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8年9期文献
  • 三维CT成像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评价结果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目的 通过比较使用三维CT与二维CT影像时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和骨折特征术前评定结果 的信度与效度,探讨三维CT的诊断优势.方法 4名骨科高年资医生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6年11月间收治的21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病历,分别使用二维CT和三维CT影像对骨折分型和骨折特征做出判断,使用一致性检验来分析骨折分型判断结果 的评定者间信度和评定者自身信度,和对骨折特征判断结果 的标准效度(术中观察结果 作为金标准),并用McNemar检验比较三维CT和二维CT判断结果 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差异.结果 使用三维CT时,对骨折分型判断结果 的评定者间信度和评定者自身信度均改善为极度一致,对骨折特征判断结果 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显著性高于二维CT(P=0.027).结论 使用三维CT影像能提高对胫骨平台骨折分型和特征术前评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三维CT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前评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扈延龄;金丹;黄谦;苏秀云;裴国献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不同方法治疗踝部骨折伴随的距骨骨软骨骨折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自体骨软骨移植术和骨软骨折块摘除钻孔术治疗踝部骨折伴随的急性Ⅲ、Ⅳ型距骨骨软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5月至2007年8月,38例踝部骨折伴随的急性Ⅲ、Ⅳ型距骨骨软骨骨折,术中明确距骨骨软骨骨折的部位以及范围.20例折块摘除后,自同侧膝关节非负重区钻取骨软骨柱,采取打压固定技术将骨软骨柱植入受区的孔中,为移植组;18例骨软骨折块摘除后行钻孔术为钻孔组.对比观察研究两组患者踝关节的功能、X线以及MRI表现.结果 移植组随访1.5~4.0年,平均(2.92±0.65)年,钻孔组随访2.5~5.0年,平均(3.02±0.83)年.7例行多柱移植,13例行单柱移植.根据Baird和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分:移植组平均(89.85±4.83)分,钻孔组平均(84.28±5.6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7.P=0.002);X线片示移植组3例踝关节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15.0%(3/20),钻孔组8例踝关节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44.4%(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7,P<0.05);MRI显示移植组3例骨软骨柱松动吸收,发生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占15.0%(3/20),其余修复的关节面平滑,骨软骨柱与周围组织结合良好;钻孔组6例发生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发生率为33.3%(6/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P<0.05);两组膝关节均无远期供区并发症.结论 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踝部骨折伴随的急性Ⅲ、Ⅳ型距骨骨软骨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降低了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和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的发生率,提高了踝关节的功能.

    作者:刘万军;王海;刘永厚;刘云鹏;胡有谷;李旭;蒋玉贵;辛大江;王维光;孙冰;褚楷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肢体动脉编码和损伤分型系统

    目的 研究血管编码和损伤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借鉴AO骨折编码和分型的方法 来研究全身主要血管的编码和血管损伤的分型,结合动脉主要分支发出的位置分为近、中、远三段.在此基础上加入动脉损伤严重程度分级,用以指导临床血管损伤的治疗.结果 将全身的主要动脉和血管损伤的严重程度用数字和字母进行了编码和分型.结论 此血管编码分型系统能够比较明确地表示血管损伤部位及类型,方便科学统计和流行病学调查,便于掌握,有利于指导治疗.

    作者:张英泽;郭明珂;马利杰;陈伟;秦迪;郑占乐;刘建宁;吴文娟;吴昊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介绍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骨折类型、手术方法 及临床疗效,讨论三柱理论在决定后侧平台骨折治疗方案中的作用.方法 2005年2月至2006年8月间,共收治涉及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36例,均采用支撑钢板内固定.单纯后侧入路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9~52岁(平均38.5岁).前后联合入路16例,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7~49岁(平均37.3岁).结果 经12~15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36例全部愈合.平均X线愈合时间为15.7周(11~16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7.6周(13~21周).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68~92分,平均83.4分.1例患者术中内侧腓肠肌膝下内侧血管损伤,术后1例出现切口裂开,1例发生切口皮缘部分坏死,均经保守治疗痊愈.3例术后出现小腿内下方感觉麻木,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效等其他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TPA)及内、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PA)度数的F和P值分别为1.186,0.169;4.923,0.536;1.931,0.2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胫骨平台CT水平面三柱结构决定骨折类型后,单纯后侧或前后联合入路支撑钢板固定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

    作者:罗从风;陈健;孙辉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掌骨骨折的前瞻性比较研究

    目的 观察与分析微型记忆合金环抱器、微型钢板、交叉克氏针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 治疗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9月至2006年12月,对收治的45例掌骨骨折患者随机应用微型记忆合金环抱器(A组)、微型钢板(B组)和交叉克氏针(C组)固定治疗,每组15例.从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第4周及第12周掌指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比较三组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疗效差异.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2.8个月.①疗效评定:参照TAFS的评分标准,掌指关节功能术后4周A、B、C三组优良率分别为86.67%、80.00%和33.33%;术后12周A、B、c三组优良率分别为93.33%、86.67%和73.33%.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A、B、c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13.33%和26.67%.③手术时间:A、B、c组平均时间分别为(19.53±2.58)、(39.00±4.31)、(21.60±3.07)min.④骨折愈合时间:A、B、C三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6.08±2.48)、(7.47±2.77)和(9.87±3.25)周.结论 采用组合微型记忆合金环抱器的内固定方式较微型钢板、交叉克氏针有明显的优越性,是治疗掌骨骨折较为理想的一种内固定方法 .

    作者:王愉思;刘宏哲;何畔;黄焱;沈雄杰;康亦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超薄皮瓣和全厚皮片联合体成形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

    目的 探讨整合超薄皮瓣和全厚皮片回植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4月至2007年10月应用超皮瓣和全厚皮片联合体成形回植治疗四肢大面积皮肤撕脱伤患者21例.根据皮肤损伤特点和创面情况,将撕脱皮肤自游离缘向蒂部的绝对缺血区、部分缺血区和供血相对正常区分别修剪成皮片区、交界区和超薄皮瓣区,将成形的联合体回植修复创面.结果 本组21例,撕脱皮肤占体表面积2%~6%,平均3.3%,成活皮肤面积占撕脱皮肤90%~100%,平均94.1%,无创面感染,随访12例,一年后回植皮肤质地柔软,无明显挛缩,功能基本恢复.结论 本术式有效地整合超薄皮瓣和全厚皮片移植的优点,大限度地保存了撕脱皮肤的形态学特点,提高撕脱皮肤成活率,手术简单安全易行.

    作者:李进波;刘晓初;陆静明;刘凤武;蔡拉加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极远端胫骨交锁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技术微创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目的 介绍极远端胫骨交锁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blocking screw)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 ,并评估初步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07年9月,采用极远端胫骨交锁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年龄21~45岁,平均31.8岁.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3~43周,平均22.2周,均达到解剖复位并获得稳定固定,术后伤口均顺利愈合,未发生软组织并发症.结论 与常规切开复位、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比较,极远端胫骨交锁髓内钉结合阻挡螺钉技术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术后软组织恢复好等优点.

    作者:秦煜;Henry DeGroot III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髌骨骨软骨骨折的诊治策略

    目的 探讨髌骨骨软骨骨折的临床特征、诊治要点和治疗方法 .方法 2002年10月至2006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21例髌骨骨软骨骨折患者,其中17例新鲜骨折,以钢丝内固定2例,以2~3枚AO微型螺钉固定4例,Ethicon可吸收缝线固定4例,以1~2枚小的可吸收螺钉固定5例,2例行膝关节镜检手术;4例陈旧性骨折中,2例切开予以行髌骨内侧关节面修整,游离骨折块清除,1例行关节镜手术取出小骨块,另1例行AO微型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21例平均随访32.3个月(12~48个月),20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0周,平均8周.膝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正常20例,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1例.按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15例,良2例,可4例,优良率为80.9%.结论 临床中髌骨骨软骨骨折易漏诊与误诊,应用CT薄层扫描、MRI及关节镜检查可避免.确诊后应及早手术,切开复位、应用可吸收螺钉和可吸收缝线固定或关节镜检手术,是效果良好的治疗方法 .

    作者:郑琼;勘武生;徐敏超;彭永海;陈明;谢鸣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躯体X线测量板的研制和应用

    目的 介绍躯体X线测量板的制作方法 ,探讨其有效性、重复性,为临床X线测量提供一套精确、实用、经济的方法 和工具.方法 设计和制作躯体X线测量板.使用下肢模拟板9块作为金标准,比较躯体X线测量板测量值与金标准值之间的差别.评价测量板的有效性、准确性.选择膝骨性关节炎患者21侧下肢,采用躯体X线测量板测量下肢的长度和角度,比较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时间对同一患者肢体测量结果 ,评价观察者内重复性;比较不同观察者采用测量板所测结果 ,评价观察者间重复性.结果 测量板上的标志物可清晰地投照在X线片上.模拟板测量的角度与金标准相比差异很小,平均绝对差为0.10°~0.21°,错误比为0.12%~3.15%,r均接近1.与金标准相比长度的差异也很小,平均绝对差为O.05~O.16 cm,错误比为0.12%~O.28%,r均接近1.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时间采用测量板所测的长度和角度值有很好的相关性,,接近1(P<0.01).平均绝对差分别为0.1~0.37 cm和0.55°,错误比0.31%~0.97%.不同观察者采用测量板所测的长度和角度值有很好的相关性,r接近1(P<0.01),平均绝对差分别为0.05~0.13 cm和0.39°,错误比0.16%~0.35%.结论 躯体X线测量板可测量肢体的长度和角度,其测量结果 与实际值有很好的一致性,测量精确、可靠,实用、经济,容易操作,重复性好,是进行X线测量的理想方法 和工具.

    作者:卫小春;柴旭峰;许趁心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微创手术治疗Jones骨折21例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Jones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导针定位,2枚空心螺纹钉内固定的手术方法 治疗Jones骨折21例.结果 临床随访8~16周,平均12周,21例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8周,平均5.5周.按自制的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足踝功能评定:优19例,良2例,优良率100%.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Jones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创伤小,出血少,伤口感染风险低,有利于足踝功能恢复等优点,是治疗Jones骨折的有效方法 .

    作者:王韬;江潮胤;黄伟;陆大明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桡神经-正中神经端侧吻合在桡神经长段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交通、工矿事故等严重创伤和神经源性肿瘤切除等造成的桡神经缺损,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多造成患肢功能障碍.令人可喜的是,相关基础研究表明,神经端侧吻合后正常的神经可发出侧支长入到损伤神经断端,并沿髓鞘生长重新恢复其传导功能,从而促进受损神经的功能恢复.此结果为端侧吻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提供了理论支持.近年来的相关临床应用报道亦逐渐增多.自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之间,我们采用正中神经-桡神经端侧吻合修复桡神经长段缺损19例,现就疗效进行评价和分析.

    作者:郭伟韬;曾荣;孙欣;郑鸿;林颢;王辉;刘思景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创伤后膝关节僵硬的原因分析与切开松解手术治疗

    创伤后膝关节僵硬是膝关节周围创伤后的常见并发症.各种原因导致的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小于60°~70°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经保守治疗无效需考虑手术治疗.膝关节松解手术方法有Thompson术式与Judet术式及其改良方法等,手术并发症如术中骨折、皮肤坏死、伸膝力弱、术后粘连再发等是治疗的难点.本文总结我院2002年至2006年行切开松解手术治疗的创伤后膝关节僵硬患者,对治疗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作者:李莹;张伯松;刘亚波;武勇;杨明辉;李宇勇;王满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负载万古霉素硫酸钙治疗外伤性骨髓炎的初步报告

    外伤性骨髓炎是在创伤骨科中经常遇到的棘手难题,其难以彻底治愈,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骨质反复遭到破坏及其死骨形成,且患者往往经历多次手术,使骨结构严重破坏,致残率高,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我们自2007年4月至2007年8月应用彻底清创结合负载万古霉素的硫酸钙治疗外伤性骨髓炎32例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作者:于晓雯;沈骏;付士平;陈云丰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vosis vertr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是老年人常见疾病,随着社会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其发病率也逐渐升高.OVCF可导致患者腰背部持续性疼痛、脊柱后凸畸形和活动减少,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及消化功能,降低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支具保护、口服止痛药物或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但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作者:王春华;侯喜君;张连清;李玉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Lisfranc损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跖跗关节(又称Lisfranc关节)是近侧跖骨间关节和前方跗骨间关节的统称,它独特的解剖结构,决定了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关节复合体.该部位的损伤又称为Lisfranc损伤,其损伤比较少见,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占到所有骨折的0.2%,漏诊率高达20%.其治疗以往多主张闭合复位石膏固定,由于疗效较差,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以降低其远期并发症,因此需要早期诊断和治疗,其疗效取决于解剖复位和内固定稳定牢固.我们从1998年2月至2007年2月共收治Lisfranc损伤2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达吾列;甫拉提·买买提;买尔旦·买买提;金格勒;盛伟斌;邓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正创伤后胸腰段后凸畸形

    随着现代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胸腰椎骨折发生率也随之上升.由于早期处理不当,往往导致胸腰段创伤性后凸畸形.胸腰椎骨折后引起后凸畸形不仅破坏脊柱矢状面的平衡,进一步发展能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作者:宋元进;蔡锦芳;孙海燕;王谦军;滕海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的探讨

    肱骨近端骨折发病率较高,特别在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群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外伤所致的肱骨近端骨折往往呈粉碎性,移位严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伴有肩关节脱位,保守治疗往往达不到满意复位、牢靠固定的目的,疗效不佳.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间对62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廖苏平;危蕾;吴波;严立;冯俊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骨肉瘤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2受体基因扩增状态

    目的 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骨肉瘤人表皮生长因子2受体(HER-2/neu)基因是否存在扩增.方法 以HER-2/neu及17号染色体为探针,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23例骨肉瘤病例HER-2/neu基因扩增情况,以HER-2/neu基因扩增阳性的乳腺癌病例作为阳性对照.结果 FISH检测23例骨肉瘤标本,无一例出现HER-2/neu基因扩增.结论 骨肉瘤中出现HER-2/neu基因扩增的频率极低,骨肉瘤患者可能不适合应用以HER-2/neu基因为靶点的靶向性药物.

    作者:尚剑;王文波;杨国夫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肋间神经移位经后路直接修复腋神经前支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研究上位肋间神经转位经后路修复腋神经前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取15具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上半身标本,解剖并观察腋神经在三角肌内的神经分布;游离并测量第Ⅲ、Ⅳ、Ⅴ、Ⅵ肋间神经自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至腋中线翻转处的长度和各腋中线翻转处经后路至腋神经前支的距离.结果 支配三角肌的腋神经支主要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支配三角肌前4/5的肌纤维,后支支配三角肌后1/5的肌纤维.第Ⅲ、Ⅳ、Ⅴ、Ⅵ肋间神经,自肋骨肋软骨交界处到腋中线肋间神经翻转处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1.41±0.35)cm、(15.81±1.12)cm、(16.54±1.18)cm和(16.85±0.90)cm,自腋中线肋间神经翻转处到腋神经前支皮下遂道的距离分别为(11.53±0.47)cm、(12.24±0.65)cm、(13.22±1.15)cm和(13.82±1.02)cm.结论 除第Ⅲ肋间神经外.可应用第Ⅳ、Ⅴ、Ⅵ肋间神经中的任意两条组合,自腋中线翻转经后路直接修复腋神经前支.

    作者:刘俊建;范存义;阮洪江;王建广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胸椎经横突-椎体螺钉固定入路的放射解剖学研究及意义

    目的 为避免胸椎椎弓根手术的危险因素,在横突解剖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经横突-椎体螺钉固定术式,对这一术式入路进行放射解剖学研究.方法 通过观测60例成人胸椎CT,对术式路径的长度、宽度、进钉角度进行放射解剖研究,并与经椎弓根固定术式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用5具尸体的T~T10节段模拟穿钉,并做出穿钉准确性评价.结果 经横突-椎体螺钉固定术式可有两条入路,其入路长度、角度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术式与经椎弓根术式相比具有更大的路径长度、宽度及内倾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入路解剖参数在5具尸体的T1~T10节段上模拟穿钉发现这一术式两条入路的螺钉位置均满意,未见神经、血管损伤.结论 经横突-椎体螺钉固定术式是可行的,此术式比椎弓根术式路径长、宽度大,更加安全可靠,可相对减少椎弓根术式的危险.

    作者:崔新刚;孙建民;蒋振松;丁自海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钛金属材料表面微形态对兔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目的 体外观察钛金属材料不同表面微形态对兔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激光扫描、喷砂、机械加工和抛光技术在钛金属基片上制备四种不同的表面微形态,激光扫描表面(LS)为50μm宽度的平行微沟槽,机械加工表面(MS)为100 μm宽度大环形沟槽,两种表面均为规则纹理,喷砂表面(SS)为完全粗糙表面,抛光表面(PS)为光滑表面;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态特征并测定表面形态的粗糙度(Ra),分别在不同基片表面接种兔成骨细胞,培养12 d,测定细胞24 h黏附情况、12 d增殖情况、11 d碱性磷酸酶活性,并通过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细胞黏附LS=SS>MS=PS,细胞增殖SS>LS>MS=PS,ALP活性LS=SS>MS=PS,在LS和SS表面上的细胞黏附、增殖及ALP活性均高于MS和PS表面(P<0.05).结论 钛金属材料表面微形态对兔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分化以及细胞形态产生影响,细胞级别的规则微沟槽表面为成骨细胞提供了一个更适合的生长环境.

    作者:郭征;张涌泉;付军;郝玉琳;李述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可注射磷酸钙骨水泥填充固定羊胫骨平台骨折的体内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比较磷酸钙骨水泥(CPC)与松质骨移植在修复羊外侧胫骨平台压缩性骨折中的体内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成年健康山羊10只,双侧后肢制成外侧胫骨平台压缩性骨折模型,一侧以CPC填充(CPC组),对侧用自体骨填充(自体骨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各处死5只动物,取双侧胫骨观察关节面塌陷程度,摄X线片观察骨水泥降解情况,测定骨折部位抗压刚度,制备不脱钙切片观察关节面组织学改变.结果 自体骨组10个标本中的8个发生了骨折块的中重度下陷,CPC组只有3个发生了轻度下陷.X线片示3个月时骨水泥降解吸收被分割成几块,外形变模糊,6个月时大部分骨水泥被降解吸收.CPC组和自体骨组抗压刚度在3个月时分别为(226.89±62.81)N/mm和(172.97±79.82)N/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9,P=0.243),6个月时分别为(471.27±212.89)N/mm和(371.05±207.98)N/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8,P=0.397).组织学观察显示自体骨组关节面塌陷较严重,修复的软骨组织中纤维组织偏多;CPC组关节面软骨修复过程中对位较好,由纤维软骨形成相连接,纤维组织较少.结论 CPC的支撑效果好于自体骨,可在早期提供一定的抗压强度,防止胫骨平台关节面塌陷移位,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

    作者:苗军;夏群;刘春蓉;张继东;徐宝山;白剑强;黄鸿超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高纯度猪软骨Ⅱ型胶原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制高纯度猪软骨Ⅱ型胶原海绵,探讨其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将4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兔制成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分成两组.A组20只兔的缺损区植入Ⅱ型胶原海绵,B组20只兔的缺损区旷置,不植入胶原作为对照.于术后2、4、8、12、24周分别做HE染色、Masson染色、Safranin O染色及Ⅱ犁胶原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①HE染色及Masson染色显示A组在术后2周即出现新生软骨细胞,细胞以胶原纤维为支架迁移进入缺损区,并与胶原纤维生长融合;12周后新生骨和软骨组织完全填满缺损区并与周围组织整合,而B组直至术后24周仍由纤维组织所填充;②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显示A组新生软骨细胞具有正常兔软骨细胞的表型;③Safranin O染色结果 显示A组新生软骨细胞具有分泌软骨基质的功能.结论 Ⅱ型胶原具有较强的诱导软骨细胞生长的能力,其诱导生长的新生软骨细胞具有正常透明软骨细胞的表型和功能,是良好的软骨缺损修复的生物填充材料.

    作者:李斯明;杨小红;方力;叶春婷;李小华;梁佩红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成人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制作的研究进展

    股骨头坏死的病因仍然没有完全阐明,除了一些病例有明确的直接原因(外伤、放射、减压病)外,更多的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成人股骨头坏死占骨坏死的大部分.因此建立理想的成人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是研究成人股骨头坏死病凶及发病机制十分重要的手段,也是进行治疗研究的基础.动物模型的制作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不同的试验要求选择不同的制作方法;②易重复性;③所制作的模型应该与人的病理特征相一致;④简单易行.根据造模方式不同主要分为手术或创伤法、激素法、激素与免疫结合法及其他方法.

    作者:高兆宾;王志强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血管损伤在四肢创伤中较常见,对其诊断与治疗是骨科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诊断失误或延误会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无论是急诊医生还是骨科医生,都应重视这项技术.本文对四肢血管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张功林;章鸣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髋部骨折术后采用多元化护理与常规护理治疗的比较

    四项随机对照研究中的证据表明,髋关节术后采用多元化护理的治疗效果与常规护理相比,前者能促进步行恢复和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但是,各研究或各观察时间点间所得的结果并无统计学差异.另外,应考虑到各研究的护理准则与治疗效果评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Joseph R Dettori;Ladislav Nagy;王簕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Herbert-Whipple中空螺钉在舟状骨骨折及不愈合治疗中的应用

    Herberr-Whipple(H-W)螺钉是和Herbert标准螺钉相似的,通过特殊的双螺纹设计,在置入螺钉过程中同时完成加压,其独到的中空设计可以借助于导针将骨折块复位、固定一次完成,其远端直径为3 mm,对于一些小骨片的牢靠固定有非常明确的效果,本文将着重介绍H-W螺钉在舟状骨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刘军海 刊期: 2008年第09期

  • 介绍一种骨科新型孔状通气夹板

    目前,部分四肢稳定性骨折的患者,通常采用木制小夹板进行固定,以达到防止骨折移位和治疗的目的.现有的夹板在木板外面接触皮肤的一面贴上衬垫,并在外表面封一层外套,外套用具有弹性的针织布料制作.在炎热的夏天里,采用传统的木制小夹板进行固定肢体的部位,由于木板不透气,容易引起固定部位出汗,常常引发湿疹、皮肤过敏等皮肤问题.且患者感觉固定部位温度较高,极不舒适.

    作者:孙进和;窦泽燕;牛娟娟;邹少木;安娜;曲美琴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