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环钳经皮缝合与开放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疗效. 方法 对2011年3月至2014年6月纳入的40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采用前瞻性研究,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放组(采用常规开放手术治疗)和环钳组(采用环钳经皮缝合手术治疗)(n=20),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6、12个月评估踝关节功能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 结果 环钳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位数为32.5 min)、切口长度(中位数为1.5 am)、住院时间(中位数为7.0d)均少于开放组(60.0min、8.0cm、8.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钳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15.1±13.7) mL]少于开放组[(54.2±33.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患者平均随访16.8个月(12 ~ 23个月),切口表皮感染3例,术后3、6、12个月平均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91.2±5.1)分、(95.2±2.8)分、(97.8±1.6)分.环钳组患者平均随访15.6个月(12~24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3、6、12个月平均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90.6±5.3)分、(94.1±2.6)分、(97.0±2.6)分.环钳组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较开放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腓肠神经损伤及跟腱再断裂发生.结论 与开放手术相比,环钳经皮缝合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操作简便,无需使用特殊器械,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低,且短期疗效可靠.
作者:秦余焕;李建扬;杨先腾;李森磊;孙立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研究干细胞过滤富集器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富集作用,探讨干细胞过滤富集器制备构建生物材料的可行性. 方法 32例患者骨髓血在干细胞过滤富集器中循环滤过β-磷酸三钙(p-TCP),对比滤过前、后BMSCs的数量,测定富集作用;对比滤过前、后骨髓中有核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检测干细胞过滤富集器对血细胞的影响;通过骨髓样本的细菌学检查,检测干细胞过滤富集器的安全性;应用扫描电镜观察BMSCs在β-TCP上的黏附情况. 结果 滤过前、后骨髓培养生成的集落形成单位分别为(232.8±128.6)/mL、(37.8±34.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43,P<0.001).富集器对BMSCs的富集率为85.6%±8.4%(63.8%~97.1%).滤过前、后骨髓中有核细胞数量[(16.8±5.4)×109/mL、(16.3 ±5.0)×109/mL]、红细胞数量[(3.9±0.6)×1012/mL、(3.8 ±0.6)×lO12/mL]和血小板数量[(120.4±54.6)×109/mL、(123.0±51.8)×109/mL]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滤过前、后的骨髓样本细菌学检测均为阴性;体外成骨诱导培养后,扫描电镜下可见β-TCP上有多量BMSCs集落的生成.结论 干细胞过滤富集器能有效富集BMSCs,并一期与β-TCP复合,快速、简便、安全地制备活性生物材料.
作者:庄怡富;干耀恺;孙月华;史定伟;赵杰;戴尅戎;王昕;褚文祥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如何降低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是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切口负压伤口治疗技术(iNPWT)逐步被应用于术后一期缝合切口,以期降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拟通过文献回顾阐述iNPWT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总结其临床应用中仍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作者:吴晓亮;吴金艳;杨晓燕;张雪梅;冯岚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关节挛缩是目前康复医学科经常遇到的常见疾病之一.关节挛缩一旦发生,常引起患者的关节活动受限、关节周围肌肉肌力减退、步态异常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关节挛缩发病机制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好地认识和治疗本病.本文就关节挛缩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全兵;周云;钟华璋;刘奕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肢体大段骨缺损(通常指大于6 cm)的修复迄今一直是困扰临床的一项国际性医学难题.传统修复方法为自体骨移植、人工骨移植及同种异体骨移植,均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临床的需要,从而导致大量患者严重的伤残、乃至截肢,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组织工程再生技术的问世,为这一重大国际临床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项重要的骨再生修复国际前沿新技术.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承办,纳通学院与骨今中外协办的“第三届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优秀论文及经典病例大赛——华南赛区”大赛于6月2日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开幕式上本刊副总编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曾炳芳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鲁鸿副院长,大赛名誉主席、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刘冰,华南赛区主席、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王钢教授,纳通学院徐志华总经理分别致辞,他们表示欢迎大家并期待精彩的比赛,预祝大赛圆满成功,同时预祝中国创伤骨科学术水平更进一步.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2017年6月2-4日,“第七届国际创伤骨科高峰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创伤骨科专家工作委员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医学会、中国香港骨科医学会、中国澳门骨科学会、中华骨科交流学会(中国台湾)、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医学会创伤骨科学分会、广东省医学会创伤学分会承办,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学组、亚洲创伤骨科学术俱乐部、好医术协办.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空心螺钉与锁定钩板治疗第5跖骨近端Ⅰ、Ⅱ区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7例第5跖骨Ⅰ、Ⅱ区骨折的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空心螺钉组和锁定钩板组,空心螺钉组29例,男17例,女12例;平均46.6岁;骨折按照Lawrence-Botte分区:Ⅰ区13例,Ⅱ区16例.锁定钩板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平均33.7岁;Ⅰ区20例,Ⅱ区18例.末次随访时采用患足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67例患者术后获51 ~ 87周(平均57周)随访.空心螺钉组和锁定钩板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13.9±1.6)周和(14.2±1.8)周]、末次随访时患足VAS评分[(4.9±1.3)分和(4.8±1.0)分]、AOFAS中足评分[(87.9±3.4)分和(88.6±2.5)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达到骨性愈合,均未发生钢板、螺钉断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空心螺钉与锁定钩板治疗第5跖骨Ⅰ、Ⅱ区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疗效,都是行之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熊元;方真华;王俊文;肖凯;刘国辉;陈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急性胫后肌腱断裂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临床转归. 方法 以“[(posterior tibial tendon) OR (tibialis posterior tendon)]AND (rupture OR injury OR disruption OR trauma OR tear)”为检索式,检索了PubMed数据库,筛选出胫后肌腱断裂的19篇文献包含了24个案例报告.分析其受伤机制、X线片表现、术中所见、治疗方式及预后. 结果 急性胫后肌腱断裂的受伤机制为交通伤(50.0%,12/24)、高处坠落伤(41.7%,10/24)、运动损伤(8.3%,2/24);常伴发于踝关节骨折(91.7%,22/24),尤其是旋前型(70.8%,17/24);常见的处理方式为直接缝合(91.7%,22/24);95.5% (21/24)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急性胫后肌腱断裂多发于高能量旋前型内踝骨折,受伤机制为肌腱牵拉或骨块切割,早期手术效果好.
作者:付恒;相大勇;余斌;胡岩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髌骨环、克氏针张力带、髌骨环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285例髌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55例,女130例,平均年龄为45.5岁(18 ~ 70岁).髌骨骨折分型:横形骨折176例,纵形劈裂骨折28例,粉碎性骨折81例.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3组:髌骨环组98例,采用髌骨环内固定;克氏针张力带组92例,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髌骨环克氏针组95例,采用髌骨环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患膝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膝功能应用B(o)stman评分标准评定.结果 髌骨环组患者手术时间[(58.9 ±6.4) min]显著短于克氏针张力带组[(71.8±7.8) min]和髌骨环克氏针组[(74.4±8.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克氏针张力带组患者患膝功能优良率为100.0% (92/92),显著高于髌骨环组(90.8%,89/98)和髌骨环克氏针组(91.6%,87/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髌骨环组、克氏针张力带组、髌骨环克氏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 (2/98)、1.1% (1/92)、2.1% (2/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疗效确切,具有手术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能更好地恢复患者患膝功能且价格低廉等优点.
作者:李明东;黎早敏;陈剑飞;裴国献;马业涛;陈世强;覃俊君;刘键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应用矩形推进皮瓣修复儿童足跟部皮肤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7例儿童跟腱周围皮肤缺损的患儿资料,男4例,女3例;平均4.3岁;皮肤缺损面积为3.4cm×2.7cm~5.5cm×4.0cm;有1例患者跟腱在止点处部分断裂,其余6例患者跟腱保持完整.清创后采用自行设计的矩形推进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缺损.跟腱部分断裂者先将有污染的残端切除,再闭合伤口.术后为降低皮瓣的张力,用1枚1.5 mm克氏针将踝关节固定于跖屈位并用石膏托保护. 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有2例患儿伤口局部感染,经换药后愈合,其余伤口愈合良好.随访时间8 ~12个月(平均11.5个月),有2例患儿伤口瘢痕较明显,其余患儿皮瓣色泽、质地与周围组织接近,踝关节功能皆正常.结论 矩形推进皮瓣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是修复儿童跟腱周围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阳;赵吉堂;田书委;宋连新;吴春生;彭阿钦;张彦龙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成人及儿童孟氏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63所医院诊治的孟氏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骨折Bado分型等数据.将东部地区35所医院诊治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所医院诊治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结果 共收集593例孟氏骨折患者,占同期前臂骨折的1.15%,占同期全身骨折的0.19%.男428例,女165例,男女比为2.59:1.Bado分型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Ⅰ型(42.50%)、Ⅲ型(33.22%)、Ⅱ型(14.00%)、Ⅳ(10.29%).其中A组376例,男263例(69.95%),女113例(30.05%);B组217例,男165例(76.04%),女52例(23.96%).B组患者的中位数年龄为31岁(2 ~ 75岁),大于A组的18岁(1~8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77,P=0.000).两组患者的年龄段构成比和Bado分型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骨折高发年龄段为0~ 10岁,B组患者骨折高发年龄段为31 ~40岁.A组患者骨折高发类型为Bado Ⅰ型,B组患者骨折高发类型为BadoⅢ型.结论 孟氏骨折男性多于女性.东部地区患者骨折高发年龄段为0~10岁,骨折高发类型为Bado Ⅰ型.西部地区患者骨折高发年龄段为31~40岁,高发骨折类型为BadoⅢ型.西部地区BadoⅣ型构成比显著高于东部地区.
作者:李佳;孙家元;李石伦;刘勃;陈伟;张飞;刘磊;刘松;杨光;董天华;陈霄;张英泽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骶骨是骨盆后环的重要组成结构,同时还通过L5/S1和双侧骶髂关节实现躯干和下肢之间应力的传导.不稳定骶骨骨折常合并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目前,文献[1]研究认为移位大于10 mm定义为不稳定型骶骨骨折,多为DenisⅡ、Ⅲ型骨折,此时损伤若累及L5/S1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及其周围附属韧带结构时,则可导致脊柱骨盆的极度不稳,甚至“脊柱-骨盆分离”.其典型特征为骶骨横形骨折同时伴有纵形、U型或H型骨折,严重者可造成骶骨和骨盆的分离[2].此类患者多伴有全身多部位骨折和多脏器损伤,其中常见的并发症为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达25% ~ 50%[3].若早期治疗不当,则极易导致骶骨骨折畸形愈合、神经功能不可逆损害或腰骶部失稳,对患者造成严重后果.本期刊出的相关论文对不稳定型骶骨骨折进行研究总结,以便对该疾病有进一步的认识.
作者:郝定均;贺宝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3D打印接力截骨导板在踝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矫正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3D打印接力截骨导板辅助治疗的14例严重踝关节内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男10例,女4例;平均年龄40.5岁(34 ~ 59岁).所有患者患踝术前行薄层CT扫描,获得胫腓骨远端的定位及截骨导板的计算机虚拟模型,3D打印出与实体骨骼尺寸一致的定位及截骨导板,在截骨导板引导下完整截除畸形愈合骨块,复位固定骨折.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1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8.6个月(14~35个月)随访.骨性愈合时间平均为3.7个月(3~6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2.2±0.8)分]、AOFAS踝-后足评分[(81.1±6.8)分]、SF-36评分[(82.5±5.2)分]及背伸活动度(27.5°±2.5°)、跖屈活动度(24.2°±6.3°)均较术前[(6.3±1.8)分、(43.1±12.0)分、(37.6±9.9)分、14.1°±3.8°、14.4°±3.9°]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内固定失效或创伤性关节炎. 结论 采用3D打印接力截骨导板技术可以通过微创便捷地对踝关节内畸形愈合的不规则骨折线实行精确定位、精准截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剖复位,为创伤性关节炎的防治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作者:董谢平;张大伟;漆启华;邓亮;曾纪焕;鲍坤旺;裴延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利用踝关节的CT三维重建数据结合计算机辅助技术软件设计后踝解剖锁定钢板. 方法 利用Mimics 10.01软件对20例志愿者的正常踝关节进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测量后踝的内侧内翻角、外侧内翻角、扭曲高度、置入螺钉安全区高度、后踝后唇宽度等解剖学指标.采用Ungraphics NX5.0软件设计后踝解剖锁定钢板.应用3D打印技术等比例(1∶1)制作后踝解剖锁定钢板模型,将钢板模型置于15例成人新鲜尸体后踝部(去除后踝部全部软组织,完全暴露后踝骨质结构)进行钢板模型验证. 结果 后踝内侧内翻角、外侧内翻角由后踝中轴线向内、外侧逐渐增大,扭曲高度由外向内逐渐降低,后踝宽度由上到下逐渐增宽,置入螺钉安全区由后踝近端到远端安全范围逐渐增大.将3D打印出的钢板模型置于15例成人新鲜尸体后踝部,发现钢板与后踝匹配度合适、安放位置与角度理想,符合后踝解剖锁定钢板的设计要求. 结论 应用踝关节的CT三维重建数据结合计算机辅助技术软件对后踝解剖锁定钢板进行设计,为计算机辅助技术对内固定器械的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李兴军;李骅;白勇;Ujokn Shaky;吴迪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创伤性腰骶脱位是非常罕见的损伤,它以L5/S1的关节突脱位伴或不伴骨折为主要临床表现[1].高位骶骨骨折可导致骨盆环的不稳定,而创伤性腰骶脱位伴高位骶骨骨折致使脊柱骨盆不稳定,甚至是脱位[2].骶骨骨折约占脊柱骨折的1%,容易漏诊,初诊漏诊率约70%,骨盆正位X线片常常难以发现高位骶骨骨折,因此,腰骶脱位及骶骨骨折可能被漏诊.在诊治过程中,如何遵循创伤控制理论、制定手术策略尚不十分明确.本文报告后路髂腰固定及椎体间融合治疗创伤性腰骶脱位伴高位骶骨骨折1例,并对相应文献进行复习.
作者:刘兵;李方才;陈其昕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髂腰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相关并发症,并探讨其处置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髂腰固定术治疗的20例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14~59岁,平均35.5岁;骨折按照Denis分型:Ⅰ型5例,Ⅱ型7例,Ⅲ型8例.记录并随访相关并发症及预后.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 ~31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15 ~ 32周(平均19周).早期并发症主要包括神经损伤(2例)、切口感染(1例)和压疮(2例);晚期并发症主要为内固定物突出(7例)、内固定物松动(5例)、腰骶部疼痛或不适(3例)、腰椎活动受限4例、双下肢不等长(3例)和下肢旋转畸形(1例). 结论 髂腰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术后的主要并发症是切口愈合和内固定装置相关的问题,周密的手术策划和准确的内置物选择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措施,骶骨骨折愈合后,尽早取出髂腰内固定装置可改善腰骶部活动度、减少长期并发症风险.
作者:谯波;郭书权;倪卫东;蒋电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骶骨骨折多数为高能量暴力损伤所致,常伴有腰骶丛损伤,严重时可致骨盆后环不稳定或腰骶结合部失稳.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型方法是Denis分型、Tile分型、Isler分型、DenisⅢ型,近几年腰骶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作为治疗方法的选择常在临床上得到应用.目前骶骨骨折的内固定方式及置入方法正向、高效、安全、微创化的方向发展.但不同内固定方式都有各自的适应证,应严格把握适应证.本文就目前骶骨骨折的分型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袁雷红;郑博隆;郝定均;杨利学;贺宝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Mata分析评价经皮骶髂螺钉与重建钢板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及主要中、英文骨科杂志.收集自建库至2016年12月所有比较经皮骶髂螺钉与重建钢板治疗Tile C型骨盆后环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和临床对照研究(CCT),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共纳入4篇临床研究,其中1篇为RCT,3篇为CCTs,共计334例患者,其中经皮骶髂螺钉组162例,重建钢板组172例(经皮重建钢板组66例,前路重建钢板组10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皮骶髂螺钉组的手术时间与经皮重建钢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经皮骶髂螺钉组手术时间少于前路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皮骶髂螺钉组切口长度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均显著小于经皮重建钢板组和前路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经皮骶髂螺钉组的术中X线暴露次数显著多于经皮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皮骶髂螺钉组与经皮重建钢板组间骨折复位Matta标准优良率及功能恢复Majeed标准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骶髂螺钉组优于前路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皮骶髂螺钉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路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皮骶髂螺钉组与经皮重建钢板组的术后骨折部位疼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 结论 与前路重建钢板固定相比,经皮骶髂螺钉和经皮重建钢板固定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其中经皮骶髂螺钉在手术切口和术中出血量方面占优,但需要较多的术中X线透视,且技术要求更高.
作者:张昌猛;李皓雲;朱智;杨锴;连鸿凯;孙天胜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骶管减压联合腰椎-骨盆固定治疗高位骶骨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骶管减压联合腰椎-骨盆固定术治疗的32例高位骶骨骨折脱位合并脊柱-骨盆分离患者资料,男21例,女11例;年龄23 ~41岁,平均34.3岁;根据Roy-Camille分型:Ⅱ型9例,Ⅲ型23例;S1骨折脱位25例,S2骨折脱位7例.使用Gibbons分级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时的神经功能;分析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与马尾神经损伤程度和骶神经根完整性的关系,以及膀胱、直肠功能恢复情况与二者的关系;采用Mears和Velyvis的影像学标准对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进行评价,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平均35个月(25 ~ 47个月).Gibbons分级从术前的4.0级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7级.术前马尾神经损伤重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显著差于马尾神经损伤轻的,术前骶神经断裂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显著差于无骶神经断裂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术前马尾神经损伤程度和骶神经有无断裂不会影响膀胱、直肠功能恢复.骨折解剖复位26例,复位满意5例,复位不满意1例,满意率为96.9%.29例患者术后3个月获得骨性愈合;2例术后3个月未愈合,术后9个月获得骨性愈合;1例术后9个月仍未愈合,但无临床症状.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评定疗效:优22例,良6例,中4例,优良率为87.5%.2例患者出现伤口深部感染,3例患者因髂骨螺钉钉尾突出压迫皮肤出现疼痛,1例患者出现一侧连接棒断裂.结论 骶管减压联合腰椎-骨盆固定治疗合并脊柱-骨盆分离的高位骶骨骨折脱位能获得有效的神经功能恢复,重建腰骶部的稳定性和序列,预防畸形,有利于早期负重活动.术前马尾神经不完全损伤或骶神经根完整的患者增大了恢复的机会.
作者:郑博隆;郝定均;杨小彬;闫亮;张海平;何思敏;刘仲恺;惠华;孔令擘;贺宝荣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前路板钉联合后路经皮腰-髂钉棒固定治疗累及单侧骶骨DenisⅡ区旋转垂直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9例累及骶骨DenisⅡ型合并Tile C1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均采用前路板钉联合后路经皮腰-髂钉棒内固定治疗,通过比较术前和术后2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36项健康调查简表、改良RDQ问卷评分、Oswestry残疾障碍指数、Gibbons评分、Majeed评分、骶椎后凸角、矢状面垂直轴线偏移、冠状面垂直轴线偏移、骨盆投射角、骨盆倾斜度、腰椎前凸度、患处垂直移位距离、双下肢长度差异以评估神经功能改善、复位效果和临床疗效. 结果 上述观测临床指标和放射学参数术后2年与术前比较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Majeed评分:优13例,良4例,可2例;术后Tometta/Matto法评价患处骨折复位效果:优12例,良6例,可1例.术后无手术切口感染坏死、血管神经副损伤、内固定失败、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仅1例患者行骶管或骶孔减压松解术.末次随访时15例患者恢复至伤前同一强度工作(按照Mohammad标准),神经功能提高,影像学复位和临床疗效恢复满意. 结论 一期前路重建钛板系统和后路经皮腰-髂钉棒固定治疗累及单侧骶骨DenisⅡ型合并Tile C1型骨盆骨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有效术式.
作者:巩腾;苏学涛;夏群;王景贵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