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国际刊号:1009-122X
  • 国内刊号:44-1459/R
  • 影响因子:0.88
  • 创刊:1996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17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3期文献
  • 儿童创伤性颅后窝硬脑膜外血肿的治疗

    目的:总结儿童创伤性颅后窝硬脑膜外血肿(PFEDH)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和(或)影像学检查确诊的儿童创伤性PFEDH的临床资料,其中车祸伤18例,坠落伤9例,跌伤3例;均有枕部着力伤.GCS评分:8~10分3例,11~12分9例,13~14分18例.根据血肿量和病人情况,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非手术治疗6例,伤后3个月复查CT血肿均完全吸收,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手术治疗24例,术后所有病儿病情平稳好转,头痛症状逐渐消失,术后CT显示血肿基本清除.本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出院时病儿按COS预后分级均恢复良好.结论:枕部着力伴局部颅骨骨折的病儿发生PFEDH的风险大,如能早期诊断并及时处理,儿童创伤性PFEDH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孙育海;吴海渡;陈磊;丁圣豪;高国一;包映晖;潘耀华;梁玉敏;江基尧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老年人破裂动脉瘤的栓塞治疗

    目的:探讨老年人破裂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60岁以上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经DSA检查共发现动脉瘤23个,根据动脉瘤形态,分别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18个,球囊再塑形技术2个,支架辅助栓塞3个.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17个,次全栓塞4个,不全栓塞2个.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14例,4分(轻度残疾)2例,3分(重度残疾)1例,2分(植物生存)1例,1分(死亡)4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老年破裂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陆新宇;李巧玉;陆培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

    目的:总结高血压性小脑出血的神经内镜治疗经验.方法:采用神经内镜及微创脑手术套管对15例高血压小脑出血病人行微创手术治疗,观察、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手术失血量30~40ml.平均血肿清除率为(92.9±4.3)%.术后家属放弃治疗死亡1例.术后随访14例,时间3个月,GOS评分:5分(恢复良好)7例,4分(轻度残疾)4例,3分(重度残疾)2例,2分(植物状态)1例.结论神经内镜高血压小脑出血微创手术是一种具有安全、微创、高效、快速、出血少等特点的高血压小脑出血微创手术方法.

    作者:陈祎招;徐如祥;聂永庚;赛力克;王向宇;段发亮;罗成义;柯以铨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继发癫(痫)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继发癫(癎)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DNT的临床资料,根据脑磁图大体确定功能区范围,在唤醒麻醉下应用术中皮质电刺激刺激相应区域皮质,明确功能区、致癎灶和DNT边界.显微镜下切除DNT及致癎灶.结果:DNT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致癎灶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随访16~21个月,未出现癫癎发作3例,偶尔出现单纯部分性发作1例;视频脑电图复查均未见棘波放电.结论:联合应用脑磁图与术中唤醒技术显微手术切除DNT、致癎灶是治疗继发癫癎的DNT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郭韬;李文玲;康进生;赵文清;武江;杜亚丽;董长征;岳向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射波刀分次治疗鞍区和鞍旁肿瘤的初步研究

    目的:总结射波刀分次治疗鞍区或鞍旁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术后残留、复发或不适合手术的鞍区或鞍旁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垂体瘤8例,脑膜瘤9例,颅咽管瘤、海绵窦血管瘤和三叉神经鞘瘤各4例,脊索瘤1例.均应用射波刀分次治疗,照射肿瘤的周边剂量15~24Gy,平均19Gy;中心剂量23~35Gy,平均29 Gy;等剂量曲线62%~70%,平均67%.结果:术后视力障碍改善3例,无变化2例;眼球运动障碍改善4例,无变化1例;面部麻木改善3例,未改善2例,无新增脑神经受损症状.随访12~27个月,平均17个月;复查MRI显示:肿瘤缩小21例,保持原有大小9例.结论:射波刀分次治疗鞍区或鞍旁肿瘤初步疗效满意,可提高脑神经对射线的耐受剂量,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作者:王恩敏;刘晓霞;梅广海;王鑫;潘力;戴嘉中;汪洋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体感诱发电位监测技术在脑深部病变导航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初步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技术辅助神经导航手术治疗脑深部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脑深部病变的临床资料,病变位于脑室和胼胝体11例,丘脑4例,基底核区2例,岛叶2例,额叶深部3例,顶叶深部1例.在应用导航指导病灶切除的同时实时监测SEP.当术中波形发生明显异常时即通知术者调整或停止操作.结果:病变全切除15例,大部切除6例,部分切除2例.术中SEP正常19例,其中发生可逆性变化1例,术中无变化18例;术后肌力较术前减退2例,术后肌力下降率10.5%.术中SEP发生不可逆性变化4例,其中波幅降低2例,波幅消失2例;术后肌力较术前均减退,术后肌力下降率100%.术中SEP正常者肌力下降率显著低于术中SEP发生不可逆变化者(P=0.002).结论:SEP监测联合神经导航技术有助于安全、精确切除脑深部病变.

    作者:葛玉元;贡志刚;兰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64排CT血管造影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中选择治疗策略的作用.方法:对231例动脉瘤性SAH病人行64排CTA检查.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并通过DSA或外科手术验证CTA检查的准确性.结果:CTA检查与DSA或术中探查一致228例,CTA信息不充分2例,CTA漏诊1例;CTA检查的敏感性98.7%,特异性100%.根据CTA检查确定治疗方案228例(98.7%),其中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141例,夹闭术87例;根据DSA检查,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3例.结论:64排CTA能准确检测颅内动脉瘤及其特征,有助于选择治疗策略.

    作者:陈立朝;许民辉;邹咏文;杨东虹;张云东;徐伦山;张溢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脑CT定位贴在脑脓肿穿刺引流术的应用体会

    1.1 临床资料2002年10月-2009年12月赣州市立医院神经外科对13例脑脓肿行脑CT定位贴穿刺引流术,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88岁.首发症状:头痛7例,发热3例,癫(痫)2例,肢体偏瘫1例.病史:中耳炎3例,外周感染2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头部外伤史2例.

    作者:涂勇;冯开明;温小华;刘维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全程减压与传统减压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全程微血管减压与传统减压在治疗面肌痉挛中的不同疗效.方法:研究分析298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传统减压组186例,行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减压;全程减压组112例,行面神经根全程减压.对比分析2组病人术后2周的手术效果.结果:传统减压组症状完全缓解172例(92.5%),明显减轻3例(1.6%),无效11例(5.9%);全程减压组症状完全缓解110例(98.2%),明显减轻2例(1.8%).两组比较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神经根全程减压,并隔离所有可疑责任血管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术后早期症状完全缓解率是衡量手术成功的有效指标.

    作者:李火平;洪文瑶;仲骏;李世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1.1 临床资料男21例,女25例;年龄23~64岁,平均46.7岁.高血压病史20例.均以突发头痛起病,伴恶心、呕吐23例,脑膜刺激征29例,肢体运动障碍7例,意识障碍27例.Hunt-Hess分级:Ⅰ级4例,Ⅱ级15例,Ⅲ级19例,Ⅳ级5例,Ⅴ级3例.

    作者:李义云;李美华;洪涛;曾春辉;邹安琪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Hunt-Hess Ⅴ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疗效评估

    目的:总结Hunt-HessⅤ级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Hunt-HessⅤ级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后行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3例,行脑室外引流术5例,行腰大池置管引流4例.结果:完全栓塞11例,大部分栓塞1例.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3例,载瘤动脉血栓形成1例;术后出现脑积水4例,行脑室-腹腔引流术.随访6~24个月.GOS预后评分:5分(恢复良好)2例,4分(轻度残疾)5例,3分(重度残疾)1例,2分(植物生存)1例,1分(死亡)3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创伤小,早期行血管内治疗为预防各种并发症提供保障,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可显著提高Hunt-HessⅤ级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人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作者:夏鹰;陈焕雄;曹作为;史克珊;金虎;李钢;陈伟明;陈晓东;林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后交通动脉池及周围脑池与蛛网膜的解剖研究

    目的:研究后交通动脉池(PCoA池)及周围脑池与相关蛛网膜的显微解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显微镜下对1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尸头标本进行解剖,观察PCoA池及周围脑池与相关蛛网膜的显微特点并录像记录.结果:PCoA池为一个独立存在脑池,本组出现12侧(60%).其前方是颈内动脉池,本组出现20侧(100%);下外侧是动眼神经池,本组出现20侧(100%);内侧为非对称脚间池,本组出现10侧(100%);后外侧为环池,本组出现20侧(100%).分隔颈内动脉池与PCoA池为后交通膜,本组出现12侧(60%);分隔动眼神经池与PCoA池为Liliequist膜,本组出现10例(100%);分隔脚间池与PCoA池为Liliequist膜侧壁;分隔环池与PCoA池为环中脑膜前部发出的蛛网膜小梁.结论:PCoA池及其周围脑池是基底脑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基底脑池与相关蛛网膜结构对于了解此区的病变和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宋海民;漆松涛;樊俊;黄广龙;黄理金;冯文峰;李伟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VEGF及其受体表达与垂体腺瘤血管生成和侵袭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受体KDR在人垂体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形成和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结合鞍底硬脑膜病理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将肿瘤的侵袭程度分为4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RT-PCR检测VEGF及KDR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CD31计算微血管密度(MVD);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VEGF、KDR在侵袭性垂体腺瘤的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而在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中,主要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很少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随侵袭性程度的增加,VEGF和KDR蛋白、mRNA的表达相应增加,1级与0级、3级与2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1级与2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和KDR高表达组MVD明显高于低表达组(P<0.01).结论:VEGF可能通过其受体KDR协同促进垂体腺瘤血管的生成刺激垂体腺瘤生长和侵袭.

    作者:沈晓黎;邓志锋;祝新根;毛国华;江峰;涂伟;赖贤良;程祖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兔颅脑爆炸伤后水通道蛋白-4表达与高压氧治疗作用

    目的:研究兔颅脑爆炸伤后水通道蛋白4(AQP-4)的表达及高压氧早期治疗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1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其中对照组10只,另两组各70只.非治疗组和治疗组均采用纸雷管爆炸制作兔颅脑爆炸伤模型,并对治疗组采用早期高压氧治疗.三组均采用千湿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Western Blot法测定AQP-4表达情况.结果:非治疗组与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和AQP-4在伤后1h开始升高,72h达高峰,7d后逐渐下降.在伤后6h后各时间点,治疗组AQP-4的表达均较非治疗组明显下调(P<0.05).非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与AQP-4表达变化呈正相关(r=0.876 7,P<0.01).结论:兔颅脑爆炸伤后AQP-4表达可能与脑组织缺氧有关,而高压氧早期治疗可缓解脑组织缺氧引起的继发性脑水肿.

    作者:孙文江;刘家传;张永明;杨艳艳;汤宏;黄振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岩斜区应用解剖及手术入路研究进展

    岩斜区由蝶骨、颞骨和枕骨组成,部位特殊,毗邻重要结构,相关解剖包括岩骨、脑干、第Ⅲ~Ⅻ脑神经、幕下重要血管等.岩斜区手术难度大,手术入路众多,目前,主要采用岩前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窭前入路.为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岩斜区解剖和手术入路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平滑肌细胞钙通道变化研究进展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在CVS中起重要作用.SAH后,钙通道表达及活性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L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表达及活性降低,R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表达及瞬时受体电位通道表达及活性增加,而T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在脑血管运动和血管紧张度维持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此进行综述,为CVS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方向.

    作者:闫文涛;宋锦宁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垂体腺瘤合并垂体脓肿、垂体性甲亢1例

    1 病历摘要男,24岁.反复发热、头痛1月余入院.神志清,心率110次/分.双侧视乳头水肿,颜色淡红,边界不清,生理凹陷消失.甲状腺Ⅱ度肿大.鞍区CT示:鞍区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大小2.0cm×2.0cm×1.8cm,局部骨质受压吸收,鞍池亦受累,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

    作者:崔勇;潘源;王麒;卢亦成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