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非官网)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相关期刊
期刊级别: 北大核心期刊
产品参数: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广东
期刊标签:外科学
国际刊号:1671-7600
国内刊号:11-5530/R
邮发代号:46-248
创刊时间:1999
发行周期:月刊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简介

               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以骨科、创伤外科及相关学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人员为读者对象,着重报道创伤骨科的临床研究,介绍新理论、新业务、新技术、新进展,同时兼顾创伤骨科基础研究与研究生培养,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临床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开展学术讨论。除突出院士论坛、专家论坛、述评、临床论著、综述、短篇论著等主要栏目外,还设有AO论坛、创骨教程、创伤骨科临床决策及创伤骨科指南等特色栏目。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           (WPRIM)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栏目设置

临床研究论著、应用解剖、生物力学、组织工程、综述、继续教育教程、病例报告、临床经验

杂志收录/荣誉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投稿要求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社征稿要求

  1.《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要求资料可靠,文字通顺精练、数据准确,必要时应作统计学处理。基金类稿件优先录用。

  2.《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来稿应一式三份,采用微机打印(5号宋体,1.5倍行距)。特殊文种、上下角标符号、须排斜体等应予以注明。

  3.《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临床论著、基础研究、综述、继续教育一般不超过5000字,临床经验、研究简报、病例报告等短篇类不超过1500字。

  4.文责自负。投稿内容务必真实,请勿一稿两投或抄袭别人稿件,或私自发表别人的研究成果与资料,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概由投稿人自负。引用或参照他人的研究观点、标准等,务必在文稿中指出,并附参考文献,以免引起争议。

  5.投稿须附第一作者单位正式介绍信。作者单位负责审查、保证稿件的真实性、保密性及无一稿两投、署名无争议等。

  6.投稿时务请另页附注第一作者的姓名、单位、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包括区号、办电、宅电)、传真号码、电子邮件E-mail等。

  7.在每篇文章的作者中需要确定一名能对该论文全而负责的通信作者。通信作者应在投稿时确定,如在来稿中未特殊标明,则视第一作者为通信作者。第一作者与通信作者非同一人时,在论文首页脚注通信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及E-mail。

  8.院士论坛、专家论坛、述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及AO论坛、研究生园地、骨科康复、研究进展、继续教育栏目的第一作者请附一寸免冠照片一张,以便在稿件录用时与论文同时刊出。

  9.论文刊登后获国家、军队、部省级以上(或国际奖项)利技成果奖、发明奖者,烦请及时通知编辑部(附获奖证书复印件)。

杂志分析报告

名词解释:

影响因子:指该期刊近两年文献的平均被引用率,即该期刊前两年论文在评价当年每篇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

被引半衰期:衡量期刊老化速度快慢的一种指标,指某一期刊论文在某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被引论文刊载的时间跨度

期刊发文量:通常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个学术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计算期刊发文量是评估期刊生产力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学者选择投稿期刊时常常考虑的因素之一。

期刊他引率:期刊被他刊引用的次数占该刊总被引次数的比例用以测度某期刊学术交流的广度、专业面的宽窄以及学科的交叉程度

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平均引文率:在给定的时间内,期刊篇均参考文献量,用以测度期刊的平均引文水平,考察期刊吸收信息的能力以及科学交流程度的高低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影响因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发文量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总被引频次

杂志文章摘录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冠状位骨折的手术复位探讨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冠状位骨折的手术复位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8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的45例股骨转子间冠状位骨折(不同程度前后向移位)患者资料,根据复位方式不同分为2组:闭合复位组22例,男5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81.1±13.6)岁;行闭合复位.切开复位组23例,男7例,女16例;平均年龄为(78.6±12.3)岁;采用有限切开克氏针撬拨或复位钳钳夹等方式复位.所有患者均采用PFNA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 42例患者(闭合复位组与切开复位组各21例)术后获12 ~40个月(平均19.6个月)随访.切开复位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365.6±89.1)mL]明显多于闭合复位组[(221.3±105.0) mL],手术时间[(64.5±14.2) min]明显长于闭合复位组[(53.6±6.5) min],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较闭合复位组低[23.8% (5/2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股骨转子间冠状位骨折闭合复位常较困难,采用有限切开克氏针撬拨或复位钳钳夹等复位方式可以有效纠正内翻移位及向前、向后成角移位,提高骨折复位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不影响临床疗效.

    作者:刘杰;李少华;李振华;王建广;杨春喜;孙业青;吴众;陈栋 刊期: 2014年第08期

  • 胰岛素调控肝脏生物钟机理被揭示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刘浥研究组科研人员新近揭示了胰岛素调控肝脏生物钟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通讯》上.专家认为,该研究不仅揭示了作为一种重要的进食信号,胰岛素调节肝脏生物钟的机理,而且也为了解不规律饮食与生物钟紊乱及代谢综介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示.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外固定支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9年11月采用外崮定支架结合VSD技术治疗19例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男14例,女5例;年龄17~62岁,平均30.1岁.开放性损伤按Gustilo分型:ⅢA型9例,ⅢB型8例,ⅢC型2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清创、骨折复位后外固定支架固定,采用VSD技术关闭创面,待创面洁净、肉芽生长后通过直接缝合(5例)、游离植皮(9例)或转移皮瓣(5例)等方法修复软组织创面.结果 19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6.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经VSD治疗5~17 d(平均9.3 d)后关闭创面.2例因创面感染、组织坏死渗出,经多7欠清创并更换VSD敷料后,创面终通过转移皮瓣得以修复.骨折愈合时间为4~10个月(平均5.6个月).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VSD技术治疗Gustilo 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能在迅速有效地稳定骨折的同时,早期闭合创面,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杜海龙;何纯青;柳现飞;唐佩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汉英骨科词汇(10)

    作者:梁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不同方法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自体髌韧带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固定方法及即刻固定强度.方法将15具标本分为3组,分别为1/3骨-髌韧带-骨(1/3 B-PT-B)挤压螺钉固定组,1/3骨-髌韧带Krackow双锁边缝合组和原始标本ACL组.对标本施行单轴拉伸,运用生物力学方法检测分析.所有实验均在液压万能材料试验机(WE-5A)上进行,用数字试应变仪(YJ-14)读取应变,用KG-101高精度数显光栅位移测微仪测量位移.加载速率为1.4 mm/min,由于实验均为单轴拉伸试验,故载荷轴向、加载速率和加载等级三者均保持一致.从零加载至韧带撕裂、断裂时为止.达到极限强度过程须全面记录.结果1/3 B-PT-B置换挤压螺钉固定组强度、刚度均高于原始标本ACL组及1/3骨-髌韧带Krackow双锁边缝合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选用1/3 B-PT-B置换挤压螺钉固定重建ACL,术后替代物强度高,关节稳定性较好.

    作者:罗轶;彭永岳;陈伟兵;王以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肱骨髁间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目的 探讨肱骨髁间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2年1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肱骨髁间骨折术后不愈合经再手术后治愈的2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1~86岁,平均46.6岁;左侧15例,右侧11例.原始骨折按照AO分型:C1型3例,C2型14例,C3型9例;开放性骨折10例.此次治疗除4例行全肘关节置换术外,其余22例采用重新内固定+自体骨植骨,其中4例患者发生再次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经二次手术治愈.总结并分析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结果 26例患者终治疗前共进行30次手术(其中有4例患者进行了 2次手术),其中不稳定固定28次,术后行石膏外固定16例,有明显骨缺损21例.本组患者平均随访11.4个月(4~41个月).4例行人工全肘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肘关节平均屈曲112°(90°~130°),伸直18°(0~35°);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平均85分(80~90分).其余22例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此22例患者术前肘关节平均屈伸55.0°±9.0°(40°~80°),MEPS评分(47.3±7.8)分(35~60分),其中可4例,差18例;术后平均屈伸66.8°±10.5°(50°~90°),MEPS评分(81.4±11.1)分(65~100分),其中优7例,良9例,可6例;术后与术前肘关节平均屈伸和MEP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的固定、石膏外固定所致肘关节僵硬、明显骨缺损是肱骨髁间骨折术后不愈合的主要原因.双接骨板垂直固定或平行固定是更加稳定的固定,结合结构性植骨,可使骨折获得愈合,但终的肘关节屈伸范围仍较差.

    作者:公茂琪;查晔军;李庭;蒋协远 刊期: 2010年第06期

  • Hoffmann Ⅱ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近远端骨折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HoffmannⅡ外固定支架在高能量损伤胫骨近远端骨折治疗中的使用及其效果.方法从2003~2004年收治胫骨近远端骨折患者16例,均采用HoffmannⅡ外固定支架治疗.对合并有关节内骨折的病例首先强调关节面的解剖复位,包括韧带复位、经皮撬拨、小切口直视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或Schanz针的终极固定,然后选择理想的入针点置入外固定架Schanz针,C臂监视下调整力线和对位,安装外固定架.结果经过4~20个月随访,平均13.8个月.16例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3个月.其中15例患者膝、踝关节功能正常,1例膝关节伸约5度,屈约30度.2例针道渗出稍多.结论利用间接复位、有限内固定技术结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是治疗胫骨近远端高能量损伤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作者:马勇;徐文华;徐屹;姚浩群;雷刚刚;戴闽;宗世璋 刊期: 2004年第12期

  • 肩部前外侧小切口入路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报告通过肩部前外侧小切口入路进行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内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5月~2005年6月间共治疗17例肱骨近端骨折,Neer二部分骨折3例,三部分骨折10例,四部分骨折4例.自肩峰前1.5 cm处向下切开皮肤,长6 cm,沿肌纤维方向劈开三角肌,显露骨折,直视下间接复位,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在肌层深面向远端插入钢板,近端用锁定螺钉固定,远端经皮引入固定螺钉.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128±35)min,术中平均出血(65±19)mL,平均住院时间4 d,切口均一期愈合.12例得到平均6.1个月的随访,骨折均连接,平均愈合时间15.7周.肩关节外展80°~150°,前屈80°~160°,上臂外侧皮肤感觉正常.结论经肩部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切开复位LPHP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手术简便、损伤小、术中出血少、愈合时间短、功能恢复好.

    作者:安智全;王烨明;曾炳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松解术后的康复护理

    创伤后肘关节活动度减少是肘关节创伤的特点~([1]).即便是不严重的创伤亦可能导致肘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减少、甚至关节僵硬,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发生率约为5%~([2]).

    作者:张春玲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急诊和亚急诊手术治疗有合并伤的臂丛损伤

    目的在急诊处理锁骨骨折、肩胛骨骨折、锁骨下动脉损伤及肩关节脱位、骨盆骨折等创伤的同时或 2~ 3周内进行臂丛神经离断伤或部分离断伤的手术修复,以提高其术后的优良率.方法 1993年 2月~ 2003年 1月,我们对怀疑有臂丛损伤的患者,尽快进行 MRI等检查,根据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对其中明确为离断伤或部分离断伤的 29例患者,在伤后急诊或 2~ 3周内实施了臂丛探查,神经直接缝接,颈丛、膈神经、副神经移位,臂丛神经交叉移位及侧侧缝合等手术. 结果其中 21例患者术后得到 6个月~ 6年 (平均 3年 )的随访,按照顾玉东的臂丛损伤功能评定标准,本组患者观察总体优良率达 70.6%. 结论对有合并伤的臂丛神经离断伤或部分离断伤患者,急诊或 2~ 3周内进行手术探查和修复,可减少手术次数和难度,提高臂丛损伤修复术的优良率.

    作者:马玉海;张少成;王志伟;麻文谦;潘永太;孙来卿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更多评论>>

网友反馈(不代表本站观点)

迷途风雨** 的反馈: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审稿较快,14天左右就发回退修,退修之后10天左右再次退修,我吸取上一篇投稿的教训(退修了两次仍未达到要求,退稿了),仔细按照编辑发来的要求修改,顺便提一下,编辑人很好,修改之后很快录用,9个月之后见刊。

nblove** 的反馈:

9月中旬在投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的稿,10月就通知录用啦,速度杠杠的。需要说的是,这本杂志的编辑排版很严格,录用后会有多次排版校对,编排质量很高,编辑工作非常严谨认真,值得赞扬!

一江春水** 的反馈: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这个刊物免审稿费,版面费正常,效率高

康新隆** 的反馈:

投稿一周,就说初审没过,我好想大哭一场,投这个刊物怎么这么难[伤心][难过]

一江春水** 的反馈:

文章接收速度还可以,我投稿的时间有些尴尬,恰逢是在放假的时候,耽误了一段时间。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在学术界还是有一定地位,还是不错的。编辑老师也很不错,比较推荐大家投此杂志。

小鲸** 的反馈: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在同类刊物里面相对比较容易中,审稿有回复,退稿有温度(笔者之前的文章因改动较大,杂志建议退稿之后修改重投),不失为一种选择

春风沉醉de早上** 的反馈:

求助各位学友,还有3天就投稿满一个月了,但是现在目前仍然是初稿待处理,请问这样是不是就没希望了呀。现在想撤稿了,官网也没有撤稿的选项,请问该如何撤稿呢?

罗羽明** 的反馈:

急急,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投稿要多长时间才能出结果,投了好久了,没见一点动静,有人告诉我么

小小小硕** 的反馈:

五天了还是已发回执状态 什么情况?有人知道么

baiqian** 的反馈: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的态度非常认真、和蔼,来回修改了好几次,很快就录用了。国内的顶级杂志,影响力很大,看来我的选择还是没有错的。给你们竖个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