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髌上入路及髌下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疗效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收治并获完整随访的68例胫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59例,女9例;年龄18~87岁(平均43.7岁),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髌上入路组38例及髌下入路组30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等指标,术后1、3、6、9个月美国特种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Johner-Wruhs临床疗效评分.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 68例患者术后获1~9个月(平均6个月)随访.髌下入路组术中累计透视时间[(2.1±1.1)s]明显少于髌上入路组[(3.3±1.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有限切开复位患者数(1例)、术中出血量[(128.6±164.1)mL]和术中“二次移位”发生患者数(4例)明显少于在髌下入路组[7例、(216.2±195.9) mL、1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髌上入路组HSS评分[(80.8±7.5)分]均高于髌下入路组[(74.0±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髌上入路组Johner-Wruhs评分临床优良率(97.4%)高于髌下入路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上入路组与髌下入路组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肢体短缩、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骨折不愈合或者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结论 在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中,髌上入路可有效减少术后膝关节疼痛的发生,并且从远期角度出发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改变,同时可降低术中骨折断端“二次移位”的发生率,其具有手术切口小、操作相对简便、术后瘢痕较小以及临床疗效佳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髌下入路.
作者:王喆;李盛龙;王晓雨;王秀会;汤欣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儿童踝关节旋后位骨折的损伤特点,并探讨其治疗方法. 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因旋后位扭伤引起踝关节骨折的89例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入院时病史、查体、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CT平扫加三维重建明确Lauge-Hansen分型,根据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89例患儿中旋后内收型52例(其中腓骨远端骺板未闭合的51例患儿的外踝骨折为OdgenⅦ型骨折),旋后外旋型35例(三平面骨折32例,Tillaux骨折3例),另2例损伤机制不属于Lauge-Hansen分型.其中手术治疗32例,保守治疗57例. 结果 所有患儿治疗后获12 ~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尚无骨不愈合、骨关节炎、骨折畸形愈合发生.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平均为92分(88~100分). 结论 对于骺板接近闭合的患儿旋后内收型损伤通常引起外踝Salter-harris Ⅰ型或Ⅱ型骨折,对于骺板未闭合的患儿通常引起骨骺的Odgen Ⅶ型骨折,旋后外旋型扭伤通常引起下胫腓联合水平的三平面骨折或Tillaux骨折.对于累及骨骺和骺板的骨折,解剖复位妥善固定是踝关节功能恢复并降低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作者:刘玉文;唐凯;倪磊;郑朋飞;林刚;楼跃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临时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联合延期钢板内固定与跟骨牵引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治疗的44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22例(采用临时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结合钢板内固定),男14例,女8例;平均年龄(45.5±11.4)岁;左侧10例,右侧12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Ⅴ型13例,Ⅵ型9例.对照组22例(采用跟骨牵引联合钢板内固定),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43.8±10.4)岁;左侧8例,右侧14例;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Ⅴ型12例,Ⅵ型10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内固定时间、手术时间等及末次随访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结果 44例患者术后获12 ~30个月(平均18.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在入院至内固定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5% (1/22)、27.3% (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6.3% (19/22)、81.8% (18/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两种方法均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但与跟骨牵引联合钢板内固定相比,临时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联合延期钢板内固定能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陈农;马易群;周凯华;周海林;陶星光;潘福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肝脏、肾脏、肺部及心脏的生化指标与患者术后3个月内死亡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71例,女82例;平均年龄为83.1岁;稳定型骨折70例,不稳定型骨折83例.术前(入院后24 h内)、术后24 h内、术后25~48 h、术后72 h检测患者肝脏(丙氨酸转氨酶)、肾脏(肌酐、尿素氮)、肺部(血氧分压)和心脏(B型钠尿肽)的血清学指标.比较死亡及存活患者术前、术中资料及不同时间点肝脏、肾脏、肺部及心脏等生化指标.先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53例患者中32例(20.9%)于术后3个月内死亡,其中男10例,女22例.死亡和存活患者中分别有25、17例患者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Ⅲ、Ⅳ级.死亡及存活患者术后丙氨酸转氨酶、肌酐、尿素氮、B型钠尿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而血氧分压术后开始下降,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身体状况差(ASA分级为Ⅲ、Ⅳ级)、术后25~48 h肌酐升高、术后72 h血氧分压降低及术后24 h内B型钠尿肽升高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3个月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导致肝脏、肾脏、肺部及心脏发生一系列改变,及时、动态监测血氧分压、肌酐、B型钠尿肽水平可对不良预后作出早期评估.
作者:冯壵;金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涉及尺骨冠状突的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策略和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1例涉及尺骨冠状突的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患者资料,男13例,女8例;年龄21 ~ 63岁,平均42.1岁.尺骨冠状突骨折根据Regan-Morrey分型:Ⅰ型9例,Ⅱ型6例,Ⅲ型6例;根据O' Driscoll分型:ⅠA型3例,ⅠB型6例,Ⅱ型4例,Ⅲ型8例.患者采用微型钢板、解剖钢板、空心钉及袢钢板等方法固定骨折,恢复骨性结构的稳定性;若稳定性不佳,则采用锚钉进行韧带修补或重建术.其中4例患者因桡骨头骨折粉碎无法内固定,而行桡骨头置换术.末次随访时根据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系统(MEPS)评定疗效.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12~30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6~18周,平均11.8周.末次随访时根据MEPS系统评定疗效:优11例,良5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76.2%.各有1例患者出现肘关节僵硬、异位骨化和浅部感染,无深部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通常涉及尺骨冠状突,手术治疗时可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尺骨冠状突骨折进行有效固定,恢复肘关节的稳定性,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宋哲;王谦;马腾;王鹏飞;朱养均;李忠;庄岩;张堃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肢体缺血损伤程度在腘动脉损伤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59例腘动脉损伤患者资料,男187例,女72例;年龄14~ 68岁,平均37.6岁.受伤至腘动脉手术修复时间为4h至29 d,平均12 h.参考Rutherford分级,并根据临床体格检查结果将肢体缺血损伤程度由轻至重分为4度:Ⅰ度(感觉、运动存在型)、Ⅱ度(感觉存在,主动运动丧失型)、Ⅲ度(感觉、运动消失型)和Ⅳ度(僵硬型).所有Ⅰ、Ⅱ度损伤患者均行保肢治疗,部分患肢行筋膜间室切开减压;对于Ⅲ度损伤患者,术中探查肌肉未出现明显鱼肉样改变,在患者及其家属保肢意愿强烈的情况下尝试保肢治疗;对于Ⅳ度损伤患者,直接采取截肢治疗. 结果 术中决定采用保肢治疗的患者共146例,其中142例成功保肢,另外4例因术后发生难以控制的感染而截肢,总体保肢成功率为54.83% (142/259).腘动脉完全断裂23例,不完全断裂或撕裂17例,挫伤并血栓形成219例.无患者因腘动脉损伤及其并发症而死亡.Ⅰ度、Ⅱ度、Ⅲ度、Ⅳ度损伤患者分别为51、88、67、53例,保肢成功率分别为100.00% (51/51)、96.59% (85/88)、8.96% (6/67)、0.受伤至就诊时间<6h、6~12h、13~24 h、25 h至1周、>1周的患者保肢成功率分别为80.77% (42/52)、54.58%(73/134)、20.51% (8/39)、33.33% (6/18)、81.25% (13/16).142例成功保肢患者获6个月至8年(平均31.4个月)随访.其中Ⅰ度损伤患者足底感觉和踝关节主动屈伸均无障碍.85例Ⅱ度损伤保肢成功患者足底感觉均正常或接近正常,29例患肢踝关节和足趾主动屈伸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另外56例踝关节主动运动未恢复.Ⅲ度损伤6例保肢成功患者术后运动功能均未得到恢复,4例患者足底感觉得到部分恢复,另外2例足底感觉未见恢复. 结论 根据Rutherford分级和体格检查结果将腘动脉损伤的缺血损伤程度分为4度,可以很好地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并判断预后.
作者:张大伟;赵广跃;李军;祝勇刚;裴国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手术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121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53例患者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手术计划(3D组):男36例,女17例;平均年龄(41.2±10.4)岁.68例未应用3D打印技术(常规组):男42例,女26例;平均年龄(42.6±8.9)岁.3D组与常规组髋臼骨折采用Judet-Letoumel分型:T形骨折7、9例,后柱伴后壁骨折4、6例,横形伴后壁骨折21、28例,前方伴后半横行骨折5、6例,双柱骨折16、19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并发症情况等指标.末次随访时采用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评定髋臼骨折临床结果,并使用Matta评分评定髋臼骨折影像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3D组和常规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3.5±0.9)、(4.5±1.1)h,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1 200.2±232.8)、(1 550.4±211.6) mL,围手术期输血量平均为(8.9±3.8)、12.3±2.9)U,术中透视次数平均为(8.7±2.1)、(11.9±2.4)次,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组与常规组患者术后分别获平均20.3、37.8个月随访,髋臼骨折均获愈合,手术至完全负重行走间隔平均均为3.5个月.3D组与常规组分别有5、7例患者发生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分别有3、5例患者发生术后浅表感染.两组患者均无一例患者发生过性医源性血管损伤、骨不愈合、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3D组与常规组采用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评定髋臼骨折临床结果:优良率分别为64.2% (34/53)、64.7% (44/68);采用Matta评分评定髋臼骨折影像学结果:优良率分别为73.6% (39/53)、75.0% (51/68),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可在术前进行充分计划,使复杂髋臼骨折手术时操作更加准确有效,可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
作者:张国明;周东生;贺宇;王伯珉;李连欣;李庆虎;余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表现为“向下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24例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10例,女14例;平均年龄54岁(19 ~ 68岁);左侧8例,右侧16例.此24例患者肩关节正位X线片均表现为大结节骨折与肱骨头之间的关系接近正常,大结节骨折向肱骨干侧移位,其下缘与肱骨干外侧皮质上缘之间出现重叠,定义为肱骨大结节骨折“向下移位”.24例患者同时接受CT检查,了解大结节骨折移位方向及是否合并肱骨解剖颈骨折. 结果 10例患者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发现轻微移位的解剖颈骨折.CT检查结果发现23例患者存在解剖颈骨折;22例患者肱骨大结节向后移位,2例患者向后下移位.影像学测量显示:向后移位距离平均为(10.5±4.5) mm.肱骨头和肱骨干之间的移位程度平均为(2.5±1.5) mm,颈干角平均为147.2°±9.2°;肱骨头与大结节之间的距离平均为(10.8±3.4) mm,大结节下缘与肱骨干之间的重叠程度平均为(12.5±5.9) mm.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大结节向下移位程度与肱骨头顶点-大结节顶点之间的距离无相关性(P>0.05),与颈干角有相关性(P<0.05).结论 肩关节正位X线片上表现为肱骨大结节骨折“向下移位”的实质为向后移位的大结节骨折在正位X线片上的重叠影.向后方移位的大结节骨折伴轻微移位的解剖颈骨折是肱骨近端外翻压缩骨折的一种表现.肱骨大结节骨折“向下移位”高度提示存在隐匿性或轻微移位肱骨颈骨折.
作者:吴剑宏;吴腾飞;王丹;王秋根;吴晓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改良猪带血管-骨-肌-皮肤异体复合组织移植模型,探讨FK506联合供体骨髓移植对猪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术后移植物存活的影响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 选择3头家养雄性长白猪和8头近交系雌性巴马香猪分别作为复合组织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将受体猪分为3组:A组:单纯免疫抑制药物组,B组:免疫抑制药物联合骨髓移植组,C组:自体异位移植对照组,A、B组每组3头,C组2头.改良制备猪异体复合骨-肌-皮肤腹股沟包埋模型,术后观察猪的一般情况,监测FK506血药浓度,通过移植物皮肤大体观察及活组织检查监测其排斥反应及存活时间. 结果 A组移植物分别在术后第7、9、10天因排斥反应而坏死;B组移植物分别存活至术后第80、91、114天;对照组C组移植物截至观察日期为止,仍存活良好.移植物活检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显示:B组淋巴细胞浸润及免疫排斥分级较A组明显减弱. 结论 FK506联合供体骨髓移植可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降低免疫排斥反应,移植物皮肤活体组织检查是诊断排斥反应的可靠依据.
作者:刘斌;李亮;王春梅;李俊琴;张大伟;姬传磊;赵广跃;邹继伟;臧成五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非锁定加压钢板(DCP)与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生物力学异同性.方法 模拟DCP和LCP治疗肱骨干横形骨折,建立相应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在4种基础载荷(弯曲、剪切、扭转和压缩)作用下,两种内固定下的肱骨骨折块、应力峰值与分布、整体位移峰值及趋势,进而分析骨折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结果 DCP的钢板螺孔连接处应力易于集中并且分布均匀;LCP的多个螺孔应力呈梯度分布,应力集中于LCP中央螺孔处.在弯曲、剪切和扭转载荷作用下,DCP固定的肱骨骨折块和钢板螺钉应力峰值均大于LCP固定;但在压缩载荷下,DCP固定的肱骨骨折块和钢板螺钉应力峰值均小于LCP固定.DCP与LCP具有相似的位移趋势.在弯曲、剪切和扭转载荷作用下,LCP固定整体位移峰值均较小;而压缩载荷下,DCP固定的整体位移峰值较小. 结论 DCP与LCP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的抗弯、抗剪、抗扭和抗压生物力学效果.但LCP螺孔之间应力成梯度分布,比较适用于粉碎及骨质疏松患者;而DCP的应力分布更为均匀,需要综合考虑,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提高内固定的疗效.
作者:王鉴顺;吴信雷;郭晓山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数字化技术是近年来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技术,一般包括术前设计与规划、虚拟手术、术中导航和术中实现等.本文就计算机辅助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旨在让更多临床医师能高效应用、整合各类骨科数字化技术,进一步提高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作者:贾小阳;陈雁西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前医疗内置物相关感染的控制治疗仍极具挑战性.感染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细菌黏附于内置物表面,形成生物膜,对抗菌药的敏感性下降,需要杀死浮游细菌500 ~5 000倍的药量才能使生物膜失活.有关文献报道电刺激在体外实验中有抗感染的作用,而且电刺激能够增加抗生素杀死生物膜的活性;另外,直流电已经应用于临床中促进骨折愈合.本文就电刺激抗感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赵彦瑞;周君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谷歌旗下的DeepMind以开发尖端的自主学习软件而出名,不久前该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挑战了排名世界第一的韩国围棋选手李世石,整个互联网也因此搅的天翻地覆.硝烟未尽,肩负谷歌母公司Alphabet进军生命科学的神圣使命,DeepMind将携其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在医疗保健领域开辟新战场.作为一家被网络搜索服务提供商所拥有的人工智能公司,DeepMind正通过将它的专长运用到医疗保健领域向医疗技术产业进军.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利用该技术真实的环境和虚拟的物体实时地叠加到了同一个画面或空间,不仅展现了真实世界的信息,而且将虚拟的信息同时显示出来,用户利用头盔显示器,把真实世界与电脑图形多重合成在一起,便可以达到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的超越现实的视觉体验.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据韩联社3月25日报道,近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仅通过观察拍片者的乳腺X线(mammogram)片,就可判断出此人是否有患心脏疾病的危险.美国西奈山医院心血管影像科科长哈维·海斯特博士公布研究成果称,乳腺X线片中乳房动脉的钙化情况能够直接反映冠状动脉是否发生钙化,冠状动脉是掌管心脏搏动的心肌的血液供给源海斯特博士说,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络版以及美国“健康日新闻”(HealthDay News)都曾登载过类似研究结果,当时实验对比分析了一年内约292名女性的乳腺X线片及冠状动脉CT扫描片,才得出该结论.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近日,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肖永红和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抗感染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主任汪复教授,对国人使用抗生素的常见误区进行了纠正.误区1:抗生素就是消炎药.抗菌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引起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也称为抗生素,如各种青霉素、头孢菌素等.由于很多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症状,因此有人将可治疗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称为消炎药.而实际上,消炎药和抗菌药是两类药.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严谨治学 勤勉创新吴新宝教授于1987年从北京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工作.当时我国的骨科和国际接触并不多,很多方面都相对落后.吴新宝就从AO课程中一步步学起,从螺钉的工作原理到各类骨折的复位固定技术,一点一滴地积累.为了改变国内在治疗骨盆与髋臼骨折方面的落后状况,1993年,作为课题负责人,他着手髋臼骨折基础及临床研究,当时既没有人指点,也没有现今如此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只能一页页翻阅国外文献,一行行地研读专业书籍,可谓是从零开始.经过反复的、艰苦的工作,终于总结出了骨盆与髋臼骨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手术入路的选择原则以及预防异位骨化的动物实验研究等.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新调查结果显示,有61%的中国受访者认为抗生素可治疗流感.“由于医生和患者双方过度或不当使用抗生素,使全球(包括中国)都面临着抗生素耐药这个沉重的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得博士表示,“抗生素耐药影响着我们所有人.它意味着从前可以简单治愈的感染,将越来越难治疗;而且,像剖宫产和阑尾切除这样的常见手术都因可能出现无药可治的感染而危及生命.”来自WHO的资料显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遏制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加,预计到2050年中国每年会为此损失上百万人生命;到2050年这一问题可能导致全球每年上千万人死亡,将冲刷掉高达3.5%的全球GDP.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的39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26例,女13例;年龄23.~ 65岁,平均40.1岁.骨折根据AO分型:A3型15例,B2型8例,B3型10例,C2型2例,C3型4例.开放性骨折12例,根据Gustilo分型:Ⅱ型8例,Ⅲa型3例,Ⅲb型1例.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类:1级4例,2级24例,3级11例.开放性骨折先行彻底清创.合并腓骨骨折者先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腓骨,然后复位胫骨远端骨折,视骨折类型辅以有限内固定和植骨,然后应用组合式外固定支架稳定骨折,其中超踝关节固定5例.记录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失血量等情况;术后12个月根据Maryland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 结果 39例患者术后获12 ~ 18个月(平均14.5个月)随访,临床疗效满意.37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后4周愈合.38例骨折正常愈合,平均外固定支架固定时间为13.5周,X线片上骨折线完全融合时间平均为19.7周.1例患者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去除外固定支架后使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并自体骨植骨术后骨折愈合;1例患者并发针道感染,经扩创及保持针道引流通畅8周后去除外固定支架,钉道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根据Maryland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8例,良24例,可7例,优良率为82.1%. 结论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远端骨折,可有效保护皮肤软组织,减少对其剥离,降低皮肤坏死和伤口感染的发生;外固定支架可以灵活穿针与构型,便于对开放伤口的处理和照料,对于开放性骨折更为适合.
作者:常晓;张保中;张万利;张嘉;高鹏;邹雄飞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锁定接骨板治疗四肢长骨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4年11月采用锁定接骨板治疗的53例四肢长骨骨折术后骨不愈合患者资料,男38例,女15例;年龄20 ~69岁,平均年龄39.7岁;上肢骨折23例(肱骨18例,尺桡骨5例),下肢骨折30例(股骨9例,胫骨21例).患者既往接受的手术次数平均为1.2次(1~2次),包括:钢板内固定29例,髓内钉固定15例,外固定支架固定9例.其中15例患者髓内钉因施加轴向应力、侧方应力及旋转时仅有轻微松动而保留,采用自体骨移植加锁定接骨板单皮质或全层皮质锁定;其余38例患者均取出原有固定物,断端切新打通髓腔加自体骨移植加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并采用Neer评分系统评定上肢功能,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定下肢功能. 结果 1例患者术后失访,其余52例患者术后获4~15个月(平均12.7个月)随访.其中2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断裂、松动而致骨不愈合,50例患者术后骨获愈合,愈合时间为4~6个月,平均5个月.36例患者行内固定物取出术,取出时间为术后12~24个月,平均13.3个月.末次随访时,22例患者上肢功能Neer评分:优15例,良5例,中1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30例患者下肢功能Johner-Wruhs评分:优24例,良3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0%. 结论 锁定接骨板对于长骨骨折术后骨不愈合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吴启顺;刘亮;栗树伟;王东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到2014年6月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拉力螺钉微创治疗10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2例;年龄18 ~52岁,平均31岁,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骨折部位:后内侧柱3例,后外侧柱5例,后内侧柱联合后外侧柱2例.通过Rasmussen评分系统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疼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定,主观因素包括肿胀、爬楼梯、关节稳定性及参加工作运动程度以及恢复的满意程度.结果 10例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在3个月(2.5 ~4.0个月)内愈合,无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Rasmussen评分平均为26分(19 ~30分),优8例,良1例,中1例;VAS评分平均为1.2分(0~4分).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方法可行,创伤小、复位固定满意及并发症少,短期疗效满意.
作者:顾三军;李海峰;芮永军;王建兵;殷渠东;徐可林;刘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Essex-Lopresti损伤合并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例Essex-Lopresti损伤合并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19 ~ 48岁,平均35.7岁.桡骨头骨折Mason-Johnston分型:Ⅱ型5例,Ⅲ型1例,Ⅳ型2例;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C1型4例,C2型2例,C3型2例.所有患者一期恢复桡骨长度、解剖复位桡骨关节面、复位并稳定下尺桡关节.末次随访时记录肘关节、前臂和腕关节活动范围、肘关节Mayo标准评分(MEPS)和Cooney改良的Green-O'Brien腕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8例患者术后获13~36个月(平均20.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7.5周).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曲-伸直活动范围95°~ 155°(平均120.8°);前臂旋前-旋后活动范围85°~145°(平均120.6°);腕关节屈曲-伸直活动范围85°~135°(平均125.5°).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按照MEPS评分标准:优5例,良2例,可1例;腕关节功能按照Cooney改良的Green-O' Brien腕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5例,良1例,可2例.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骨不连及内固定失效. 结论 Essex-Lopresti损伤合并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易漏诊、误诊;一期恢复桡骨长度、解剖复位桡骨关节面、复位并稳定下尺桡关节的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孔祥如;杨太明;朱裕成;郑红兵;马军;杨春;许兴柏;陈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2010年至2011年全国83家医院成人浮髋损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国香港、澳门、台湾除外)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83家地方医院,并取得配合.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诊治的成人(≥16岁)浮髋损伤患者的数字化影像资料和基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及合并骨折等数据.≤45岁患者为青年组,> 45岁患者为中老年组. 结果 共收集成人浮髋损伤326人(335例),骨折按AO分型系统:61节段骨盆环骨折124例(含9例合并髋臼骨折),占同期61节段骨折总数的1.16% (124/10 694);62节段髋臼骨折21 1例,占同期62节段总数的6.65% (211/3 174);3节段股骨骨折333例(含双侧股骨骨折7例),占同期3节段总数的0.77% (333/42 978).男245例(75.15%),女81例(24.85%);年龄16 ~ 98岁,平均41.53岁;左髋164例,右髋162例;青年患者215例,中老年患者111例,均以男性为主,分别占77.21% (166/215)和71.17% (79/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uller分型A型、B型和C型分别为202、115和9例,年龄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分别是40(30.0 ~52.0)、37(26.0 ~51.0)、37(21.0~47.5)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患者Muller A型、B型、C型分别有128、79、8例,中老年患者分别有74、36、l例,两组间各型骨折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uller A型、B型、C型浮髋损伤中股骨节段(31、32、33部位骨折)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7),Muller A型骨折与B型骨折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浮髋损伤中股骨近端合并髋臼骨折的类型所占比例高,为39.88% (130/326). 结论 浮髋损伤常见的类型为Muller A型,患者多为青年男性,髋臼合并同侧股骨近端骨折的浮髋损伤多见.
作者:姬晨妮;李石伦;刘勃;于沂阳;刘涛;常恒瑞;陈伟;张英泽 刊期: 2016年第04期
患者资料男性患者,25岁,因交通事故伤致左手肿胀、疼痛、畸形伴活动受限2h到当地医院就诊,摄X线片示左第2~5腕掌关节向掌桡侧脱位(图1A),即行手法复位治疗后复查X线片示左第2、3腕掌关节脱位(图1B),3d后转来我院就诊.三维CT检查显示:左第2~5掌骨基底向掌、桡侧脱位,第2、3掌骨基底撕脱性骨折,小多角骨矢状面粉碎性骨折、头状骨及钩骨撕脱性骨折(图1C ~E).
作者:王欢;冯伟;任东;陈焱;赵志明;邢丹谋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