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年8期文献
  • 经改良的双窗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前部骨折

    目的 探讨经改良的双窗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前部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15例髋臼前部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2例;年龄18 ~53岁,平均36.8岁;骨折根据Judet&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6例,横形伴后壁骨折3例,双柱骨折6例.6例前柱骨折患者采用单纯经改良的双窗髂腹股沟入路(包括耻骨联合上切口和髂嵴切口)复位和固定,其他9例患者加行Kocher-Langenbeck入路复位并固定.记录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 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5个月(9~19个月)随访.1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23.2 ±85.8)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993.3±416.6)mL.术后根据Matta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15例患者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1例患者出现股外侧皮肤感觉减退,术后1个月自行恢复.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系统评定疗效:平均评分为16.9分(14~18分),其中优6例,良8例,可1例.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感染、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 结论 经改良的双窗髂腹股沟入路能够良好复位并固定髋臼前部骨折,具有创伤小、不显露股动静脉和股神经等优点.

    作者:薛子超;安智全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荟萃分析

    目的 总结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 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01年1月至2013年3月,获取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相关文献.通过R软件Meta软件包中的Meta prop函数进行统计分析,记录髋臼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共纳入41篇文献,其中前瞻性研究9篇,回顾性分析32篇.常见并发症包括异位骨化、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医源性神经损伤、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其发生率分别为20.1% [95% CI(14.6%,26.2%)]、15.2% [95% CI(11.8%,19.0%)]、5.6%[95%CI(4.6%,6.7%)]、5.1%[95%CI(3.3%,7.2%)]、3.3%[95% CI(2.2%,4.7%)]和1.4% [95% CI(0.4%,2.9%)].未使用消炎痛预防组与使用消炎痛预防组异位骨化发生率分别为21.1% [95% CI(12.6%,31.0%)]、19.6% [95% CI(12.6%,2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3). 结论 异位骨化、骨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及医源性神经损伤等髋臼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预后影响显著,围手术期需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周钢;陈鸿奋;王富民;赵辉;王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关节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附丽撕脱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附丽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09年9月收治的84例急性PCL胫骨附丽撕脱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时期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关节镜组35例,男2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29.6±5.6)岁;采用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缝合固定.切开手术组49例,男40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32.2±7.6)岁;采用腘窝内侧小切口入路切开复位空心钉加垫片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 结果 8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1.5个月(13 ~ 3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于术后3个月一期愈合.关节镜组和切开手术组末次随访时后抽屉试验阴性率分别为82.9% (29/35)、91.8% (45/49),Lysholm评分平均分别为(95.1±5.6)和(96.1±4.7)分,IKDC分级A级率分别为88.6% (31/35)和91.8% (45/49),膝关节活动度正常率分别为94.3% (33/35)、93.9% (46/49),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节镜组和切开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92.4±15.9)、(53.8±14.3)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与小切口手术治疗PCL胫骨附丽撕脱骨折均可以获得满意疗效,但小切口手术的手术时间更短,且骨折固定可靠,能保证患者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

    作者:洪雷;张辉;冯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有效性与安全性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目的 通过Meta分析对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评价.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2年12月,获取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骨水泥组)与非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非骨水泥组)治疗高龄患者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关节功能、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再手术率等.采用RevMan 5.2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7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108例患者1115髋.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纳入研究质量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非骨水泥组比较,骨水泥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更低[OR =0.15,95% CI(0.09,0.26),P<0.001],但手术时间延长[MD=7.43,95% CI(5.37,9.49),P<0.001].两组患者局部并发症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术中出血量及再手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非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术相比,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虽然手术时间延长,但术中出血量未见明显增加,且具有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快、假体相关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不增加病死率及再手术率.

    作者:李涛;翁习生;周磊;边焱焱;孙天闻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Stoppa入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在骨盆前环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Stoppa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在骨盆前环骨折中的应用. 方法 通过20具(40侧)教学尸体标本观察Corona mortis血管的出现率.通过骨盆正位X线片测量钢板在骨盆内侧壁进钉的安全区.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2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32.6岁(17 ~56岁).单纯前环骨折16例,伴骶髂关节骨折脱位6例.骨折按Tile分型:A2型3例;B2型6例,B3型7例;C2型4例,C3型2例.均采用Stoppa入路手术治疗. 结果 尸体标本观察Corona mortis血管的出现率为85.0% (34/40).在真骨盆内侧缘,耻骨支区4孔钢板长度和邻近骶髂关节区3~4孔钢板长度进钉是安全的,髋臼区不能进钉.18例(81.8%)患者术中发现Corona mortis血管,均予以结扎.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标准评定:解剖复位14例,良好复位7例,复位差1例,复位优良率为95.4%.19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10.4个月)随访.19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8个月.末次随访时骨盆功能按照Majeed评分标准评定:优12例,良5例,可2例. 结论 解剖标本和临床观察Corona mortis血管的出现率均较高.应用Stoppa入路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时能清晰地显示并方便处理Corona mortis血管,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杨运平;郭刚;黎润光;陈滨;黄美贤;王钢;余斌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自体髂骨改良结构植骨治疗四肢骨不连

    目的 探讨自体髂骨改良结构植骨治疗四肢骨不连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60例四肢骨不连患者资料,男45例,女15例;年龄13~68岁,平均39.2岁.骨不连部位:肱骨干7例,胫腓骨19例,股骨干27例,桡骨远端4例,锁骨3例.骨不连按照Weber分型:肥大型3例,萎缩型15例,缺血型37例,假关节型5例.骨不连病程:6~25个月,平均12.5个月.入院前手术次数:1次42例,2次17例,3次1例.入院前固定方式:钢板固定45例,髓内钉固定8例,外固定支架固定7例.术中均采用自体髂骨改良结构植骨,并应用锁定钢板桥接内固定.术后随访患者,记录患者骨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60例患者术后获6 ~ 24个月(平均12.8个月)随访.59例骨不连患者于术后4~8个月(平均5.3个月)获愈合;1例股骨干骨不连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钢板断裂,入院再次行植骨,并在植骨区附加1块重建钢板加强固定,6个月后完全愈合.所有患者均无感染、畸形、双下肢不等长、取骨区疼痛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自体髂骨改良结构植骨能够大程度地发挥植骨块的成骨效应,使植骨块迅速成活,从而达到治愈四肢骨不连的目的.

    作者:薛汉中;孙亮;李忠;庄岩;宋哲;卢代刚;马腾;张堃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仰卧位与侧卧位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仰卧位与侧卧位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9月采用髓内钉内固定的7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术中体位不同分为两组:仰卧位组33例,男26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39.2±9.6)岁;骨折AO分型:A型15例,B型9例,C型9例.侧卧位组38例,男29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42.2±10.1)岁;骨折AO分型:A型14例,B型10例,C型14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改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病例数、近期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 结果 71例患者术后获12 ~ 26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仰卧位组患者手术时间[(139.9 ±46.8) min]和术中透视时间[(191.4±78.6)s]较侧卧位组[(75.5±18.1)min、(93.3±27.1)s]长,术中出血量[(176.5±103.0)mL]较侧卧位组[(132.5±42.7) mL]多,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组与侧卧位组患者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组3例患者术中改为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近期并发症.结论 侧卧位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无需牵引床,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及接受X线辐射量少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术式选择.

    作者:魏俊强;刘利蕊;潘进社;金宇;闫石;李衡;吴希瑞;张英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自体与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与分化效应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自体与同种异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在体外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分化效应的差异,探讨同种异体PRP促BMSCs增殖与分化的适作用浓度. 方法 选取新西兰兔3只,常规培养BMSCs,制备PRP.实验分为4组:空白组(达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基)、常规组(在空白组基础上加10%胎牛血清)、自体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自体PRP萃取液)与同种异体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同种异体PRP萃取液).同种异体组又按PRP与培养液体积百分比不同依次分为10%、20%、30%、40%、50%5种浓度亚组.获得佳PRP浓度同种异体组后,自体组预设一组相应的PRP浓度亚组.分别于干预后的第4、8、12、16、20天检测各组BMSCs的四唑盐(M TT)值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用促增殖与分化的适浓度检测各组BMSCs的凋亡率,比较自体与同种异体PRP对BMSCs增殖、分化与凋亡效应的差异. 结果 PRP对BMSCs的分化效应随着增殖效应的增强而变弱,其促BMSCs增殖的佳浓度约为30%.干预至第4、8、12、16、20天时,30%自体组和30%同种异体组PRP对BMSCs的增殖、分化效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20天时,空白组、常规组、30%自体组及30%同种异体组BMSCs凋亡率平均分别为38.7%±2.0%、24.1%±1.7%、9.7%±0.8%、10.3%±1.2%,30%自体组与30%同种异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体外实验中,干预至相同时间30%自体组与30%同种异体组对BMSCs的增殖与分化效应无明显差异,同种异体PRP可以取代自体PRP,其促BMSCs增殖与分化的适PRP浓度约为30%.

    作者:吕敏;裴国献;毕龙;邹继伟;李亮;王德欣;李丹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应用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确立成人正常下肢机械轴线

    目的 探讨应用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确立成人正常下肢机械轴线. 方法 收集20名健康汉族成人志愿者(男10名,女10名;年龄18 ~ 22岁,平均19.3岁),行双下肢连续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Innovation Suite 14.0软件,三维表面重建下肢骨骼,以.stl文件格式存储,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2软件,通过曲面运算、拟合等方法构建股骨头、膝关节、胫骨平台及踝关节中心,确定股骨机械轴线和胫骨机械轴线. 结果 成人正常下肢机械轴线冠状位男性平均为178.6°±2.4°,女性平均为177.1°±2.5°;股骨机械轴线与胫骨机械轴线夹角男性平均为2.1°±1.8°,女性平均为2.2°±1.9°.成人正常下肢机械轴线矢状位男性平均为178.5°±2.2°,女性平均为177.6°±2.3°,股骨机械轴线与胫骨机械轴线夹角男性平均为2.2°±1.6°,女性平均为2.2°±1.8°.男、女性之间及左、右侧下肢机械轴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三维重建与逆向工程技术可以建立一种个体化、数字化的下肢机械轴线的测定方法.

    作者:张元智;陆声;裴国献;赵建民;李志军;王大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不同载荷对正常踝关节影响的有限元研究

    目的 利用有限元法分析踝关节受到不同载荷后各组织的应力和位移分布. 方法 选取1名30岁男性健康志愿者的右足螺旋CT扫描图像,通过Mimics10.01、SolidWorks2009等软件进行踝关节的三维重建、模拟韧带连接和生成关节接触等,分别建立了包含骨-韧带复合体的5块骨和9块骨的正常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中设置相应的边界条件分别模拟踝关节在中立位站立、内翻、外翻、内旋及外旋时所受外力,进行加载运算. 结果 本研究获得了踝关节在5种加载中各组织的Von Mises应力分布,其中距腓前韧带在除外翻加载外的其他4种加载下应力均明显增加,为承受载荷的主要装置;同时获得了各种载荷下各关节的接触力及各骨与关节的活动度. 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正常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经验证有效,其对于认识踝关节内部的力学传递机制及踝关节的损伤特点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清华;余斌;张堃;庄岩;李忠;金丹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运动员膝关节在体运动检测系统的建立

    目的 探讨利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建立运动员膝关节在体运动检测系统的可行性.方法 采集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性,37岁)左侧膝关节的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得骨结构的三维模型.取志愿者保持约30°屈曲的2张X线片,在3Ds Max7软件系统中构建虚拟X线系统,采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重现膝关节的位置,将CT数据中胫骨作为配准基点并利用逆向工程技术计算摄X线片时膝关节的相对运动. 结果 经2D/3D图像配准可还原膝关节的三维空间位置.逆向工程技术计算结果显示:与采集CT数据时的位置相比,摄X线片时左侧股骨下段相对位移X轴为0.01mm,Y轴为5.20 mm,Z轴为2.05 mm;相对角度X轴为26.67°,Y轴为-0.97°,Z轴为-15.14°. 结论 利用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实现膝关节的在体运动评价,但其配准效率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宋军;李凭跃;游辅宇;孔祥雪;肖菊姣;李鉴轶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不同剂量的X线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X线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方法 将体外诱导培养的小鼠成骨细胞分为4组(n=3):对照组、0.1Gy组、0.5 Gy组、1.0 Gy组,4组细胞接种后24 h分别予以0、0.1、0.5、1.0 Gy剂量的X线照射,检测照射后l~3d细胞的增殖、细胞周期、凋亡情况,以及照射后7~14d碱性磷酸酶(ALP)、矿化结节形成与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 结果 对照组、0.1 Gy组、0.5 Gy组、1.0Gy组成骨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变化、细胞增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照射后培养7、10、14 d,0.5 Gy组和1.0Gy组细胞外ALP活性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照射后14d,0.5 Gy组和1.0 Gy组矿化结节数目明显多于0.1 Gy组和对照组.1.0 Gy组骨钙素和核心结合因子α1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增加,0.5Gy组和1.0 Gy组骨保护素mRNA/核因子-kB配体受体激活物mRNA比率均较对照组大,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一定剂量范围(0.5~1.0 Gy)的X线照射在不影响成骨细胞增殖的情况下,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

    作者:徐炜;陈明;周晓中;佘昶;田野;徐又佳;董启榕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骨盆与髋臼骨折虚拟手术规划的研究现状与应用

    由于骨盆与髋臼骨折类型复杂多变,术中显露困难,且术中周围神经、血管、脏器损伤的风险较高,其治疗是骨科手术中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1].术前详细的手术规划可以保证术中骨折块的精确复位与内固定物的准确放置,降低术中神经、血管、脏器损伤的风险,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对骨盆与髋臼骨折手术具有重要意义[2].传统的骨盆与髋臼骨折术前规划是骨科医生基于X线和CT平扫等二维影像资料进行构思的,要求医生具有较好的三维空间想象力,且规划方案的质量受其个人经验的影响较大,此外术前手术规划内容难以与手术团队其他人员共享.

    作者:王会祥;汪方;王秋根;林艳萍;陈豪;陶星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的研究进展

    各种原因所致的软组织缺损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功能障碍和痛苦.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临床疗效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既要考虑肢体的功能,又要注意外形的美观.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能够满足上述要求,且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更全面地阐述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的研究进展,本文就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的分类、特点、适应证选择、设计及临床应用等进行综述.

    作者:董凯旋;徐永清;范新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髋臼区置钉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随着交通伤、坠落伤等严重创伤的增多,髋臼骨折的发生率也日趋升高.Davarinos等[1]分析近10年来收治的509例髋臼骨折患者,男387例,女122例;平均年龄为36.5岁,以中青年人为主;交通伤为主要致伤原因.由于髋臼骨折位置深、解剖关系复杂且多合并有其他组织器官损伤,治疗难度较大.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及各种新型内固定器械的出现,解剖复位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已逐渐成为共识,术中内固定物(钢板和螺钉)的正确放置对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作者:毕春;纪晓希;汪方;王秋根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09年3月应用PFNA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39例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67例,女72例;年龄60~93岁,平均74.1岁.骨折根据AO分型:31A1型19例,31A2型80例,31A3型28例,31A合并32型7例,单纯近端32型5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 结果 139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1个月(12 ~36个月)随访.14例(10.1%)患者行切开复位.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72 min(45~170 min),平均透视时间为164 s(92 ~396 s),平均住院时间为15 d(12~19 d).术后X线片显示:131例(94.2%)患者骨折复位良好或可,129例(92.8%)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11例(7.9%)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138例(99.3%)患者骨折顺利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6周(12 ~ 25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4分(46~ 100分),其中优43例,良60例,可26例,差10例,优良率为74.1%.结论 PFNA治疗各种类型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安全,且疗效良好.

    作者:陆跃;陶然;徐华;王友华;曹毅;周振宇;刘雅克;刘璠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的发生原因及预防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 1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Gamma钉内固定术治疗的18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20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髋内翻畸形,男9例,女11例;年龄73 ~93岁,平均65.0岁.髋内翻发生时间为术后6 ~20个月,平均13个月.髋内翻畸形角度为5°~10°者有9例,10°以上11例.11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5例调整拉力螺钉长度和位置,重新置入拉力螺钉;4例因合并内科疾病而未行翻修手术,仅做对症观察处理.结果 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内固定术后髋内翻的发生率为10.9% (20/184).髋内翻的发生原因: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11例,骨折复位不好、颈干角小于110°9例.20例患者术后获3 ~36个月(平均29个月)随访.16例行翻修术的患者术后髋内翻均得以纠正,髋关节活动在正常范围.11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为91~ 94分,平均92.4分.5例重新调整拉力螺钉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7 ~ 91分,平均85.1分.4例未手术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为40~62分,平均48.0分;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0、1.4年死于内科疾病.结论 骨质疏松、拉力螺钉切出股骨头、骨折复位不佳及Gamma钉本身的缺陷是股骨转子间骨折Gamma钉内固定术后髋内翻发生的主要原因.正确判断骨折类型、术中良好复位及合理运用内固定术等能有效降低髋内翻畸形的发生率.

    作者:郭小微;李开南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动力髋螺钉与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倒置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钢板倒置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128例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DHS组68例,男43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78.0±7.4)岁;采用DHS固定.LISS组60例,男41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79.1±7.8)岁;采用股骨远端LISS钢板倒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DH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LISS组长,术中透视次数和术中出血量较LISS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52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5±0.8)年;LISS组45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2±0.6)年.末次随访时DHS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82.7±10.8)分]较LISS组[(93.3±5.9)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DHS相比,股骨远端LISS钢板倒置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接受X线辐射量更少.

    作者:安维军;郭玮玮;邱少东;乔泽文;叶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股骨近端内旋技术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股骨干上1/3骨折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内旋技术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股骨干上1/3骨折术中对旋转畸形的纠正效果.方法 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14例股骨干上1/3骨折患者,男12例,女2例;年龄18 ~ 60岁,平均34.0岁.骨折按Russell-Taylor分型:14例均为ⅠA型;按AO分型:A型7例,B型7例.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中经皮置入股骨转子间Schanz钉,采用Schanz钉内旋技术辅助纠正近端旋转.术后采用CT扫描测量患侧与健侧的股骨颈前倾角,计算双侧差值,以判断骨折远、近端旋转畸形的程度. 结果 患侧股骨颈前倾角平均为15.84°±5.79°(3.8°~23.8°),健侧股骨颈前倾角平均为14.54°±3.73°(12.0° ~ 26.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7,P=0.457).患侧近端外旋10例,平均外旋4.35°(0.5°~10.5°);内旋4例,平均内旋6.33°(1.0°~10.5°).超过10°的旋转畸形发生率为14.3%(2/14). 结论 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股骨干上1/3骨折术中应用股骨近端内旋技术能有效纠正旋转畸形.

    作者:张建志;付世杰;董天华;陈松;吴希瑞;张国川;张英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不同手术入路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67例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前外侧入路组(31例)和后外侧入路组(3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中测量髋臼假体安放时的前倾角、外展角,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髋关节中立位的大髋关节屈曲角和后伸角,以及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脱位发生率.结果 前外侧入路组术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8°~ 20°,外展角为30°~40°;后外侧入路组中髋臼假体放置的前倾角为15°~30°,外展角为35°~45°.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平均大屈曲角(110°±11°比100°±10°)和大后伸角(15°±4°比2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12~18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术后Harris评分[(89±11)分比(88±12)分]和髋关节脱位发生率[3.2%(1/31)比5.5%(2/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不同手术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对髋臼假体前倾角的放置有不同要求,前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应当比后外侧入路中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小;髋臼假体放置角度差异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作者:郑鸿;何冰;谭宏昌;钟环;陈继铭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Pipkin Ⅳ型骨折

    目的 探讨改良Gibson入路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PipkinⅣ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1例PipkinⅣ型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2例;年龄18 ~ 62岁,平均32.8岁;左侧7例,右侧4例.股骨头骨折发生在非负重区7例,负重区4例.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均为后壁骨折.合并伤:轻中型闭合性颅脑损伤2例,多发肋骨骨折伴血气胸3例,同侧髌骨骨折及坐骨神经损伤1例,其他部位骨折及软组织损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h至7d,平均4d. 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3~36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术后X线片及CT重建显示股骨头形态正常,髋臼形态良好,所有患者骨折复位及愈合良好.骨折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2个月.1例患者于术后2年发生异位骨化,无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按照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优4例,良7例;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0~96分,平均87分.结论 改良Gibson入路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PipkinⅣ型骨折疗效良好.

    作者:王仁;齐东海;许向东;王峰亮;刘军;乔林;王二丰;殷杰;李先志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膝前正中直切口钢丝编织内固定技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膝前正中直切口钢丝编织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膝前正中直切口钢丝编织内固定技术治疗的144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02例,女42例;年龄17 ~92岁,平均37.5岁;骨折按Rockwood&Green分型:粉碎无移位84例,粉碎有移位60例,全部为新鲜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h至14d,平均3.4d.结果 144例患者术后获6 ~ 36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84例粉碎无移位患者为8~13周,平均10周;60例粉碎有移位患者为8~15周,平均1 1周.患者下蹲屈膝达130°~140°的时间:102例术后无石膏固定者为30 ~63 d,平均46 d;42例石膏固定者为42 ~83 d,平均70 d.末次随访时按王亦璁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89例,良36例,可12例,差7例,优良率为86.8%. 结论 膝前正中直切口钢丝编织内固定技术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便、效果良好及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罗英华;何俊诗;马志锋;刘德坚;刘文庚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