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8年7期文献
  • Lasp1蛋白和铁蛋白在重组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介导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研究

    目的 体外研究验证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中Lasp1蛋白及铁蛋白在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介导成骨中的机制. 方法 从3~18个月龄的C57BL/6J小鼠体内分离、纯化出MSCs,并传代至第3代后,分为3组:实验组的高糖培养基内加入100 μg/L的BMP2及成骨诱导液,阳性对照组加入单纯的成骨诱导液,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3组分别诱导7、14、21 d,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4个成骨相关标记基因:Runt相关转录因子2、骨钙素、Osterix蛋白、骨桥素,以确认是否分化成骨.确认成骨后,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成骨结果阳性组细胞中的Lasp1蛋白及铁蛋白各自的表达浓度.以慢病毒转染基因沉默技术下调小鼠MSCs的Lasp1蛋白的基因表达,并重新进行BMP2介导的诱导成骨过程,再进行上述成骨标志基因的RT-qPCR检测. 结果 RT-qPCR过程显示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显示诱导成骨,且实验组诱导成骨效果更佳.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仅实验组中的Lasp1蛋白明显表达量下调而铁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采用慢病毒转染基因沉默技术下调Lasp1蛋白表达量后,成骨相关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 结论 BMP2可以介导小鼠MSCs诱导成骨,且成骨诱导效果极佳.结合前期研究,我们可以确认Lasp1蛋白及铁蛋白参与调控BMP2的信号通路,且Lasp1蛋白对BMP2介导的诱导成骨呈抑制作用.

    作者:卓灵剑;郑健雄;李杰;杨运平;张萍;廖华;胡稷杰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新型成人肩胛骨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的设计研究

    目的 针对肩胛骨主要骨折部位和后路手术的特点,设计一种固定主要骨折块的新型成人肩胛骨解剖型锁定接骨板 方法 收集汉中市中心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行CT检查的80例正常成人肩胛骨影像资料,男43例,女37例.计算机建立3D模型,测量肩胛骨主要骨折固定区域的数据:肩胛颈(CD段)、肩胛骨外侧缘(DE段)、肩胛角(EF段)、肩胛冈(HJJ2和HKK2段)、肩胛颈和外侧缘成角(∠CDE)、外侧缘和肩胛角成角(∠ DEF)、肩胛冈和肩胛体成角(∠HKK2、∠HJJ2),设计符合手术及固定要求的接骨板. 结果 测得肩胛骨主要骨折固定区域数值,即接骨板各段长度CD、DE、EF、HJ、HK分别为(10.27 ±0.99)、(73.03 ±6.27)、(52.03±6.85)、(36.27±2.10)、(41.44±2.58) mm,接骨板各段间折角∠CDE、∠DEF1、∠DEF2、∠HJJ2、∠HKK2分别为(128.61°±6.30°)、(167.11°±3.83°)、(173.01°±4.45°)、(133.43°±7.47°)、(123.55°±7.84°),设计符合肩胛骨外侧缘、肩胛颈及肩胛冈远段同定区域形态的“爪”型肩胛骨解剖型锁定接骨板. 结论 设计的新型成人肩胛骨解剖型锁定接骨板用于固定肩胛骨主要骨折块,为解决复杂肩胛骨骨折的固定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其临床实用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作者:史会明;胡远军;陈建华;张堃;王飞;赵小龙;任广铁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生物可吸收螺钉在下胫腓联合损伤中的应用进展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踝关节骨折常见的伴发损伤,需要及时进行诊治.稳定地下胫腓联合损伤可采用保守治疗,但严重的损伤大多建议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传统的金属钢钉内固定治疗往往需要二次手术取出,生物可吸收螺钉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避免了二次手术带来的创伤及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对生物可吸收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优势、可吸收材料、螺钉的选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康展荣;黄秋英;黄建明;禹宝庆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氨甲环酸对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中日友好医院骨科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1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45例,女73例;平均年龄为77.1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2组:氨甲环酸组60例,患者接受2次静脉注射,将15 mg/kg氨甲环酸溶于100 mL生理盐水,滴注时间> 10 min,第一剂在切皮前完成,第二剂在关闭切口时使用;对照组58例,仅使用100 mL生理盐水.术前1d及术后第1、3天进行血常规检查.记录两组患者输血率、输血量、术中失血量,使用血红蛋白平衡法计算术后第1、3天的总失血量及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 结果 氨甲环酸组患者的输血率为21.7%,输血量为(310.8±85.7) mL,术中出血量为(424.3±87.6) mL,术后第1天总失血量为(1 284.6士288.7)mL,第3天总失血量为(1 501.2±337.1) mL,均显著小于对照组患者[41.4%、(379.8±110.2) mL、(526.7±113.8) mL、(1 534.8±279.2) mL、(1 887.4±431.8)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术中使用氨甲环酸,可以降低输血率、减少输血量、减少术中失血量和术后总失血量.使用氨甲环酸也不会增加住院期间血栓等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作者:朱前拯;于彩霞;陈星佐;徐小东;王立强;杨雨润;杨欢;陈瀛;刘成刚;林朋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投影标记法优化股骨顺行髓内钉手术过程的疗效分析

    目的 设计股骨近端投影标记的方法,以优化股骨顺行髓内钉的手术过程,从而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干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19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58例)和股骨干骨折(40例)患者资料.男61例,女137例;年龄(65.4±14.6)岁,年龄范围为13 ~95岁.骨折AO分型:31-A1型55例,31-A2型103例;32-A2型21例,32-A3型19例.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骨折类型和是否采用投影标记法进行分组: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未采用投影标记法患者分别纳入股骨转子间骨折-非投影标记组(A1组61例)和股骨干骨折-非投影标记组(B1组12例);2013年5月至2016年1月采用投影标记法的患者分别纳入转子间骨折-投影标记组(A2组97例)和股骨干骨折-投影标记组(B2组28例).分别比较A1组和A2组之间,B1组和B2组之间总手术时间、总透视次数、术后第3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结果评分(KOOS)中的疼痛评分和症状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198例患者术后获3 ~18个月(平均7.0个月)随访.A2组总手术时间[(56.5±6.6) min]和总透视次数[(26.6±6.2)次]均小于A1组[(59.2±9.2) min和(31.4士9.9)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总手术时间[(84.6±16.1)min]小于B1组[(97.8±17.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总透视次数(49.4±12.7)次,少于B1组(50.6±10.1)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股骨干骨折,设计的体表投影标记方法可以优化股骨顺行髓内钉的手术过程,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作者:刘扬波;陈廖斌;秦俊;陈雷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侧卧位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

    目的 探讨侧卧位时应用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技术要点和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长海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3例单纯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8例;年龄19~ 77岁,平均48.3岁.骨折Seinsheimer分型:ⅡB型6例,ⅡC型8例;ⅢA型6例,ⅢB型3例.致伤原因:交通伤10例,高处坠落伤5例,扭伤8例.手术均采用侧卧位下闭合复位顺行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剂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按照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功能评分系统评估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5 ~ 80 min,平均为65.7 min;术中出血量为240 ~420 mL,平均304.3 mL;透视次数为30~60次,平均42.7次.23例患者术后获12~ 28个月(平均17.9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4~ 10个月,平均5.5个月.有1例患者发生骨不连,经二次手术后获愈合.末次随访时HSS评分显示:优17例,良6例,优良率为100%.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无内固定失败患者. 结论 采用侧卧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这种体位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此类骨折的一种有益选择.

    作者:佟大可;魏强;刘培钊;段旭洲;贺倩芸;刘康;秦升;徐凯航;吴雪琳;章浩;唐昊;迪力夏提;纪方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2013年至2017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首次出院的损伤患者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分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首次出院损伤患者的病因及病种构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首次出院的损伤患者的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区域来源、损伤外因分布和病种并采用IBM 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首次出院的损伤患者6 736例,男女比为2.71∶1;虽然不同年份的男女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55,P =0.029),但男性都占70%以上.虽然不同年份间患者区域来源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193,P<0.001),但都以医院所在行政区以外患者为主,其中省外患者所占比例高.以跌倒为首要损伤外因,其次为暴露于无生命机械性力量下;不同年龄段损伤外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7.060,P<0.001).腕和手损伤、膝和小腿损伤、肩和上臂损伤是因损伤外因住院的前3类病种.腕和手损伤主要分布在20 ~29岁年龄段,膝和小腿损伤人数多的患者主要分布在30 ~39岁年龄段.< 10岁年龄段以肩和上臂损伤多见,>70岁年龄段以髋和大腿损伤多见. 结论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首次出院的损伤患者以跌倒为主要原因;损伤多见于男性;患者主要来源于医院所在行政区以外;腕和手损伤患者多见于青年人,而髋和大腿损伤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

    作者:周洪波;招炽康;张明策;陈莉雅;易薇;许庆山;胡平玲;莫晓红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规范与创新并举,提高我国髋部创伤救治水平

    随着交通产业的发展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髋部创伤的发生逐年增多,也越来越受到医生和社会的关注.当前,虽然髋部创伤治疗的理念和技术发展迅速,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因此,重视髋部创伤救治的难题和提高髋部创伤救治水平,已成为全社会和国家都重视的问题[1].

    作者:张长青;张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AO/OTA-2018版股骨转子间骨折分类的解读与讨论

    骨折分类的价值在于准确描述骨折特征、反映损伤程度、指导治疗方法选择和帮助判断预后.AO/OTA骨折分类系统(1996第一版、2007第二版)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2018年发布的第三版修订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类进行了彻底更新,采用外侧壁为第二级分类指标(不再采用小转子骨块),为临床内固定选择髓外侧板系统(以DHS为代表)还是髓内系统(头髓钉)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该分类系统简明扼要、实用性强,本文将对其进行解读和讨论,如能增加三维影像立体资料,则分类的准确性和观察者一致性将有大幅提高.

    作者:张世民;余斌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绿色通道的短期有效性

    目的 探讨建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绿色通道的短期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2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44例,女84例;年龄65 ~ 91岁,平均75.5岁.根据受伤至手术时间不同分为绿色通道组(G组)和非绿色通道组(NG组):63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4 ~ 48 h,作为G组;65例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48h,作为NG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病死率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内科合并症、骨折类型等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0.5~3.0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G组术后住院期间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坠积性肺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均低于N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谵妄、猝死、压疮、术后泌尿系感染、术后3个月病死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或肺栓塞并发症.G组和NG组分别有47、51例患者术后3个月采用李子荣根据国外髋关节功能评分表修订版评定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76.6% (36/47)、68.6% (35/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立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绿色通道、多学科协作,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中远期病死率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剑;孙新立;朱亚斌;赵志彩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我国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现状调查

    目的 调查了解我国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现状. 方法 2017年11月15日至21日期间,以电子调查问卷的形式,邀请参加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国际学术大会及参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教学查房的骨科医生,针对其所在工作单位的老年髋部骨折(年龄≥65岁,新鲜骨折)围手术期治疗现状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术前检查与准备、术后康复、围手术期多科室协作情况. 结果 本次调查共收到问卷171份.参与调查的骨科医生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106名(62.0%)来自三级医院,65名(38.0%)来自二级医院.多数医院(74.3%,127/171)每年手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超过100例,其中63.2% (108/171)的医院每年治疗100~500例,5.9% (10/171)的医院每年治疗500 ~1 000例,5.3% (9/171)的医院每年治疗超过1 000例.多数医院(71.9%,123/171)尚未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成立多科室协作治疗组.很多医院还把肺功能检查(61.4%,105/171)、动态心电图(Holter) (38.0%,65/171)、动态血压(53.8%,92/171)作为术前的常规检查.超过半数的医院(56.3%,96/171)仍在术前进行患肢的牵引治疗.大多数医院(80.1%,137/171)多数患者术前等待时间超过48 h.仅有36.3% (62/171)的医院允许患者在术后1周内下地活动,4.1%(7/171)的医院允许患者在术后1周内完全负重. 结论 目前我国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治疗的现状与国内外的指南和共识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作者:杨明辉;李文菁;孙伟桐;林泽群;顾航宇;吴新宝;王满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氯吡格雷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影响

    近年来,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目前对于绝大多数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尽快手术治疗是多数指南和文献的推荐.但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有一部分患者受伤前服用抗凝、抗栓药物,对于此类患者,是尽快手术还是推迟手术,是停药还是继续服药,临床上仍存在争议.本文针对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通过文献回顾,综述其对老年髋部骨折手术时机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作者:姚东晨;杨明辉;朱仕文;吴新宝;王满宜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静力加压内侧支撑螺钉技术治疗垂直型股骨颈骨折在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目的 探讨使用1枚普通空心加压螺钉(OCCS)结合2枚无头空心加压螺钉(HCCS)的静力加压内侧支撑螺钉技术治疗垂直型股骨颈骨折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的优势.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7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内固定治疗的79例垂直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51例,女28例;年龄范围为20~65岁,平均49.1岁;左侧45例,右侧34例.37例患者使用1枚OCCS置于三角形结构顶端,2枚HCCS置于三角形结构底端来治疗股骨颈骨折(实验组);42例患者单纯使用3枚OCCS为正三角形结构固定股骨颈骨折(对照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年、1年半、2年以及其他有不适感时行患肢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判断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垂直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79例患者术后获9~24个月(平均17.5个月)随访.52例患者骨折获完全愈合.其余27例治疗失败患者中,实验组8例(21.6%),对照组19例(45.2%),两组患者治疗失败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骨不连发生率为8.1% (3/37),内固定失效率为18.9% (7/37),股骨颈内翻畸形率为8.1(3/37),均低于对照组的26.2% (11/42)、40.5% (17/42)、23.8% (13/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使用静力加压内侧支撑螺钉技术治疗垂直型股骨颈骨折,不仅操作简单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其为治疗此类骨折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张保焜;刘敬文;尹博浩;陈泓弛;李坛珠;张伟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颈垂角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新鲜股骨颈骨折远期预后与基于颈垂角(VN)的VN分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采用3枚空心螺钉治疗的162例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ONFH)等长期并发症与VN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36个月(平均25.7个月)随访.151例患者骨折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5个月(3~9个月).患者发生内固定失败23例,股骨颈骨折不愈合11例,ONFH 21例,股骨头塌陷13例.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检验结果显示内固定失败、骨折不愈合、ONFH发生与性别、年龄、复位方式均无关(P>0.05);内固定失败(P<0.001)、骨折不愈合(P=0.001)的发生与VN分型均有明显的相关性,而ONFH发生与VN分型相关性不明显(P=0.109). 结论 VN分型作为一种新的股骨颈骨折的分型方法,与骨折内固定失败及骨折不愈合有较强的相关性.

    作者:张月雷;张保焜;李坛珠;张伟;张长青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切开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型儿童股骨颈骨折的Meta分析

    目的 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与闭合复位内固定(CRIF)治疗移位型儿童股骨颈骨折疗效的差异.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本专业相关杂志.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8月,收集ORIF与CRIF治疗移位型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文献,严格评价文献质量及提取相关资料.运用Revman5.0软件统计并分析数据,评估其相对危险度(RR)和95%可信区间(CI). 结果 共纳入10篇ORIF与CRIF治疗移位型儿童股骨颈骨折疗效比较的文献,共309例患儿,其中163例患儿行ORIF术,146例行CRIF术.ORIF组术后骨折解剖复位率[RR=0.33,95% CI(0.22,0.49),P<0.05]和关节功能Ratliff评定优良率[RR =0.73,95% CI(0.62,0.85),P<0.05]均高于CR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F组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RR=1.93,95%CI(1.13,3.31),P<0.05]、髋内翻发生率[RR=2.38,95% CI(1.07,5.27),P<0.05]以及骨折不愈合率[RR =2.72,95% CI(1.05,7.04),P<0.05]均低于CR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CRIF比较,ORIF治疗移位型儿童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较高,故ORIF治疗移位型儿童股骨颈骨折是值得推荐的方法.

    作者:田守进;朱贤;缪健荣;周志平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复位技巧和内固定选择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发生率不高,仅占此骨折类型患者的3%.但是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血供与力学环境较差,有更高的骨不连、股骨头缺血坏死风险,且青壮年患者术后功能需求比较高,因此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一直是临床函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该类型骨折,详细介绍了股骨颈骨折复位技巧与标准,对比不同内固定选择之间的优势与不足,阐述了此类骨折及其特殊类型如延迟性、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或骨不连的治疗方法及理念的新进展,并提出了一些仍待解决的争议点.对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处理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其解剖与生物力学特点,总体上把握其处理原则,根据研究结果循证运用各种手术及内固定方式才能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恢复髋关节功能.

    作者:姜达君;贾伟涛;张长青 刊期: 2018年第07期

  • 3D打印技术在康复支具领域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3D打印技术作为国内外快速成型技术的重点,近年来飞速发展.除此之外,3D打印技术还有个性化制造的重大优势,这一优势已经开始深刻地影响到了医疗行业.矫形器的个性化制造需求恰好为3D打印技术在这一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绝佳机会.本文简要介绍了3D打印技术的不同成型方式的原理及特点、目前运用较广泛的3D打印材料种类及属性特点、矫形器的分类及临床应用范围,总结了国内外3D打印技术在矫形器研究制造领域的运用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作者:廖政文;侯崛东;路鹏程;黄国志;黄文华 刊期: 201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