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年7期文献
  • 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节骨关节炎

    目的 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12月收治且获随访的38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导航组18例,男2例,女16例;原发性骨关节炎13例,创伤性骨关节炎5例;术中应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进行定位截骨,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照组20例,男1例,女19例;原发性骨关节炎18例,创伤性骨关节炎2例;应用传统的手术器械定位截骨,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1年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X线片上的下肢轴线和假体位置. 结果 3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5.8个月(12 ~ 18个月)随访.导航组患者的手术时问[(101.9±10.1)mm]较对照组[(79.5 ±5.0)min]长,胫骨后倾角度(0.5°±0.6°)较对照组(1.6°±1.0°)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1年KSS评分、机械轴夹角、股骨角度及胫骨角度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机械轴夹角位于±3°的百分率分别为88.9%(16/18)和70.0%(14/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浅部或深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髌骨或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或下沉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计算机导航辅助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能够获得与传统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相同的临床疗效,且假体安放角度较传统手术更精确.

    作者:马元琛;廖俊星;林子洪;李梦远;郑秋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型锁骨中段骨折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型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 方法 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ENTRA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手工检索本专业相关杂志,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3年12月,收集所有比较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型锁骨中段骨折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与临床对照试验(CCTs).对纳入研究的文章质量采用修订后的Jadad量表进行评分,并提取有效数据(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内固定不适感发生率、内固定不良事件发生率、骨折延迟愈合发生率、骨折畸形愈合发生率、骨折不愈合发生率、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及Constant评分等)采用RevMan5.2.7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3篇RCTs和7篇CCTs,共697例患者.改良的Jadad量表评定文献质量相对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髓内钉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切口感染及内固定不适感的发生率方面均优于钢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髓内钉组内固定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Constant评分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钢板内固定相比,髓内钉固定治疗移位型锁骨中段骨折更具微创性,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失血量少、手术和住院时问短、切口感染率低和内固定刺激不适症状发生率低等微创手术的优点.髓内钉组出现内固定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高于钢板组,但术后骨折愈合及Constant评分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

    作者:陈敏;姜楠;余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外固定支架动力化对兔胫骨干截骨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影响

    目的 评估骨外固定支架动力化对兔胫骨干截骨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影响. 方法 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雌雄各15只,体质量为2.0~2.5 kg.取其右侧胫骨干截骨骨折作为实验侧,左侧完整胫骨干作同期对照.将实验兔随机分为3组(n=10):动力化组:术后6周内维持双横杆构型坚强固定,6周后去除外固定支架内侧横杆,改为单横杆构型弹性固定直至骨折术后12周;坚强固定组:术后恒定维持双横杆构型,模拟坚强固定12周;弹性固定组:术后恒定维持单横杆构型,模拟弹性固定12周.术后观察各组实验兔一般状态,并摄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固定12周后处死全部实验兔后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测量并计算各组两侧骨标本大弯曲强度、大弯曲强度比率(实验侧/对照侧)、扭转强度和扭转强度比率(实验侧/对照侧). 结果 术后各组实验兔骨折均愈合良好,无畸形愈合、骨不连发生.动力化组骨折愈合标本大弯曲强度、大弯曲强度比率、扭转强度和扭转强度比率均高于坚强固定组和弹性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动力化组实验侧骨折愈合标本与对照侧完整骨标本的扭转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兔胫骨截骨模型骨折愈合晚期通过减少外固定横杆数目,降低外固定支架刚度,实现骨外固定支架动力化,可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杜刚强;李明娥;张锴;李朋;王珍;贾龙;张新军;王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P物质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及其与Wnt/β-链蛋白信号转导通路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P物质(SP)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分化的影响,并从Wnt/ β-链蛋白信号转导通路角度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 取SD大鼠第3代BMSCs,根据加入的刺激物不同将其分为4组(n=3):SP组、SP +SP受体拮抗剂组、SP+ Wnt/ β-链蛋白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1(DKKl)组、对照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培养1、3、5、7、9 d采用Alarmar Blue法检测各组BMSCs的增殖情况;于培养7、14d应用荧光定量核酸扩增(Q-PCR)法检测各组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基因的表达;于培养1、3、5、7 d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Wnt/β-链蛋白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β-链蛋白、C-myc的表达;于培养3d应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β-链蛋白的核转移情况.结果 于培养l、3、5、7、9d,SP组细胞数量大于SP+ SP受体拮抗剂组、SP+ DKK1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培养14d,SP+ SP受体拮抗剂组、SP+ DKK1组和对照组的ALP、骨钙素基因表达量均明显低于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培养l、3、5、7 d,SP+ SP受体拮抗剂组、SP+ DKK1组及对照组的C-myc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3、5d,SP+SP受体拮抗剂组、SP+ DKK1组和对照组的β-链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S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培养3d,SP+ SP受体拮抗剂组、SP+ DKK1组和对照组β-链蛋白入核量均少于S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可促进BMSCs的增殖与分化,Wnt/β-链蛋白信号转导通路可能参与调控.

    作者:金丹;梅刚;付苏;邹振吕;夏立恒;张永涛;周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研究进展

    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内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1一2].由于胫骨平台骨折对复位要求高且常合并多种软组织损伤,治疗时需尽量解剖复位、恢复关节稳定性并尽量保护软组织合页的完整[3].有研究[4-5]认为关节面复位不佳及关节残留松弛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长期临床效果则更依赖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传统切开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需要广泛分离软组织,局部破坏严重且显露有限,无法对关节内软组织合并伤进行充分诊断与治疗,术后易发生感染、关节退变等并发症[6-10].Caspari等[11]于1985年引入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arthroscopic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ARIF)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概念,此后随着自然科学及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关节镜被广泛应用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12-15].由于ARIF更加微创,有限的软组织剥离降低了软组织损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关节镜直视下可更好地复位关节面,同时更加充分地评估和治疗损伤的膝关节内软组织,如韧带、半月板等,改善患者预后[3,16].本文就ARIF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星佐;林朋;刘成刚;陈瀛;杨欢;杨雨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改良组合术式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改良膝关节侧方小切口微创内固定辅以同期关节镜下修复、重建半月板和交叉韧带的组合术式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采用改良组合术式治疗的21例单侧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7例;年龄17~68岁,平均39.7岁;左侧10例,右侧11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Ⅱ型3例,Ⅲ型6例,Ⅳ型4例,V型6例,Ⅵ型2例.合并伤:前交叉韧带损伤16例(髁间嵴撕脱4例),后交叉韧带损伤9例,半月板损伤19例,内侧副韧带4例,外侧副韧带2例.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和Rasmussen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12~35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12.5~14.6周,平均14.2周.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8~92分,平均87.6分;依据Rasmussen标准评定疗效:优13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达90.5%.术后无深部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膝关节侧方小切口微创内固定辅以同期关节镜下修复、重建半月板和交叉韧带的组合术式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损伤小,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林焱斌;林伟;林任;李仁斌;熊国胜;庄研;熊圣仁;蔡崇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小切口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小切口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32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小切口椎弓根螺钉技术(小切口组,16例)和开放椎弓根螺钉技术(开放组,16例)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X线曝光次数、术后住院时间、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腰背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结果 32例患者术后随访8~20个月(平均12.8个月).小切口组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次数较开放组多,但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可有效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l周小切口组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VAS评分和ODI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小切口椎弓根螺钉技术可获得与开放手术相当的矫形效果,而且术后早期疗效更为显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吴梅祥;白波;何二兴;李之琛;钟树栅;吴景明;林志雄;黎文;尹知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克氏针张力带与鹰嘴钩钢板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克氏针张力带与鹰嘴钩钢板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1年8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54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资料,男32例,女22例;年龄16~54岁,平均40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Ⅰ型9例,Ⅱ型16例,Ⅲ型14例,Ⅳ型8例,V型7例.其中24例患者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克氏针组),30例患者采用鹰嘴钩钢板固定(钢板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及骨折愈合质量,并采用Broberg-Morrey评分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定术后肘关节功能.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结果 54例患者术后获24 ~ 38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与钢板组比较,克氏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长,骨折骨性愈合时间较短,解剖愈合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肘关节功能Broberg-Morrey评分优良率和HS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鹰嘴钩钢板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均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于严重的粉碎性尺骨鹰嘴骨折,鹰嘴钩钢板固定的疗效优于克氏针张力带固定.

    作者:陈琦翔;黄解元;钟泽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涉及转子间的股骨长段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加长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涉及转子间的股骨长段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7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2例涉及转子间的股骨长段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7例;年龄32 ~ 67岁,平均46.1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按改良Evans分型:ⅠB型2例,ⅡA型7例,ⅡB型10例,Ⅲ型3例;股骨干骨折按AO分型:A型4例,B型7例,C型1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7d,平均2d.所有患者均应用加长型PFNA内固定治疗. 结果 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0 ~120 min,平均75 min;术中出血量为30 ~400 mL,平均260 mL.7例患者采用骨折端处辅助小切口复位,切口长为3 ~7 cm,平均4 cm;其余15例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22例患者术后获4~15个月(平均11.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8~ 22周,平均12周.末次随访时按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髋内翻、切割及退钉等并发症. 结论 加长型PFNA可以同时完成股骨转子部及股骨干骨折的固定,且在股骨颈内防旋、抗拉及抗压应力强,具有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涉及转子间的股骨长段粉碎性骨折的较好选择之一.

    作者:张绍安;李智浩;魏新军;易先达;贺喜顺;远东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应用闭环理论平行双接骨板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闭环理论平行双接骨板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8例肱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10例;年龄26~86岁,平均54.8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路、平行双接骨板固定治疗.末次随访时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标准评估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9~26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时间为4~9个月,平均6个月.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平均84.5分;优7例,良9例,可2例.l例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异位骨化,但肘关节功能未受明显影响.2例术前合并尺神经损伤患者,术后1~3个月尺神经症状消失. 结论 应用闭环理论平行双接骨板内固定治疗C3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骨折暴露清楚,复位良好,固定可靠,可早期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作者:杨炯;章建东;姜颂军;方玉明;张小峰;何金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后内和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后内和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髁骨折的疗效、适应证及术中要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4例胫骨平台后髁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7例;年龄23~ 63岁,平均39.2岁.根据骨折类型选用相应体位和入路;单纯后内髁劈裂骨折2例,取仰卧位,行后内侧入路;单纯后外髁骨折11例,取侧卧或俯卧位,行后外侧入路;后内髁劈裂合并后外髁塌陷11例,取俯卧位,行后内、后外双侧入路.20例合并髁间前嵴撕脱骨折患者中有4例加用前侧髌腱旁入路进行处理.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5~3.6h,平均2.3h.术后1例患者出现腓总神经麻痹,1例患者后内侧切口浅层感染.24例患者术后获10 ~63个月(平均28.9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3.8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为110°~ 150°,平均142.2°.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86~100分,平均94.3分.5例患者发生膝关节伸直受限,无明显膝关节不稳定患者. 结论 后内及后外侧入路可直视下完成骨折的复位、固定,安全性良好,对膝关节稳定性亦无明显影响.采用后外侧入路须注意其解剖下限,即腘动脉分叉,术后应特别强调膝关节伸直功能练习.

    作者:毛玉江;张伯松;公茂琪;王满宜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掌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调查成人掌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方法 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成人掌骨骨折患者资料.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及骨折类型,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掌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结果 共收集成人掌骨骨折3 414例,男2 810例(82.3%),女604例(17.7%),男女比为4.7∶1;单发骨折2 600例(76.2%),多发骨折814例(23.8%);高发年龄段为21 ~25岁.A、B组成人掌骨骨折分别为1 580例和l 834例,分别占各组同期全身骨折的2.9%(1 580/55 423)和3.5%(1 834/52 225),男女比分别为4.8∶1和4.5∶1,多发骨折所占比例分别为22.1% (350/1 580)和25.3% (464/1 834),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骨折高发年龄段分别为16 ~ 20岁和21 ~ 25岁. 结论 成人掌骨骨折男性多于女性,骨折高发年龄段为21 ~ 25岁,单发骨折较多发骨折常见;10年间的成人掌骨骨折流行病学趋势是占全身骨折的比例升高,男女比降低,骨折复杂化和严重化,以及骨折高发年龄段推迟.

    作者:孙涛;王海立;朱燕宾;陈伟;孙然;赵海涛;殷兵;刘磊;李彦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单发趾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调查成人单发趾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方法 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成人骨折患者资料.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成人单发趾骨骨折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成人单发趾骨骨折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单发趾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并进行分析. 结果 共收集成人骨折107 648例,其中成人足部骨折13 947例,成人单发趾骨骨折1 596例.单发趾骨骨折占同期足部骨折的11.4%,占同期全身骨折的1.5%;A、B两组分别有666例和930例单发趾骨骨折,分别占同期足部骨折的8.9%和14.3%,占全身骨折的1.2%和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1123例(70.4%),高发年龄段为21 ~30岁(28.6%);女473例(29.6%),高发年龄段为31~ 40岁(24.9%). 60岁以上患者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为0.9∶1.高发骨折类型为88-A型(61.1%),高发趾骨骨折均为第1趾列.B组趾骨远端骨折构成比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单发趾骨骨折男性患者多见于21 ~30岁,女性患者多见于31 ~40岁;60岁以上女性患者多于男性;第1趾列骨折多;高发骨折类型为88-A型;骨折部位以趾骨远端多.与前5年相比,后5年单发趾骨骨折占足部骨折的比例、占全身骨折比例和趾骨远端骨折构成比均升高.

    作者:赵海涛;陈伟;王娟;殷兵;孙然;孙涛;王海立;李彦森;刘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提高陈旧性骨与关节损伤的诊治水平

    近20年来,随着对骨折所涉及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骨科材料和骨折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国内医生对骨折治疗的理念和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尽管如此,由于各种原因,每年仍会有相当大数量的陈旧性骨与关节损伤发生,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身心痛苦,也给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生活负担.与新鲜骨与关节损伤相比,这些陈旧性骨与关节损伤在治疗原则上既有相同点,也有其特殊性和难点.骨不连是骨折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导致骨折不连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全身性因素和局部因素.

    作者:张长青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Sauvé-Kapandji术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掌侧脱位

    目的 探讨应用Sauvé-Kapandji术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DRUJ)掌侧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Sauvé-Kapandji术治疗的3例陈旧性DRUJ掌侧脱位患者资料,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45岁(35 ~51岁).3例患者均表现为腕关节旋转受限和疼痛.术前行X线检查、CT三维重建明确诊断并制定相应手术方案.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关节活动度测量、肩臂手功能丧失量表(DASH)评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及握力测量评定疗效. 结果 3例患者术后获1.5 ~3.0年(平均2.3年)随访.脱位均得以纠正,未出现尺骨近端不稳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5.3分改善至2.0分;腕关节屈曲活动度由术前平均29.3°改善至60.7°,背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26.0°改善至53.7°,桡偏活动度由术前平均11.7°改善至19.0°,尺偏活动度由术前平均7.0°改善至17.7°;DASH评分由术前平均33分改善至73分,MEPS评分由术前平均41分改善至82分;患侧手的握力与健侧百分比由术前平均29.3%恢复至72.7%.结论 Sauvé-Kapandji术作为一种保留尺骨头及三角软骨复合体的术式,对DRUJ掌侧脱位是一种良好的治疗选择.

    作者:王谦;王建东;高伟;李凡;汪方;王秋根;黄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Endobutton纽扣钢板弹性固定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不稳

    目的 探讨Endobutton纽扣钢板弹性固定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不稳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Endobutton纽扣钢板弹性固定13例陈旧性下胫腓联合不稳的患者资料,男9例,女4例;年龄32 ~46岁,平均37.5岁.受伤至此次手术的时间为3~6个月,平均3.8个月.术中对内踝和下胫腓联合间隙清创后,采用2枚Endobutton实施下胫腓联合固定.术后3d、8周及6个月复查X线片及CT片,使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测量踝穴和下胫腓联合间隙.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关节功能评分(AOFAS)评定疗效.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6~ 28个月(平均16.0个月)随访.踝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0 ~17周,平均11.5周.无感染、切口愈合不良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d、8周和6个月复查X线及CT片提示下胫腓联合复位良好.术后6个月AOFAS踝关节节功能评分结果:评分从术前平均49.5分上升至71.6分;优7例,良5例,可1例. 结论 Endobutton纽扣钢板弹性固定治疗陈旧性下胫腓联合不稳具有保留下胫腓联合生理微动、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及避免下胫腓联合再分离等优点,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短期疗效满意.

    作者:田竞;周大鹏;解冰;刘欣伟;项良碧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锁定钢板结合或不结合植骨治疗肱骨干骨不连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结合或不结合植骨治疗肱骨干骨不连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65例肱骨干骨不连患者资料,男48例,女17例;年龄24~54岁,平均39.8岁.萎缩性骨不连43例,肥大性骨不连22例.术中游离保护桡神经,清理骨不连部位,恢复肱骨长度,之后利用锁定钢板固定,结合或不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术后记录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末次随访时根据Constant评分评定肩肘关节功能. 结果 56例患者术后获10 ~32个月(平均13.8个月)随访,其中50例(89.3%)患者骨不连获临床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8个月(3~7个月),另6例患者9个月后仍没有骨折愈合迹象,但无明显疼痛和功能受限.50例骨不连获愈合患者术后VAS评分为(1.4±0.8)分,较术前的(5.1±3.2)分明显下降;术后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72.9±18.5)分]较术前[(45.7±16.9)分]明显上升,以上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Constant评分评定肩肘关节功能:优34例,良12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为92.0%.3例新增桡神经损伤患者均在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3例出现旋转畸形,但对功能无明显影响.无钢板断裂、螺钉松动等内固定并发症发生. 结论 采用锁定钢板结合或不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肱骨干骨不连均有效,但术中要避免桡神经损伤,同时保持骨折两端各6层皮质固定.

    作者:柴益民;邹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双钢板治疗陈旧性干骺端不稳定型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 探讨双钢板治疗涉及内侧干骺端稳定性无法通过常规手段予以维持的陈旧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采用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且获1年以上随访的10例陈旧性干骺端不稳定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26~51岁,平均38.8岁.主力侧(均为右侧)7例.骨折Neer分型:二部分内翻型外科颈骨折7例,三部分大结节骨折1例,四部分骨折2例(非外展嵌插型骨折).末次随访时记录肩关节活动范围、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与术前进行比较. 结果 10例患者获平均16.9个月(12 ~50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肩关节平均活动范围:前屈上举(FE) 144.0°±30.6°,体侧外旋(ER) 34.5°±27.2°,内旋(IR)从术前的L2恢复至T10水平.Constant-Murley评分平均为(84.4±12.9)分,美国肩肘关节(ASES)评分平均为(79.5±20.2)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平均为(28.7±5.1)分,简单肩关节(SST)问卷调查评分平均为(9.6±1.7)分,VAS评分平均为(1.7±2.5)分.Constant满意程度评分:优8例,良2例.10例患者的FE、ER、Constant-Murley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SST问卷调查评分和VAS评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出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患者出现骨折迟延愈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 双钢板治疗涉及内侧干骺端稳定性无法通过常规手段予以维持的陈旧性肱骨近端骨折可较好地恢复肩关节活动范围,疗效满意.

    作者:鲁谊;吴关;王海宁;李奉龙;朱以明;姜春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截骨重建治疗陈旧性pilon骨折畸形愈合

    目的 探讨胫骨远端截骨、重建下肢力线治疗陈旧性pilon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5月采用胫骨远端截骨重建治疗的15例陈旧性pilon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30.8岁(24 ~39岁).术前负重位X线片及CT三维重建示:内翻畸形9例,外翻畸形2例,胫骨远端前方塌陷4例;4例患者存在胫距关节半脱位.所有患者术前均主诉踝关节疼痛、畸形及活动受限,并伴有行走困难.术后随访摄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骨折愈合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情况等. 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8个月(19 ~48个月)随访,2例失访.骨性愈合时间平均为3.8个月(3~7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平均(5.1±3.2)分降低至(1.4±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8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见内固定失效、软组织并发症及进行性创伤性关节炎. 结论 胫骨远端截骨的力线重建手术治疗陈旧性pilon骨折畸形愈合可有效恢复下肢力线,缓解疼痛症状,并改善踝关节功能,降低进行性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

    作者:施忠民;邹剑;梅国华;薛剑锋;顾文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治疗胫骨感染性不愈合

    目的 探讨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治疗胫骨感染性不愈合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治疗的58例胫骨感染性不愈合患者资料,男38例,女20例;年龄18 ~51岁,平均29.4岁;静息感染27例,活动感染31例;受伤至此次手术时间为6 ~ 50个月,平均30.5个月.首先进行感染骨段切除、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植入,然后行Ilizarov骨搬运技术治疗骨缺损.软组织缺损较多无法闭合者先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覆盖,或断端适度短缩后行植皮覆盖或皮肤牵张术.末次随访时采用Paley骨与功能评分方法及患者满意度评定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24 ~63个月(平均31.6个月)随访.所有创面均获良好软组织覆盖.骨延长长度为6~15 cm,平均9.2 cm.骨愈合指数为31 d/cm;带架时间为8~31个月,平均10.6个月.末次随访时Paley骨折愈合评分结果:优30例,良23例,可5例,优良率为91.4%;Paley功能评分结果:优28例,良18例,可12例,优良率为79.3%.患者满意度:非常满意35例,满意18例,一般5例,满意率为91.4%.18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5例患者出现膝关节伸直受限,4例患者出现马蹄足畸形,l例患者出现断针.所有患者感染均治愈,双下肢等长,无感染复发. 结论 Ilizarov骨搬运技术结合抗生素骨水泥间隔物可重建骨缺损、避免感染复发,是治疗胫骨感染性不愈合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薛有地;张晖;黄富国;屠重棋;刘雷;方跃;王光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桥接钢板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Lisfranc损伤

    目的 探讨桥接钢板关节融合术治疗陈旧性Lisfranc损伤的手术技巧和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26例(26足)陈旧性Lisfranc损伤患者资料,男18例,女8例;年龄18 ~ 65岁,平均34.6岁.26例患者均采用桥接钢板内固定行跖跗关节融合术.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13个月,平均8.9个月.术前摄负重位X线片和CT片,制定个体化融合方案.记录损伤愈合时间及相关并发症,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结果 19例患者术后获12 ~ 30个月(平均16.4个月)随访,7例失访.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等软组织并发症发生.术后X线片示融合处愈合时间平均为12个月.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AOFAS中足评分由术前平均(49.6±15.4)分上升至(76.8±11.5)分,VAS评分由术前平均(5.7±3.2)分降低至(1.4±0.8)分,SF-36健康调查简表评分由术前平均(38.7±7.4)分改善至(74.0±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出现舟楔关节炎,伴中度以上疼痛及行走受限,二期予舟楔关节融合术后愈合.未见内固定失效、融合失败、融合处畸形愈合等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 解剖重建中足力线及桥接钢板固定融合跖跗关节是治疗陈旧性Lisfranc损伤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沈国栋;吴峰;朱永展;邹剑;施忠民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