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辅助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采用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辅助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2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导航组),男8例,女13例;年龄为20 ~ 85岁,平均(65.2±4.2)岁;骨折按Garden分型:Ⅰ型2例,Ⅱ型5例,Ⅲ型9例,Ⅳ型5例.选择同期采用传统徒手定位方法手术治疗的2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总钻孔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 结果 导航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5.2±10.6) min]和骨折愈合时间[(5.3±2.5)个月]短于对照组[(85.1±11.3) min、(6.1±3.0)个月],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患者的术中透视次数[(28.5±9.8)次]、术中出血量[(9.4±7.6)mL]及总钻孔次数[(9.2±4.5)次]显著少于对照组[(48.6±8.1)次、(40.2±10.3)mL、(17.5±8.5)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航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7.6±3.1)分,对照组患者平均为(86.9±4.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导航组无一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骨折再移位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 结论 与传统徒手定位方法相比,机器人导航定位系统辅助下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设备操作相对简单、术中螺钉置入更加精准和规范等优点,实现了手术的微创化,减少了放射线的接触时间.
作者:刘建全;刘黎军;黄俊锋;尤微;王大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在膝关节软骨损伤术前风险评判和手术方案制定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共收集经手术证实的69例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男29例,女40例;年龄为15~76岁,平均46.9岁.69例患者术前均行1.5T磁共振四肢关节专用诊断仪常规检查,检查后依据Outerbridge分级标准进行分型,评估手术风险并制定相应手术方式(如钻孔术、微骨折术及自体软骨移植术).对比术中实际观察所见结果与术前MRI检查的符合情况.结果 本组69例患者术前MRI检查发现345个软骨面,其中208个软骨面MRI表现异常:Ⅰ级75个(21.7%),表现为轮廓完整或略微隆起,软骨内有点片状低或高信号;Ⅱ级39个(11.3%),表现为关节软骨变薄、缺损,但未超过全层的50%,或(和)软骨表面不光整、呈锯齿状或波浪状,软骨内有点片状高低信号混杂影,关节腔内可见积液信号;Ⅲ级43个(12.5%),表现为软骨明显变薄,软骨局部缺损超过全层50%,多有关节腔内积液;Ⅳ级51个(14.8%),可见局部软骨全层缺损,缺损部位软骨下骨质暴露且伴有相邻组织结构异常.MRI检查结果(膝关节软骨损伤数量和程度)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 结论 MRI能够准确显示膝关节软骨损伤的位置、大小、范围,可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刘广红;张兵;张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对小鼠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 取64只3个月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n=32):实验组小鼠每天饮水中按30 mg/kg加入替米沙坦,对照组给予正常饮水.采用股骨截骨方法建立右股骨干骨折模型,于术后2、5、10周通过X线片、生物力学测试、组织形态学分析比较两组小鼠的骨折愈合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两组小鼠增殖细胞核抗原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的差异. 结果 术后2周X线片示实验组小鼠骨痂直径与股骨直径比值(243.7%±38.1%)显著大于对照组(178.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10周,两组小鼠骨痂直径与股骨直径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形态学结果进一步支持影像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骨形成更加显著.术后2周,实验组小鼠股骨的大抗扭转力(31.4%±5.1%)和扭转刚度(37.7%±8.6%)均显著大于对照组(16.7%±4.2%、19.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实验组小鼠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表达(53.8%±7.5%)、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39.2%±6.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6.1%±5.4%、21.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替米沙坦可能通过诱导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来促进小鼠股骨干骨折愈合.
作者:赵雄;李端;吴子祥;张扬;石磊;雷伟;颉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神经肽P物质(SP)调控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时间、浓度效应及其与Wnt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 方法 取SD大鼠第3代BMSCs,根据加入不同浓度SP将其分为4组(n=3):对照组、10-8 mol/L SP组、10-10 mol/L SP组、10-12 mol/L SP组,于培养7、14、21 d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MP-2、碱性磷酸酶(ALP)蛋白表达量.选择SP的佳浓度,根据加入刺激物不同分为3组(n=3):对照组、SP组、SP+抑制因子1(DKK1)组,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BMP-2、β-链蛋白的表达量. 结果 培养14d,10-8 mol/L SP组、10-10 mol/L SP组ALP蛋白的表达量平均分别为1.428±0.166、1.742±0.221,10-8 mol/L SP组、10-1o mol/L SP组、10-12mol/L SP组BMP-2蛋白的表达量平均分别为1.801±0.239、4.070±0.297、1.943±0.196;培养21d,10-10 mol/L SP组、10-12 mol/L SP组BMP-2蛋白的表达量平均分别为2.960±0.324、2.652±0.26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的佳浓度为10-o mol/L.培养7、14、21 d,SP组BMP-2蛋白表达量平均分别为4.300±0.297、2.290±0.175、3.160±0.234,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P+ DKK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4、21 d,SP组β-链蛋白表达量平均分别为1.553±0.210、1.471±0.170,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P+ DKK1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可以促进BMP-2蛋白的表达,且具有时间及浓度的特异性,SP促进BMP-2的表达可能与Wnt通路有关.
作者:刘军;王尚冲;金丹;付苏;刘松;邹振吕;吴建群;姜丰;曲天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观察3种不同滑槽方案的新型组合式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股骨粉碎性骨折的应力分布情况. 方法 采用64排螺旋CT对1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的股骨进行扫描(层厚为0.625 mm),获得股骨CT数据,通过Mimics10.0、Geomagic Studio 12.0等逆向工程软件获得股骨有限元模型,模拟股骨中段粉碎性骨折,分别采用A、B、C方案钢板模拟手术固定,A方案:滑槽钢板与主钢板以“微弧面”接触,B方案:滑槽钢板以内侧卡槽与主钢板接触,C方案:滑槽钢板以中间卡槽与主钢板接触.加以缓慢行走单侧股骨载荷及扭转载荷,分析3种不同固定方案钢板及股骨的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 在缓慢行走载荷及扭转载荷下,3种固定方案钢板应力分布变化趋势均匀,骨折断端周围为应力集中区域,主钢板大应力集中点均位于钢板近端第5钉孔外侧缘,A方案主钢板大应力均小(529.20、617.20 MPa);C方案滑槽钢板大应力均小(372.10、814.70 MPa),A方案次之(938.80、1059.00 MPa).A方案骨折块大应力及大位移均小(缓慢行走载荷下分别为28.68 MPa、2.411 mm,扭转载荷下分别为34.52 MPa、3.209 mm). 结论 滑槽钢板与主钢板以“微弧面”接触方案既能为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提供坚强的力学稳定性,又能减小钢板应力集中,较其他2种方案更方便固定骨碎块,有利于骨愈合.
作者:周江军;易蕊;赵敏;肖春林;刘达;吕仁发;杨俊;付美清;史柏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1990年全世界共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1 660 000例,据估计到2050年将会上升至6 260 000例[1].内固定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常用的方法,其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缩短康复时间.手术并发症包括感染、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股骨头坏死、内固定物断裂、神经血管损伤、甚至死亡[2-3].
作者:李梦男;彭阿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经皮加压钢板(PCC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且获得完整随访的10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PCCP组60例,男24例,女36例;平均年龄为(75.5±9.2)岁;骨折AO分型:A1型21例,A2型39例.PFNA组47例,男15例,女32例;平均年龄为(75.8±9.8)岁;骨折AO分型:A1型18例,A2型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PCC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均略多于PFNA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PCCP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144.0±30.1)mL]显著多于PFNA组患者[(95.8±28.2)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16.7±10.2)g/L]与PFNA组患者[(17.8±12.1)g/L]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1例患者术中出现股骨远端外侧皮质劈裂.107例患者术后获14 ~ 28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12.9±1.0)、(13.2±1.3)周]及末次随访时Parker-Palmer评分[(6.7±2.1)、(6.8±1.8)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患者股骨头颈螺钉倒钉、退钉现象(6例)显著高于PCCP组患者(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CCP和PFNA均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方式,与PFNA比较,PCCP骨折断端加压作用更强,头颈螺钉倒钉、退钉发生率更低.
作者:顾家烨;周正明;殷小军;独行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对比分析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地区成人股骨颈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地区各4家医院诊治的成人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分为3个年龄段:青年(16 ~45岁)、中年(46 ~65岁)、老年(≥66岁).将东部沿海地区4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内陆地区4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各年龄段骨折例数及骨折Garden分型等. 结果 A组1 251例,B组928例,分别占同期成人股骨近端骨折的50.55%(1 251/2 475)和51.36% (928/1 8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3.29%(1 251/38 060)和2.84% (928/32 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男女比分别为0.45:1、0.88:1,平均年龄分别为(68.8±16.5)、(64.9±18.2)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均为老年患者构成比高,分别占63.55%、5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青年患者构成比(10.31%)显著低于B组(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高发骨折类型均为GardenⅢ型,构成比分别为60.60%、7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地区成人股骨颈骨折分别占同期成人股骨近端骨折的50.55%和51.36%,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3.29%和2.84%.东部沿海地区女性患者比例、平均年龄及老年患者构成比高于西部内陆地区,而青年患者构成比、GardenⅢ型骨折患者构成比低于西部内陆地区.
作者:赵海涛;陈伟;王娟;孙然;孙涛;殷兵;王海立;李彦森;徐永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京津唐(北京、天津、唐山)地区成人股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比较股骨干骨折的地区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A组)、天津(B组)及唐山地区(C组)8家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所诊治的所有成人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等数据,总结京津唐地区成人股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对比分析3组的数据.结果 共收治1 455例成人股骨干骨折患者,占同期成人股骨骨折的17.13%(1 455/8 495),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2.72%(1 455/53 462).男女比为3.77∶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16 ~ 45岁(64.47%),高发骨折类型为32-A型(49.28%).A组、B组和C组成人股骨干骨折分别为88、235和1 132例.3组骨折高发年龄段均为16 ~ 45岁(A组占59.09%,B组占51.49%,C组占67.58%).C组患者男女比(4.93∶1)显著高于A组(2.52∶1)和B组(1.6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高发骨折类型为均32-A型,A组32-A型骨折构成比(71.59%)显著高于B组(52.34%)和C组(46.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京津唐地区成人股骨干骨折占同期成人股骨骨折的17.13%,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2.72%.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青年患者比例高,32-A型骨折常见.京津唐地区成人股骨干骨折患者存在地区差异,唐山地区男女比高,北京地区32-A型骨折构成比高.
作者:孙涛;王海立;朱燕宾;陈伟;张英泽;马信龙;韩鸿宾;周君琳;部文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20世纪60年代Letournel和Judet[1]在髋臼骨折领域的工作开启了髋臼骨折治疗的新时代,使得我们对移位髋臼骨折的治疗由保守治疗向手术治疗逐步过渡.目前髋臼骨折的治疗体系已经比较系统,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对于移位的髋臼骨折,手术治疗可以在术后5年达到75%~80%的优良率[2].
作者:吴新宝;杨明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Judet等[1]于1960年开始将髂腹股沟入路应用于髋臼骨折的治疗,并于1964年对髋臼骨折的分型及治疗方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经过创伤骨科医生的广泛应用,目前已成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耻骨上支骨折和髋臼前方骨折的经典手术入路.
作者:苏以林;闵敏;冯耀华;麦校添;王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骨盆入口缘下支撑钢板固定治疗髋臼内侧壁内侧移位的老年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3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骨盆入口缘下支撑钢板固定治疗的26例髋臼内侧壁内侧移位的老年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10例;年龄为65 ~ 85岁,平均72.5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14例,双柱骨折10例,T形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 ~ 25d,平均7.2d.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 结果 2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20 ~ 250 min,平均180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 ~ 700 mL,平均400 mL.术后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优14例,良10例,差2例,优良率为92.3%.26例患者术后获24~36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本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4~20周,平均16.5周.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评分为9~18分,平均15分;优6例,良13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73.1%.2例患者术后因发生创伤性关节炎而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患者术后伤口出现脂肪液化,换药后伤口延迟愈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患侧大腿内侧麻木感,术后3个月麻木感消失.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 结论 切开复位骨盆入口缘下支撑钢板固定治疗老年髋臼骨折,能重建髋关节的匹配及稳定性,术后患者可早期活动,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王虎;魏星;雷金来;温晓东;丛雨轩;黄海;张堃;庄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并股骨头坏死的近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3年12月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8例(28髋)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并股骨头坏死患者资料,男19例,女9例;年龄为23~58岁,平均45.7岁.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彻底清除关节内肉芽组织并常规进行术中冰冻切片检查,20例患者高倍视野中性粒细胞计数≤10个,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患者术前存在伤口窦道或高倍视野中性粒细胞计数> 10个,采用清创后关节旷置或骨水泥间隔体充填旷置,待感染完全控制后二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结果 28例患者术后获15 ~58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52.7±4.7)分提高至(93.7±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41,P=0.000).未次随访时无一例患者出现假体脱位、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溶解,按Engh固定/稳定标准评定:假体-骨界面均为骨性固定,髋臼杯位置良好、稳定,髋臼旋转中心未发生改变.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炎并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治疗方法,术中需常规进行髋关节腔内软组织术中冰冻切片检查以排除感染.
作者:甄平;周胜虎;李旭升;田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6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12例;年龄为18 ~ 62岁,平均38.6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双柱骨折16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12例,T形骨折6例,前柱骨折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于真骨盆缘上方及内侧髂骨翼处固定骨折.记录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等. 结果 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22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870 mL,引流量平均为128 mL,输血量平均为380 mL.36例患者术后获12 ~48个月(平均36个月)随访.手术并发症:闭孔神经损伤3例,髂外静脉损伤1例.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18例,良13例,差5例,优良率为86.1%.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4个月(4.5~9.0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优16例,良13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0.6%.3例患者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1例患者术后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经治疗后恢复较好. 结论 改良Stoppa入路联合髂窝入路在暴露方形区及真骨盆缘区域具有一定优势,可直视下复位并固定方形区骨折,是一种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良好手术入路选择.
作者:邹昌;方跃;屠重棋;刘雷;王光林;黄富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髋臼骨折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依然是骨科医生面临的难题.通过复习大量髋臼骨折的文献发现,对髋臼骨折如何进行佳固定的报道相对较少.生物力学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髋臼骨折后生物力学环境的改变,且可以比较解剖复位与不良复位如何改变髋关节的受力机制,联合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结果和临床结果可以更好地掌握创伤后关节炎及关节退变产生的原因.
作者:姜钰;吴新宝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小切口入路辅助经皮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小切口入路辅助经皮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的11例髋臼前、后柱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年龄为31 ~ 50岁,平均43.2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8例,双柱骨折3例.患者取平卧位,经前方腹直肌外侧小切口入路,先直视下对髋臼前柱骨折进行复位,将预弯的钢板放置于髋臼内侧面固定前柱;牵拉、撬拨复位后柱骨折后,经皮沿小骨盆环上缘向坐骨棘或坐骨结节方向打入直径为6.5 mm的空心螺钉导针,再沿导针置入顺行拉力螺钉固定后柱. 结果 本组11例患者手术切口长度为6~8 cm,平均7.0 cm;手术时间为45~115 min,平均65.1 min;术中出血量为150 ~ 550 mL,平均400.3 mL.术后按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优7例,良3例,差1例.11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6~ 10周(平均8周).术后6个月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临床疗效:优6例,良4例,可1例.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髋臼后壁异位骨化.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腹股沟疝、切口疝等并发症. 结论 经腹直肌外侧小切口入路辅助经皮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固定技术能直视下复位并有效固定髋臼前、后柱骨折,疗效良好.
作者:夏广;杨晓东;樊仕才;麦奇光;缪海雄;杜贵忠;王华;李涛;谭新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2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8例,女3例;年龄为21 ~ 55岁,平均43.2岁.骨盆骨折根据Tile分型:B型12例,C型9例;髋臼骨折根据Letournel-Judet分型:横形骨折11例,双柱骨折5例,后柱伴后壁骨折3例,前柱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15d,平均6.5d.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术后骨盆骨折复位质量按照骨盆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5例,良12例,可4例,优良率为81.0%;髋臼复位质量按照髋臼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5例,良11例,差5例,优良率为76.2%.骨盆骨折愈合时间为12 ~ 18周(平均14.5周),髋臼骨折愈合时间为12 ~ 22周(平均15.5周).末次随访时按照Majeed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0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为85.7%;按照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8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为81.0%.3例伤后合并马尾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均于术后4~6个月恢复正常.伤口感染2例,经2次清创术后感染得以控制.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等. 结论 准确诊断,合理、完善的术前规划,细致的手术操作,有效复位、手术固定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髋臼骨折,积极进行功能康复锻炼,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王鉴顺;郭晓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中2种钢板固定位置的临床疗效,探讨髋臼后壁骨折钢板的佳固定位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14年1月采用拉力螺钉结合重建钢板固定治疗的58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资料,男46例,女12例;年龄为20~67岁;左侧27例,右侧3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9d,平均7.1d.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均属于后壁骨折.58例患者均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3.5 mm重建钢板和拉力螺钉复位、固定骨折.根据钢板与螺钉固定位置不同分为2组:A组25例,钢板位于螺钉后方、远离臼缘;B组33例,钢板位于螺钉前方、靠近臼缘.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功能结果. 结果 5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年(1~5年)随访.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采用改良Matta评分标准评定:均获解剖复位.A、B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分别为(14.8±3.5)、(14.6±3.4)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73,P=0.788).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A组优8例,良11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76.0%;B组优11例,良1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1,P=0.032).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2.0%,8/25)显著高于B组患者(9.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26,P=0.015). 结论 髋臼后壁骨折使用重建钢板固定,钢板应尽量靠近髋臼前缘,在该位置钢板能提供更为牢靠和稳定的固定.
作者:陈戈;赵航;陈仲;欧艺;杨洪昌;吴照祥;袁聪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