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等中心C型臂(Iso-C)三维导航与普通透视下辅助下置入寰椎侧块和枢椎椎弓根(C1LM-C2P)螺钉的准确性. 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采用C1LM-C2P螺钉内固定治疗的30例寰枢椎不稳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6例,女14例;年龄39 ~ 52岁,平均45.6岁.根据术中辅助影像技术的不同分为Iso-C三维导航组(导航组,14例)和普通透视组(透视组,16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术中失血量、置钉准确率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 结果 导航组和透视组置入C1LM-C2P螺钉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32.1±6.4)min和(143.2±8.2)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1,P=0.093).导航组术中平均透视时间(46.8±1.4)s较透视组(65.2±2.9)s明显减少,导航组平均术中失血量(305.6±50.8) mL较透视组(472.4 ±56.1)mL明显减少,导航组和透视组分别有94.6%和82.8%的螺钉评为0级,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4个月,术后6个月颈椎X线片示骨折愈合.术后6个月导航组和透视组平均JOA评分分别为(15.2±0.2)分和(15.3±0.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56);但较术前[(9.1±1.1)分]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C1LM-C2P螺钉治疗寰枢椎不稳时,术中采用Iso-C三维导航比普通透视能显著提高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并能显著减少术中透视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作者:许世宏;杨永良;周东生;何吉亮;穆卫东;王甫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对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或肱骨近端内锁定系统(PHILOS)与其他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PHFs)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至2011年12月)、EMbase(1966年至2011年12月)、Cochrane图书馆(2011年第4期)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2001至2011年)等,搜集有关LPHP/PHILOS和其他内固定治疗PHFs的各种对照研究,对纳入的文献选择Neer评分、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SPADI)量表和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异位骨化发生率、感染率、肱骨头缺血坏死率、骨折延迟愈合率、螺钉松动率、钢板断裂率、肩峰下撞击征发生率、肱骨头半脱位发生率、肩关节活动受限发生率、肩关节疼痛发生率、二次手术率作为Meta分析的评价指标,采用RevMan 5.0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18项研究1133例患者.LPHP/PHILOS与其他内固定治疗PHFs相比,螺钉松动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0.23,95% CI(O.07,0.74),P=O.01].LPHP/PHILOS与其他内固定治疗PHFs的Neer评分优良率、异位骨化发生率、感染率、肱骨头缺血坏死率、骨折延迟愈合率、钢板断裂率、肩峰撞击征发生率、肱骨头半脱位发生率、肩关节活动受限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LPHP/PHILOS与其他内固定在特定条件下各有利弊,不能盲目扩大LPHP/PHILOS的临床适应证,治疗方案要结合患者的病情甚至经济情况综合考虑.
作者:胡稷杰;金丹;魏宽海;任高宏;余斌;王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Meta分析评价胸腰椎爆裂骨折在后路手术对椎管的间接减压与直接减压两种方式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90年1月至2012年5月)、Web of knowledge(1990年1月至2012年5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2年5月)、维普数据(库1994年至2011年5月)和万方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2年5月),获得有关后路间接减压内固定术和后路直接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对照研究,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选择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伤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作为Meta分析的评价指标,采用RevMan 5.1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7项研究479例患者,全部为中文文献,均为随机对照试验,其中间接减压组249例,直接减压组230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与直接减压相比,间接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手术时间短[MD=-57.31,95% CI(-71.99,-42.63),P<0.05]、术中出血量少[MD=-256.92,95% CI(-293.58,-220.25),P<0.05]、术后引流量少[MD=-110.30,95%CI(-186.60,-33.99),P=0.005]、并发症的发生率少[OR =0.16,95% CI(0.07,0.3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种治疗方式在伤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矫正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后路直接减压比较,间接减压在愈后效果相似的情况下,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术后并发症少、避免二次损伤等优势.
作者:雷亮;尚剑;韩昕光;刘伟;郭伟光;肖喜刚;袁绍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严重胫骨平台骨折分阶段治疗中,跨关节临时外固定支架固定是否增加终内固定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 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5例高能量损伤导致的AO分型C型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行终内固定前采用的临时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外固定组(急诊跨关节临时外固定支架固定)和对照组(长腿后托石膏制动),其中外固定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平均44.2岁;对照组33例,男26例,女7例,平均42.2岁.所有患者于行终内固定术前做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可疑患者则行下肢静脉造影,以确定是否发生DVT,比较两组患者行终内固定术前DVT的发生率. 结果外固定组与对照组分别有7例(近端4例,远端3例)和9例(近端5例,远端4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分别为31.8%和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20,P=0.716).外固定组和对照组近端DVT发生率分别为18.2%和1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86,P=0.766).两组均为无症状DVT,发生时间分别为受伤后(7.6±1.7)d和(5.2±2.8)d.结论 高能量损伤导致的严重胫骨平台骨折的分阶段治疗过程中,与石膏制动相比,使用跨关节临时外固定支架固定不会增加终内固定术前DVT的发生率.
作者:李宇能;孙宁;孙旭;吴新宝;朱仕文;王满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立体定向和尾静脉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于脊髓损伤(SCI)大鼠体内,观察移植后诱发电位的变化及移植细胞对大鼠SCI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大鼠BMSCs,移植前用免疫组化单染BrdU标记.动脉瘤夹钳夹法制作大鼠SCI模型.将45只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移植组和立体定向移植组(n=15).对照组仅造模,静脉移植组和立体定向移植组在致伤7d后分别经尾静脉和立体定向途径将标记BrdU的BMSCs悬液植入SCI大鼠体内.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测比较不同途径移植BMSCs对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结果 三组大鼠造模前和造模后7d诱发电位潜伏期及波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30 d所有大鼠潜伏期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缩短,而波幅逐渐出现不同程度升高.立体定向移植组与静脉移植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感觉诱发电位恢复均优于对照组,且立体定向移植组大鼠运动诱发电位恢复优于静脉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SCs经不同途径移植均可在大鼠脊髓内存活、迁移,明显改善SCI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且移植等量BMSCs时立体定向移植疗效优于尾静脉移植.
作者:徐小林;管雅琳;张雪青;张文治;于长申;王世民;王新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测量第1跖跗关节和舟楔关节在足部结构完整状态时受距小腿轴向应力下不同平面的运动范围,了解其活动度,为临床诊治相关足部疾患提供实验依据和参考数据. 方法 利用电子万能实验机对7个成人新鲜冰冻足部完整状态标本分别加载以0、100、400、700 N垂直负荷并采集数据.通过数字散斑相关计算软件对由图像采集仪采集的原始灰度图像进行计算,终获得第1跖跗关节在矢状面和水平面的转角位移以及舟楔关节在矢状面的转角位移. 结果 在700 N载荷下,第1跖跗关节矢状面转角位移仅为1.81°±0.63°,水平面仅为1.56°±0.59°,舟楔关节矢状面转角位移仅为1.09°±0.56°.结论 第1跖跗关节以及舟楔关节具有一定的活动度,但仍属于微动关节,在轴向负重下活动度较小.
作者:胡孙君;俞光荣;杨云峰;黄四平;王明鑫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03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改良克氏针尾折弯成一小圈的张力带内固定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42例髌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3例,女49例;年龄17~75岁,平均39.8岁.闭合性骨折131例,开放性骨折11例;新鲜骨折128例,陈旧骨折14例;骨折按照AO分型:A1型5例,A2型15例;B1型13例,B2型29例,C1型36例,C2型44例.合并伤:颅脑损伤3例,胫骨平台骨折8例,胫腓骨干骨折15例.根据改良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对功能恢复进行评定. 结果 142例患者术后获6个月至8年(平均14.6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无针尾穿破皮肤及克氏针松动滑脱、针尾痛性滑囊炎,无钢丝脱套、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根据改良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优116例(81.7%),良24例(16.9%),可2例(1.4%),优良率为98.6%.结论 改良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内固定牢靠,可提高术后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罗东斌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自制双孔导向器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自行制作双孔导向器,双针孔方向平行设计.对2009年6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28例应用PFNA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9年6月至2010年7月61例患者应用PFNA治疗,术中应用原有导向器(传统组),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共67例患者应用PFNA治疗,术中应用自制双孔导向器(自制组).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3个月内死亡率. 结果 自制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明显比传统组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获6~23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内死亡率、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内固定断裂发生,未见近端锁钉切出股骨头,颈干角未见丢失,未见明显髋内翻影响患肢功能. 结论 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应用自制双孔导向器具有操作简单、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出血量等优点.
作者:耿立杰;王修超;张施龙;陈志学;江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背侧双钢板与掌侧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28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20例;年龄31~65岁,平均50.7岁;所有骨折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按照AO分型:A3型4例,B3型2例,C1型5例,C2型6例,C3型11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双钢板组(采用背侧双钢板固定)11例和T型钢板组17例(采用掌侧T型钢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尺偏角、术后早期和远期并发症、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等.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 ~ 16个月(平均14.4个月)随访.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尺偏角、术后早期并发症、腕关节功能恢复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远期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背侧双钢板或掌侧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背侧双钢板技术手术时间相对延长,但远期并发症较掌侧钢板相对减少.
作者:文朝;潘会琴;王新;朱权;舒永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Summary Two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suggest that functional scores tended to be better for volar locked plating compared with bridging external fixation.Varying results were seen for grip strength and radiographic measurements,differences in range of motion tended to diminish over time,and no differences were seen in complication rates.Additional studies with stronger methods and adequate power should be performed to substantiate these findings and provide more definitive evidence regarding differences between volar plating and bridging external fixation in treating distal radial fractures.
作者:Branko Kopjar;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使用异体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和标准ACL重建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 前瞻性地将2008年8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ACL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使用保留残端的ACL重建术(保残组,45例)和切除残端的ACL重建术(对照组,45例),移植物均使用4股异体肌腱.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后Lysholm评分、IKDC分级、稳定性检查(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KT-1000 测量)、滑膜覆盖情况及本体感觉测试结果.结果 保残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9例和41例患者完成至少2年(平均25.7个月)的随访.保残组和对照组患者Lysholm评分分别为(96.0±6.0)分和(93.0±7.5)分,分别有97.4% (38/39)和97.6% (40/41)的患者评为IKDCA级或B级、97.4% (38/39)和97.6%(40/41)的患者Lachman试验阴性、94.9% (37/39)和87.8% (36/41)的患者轴移试验阴性、KT-1000侧-侧差值分别为(1.6±1.7) mm和(1.8±1.8) mm、滑膜覆盖分型为A或B的分别有71.4% (20/28)和70.4% (19/27)、关节位置觉侧-侧差值分别为3.6°±1.8°和3.9°±2.2°,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残组受伤至手术时间与Lysholm评分、KT-1000侧-侧差值、移植物滑膜覆盖情况和关节位置觉侧-侧差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使用异体肌腱时,保留残端重建ACL与标准的ACL重建术相比,对膝关节术后稳定性、移植物滑膜覆盖及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等无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洪雷;李旭;张辉;刘心;冯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与双束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中不保留残余组织进行比较,评估保留残余组织的作用. 方法 对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经临床检查和关节镜检查符合标准的62例双束ACL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ACL重建术中是否保留残余组织分为保残组和不保残组,每组31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年主观评估[主观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olm评分及Cincinnati评分]和客观评估(客观IKDC评分、轴移试验及Kneelax3检查). 结果 术后2年保残组的主观IKDC评分[(92.3±4.3)分]、Lysholm评分[(89.0±4.5)分]及Cincinnati评分[(91.8±4.4)分]优于不保残组[(88.2±5.2)分、(85.6±4.9)分、(87.2±6.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保残组的客观IKDC评分、轴移试验、Kneelax3检查结果与不保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所有患者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较术前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切除残余组织双束ACL重建比较,保留残余组织双束ACL重建术后膝关节主观功能恢复更好,但术后膝关节机械稳定性无明显差别.
作者:黄迅悟;冯会成;孙继桐;张爱民;蒋长亮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腘绳肌腱关节镜下加强重建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的手术疗效. 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28例(28膝)ACL部分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男22例,女6例;年龄21 ~51岁,平均31.2岁.所有患者在关节镜下根据韧带损伤部分的残端足印区位置做直径为6~7 mm的股骨隧道和胫骨隧道,取自体半腱肌腱或股薄肌腱进行加强重建.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27 ~ 54个月(平均33.6个月)随访.术后所有患者Lachman试验均转为阴性,24例为硬性终末点.术后25例患者轴移试验保持阴性,有3例患者出现轴移1+,术中关节镜检查均为损伤纤维超过50%者.KT-1000测量由术前平均为(2.1±0.4)mm改善为术后(0.6±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141,P=0.000).Lysholm评分由术前(72.8±8.6)分提高至术后(97.1±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93,P=0.000). 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加强重建ACL,有利于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
作者:徐青镭;李飞;李露嘉;黄睿;卢廷胜;万年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研究前交叉韧带(ACL)断裂伴发的半月板和软骨损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93例经关节镜检确诊为ACL断裂的青年患者,男228例,女65例;年龄18~40岁,平均28.6岁;将性别、受伤机制、病程、伤后运动水平、再伤史、体重指数(BMI)等因素作为自变量,将半月板损伤的发生部位和软骨损伤的严重程度作为因变量,利用x2检验确定影响半月板和软骨损伤的危险因素,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病程和不稳定性再伤史与半月板损伤部位有关(P<0.05);性别、受伤机制、病程、伤后运动水平、不稳定性再伤史与软骨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稳定性再伤史[OR=9.875,95%CI(5.444,17.911),P<0.05]是影响半月板损伤发生率和部位的独立危险因素;受伤机制[OR =2.441,95% CI(1.224,4.869),P<0.05]、病(1.031,1.644),P=0.027]、不稳定性再伤史[OR=4.201,95% CI(1.993,8.854),P<0.05]是影响软骨损伤发生率和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不稳定性再伤发生率随病程延长而增加. 结论 ACL断裂可导致不稳定性再伤并伴发严重的半月板和软骨损害,应早期医疗干预,恢复关节稳定性,避免不稳定性再伤,对于高能量接触性损伤者或运动要求高者尤其如此.
作者:陈刚;李箭;唐新;李棋;郑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动物模型评估保留残端对兔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生物力学意义. 方法 将50只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一侧后肢制作ACL断裂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n=25),一组行保留残端ACL重建术(保残组),另一组行去除残端ACL重建术(去残组).所有手术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腱作为移植物,并于术后12周统一将两组动物处死,行ACL大体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 结果 术后12周取材时,保残组和去残组总计50个标本关节活动度与正常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0,P=0.662).所有ACL移植物连续性完整,张力满意.保残组和去残组标本屈膝30°与90°胫骨前移距离、大拉力载荷、大拉伸距离以及刚度所占正常侧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残组中残端存活组和残端失效组标本屈膝30°与90°胫骨前移距离、大拉力载荷、大拉伸距离以及刚度所占正常侧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保留残端重建ACL不能显著提高术后兔ACL的生物力学性能.
作者:宋关阳;张晋;李旭;陈星佐;李岳;冯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带线锚钉结合改良Brostr(o)m法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间收治16例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19 ~31岁,平均23.6岁;均有踝关节外侧轻度肿胀、疼痛、不稳感,均为6个月以上的陈旧性损伤,而且经过3~6个月康复训练无改善,反复扭伤.均采用带线锚钉技术结合改良Brostr(o)m法修复,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采用Good 症状评级标准对患者术后主观感觉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 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92.06±3.13)分]、距骨前移距离[(3.19±1.17) mm]、距骨倾斜角度(4.69°±1.35°)均较术前[(65.00±6.65)分、(11.38±2.23) mm、13.44°±2.25°]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Good症状评级标准:Ⅰ级8例,Ⅱ级6例,Ⅲ级2例,优良率为87.5%.结论 在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中应用带线锚钉结合改良Brostr(o)m法解剖修复韧带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陈刚;陈封明;任鹏;李兵兵;陈立;周阳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