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血管造影(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DECTA)在夜间急性自发性脑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9例夜间急性自发性颅内出血病人的DECTA影像学资料,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手术所见进行对比.结果 DECTA发现脑出血继发于单纯脑血管病变142例(57.0%,142/249).122例进行DSA复查(85.9%,122/142),发现动脉瘤100例,动静脉畸形18例,烟雾病4例.与手术和DSA结果比较,122例DSA复查病人中,DECTA漏诊动脉瘤2例,误诊动脉瘤及烟雾病各1例.结论 夜间急诊DECTA是自发性脑出血早期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徐力鹏;郭元星;曾小涛;欧陕兴;钱民;陈莹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侧裂入路镜下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核高血压脑出血的病例资料.结果 术后复查CT,血肿清除>90% 23例,清除70%~89%2例.本组无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GOS 5分4例,4分9例,3分11例,2分l例.结论 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具有微侵袭优点,是基底核区脑出血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周建国;宋占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超早期显微外科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超早期组(24 h内)与早期组(24~72 h)共79例破裂颅内动脉瘤病人的入院就诊时机、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 79例病人平均入院时间是(11.4±1.5)h,其中发病后1~7 h入院48例;术前再次发生颅内动脉瘤破裂8例(10.1%),其中24 h内破裂5例,24 h后再次破裂3例.两组病人术后3个月G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破裂颅内动脉瘤超早期显微外科手术并不额外增加手术风险,在入院时机与疗效上具备可行性,是避免破裂动脉瘤再次出血的有效手段.
作者:段永红;梁日初;廖勇仕;杨咏梅;王兵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微导管成袢技术超选颅内锐角血管或动脉瘤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使用微导管成袢技术超选颅内锐角血管或动脉瘤病例临床资料.颅内动脉瘤19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10例,小脑后下动脉瘤3例,眼动脉瘤2例),动静脉畸形1例,动静脉瘘1例.均采用微导管“α”型成袢超选责任血管或动脉瘤.结果 21例病人采用成袢技术均超选成功,除1例病人出现轻度血管痉挛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采用微导管成袢技术可提高超选锐角血管或动脉瘤的成功率,且安全有效.
作者:李聪慧;张杰;侯征;杨松涛;苏现辉;严臻泉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国人不同病理类型和级别胶质瘤细胞中异柠檬酸脱氢酶1 (IDH1)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mIDH1 R132H免疫组化学法检测87例国人不同病理类型和级别的胶质瘤标本中IDH1基因突变发生率,分析不同病理类型、不同WHO级别和不同年龄的IDH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87例国人胶质瘤标本中有45例(51.7%)检出ID H1基因突变,并与胶质瘤的病理类型、WHO分级以及年龄等具有相关性.结论 IDH1基因突变在WHOⅡ、Ⅲ级胶质瘤中的发生率较高,并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王国良;赛克;高寒;王卓才;杨群英;陈忠平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提高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流行病学资料、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和术后随访资料.均有下肢麻木、疼痛、无力、运动障碍等,多伴大小便功能异常.脊髓MRI均有异常发现,脊髓DSA检查确诊.结果 手术治疗40例,栓塞治疗12例.随访40例,时间0.5~6年,随访病人术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改良Aminoff-Logue功能评分显著下降.结论 硬脊膜动静脉瘘是临床容易延误诊断的脊髓血管病变,确诊主要依靠MRI和DSA检查,手术治疗效果良好,不易复发,介入栓塞治疗创伤小,但复发率高.
作者:齐向前;韩凯伟;许政;梅其勇;陈怀瑞;黄承光;白如林;侯立军;卢亦成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51例(共611个)颅内囊性动脉瘤的病例资料,以动脉瘤破裂作为后评定指标,分为破裂组(341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270个动脉瘤),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结果 两组之间动脉瘤长、瘤颈宽、载瘤动脉平均直径、载瘤动脉近端与动脉瘤长轴夹角(IA)、瘤体长与瘤颈宽之比(AR)、瘤体大径与载瘤动脉平均直径之比(SR)、动脉瘤面积与瘤颈处动脉面积之比(S1/S2)、存在子瘤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瘤颈宽<1.7 mm(OR=2.318,95% CI=1.381~3.893,P=0.001)、存在子瘤(OR=12.512,95% CI=7.827~20.002,P<0.001)、S1/S2>2.1 (OR=2.460,95% CI=1.408--4.300,P=0.002)为颅内囊性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动脉瘤长、瘤颈宽、载瘤动脉平均直径、IA、AR、SR、S1/S2、存在子瘤是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危险因素.
作者:傅建华;何伟文;王茂武;陈燕红;伍健伟;梁建峰;王其兵;江顺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丘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高血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的病例资料,采用已取得专利的立体定向微创器械,以双靶点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同时行丘脑血肿和脑室微创穿刺引流,术后辅以尿激酶灌洗治疗.临床评价标准包括血肿清除率、脑积水缓解率、手术时间、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率、30d病死率及术后随访1~24个月GOS.结果 术后病人平均血肿清除率为(90.0±1.6)%,脑积水缓解率90%,平均手术时间(25.6±4.8) min,无血肿腔再出血,发生颅内感染2例,30d病死率10%.术后随访1~24个月,GOS 5分3例,4分3例,3分1例,2分1例,1分2例.结论 双靶点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伴脑积水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创伤小的特点.
作者:綦斌;左程;邬巍;朱占鹏;鲁质成;王长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采用鼻腔免填塞垂体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垂体瘤病例资料,随机分为鼻腔免填塞组和鼻腔填塞组,比较鼻腔免填塞和鼻腔填塞术后病人情况差异性,观察指标包括术后头痛、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视力视野改善、住院时间、鼻腔出血、术后影像、术后鼻中隔偏曲、鼻塞、鼻胀痛、尿崩情况.结果 鼻腔免填塞组在术后头痛、术后鼻中隔偏曲、鼻塞、鼻胀痛和住院时间均优于鼻腔填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颅内感染、视力视野改善、术后影像、脑脊液漏、鼻腔出血、尿崩等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显微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鼻腔免填塞切除垂体瘤可减少并发症,明显减轻病人术后不适,缩短住院时间,具有一定可行性和优越性.
作者:张宏敏;林相和;陈保忠;郑志;虞云;陈忠岩;张继平;张卫华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后多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52例外伤性多发性颅内血肿的病例资料.GCS 13~15分25例,9~12分46例,6~8分39例,3~5分42例.结果 手术123例,非手术29例.随访12周,GOS 5分(恢复良好)93例(61.2%),4分(轻残)18例(11.8%),3分(重残)22例(14.5%),2分(植物状态)7例(4.6%),1分(死亡)12例(7.9%).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脑干功能衰竭、颅内感染和肺部感染等.结论 提高诊断意识、加强临床监测和动态CT扫描有助于多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并改善预后.
作者:胡学安;胡世颉;李兵;高大宽;王冰;刘伟;曹宝萍;费舟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Ki-67表达水平与脑膜瘤侵袭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脑膜瘤病例资料,根据肿瘤侵袭性与否,分为侵袭组(n=18)和非侵袭组(n=50),测定Ki-67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男性病人中侵袭性脑膜瘤的发生率(41.7%)明显高于女性(18.2%)(P<0.05).不同病理等级,侵袭性脑膜瘤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别(P<0.05).不同年龄段及病理类型,侵袭性脑膜瘤发生率无明显差别(P>0.05).脑膜瘤侵袭性或性别,与Ki-67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病理等级和Ki-67表达水平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Ki-67表达水平主要与病理等级有关.在相同病理等级脑膜瘤中,Ki-67表达水平与脑膜瘤侵袭性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洪文瑶;刘宇清;陈明武;黄绳跃 刊期: 2014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血清中IL-1β的表达水平与脑水肿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自体血注入法成功制作稳定的雄性高血压大鼠脑出血模型(ICH组,行为学判定异常,30只)和对照组(30只),在脑出血后8、16、24、48、72和120 h采用右脑半球干湿法测定脑含水量和ELISA测定外周血血清中IL-1β含量,分析其变化规律,采用二次项非线性回归分析,了解二者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CH组脑出血后大鼠立即出现行为学异常,但在120h已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ICH组大鼠血清IL-1β在16~72 h出现明显高水平表达,脑含水量在24~72 h明显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120 h时,两项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血清IL-1β表达水平与脑水肿二者变化规律存在正相关性(r=0.906,P<0.001).结论 ICH组大鼠血清IL-1β变化趋势与脑含水量变化趋势一致,血清IL-1β可作为ICH后脑水肿程度的一个判定指标,为治疗方式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魏平波;游潮;陈浩;何俊;林斌 刊期: 2014年第08期
部分颅中窝蛛网膜囊肿由于其不断增大而表现出占位效应影响周围的神经结构,增大的囊肿撑开侧裂而暴露出大脑中动脉,导致颞叶前上部分的压迫和发育不全,病人出现头痛、头围增大、颞部隆起,囊肿位于优势半球的病人还可能伴随语言发育迟缓、认知等问题.对于这类良性病变,手术干预应当本着尽可能避免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原则.由于神经内镜“微侵袭”优势,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选择使用内镜开窗术对该疾病进行治疗.本文聚焦近年来该手术的相关进展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李晔;陈晓雷 刊期: 2014年第08期
基底核区脑出血病人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皮质脊髓束(CST)损伤是致残的重要机制.弥散张量成像(DTI)作为目前惟一可活体研究CST的无创成像技术,可以直观评估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并能从传导束角度探寻运动功能康复的机制.
作者:王鹤 刊期: 2014年第08期
1 对象与方法 男 2例,女 5例;年龄43~62岁.肿瘤大小2.2~4.0 cm,位于右侧侧脑室三角区4例,左侧3例.术前将4~8枚定位标记物分散贴于头部,行CT或MRI连续轴位扫描,层厚1.5mm,将影像资料导入导航工作站.全麻后安装头架,连接磁场发射器,注册标记物,系统自动显示图像精确范围,匹配误差,控制误差< 2.0mm.导航下在病人头皮描出病变投影,据此设计手术切口,采用直切口或马蹄形切口,骨瓣直径2.5~6 cm(图1),左侧侧脑室内脑膜瘤选择颞中回入路,避开颞上回后部(图2).
作者:尤彬生;张健;程彦昊;戴超;宋启民 刊期: 2014年第08期
1 概况有关统计结果显示,全球性残疾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排序中,缺血性心脏病从1990年第4位上升至2010年第1位,脑卒中从1990年第5位上升至2010年第3位[1].而在脑卒中病人中,成人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约占10%~30%,而发病30 d内病死率可高达30%~55%,其中半数病人死亡发生在发病后2d内[2-4].SICH的总体发生率为每年12~15/10万,美国的治疗费用估计为每年12.5万美元/人,每年的总费用为60亿美元[5].而中国每年死于SICH者在10万人以上,30万人因SICH遗留残疾[6].可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SICH防治仍是临床医学和整个社会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作者:梁玉敏;马继强;曹铖;江基尧 刊期: 201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