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年2期文献
  • 三种不同尺寸生物玻璃球体修复兔股骨髁缺损的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比较

    目的 比较3种不同尺寸生物玻璃球体修复兔股骨髁缺损的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方法 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双侧股骨髁制造直径为0.6 cm、深为1.2cm的缺损,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12侧股骨):A组植入直径为90 ~ 300 μm的生物玻璃球体,B组植入直径为301 ~ 500 μm的生物玻璃球体,C组植入直径为501 ~ 720 μm的生物玻璃球体,D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6、12周取材,计算各组的新生骨量及残余材料占骨缺损区的面积百分比,评价3种不同尺寸生物玻璃球体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和降解性能. 结果 术后6周,A组、B组、C组可见新骨生成,D组基本无新骨形成;A组、B组、C组材料均出现部分降解,其中A组材料降解多.术后12周,A组、B组、C组成骨量显著增加,均多于D组,A组的新生骨量占骨缺损区面积百分比(35.25%±1.52%)高于B组(22.42%±1.86%)和C组(21.26%±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残余材料占骨缺损区面积百分比(13.77%±0.47%)较B组(20.52%±0.82%)、C组(20.00%±1.08%)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直径为90 ~ 300 μm的生物玻璃球体具有更好的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能有效修复腔隙性缺损.

    作者:高鹏;王臻;张浩强;吴畅;刘云;肖鑫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基于三维CT血管成像的旋股内侧动脉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的旋股内侧动脉的特点,以期为髋部损伤的病情判断及相关治疗提供解剖学参考. 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4年6月因各种原因行骨盆、下肢3DCTA检查的103例(206髋)患者[男55例,平均年龄为(54.7±15.9)岁);女48例,平均年龄为(50.0±16.1)岁]CT数据,进行以下研究:①观察旋股内侧动脉的起源及走行特点.②测量旋股内侧动脉主干的长度、旋股内侧动脉主干的起点(A)至主要解剖标志[大转子顶点(B)、小转子内侧顶点(C)、股动脉与耻骨缘或髋臼前缘相交点(D)]的距离,比较不同性别间的差异.③E点为股深动脉主干的起点,测量AE的距离,比较不同性别间的差异. 结果 双侧旋股内侧动脉均起源于股动脉者占2.9% (3/103),均起源于股深动脉者占94.2% (97/103),一侧起源于股动脉、另一侧起源于股深动脉者占2.9% (3/103).螺旋型、迂曲型、较平直型旋股内侧动脉分别占1.9% (4/206)、76.7% (158/206)、21.3% (44/206).旋股内侧动脉主干发出后先向内后方走行,途中发出分支,主干延续环绕股骨颈后方并向后外上方走行.男、女性之间旋股内侧动脉主干长度、旋股内侧动脉主干的起点至主要解剖标志的距离(AB、AC、AD、A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CTA能清晰显示旋股内侧动脉的起源、走行、解剖形态及其与邻近主要解剖标志的关系,可为髋部损伤的病情判断及相关治疗提供解剖学参考.

    作者:许国华;王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羟基喜树碱对兔膝关节粘连中成纤维细胞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局部应用羟基喜树碱对兔膝关节粘连中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n=12):去除右侧股骨髁两侧约10 mm×10mm的骨皮质,暴露松质骨.然后将浸透有0.1 mg/mL羟基喜树碱(实验组)或生理盐水(对照组)的棉片局部应用于手术区域.4周后通过组织学观察来评价羟基喜树碱对膝关节粘连瘢痕组织中胶原及成纤维细胞的影响.从兔膝关节瘢痕组织中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将所得成纤维细胞分为2组(n=6):0.1 mg/L羟基喜树碱组(应用0.1 mg/L羟基喜树碱处理)和空白组(不用药物,仅进行换液处理),24 h后应用细胞流式仪检测羟基喜树碱对成纤维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结果 实验组兔膝关节粘连瘢痕组织中胶原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成纤维细胞数量为(15.7±4.6)个,显著低于对照组[(30.7±5.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274,P<0.001).0.1 mg/L羟基喜树碱组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率为18.2%±0.7%,明显高于空白组(8.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42,P<0.001). 结论 在兔膝关节粘连模型中应用羟基喜树碱可以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诱导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来减少膝关节粘连.

    作者:梁远;颜连启;孙钰;李小磊;王静成;胡金龙;余欢;陈辉;孙中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联合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术治疗髌股关节炎膝前痛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联合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术治疗髌股关节炎膝前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2例以膝前痛为主要症状的髌股关节炎患者资料,男12例,女30例;年龄为45~73岁,平均56.3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清理组21例,单纯行关节镜清理术;去神经化组21例,在行关节镜清理的同时,用等离子电刀沿髌骨关节面周缘行电切去神经化.膝关节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西部Ontario和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评定患者疼痛改善及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个月(8~1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未发生伤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去神经化组患者的WOMAC疼痛评分[(3.68±2.57)、(3.88±2.15)分]和WOMAC功能评分[(3.33±1.61)、(3.27±1.50)分]均低于清理组患者[疼痛评分平均分别为(4.50±2.48)、(4.65±2.62)分,功能评分平均分别为(4.72±2.13)、(4.76±1.9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内患者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WOMAC疼痛评分和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单纯关节镜清理术相比,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联合髌骨周围去神经化术能更好地缓解髌股关节炎膝前痛.

    作者:赵建罡;高志国;马立学;栾景斌;张伟东;孙承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3例Lisfranc关节损伤患者资料,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39.6岁(19 ~62岁);左侧10例,右侧3例.7例新鲜损伤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7.9 d(6 ~12 d),6例陈旧性损伤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49.3 d(28 ~476 d).所有患者均采用Herbert螺钉联合小钢板内固定,合并外侧柱损伤者行克氏针固定. 结果 1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7个月(6~21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末次随访时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中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评分为77 ~95分,平均84.0分.6例陈旧性损伤患者美国足踝外科协会中足评分为77 ~93分,平均83.3分.末次随访时13例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为2.0分(0~5分).随访期间无骨筋膜间隔综合征、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再骨折或脱位等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行走时中足疼痛较明显,其余患者恢复良好. 结论 Herbert螺钉固定治疗Lisfranc关节损伤具有置入方便、准确及置入过程中不易发生再移位等优点,同时还能提供良好的稳定性及可靠的固定,疗效良好.

    作者:孙晗;徐明;程宇;杨惠林;张洪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早中期妊娠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

    目的 探讨早中期妊娠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7例早中期妊娠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年龄为22 ~ 32岁,平均25.6岁;孕周为8~22周,平均15.4周.骨盆骨折根据Tile分型:B1型2例,B2型2例,B3型1例;C1型2例.损伤严重度评分为17~29分,平均22.6分.临床治疗按4个阶段依次实施:①急诊复苏伤及情评估,②急诊手术,③胎儿处理,④骨盆骨折的治疗.除1例骨盆骨折患者行急诊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其余6例患者均在终止妊娠后择期行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 结果 7例患者均存活,7例胎儿均死亡.7例患者术后获12 ~ 48个月(平均1 8个月)随访.根据Matta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3例,满意复位3例,复位差1例.末次随访时按Majeed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3例,良2例,可2例.7例患者均保留有生育功能,末次随访时2例患者已再次妊娠产下健康婴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结论 早中期妊娠合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治疗中迅速急救复苏与评估、及时处理合并伤和死胎是保证患者生命的关键.监测凝血功能并选择适当时机行骨盆骨折的手术固定治疗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马玉鹏;周东生;李连欣;李庆虎;卢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与经皮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Ⅱ(PFNA-Ⅱ)与经皮加压钢板(PCCP)内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2例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49例,女53例;年龄为62 ~ 92岁,平均(72.9±6.3)岁;损伤侧别:左侧54例,右侧48例;骨折AO分型:31-A2.2型56例,31-A2.3型4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d,平均(4.2±1.4)d.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PFNA-Ⅱ组51例,采用PFNA-Ⅱ治疗;PCCP组51例,采用PCC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1年髋部骨折功能恢复量表(FRS)评分等. 结果 102例患者术后获12 ~ 19个月(平均15.7个月)随访.PFNA-Ⅱ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112.2±14.0) mL]显著多于PCCP组患者[(89.1±9.8) mL],但手术时间[(59.4±18.6)min]、术后完全负重时间[(14.3±4.1)周]及骨折愈合时间[(18.2±5.9)周]均短于PCCP组患者[(68.8±21.3) min、(18.6±5.4)周、(23.9±7.1)周],术后1年FRS评分[(72.6±6.8)分]高于PCCP组患者[(63.7±7.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PCCP相比,PFNA-Ⅱ内固定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术后负重早、骨折愈合快及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更适合于术中发生外侧壁骨折的患者.

    作者:邬黎平;黄远翘;陈元庄;李宝丰;朱小华;张宇;莫华贵;徐勤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高龄严重骨质疏松Evans Ⅰ4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高龄严重骨质疏松Evans Ⅰ4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2年1月手术治疗的30例高龄严重骨质疏松Evans Ⅰ4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21例;年龄为80 ~99岁,平均85.5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7d(平均4.5d).内固定治疗25例,其中动力髋螺钉固定]O例,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9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5例.末次随访时按照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按照Zuckerman评分标准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 30例患者术后获13 ~36个月(平均14.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死亡2例.25例内固定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4.5~10.0个月,平均5.8个月.末次随访时内固定患者按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为38.1% (10/25),按Zukerman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为43.5% (11/25);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按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3例,良1例,可1例,按Zukerman评分标准评定:优2例,良1例,可2例.术后并发症:内固定患者中伤口延迟愈合1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4例,髋内翻畸形3例,骨折延迟愈合4例,肢体不等长3例,髋部疼痛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患者中肢体不等长2例,假体周围骨折1例.结论 高龄严重骨质疏松Evans Ⅰ4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较困难,内固定治疗效果不佳,尚需改进.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以早期下地活动,术后并发症少,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验证.

    作者:唐三元;谭文成;杨辉;唐天华;傅海鹰;黄馨霈;夏吉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2010年至2011年河北省多中心成人股骨颈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探讨河北省成人股骨颈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地区差异. 方法 选择河北省3个地区的骨科医院,分别为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A组)、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B组)、唐山市第二医院(C组),收集2010年1月至201 1年12月期间]诊治的所有成人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骨折Garden分型等数据,总结成人股骨颈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比分析3组的数据. 结果 共收治2 825例成人股骨颈骨折患者,占同期成人股骨近端骨折的50.50%,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3.85%,男女比为0.76∶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66岁(48.74%),高发骨折类型为GardenⅢ型(56.18%).A组、B组、C组成人股骨颈骨折分别为898例、602例、l 325例.3组骨折高发年龄段均为≥66岁,分别占56.35%、49.83%、43.09%,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股骨颈骨折占同期成人股骨近端骨折的比例均高于B组,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比例:B组<A组<C组,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高发骨折类型均为GardenⅢ型.A组移位骨折构成比(63.47%)低于B组(75.58%)和C组(7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河北省成人股骨颈骨折女性多于男性,老年患者多见,高发骨折类型为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占同期成人股骨近端骨折的比例石家庄地区高,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比例唐山地区高,老年患者构成比石家庄地区高,3个地区性别构成无差异.

    作者:赵海涛;陈伟;王娟;孙然;孙涛;殷兵;王海立;李彦森;崔青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股骨头骨折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股骨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及Pipkin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股骨头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 共统计251例成人股骨头骨折患者,占同期成人股骨近端骨折的3.43% (251/7 315),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0.23%(251/107 648).男157例,女94例,男女比为1.67∶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21 ~ 30岁.高发骨折类型:AO分型为31-C1型(42.23%),Pipkin分型为Ⅰ型(30.68%).A组106例,男68例,女38例;平均年龄为(44.1±18.6)岁.B组145例,男89例,女56例;平均年龄为(56.2±21.5)岁.与A组比较,B组占同期成人股骨近端骨折和全身骨折的比例均升高,平均年龄也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31-C1型骨折构成比(48.28%)高于A组(33.96%),31-C2型骨折构成比(23.45%)低于A组(42.45%),两组患者骨折AO分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股骨头骨折少见,男性多于女性,骨折高发年龄段为21 ~ 30岁,骨折AO分型31-C1型、Pipkin分型Ⅰ型多见;与前5年比较,后5年成人股骨头骨折占同期成人股骨近端骨折及全身骨折的构成比、31-C1型骨折构成比有增高趋势,而31-C2型骨折构成比有降低趋势.

    作者:刘勃;杨宗酉;王娟;陈伟;张飞;刘松;张如云;杨光;陈霄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髋部骨折的再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骨质疏松发病率的升高,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老年髋部骨折的主要致伤原因是在骨质疏松的骨结构基础上附加低能量创伤.由于老年患者多合并骨质疏松、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而且个体因素存在差异,其髋部骨折依然是骨科医生面临的严峻挑战.

    作者:范卫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对老年髋部骨折救治绿色通道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目前,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严重,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运动协调性下降和肢体保护能力降低,跌倒所致髋部骨折的发生率非常高.据统计,美国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达25万人/年,所产生的医疗费用达1.03×1010~ 1.52×1010美元.由于历史、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将成为老年人口大国,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发病率为16% ~ 20%,人数达1 800 000~2 000 000万.对于发病率如此之高的老年髋部骨折,无论是国家还是家庭都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医疗卫生系统及相关从业人员无疑也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在我国老龄化人口的高峰即将到来的时期,高度关注和积极探索老年髋部骨折的救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长青;张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是否需要停用氯吡格雷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髋部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1-2].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由于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及动脉支架术后等,需要长期口服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动脉内血栓形成.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是否停用氯吡格雷或者能否与抗凝药物联合使用,是创伤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3-4].若停用氯吡格雷,则可能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同时由于延迟手术,会增加卧床相关的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若不停用此类药物,则可能增加围手术期出血量,延长手术时间,增加切口感染、硬膜外血肿及腹膜后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5].

    作者:张建政;刘智;孙天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7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89例,女185例;年龄为65 ~100岁,平均80.0岁;左侧133例,右侧141例.骨折AO分型:31-A1型70例,3 1-A2型192例,31-A3型12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将所有患者分为对侧再骨折组和对侧无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后Trendelenburg征阳性率、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髂腰肌肌力等,对P <0.05的因素再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241例患者术后获6 ~ 66个月(平均30.1个月)随访.15例患者(6.2%)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对侧再骨折组(n=15)与对侧无骨折组(n=226)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侧别、骨折分型、是否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内固定方式、手术时间、术后是否输血、住院时间、术后Trendelenburg征阳性率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Singh指数及髂腰肌肌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同归分析结果显示:Singh指数(OR=0.325,P=0.026)和髂腰肌肌力(OR =0.584,P=0.046)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结论 严重骨质疏松是造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病理基础,术后髋关节功能、尤其是髂腰肌肌力下降是导致患者摔倒的主要原因.防治骨质疏松,进行髋关节周围肌群、尤其是髂腰肌肌力的康复锻炼是预防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主要力法.

    作者:杨欢;林朋;刘成刚;陈瀛;刘守尧;赵玄骥;陈星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改良后路微创切口并强化修复“U”形关节囊瓣的双极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

    目的 探讨改良后路微创切口并强化修复“U”形关节囊瓣的双极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6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20例,女66例;年龄为80 ~ 95岁,平均84.6岁;骨折Garden分型:Ⅲ型70例,Ⅳ型1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髋关节改良后路微创切口,术中在暴露髋关节前将后关节囊切开形成“U”形关节囊瓣,安装人工双极头后,加强修复该关节囊瓣和外旋肌群记录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假体安放位置、下肢长度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本组患者切口长度平均为9.2 cnm(8 ~ 12 cm),手术时间平均为75.2 min(55~ 13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250.1 mL(120~620 mL).3例患者皮肤切口近端边缘发生挫伤,1例患者术后3周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患者患肢较健肢延长.无关节脱位、伤口感染、坐骨神经损伤及假体置入位置异常等并发症发生.8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个月(12 ~35个月)随访.1例患者因患有肺癌于术后1年死亡.术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68例,良1 5例,可3例,优良率为96.5%. 结论 改良后路微创切口体表定位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在该切口的基础上行强化修复“U”形关节囊瓣的双极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能有效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疗效良好.

    作者:周雪明;刘彬;吴润柏;王智;莫新发;刘先银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设立专科病房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初步经验

    目的 通过设立老年髋部骨折专科病房,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髋部骨折早期手术治疗的诊疗流程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老年髋部骨折专科病房收治的8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31例,女54例;年龄为70 ~ 94岁,平均84.6岁;股骨颈骨折5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56 h(48 ~ 120 h).所有患者均按自行设计的老年髋部骨折收治流程治疗.分析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及手术方式等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死亡率的影响.根据受伤至手术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2组:早期手术组(受伤至手术时间<48 h)和延迟手术组(受伤至手术时间≥48 h),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85例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7.8 d(6~14 d).术后1个月内死亡3例(3.5%),其中住院期间死亡2例(2.4%).32例(37.6%)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男性和高龄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个月死亡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较延迟手术组患者短,住院期间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延迟手术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手术能缩短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其住院期间死亡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建立老年髋部骨折专科病房,制定诊治规范化流程,能够缩短患者的待术时间,提高老年髋部骨折的诊疗水平.

    作者:胡承方;张长青;柴益民;罗从风;高洪;杨发民;唐明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全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远期疗效及费用比较

    目的 比较全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远期疗效及治疗费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98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44例,女54例;年龄为60 ~ 69岁,平均(65.5±3.1)岁;骨折Garden分型:Ⅲ型42例,Ⅳ型56例.根据内固定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关节置换组(49例)与内固定组(49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治疗费用等. 结果 98例患者术后获10 ~ 13年(平均11.0年)随访.关节置换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2% (4/49)]及再手术率[8.2% (4/49)]均低于内固定组患者[28.6% (14/49)、28.6% (14/49)],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94.9±3.1)分]高于内固定组患者[(88.0±3.2)分],再次手术费用[(2 367±891)元]和求医问药费用[(382±98)元]显著低于内固定组患者[(16 089±2 567)元、(6 603 ±1 025)元],但初次手术费用[(35 124±5 789)元]和治疗总费用[(38 785±3 981)元]高于内固定组患者[(16 546±3 892)、(36 654 ±3 768)元],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内固定术相比,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远期临床疗效更好,治疗总费用仅略高,是一种更优的选择.

    作者:周锦春;陈哲峰;宋黄鹤;王青;刘锋;范卫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空心螺钉强斜低位与非强斜低位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强斜低位与非强斜低位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3年10月期间采用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18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根据空心螺钉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强斜低位固定组130例,男43例,女87例;平均年龄为(77.8±7.5)岁;骨折Garden分型:Ⅰ、Ⅱ型40例,Ⅲ、Ⅳ型90例;其中PauwellsⅢ型骨折26例.非强斜低位固定组59例,男24例,女35例;平均年龄为(75.5±8.2)岁;骨折Garden分型:Ⅰ、Ⅱ型12例,Ⅲ、Ⅳ型47例;其中PauwellsⅢ型骨折1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 结果 189例患者术后获10 ~38个月(平均17.4个月)随访.强斜低位固定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99.2% (129/130)]、内同定失效率[3.1%(4/130)]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2.3% (3/130)]与非强斜低位固定组[98.3% (58/59)、10.2% (6/59)、5.1% (3/5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强斜低位固定组患者的颈短缩率[35.4% (46/130)]及再手术率[3.1% (4/130)]显著低于非强斜低位固定组[50.8% (30/59)、15.3% (9/59)],而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75.7±14.3)分]显著高于非强斜低位固定组[(70.8±16.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闭合复位空心螺钉强斜低位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颈短缩率及再手术率,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其疗效优于非强斜低位固定.

    作者:夏希;刘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影响因素,以期为预防二次髋部骨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19例老年初次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178例,女241例;年龄为61 ~ 95岁,平均72.5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5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6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8d(平均4.4d).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对侧髋部再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初发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对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419例患者中35例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为8.4%.骨折组(n=35)与无骨折组(n=384)患者的年龄、初发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及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5.7±7.0)分,无骨折组患者平均为(84.1±7.6)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内科疾病(OR =5.155)、骨质疏松(OR=6.793)、高龄(OR =4.502)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 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合并内科疾病、骨质疏松和高龄.术后2年内要积极治疗合并内科疾病,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以预防髋部二次骨折的发生.

    作者:田守进;赵理平;倪善军;张金坤;缪健荣;周志平;徐又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老年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及其不同手术方式的围手术期失血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28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53例,女75例;平均年龄为80.5岁.根据骨折类型不同分为两组:股骨颈骨折组7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组57例.根据Gross方程计算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比较股骨颈骨折组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患者的术前隐性失血量,以及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固定术、半髋关节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4种术式的显性失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总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结果 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患者术前隐性失血量平均为(213.0±65.3) mL,显著高于股骨颈骨折组患者[(138.4±51.4)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手术方式的显性失血量比较: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颈骨折半髋关节置换术>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固定术,术后隐性失血量、总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比较: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股骨颈骨折半髋关节置换术>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固定术,除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固定术的总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临床医生对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失血量应有全面认识,特别是对术前和术后的隐性失血应予以足够重视.

    作者:危杰;王军;高明;王满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髋部骨折作为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率也随之升高.为了避免老年患者因长期卧床所带来的致命性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治疗已获得大多数骨科医生的认可.有研究[1-2]显示,围手术期血红蛋白水平较高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较好.但患者入院时的血红蛋白水平并不可靠,手术治疗后很多患者会出现严重的急性贫血,其贫血程度与术中失血量并不相符,术后血红蛋白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因此有学者针对此现象提出了“隐性失血”的概念,认为此种巨大变化可能与骨折本身和手术造成的隐性失血相关[1,3-4].

    作者:王军;高明;危杰;王满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与性别、内固定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与性别、内固定方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应用动力髋螺钉(DHS)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的10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48例,女53例;年龄为60~ 90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ⅠA型12例,ⅠB型23例;ⅡA型15例,ⅡB型19例;Ⅲ型32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DHS组58例,男30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75.5 ±8.0)岁.PFNA组43例,男18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76.6±10.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并对同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与性别、内固定方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DHS组男性、女性患者隐性失血量平均分别为(327.2 ±27.8)、(349.3±21.4) mL,PFNA组男性、女性患者隐性失血量平均分别为(435.3±15.3)、(457.5±13.8)mL,同一组内男、女性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DHS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338.3±23.9) mL]显著低于PFNA组患者[(446.7±15.3)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隐性失血量=204.228+ 32.268性别+12.349内固定方式.性别、内固定方式与隐性失血呈相关性(P<0.05). 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与性别、内同定方式密切相关,老年女性患者隐性失血量多于男性患者,PFNA固定患者隐性失血量多于DHS固定患者.

    作者:曾晶山;蔡贤华;李稳;齐凤宇;王庆;杨楚枫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