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中的止血方法。方法对3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应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术中运用多种方式止血。结果32例病例手术均获成功,血肿清除满意,再出血1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死亡1例,植物生存3例,重度残疾5例,轻度残疾15例,恢复良好8例。结论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中可以妥善止血,多种止血方法各有其优缺点,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作者:罗明;陈晓斌;段发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栓塞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术后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影响,探讨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6例aSAH病人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开颅夹闭组(164例)与血管内栓塞组(102例)。并将术后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37例作为分流组,其他作为非分流组,对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开颅夹闭组和血管内栓塞组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分流组与非分流组在年龄、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伴脑室内出血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发生急性脑积水及动脉瘤部位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5岁、Hunt-HessⅣ~Ⅴ级、FisherⅢ~Ⅳ级、伴脑室内出血是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aSAH病人采取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术后,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情况并无差异;高龄、较差的起始神经系统状态及伴有脑室内出血的aSAH病人更易发生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应引起临床注意。
作者:郭芳;李中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简易颅表定位CT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简易颅表定位CT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138例(定位组),传统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87例(骨瓣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127例(骨窗组),比较3种不同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3组术后血肿残留量和血肿清除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组血肿残留量少、血肿清除率高;与骨窗组、骨瓣组比较,定位组病死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DL分级比较,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组预后好。结论简易颅表定位CT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中等量脑深部出血疗效确切,操作简单,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黎源;黄启锐;黄文飞;程巍;宋钦;彭俏菁;罗文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硬质神经内镜清除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剥除血肿内膜的经验。方法硬质神经内镜清除47例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剥除血肿内膜,术中作锁孔开颅,切开硬脑膜,引入内镜及吸引器清除分隔的血肿,保留外膜,剥除大部分内膜,彻底冲洗血肿腔,置1根引流管作闭式引流。结果全部病例血肿清除满意,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随访3~24个月,无一复发。结论硬质神经内镜清除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并剥除血肿内膜是一种简易、微创、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亚平;张鉴文;范学政;黄进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脑室出血预后不良的可能原因,探求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脑室出血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双侧脑室外引流术,辅助腰椎穿刺及腰大池置管,尿激酶注入等治疗。结果本组死亡16例,29例生存者随访0.5~12个月,达ADL分级Ⅰ~Ⅲ级18例,Ⅳ级2例,Ⅴ级9例。结论脑室出血预后不良与疾病特点、血肿引流情况、有无再出血等多种因素有关,需针对性治疗。
作者:张谦生;宋来君;李雅斌;姚智强;郑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总结40例经锥颅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的临床资料,从临床表现、疗效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0.5±0.3) h,术中平均出血量(15±5) ml,平均住院时间(6±2.1) d。40例术后复查颅脑CT,硬膜下血肿均达大部分清除。术后并发颅内积气6例,硬膜外血肿1例,硬膜下积液5例,颅内感染1例。40例病人随访3个月,血肿复发1例,未见新增神经功能障碍。结论锥颅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熊学辉;瞿丹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Enterprise多支架重叠技术在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病人共38枚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Ⅰ型和Ⅱ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33个,运用Enterprise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Ⅲ型5个,行单纯多支架植入。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术后即刻造影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5个,部分栓塞28个,无变化5个。操作相关并发症3例,其中支架移位2例,穿刺点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缺血性并发症3例,其中枕叶梗死1例,脑干梗死1例,脑干缺血1例;无出血性并发症。术后6~12个月行DSA随访,动脉瘤完全栓塞23个,部分栓塞14个,无变化1个。33个Ⅰ型和Ⅱ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学随访的栓塞有效率为100%;5个Ⅲ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栓塞有效率为80%。临床随访8~30个月,mRS评分0分30例,1分5例;随访过程中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Enterprise多支架重叠技术治疗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纪文军;康慧斌;孙立倩;刘爱华;姜除寒;杨新健;李佑祥;吴中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复合手术治疗9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在术中DSA及球囊临时阻断技术辅助下完成对动脉瘤的妥善处理,载瘤动脉的重塑及邻近分支血管的良好保护。结果本组9例均采用术中DSA,采用球囊辅助夹闭术4例。所有动脉瘤成功夹闭,术后并发小灶性脑梗死1例,癫疒间1例。出院时GOS评分:恢复良好6例,轻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结论复合手术对于颅内动脉瘤是一项安全可行、疗效确切的治疗策略。
作者:张施远;曾春;蒋永明;秦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对重度脑室出血脑室-腰大池序贯引流的指导作用及对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88例重度脑室出血病人均行脑室-腰大池序贯引流治疗,根据是否实施ICP监测分为ICP监侧组(48例)和常规引流组(40例),比较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ICP监测组人均甘露醇使用总量及电解质紊乱、肾功能损害、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引流组(P<0.05),而术后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引流组(P<0.05)。两组脑室积血清除情况、病死率及颅内再出血、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脑积水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监测指导下脑室-腰大池序贯引流治疗重度脑室出血有利于早期发现病情变化,避免引流过度或引流不足,减少使用脱水剂,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智勇;邱炳辉;艾昌淼;李彩钱;罗兴武;朱颂国;曾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估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DAVF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2例,脑出血起病2例,癫疒间发作起病1例,突眼起病1例。结果血管畸形经手术切除,术前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本组于术后6个月行DSA或CTA复查,病灶完全切除,未见血管畸形残留或复发。随访1~5.5年,平均2.1年,随访期间未见颅内出血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按ADL分级:Ⅰ级5例,Ⅱ级1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措施。
作者:许万振;慕璐岩;段兴邦;乔万臣;宋玉文;董白晶;刘晓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使用Onyx胶栓塞19例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经动脉入路栓塞9例,经静脉入路栓塞7例,经动静脉联合入路栓塞3例。结果辅助弹簧圈栓塞9例,辅助球囊栓塞7例,单纯Onyx胶栓塞3例。瘘口完全栓塞18例;大部分栓塞1例,术后血流明显变慢,需二次栓塞。术后原有症状不同程度缓解或消失,并发外展神经麻痹3例。完全栓塞病例术后3个月复查未见复发。结论 DAVF通过Onyx胶血管内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小辉;黄戈;冯正健;吴宇红;伍益;李智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模拟面肌痉挛面神经损伤病理,制作SD大鼠面神经干局部脱髓鞘模型。方法应用定量损伤镊,对大鼠面神经颅内段主干进行局部定量损伤,制作SD大鼠面神经干局部脱髓鞘模型。通过行为学和神经电生理学检测评估面神经功能,通过病理学检测对面神经损伤程度和脱髓鞘程度进行鉴定。结果使用50 g定量损伤力时,损伤侧变性神经纤维百分数约为38.6%,损伤侧F波潜伏期(Lf)比健侧明显延迟;面神经出现明显脱髓鞘病理改变,而无面神经麻痹表现;电镜观察面神经纤维肿胀、中度脱髓鞘,并有瓦勒变性后脱落的髓鞘。结论应用定量损伤镊,在50 g定量外力作用下,可成功制作大鼠面神经干局部脱髓鞘模型。该模型能够从临床表现、组织学以及电生理学等多方面准确体现面肌痉挛的特点。该模型稳定可靠,可重复性好。
作者:杨敏;唐寅达;应婷婷;朱晋;李世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巴胺神经元联合中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作用效果。方法体外分离大鼠胚胎腹侧中脑神经干细胞并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 FP)修饰。分离大鼠胚胎多巴胺神经元,并用CM-DiI染料标记。构建经典的6-羟多巴胺毁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采用立体定向注射技术,将细胞移植到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区,阿朴吗啡(APO)腹腔注射诱导其偏侧旋转,评估细胞移植后运动障碍改善情况。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鉴定移植细胞的定植存活、迁移及分化。结果细胞移植能显著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运动障碍,以多巴胺神经元联合中脑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移植组)治疗为显著,有更多的神经干细胞分化为多巴胺神经元。绝大多数移植细胞停留在移植部位,仅极少数向周围脑区迁移。结论多巴胺神经元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大鼠可显著改善其运动障碍,其具体相关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明国;李智高;杨智勇;王波;段奎甲;张海龙;宋晓斌;邓兴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BTBD10基因属于BTB/POZ家族,在多种正常组织中都有表达。其主要通过调节Akt磷酸化水平来改变后续信号通路,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包括可能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生物体增殖、分化、凋亡等重要过程。目前发现:BTBD10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有关,视为潜在的抑癌基因。同时,其在调节胰岛β细胞增殖和凋亡,颅内出血后脑损伤进程及家族性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ALS)的发病机制中均有作用。随着研究深入,将更加详细了解其多样化的生物学功能和具体作用机制。
作者:施栋良;黄仁强(综述);卢亦成(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对脑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已成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重要治疗手段。随着近期介入技术及材料进步,特别是血流导向装置的应用,血管内治疗方式日益多样,临床医生需要根据病人自身情况及动脉瘤形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本文将对大型和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新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李玉龙(综述);方兴根;徐善水(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1病历摘要女,27岁;因“发现左额部隆起2个月余”于2014年6月入院。左额窦区压痛,无溢泪、视物模糊、鼻塞、涕中带血、嗅觉减退。副鼻窦MRI显示:左侧额窦腔明显破坏、扩大,窦壁不完整,局部见软组织块影,增强后明显强化,窦壁未见明显骨质吸收破坏;双侧下鼻甲黏膜影增厚,鼻中隔向右偏曲(图1A)。术前诊断为左额窦肿物。全麻下行眉弓切口左额窦肿物切除术,术中经鼻内镜直视下切除钩突,开放筛窦,寻找并开放左侧额窦开口,全切肿物后,钛板修补额窦底及前壁。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左侧额窦)脑膜瘤(砂粒体型) WHOⅠ级(图1B)。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未放、化疗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局部复发征象。
作者:魏民;张恒柱;王晓东;严村;庞陆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为诊治颅内良性腺性神经鞘瘤积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左侧基底核区良性腺性神经鞘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显微镜下完整切除肿瘤,标本送病理检查,诊断为良性腺性神经鞘瘤。结果病人术后恢复良好,随访3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基底核区良性腺性神经鞘瘤非常罕见,需提高诊治能力,单纯手术切除疗效还需要长期随访。
作者:李旭;徐伟伟;杨承佑;万前全;王向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总结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桥臂区海绵状血管瘤的经验。方法3例桥臂区海绵状血管瘤均行枕下后正中入路,分开病变侧小脑延髓裂,切除病变,并送病理检查。结果3例海绵状血管瘤均完整切除,术后病人原有症状均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切除桥臂区病变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殷尚炯;王志明;韩树生;杜秀玉;刘福增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