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通过前瞻性的研究比较高粘度骨水泥与低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严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 方法 对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老年单一严重OVCF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分为H组(采用高粘度骨水泥PVP治疗,30例)和L组(采用低粘度骨水泥PVP治疗,31例),比较每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高度恢复率及两组患者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等.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ODI评分,SF-36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后凸cobb角及伤椎椎体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其中H组(14.7°±3.4°,28%±8%)优于L组(16.5°±2.5°,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与L组骨水泥注入量分别为(4.94±0.72)、(4.89±0.75)mL,差异无统学意义(P>0.05);H组术后骨水泥渗漏率远低于L组(13.33% vs.3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防,时间平均为12个月(3~17个月).1例患者出现马尾神经症状,2例患者出现邻近椎体压缩性骨折.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区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 高粘度骨水泥与低粘度骨水泥行PVP均能快速、有效地缓解OVCF患者的疼痛,改善生活质量,但高粘度骨水泥PVP能更好地纠正后凸cobb角,恢复伤椎高度,尤其明显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提高了PVP手术的安全性.
作者:王远政;田晓滨;李波;刘洋;郭涛;张一;戴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自行研制的胫骨可调负重支具辅助治疗AO分型42-B型闭合性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连续收治的68例闭合B型胫骨干骨折髓内固定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A、B两组(n=34),其中A组患者按胫骨干骨折术后常规处理,B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术后1周加用胫骨可调负重支具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1、3、6个月患肢负重情况、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胫骨骨折影像学愈合(RUST)评分和及末次随访时Johner-Wruhs评分.结果 62例患者术后获12 ~ 18个月(平均14.7个月)随访,5例患者失访,1例患者退出试验.术后第3、6个月B组患者VAS评分平均分别为(2.5±0.8)、(0.9±0.6)分,均显著低于A组患者[(3.0±0.9)、(1.4±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A组患者的患肢负重情况平均分别为44.1%±17.5%、72.0%±17.4%、86.4%±12.5%,RUST评分平均分别为(5.4±1.4)、(8.7±1.1)、(10.3±1.1)分;B组患者患肢负重情况平均分别为53.8%±11.0%、84.1%±12.2%和94.4%±10.6%,RUST评分平均分别为(6.5±0.8)、(9.9±0.9)、(1 1.3±0.8)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为(3.3±0.7)个月,明显短于A组患者[(3.9±1.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Johner-Wruh评分示:A组优19例,良12例;B组优27例,良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型闭合胫骨干骨折髓内固定术后早期应用自行研制的胫骨可调负重支具较常规术后处理可更明显地减少患肢术后疼痛、加速骨痂生长、缩短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患者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林斌;陈志达;吴进;蔡弢艺;戴立林;曾文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孟氏骨折上尺桡关节分离程度与前臂骨间膜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估以上尺桡关节分离程度为依据的孟氏骨折新分型方法指导治疗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对2013年10月至201 5年8月收治的38例新鲜儿童孟氏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4例,女14例;年龄3~11岁,平均6.9岁.孟氏骨折按照新分型:新Ⅰ型12例,新Ⅱ型24例,新Ⅲ型2例.其中新Ⅰ型、新Ⅱ型给予MRI检查,观察患者前臂骨间膜MRI病理表现,记录不同病理改变的距离,测量上尺桡关节分离距离,分析上尺桡关节分离程度与骨间膜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标准评价术后肘关节功能. 结果 仅11例新Ⅰ型、21例新Ⅱ型患者获得完整MRI图像.32例患儿X线显示上尺桡关节分离距离为3~30 mm,平均14.5 mm.新Ⅰ型、新Ⅱ型骨折患者均伴有前臂骨间膜损伤,分别有7、18例患者伴有骨间膜断裂,4、3例骨间膜无断裂.上尺桡关节分离距离与骨间膜病理改变距离、骨间膜损伤未断裂距离、断裂距离均符合正态分布,均呈正相关(P<0.05).新Ⅰ型、新Ⅱ型孟氏骨折患者上尺桡关节分离距离平均分别为5.6、19.1 mm,骨间膜病理改变距离平均分别为29.4、54.8 mm,骨间膜损伤未断裂距离平均分别为24.1、37.8 mm,骨间膜损伤断裂距离平均分别为5.3、17.4 mm.35例患者术后获3~9个月(平均6.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肘关节HSS评分示患儿肢体功能优良率为91.4% (32/35). 结论 上尺桡关节分离程度与前臂骨间膜损伤程度存在一定正相关,骨间膜损伤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孟氏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新分型理论指导治疗的盂氏骨折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作者:连鸿凯;谢攀攀;马长生;朱智;肖新广;夏玉礼;张景义;张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的20例骨缺损患者资料.男15例,女5例;年龄18 ~69岁,平均38.4岁.开放性骨折伴骨缺损4例,感染性骨缺损16例.第1阶段常规入路行彻底的骨与软组织扩创,骨缺损长度为2~9 cm,平均6.1 cm.第2阶段手术采用内固定治疗18例,外固定支架固定2例.第2阶段距第1阶段手术时间6 ~23周,平均11.5周.末次随访时按Paley的方法分别评定骨缺损愈合和邻近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 20例患者术后获12~ 50个月(平均19.7个月)随访.1例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第1阶段需要2次手术控制感染,其余患者均1次手术后伤口顺利愈合且感染控制.第2阶段手术时4例患者发生明显诱导膜损伤和缺损.所有患者骨缺损临床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8个月).骨缺损愈合后分级均为优,均恢复负重功能,无固定器断裂和感染发生,感染无复发.末次随访时按Paley的方法评定邻近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8例,良10例,可2例,优良率为90.0%. 结论 Masquelet技术是改良的游离植骨方法,治疗骨缺损时除有手术简便、并发症少等特点外,还有骨愈合快、愈合率高及控制骨感染效果较好等优点.
作者:徐可林;王建兵;吴永伟;殷渠东;顾三军;沈友银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自体腓骨长肌腱前侧半(AHPLT)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4月期间利用自体AHPLT重建喙锁韧带治疗的24例RockwoodⅢ~Ⅴ型肩锁关节脱位的患者资料.男20例,女4例;年龄22 ~ 68岁,平均50.7岁;左侧15例,右侧9例.骨折Rockwood分型:Ⅲ型5例,Ⅳ型5例,Ⅴ型14例;20例为新鲜脱位患者,4例为陈旧性脱位患者.记录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的肩关节Constant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通过影像学分析复位是否丢失.结果 20例患者完成术后6个月及12个月随访,4例患者未获完整随访.术后6、12个月20例患者患侧Constant评分分别为81、96分,健侧均为96分.术后6个月Constant评分小于健侧;术后6、12个月Constant评分均较术前(50分)显著提高;术后12个月Constant评分较术后6个月显著提高,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20例患者患侧AOFAS的踝-后足评分均为100分,健侧为100分,健侧与患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患者患侧VAS评分分别为2、0分,均较术前(5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VAS评分比术后6个月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提示术后12个月20例患者中4例(20%)发生复位丢失,复位丢失与术后12个月Constant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1例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时诉肩关节疼痛.无锁骨、喙突骨折、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自体AHPLT移植解剖重建喙锁韧带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一种有效方法.AHPLT取腱过程安全、简单,具有足够的长度,可以作为喙锁韧带重建的一种可靠的自体韧带材料.
作者:朱昱;薛培璘;曾炳芳;柴益民;张长青;陈云丰;王宇辰;买买提艾力·吐尔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与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单节段骨搬运技术治疗的129例患者资料.男106例,女23例;年龄14 ~ 60岁,平均36.5岁.43例患者采用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Orthofix组),86例患者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Ilizarov组).术后7~10d开始行骨搬运术,按1 mm/d的速度搬运,分4次完成.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骨延长区域矿化时间、骨延长长度、带架时间、愈合指数、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受限范围、钉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3 ~216个月(平均96个月)随访.Orthofix组和llizarov组患者骨延长区域矿化时间、骨延长长度、带架时间、愈合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Orthofix组与Ilizarov组患者ADL评分生活自理轻度受限分别为6、73例,生活自理基本不受限分别为37、13例;SAS评分轻度焦虑分别为33、16例,中度焦虑分别为8、63例,重度焦虑分别为2、7例;膝关节活动度受限(15°~ 30°)分别为39、10例,膝关节活动度受限(30°~ 60°)分别为4、76例,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thofix组和Ilizarov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9.1% (34/43)、88.4% (7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Orthofix单臂轨道式外固定支架与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骨缺损的临床治疗结果无明显差异,但后期对患者生活、心理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故需要根据两种治疗方式的优点及患者自身情况来决定治疗方案.
作者:伊力扎提·伊力哈木;阿吉木·克热木;买买提明·赛依提;任鹏;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系统评价关节镜下锁骨远端切除(DCR)对合并肩锁关节炎的肩袖修复(RCR)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BM和万方数据库,查找国内外关于关节镜下DCR对合并肩锁关节炎的RCR术后临床疗效影响的相关文献,比较关节镜下DCR联合RCR患者与关节镜下只进行RCR未进行DCR患者的临床疗效,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6年5月.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RCT)和临床对照他研究(CCT)分别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和非随机研究方法指数量表(MINORS)进行质量评价. 结果 共纳入5篇文献,其中RCT文献3篇,CCT文献2篇,共计465例患者.关节镜下DCR联合RCR患者与未进行DCR患者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Constant评分、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术后肩锁关节疼痛、术后肩袖再撕裂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篇RCT文献均为中偏倚风险,2篇CCT文章的MINORS评分均为21分. 结论 关节镜下DCR对合并肩锁关节炎的RCR术后在肩关节VAS评分、Constant评分、ASE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明显优势,不推荐常规应用.
作者:任江涛;徐丛;王建松;刘向林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锚钉与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65例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9例,女26例;年龄1 8 ~58岁,平均42.6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A组33例(采用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锚钉固定),B组32例(采用锁骨钩钢板固定).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术后1、3、6个月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并复查肩关节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3个月返回工作岗位比例.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2~ 18个月(平均15.2个月)随访.A组、B组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分别为(23.9±2.3)、(26.1±3.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组Constant评分平均分别为(91.2±3.6)、(95.2±2.4)、(96.1±5.1)、(97.3±1.6)分,均高于B组[(89.2±6.1)、(91.1±1.1)、(91.2±6.2)、(92.1±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1% (2/33)、25.0% (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B组分别有31例(93.9%)、23例(71.9%)患者返回工作岗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Neer 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解剖锁定钢板结合锚钉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锁骨钩钢板,前者可避免对肩峰周围软组织的侵袭损害,使患者肩关节功能得到满意的恢复,可早期康复,并早口返回工作岗位.
作者:林三福;姚学东;戴章生;叶晖;姚金志;谢俊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肱骨远端外侧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治疗的11例Dubberley ⅡB、ⅢB型肱骨小头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33.1岁(24~ 71岁).骨折按Dubberley分型:ⅡB型7例,ⅢB型4例.所有患者均使用肱骨远端外侧解剖钢板(带支撑)固定.记录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 结果 11例患者术后获12 ~ 35个月(平均16.1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2个月(2.5~5.0个月).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肱骨小头缺血性坏死、骨折复位丢失.1例患者X线片示有创伤性关节炎表现,1例患者出现肘关节骨化性肌炎.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平均屈曲活动度为121.2°(91.3°~142.2°),平均伸直活动度7.3°(4.5°~ 13.7°);前臂旋前81.4°(53.5°~91.2°),旋后79.8°(65.3°~84.7°).末次随访时MEPS评分平均89.8分,其中优8例,良2例,中1例.结论 使用肱骨远端外侧解剖钢板(带支撑)治疗肱骨小头骨折可在直视下复位,固定牢靠,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黄海;魏星;雷金来;王鹏飞;丛雨轩;王虎;庄岩;张堃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究β-磷酸三钙对同种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腓骨嵌套式复合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取16只健康6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8),均于胫骨中上段建立长为15 mm的大段骨缺损模型,使用同种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腓骨嵌套式复合骨移植进行修复.实验组在异体骨与自体腓骨之间填充β-磷酸三钙颗粒,对照组不填充.术后当天、8周、12周行X线检查观察骨愈合情况,术后1、8、12周行骨移植区域骨密度检测,术后8、12周取材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对比两组的骨修复效果. 结果 所有动物均存活至观察时间点,伤口愈合良好,未见伤口感染或不愈合的发生.X线检查显示术后8、12周实验组骨愈合均较对照组明显.实验组:与术后1周的骨密度[(0.171 ±0.016)g/cm2]比较,术后8周[(0.293 ±0.014) g/cm2]有所升高,但术后12周[(0.274±0.014)g/cm2]较术后8周又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术后1周[(0.154±0.011) g/cm2]相比,术后8周[(0.211 ±0.008) g/cm2]上升,术后12周[(0.235±0.0l0)g/cm2]提高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2周对照组骨密度均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8、12周实验组移植区两端及髓腔内均有新骨形成连接,异体骨和自体骨结合紧密;而对照组移植区两端和髓腔内新生骨很少,异体骨和自体骨之间分离明显. 结论 同种异体骨与带血管自体骨嵌套式复合移植联合β-磷酸三钙颗粒填充可加速新生骨组织的形成,促进大段骨缺损的骨修复效果,弥补传统嵌套式复合骨移植的不足.
作者:姬传磊;樊俊俊;胡晓帆;刘斌;朱皓东;李焕章;裴国献;王臻;李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舟状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治疗非常具有挑战性.前次的手术使得患者术前评估复杂化,增加了以后手术的技术难度.骨不连愈合是预防腕关节塌陷和进行性关节炎的关键.判断手术技术因素还是治疗方法导致初次手术固定失败是必需的.CT对于确认骨不连和制定翻修手术计划特别重要.舟状骨骨不连翻修手术中骨移植物和固定装置的使用,包括不带血管蒂和带血管蒂的骨移植术及螺钉、钢板.使用不带血管蒂骨移植加螺钉固定能够达到满意的愈合率,特别是在不合并骨坏死的情况下.带血管蒂骨移植术能够提高合并骨坏死的骨不连愈合率,但对手术技术要求更高.
作者:任海亮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骨搬运技术与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 1年4月至2014年12月采用骨搬运技术与骨诱导膜技术治疗的46例感染性骨不连患者资料.男33例,女13例;年龄12 ~ 68岁,平均45.3岁;骨不连部位:胫骨40例,股骨6例.37例患者采用骨搬运技术,9例患者采用骨诱导膜技术.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 结果 46例患者术后获9~18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骨搬运技术治疗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5个月(4~ 11个月);无伤口感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骨诱导膜技术治疗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8个月(4~ 11个月);有1例患者再次感染.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评价标准评定患肢功能:优34例,良9例,中3例,优良率为93.5%.骨搬运技术治疗结果:胫骨骨不连优28例,良4例,中1例;股骨骨不连优1例,良2例,中1例.骨诱导膜技术治疗结果:胫骨骨不连优3例,良3例,中1例;股骨骨不连优2例. 结论 骨搬运技术和骨诱导膜技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的疗效均满意.根据骨缺损的部位及大小的不同,对于胫骨的,我们建议使用骨搬运技术;而对于股骨的,建议使用骨诱导膜技术.
作者:刘亮;栗树伟;李岩;王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部地区35所医院和西部地区28所医院诊治的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骨折AO分型等数据.将东部地区35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 共收集9 279例成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女比为0.66: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51 ~ 60岁(20.93%);11-A型骨折6 428例(69.27%),11-B型骨折1 912例(20.61%),11-C型骨折939例(10.12%).A组6832例,男女比为0.59∶ 1;B组2 447例,男女比为0.90∶1,两组患者性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中位年龄(58岁)大于B组(5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骨折高发年龄段均为51 ~ 60岁,构成比分别为22.03%、17.86%;两组骨折高发类型均为11-A型,构成比分别为69.45%、68.78%.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和骨折AO分犁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人肱骨近端骨折高发年龄段为51 ~60岁,高发骨折类型为11-A型,女性多于男性.东部地区女性患者比例、中位年龄和11-C型骨折构成比均高于西部地区.
作者:刘磊;邵佳申;郭家良;金霖;杨宗酉;孙家元;陈伟;王海立;殷兵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西部地区63所医院诊治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将东部地区35所医院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所医院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侧别、骨折分型等指标. 结果 共收集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3 622例,A组2 886例,B组736例.A组男1 735例,女1 151例,男女比为1.51∶1;B组男494例,女242例,男女比为2.04∶1.两组患者男女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0~5岁年龄段构成比高(48.51%,1 400/2 886),B组6~11岁年龄段构成比高(44.84%,330/736).A、B两组构成比低的年龄段均为11 ~15岁[A组为9.74% (281/2886),B组为13.45% (99/736)].A组0~5岁年龄段构成比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年龄构成比均低于B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共3 126例,其中A组2 507例,B组619例;屈曲型骨折共496例,其中A组379例,B组117例.左侧肱骨髁上骨折共2 113例,其中A组1 691例,B组422例;右侧共1 509例,其中A组1 195例,B组314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东部地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男性构成比、6~10岁及11 ~15岁构成比、屈曲型骨折构成比、右侧骨折构成比较西部地区低;0~5岁构成比较西部地区高.
作者:李佳;邵佳申;于沂阳;李石伦;刘勃;张飞;董天华;杨光;陈霄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自从1963年陈中伟[1]首次报告成功进行断肢再植以来,断肢再植逐步广泛开展起来,然而由于大肢体离断后再植过程风险大,术后全身并发症多,再植肢体的功能较差,大肢体再植技术未在临床得以推广和进一步突破.以往传统再植均是远、近端清创后,由离断肢体远断端动脉端灌洗,只能起到冲洗管腔的作用.我们应用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技术成功处理1例缺血时间为6h的上臂离断伤,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颖;邢建新;王国军;蒋继亮;王春书;王飞;杨俊生;李力毅;陈约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随着数字化技术及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借助于3D打印技术,医生可以将虚拟的影像变为实体模型,产生了一种有别于传统方法的新途径,为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理念和工作模式.其中,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骨科模型是早开展的技术之一,目前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在数据获取、模型设计、打印及应用等方面还缺乏具有参考价值的技术指导与标准.为指导、规范3D打印骨科模型在临床的应用,特制定“3D打印骨科模型技术标准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数字骨科学组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创新(Innovation)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技术创新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创新双螺旋)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