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总结在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中后踝螺钉固定时位置异常的发生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417例(421侧)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17例219侧,女200例202侧;年龄14 ~85岁,平均41岁;右侧223例,左侧198例.术前进行CT检查的368侧骨折中有后踝骨折299侧,其中实际采用螺钉固定的后踝骨折有131侧.分析后踝骨折患者术后X线片和CT扫描图像等影像学资料,观察后踝螺钉固定位置异常的影像学表现. 结果 螺钉位置异常的CT图像表现为螺钉头和杆部进入下胫腓间隙内,X线片表现为螺钉头位于胫骨腓骨切迹后侧缘的外侧.在131侧采用螺钉固定的后踝骨折中,通过CT检查和X线片检查所发现的后踝螺钉固定位置异常分别为7侧和6侧(9.9%,13/131),其中9侧(69.2%,9/13)为经皮固定. 结论 手术固定后踝骨折存在螺钉固定位置不良的可能性,术中透视确认螺钉头位于胫骨后结节的胫骨侧可能有助于减少其发生.
作者:龚晓峰;武勇;王岩;王金辉;姚粤峰;赖良鹏;王满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比较后外侧融合与不融合在经伤椎固定治疗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A3型骨折中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56例无脊髓损伤的AO分型为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融合组34例,男20例,女14例;平均(36.2±7.3)岁;伤椎分布:T112例,T12 10例,L1l4例,L28例,行后路复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取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行后外侧融合术;不融合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平均(34.6±7.4)岁;伤椎分布:T112例,T128例,L110例,L22例,仅行后路复位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和术后2年随访,对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指标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24 ~ 84个月(平均35.6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104.1±8.5)min比(99.1±11.8) min]、出血量[(199.1 ±63.7) mL比(175.5 ±60.8) mL],术后cobb角的矫正度(13.4°±7.3°比l2.6°±4.6°)、术后2年丢失度(5.1°±4.5°比3.8°±3.9°),伤椎后凸角的矫正度(9.6°±5.1°比8.2°±3.4°)、术后2年丢失度(3.4°±2.2°比2.4°±2.7°),伤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矫正度(27.5% ± 8.6%比25.6%±10.8%),(8.4%±5.1%比7.1%±5.3%)、术后2年丢失度(5.7%±4.5%比4.8%±3.6%),(2.5%±1.7%比3.2%±1.1%),椎管矢状径复位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术后1年和术后2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与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除融合组l例发生断钉外,其他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及与伤椎置钉相关的并发症. 结论对于无脊髓损伤的胸腰椎A3型骨折,后外侧融合与不融合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疗效相当.
作者:何磊;戎利民;董健文;刘斌;谢沛根;庄林波;冯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折并脂肪栓塞综合征(FES)内固定术后复发的临床对策.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35例骨折合并FES内固定术后7例复发FES患者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1例;年龄24~46岁,平均36岁;均为多发伤,股骨骨折6例(双股骨骨折1例),胫骨骨折5例(双胫骨骨折1例,浮膝损伤2例),肱骨骨折2例,尺桡骨骨折2例,骨盆骨折3例.创伤严重度评分平均为19分,创伤严重度改良评分平均为21分.给予对症处理,补充白蛋白、改善微循环、机械通气等处理.根据Gurd标准及改良FES早期评分法进行诊断并给予相应治疗. 结果 本组7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逐渐平稳,血常规及生化检验结果正常,呼吸功能正常,各部位骨折均得到妥善固定,术后14~20 d患者病情稳定出院.根据Gurd标准及改良FES早期评分法诊断标准:典型复发2例,不典型复发5例,典型复发患者均符合Gurd诊断标准,不典型复发患者多表现为未发现感染灶的发热、贫血、脉搏增快、氧分压下降等,经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缓解. 结论 骨折合并FES患者在骨折内固定术中、术后均有复发的风险,应注意骨折手术的时机和内固定方法以减少或防止复发.
作者:王华松;蔡贤华;刘曦明;汪国栋;徐洲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前路双钢板行踝关节融合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自2009年9月至2011年10月采用前路双钢板行踝关节融合术治疗踝关节严重病损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2 ~59岁,平均39.2岁.创伤性关节炎9例,骨关节炎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通过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术后根据踝关节X线检查观察融合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9~18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全部踝关节均已骨性融合,融合时间9 ~ 28周,平均14周.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36.1±8.1)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82.7±6.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61,p=0.000).所有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无感染、局部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至末次随访未出现螺钉、钢板松动、断裂等现象. 结论 利用踝关节前路双锁定钢板行踝关节融合术适用于病变严重、骨质缺损较多的患者,短期疗效确切.
作者:邹翰林;刘岩;郭永飞;陈爱民;苟三怀;张伟;曹振羽;余文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评价自行研制的寰椎后弓环抱钩棒及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6具新鲜尸体枕颈部标本,采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依次对其齿状突切断后(A组)、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自制寰椎钩棒及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组)、寰椎椎弓根螺钉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D组)等4种状态进行三维运动范围测试;分析比较新型寰枢椎后路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 结果 B组后伸平均ROM明显大于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后伸平均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C、D组间在其他角度ROM(前屈、侧屈、旋转)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自制寰椎后弓钩棒及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内固定,可为失稳的寰枢关节提供良好的即刻和较长期稳定性.
作者:曹正霖;刘波;赵卫东;钟世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通过对钉-棒系统和骨盆髂骨翼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水平旋转不稳定损伤模型的生物力学进行测试,对比两者固定骨盆的力学稳定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取经福尔马林处理的正常成人骨盆标本7具,保留从L5至股骨近端中上20 cm的骨盆标本,保留完整的耻骨联合、双侧髋关节、双侧骶髂关节、双侧骶结节韧带、双侧骶棘韧带、双侧骶髂前韧带、双侧骶髂后韧带.将骨盆置于AGX生物力学试验机上,模拟人体正常双足站立中立位,由L5垂直向下加压至500 N,依次测量下述4种情况下的耻骨联合位移:①完整骨盆;②骨盆水平旋转不稳定Tile B1型损伤模型;③钉-棒系统固定骨盆Tile B1型损伤模型;④骨盆髂骨翼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Tile B1型损伤模型.结果 在500 N的压力下,4组耻骨联合位移由小到大依次为完整骨盆[(0.121 ±0.025) mm]、钉-棒系统固定模型[(0.656±0.103) mm]、髂骨翼外固定支架固定模型[(1.512±0.101) mm]、Tile B1型损伤模型[(4.512±0.391) mm],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钉-棒系统固定骨盆水平旋转不稳定损伤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明显优于骨盆髂骨翼外固定支架,能有效恢复骨盆环的力学稳定性.
作者:李尚政;苏伟;赵劲民;谢能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脱细胞羊膜对兔同种异体跟腱移植后粘连的预防作用及其对跟腱愈合的影响. 方法 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n=15):实验组在移植跟腱处包裹羊膜,对照组在移植跟腱处不包裹羊膜.术后2、4周切取移植跟腱行组织学观察;术后2、4、6周取外周血行流式细胞学检测,取移植跟腱行大体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并测定羟脯氨酸含量. 结果 术后2、4周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炎性反应和浸润范围均较对照组局限,胶原纤维排列较对照组致密且整齐.术后2、4、6周实验组CD4+、CD8 +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淋巴细胞与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拉断粘连带功耗小于对照组,跟腱大拉伸断裂强度及羟脯氨酸含量均大于对照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脱细胞羊膜可以有效预防肌腱粘连,促进肌腱愈合,并有一定的抗免疫排斥作用.
作者:董瑞一;赵红芳;田德虎;白江博;于昆仑;高鸣;张国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一体化灌注法——灌注接种-灌注培养体外构建活化人工骨的效果. 方法 以多孔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为载体,采用自行设计的灌注式生物反应器进行人胚成骨细胞的PSPC,并设静态接种-静态培养(sssc)和静态接种-灌注培养(SSPC)为对照组,通过葡萄糖日耗量、细胞活力测定、扫描电镜(SEM)、组织学观察与形态计量分析等检测方法,比较3种构建方法的细胞增殖和分布情况. 结果 培养2、4、6、8d,3组细胞葡萄糖日耗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SSPC组和PSPC组均明显高于SSS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6d内PSPC组明显高于SSP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8d时两组葡萄糖日耗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PC组(1.597±0.103)和PSPC组(1.668±0.129)细胞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SSSC组(0.347±0.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及组织学观察显示SSSC组细胞仅分布在支架周缘,而SSPC组和PSPC组细胞在支架内部及周边均有分布,SSPC组、PSPC组细胞占孑L率(18.66%±4.41%、19.34%±3.55%)均明显高于SSSC组(4.07%±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一体化灌注法体外构建活化人工骨的效果优于传统的静态方法;与静态接种-灌注培养相比,一体化灌注法可显著促进培养初期细胞增殖从而加快组织构建速度.
作者:王林;马真胜;雷伟;胡蕴玉;王臻;张扬;冯亚非;裴国献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软骨细胞接种小孔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支架的佳接种方法. 方法 实验分3组(n=9):注射组、负压组、振荡组,取纤维蛋白原溶液混悬第2代软骨细胞,采用上述3种方法对孔隙率为92%、孔径为50 ~ 100 μm的PLGA支架进行细胞接种.48 h后,Hoechst33258法检测支架内DNA含量;接种并观察支架内含异硫氰酸荧光素的无细胞纤维蛋白原凝胶的分布;硬组织切片、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观察支架内细胞分布.7d后,扫描电镜观察支架表面及内部的细胞形态.各组部分支架(n=3)植入裸鼠皮下,以无细胞PLGA支架为空白对照组,术后8周取出支架行甲苯胺蓝、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计算累积吸光度(IOD)值. 结果 注射组、负压组、振荡组平均DNA含量分别为(755.79±80.50)、(657.32±89.68)、(650.18±106.33)ng/mg,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14,P=0.361).无细胞纤维蛋白凝胶在各组中都均匀分布,DAPI染色显示注射组细胞分布较其他两组均匀.扫描电镜显示负压组和振荡组外周细胞较注射组多,而支架孔隙内仅注射组可见细胞黏附.注射组甲苯胺蓝、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IOD值均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50 ~ 100 μm的小孑L径PLGA支架,注射法是一种快捷、高效的细胞接种方法.
作者:夏立恒;潘震;张永涛;周健;梅刚;赵培冉;金丹;丁建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足部疾病在老年人群中非常常见,据文献[1]报道86%的老年人至少存在一种足部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多种足部疾病接踵而至,导致老年人行走及平衡功能下降.常见的足部问题包括足趾畸形、足底感觉功能减退、足痛、足趾关节和踝关节力量下降及活动度降低.跌倒在老年人群中也很常见,是引起老年人伤亡及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2].跌倒常被定义为在重力的作用下,身体意外地倾倒于地面或较低的平面[3].跌倒的发生是多因素的,引起跌倒的主要原因包括视力、认知、平衡、步态、足部疾病、鞋具及其他系统性疾病[4].
作者:王晨;黄加张;马昕;王旭;张超;陈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四肢非感染性管状骨内固定术后骨不连再次手术治疗的疗效. 方法 对2009年7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57例四肢非感染性管状骨术后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43例,女14例;年龄16 ~ 70岁,平均41.5岁;骨不连类型:肥大性23例,萎缩性34例.骨不连病程9 ~ 72个月,平均16.4个月.采用单纯更换髓内钉治疗18例,更换钢板加植骨治疗24例,单纯自体髂骨植骨治疗15例.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 ~ 22个月(平均12.8个月)随访.其中56例患者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5 ~ 16个月,平均8.8个月.1例植骨治疗后8个月钢板发生断裂,经再次植骨及更换内固定治疗,11个月后骨折获愈合. 结论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同时辅以正确的术后康复指导,四肢管状骨骨不连再次手术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涧;徐又佳;董启榕;严军;陆政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带线锚钉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的疗效. 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1例胸锁关节完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4例;年龄29~64岁,平均41.5岁;采用带线锚钉联合锁定钢板治疗,术后根据X线片观察关节复位情况,肩关节功能根据Rockwood评分法进行评定.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 ~ 22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术后外观均获得改善,无局部隆起、肿胀等.Rockwood评分法评定术后关节功能:优6例,良4例,可1例.未发现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关节再脱位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带线锚钉联合锁定钢板治疗胸锁关节脱位疗效满意,是治疗胸锁关节脱位一种较好的选择.
作者:邱勤业;张华焕;胡汉生;范震波;余升华;杨展翔;曹灿贤;李远辉;罗吉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深圳部分地区跟腱断裂伤的主要原因及防范对策. 方法 回顾总结深圳地区4家医院1992年9月至2012年8月住院手术治疗的300例跟腱断裂患者的病例资料,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导致跟腱断裂的损伤原因,并提出预防的可行性措施. 结果 导致跟腱断裂伤的原因依次为:卫生瓷盆切割伤194例(64.7%)、运动性断裂伤39例(13.0%)、锐器切割伤30例(10.0%),交通伤25例(8.3%),其他伤12例(4.0%).卫生瓷盆碎片割伤是主要原因,青工为主要受伤群体;运动性断裂伤是闭合性断裂伤的主要原因,主要受伤群体是学校师生、医务人员和公务人员. 结论 深圳地区跟腱断裂伤呈现明显的地域和人群分布特点:加强对青工入厕时防滑安全意识宣教,改进卫生瓷盆产品质量和安装质量,规范运动前热身准备和运动中动作要领,是防范的主要措施.
作者:陈敏;盛朝辉;刘再新;陈荣生;刘文华;邓少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设计一套腰椎微创手术器械,并评估该器械在术中辅助经椎间孔腰椎椎体融合术(TLIF)进行腰椎翻修术的应用价值. 方法 设计一套腰椎微创手术器械,并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采用该器械术中辅助TLIF完成腰椎翻修术2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38~77岁,平均56.4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行单纯性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后12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腰椎滑脱行后路腰椎椎体融合术后8例,腰椎管狭窄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术后4例;共融合34节段:L4-58例,L5S16例,L4-5和L5S1双节段4例,L3-4和L4-5双节段6例.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采并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术后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3.0个月)随访,ODI评分由术前(70.7±12.3)分降至末次随访时(4.8±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564,P=0.000).临床疗效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19例,良5例,优良率为100%.患者手术切口均I期甲级愈合,无发生并发症. 结论 自行研发的腰椎微创手术器械辅助TLIF行腰椎翻修术,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陈国平;洪天禄;李淑葵;顾玉强;朱文虎;顾秋华;宋永胜;韩耀辉;黄鑫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改良间接固定骨折块治疗Mallet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206例Mallet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克氏针间接固定骨折块治疗,108例)和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9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术后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裂甲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外观畸形发生率、关节活动度和Crawford法评分优良率.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术后分别获得平均22个月和20个月的随访.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更短[(5.2±0.9)周比(4.4±0.7)周]、外观畸形发生率更低[6.1% (6/98)比0.9%(1/108)]、关节活动度更大(9.3°±1.7°比6.2°±1.2°)、Crawford法评分优良率更高[79.6% (78/98)比88.9% (96/1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针道感染、克氏针松动、甲床坏死. 结论 应用克氏针改良间接固定骨折块治疗Mallet骨折不损伤关节软骨,不直接固定骨折块,避免了骨块碎裂,是治疗Mallet骨折简便易行、疗效确切的方法.
作者:朱朝晖;沈颖;张增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Masquelet技术治疗创伤后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例创伤后骨缺损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8岁和38岁.均为创伤术后出现感染性骨缺损,采用Masquelet技术分阶段治疗. 结果 2例患者分别随访32个月和28个月.2例患者在第2阶段手术时伤口内多部位采样,细菌培养结果在术后均证实为阴性.感染性病灶得到完全控制,骨缺损部位终获得骨性愈合. 结论 Masquelet技术能治疗创伤、感染等引起的骨缺损,技术简单、疗效可靠.
作者:陈宇杰;周耀东;刘德荣;方欣硕;梁加利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导航系统(CAOS)在芦山地震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日至5月3日芦山地震中应用CAOS引导下手术治疗的6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3例,女3例;年龄20 ~54岁,平均39.7岁.骨折按Tile分类:B型2例,C型4例.合并伤:双侧胫骨开放性骨折1例,肋骨骨折2例,股骨骨折3例,腰椎骨折2例,髌骨、肱骨骨折各1例,皮肤挫裂伤5例.6例患者于伤后3~10d(平均6d)均在CAOS引导下行手术治疗.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并根据Matta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6例患者共置入空心钉11枚,其中骶髂螺钉6枚(S15枚,S2l枚),耻骨支螺钉5枚(顺行2枚,逆行3枚).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术中无明显神经及血管损伤,术中置入每枚螺钉的平均出血量约为20 mL,术中平均总出血量为110 mL,术中平均置入每枚螺钉的透视时间为10 s,平均手术时间为110 min,术后复查骨盆X线片示骨折均复位满意,根据Matta标准评定疗效:优4例,良2例.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CAOS引导下手术由于其微创、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准确度高、术中透视时间短、手术时间相对较短等特点,可有效进行严重骨盆损伤、多发伤患者的损伤控制,可早期固定骨折,是治疗地震伤骨盆骨折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光林;向宁;林卫;裴福兴;宋跃明;杨天府;屠重棋;黄富国;方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芦山地震中主动性高处坠落伤的损伤情况和临床特点. 方法 对芦山地震中早期收治的74例伤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筛选出20例主动性高处坠落伤伤员,均为男性;年龄14 ~57岁,平均29.4岁.分析此20例伤员的坠落高度、骨折部位及损伤严重程度等资料,并应用简明创伤分度和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进行创伤评分.根据ISS评分分为轻度伤组和中重度伤组,分析年龄、坠落高度与损伤严重程度是否存在关联. 结果 20例伤员坠落高度为2~6m,平均3.7m.骨折部位:跟骨骨折10例,其中双侧5例,单侧5例;胸腰椎骨折9例,其中简单骨折5例,爆裂骨折4例(不全瘫2例);上肢骨折3例;下肢骨折3例.ISS评分为4~16分,平均9.0分,以轻、中度损伤为主.轻度伤组与中重度伤组伤员的年龄、坠落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坠落高度与损伤严重程度间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芦山地震中主动坠落伤有着与自杀性主动坠落伤及被动坠落伤明显不同的伤情特点,应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作者:韩培;杨庆诚;龚伟华;干耀恺;孙玉强;曾炳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玉树地震所致骨折伤员的伤情特点,为合理调配、使用医疗资源,更好实施地震灾区的医疗救援提供参考. 方法 对2010年4月14至21日收治的582例玉树地震骨折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性别、年龄、民族构成,伤情分布,以及骨折特点(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合并伤)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结果 582例骨折伤员中男性占48.3% (281/582),女性占51.7% (301/582).不同年龄段所占比率大小依次为成人(81.6%,475/582)、老年(12.4%、72/582)、儿童(5.8%,34/582)、婴儿(0.1%,7/582).骨折伤员中85.1% (495/582)为藏族、汉族其次(12.0%,70/582).常见的是下肢骨折(26.3%,153/582),其次是骨盆、髋臼骨折(21.6%,126/582),少见的是手外伤(5.0%,29/582).骨盆、髋臼骨折伤员中女性例数多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其他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合并伤的男女例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合并伤在不同年龄段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玉树地震骨折伤员中成年人占绝对多数,男女比率相当;骨折特点与伤员的年龄和性别无关系;地区特殊的房屋结构决定了开放骨折和合并挤压综合征的伤员比率相对低.
作者:李庭;蒋协远;陈辉;杨征;汪晓泊;王满宜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芦山地震中骨盆骨折伤员的伤情特点及救治措施. 方法 2013年4月20日至5月3日共收治23例地震伤所致骨盆骨折患者,男12例,女11例;年龄24 ~ 81岁,平均48.9岁.致伤原因:重物压砸伤10例,高处坠落伤8例,摔伤5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A型10例,B型6例,C型7例.合并伤:失血性休克4例,男性尿道损伤l例,胸部损伤5例,颅脑损伤2例,其他部位骨折16例.分析此23例患者的伤情特点及治疗方式选择. 结果 5例摔伤患者骨折均为A型,平均年龄为74.7岁.8例高处坠落伤患者骨折Tile分型:A型2例,B型3例,C型3例;平均年龄为36.4岁.10例重物压砸伤患者骨折Tile分型:A型3例,B型3例,C型4型;平均年龄为51.3岁.10例TileA型骨折患者均行保守治疗.6例Tile B型骨折患者中,3例行保守治疗,3例采用手术治疗:2例经导航引导下行微创固定,l例经Stoppa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7例Tile C型骨折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4例经导航引导下行微创固定,1例经髂窝入路联合Stoppa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2例经髂窝入路联合髂腹股沟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结论 地震中骨盆骨折的受伤机制、骨折类型、合并伤及治疗均有其自身特点,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特点结合医疗资源采取个体化的救治措施.
作者:胡旭栋;王光林;林卫;裴福兴;宋跃明;杨天府;屠重棋;黄富国;方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损害控制技术在芦山地震严重多发伤伤员院内救治中的应用. 方法 对2013年4月20日至5月2日应用损害控制技术救治的22例骨关节型地震严重多发伤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例,女9例;年龄20~60岁,平均43.1岁;创伤严重度评分为17 ~41分,平均25.8分;四肢开放性骨折11例,闭合性骨折10例. 结果 共完成骨折手术38台,其中确定性手术24台,临时性手术13台,截肢术l台.9例伤员已完成全部确定性手术并在顺利康复之中,13例尚需进一步手术治疗.除l例患者外所有开放性伤口均已闭合.术后1例患者出现切口深部感染,予清创、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控制感染,13例行外固定治疗患者无一例发生外固定支架钉道松动、感染,复查术后X线片示骨折无成角畸形. 结论 损害控制技术有利于提高地震所致严重多发伤伤员的救治成功率和减少死亡率,并为后期确定性治疗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史晓远;林卫;王光林;裴福兴;宋跃明;杨天府;屠重棋;黄富国;方跃 刊期: 2013年第06期
目的 总结地震灾害所致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的特点,并探讨其治疗. 方法 2013年4月21日至27日共收治12例地震伤所致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伤员,男5例,女7例;年龄33~85岁(平均54.8岁).开放性骨折按Gustilo分型:Ⅱ型5例,ⅢA型4例,ⅢB型3例.2例患者合并同侧膝关节闭合性骨折,3例患者合并内、外踝骨折.1 1例患者在急诊行清创、HoffmannⅡ型组合式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l例患者伤后5d行外固定支架固定.对于一期手术后下肢力线偏离、关节对应关系不佳及伴有踝关节脱位的患者,进行二期外固定支架调整. 结果 11例行急诊清创外固定支架固定术的患者中,4例下肢力线恢复满意,7例下肢力线恢复不满意.4例患者因软组织损伤较轻,拟近期更换内固定时直接调整下肢力线;另3例患者软组织损伤严重,且伴有内外踝骨折、踝关节脱位,行二期外固定支架调整术.此3例患者术后骨折均获得良好复位,下肢力线恢复满意,关节对应关系良好. 结论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可以快速、有效处理地震灾害中的胫腓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对于地震伤员,应尽可能一次将骨折复位及下肢力线固定好.对于复位不良者,应及时进行调整,以免因转运而影响治疗和终功能.
作者:赵春鹏;朱仕文;吴新宝;方跃;张辉;刘雷;王光林;杨天府;屠重棋 刊期: 201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