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临床骨科中隐匿性血管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以期提高对此类损伤的认识和临床诊治效率.方法 2003年3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649例血管损伤患者,其中隐匿性血管损伤50例(7.7%),男42例,女8例;年龄13~66岁,平均34.0岁.血管损伤类型:静脉损伤1例,动脉损伤42例,动、静脉同时损伤7例.根据张英泽等提出的肢体动脉编码和损伤分型:A型14例,B型20例,C型16例.初始损伤至诊断时间平均为43.4 d(2~337 d),表现为肢体缺血、骨筋膜室综合征、血肿或假性动脉瘤、出血、神绛受压等征象.辅助检查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17例,CT血管造影7例,X线血管造影25例.手术治疗43例,包括血管修补、直接吻合、自体静脉移植、结扎及截肢,其中2例术后行血液滤过治疗;内科治疗3例;介入栓塞治疗4例.结果 4例患者截肢后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其余46例患者出院时患肢皮肤温度、颜色均恢复正常,远端动脉搏动存在,平均随访6.7个月(1~42个月),患肢血运良好.结论临床工作中的隐匿性血管损伤并非少见,其临床表现具有延迟出现、多种多样及不典型的特点.诊断方法应优先选择血管造影.治疗以手术为主,酌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和血液滤过治疗.
作者:王娟;陈伟;张奇;王博;苏艳玲;张英泽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预防髋臼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柃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自2007年6月1日开始对髋臼骨折患者使用LMWH行正规抗凝治疗,连续选取100例手术治疗患者为预防组.另外,连续选取2007年6月1日之前的100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为未预防组.预防组男7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9.3±12.5)岁(17~80岁).末预防组男8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0.6±12.1)岁(18~7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及受伤至入院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前DVT的发生率.结果 200例患者中34例(17%)患者术前发生DVT,预防组11例(11%),未预防组23例(23%),预防组DVT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预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3,P=0.024).血栓发现时间平均为伤后8.6 d(1~25 d),预防组平均为9.5 d(3~25 d),未预防组平均为8.4 d(1~20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8,P=0.156).结论 预防性应用LMWH可有效降低髋臼骨折患者术前DVT的发生,但并不能完全防止其发生.对预防性用药的患者,仍应严格进行血栓筛查.
作者:朱仕文;孙旭;杨明辉;王满宜;吴新宝;曹奇勇;吴宏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系统评价金属-金属与金属-聚乙烯两种髋关节假体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肌骨创伤组试验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相关骨科杂志及会议资料.收集所有比较金属-金属与金属-聚乙烯髋关节假体临床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半随机对照试验等,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使用 RewMan4.2.8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Meta分析,比较金属-金属假体与金属-聚乙烯假体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范围、假体周围透亮带、脱位及再手术的发生率、血液及尿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结果 共纳入9个研究,其中4篇随机对照试验,5篇临床对照研究.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活动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1.12,95%CI-2.91~0.66,P=0.22;RR=-0.10,95%CI-0.31~0.11,P=0.35).金属-金属组术后假体周围出现放射透亮带的例数较金属-聚乙烯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2,95%CI0.51~0.76,P<0.001);术后发生脱位及再次手术的例数较金属-聚乙烯组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2,95%CI0.11~1.57,P=0.20);术后血液中金属离子浓度高于金属-聚乙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27,95%CI1.56~2.98,P<0.001);术后尿液中金属离子浓度也较金属-聚乙烯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44,95%CI-0.27~3.14,P=0.10).结论两种髋关节假体术后髋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但金属-金属假体术后假体周围出现放射透亮带的例数较金属-聚乙烯假体少,血液中金属离子浓度较金属-聚乙烯假体高.
作者:孟庆才;方锐;宋玉成;霍建军;五加亨;任晓强;洪汉刚;邓迎杰;廖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一次性脉冲冲洗吸引器应用于创面清创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进行临床观察,将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51例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6例,男22例,女4例;年龄20~61岁,平均(43.2 ±14.1)岁.感染创面面积为5 cm×6 cm~26 cm×32 cm.均采用一次性电动脉冲冲洗吸引器进行清创.对照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龄19~57岁,平均(40.3 ±16.5)岁.感染创面面积为6 cm×8 cm~25 cm×34 cm.采用生理盐水直接冲洗进行清创.对获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术后2周伤口周围的炎性反应和菌落计数情况评估冲洗后的疗效.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冲洗后伤口周围红、肿、热临床症状改变及菌落计数(4992±19 640 vs.21 000±1 99608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伤口渗液较对照组明显变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06,P=0.012).试验组冲洗后伤口菌落计数(4992±19 640)较冲洗前(423 000 ±19 538 889)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14,P=0.002).试验前后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一次性电动脉冲冲洗吸引器冲洗伤口与传统冲洗方法一样有效、安全,且具有减少手术后创面渗液、使用方便的优点,有一定推广价值.
作者:章莹;夏远军;吴文;谢会斌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Hoffa骨折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20例24髁Hoffa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4例18髁,女6例6髁;年龄20~70岁,平均43.3岁.股骨内髁骨折15髁,外髁骨折9髁;其中单侧双髁骨折2例,单侧双髁并对侧单髁骨折1例;新鲜骨折20髁,陈旧性骨折内固定失效4髁.骨折按Letenneur分型:Ⅰ型6髁,Ⅱ型4髁,Ⅲ型14髁.15髁使用从前向后方向2~4枚直径3.5或6.5 mm松质骨螺钉或空心螺钉固定,8髁使用从后向前方向螺钉固定,1髁开放性骨折采用2枚3.0 mm克氏针固定.5髁联合使用侧方支持钢板结合螺钉固定,3髁联合使用后方抗滑移钢板结合螺钉固定.结果 2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4.4个月(6~8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介,愈合时间为12~44 周,平均18.6周,无骨折不愈合、感染、内固定松动及股骨髁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发生.参照Letenneur等的Hoffa骨折术后功能评估标准评定疗效:优16髁,良6髁,差2髁,优良率为91.7%.结论 Hoffa骨折临床少见,螺钉固定是Hoffa骨折于术固定方法的金标准,螺钉固定方向、直径及手术切口的选择应视骨折类型和骨折块大小而定.对于不稳定Hoffa骨折,在螺钉固定的基础上应考虑联合应用侧方支持钢板或后方抗滑移钢板固定.
作者:李兴华;刘亚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髋臼记忆合金三维内固定系统(ATMFS)治疗涉及臼顶负重关节面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8月至2009年2月共收治28例涉及臼顶负重关节面的髋臼骨折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18~70岁,平均39.2岁.伤后3周内(3~15 d)手术的新鲜骨折24例,超过3周(29~58 d)的陈旧性骨折4例.髋臼骨折根据Letournel & Judet分型:后壁骨折17例,后柱骨折5例,横形骨折5例,T形骨折1例.根据张春才等的髋臼三柱浮动分类法分型:28例均为涉及中柱壁的骨折,其中Aml型19例,Am2型6例,Am3型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髋关节后外侧入路ATMFS治疗.结果 28例患者术后获6~30个月(平均8.5个月)随访.术中直视下骨折复位情况根据Matta标准评定:解剖复位25例(89.3%),满意复位3例(10.7%).术后摄X线片复查未发现骨折再移位.28例于术后11.1~15.0周(平均12.7周)获骨性愈合,患侧髋关节功能达到健侧水平.按照改良Aubigne & Postal临床分级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2.9%.结论 ATMFS是治疗涉及臼顶负重关节面髋臼骨折的有效方法,其合理的设计更贴服于臼顶不规则解剖结构,持续应力加压作用可促进骨折愈合,多点多维锁定固定方式为局部植骨或重建提供了空间.
作者:章云童;付青格;许硕贵;王攀峰;张春才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自体髂骨移植重建胫骨pilon骨折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的疗效.方法 2007年3月至2010年7月共收治19例22侧胫骨pilon骨折患者,男15例18侧,女4例4侧;年龄19~65岁,平均39.5岁.骨折根据Ruedi-Allgower分型均为Ⅲ型.5例存在开放伤口(均为 Gustilo-Anderson Ⅰ型).本组患者胫骨远端关节面缺损大小为1.0 cm × 1.0 cm~3.0 cm×2.5 cm.所有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移植重建胫骨pilon骨折胫骨远端关节而缺损.结果 16例(18侧)患者术后获9~38个月(平均22个月)随访.移植髂骨重建胫骨远端关节面骨块全部成活,愈合时间为14~16周(平均15.4周).X线片示内固定物未进入关节腔.根据 Teeny和Wiss提出的胫骨pilon骨折术后放射学评价标准评定骨折复位情况:关节而解剖复位率为77.8%(14/18).骨折愈合率为94.4%(17/18).根据 Mazur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5侧,良7侧,可5侧,差1侧,优良率为66.7%.结论对于胫骨pilon骨折胫骨远端部分关节面缺损,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精细操作,应用自体髂骨修复重建缺损关节面是可取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鸿涛;黄枫;周琦石;董航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骨膜-腱-囊复合组织瓣的骨膜下分离与重建技术对修复髋关节后方稳定结构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10年1月采用骨膜-腱-囊复合组织瓣的骨膜下分离与重建技术行初次伞髋关节置换术的177例患者资料,作为研究组,男75例,女102例;平均年龄为(68.5±8.2)岁.以同期采用大转子钻孔重建技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65例,女85例;平均年龄为(73.0±4.9)岁.通过分析2种重建技术的即时效果、后期效果及功能预后,评估新术式的临床价值.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临界撕裂角度分别为42.0°±8.2°、35.0°±5.7°;术后3个月关节囊充盈率分别为72.3%(128/177)、53.3%(80/150),大转子区骨密度平均分别为(1.535 ±0.020)、(0.811±0.148)g/cm2,以上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7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5.5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研究组与对照组Harris评分平均分别为(89.7±5.9)、(91.4±11.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Oxford髋关节评分平均分别为(53.2±0.8)、(45.4±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膜-腱-囊组织瓣分离与重建技术结合了弹性终点与骨性愈合的重建方式,在重建完整性、稳定性及愈合方式方面效果更理想,且可获得更满意的功能预后.
作者:易诚青;曹云;王秋根;汪方;杭栋华;马春辉;张国桥;宋旺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部分臀中肌髂骨瓣重建股骨头颈部血供的疗效.方法 2004年6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20例股骨颈骨折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男15例,女5例;年龄25~56岁,平均38.6岁.股骨颈骨折组10例,男7例,女3例;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2例,Ⅲ型5例,Ⅳ型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23 d,平均14.3 d.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组10例,男8例,女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按Ficat分期:Ⅱ期6例,Ⅲ期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采用清除坏死骨、植骨治疗,两组患者均应用部分臀中肌髂骨瓣移植于股骨头颈部,以修复重建股骨头颈部血供.结果 20例患者术后获1~5年(平均3.1年)随访.股骨颈骨折组患者骨折均扶愈合,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1~97分,平均92分;其中优5例,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0%.1例出现股骨头坏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绀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3~95分,平均84分;其中优4例.良3例,可1例,差2例,优良率为70%.3例出现股骨头坏死加重,其中2例行关节置换术治疗.结论部分臀中肌髂骨瓣血供丰富、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且术后不影响臀中肌功能,是一种重建股骨头颈部血供的有效方法.
作者:宋世锋;马业涛;张熙民;陈世强;曾凡;肖海涛;许世忠;张光强;姚理阳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探讨有限接触型动力加压钢板(LC-DCP)不同螺钉固定数目及位置对胫骨中段骨折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获取正常胫骨CT薄层扫描图像,利用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0.01及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10.0建立正常胫骨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制成胫骨中段斜形无缺损骨折模型,以14孔LC-DCP固定,根据螺钉固定数目及位置不同分为5组:A组固定第1、2、3、12、13、14孔,B组固定第1、4、7、8、11、14孔,C组固定第1、3、6、9、12、14孔,D组固定第1、2、7、8、13、14孔,E组第1~14孔全部固定.各模型压缩载荷为1000 N,扭转力矩为5 N·m.结果 A组螺钉受力以第3、12孔为大.B组螺钉压缩时受力均以第1孔为大,第4孔次之;扭转时以第7、8孔为大.C组螺钉压缩时受力均以第1孔为大,第3孔次之;扭转时受力以第6、9孔为大.D、E组螺钉压缩时受力均以第1孔为大,第2孔次之;扭转时受力以第7、8孔为大.结论应用LC-DCP固定治疗胫骨中段骨折时以6枚螺钉固定14孔长钢板为妥,且以固定第1、2、7、8、13、14孔为佳.
作者:胡新佳;林博文;王华;张美超;杨述华;肖德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国人膝关节后外侧角(PLC)中外侧副韧带(LCL)、腘肌腱(PT)股骨止点的位置,以期为临床膝关节PLC重建术中骨隧道的定位及术后骨隧道的评估提供放射学数据.方法选取30具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男14具,女16具;死亡年龄为45~71岁,平均55岁.解剖分离出LCL、PT股骨止点,用钢针标记二者止点中心及股骨外上髁后摄股骨侧位X线片.住侧位X线片上建立以Blumensaat线为基准的矩形,用比率的方式测世LCL、PT止点中心在矩形中的位置;另外,测量LCL和PT止点中心与股骨外上髁的距离.结果侧位X线片上LCL止点中心为(14.80±5.76)%和(38.06±4.60)%;PT止点中心为(39.85±6.86)%和(49.27±8.01)%.LCL 止点中心位于股骨外上髁近端(1.16±2.81)mm,后方(3.09±1.45)mm;PT止点中心位于股骨外上髁远端(8.69±2.83)mm,后方(4.07±1.76)mm.结论 LCL和PT的股骨止点中心比较稳定,在侧位X线片上可以被定量描述.
作者:赵章伟;张力成;杨国敬;蔡春元;高源统;曹大成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对儿童股骨干骨折采用钛弹性钉与不锈钢弹性钉固定的疗效进行比较,2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结论截然相反.1项研究显示,钛弹性钉固定发生骨折畸形愈合的几率是不锈钢弹性钉的4倍,而另1项研究则认为,不锈钢弹性钉固定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且股骨骨折愈合时间和负重的恢复时间均明显长于钛弹性钉固定组.因此,从目前2项研究中尚不能明
作者:lan Harris;王筋;杨云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合成的转录反式激活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TAT-BDNF)融合蛋白对急性脊髓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方法构建表达载体pTAT-HA-BDNF,原核表达获得TAT-BDNF融合蛋白.尾静脉注射TAT-BDNF 4 h后,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分析融合蛋白转导至大鼠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情况.制作大鼠急性压迫性脊髓损伤模型,分为两组: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注射TAT-BDNF,于损伤后第3天用TUNEL染色观察分析细胞凋亡,通过伤后7 d 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评价TAT-BDNF是否具有减轻脊髓神经功能丧失的作用.结果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分析均证实TAT-BDNF能够穿过血脐屏障分布至中枢神经系统各层组织细胞中.在脊髓急性压迫性损伤模型中,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能减少神经细胞凋亡(P<0.05).实验组大鼠伤后3、5、7 d的BBB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0.96±0.21)、(3.45±0.81)、(8.06±1.44)分,而对照组分别为(0.58±0.20)、(1.92±0.83)、(3.50±1.6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T-BDNF融合蛋白经静脉给药能通过血脑屏障并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蒋晖;江建明;吴晓亮;金卫林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学科交叉的不断深入及医学仪器的改进,计算机辅助手术(computer assisted surgery,CAS)得到了飞速的发展.CAS在骨科中的具体应用称为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CAOS).
作者:张鹤;周跃;韩建达 刊期: 2011年第07期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重要的静力性稳定结构,对维持膝关节稳定具有重要作用.ACL断裂后自愈能力差,若不及时修复,可导致关节不稳并继发半月板、软骨损伤、关节退行性改变等,影响膝关节功能.
作者:张强;张春礼;徐虎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应用小切口Kessler缝合法治疗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37例新鲜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男22例,女15例;年龄21~59岁,平均41.3岁.跟腱断裂部位:止点断裂8例,断端距止点<1.5 cm 5例,体部断裂20例,断端距止点3~6 cm 4例.37例患者均于伤后7 d内(平均4.6 d)采用小切口Kessler缝合法治疗,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37例患者术后获18~36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术后无切口表浅或深部感染、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无跟腱再断裂.术后疗效根据Arner-Lindholm评分标准评定:优30例,良7例,优良率为100%.结论应用小切口暴露方法修复新鲜跟腱断裂并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林勇彬;郭跃跃;庄怀铭;林加阳;黄青;林可新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后路空心加压螺钉结合抗滑动钢板内固定治疗Letenneur Ⅰ型Hoffa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8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10例Letenneur Ⅰ型Hoffa骨折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22~61岁,平均40.1岁;左侧6例,右侧4例;均为外髁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2 d,平均6.4 d.10例患者均采用后侧人路,以2枚空心加压螺钉由后向前固定,同时使用抗滑动钢板固定,术后进行功能锻炼.结果 10例患者术后获10~18个月(半均12.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5个月,平均3.6个月.按照Letenneur等的Hoffa骨折术后功能恢复评估系统评定疗效:优6例,良3例,差1例.结论 后路空心加压螺钉配合抗滑动钢板内固定治疗Letenneur Ⅰ型Hoffa 骨折具有固定可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及膝火节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作者:马献忠;米豫飞;常守亚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伤椎及其相邻椎体置钉GSS系统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GSS椎弓根螺钉系统经伤椎及其相邻椎体固定治疗2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男19例,女9例;年龄21~56岁,平均38.2岁.其中T12椎体骨折10例,L1椎体骨折11例,L2椎体骨折7例.骨折按AO分型:A1.2型11例,A1.3型14例,A3.1型3例.结果 28例患者术后获2~14个月(平均8.2个月)随访.伤椎置钉均顺利,椎体高度恢复,螺钉位置及稳定性良好,术后未出现切口感染、脊髓神经症状加重、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未次随访时Cobb角由术前的15°~45°(平均28.3°)矫正至0~90(平均4.3°).结论经伤椎及其相邻椎体置钉GSS系统单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魏思奇;孙永建;王建民;王虎;王秋实;孙景福;罗军;吴任涛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应用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技术矫正胫骨平台骨折内翻畸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至2010年3月共收治6例胫骨平台内翻畸形患者,男5例,女1例;年龄28~52岁,平均41.5岁.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Ⅴ型 3例,Ⅵ型3例.6例患者初次手术至膝关节内翻畸形手术时间为7~12个月(平均9.5个月).术前X线片测量胫股角:外翻15°~28°,平均22.4°.按照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技术要求,在胫骨近端截骨,安装国产具有三维矫形功能的牵伸矫正器,术后7 d缓慢旋转螺纹牵伸杆,矫正胫骨平台的内翻畸形.在矫正畸形的过程中患肢行膝关节及踝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 6例患者下肢术后牵仲时间为17~30 d(平均24.4 d).全部膝父节内翻畸形均获满意矫正.无一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及骨不连.2例发生钉道感染,经应用抗生素及局部换药治疗,感染愈合.6例患者拆除矫形器后获8~24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价方法评定疗效:优3例,良2例,可1例.结论 Ilizarov牵拉组织再生技术可以同期矫正胫骨平台骨折畸形愈合后膝关节的内翻畸形.
作者:洪焕玉;黄涛;张海光;王海;李宇;孙政文;葛俊波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胫骨结节上移术治疗陈旧性髌骨骨折合并髌腱挛缩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3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4例陈旧性髌骨骨折合并髌腱挛缩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58岁,平均46.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43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分类均为横断骨折,髌骨移位3~5 cm,平均4.1 cm.采用克氏针在上髌骨骨折块行骨牵引1~2周恢复股四头肌长度后,行胫骨结节上移双克氏针钢丝环绕和(或)髌骨爪固定术.结果 4例患者术后获24~47个月(平均31个月)随访.X线片示骨折于术后3~6个月(平均5个月)愈合.根据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系统评定疗效:本组患者术前评分均为差(<20分),末次随访时优2例,可1例,差1例.结论胫骨结节上移术可有效弥补髌腱挛缩长度,改善髌骨的运行轨迹,减少髌股关节的接触压力,是治疗陈旧性髌骨骨折合并髌腱挛缩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程斌;林达生;丁真奇;练克俭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腓骨长肌逆行肌瓣修复截瘫患者外踝褥疮的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0年2月采用腓骨长肌逆行肌瓣修复3例截瘫患者外踝褥疮,均为男性;年龄30~56岁,平均42.6岁.褥疮发生至手术修复时间分别为3、4、6个月,平均4.3个月.褥疮面积为2.0 cm×3.0 cm~5.0cm×7.0 cm.结果 3例患者腓骨长肌逆行肌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原褥疮处均愈合良好,无感染,褥疮未再复发.结论腓骨长肌逆行肌瓣修复截瘫患者外踝褥疮的方法简单、有效,但对非截瘫患者的应用尚需慎重.
作者:张建利;张志彬;陈志东;黄文正;武雷;李瑞平;田小运 刊期: 2011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孤立性髂骨翼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方法 2005年11月至2009年5月共收治38例未累及骨盆环的髂骨翼骨折患者,男32例,女6例;年龄25~87岁,平均47.9岁.开放性骨折7例(均为Gustilo-Andemon Ⅰ型),闭合性骨折31例.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19例,明显移位骨折19例.髂骨翼骨折患者平均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为(14.2±12.0)分(4~43分).对于开放性骨折予以急诊清创引流并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19例无移位或轻度移位患者及1例明显移位而无法手术的患者行保守治疗,其余18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果 38例患者治疗后获平均13.2个月(6~18个月)随访.骨折复位情况根据Marta标准评定:优30例,良6例.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随访期间无感染、内固定失效、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髋部劳累后疼痛,2例轻度跛行.26例恢复原工作,6例改变工作,6例仍未工作.根据Maieed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4例,良8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为84.2%.结论孤立性髂骨翼骨折临床不常见,但易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对于移位的髂骨翼骨折,良好的复位是获得满意功能结果的保证.
作者:杨庆;汪方;王秋根;高伟;李凡;黄建华;陶杰;李豪青;王谦;吴佳琦;陈豪 刊期: 2011年第07期
颈骨折是老年人致残、甚至致死的常见骨折,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正逐年增高,由此给社会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也在逐渐加剧.另外,髋部骨折伤后1年的死亡率可达30%,同时还可能造成暂时、甚至永久的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俞光荣;夏江 刊期: 2011年第07期
膝关节后交叉韧(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止点撕脱骨折多见于年轻患者[1],常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我们于2009年8月收治1例PCL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术后发现螺钉从胫骨近端前内侧穿出,报告如下.患者资料
作者:苏柯;刘颖;张世强;彭阿钦 刊期: 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