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6年9期文献
  • 带外翻角的逆行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后足畸形

    目的 探讨使用带外翻角的逆行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后足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1月接受带外翻角的逆行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22例后足畸形患者资料,男12例,女10例;年龄46 ~ 79岁,平均62.2岁;其中原发踝关节骨关节炎3例,创伤性关节炎9例,严重距骨缺血性坏死继发踝关节炎1例,踝关节置换术失败合并进行性距下关节关节炎3例,踝关节融合术失败合并进行性距下关节关节炎5例,马蹄内翻足合并继发性关节炎1例.术后采用影像学、EQ-5DTM功能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疗效. 结果 22例患者术后获14 ~38个月(平均21.3个月)随访,均获得功能位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3.9个月(2.4~6.2个月),术后影像学资料显示良好的后足力线.1例并发术后浅表感染,1例远端锁钉松动要求取出.术后1年的EQ-5DTM功能评分及AOFAS的踝-后足评分平均分别为69.3分(20 ~ 90分)及69.9分(45~85分). 结论 使用带外翻角的逆行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后足畸形可获得稳定的融合和良好的后足力线.

    作者:方真华;胡家朗;赵晶晶;陈明;郑琼;任义军;勘武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新型板棒复合固定系统前路单节段固定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目的 评估一种新型脊柱板棒复合系统用于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进行前路单节段融合的疗效.方法 对2007年2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28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8例,女10例;年龄18 ~52岁,平均37.4岁;骨折部位:T113例,T12 10例,L112例,L23例,其中7例伴有单侧椎弓根骨折,3例伴双侧椎弓根骨折.所有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分级:B级11例,C级9例,D级8例;行前路单节段减压,钛笼加自体骨移植,新型板棒复合系统固定.术后通过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及椎管内骨块占位比例观察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6个月(17 ~33个月)随访,平均手术时间为144 min(90 ~176min),平均失血量为580 mL(300~1 100mL).所有患者的VAS、cobb角及椎管内骨块占位比例由术前的(8.2±1.5)分、17.4°±4.3°、53%±16%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7±2.4)分、9.4°±5.8°、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患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 结论 新型板棒复合系统在前路单节段融合术中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固定系统,可以用于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

    作者:沙漠;丁真奇;康两期;翟文亮;陈长青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多中心创伤后慢性骨髓炎的细菌谱特点及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多中心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患者的菌谱概况及其敏感抗生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确切依据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火箭军总医院骨科、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骨科、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骨科收治的330例创伤后慢性骨髓炎患者资料,对可疑骨感染组织行微生物培养及药敏检测结果分为革兰阴性细菌及革兰阳性细菌分别统计. 结果 共培养出病原菌29种334株,其中革兰阴性细菌19种145株(43.41%),革兰阳性细菌10种189株(56.59%).革兰阴性细菌感染率高的2种细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39株,占26.90%)和大肠埃希菌(26株,占17.93%),该组耐药率低为美洛培南;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率高的2种细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110株,占58.20%)和表皮葡萄球菌(45株,占23.80%),该组耐药率低为万古霉素. 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慢性骨髓炎的主要致病菌,而革兰阴性细菌种类较革兰阳性细菌多.药敏试验是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

    作者:乔林;夏志林;刘健;张光武;刘复州;辛艺;张树明;黄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双侧小切口微型接骨板组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双侧小切口微型接骨板组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对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3例闭合性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7例,女6例;年龄20 ~ 62岁,平均39.8岁.均采用内、外侧小切口联合入路有限切开复位,微型接骨板组合内固定进行治疗.影像学评估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长度、宽度、高度、关节面台阶高度,记录相关并发症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 结果 20例患者术后获18 ~ 30个月(平均21.5个月)的随访,1例患者出现了内侧小切口延迟愈合,1例患者并发腓肠神经损伤,2例患者并发胫神经分支损伤,无浅表及深部感染发生;仅1例患者术后过早负重导致复位丢失.骨折均在10 ~ 12周(平均11.3周)内获愈合.至末次随访时B(o)hler角(28.3°±10.1°)、Gissane角(120.4°±4.9°)、跟骨宽度[(40.3±9.8)mm]、跟骨高度[(44.8±3.8) mm]均较术前[-18.2°±18.2°、97.1°±14.1°、(53.1±10.0)mm、(31.5±6.1)mm]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跟骨长度[(78.6±6.0) mm]与术前[(77.5±6.5)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面台阶高度由术前的(5.8±3.1) mm改善为术后(0.5±0.7)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57,P<0.01).AOFAS的踝-后足评分平均为82.9分(45 ~ 95分),其中优5例,良9例,可5例,差1例.6例观察到创伤性关节炎征象. 结论 应用双侧小切口微型接骨板组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复位,固定可靠,并发症相对较少.

    作者:魏世隽;蔡贤华;黄继锋;徐峰;刘曦明;王华松;兰生辉;陈家;齐凤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切线位X线片在第5跖骨基底撕脱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切线位X线片在第5跖骨基底撕脱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97例进行正、斜位及切线位投照的患者,其中男39例,女58例;年龄15 ~ 80岁,平均46.2岁;左侧43例,右侧54例.切线位投照方法:患者平卧或坐于X射线检查床上,膝关节伸直平置于床面,小腿及足内旋10°~ 20°,踝关节放松,呈休息位,球管中心对准第5跖骨基底,垂直于床面进行投照.对3种拍摄方法的骨折间隙进行测量,切线位X线片上的Mehlhorn分型和移位距离分别与足正位、斜位X线片获得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97例(100.0%)患者均在切线位X线片上显示有明显的骨折线,有91例(93.8%)患者在正、斜位X线片有明显骨折线.校正后的切线位X线片上的移位距离均比正、斜位X线片上的移位距离大.按照Mehlhorn分型:正位X线片:A型59例,B型35例;斜位X线片:A型56例,B型38例;切线位X线片:A型35例,B型59例.切线位X线片诊断B型骨折较正位、斜位X线片的诊断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第5跖骨基底切线位X线片对第5跖骨基底撕脱骨折诊断分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伤后第5跖骨基底部位肿胀、压痛的患者,建议常规拍摄足部正位、斜位及切线位X线片.

    作者:张增方;刘得恒;朱朝晖;张鑫;杨斌;郑良孝;陈东亮;宋晓峰;王友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一期切开复位钢针固定治疗12例距骨完全性脱位

    目的 探讨一期切开复位钢针固定治疗距骨完全性脱位(TDT)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2例TDT患者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17 ~56岁,平均34.2岁;开放性完全性脱位4例,闭合性完全性脱位8例.均采用一期切开复位钢针固定治疗.随访过程中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及后足功能. 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22~72个月(平均35.6个月)随访;术后1例皮肤坏死,1例浅表感染,行清创及转移皮瓣覆盖后愈合;7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胫距关节炎或距下关节炎,1例有明显疼痛,建议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患者拒绝.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42 ~ 96分,平均72.2分;距骨发生缺血性坏死5例,无塌陷病例. 结论 一期切开复位钢针固定是治疗闭合性和GustiloⅢA型及以下开放性TDT的有效手段.距骨缺血性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仍是术后常见并发症,但不出现塌陷、严重疼痛及术后感染,通常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顾航宇;龚晓峰;杨慎达;姜矞恒;王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Maisonneuve损伤并后踝骨折

    目的 探讨后外侧入路手术治疗Maisonneuve损伤并后踝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7例Maisonneuve损伤并后踝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8例,女9例;年龄20 ~ 60岁,平均40.1岁;所有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直视下同时行后踝、下胫腓切开复位内固定,后踝骨折行螺钉或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末次随访时采用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8 ~3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未出现感染、坏死、裂开.无骨折再移位,无内置物松动,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骨折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2.6%. 结论 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Maisonneuve损伤并后踝骨折显露清晰,可直接精确复位骨折、稳定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

    作者:张东;薛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胸腺素β4介导牵张成骨区骨生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胸腺素β4对大鼠牵张成骨区骨生成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C3组.分别于左股骨行截骨术外固定建立牵张成骨模型,牵张期结束时A组不予处理,B组于牵张成骨区注射磷酸盐缓冲液,C组于牵张成骨区注射等量胸腺素β4.术后第22、29、43天分别处死大鼠,取材行X线、Micro-CT、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牵张成骨区的骨生成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X线检测显示C组术后第22、29、43天成骨优于A、B组.Micro-CT检测显示C组术后第22、29、43天取材标本骨体积、骨矿化密度、骨体积分数高于A、B组,C组术后第43天骨表面体积分数小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C组局部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A、B组.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组成骨区毛细血管密度增多以及成骨细胞在截骨断端募集,均高于A、B组.RT-PCR检测C组第22天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Osterix mRNA的转录水平高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牵张成骨区局部应用外源性胸腺素β4可促进成骨区新生血管形成与骨生成,可能与牵张成骨区eNOS、Osterix的表达增高有关.

    作者:陈红浩;贾亚超;康庆林;梁川;柴益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T4~T10经肋椎单元和椎弓根固定相关解剖学参数的数字化测量

    目的 通过数字化三维测量获取T4~ T10椎弓根-肋椎单元固定的相关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方法 对15例非脊柱疾患成人T4~ T10椎体进行螺旋CT扫描,将所得数据导入计算机,通过Mimics 16.0软件和Ansys 11.0有限元软件建立T4~T10胸椎肋椎单元、椎间盘的有限元模型,利用软件测量经椎弓根-肋椎单元固定组(A组)的椎弓根-肋椎单元横径、椎弓根外螺钉钉道长度、椎弓根外螺钉内倾角、椎弓根外螺钉大内倾角、椎弓根外螺钉小内倾角,以及经椎弓根固定组(B组)的椎弓根横径、椎弓根螺钉钉道长度、椎弓根螺钉内倾角、椎弓根螺钉大内倾角、椎弓根螺钉小内倾角,并比较A、B组相对应的参数. 结果 两组的横径、钉道长度随椎序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钉道内倾角、大内倾角、小内倾角均随着椎序的增加逐渐减小;A组相关参数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脊柱T4~ T10节段,经肋椎单元固定可以为临床手术提供更大的安全置钉角度和螺钉直径,对于降低手术操作的复杂性及提高螺钉把持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岩;江建明;霍洪军;左媛;李筱贺;肖宇龙;王喜良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间接减压在成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应用

    目前后路骨折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已成为胸腰椎骨折治疗的有效方法,在实施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时,解除突入椎管内骨折块的压迫,存在间接减压和直接减压两种方法.间接减压是指置入椎弓根螺钉后,通过撑开、过伸对骨折块进行复位;直接减压是指进行椎板切开,还可经侧前方对骨折块推挤复位.本文就间接减压在成人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骨折复位内固定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连华;刘智;李放;孙天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三维C型臂导航在骨科手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三维C型臂透视导航已在骨科手术中得到广泛,其大优点就是术者可以在术中实时获得患者三维重建的图像,可以根据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的对比来实现手术的微创和精准性.且术者还可以在术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改变手术治疗的方案,而不必过多地担心定位不准确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三维C型臂导航技术主要应用于脊柱、创伤、关节、矫形等方面,本文就目前三维C型臂在骨科临床及实验中的应用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韩彪;马信龙;马剑雄;王颖;韩哲;张成宝;孙磊;卢斌;王岩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下颈椎单侧小关节脱位的研究进展

    单侧小关节脱位是较为常见的颈椎损伤,且以C5-6常发生,这与其解剖及形态学特征密切相关.该损伤由屈曲和旋转暴力协同作用所致,但主要因素尚不明确.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但仍未确定佳的治疗方案.现在被普遍接受的方案是首先行闭合复位,再根据闭合复位成功与否及有无出现创伤性椎间盘突出决定下一步治疗.

    作者:江晨;宋文慧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美哭!摄影师带你看遍全世界落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医学科学家化学合成“新”抗生素抗菌药物领域大突破

    据中国科学报8月31日消息,近日,香港大学化学系副教授李学臣团队与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研究者合作,在《自然—通讯》共同发表了有关新型抗生素Teixobactin的研究结果.Teixobactin是近30年来被发现的第一种新型抗生素,它的化学合成也为新一代抗生素的应用与发展奠定了化学基础.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人工智能筛查乳腺癌的效率有多高?比医院老司机们快30倍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一直是威胁女性健康的恐怖杀手之一.此前在该疾病的筛查上,医生们多数采用乳腺X光图片的检验方法,但这种方式通常需要乳腺活组织检查来辅助,这就为女性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不过,通过研究人员的努力,未来AI将大幅降低乳腺疾病检测为女性带来的不适.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美国公布核聚变电厂计划:“恒星”能量用之不竭

    现如今,寻找化石能源的替代者已经成为科学家的首要任务之一,而核能则被十分看好.国外媒体报道称,美国政府的科学家们计划创造一颗“罐子中的恒星”,在地球上复制出太阳和其它恒星通过核聚变产生能量的方式.如果成功的话,人类将会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再也不需要依赖化石燃料来产生电力了.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法国人在门前种了棵塑料树可以发电

    根据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数据,风能是目前世界上增长快的能源,因为其清洁和可持续开发的特点,风力发电的开发领域被寄予厚望.中国的新疆克拉玛依、甘肃敦煌、内蒙、英国沿海区域,以及美国的阿留申群岛都被认为是适合开发风能的地区.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救死扶伤救治病人”理念的践行者——记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创伤专科医院院长张连阳教授

    位于山城重庆佛图古关上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以技术实力过硬、人才队伍雄厚、设施设备先进、科研水平一流而享誉军内外.其中,全军战创伤中心、创伤专科医院就是组成该院主板的重要硬件,因其创伤医学全国领先而闻名遐迩.作为创伤医学的负责人和领头羊,更是引入注目.张连阳,现任创伤专科医院院长,一位意气风发、性情儒雅的青年才俊就这样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请随着文字的流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张连阳的人生履历和奋斗过程.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联合骨折

    目的 探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1~C2固定或C1~C2~C3固定)治疗寰枢椎联合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24例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联合骨折者的患者资料,其中C1骨折-Ⅱ型齿状突骨折10例,C1骨折-枢椎椎体骨折4例,C1骨折-Ⅲ型齿状突骨折4例,C1骨折-Hangman骨折6例.采用后路C1~C2固定融合16例,C1~C2~C3固定融合8例.术后依据视觉模拟评分(VAS)、Frankel分级、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植骨融合结果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手术时间90 ~170 min,平均123 min;术中出血量290 ~750 mL,平均427 mL.所有患者术后获15 ~45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9个月内(平均4.7个月)均达到骨性融合.10例有神经损伤症状患者的Frankel分级均有所改善.术后12个月的VAS评分[(1.6±0.7)分]、NDI评分[(11.2±1.9)分]、JOA评分[(15.3±1.2)分]较术前[(6.8±1.0)分、(41.4±1.6)分、(8.6±1.0)分]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改善率60.0%~87.5%,平均78.5%.术后第2天发现椎动脉损伤1例.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退出或断裂,骨折不愈合、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伤口感染等. 结论 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复位骨折、恢复颈椎序列、固定牢固、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寰枢椎联合骨折可靠、有效的手术方法.若术后发现椎动脉损伤,形成假性动脉瘤及局部血肿,椎动脉介入栓塞止血及颈后路血肿清除是安全可行的方法.

    作者:林斌;赵忠胜;蔡弢艺;史吉胜;陈志达;薛超;何明长;郭志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自制双边三角形万向可伸缩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关节内粉碎性跟骨骨折

    目的 观察自制的双边三角形万向可伸缩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关节内粉碎性跟骨骨折的效果. 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2例开放性关节内粉碎性跟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例,女4例;年龄23 ~ 58岁,平均36.8岁;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4例,Ⅲ型7例,Ⅳ型1例;软组织损伤按照Gustilo分型:Ⅱ型2例,ⅢA型7例,ⅢB型3例.所有患者急诊行伤口清创,根据伤口软组织损伤情况一期行闭合伤口或负压封闭引流覆盖,根据病情7例急诊、5例在伤后3~5d行自制的双边三角形万向可伸缩外固定支架撑开克氏针撬拨,克氏针或空心钉固定.待确定创口无明显感染后,6例择期行外侧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6例一直使用外固定支架及辅助克氏针固定8 ~10周(平均9.1周).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6~36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平均为84.6分(74 ~ 94分),有1例患者后期行游离植皮覆盖伤口,有3例患者发生伤口浅表感染,无深部感染及需要截肢治疗患者,6例患者二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者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及坏死. 结论 开放性跟骨骨折应用自制的双边三角形万向可伸缩外固定支架支撑辅助固定,把握内固定的时机和手术指征、选择恰当的固定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术后深部感染和骨髓炎的发生率.

    作者:梁伟;邹光翼;王济纬;苗旭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2010年至2011年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成人踝关节损伤的流行病学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成人踝关节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部35所医院和西部28所医院诊治的成人踝关节损伤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损伤AO分型等数据.将东部35所医院诊治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28所医院诊治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结果 共收集20 410例成人踝关节损伤,男女比为1.50∶1;损伤高发年龄段为21 ~ 30岁(20.46%);44-A型损伤8 238例(40.36%),44-B型损伤7 984例(39.12%),44-C型损伤4 1 88例(20.52%).A组14 687例,男女比为1.38∶1;B组5 723例,男女比为1.88∶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556,P=0.000).A组患者中位数年龄(43岁)大于B组(3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4.266,P=0.000).A组损伤高发年龄段为51 ~60岁(19.75%),B组为21 ~30岁(22.98%).两组患者损伤高发类型均为44-A型,构成比分别为40.46%和40.12%.两组患者年龄段分布和损伤AO分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人踝关节损伤高发年龄段为21 ~30岁,高发类型为44-A型,男性多于女性.我国东部地区女性患者比例、平均年龄和44-B型损伤构成比高于西部地区.

    作者:刘磊;杨宗酉;孙家元;陈伟;赵海涛;王海立;殷兵;刘松;李石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2010年至2011年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成人腰椎骨折的流行病学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中国东部与西部地区成人腰椎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部35所医院和西部28所医院诊治的成人腰椎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骨折AO分型等数据.将东部35所医院诊治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28所医院诊治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结果 共收集23 311例成人腰椎骨折,男女比为1.04∶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51 ~ 60岁(19.93%);53-A型骨折21 289例(91.33%),53-B型骨折1 435例(6.16%),53-C型骨折587例(2.52%)A组12 271例,男5 984例(48.77%),女6 287例(51.23%);B组11 040例,男5 912例(53.55%),女5 128例(46.45%),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255,P<0.01).A组和B组患者中位数年龄分别为57岁和5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0.689,p<0.01).两组均以51 ~ 60岁年龄段多,A、B组各占20.66%(2 535/12 271)、19.11%(2 110/11 040).A组中青年(16 ~ 60岁)和老年(>60岁)分别为7 020例(57.21%)和5 251例(42.79%),B组分别有6 784例(61.45%)和4 256例(38.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286,P<0.01).两组腰椎骨折高发节段均为53.01,A、B组分别占55.25%(6 780/12 271) 、57.52%(6 350/11 040),骨折节段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840,P< 0.01).两组腰椎骨折高发类型均为53-A型,A、B组分别占91.20%(11 191/12 271)、91.47%(10 098/11 040),骨折类型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33,P=0.243).结论 我国东部地区成人腰椎骨折女性多于男性,而西部地区男性较多;两组均51~60岁年龄段多;两地成人腰椎骨折高发节段均为53.01节段,骨折高发类型均为53-A型.

    作者:李石伦;于沂阳;李佳;陈霄;董天华;刘勃;杨光;张飞;张英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四肢及躯干主要动脉损伤诊治指南

    血管损伤约占创伤总数的3%[1],随着交通、建筑等行业的发展,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4],其中外周血管损伤占80%,为常见[3].在血管损伤中,动脉损伤由于损伤部位和严重程度不同,伤情复杂,临床表现各异,部分损伤诊治较为棘手,诊治不及时或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肢体功能障碍、截肢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及时诊断动脉损伤、准确评估损伤严重程度并给予合适的治疗仍是很多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