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与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MIPPO)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55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32例,女23例;年龄21~81岁,平均51岁.骨折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34例,四部分骨折21例,其中脱位14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ORIF组35例(采用ORIF内固定治疗),MIPPO组20例(采用MIPPO技术内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末次随访时采用Neer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55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MIPPO组患者患者手术时间[(100.5±10.2) mini、术中出血量[(80.0±I0.5) mL]、切口长度[(7.5±3.2)cm]均优于ORIF组[(120.0±10.1)min、(200.5±10.2) mL、(10.5±5.3)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采用Neer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ORIF组与MIPPO组优良率分别为71.4% (25/35)、85.0% (1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IF组术后肱骨头缺血坏死患者数(15例)明显多于MIPPO组(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复杂肱骨近端骨折,较ORIF技术,采用MIPPO技术治疗局部血供破坏较少、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较快,患肢功能通过早期功能锻炼恢复较好.
作者:陈鹏;田晓滨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一种经皮肤标志定位外侧进针点(交点法)的方法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应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的125例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资料,其中60例未用交点法定位(A组),男4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3±0.6)岁.骨折根据Gartland分型:Ⅱ型28例,Ⅲ型32例.65例经皮肤标志定位外侧进针点(交点法)行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B组),男50例,女15例;平均年龄(6.4±0.9)岁.骨折根据Gartland分型:Ⅱ型29例,Ⅲ型36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末次随访时按Flynn标准评定疗效.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125例患儿均闭合复位穿针固定成功,术后获12~15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A组患儿的手术时间[(23.1±15.3) min]和透视次数[(9.2±1.0)次]均多于B组[(17.5±10.3) min、(5.3±1.3)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Flynn标准评定疗效:A组、B组优良率分别为98.3% (59/60)、98.5% (64/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2例患儿出现针尾刺激症状,有1例出现克氏针滑移.B组中有1例患儿出现张力性水泡.结论 交点法是作为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儿童髁上骨折术中外侧进针点确定的方法,效果可靠、操作简便、可明显减少医患的射线暴露量.
作者:罗冬冬;颉强;马益善;卢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术中判断胫骨远端是否存在内外翻的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27例胫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9例,女8例;年龄22 ~ 76岁,平均44.6岁.术前对患者进行正、侧位X线片检查,术中在标准进钉点插入胫骨髓内钉后,利用远端水平位交锁钉与踝关节面在前后位X线片上的夹角判断骨折远端是否存在内外翻. 结果 27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3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3.2~6.7个月(平均4.5个月).术中测量27例患者,其中19例正常,6例发生外翻,2例发生内翻,发生内、外翻患者在术中均得到矫正.术后2d健侧胫骨远端外侧角为87.4°~89.2°(平均88.3°±0.9°),患侧胫骨远端外侧角为87.6°~90.2°(平均88.9°±1.3°),健侧与患侧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评分:优18例,良6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为88.9%. 结论 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胫骨骨折术中,在标准进钉点插入胫骨髓内钉后,利用远端水平位交锁钉与踝关节面在前后位X线片上的夹角能够很好地判断骨折远端是否存在内外翻,并在术中及时处理.
作者:马腾;王谦;路遥;孙亮;卢代刚;李明;薛汉中;李忠;张堃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桡骨头骨折与伴发损伤的关系及对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侧别、致伤原因、骨折Mason分型、伴发损伤、治疗方式等数据.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骨折Mason分型与伴发损伤数量的关系,及年龄、Mason分型、伴发损伤数量对治疗方式选择影响. 结果 共收集61例桡骨头骨折患者,男32例,女29例,男女比为1.1:1;年龄20 ~ 78岁,平均40岁.左侧31例,右侧29例,双侧1例.骨折Mason分型:I型17例,Ⅱ型30例,Ⅲ型9例,Ⅳ型5例.伴发损伤:侧副韧带损伤47例,冠状突骨折5例,肱骨内外侧髁骨折5例,肱骨小头软骨损伤17例,尺骨鹰嘴骨折2例,尺桡骨近端骨折2例.保守治疗33例,切开复位内固定26例,切除1例,假体置换1例.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侧别与伴发损伤的数量无相关性(P>0.05),而桡骨头骨折的严重程度(Mason分型)与伴发损伤的发生具有正相关性(P<0.05);年龄、Mason分型、伴随损伤数量与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Mason分型与伴发伤数量具有相关性,桡骨头骨折类型越严重,伴发损伤发生越多;年龄、Mason分型、伴发损伤数量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影响.需要对桡骨头骨折的伴发损伤加以重视,治疗计划应当依据伴发损伤而定.
作者:杨雨润;徐小东;陈瀛;朱前拯;林朋;刘成刚;王立强;杨欢;陈星佐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新设计的改良肘肌瓣入路(肘肌-部分肱三头肌翻转入路)治疗肱骨远端髁间骨折(AO分型C型)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 选取成人尸体标本15具(30侧),研究肱三头肌远端肌腱及肘肌的解剖特点,设计改良肘肌瓣入路,将其就肱骨远端的显露面积与肱三头肌完全翻转肘肌蒂入路(TRAP)相比.选取2005年5月至2013年5月诊断为肱骨髁间骨折(AO分型C型)患者16例,采用改良肘肌瓣入路(肘肌-部分肱三头肌翻转)进行手术,评估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及Broberg&Morrey评分.结果 肱三头肌肌腱桡侧劈裂时紧贴肌内肌腱对肘肌血管神经影响的几率小;在肘关节屈伸0 ~ 150°范围内,改良肌瓣入路显露肘关节面积占肱骨远端关节面面积的百分比平均为42.66%±0.03%,TRAP入路平均为46.11% ±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患者中15例获完整随访,时间6个月至4年(平均16.5个月).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为82~93分(平均90.5分),优10例,良4例,差1例;Broberg & Morrey评分示11例患者无退变(0级),3例患者1级退变,1例患者2级退变. 结论 改良肘肌瓣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显露清楚,不需要尺骨鹰嘴截骨,肱三头肌肌腱主要部分无需从鹰嘴剥离或切断,能够满足绝大多数肱骨远端髁间骨折复位内固定的要求.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孙焕建;吴加东;朱文峰;夏春林;刘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腰骶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器在腰椎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的143例腰椎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有、无使用自行研制的定位器分为定位器组(69例)和徒手组(74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单钉定位时间、穿刺准确率、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结果 定位器组单枚螺钉定位时间、穿刺准确率、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均优于徒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器组和徒手组患者术后分别获12 ~16个月(平均12.9个月)和12 ~18个月(平均13.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一期愈合,无神经根、硬膜囊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自制的腰骶椎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定位器能明显提高穿刺置钉的准确性,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瑾;郭虎兵;谈敬忠;于新福;黄杰;陈立启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HS)、Gamma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03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骨折按AO分型:31-A1型44例,31-A2型30例,31-A3型29例.33例患者采用DHS内固定(DHS组),30例患者采用Gamma钉内固定(Gamma钉组),40例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PFNA组),比较3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PFNA组患者的切口长度[(5.4±0.5)cm]、手术时间[(70.8±16.2) min]显著短于DHS组[(12.6±2.7) cm、(102.6±17.4) min]和Gamma钉组患者[(7.5±0.8)cm、(93.0±35.9) min],术中出血量[(163.2±60.6) mL]显著少于DHS组[(280.5 ±89.8) mL]和Gamma钉组患者[(204.9 ±62.2) mL],Gamma钉组患者又显著短于或少于DHS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的术后负重时间[(1 1.0±0.8)周]、骨折愈合时间[(13.6±1.5)周]显著短于DHS组[(13.3±1.0)、(15.8±1.2)周]和Gamma钉组患者[(12.5±1.3)、(14.2±1.0)周],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92.5%)显著高于DHS组(84.8%)和Gamma钉组患者(86.7%);DHS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2%)显著高于Gamma钉组(10.0%)与PFNA组患者(7.5%),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HS、Gamma钉及PFNA均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主张采用髓内固定,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更具优势.
作者:蔡保塔;徐成毅;曹军;胡广州;杨绍安;李松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外固定支架、专家级髓内钉(ETN)、经皮微创接骨板(MIPPO)固定方法治疗AO分型43-A型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2例AO分型43-A型胫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8例,女34例;年龄18 ~71岁,平均36岁.骨折AO分型:A1型36例,A2型45例,A3型2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外固定组(30例),MIPPO组(42例),ETN组(30例),记录并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前足评分等. 结果 手术时间外固定组为(72.7±16.1)min,明显小于MIPPO组[(101.5±15.1)min]及ETN组[(115.0± 11.2) min];术中出血量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外固定组分别为(320.6 ±40.8) mL、(160.6±25.0)d,均大于MIPPO组[(125.5±27.3) mL、(120.3 ±20.2)d]和ETN组[(124.2±25.4) mL、(125.5 ±25.6)d];并发症发生率外固定组(53.3%,16/30)明显高于MIPPO组(9.5%,4/42)及ETN组(10.0%,3/30);AOFAS中前足评分功能优良率外固定组(66.7%,20/30)明显低于MIPPO组(88.1%,37/42)及ETN组(90.0%,27/30);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上述指标MIPPO组与ETN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AO分型43-A型胫骨骨折,应首选内固定治疗,MIPPO技术和ETN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不适合内固定者,远端交叉置钉不跨踝关节外固定亦可获得满意的关节功能.
作者:柴明祥;赵斌;张文武;安永博;郭鑫;吴希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髓内钉与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期间手术治疗的194例(男136例,女58例;年龄16~65岁)锁骨中段骨折患者分为2组进行对照研究: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98例(髓内钉组),行切开复位接骨板固定96例(接骨板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术后3、6、12个月时采用上肢功能评分表(DASH)和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患肢功能情况.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194例患者术后获12 ~27个月随访,平均(15.6±3.1)个月.髓内钉组患者手术时间[(27.7±16.3)min]、术中出血量[(18.6±14.4)mL]、住院费用[(12 462.0±3 263.4)元]、骨折愈合时间[(12.1±3.O)周]优于接骨板组患者[(62.3±19.4)min、(40.3±17.4)mL、(24 760.0±3 320.4)元、(16.9±2.8)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髓内钉组与接骨板组患者DASH评分分别为(24.8±6.7)、(13.4±3.5)分,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69.1±6.2)、(88.5±5.9)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髓内钉组与接骨板组DASH评分和Constant-Mu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钉组与接骨板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5% (25/98)、9.4% (9/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切开复位接骨板相比,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具有损伤小、花费低、骨折愈合快等优点,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两种治疗方式对肩关节功能恢复疗效相当.
作者:张峻玮;聂伟志;陈玲玲;毕宏政;杨茂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后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2例胫骨后pilon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30~56岁,平均41.2岁;骨折采用Haraguchi等CT分型:I型5例,Ⅱ型3例,Ⅲ型4例.手术采用后外侧或后外-后内侧联合入路,骨折块直视下复位支撑钢板固定,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效果,影像学评估采用膝关节炎(0A)评分.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30个月(平均2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3 ~ 19周,平均15周;完全负重时间15~23周,平均16周.踝关节活动度跖屈36° ~ 42°,平均40.4°;背伸38° ~44°,平均42.6°.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2~97分,平均88.2分;患者静息、主动活动及负重VAS评分分别为0.5~0.8分(平均0.66分)、0.6~0.9分(平均0.82分)及1.2~1.8分(平均1.41分);OA评分为0.6~0.8分,平均0.71分.末次随访时未见骨折畸形愈合、内固定物松动及患踝疼痛、僵直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支撑钢板治疗胫骨后pilon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其确切的固定效果有助于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胫骨后pilon骨折较好的手术治疗方式.
作者:汪志中;黄梅;王斌;林烨澎;李新旭;罗晓东;胡岩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完成一种定位肘关节旋转中心的导向器的理论设计及实物工具制作. 方法 通过检索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中国知网收录的3篇有关肱骨远端解剖测量的中文文献获得肘关节肱骨远端解剖学测量数据,结合相关参考文献进行理论研究,使用UG NX8.0软件进行导向器结构的理论设计,然后通过3D打印技术采用玻璃纤维材料制作肘关节导向器的实物工具;对于实物工具进行质量控制;招募5名健康青年志愿者通过模拟术中定位进行导向器定位精度研究. 结果 实物工具消毒前、后长、宽、高均为129、116、215 mm,无改变,且无肉眼可见形变;5名健康志愿者均获得满意透视图像,所需要的透视次数6~11次,平均8.2次;完成定位所需要总时间为442 ~ 554 s,平均489.2 s. 结论 新型肘关节旋转中心导向器设计合理、肘关节旋转中心定位精度高,玻璃纤维材料可以用于新型肘关节旋转中心导向实物工具制作.
作者:姚金波;余斌;王磊 刊期: 2016年第07期
近年来,肱骨近端骨折发病率逐渐增高,锁定钢板因其良好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但是对于复杂的骨折,锁定钢板固定仍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重建肱骨内侧支撑能够有效降低其发生率.目前重建肱骨内侧支撑的方式很多,本文针对螺钉支撑、骨移植及骨代替物填充及双侧钢板固定等目前比较常用的重建方式对肱骨近端骨折内侧支撑进行综述.
作者:孙琦;巩金鹏;聂小羊;吴杰洲;黎仁龙;蔡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髂胫束筋膜条和掌长肌肌腱重建喙锁韧带联合钩钢板固定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采用髂胫束筋膜条和掌长肌肌腱重建喙锁韧带联合钩钢板固定治疗的68例RockwoodⅢ型及以上肩锁关节脱位患者资料,男57例,女11例;年龄19 ~55岁,平均36.1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髂胫束筋膜条重建组36例和掌长肌肌腱重建组32例.两组患者首先行喙锁韧带重建,然后使用钩钢板固定.术前、术后6个月取出钩钢板后及术后12个月摄肩部正位X线片测量肩锁间距和喙锁间距.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Kadsson评分评定疗效.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68例患者术后获16 ~ 22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髂胫束筋膜条重建组患者肩锁间距和喙锁间距均明显小于掌长肌肌腱重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髂胫束筋膜条重建组的Constant-Murley评分和Karlsson评分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2.1±7.2)分和83.3% (30/36),高于掌长肌肌腱重建组的(88.3±9.8)分和81.3% (26/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髂胫束筋膜条重建喙锁韧带治疗Rookwood 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影像学方面优于掌长肌肌腱重建喙锁韧带,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相似.
作者:安维军;乔泽文;刘海涛;王拯;魏代好;李志忠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4年10月采用肘关节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的6例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患者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25 ~ 63岁,平均42.5岁.开放性损伤1例(Gustilo-Anderson I型),闭合性损伤5例.合并伤:尺骨冠状突骨折6例,桡骨头骨折5例.术后根据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的情况,末次随访时通过肘关节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评定疗效. 结果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早期并发症发生.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个月(9 ~ 22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时骨折均已愈合.末次随访时肘关节的平均活动范围:屈伸127°(90°~145°),旋转112°(80 ~150°),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平均89分(74~96分),其中优2例,良3例,可1例.未出现肘关节不稳、异位骨化和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情况. 结论 肘关节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经鹰嘴肘关节骨折脱位视野清晰,有利于解剖复位并坚强固定,术后可早期行肘关节功能锻炼,短期疗效佳.
作者:程宇;张志刚;徐耀增;杨惠林;张洪涛;徐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髓内、外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至2014年8月采用闭合复位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的205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89例,女116例;年龄为65 ~ 98岁,平均78.8岁;骨折AO分型:稳定型(A1.1型至A2.1型)137例,不稳定型(A2.2型至A3.3型)68例.记录患者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对内固定失败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拟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9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9个月(14~60个月)随访,13例患者随访10个月后失访.在205例患者中,12例患者出现内固定失败,发生率为5.9%;其中DHS固定5例,PFNA固定7例.末次随访时(13例失访患者术后10个月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1.6分(57 ~ 92分);优29例,良145例,可10例,差21例,优良率为8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尖顶距> 25 mm(OR=333.33)、重度骨质疏松(OR=267.44)、AO分型为不稳定型骨折(OR=22.24)、骨折功能复位(OR=20.79)、合并内科疾病(OR=4.59)是内固定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DHS与PFNA均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尖顶距>25 mm、重度骨质疏松、不稳定型骨折、功能复位及合并内科疾病均可能导致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失败.
作者:林伟鹏;叶劲;邹仲兵;吴锋;王华国;欧荣通;白波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外固定支架一期固定髓内钉二期固定治疗胫骨干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8例胫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11例;年龄21 ~ 62岁,平均38.2岁.彻底清创后,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骨折,一期关闭或二期通过植皮或组织瓣修复创面,软组织条件允许后拆除外固定支架并改为非扩髓髓内钉固定.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Johner-Wruhs评价标准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 28例患者术后获12 ~18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获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15个月(平均4.9个月).4例患者骨折延迟愈合,经改为动态固定后获得愈合.所有患者均无深部感染、断钉、畸形愈合及肢体短缩等并发症,有5例患者术后有轻度膝关节疼痛.末次随访时根据Johner-Wruhs评价标准评估临床疗效:优18例,良7例,中3例,优良率为89.3%. 结论 采用非扩髓的髓内钉固定经外固定支架一期固定的胫骨干开放性骨折,骨折愈合良好,并有利于肢体的早期功能锻炼,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冯铭生;余超群;黄国英;刘健秋;陈学袖;黄东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骨瓣植骨联合外固定支架在开放截骨植骨复位治疗青壮年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17例青壮年桡骨远端畸形愈合患者资料,男13例,女4例;年龄30 ~55岁,平均40.2岁;骨折分型:Colles骨折8例,Smith骨折5例,Barton骨折4例;左侧7例,右侧10例.桡骨背侧开放截骨矫形、旋前方肌尺骨骨瓣植骨、剩余尺骨小头部分或全部切除及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固定.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患侧前臂旋前、旋后、背伸、掌屈、桡偏、尺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Cooney评分. 结果 17例患者术后获12 ~37个月(平均21.4个月)随访.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皮缘坏死、骨板断裂、螺钉松动.术后X线片复查示桡骨远端截骨植骨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8 ~ 20周,平均12周.末次随访时前臂旋前、前臂旋后、背伸角、掌屈角、掌倾角、尺偏角、VAS评分及Cooney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瓣植骨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是一种符合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矫形要求的手术方式,既能纠正畸形又能改善功能,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吴咏德;蔡贤华;梁杰;周才胜;李宁;陈波;邓桂;伍伟飞;姚紫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骨盆骨折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及Young-Burgess分型等.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10年期间成人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结果 共统计4 161例骨盆骨折,占同期成人骨盆与髋臼骨折的80.31%(4 161/5 181),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3.87%(4 161/107 648).男1 932例,女2 229例,男女比为1:1.15;骨折高发年龄段为31 ~40岁;骨折高发类型:AO分型为61-A型,Young-Burgess分型为LC型.A组成人骨盆骨折1 847例,男女比为1:1.01;平均年龄40.9岁.B组2 314例,男女比为1:1.28;平均年龄44.0岁.两组性别构成比和年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是青年(16~40岁)多,中年(41~60岁)次之,老年(>61岁)少,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O高发骨折分型均为61-A型,61-B型次之,61-C型少,其中均以61-A2亚型多.A组Young-Burgess高发骨折分型为APC型,B组为LC型. 结论 成人骨盆骨折高发年龄段为31 ~40岁,女性多于男性,骨盆骨折类型以AO分型61-A型为主,Young-Burgess分型以LC型为主.与前5年相比,后5年患者年龄,女性患者及LC型骨折呈增加趋势.
作者:杨光;李佳;于沂阳;陈伟;李石伦;陈霄;刘勃;刘松;杨宗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目的 对比分析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成人锁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63家医院诊治的成人锁骨骨折患者资料.将东部地区35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 结果 共收集成人锁骨骨折10 337例,其中A组7 110例,平均年龄(43.82±16.14)岁,高发年龄段为41 ~50岁,男女比为2.37:1;B组3 227例,平均年龄(41.14±15.65)岁,高发年龄段为31 ~40岁,男女比为2.56:1.A、B组男女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6~40岁年龄段患者比例显著高于A组,而50~70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类型分布中,Allman I型占71.95%,Ⅱ型占24.74%,Ⅲ型占3.32%.A组I型、Ⅲ型骨折所占比例显著高于B组,Ⅱ型骨折所占比例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锁骨骨折多发生于60岁以下男性,以锁骨中段移位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多见.东部地区中青年患者比例低于西部地区,老年患者比例高于西部地区.
作者:张飞;鞠林林;郭家良;陈伟;刘勃;田野;陈霄;杨光;刘松 刊期: 2016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