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广州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 主办单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 国际刊号:1009-122X
  • 国内刊号:44-1459/R
  • 影响因子:0.88
  • 创刊:1996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17
  • 全年订价:2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12期文献
  • 脑膜瘤伽玛刀治疗后认知功能变化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脑膜瘤行伽玛刀治疗后认知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行伽玛刀治疗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中文版评估病人术前及术后6、12个月的认知功能情况,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视空间/执行功能、瞬间记忆力/延迟回忆力、注意力MoCA评分在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上述认知域在术后6个月与术前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前与术后12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膜瘤病人伽玛刀术后存在短时认知功能异常,术后长期认知功能评估待后续分析.

    作者:王嘉嘉;伍犹梁;杜汉强;张聿浩;梁军潮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脑膜瘤瘤周水肿与肿瘤部位、病理分级和Ki-67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分析脑膜瘤瘤周水肿(PTBE)与肿瘤发生部位、病理分级及Ki-67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12例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统计学分析评估不同条件下PTBE的发生和水肿严重程度差异.结果 发生PTBE 358例(50.3%).非颅底较颅底脑膜瘤PTBE的发生率高(x2=14.686,P<0.01),且水肿程度更重(x2=16.812,尸<0.01).WHOⅡ级较Ⅰ级脑膜瘤PTBE发生率高(x2=32.403,P<0.01),WHOⅢ级较Ⅱ级PTBE发生率高(x2=21.356,P<0.05);且不同病理分级的PTBE水肿程度有差异(x2=40.482,P<0.01).在WHO Ⅰ级脑膜瘤中,血管瘤型、微囊型、分泌型和富于淋巴-浆细胞型4种脑膜瘤总PTBE发生率较其他5种类型脑膜瘤高(x2=48.078,P<0.01),且与WHOⅡ、Ⅲ级总PTBE发生率相当(x2=3.238,P>0.05).Ki-67在同级别病理类型中随着PTBE严重程度呈现升高趋势(x2=33.35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分级、Ki-67表达与PTBE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P<0.01).结论脑膜瘤PTBE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和Ki-67的表达情况,为临床手术方案、围手术期治疗及术后辅助治疗等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袁军辉;石东付;吕岩松;冀军玲;刘佰运;吴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长期随访研究

    目的 探讨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术(STN-DBS)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接受双侧STN-DBS治疗的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病人的临床资料,在术前及术后1、12、24个月采用Burke-Fahn-Marsden肌张力障碍评估量表(BFMDRS)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治疗效果.随访2~10年,平均(5.5±2.5)年;其中19例随访超过5年.结果 本组病人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长期疗效稳定,在术后1、12、24个月,BFMDRS运动量表评分和SF-36评分均在术后1个月明显提高(P<0.05),并术后12个月进一步提高(P<0.05),12个月后保持稳定.副作用主要包括电极移位、电极断裂、移植排斥反应和持续抑郁症状.结论 STN-DBS植入术治疗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治疗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运动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长期疗效稳定,且使用寿命更长.

    作者:降建新;潘宜新;王小林;曹春燕;李殿友;占世坤;潘斯俭;张璟;孙伯民;鲁峻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4例单侧听神经瘤全切除且面神经结构完整保留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价术后8d和1年的面神经功能,运用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风险因素.结果 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大型肿瘤、囊性肿瘤、前位和上位面神经、面神经与肿瘤重度黏连与面神经功能受损相关(P<0.01);而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与各临床因素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大型肿瘤、面神经与肿瘤重度黏连是术后8d面神经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8d面神经功能良好1 19例,受损45例;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良好140例,受损24例.结论 术后8d面神经功能受损程度不能预测病人术后远期面神经功能受损情况.

    作者:孟哲;韩松;刘宁;闫长祥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手术切除程度对高级别胶质瘤病人预后的影响:单中心303例病例研究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程度对高级别胶质瘤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303例高级别胶质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间变型胶质瘤(WHOⅢ级)126例,胶质母细胞瘤(WHOⅣ级)177例.均进行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检测,并统计分析各项临床资料数据与总生存期(OS)的关系.结果 单变量分析显示:年龄<55岁,全部完成放化疗方案,IDH-1R132H基因突变型,术前KPS评分≥70分,WHOⅢ级肿瘤及手术全切除病人的中位OS更长(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肿瘤切除程度越高,病人预后越好(P<0.05).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病理级别、手术切除程度、放化疗和IDH-1132H基因类型均是预测病人预后的独立风险指标.结论 高级别胶质瘤预后差,需要手术结合术后放化疗综合治疗;肿瘤全切除对延长病人OS、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凌;邹叔骋;罗宗晚;李创华;刘博;刘坤;张卫民;刘华;黄红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经硬膜外-内联合入路治疗床突旁动脉瘤

    目的 探讨经硬膜外-内联合入路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手术技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床突旁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多发动脉瘤2例,共检出动脉瘤19个.采用硬膜外-内联合入路夹闭瘤颈,术中监测运动和体感诱发电位,并采用术中超声检测动脉血流.结果 成功夹闭动脉瘤18个,1个病变对侧大脑中动脉瘤予以观察.术后并发颅内感染l例,脑积水4例,动眼神经麻痹6例.头痛和眼眶疼痛病人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1例术前突发头痛伴昏迷病人术后仍昏迷;2例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病人术后改善1例,无明显变化1例.术后6个月GOS评分:恢复良好或轻度残疾14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 经硬膜外-内联合入路有利于早期控制载瘤动脉,可获得良好的术野暴露,是显微手术治疗床突旁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雷军荣;张晶;秦军;罗杰;段波;魏德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脊神经根压迫症合并梨状肌综合征的诊疗分析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突出脊神经根减压术后合并梨状肌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26例腰椎间盘突出行脊神经根减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梨状肌综合征78例(梨状肌综合征组),无梨状肌综合征448例(无梨状肌综合征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脊神经根减压术后出现梨状肌综合征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病人性别比例、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病程、髓核突出位置及韧带增厚情况差异显著(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病程>1年、外侧型髓核突出、黄韧带增厚是术后合并梨状肌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 对于年龄>50岁、病程>1年、外侧型髓核突出、黄韧带增厚的腰椎间盘突出病人行脊神经根减压术后,要警惕发生梨状肌综合征.

    作者:蒋光元;罗超;张文川;杨敏;刘鹏飞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醒脑静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钻孔外引流术后醒脑静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由阿司匹林诱发的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21例老年CSDH病人,发病前均口服阿司匹林半年以上,入院后均行钻孔外引流术,术后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醒脑静组38例,阿托伐他汀钙组44例,联合治疗组(醒脑静+阿托伐他汀钙)39例.采用Scandinavian中风量表(SSS)评分评估3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14、30 d的临床疗效,并记录血肿量.结果 治疗后7d,与阿托伐他汀钙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和醒脑静组SS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14d,联合治疗组SSS评分较醒脑静组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30 d,联合治疗组SSS评分较醒脑静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组均显著升高(P<0.01),阿托伐他汀钙组SSS评分较醒脑静组也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7、14d,3组血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与醒脑静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组比较,联合治疗组血肿量明显减小(P<0.01),而醒脑静组与阿托伐他汀钙组血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钻孔外引流术后,对阿司匹林诱发的老年CSDH采用醒脑静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能显著促进病人血肿吸收、改善病人神经功能评分,改善预后.

    作者:黄立航;黄柒金;蔡志强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方体定向双软通道并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方体定向双软通道并不同剂量尿激酶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纳入163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血肿量< 50 ml(42例)采用单软通道引流,血肿量≥50 ml(121例)采用双软通道引流,将双软通道组病人随机分为小、中、大剂量组,分别给予尿激酶1、3、5万U.比较双软通道与单软通道组、双软通道组3个亚组的手术效果.结果 单、双软通道组术后2周恢复良好率、术后6个月生活自理率、术后7d血肿清除率及血肿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软通道组中,大剂量组术后3、7d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P<0.05);而3组再发血肿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双软通道组颅内感染率、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单软通道组(P<0.05);且大剂量组拔管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小剂量组和中剂量组(P<0.05).结论 双软通道引流对血肿量大的病人疗效较好,5万U尿激酶可提高血肿清除率,且不增加再出血风险.

    作者:何黎明;刘保国;王泽麟;谷斌亮;肖罡;龙潮新;田硕;钟兵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微创锥颅手术治疗32例高血压性重症脑干出血

    目的 探讨微创锥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重症脑干出血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高血压性重症脑干出血病人微创手术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33例保守治疗病例进行预后比较.结果 手术组死亡18例(56.3%),对照组死亡27例(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ADL分级评估预后:手术组ADLⅡ级3例,Ⅲ级5例,Ⅳ级3例,Ⅴ级3例;对照组Ⅲ级1例,Ⅳ级3例,Ⅴ级2例;两组ADL分级差异显著(P<0.05).结论 微创锥颅手术能有效清除脑干血肿,降低病人病死率,改善预后,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张银清;叶金练;吴文彬;许锦栋;陈龙钦;张转喜;洪朝灿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虚拟现实技术量化比较Kawase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显微解剖

    目的 在虚拟现实影像模型中评估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解剖差别.方法 对15例尸头进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骨性结构中选取标志点勾勒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手术路径.测量解剖结构体积,比较两种手术路径的显露特征.结果 两种入路通过磨除岩骨到达上斜坡,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路径中包含骨性结构和静脉结构的体积均多于Kawase入路,Kawase入路中包含脑神经体积多于乙状窦前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比较Kawase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上斜坡的解剖特征有助于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作者:周青;汤可;谢金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红蛋白氧载体保护缺血脑组织的研究进展

    血红蛋白氧载体(HBOC)作为血液代用品,应用于急性脑梗死血运重建前脑保护,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将血红蛋白制备成适用于临床的HBOC已有40余年,国内近几年对HBOC在脑保护方面的研究也有显著进展.本文综述以血红蛋白作为基础血液代用品临床应用于保护缺血脑组织的新研究进展.

    作者:高竑;杨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性粒细胞在脑缺血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脑缺血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在脑缺血损伤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影响甚大.通过多种途径,中性粒细胞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破坏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屏障,释放一系列具有损伤作用的活性细胞因子、蛋白酶和化学因子等,加重对脑组织的损伤.本文结合近年相关研究对中性粒细胞及其相关分子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李宇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伴室管膜瘤样分化的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1例

    目的 分析von Hippel-Lindau (VHL)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l例VHL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母细胞瘤(HB)的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及治疗.结果 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全切除肿瘤,病理证实为伴胶质分化的HB.术后3个月MRI未见明显异常,病人一般状况良好.结论 伴室管膜瘤分化的VHL综合征极为罕见,询问家族史、基因筛查有助于家族性VHL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田震;路彪;闫晓玲;闫华;梁思泉;亢建民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手术后继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2例

    目的 探讨继发性肥厚性硬脑膜炎(SHCP)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手术后SHCP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指标、影像学表现和治疗特点.结果 2例均表现为偏头痛样头痛,合并脑神经麻痹1例.结合MRI和其他实验室辅助检查诊断为SHCP1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SHCP1例.抗生素疗效不佳,经甲泼尼龙静脉滴注后症状缓解.结论 手术后继发SHCP临床少见,头颅MRI有助于诊断,脑膜活检可确诊该病.抗生素疗效不佳,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手术对于延缓脑神经损伤可能有一定作用.

    作者:许世辉;苏莉;杜安东;李永财;张吉云;郜彩斌;孟涛 刊期: 201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