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年10期文献
  • 胸大肌三角肌入路和肩关节前外侧劈开三角肌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胸大肌三角肌入路与肩关节前外侧劈开三角肌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45例新鲜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28例;年龄52 ~ 85岁,平均62岁.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常规组(采取胸大肌三角肌入路,20例)和微创组(采取肩关节前外侧劈开三角肌入路,25例),均置入锁定钢板固定.分析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与术后并发症及术后3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Constant评分,随访复查患肩的正位X线片.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7 ~ 26个月(平均17个月),无失访、死亡病例,无切口感染.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77~91 d,平均83 d.微创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及术后3个月微创组患者Constant评分[(57.8±6.5)、(84.0±6.8)分]均优于常规组[(42.6±6.4)、(78.2±7.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微创组患者Constant评分[(85.4±6.1)分]与常规组[(84.7±6.6)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组术中2例患者出现头静脉损伤患者. 结论 肩关节前外侧劈开三角肌入路较传统的胸大肌三角肌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损伤更小、恢复更快的特点,且短期疗效较佳.

    作者:叶家宽;叶福生;钟亮;洪俊毅;余斌佳;郑博;王伟;高军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外侧柱单钢板固定治疗肩胛骨体部骨折的初步疗效

    目的 探讨外侧柱单钢板治疗肩胛骨体部骨折的初步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8月采用外侧柱单钢板治疗明显移位的15例肩胛骨体部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3例;年龄22 ~ 50岁,平均38.5岁.记录患者返回正常工作或活动的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肩关节Constant评分和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DASH).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8~14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7.5周.所有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血肿、肩胛上神经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肩关节持续性疼痛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返回正常工作或活动的时间为2.5~4.0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Constant评分平均为79.5 ~ 95.0分(平均90.0分),其中优14,良1例;DASH评分为1.5~11.0分(平均6.5分). 结论 外侧柱单钢板固定治疗肩胛骨体部骨折可以获得满意复位、相对稳定固定及良好的近期疗效.

    作者:敖荣广;禹宝庆;黄建明;施继飞;周建华;顾龙殿;李承;姜新华;朱雅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改良Schatzker分型

    目的 提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改良Schatzker分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根据胫骨平台骨折端有无垂直压缩,将2010年5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205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各自进一步分出2种亚型:垂直压缩型(Ⅴa型27例、Ⅵa型39例)66例和非垂直压缩型(Ⅴb型42例、Ⅵb型97例)139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比较垂直压缩和非垂直压缩型患者的各项主要临床指标:性别、年龄、损伤侧别、受伤机制、是否存在合并伤、肢体短缩长度、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入路、手术复位情况、术后负重时间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 结果 205例患者术后获7 ~32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Schatzker Ⅴa、Ⅵa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性别、损伤侧别、手术复位情况、术后HSS膝关节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与Schatzker Ⅴb、Ⅵb型患者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受伤机制、是否存在合并伤、肢体短缩长度、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入路、术后负重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Schatzker分型能反映复杂垂直压缩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特点,可为其治疗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作者:刘飞;刘曦明;蔡贤华;闫威;黄进成;潘昌武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反球型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

    目的 探讨反球型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反球型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且随访时间≥1年的40例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32例;平均年龄为73.4岁(67~86岁).主力侧受累24例.新鲜骨折或骨折脱位3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1.4d;骨折根据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或骨折脱位5例,四部分骨折或骨折脱位22例,头劈裂3例.陈旧性损伤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509.0 d;骨折合并锁定脱位7例,陈旧性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3例. 结果 4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4.9个月(12 ~ 60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平均为134.9°,外旋平均为24.7°,内旋平均为第3腰椎水平;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平均为0.9分(0~5)分,美国肩肘外科医师评分平均为77.3分(50 ~98分);Constant评分平均为73.4分(44 ~90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评分平均为28.1分(19 ~ 34分).1例患者术后出现肩峰应力骨折.无感染、假体松动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反球型人工肩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术后大、小结节愈合率较高.

    作者:姜春岩;李奉龙;鲁谊;朱以明;吴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有限切开卵圆钳辅助引线微创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

    目的 探讨采用有限切开卵圆钳辅助引线微创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效果与优势. 方法 对自2011年8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有限切开卵圆钳辅助引线微创技术治疗的97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9例,女28例;年龄16 ~ 66岁,平均35.6岁;左侧60例,右侧3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l~7d,平均3.2d.于跟腱断端凹陷处、跟腱内侧缘再偏内约1 cm行长2~3 cm的纵形切口,通过卵圆钳导入缝线,微创缝合修复跟腱.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6个月.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7 ~50 min,平均43.2 min.4例患者的切口局部有渗出,经换药好转愈合;1例患者伤口浅表感染行清创缝合.92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并于术后3周拆线.4例患者于6个月内发生再次跟腱断裂,再次手术行跟腱断端的端端对合.未见腓肠神经激惹患者.术后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为84 ~97分,平均92分. 结论 有限切开卵圆钳辅助引线微创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及容易开展等特点,是一种实用的手术技术.

    作者:王旭;王晨;张超;黄加张;马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断端成骨能力区域划分对锁定钢板桥接技术联合植骨治疗骨不连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断端成骨能力区域划分对锁定钢板桥接技术联合植骨治疗骨不连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38例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02例,女36例;年龄12 ~ 73岁,平均38.6岁.骨不连部位:肱骨干20例,胫腓骨45例,股骨干73例(股骨近端25例和股骨中下段骨48例).骨不连分型:萎缩型42例,缺血型86例,假关节型10例.术中将骨不连断端分为成骨失活区(瘢痕组织、硬化死骨组织)及成骨活跃区(正常骨痂形成组织),植骨范围完全跨越成骨失活区,桥接成骨活跃区.所有患者均采用锁定钢板桥接技术联合植骨治疗,如植骨块> 2cm,植骨块前侧附加重建接骨板固定.术后记录骨不连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采用相应评分标准评定各部位术后功能.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 ~ 24个月(平均12.4个月)随访.134例患者骨不连于术后5~10个月(平均6.3个月)获愈合.20例肱骨干骨不连患者Constant评分平均为91.2分,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为90.7分;45例胫腓骨骨不连患者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S)评定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100%,Kofoed评分评定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3.3% (42/45);25例股骨近端骨不连和48例股骨中下段骨不连患者分别采用Sanders评分和AKSS评分评定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6.0% (24/25)和95.8%(46/48).所有患者均无感染、双下肢不等长、取骨区疼痛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成骨活跃区与成骨失活区之间存在明显的成骨差异,采用锁定钢板桥接技术联合自体骨植骨治疗时,植骨块应完全跨越成骨失活区,可大程度发挥成骨效应.

    作者:薛汉中;孙亮;李忠;卢代刚;王谦;马腾;付亚辉;张堃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弹性髓内钉固定技术治疗儿童孟氏骨折

    目的 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ESIN)固定技术治疗儿童孟氏骨折的适应证和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治疗并完成随访的27例儿童孟氏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12例;受伤时年龄为4.0~13.3岁(平均7.3岁).左侧12例,右侧15例.骨折按Bado分型:Ⅰ型19例,Ⅲ型5例,Ⅳ型3例.1例Ⅳ型尺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钢板固定,桡骨骨折行ESIN固定;其他患者尺骨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ESIN固定.2例患者肱桡关节行切开复位,其余均为闭合复位.术后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复位效果,末次随访时按Bruce-Harvey-Wilson评分系统评定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0 ~31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完全愈合(骨痂成熟、髓腔再通)时间为12 ~ 33周,平均20周.完成固定后的X线片示骨折复位情况:22例为优,5例为良.末次随访时按Bruce-Harvey-Wilson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26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术后未发生骨化性肌炎、volkmann缺血挛缩和皮肤激惹或针尾外露等并发症. 结论 ESIN固定技术简单实用、创伤小、并发症少,对于保守治疗失败或伴有Gustilo Ⅰ型开放性伤口的儿童孟氏骨折,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作者:张骥;冯超;代少君;郭源;王满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一期植骨在锁定钢板治疗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一期植骨在锁定钢板治疗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术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3年2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39例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26例;年龄22~81岁,平均58.8岁.骨折均为嵌插型,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15例,三部分骨折15例,四部分骨折9例.术中一期植异体松质骨20例(植骨组),未植骨19例(未植骨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肩关节Constant评分、相对健侧Constant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肱骨头高度丢失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39例患者术后获12 ~36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植骨组与未植骨组患者平均Constant评分分别为(77.2±11.7)、(68.7±l3.8)分,相对健侧Constant评分分别为83.9%±10.4%、74.3%±l2.8%,平均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9±2.1)、(3.2±1.8)分,植骨组患者术后肱骨头高度丢失[(1.1±1.3)mm]明显小于未植骨组[(3.3±4.0) mm],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二次手术率(10.0%)均低于未植骨组(42.1%、21.1%),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术中一期植异体松质骨不仅能使肱骨头得到有效的支撑、减少术后肱骨头高度的丢失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获得更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唐三元;陈云丰;曾浪清;杨辉;魏海峰;张闻;唐天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使用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并获随访的22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15例,女7例;年龄18 ~ 57岁,平均32岁;交通伤9例,机器伤7例,重物砸伤4例,蛇咬伤2例;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2cm×1 cm~10cm×5cm.病程1~60 d.急诊入院13例患者一期给予清创,皮肤软组织缺损二期给予皮瓣转移.所有穿支血管术前均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下探查定位,有条件者联合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CTA)探查,穿支皮瓣的穿支口径为0.8~1.2 mm.末次随访时根据张浩等的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皮瓣状况并根据关节总的活动度(TAM)评分评估手部功能.结果 CDFI定位术中穿支血管位置符合率为97.5% (39/40),联合应用CTA定位的穿支血管术中符合率为100%.皮瓣面积为3.0cm×1.5 cm~12.0cm×7.0cm.术中供区直接缝合18例,游离植皮4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0.5 ~16.0个月(平均9.5个月).术后所有皮瓣均存活良好,蒂部平整,外形修复满意.末次随访时根据张浩等的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皮瓣评分为9~ 10分;根据TAM评分评估手部功能:优19例,可3例. 结论 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较薄、皮肤柔软、切取方便、血管解剖恒定、损伤小,修复手部创面外形好,有一定优势.

    作者:董凯旋;徐永清;范新宇;王毅;何晓清;徐龙江;苏锡雄;龙海;许立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万古霉素阳离子脂质体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魔芋葡苷聚糖支架的制备与降解及药物的体外释放研究

    目的 制备万古霉素阳离子脂质体(CLV)复合的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魔芋葡苷聚糖(n-HA/CS/KGM)支架,探讨其在模拟体液中的释放特性. 方法 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CLV,将其与n-HA/CS/KGM支架复合,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复合支架中CLV的形态;采用中国药典推荐的方法Ⅲ溶出装置,研究CLV体外从支架释放的性质和特点,以及6种不同CLV和KGM含量对支架释药行为的影响. 结果 扫描电镜观察显示:CLV复合n-HA/CS/KGM支架完整保存了CLV的结构,首先从支架中释放的主要是CLV而不是游离药物;CLV从支架中释放1h内可以观察到“爆释”现象,整个释放过程可以用基于Frutos等提出的数学模型的改良公式进行良好模拟.无论是KGM还是CLV在支架中的含量对支架的释放行为均有显著影响:当加入CLV的量未达到饱和之前,随着KGM成分的增加或CLV成分的减少,CLV的释放率和释放量都可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通过调整支架中KGM和(或)CLV成分的含量,可以得到不同释放速率和释放药物比率的复合支架,可满足临床应用的不同需要.

    作者:马涛;尚北城;陈庆华;徐帆;周田华;徐永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 取6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20):假手术组、损伤对照组和EGb761治疗组.假手术组行椎板切除暴露脊髓,其余2组参照改良Allen法制造脊髓损伤模型.EGb761治疗组术后每天腹腔注射1次EGb761 100 mg/kg,假手术组和损伤对照组在同一时间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l、3、7、14d行后肢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运动功能评分和足迹实验,并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染色和半胱氨酸蛋白酶-3染色观察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 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术后后肢BBB运动功能评分和足迹实验正常.术后l、3、7d损伤对照组与EGb761治疗组大鼠后肢BBB运动功能评分和足迹实验无明显差异;而术后14d,EGb761治疗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较损伤对照组高,步长较损伤对照组长,步宽较损伤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14d,损伤对照组和EGb761治疗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半胱氨酸蛋白酶-3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假手术组,术后3、7 d EGb761治疗组的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及半胱氨酸蛋白酶-3染色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损伤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Gb761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半胱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抑制伤部及邻近脊髓组织细胞凋亡来实现.

    作者:邵为;仲海燕;龚凯;闫铭;王新国;程慧;刘伟慧;刘影;陈宇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微创前置钢板固定技术对肱骨干中下段血供影响的解剖学研究

    目的 对比传统经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与微创前置钢板固定(MIAPO)技术对肱骨干中下段血供的影响. 方法 采用健康成人新鲜冷冻上肢标本6对(12具),男4对,女2对;死亡年龄54 ~ 87岁(平均68.3岁).每对为一组(左、右各一具),随机选择左、右侧分别行经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MIAPO技术后,所有标本经腋动脉灌注乳胶-四氧化三铅液,行X线片检查并解剖观察,对比分析肱骨中下段主要动脉分支的走形与手术破坏情况. 结果 全部12具标本肱骨干中下段均只有1支主要滋养动脉,分别于肱骨干前内侧面[10/12(83.3%)]和内侧面[2/12(16.7%)]进入肱骨.对于肱骨干后侧的辅助滋养动脉(共17支),MIAPO技术未予破坏(0支),而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则有不同程度的破坏(9支,52.9%).在骨膜充盈方面,MIAPO技术也优于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差异明显3对,中度差异2对,轻度差异1对. 结论 与传统经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相比,采用MIAPO技术固定肱骨中下段骨折可在避免造成术中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的同时,对肱骨中下段血供的影响较小.

    作者:薛子超;姜朝来;秦晖;胡传真;安智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创伤性骨髓炎骨缺损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

    当前,慢性骨髓炎已成为骨科主要病种之一,治疗棘手,致残率和复发率高.静脉给药效果欠佳,易产生耐药性,且手术难以彻底清创.创伤初期及术后慢性感染可导致大段骨缺损,一般采取骨移植和载药系统等方法进行治疗,但效果较差,患者甚至不得不进行截肢,对身心伤害极大,这为临床寻找满意的治疗方法提出了迫切要求.随着生物活性材料的深入研究,部分支架材料应用于临床[1],这为治疗骨髓炎带来了希望.新技术转化应用于临床需要进行临床前研究,好的同质性动物模型是关键.良好的实验动物模型可为研究者提供易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的平台,有利于各研究间的比较,进而为解决相应临床问题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对骨髓炎骨缺损动物模型构建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宋绍军;徐大波;曹烈虎;翁蔚宗;苏佳灿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治疗进展

    胫骨平台骨折又称胫骨髁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扭伤、坠落伤等轻度暴力亦可造成此类骨折.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是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占所有胫骨平台骨折的8% ~ 15%[1-5].由于受到后外侧腓骨头的遮挡,膝关节后侧又有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走行,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块的复位与固定存在诸多困难,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难点之一.近年来,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相关的研究已有不少,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胡孙君;张英琪;张世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斜T型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斜T型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适应证选择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9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资料,男46例,女33例;年龄13~ 82岁,平均47.5岁.采用斜T型钢板内固定36例(内固定组),外固定支架固定43例(外固定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指标、功能指标,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标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5.8个月)随访,内、外固定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29.0±2.7)、(30.1±4.2)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外固定组患者的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固定组B2、B3和C1型患者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均较外固定组理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2、C3型患者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和外固定组患者优良率分别为86.1% (31/36)、88.4% (38/43),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 (3/36)、11.6% (5/43),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斜T型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对于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中的B2、B3、C1型骨折应尽量选用切开复位斜T型钢板内固定,而对于C2、C3型骨折可行外固定支架固定.

    作者:朱成栋;夏建忠;乔高山;印文彩;朱乐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尺骨茎突骨折及分型对复杂桡骨远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尺骨茎突骨折及分型对复杂桡骨远端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2年12月行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的78例C型(AO分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资料,男38例,女40例;年龄25 ~ 72岁,平均55岁.根据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及其类型将患者分为3组:不合并尺骨茎突骨折36例(A组),合并Ⅰ型尺骨茎突骨折20例(B组),合并Ⅱ型尺骨茎突骨折22例(C组).术后1年从骨折愈合时间、桡骨骨折复位情况、腕关节功能、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及疼痛方面对疗效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 ~23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桡骨远端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3个月.与术前比较,术后1年,所有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组间患者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腕关节屈伸活动度、桡尺偏活动度、旋前旋后活动度、握力及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分别有9、11例患者尺骨茎突骨折未愈合. 结论 是否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及其类型,以及尺骨茎突骨折愈合与否对术后腕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对于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的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解剖复位对腕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小飞;陈廖斌;王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13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52例,女61例;年龄60 ~ 78岁,平均71.9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58例(A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55例(B组).按骨折愈合时间、掌倾角及尺偏角恢复程度、腕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腕关节Dienst功能评估标准以及术后并发症等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 ~ 20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X线片示骨折均获愈合,A组、B组患者平均愈合时间为(11.6±2.9)、(12.9±3.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组患者的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及腕关节活动度(背伸、掌屈、桡偏、尺偏)及腕关节功能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个月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滑动螺帽过早松动使骨折移位,1例患者固定钉孔处感染,经处理后功能评分均为可.B组中有1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1例患者术后出现肌腱刺激症状. 结论 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近期疗效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且远期疗效相当,而前者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作者:王剑;王钢;格日勒图;孙官文;史斌;黎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背侧单切口与桡尺侧双切口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尺桡骨中上段双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背侧单切口与桡尺侧双切口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尺桡骨中上段双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8例尺桡骨中上段双骨折患者资料,男23例,女15例;年龄16~63岁,平均25.5岁.将所有患者根据手术切口不同分为2组:前臂背侧单切口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20例(单切口组)和前臂桡尺侧双切口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18例(双切口组).观察分析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5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骨间背神经损伤情况.并于术后2、12周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评定前臂功能.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38例患者术后获6~3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单切口组与双切口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12周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切口长度、术后5d的VAS评分和术后2周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各出现1例骨间背神经损伤. 结论 背侧单切口与桡尺侧双切口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尺桡骨中上段双骨折术中暴露及中期疗效均满意,但前者术后疼痛轻,功能恢复快,且较美观.

    作者:余占洪;王志坤;谢文伟;苏厂尧;廖德允;姚汉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经皮克氏针与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严重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经皮克氏针(PP)和弹性髓内钉(TEN)固定治疗儿童严重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闭合或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的72例严重移位肱骨近端骨折的患儿资料,男43例,女29例;年龄7~15岁,平均11.2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PP组35例和TEN组37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等.两组患儿的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结果 PP组手术时间[(65±23)min]明显少于TEN组[(95±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P组患儿平均随访时间[(19.8±2.8)个月]短于TEN组[(20.3±3.6)个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8.5±3.5)周]长于TEN组[(8.0±2.5)周],术后6个月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95.9±12.8)分]低于TEN组[(96.7±13.6)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P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TE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所有患儿肩关节外观及活动正常,无疼痛,均能正常参加体育活动.两组患儿均未发生血管及神经损伤、深部感染、骨折复位丢失、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结论 PP和TEN固定均能在骨折复位后提供安全、稳定及有效的内固定,治疗效果相近,但PP固定的并发症发生率较TEN固定高.

    作者:毕波;王小林;邵景范;杨小进;李虹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Colles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调查Colles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诊治的Colles骨折患者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等数据,并对两组性别构成及年龄段分布进行对比. 结果 共诊治5 980例Colles骨折,占同期尺、桡骨骨折的31.57%(5 980/18 940),占同期全身骨折的4.73%(5 980/126 479).男2 521例(42.16%),其中11 ~ 20岁年龄段构成比高(31.14%,785/2 521);女3 459例(57.84%),其中51 ~ 60岁年龄段构成比高(31.74%,1 098/3 459).50岁以上患者中女性占80.91%(2 514/3 107),男女比为1∶4.24.A、B两组分别为3011例和2 969例,分别占同期尺、桡骨骨折的29.55%(3 011/10 191)和33.94% (2 969/8 7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占全身骨折的4.61%(3 011/65 267)和4.85%(2 969/61 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女性构成比(59.21%,1 758/2 969)高于A组(56.49%,1 701/3 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50岁以上患者构成比(55.68%,1 653/2 969)高于A组(48.29%,1 454/3 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研究提示10年期间Colles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男性Colles骨折多见于11~ 20岁,女性多见于51 ~60岁,女性及50岁以上患者呈增多趋势.

    作者:殷兵;王娟;赵海涛;李彦森;刘磊;陈伟;刘松;孙家元;张如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2008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腕舟骨骨折的流行学研究

    目的 调查并分析成人腕舟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收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5年间诊治的所有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成人腕舟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合并损伤、骨折类型等数据,总结并分析成人腕舟骨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结果 5年间共诊治成人腕舟骨骨折482例,占同期腕骨骨折的66.21% (482/728),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0.92% (482/52 225).男389例,女93例,男女比为4.18∶1.男性和女性腕舟骨骨折高发年龄段均为21 ~30岁.骨折按AO分型,B型患者多,占所有腕舟骨骨折的69.29%;AO分型A型、B型和C型男女比分别为1.75∶1、4.96∶1和3.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6).骨折按Herbert分型:B2型患者多,占39.00%;Herbert分型A型和B型男女比分别为2.50∶1和5.35∶1,中位年龄分别为35岁和30岁,以上项目A型与B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159例患者合并同侧前臂及手腕部其他部位骨折,占所有腕舟骨骨折的32.99%.合并损伤患者和未合并损伤患者的中位年龄分别为37岁和29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人腕舟骨骨折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骨折高发年龄段为21~30岁,B型骨折常见;约1/3成人腕舟骨骨折合并同侧前臂及手腕部其他部位骨折.

    作者:刘松;杨宗酉;陈伟;张如云;朱燕宾;殷兵;孙然;孙涛;赵海涛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