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7年3期文献
  • 经皮Yurt-bone缝合与开放微创手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经皮Yurt-bone缝合与开放微创手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经皮组(经皮Yurt-bone缝合治疗,14例)和开放微创组(开放微创手术治疗,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小腿大周径减少值、切口延期愈合率、单足提踵试验阳性率、再次断裂率、腓肠神经损伤率及末次随访时的跟腱完全断裂评分标准(ATRS)功能评分.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17.6个月(9~27个月)的随访.经皮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8.5±3.6) mL]、手术时间[(41.4±5.3) min]、住院时间[(4.2±0.8)d]均少于开放微创组[(43.5±7.6)mL、(75.5±7.8) min、(5.8±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和开放微创组患者的小腿大周径减少值分别为(1.9±0.2) cm和(2.0±0.2) cm,切口延期愈合分别为0和2例,单足提踵试验阳性均为1例,腓肠神经损伤分别为1例和0,ATRS评分分别为(91.2±3.7)分和(90.4±3.3)分,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跟腱再断裂. 结论 经皮Yurt-bone缝合与开放微创手术相比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未增加相关并发症,适合临床推广.

    作者:阿依达尔·佳力哈斯;巴依夏提·前曼;阿依娜孜·巴达力汗;努尔艾·沙吾塔力;阿木丁·艾赛丁;阿迪力·艾则孜;加那提·吾尔列别克;达尔汗·布燃拜;加莎热特·杰力勒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腓骨后外侧入路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腓骨远端A3型骨折

    目的 探讨腓骨后外侧入路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PPO)技术治疗胫腓骨远端A3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5年5月采用腓骨后外侧入路联合MIPPO治疗的61例胫腓骨远端A3型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作为观察组;将2009年4月至2013年9月利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78例胫腓骨远端A3型骨折患者资料作为传统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时骨折处X线Lane-Sandhu骨痂评分及术后1年时患肢负重评分. 结果 139例患者术后获1年以上随访,观察组和传统对照组患者在受伤至手术时间[(8.0±3.5)h和(140.7±52.4)h]、手术时间[(66.2±7.2)min和(92.1±6.6) min]、术中出血量[(59.8±12.8) mL和(209.5±50.4) mL]、住院时间[(9.4±1.9)d和(26.1±15.7)d]、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时X线Lane-Sandhu骨痂评分[(3.9±0.2)分和(3.0±0.6)分]及术后1年时患肢负重评分[(3.9±0.1)分和(3.0±0.7)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均优于传统对照组. 结论 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腓骨后外侧入路联合MIP-PO治疗胫腓骨远端A3型骨折可以缩短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骨折愈合,值得推广.

    作者:余新平;刘康;王金军;何智勇;安宁;梁建基;范宝莹;马东华;梁淑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水平方向经皮第二骶椎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骶骨纵形骨折的评价

    目的 探讨经皮S2骶髂关节螺钉固定的安全钉道,将其应用于骶骨纵形骨折患者并评价其效果. 方法 选取5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30名,女20名;年龄18 ~ 56岁,平均34.6岁.行腹部连续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Innovation Suite 15.0软件,三维表面重建骨盆,以.stl文件格式存储,导入Imageware 12.0软件,对标准骶骨矢状位进行多层剖分,分析并确定S2骶髂关节固定的优钉道.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共收治10例骶骨纵形骨折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20 ~ 51岁,平均38.3岁;骨折按照Tile分型:B2型4例,C1型6例,均为DenisⅡ区骨折,合并耻骨骨折3例.手术前对移位明显者行胫骨结节牵引复位,通过CT数据计算优通道,手术采用标准仰卧位,首先对移位的耻骨进行复位、固定.C型臂X线机获得骶骨侧位图像,定位经皮骶髂关节S2椎体水平螺钉通道,在皮肤上做标记,打入2.5 mm克氏针,沿克氏针以6.0 mm空心螺钉固定,术后通过CT扫描及三维重建验证其准确性. 结果 矢状位S2骶髂关节螺钉固定安全区投影呈不规则水滴形,平均投影面积男性[(213.9±52.4) mm2]大于女性[(171.6±49.6)mm2],平均螺钉大长度男性大于[(135.2±12.9) mm]女性[(121.1±10.1)mm],平均螺钉大直径男性[(10.2±0.9) mm]大于女性[(9.1±0.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及CT平扫断层图像显示所有患者螺钉位置及长度满意,平均长度为98.2 mm,平均手术时间为25.6 min.术后经12 ~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骶髂关节螺钉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 通过骶骨侧位图像投影确定水平置钉钉道及安全区,为经皮S2骶髂关节螺钉固定治疗骶骨纵形骨折提供了一种简单、安全的手术方式.

    作者:张元智;李鉴轶;张立峰;赵建民;路全立;刘瑞;李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局部水泡的影响

    目的 探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治疗开放性骨折创面过程中预防张力性水泡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53例(60处)开放性骨折创面需要VSD覆盖的患者资料,男28例(33处),女25例(27处);年龄24~65岁,平均41.1岁.所有创面根据覆盖创面使用敷料不同分为传统组(使用传统VSD泡沫敷料,33处)和改良组(使用改良VSD泡沫敷料,27处).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5.2 h(2.0~8.3 h).治疗后5d第一次去除VSD观察敷料周围是否有张力性水泡形成. 结果 治疗后5d传统组9处创面敷料周围出现张力性水泡(水泡形成率27.3%),改良组1处创面敷料周围出现张力性水泡(水泡形成率3.7%),改良组创面张力性水泡形成率低于传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 结论 改良VSD技术在覆盖创面的同时可以有效预防VSD敷料周围张力性水泡的形成.

    作者:张聪明;王谦;任程;马腾;段宁;李忠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空心螺钉与支撑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经皮空心螺钉和后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167例踝关节骨折累及后踝关节面达25%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经皮空心螺钉固定组(空心钉组)和后侧入路支撑钢板固定组(支撑钢板组).空心钉组84例,男47例,女37例;年龄23 ~72岁,平均(49.7±9.1)岁;骨折根据Dennis-Webber分型:B型39例,C型45例.支撑钢板组83例,男38例,女45例;年龄31 ~69岁,平均(52.3±8.3)岁;骨折根据Dennis-Webber分型:B型45例,C型38例.术后6、12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ROM)评估踝关节活动情况. 结果 空心钉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1±0.3)h]较支撑钢板组[(1.6±0.4)h]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145,P< 0.001).两组患者均无骨折不愈合、复位丢失及伤口感染发生.空心钉组有5例患者后踝复位不良,移位超过2 mm;有3例患者螺钉位置不佳,各有1枚螺钉穿入下胫腓联合.支撑钢板组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足趾屈曲挛缩,7例患者自觉踝关节活动时有不适感.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踝关节创伤后骨关节炎发生.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的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与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间踝关节的背屈、跖屈、内翻、外翻RO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方式治疗后踝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经皮空心螺钉固定可间接复位、微创,但复位质量不确定;而支撑钢板固定可直视下解剖复位,但创伤相对较大.

    作者:王鹏;张翔;沈云;陈晓东;沈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单轴与多轴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单轴锁定钢板与多轴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单轴锁定钢板(单轴组,26例)和多轴锁定钢板(多轴组,24例)治疗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参数,并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评估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44个月(平均20.8个月)随访.单轴组和多轴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05.2±18.2) min vs.(95.5±17.7) min]、术中出血量[(125.2±23.4) mL和(120.3±21.5) mL]、骨折愈合时间[(12.1±3.7)周和(11.8±3.7)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多轴组患者术后3、12个月B(o)hler角和Gissane角恢复均优于单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ryland 足部评分,末次随访时单轴组和多轴组患者优良率分别为91.7% (22/24)和84.6% (22/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67). 结论 单轴锁定钢板与多轴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均可达到较好的骨折愈合,但多轴锁定钢板在维持骨折复位和恢复足部功能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作者:陈康武;王根林;张洪涛;杨惠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上颈椎骨折脱位并椎动脉损伤的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上颈椎骨折脱位并椎动脉损伤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9例上颈椎骨折脱位并椎动脉损伤患者资料,男14例,女5例;年龄22 ~ 53岁,平均35.2岁.所有患者均有寰椎和(或)枢椎骨折,寰枢关系紊乱.Frankel分级:D级8例,E级11例.均采用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椎动脉破裂出血的患者给予止血.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Frankel分级、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 结果 术中2例患者出现损伤侧椎动脉大出血,1例患者使用骨蜡及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成功,1例患者使用骨蜡及明胶海绵压迫控制出血后,行介入栓塞术治疗,止血成功,2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后循环缺血表现.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53.5 min,平均失血量为542.1 mL.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28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3.5周.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2例出现短暂性眩晕、视物模糊等一过性脑缺血症状.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均为E级,JOA评分从术前平均(8.1±1.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12.7±1.6)分,VAS评分从术前平均(7.0±1.7)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1.3±1.2)分,以上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围手术期需常规行血管成像检查,术前熟悉椎动脉及其毗邻结构,术中选择合理的止血措施,可避免术中因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而影响手术进行,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疗效.

    作者:林达生;黄尊贤;林斌;刘晖;郭林新;练克俭;丁真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老年Anderson-D AlonzoⅡ型或Ⅲ型齿状突骨折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老年Anderson-D AlonzoⅡ型或Ⅲ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自建库至2016年6月有关老年Anderson-D AlonzoⅡ型或Ⅲ型齿状突骨折治疗的文献,文献筛查由2位作者独立完成,采用Newcastle-Ottawa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后有22篇相关文献被纳入此次分析.手术组患者的骨折融合率明显高于保守组[OR=0.30,95% CI(0.20,0.44),P<0.001],手术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保守组[OR=0.61,95% CI(0.39,0.96),P=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组和保守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9,95% CI(0.76,1.57),P<0.46].以上3个指标的异质性都很低.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后路手术的融合率优于保守治疗(P<0.05). 结论 对于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积极的手术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凌华军;范磊;董建文;林伟文;王其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Ilizarov技术在治疗胫骨骨与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Ilizarov技术治疗合并软组织损伤的胫骨缺损的手术策略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52例合并软组织损伤的胫骨缺损患者资料,男41例,女11例;年龄19~65岁,平均37.7岁;损伤按照Gustilo分型:ⅢB型49例,ⅢC型3例;软组织缺损面积7cm×3cm~28cm×15cm;胫骨干缺损长度5~15 cm,平均12.6 cm.根据胫骨骨与软组织缺损部位及创面大小选择Ilizarov技术的3种不同治疗方案:创面开放换药结合骨搬运术治疗21例,肢体短缩后骨折端加压骨延长术治疗12例,组织瓣移植结合骨搬运术或骨延长术治疗19例.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3 ~61个月(平均27.1个月)随访,骨搬运或延长距离5.0~13.6cm(平均10.8 cm);平均骨搬运速度0.81 mm/d.52例患者胫骨全部愈合,外固定时间13 ~21个月,平均15.3个月,外固定指数2.3个月/cm.根据Paley评分标准评价功能:优23例,良19例,可9例,差1例,优良率为80.7%.结论 根据小腿骨与软组织缺损部位和程度合理选择Ilizarov技术的3种方案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任义军;严立;胡锐;易新成;程文俊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槲皮素通过抑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瘢痕形成及轴突再生的影响

    目的 探究槲皮素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胶质瘢痕形成及轴突再生的影响及其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之间的联系,以便进一步阐明槲皮素对SCI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128只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32):对照组(SCI+ saline)、干预组(SCI+ quercetin+ anisomycin)、治疗组(SCI+ quercetin)和假手术组.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其余3组参照改良Allen法制造SCI模型.损伤前、后进行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术后检测各组大鼠受损脊髓组织中p38MAPK、p38MAPK磷酸化(p-p38MAPK)水平、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丝蛋白-200(NF-200)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脊髓的GFAP和NF-200表达情况,损伤后28 d对各组脊髓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 术后7、14、28 d治疗组大鼠BBB评分高于对照组和干预组,术后3、7 d SCI各组受损脊髓组织中p38MAPK磷酸化水平高于假手术组,术后3、7、14 d治疗组的p38MAPK磷酸化水平低于对照组和干预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8 d各组的p38MAPK磷酸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各组在术后各时间点NF-200和GFAP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的NF-200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和干预组增高,术后7、14、28 d治疗组的GFAP阳性细胞数低于对照组与干预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槲皮素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后,减少了受损脊髓胶质瘢痕的形成,促进了受损脊髓组织中轴突再生,从而实现其对SCI后受损脊髓的保护作用.

    作者:李文俊;王业杨;李贵涛;孙鸿涛;周晓忠;罗俊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研究进展

    跟骨骨折的治疗向来是许多临床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传统的手术治疗不仅仅需要恢复跟骨关节面的平整,重建跟骨的解剖形态,更关键的是要减轻术后软组织肿胀,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近年来,陆续有学者报告通过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并且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跗骨窦入路治疗跟骨骨折的新研究进展,以便对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作者:吴旻昊;蔡林;邓洲铭;孙文超;谢远龙;闫飞飞;冯帆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踝关节骨折临床发病率较高,创伤早期不恰当的保守治疗或错误的手术治疗会引起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对其诊治需结合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诊断往往并不困难.既往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采用踝关节融合手术,而对踝关节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手术的疗效存在争议.本文总结了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诊断要点和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外踝、下胫腓、内踝、后踝等不同畸形特点的有效处理办法.

    作者:姜矞恒;李莹;王岩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椎旁肌及后正中椎板剥离联合入路在合并脊髓损伤胸腰段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椎旁肌入路置钉及后正中入路单节段椎板剥离椎管减压治疗合并脊髓损伤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2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21例合并脊髓损伤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6例;年龄20~54岁,平均33.2岁;损伤部位:T112例,T126例,T12合并L11例,L17例,L25例.脊髓损伤情况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1例,B级3例,C级8例,D级9例.所有患者在采用椎旁肌入路置钉的基础上,采用后正中入路单节段椎板剥离椎管减压的方法.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16.1±24.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80.7±80.8) mL;术后3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率:优12例,良6例,可3例.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6例,E级12例. 结论 椎旁肌入路置钉及后正中入路单节段椎板剥离椎管减压治疗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单、复位优良,固定可靠、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好方法.

    作者:张哉炯;张敬良;张雷;韦振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腓动脉蒂复合组织瓣逆行转位治疗跟骨骨髓炎骨与软组织缺损

    目的 报告腓动脉蒂复合组织瓣逆行转位治疗跟骨骨髓炎骨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应用腓动脉复合组织瓣逆行转位治疗的47例跟骨骨髓炎骨与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资料,男43例,女4例;年龄24 ~ 67岁,平均43.6岁;病灶清理后皮肤缺损2cm×2cm~5 cm×5 cm,骨缺损1.5 cm×1.0 cm ×2.0 cm ~3.0 cm ×3.0 cm ×4.5 cm. 结果 47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 ~72个月(平均25.2个月).2例患者骨髓炎复发,47例患者均未二次植骨,但均恢复行走功能,组织瓣植皮区质地、颜色接近正常皮肤,组织瓣无明显臃肿,无穿鞋障碍,外观好.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为58 ~91分,平均76.6分;其中优7例,良32例,可8例.术后6个月内发现踇趾屈曲挛缩畸形10例,无趾破溃现象,未手术干预. 结论 腓动脉复合组织瓣逆行转位治疗跟骨骨髓炎骨与软组织缺损疗效可靠,复发率低,足部外观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新卫;张磊;万明才;陈江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第一掌骨基底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第一掌骨基底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第一掌骨基底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侧别及骨折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患者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患者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段分布和骨折类型,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第一掌骨基底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结果 10年间共采集成人第一掌骨基底骨折378例,占同期手部骨折的1.92%,占同期全身骨折的0.35%.男311例(82.28%),女67例(17.72%).青年组254例,构成比高(67.20%).右侧286例(75.66%),左侧92例(24.34%).关节外骨折198例,构成比高(52.38%).A组200例,男女比为6.14∶1,中位数年龄为34岁,青年组构成比高(73.50%),A1型骨折构成比高(53.50%);B组178例,男女比为3.56∶1,中位数年龄为40岁,青年组构成比高(60.11%),A1型骨折构成比高(51.12%).与A组比较,B组患者女性构成比高、年龄大、老年组构成比高、青年组构成比低、C1型骨折构成比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人第一掌骨基底骨折占手部骨折的1.92%,占全身骨折的0.35%.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好发于16~44岁,约3/4位于右侧.前、后5年比较,女性及老年患者呈增多趋势,青年患者及C1型骨折呈减少趋势.

    作者:刘松;陈伟;朱燕宾;李彦森;殷兵;王海立;刘磊;孙家元;刘勃;杨宗酉;陈霄;张飞;田野;姬晨妮;李佳;张英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腰四、五合并骶一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一例报告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极为常见,其好发于中胸段及胸腰段椎体,然而发生于骶椎的OVCF却鲜有报道.我们收治1例L4、L5合并S1椎体OVCF,并一期行L4、L5、S1三节段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葛云林;西尔买买提·艾哈提;丁舒晨;潘兵;刘志荣;金晓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3D打印技术辅助下空心螺钉微创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下空心螺钉微创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采用空心螺钉固定且获得随访的13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是否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分为2组:3D打印组65例,男37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33.1±4.9)岁;应用3D打印技术.常规组72例,男45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32.6±4.7)岁;未应用3D打印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复位质量及疗效等. 结果 137例患者术后获6~15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3D打印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8.6±13.4) min]和术中透视次数[(29.3±3.6)次]显著少于常规组患者[(72.4±12.4)min、(36.6±2.8)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骨盆Matta评分标准评定:3D打印组优21例,良30例,可13例,差1例,优良率为78.5%;常规组优22例,良36例,可12例,差2例,优良率为80.6%.末次随访时按Majeed评分标准评定疗效:3D打印组优27例,良26例,可11例,差1例,优良率为81.5%;常规组优30例,良28例,可13例,差1例,优良率为80.6%.两组患者骨折复位质量和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医源性血管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3D打印技术能够为空心螺钉微创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提供准确指导,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效果良好.

    作者:王鉴顺;蔡乐益;楼溢程;冯永增;郭晓山 刊期: 201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