.结果 随访1~2.5年,按Engel分级:Ⅰ级2例;Ⅱ、Ⅲ、Ⅳ级各1例.术后MRI显示:双侧海马-杏仁核复合体区无严重的结构性破坏.智商、心算速度、符号数字配对、划消、数字记忆广度、指扣试验等神经心理学检查指标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颞叶癫(癎)无法实施切除性手术,而立体定向外科治疗可减少癫(癎)发作,且并未造成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外科治疗手段.
作者:赵全军;田增民;吴朝辉;林鸿;尹丰;郝秋星;王红;肖霞;王福莉;李红玉;于雪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时并发脑梗死的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行早期血管内治疗,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或支架辅助,术前抗血小板治疗,术中解痉、溶栓治疗脑缺血和脑梗死.结果 成功栓塞57例,死亡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例,术中脑血管痉挛12例,术中脑梗死8例.45例随访6~12个月,完全栓塞40例,遗留猫耳状瘤颈5例;其中遗留神经功能缺失5例.结论 评估病人凝血和耐受情况,合理使用抗血小板治疗,选择合适治疗时机,术中积极防治脑血管痉挛和脑梗死,可提高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成功率.
作者:丁轩;鲍洪;吴开华;安德柱;巩麦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不同脊髓节段的椎管内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51例椎管内肿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行显微手术治疗,采用后外侧肌间入路2例;半椎板入路243例,其中切除骨复位、椎管重建93例;旁正中侧方入路7例;全椎板入路99例,其中全椎板复位、椎管重建67例,去椎板减压32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333例(94.9%),次全及部分切除18例(5.1%).术后按Frankel标准评定疗效,优良298例,显效47例,差6例.229例随访1~9年,影像学复查均未见椎管狭窄及滑脱,肿瘤复发16例.结论 根据肿瘤不同性质、不同节段及与脊髓相对位置,采用个性化显微手术方法,既能保证肿瘤切除,又能维护脊柱稳定.
作者:刘洪泉;杜秀玉;王立忠;殷尚炯;王志明;王洪生;赵佩林;李国英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显微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后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行瘤颈夹闭术107例,动脉瘤包裹术1例.瘤颈夹闭后术中常规切开瘤体并行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结果 动脉瘤颈完全夹闭107例,动脉瘤包裹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8例.术前脑积水11例,术后改善6例,无明显改善5例.术后GOS评分:4~5分93例,2~3分11例,1分(死亡)4例.84例获随访6~12个月,无动脉瘤残留及复发.结论 显微手术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的理想方法,术中常规切开瘤体并行吲哚菁绿荧光血管造影可有效判断夹闭效果.
作者:谢飞;孙鸿;毛伯镛;游潮;贺民;刘翼;毛庆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49例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DSA检查,发现动脉瘤155个.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3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1例.结果 动脉瘤腔完全闭塞139个,95%闭塞7个,90%闭塞5个,80%闭塞4个.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术后疗效:优102例,良35例,差7例,死亡5例.106例随访3~50个月,仅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9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震宇;蒋秋华;黄锦庆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脑膜瘤临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及第4版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对诊断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44例病理诊断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组织学分型和分级、免疫组化表型,并采用第4版WHO分类标准分析误诊的主要原因.结果 本组脑膜瘤包括15种组织学亚型;组织学分级:Ⅰ级136例,Ⅱ级4例,Ⅲ级4例.误诊8例(5.6%),其中分级错误7例,血管外皮瘤误诊为脑膜瘤1例.68例行免疫组化标记:波形蛋白阳性68例,上皮膜抗原(EMA)阳性62例,S-100蛋白阳性23例,角蛋白阳性15例.结论与第3版WHO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比较,第4版分类标准对脑膜瘤亚型的诊断标准没有变化,但分级标准明显不同,对病理医生规避医疗事故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晓东;王伟民;王蔚;廖秋林;张伟;彭大云;王玉宝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3种手术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神经内镜下分别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小脑外侧锁孔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枕下乙状窦后绒球下锁孔入路,确定到三叉神经出入脑干区(REZ)、面神经REZ及舌咽神经REZ的手术路径及解剖定位标志.结果 枕下乙状窦后小脑外侧锁孔入路可探查三叉神经REZ、面神经REZ、舌咽神经REZ,解剖定位标志为Meckel囊、内耳门、颈静脉孔、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和舌咽神经.枕下乙状窦后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可探查三叉神经REZ至Meckel囊,解剖定位标志为岩静脉、三叉神经和Meckel囊.枕下乙状窦后绒球下锁孔入路可探查舌咽神经REZ、面神经REZ,解剖定位标志为第四脑室脉络丛和小脑绒球.结论 对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优于小脑外侧锁孔人路.对面神经、舌咽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绒球下锁孔入路优于小脑外侧锁孔人路.
作者:宋英;师蔚;马向科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蒿甲醚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C6胶质瘤细胞经培养后,按是否加入蒿甲醚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流式细胞技术(FCM)及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MTT法检测显示:24、48、72h3个时间组蒿甲醚对C6胶质瘤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95.08±3.27) μmol/L、(119.64±4.06) μmol/L、(87.84±0.93) μmol/L.FCM法检测显示:24、48、72 h3个时间组C6胶质瘤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95%、22.01%、31.22%;且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降低.荧光染色显示:实验组细胞内出现凋亡小体;而对照组细胞呈弥散均匀荧光.结论 蒿甲醚能抑制C6胶质瘤细胞生长,且其抑制作用呈现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蒿甲醚能干扰C6胶质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可将其阻滞在G0-G1期并诱导其凋亡.
作者:邓兴力;颜小荣;李宣鹏;王波;魏小兵;李杨;李玉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病人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76例DAI病人(实验组)和15例无神经系统疾病者(对照组)的脑脊液NSE含量.实验组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分为轻型组23例、中型组27例和重型组26例.分别于颅脑损伤后12h、1d、3d、7d、14d采集脑脊液标本,分析NSE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轻型组伤后12 h~3 d、中型组伤后12h~7d、重型组伤后12 h~14 d的NSE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重型组各时间点NSE水平明显高于轻型组和中型组(P<0.01).随访3个月,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预后不良率分别为0%、14.81%及73.08%.结论 脑脊液NSE水平可作为判断DAI损伤程度及预后的指标,并指导选择和调整治疗措施.
作者:魏风;陈俭;黄勤;朱晟;卢科;谢华;张英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原发性震颤(ET)是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上肢运动性震颤,可累及头、面、下颌和舌等,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ET病人,考虑行外科治疗.脑深部电刺激术是常用的外科手术方式,其具有可双侧手术、并发症少、效果可调控等优点.丘脑腹中间核是公认治疗ET效果较好的靶点.
作者:薛海;李建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迷走神经电刺激是治疗难治性癫(癎)的一种新方法,能有效减少癫(癎)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但其抗癫(癎)作用的机制尚未明确.本文从神经解剖学、神经电生理学、功能影像学等方面阐述其作用机制,并对其临床应用的适应证、疗效、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作者:周建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1病历摘要(图1)女,43岁;因骶尾部酸痛伴右下肢放射痛6个月于2011年2月人院.查体未见异常.入院MRI示:L2水平椎管内硬脊膜下见-梭形结节,增强扫描欠均匀强化,结节与硬脊膜呈宽基底交界,周围见脊膜尾征,椎间隙不窄,硬膜囊未见压迫征象.术前诊断:骶管内占位性病变.采用骶椎后路肿瘤切除术.
作者:张力;林斌;黄爱娥;罗俊普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鞍区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鞍区淋巴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诊断为鞍区和顶部脑膜瘤,择期行右侧眉弓锁孔入路肿瘤切除术.结果 肿瘤全切除,病理检查提示:淋巴细胞共同抗原阳性,CD79-αCD20 、S-100蛋白、泛素羟基端水解酶-1、非特异性酯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为阴性.病理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人放弃放、化疗,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 鞍区淋巴瘤极其少见,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常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术前误诊率高、预后差,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可提高病人生存期
作者:李天栋;王国良 刊期: 2011年第11期
目的 总结下丘脑错构瘤的显微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4例下丘脑错构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显微手术,采用翼点入路1例,翼点和颞下联合入路3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出现双侧动眼神经麻痹1例,一过性尿崩症1例,颞叶轻度萎缩1例,无脑积水和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痴笑性癫(癎)发作消失3例,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1例.随访1年,性早熟症状好转.结论 翼点及颞下联合入路切除巨大下丘脑错构瘤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刘续磊;张玲;张蕴增;滑修之;李瑞峰 刊期: 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