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年2期文献
  • 钛制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长螺旋形骨折

    目的 探讨钛制弹性髓内钉(TEIN)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长螺旋形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8例儿童股骨干长螺旋形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为2岁2个月至6岁,平均3.5岁;骨折类型均为长螺旋形骨折.所有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逆行穿入TEIN内固定.术后石膏或支具固定4周,4周后开始配戴支具进行不负重功能锻炼. 结果 18例患儿术后获平均13个月(9~ 20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3.5个月.末次随访时按照Flynn等提出的弹性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的疗效标准评定疗效:优17例,良1例.5例患儿钉尾刺激皮肤出现过敏“激惹”现象,拔除TEIN后迅速愈合;1例患儿患肢较对侧下肢长1.1 cm.所有患者未发生骨髓炎、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断钉、钉脱出及骨骺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TEIN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长螺旋形骨折具有创伤小、不损伤骨骺、骨折愈合良好、患肢功能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作者:徐会法;黄鲁豫;雷伟;黄耀添;刘艳武;李天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术后再手术率和并发症的系统评价

    目的 系统评价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术后再手术率、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及术后1年、2年病死率.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3年5月,获取髋关节置换(关节置换组)与内固定术(内固定组)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年内、2年以上再手术率、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及术后1年、2年病死率等.应用RevMan5.2.5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5篇RCTs,包括1 2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内固定组患者术后2年内和2年以上再手术率(包括含内固定物取出手术和不含内固定物取出手术)均高于关节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关节置换组比较,内固定组患者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显著增加[OR=8.82,95% CI(6.45,12.07),P<0.001].内固定组和关节置换组术患者后1年、2年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再手术率、手术相关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髋关节置换,但术后1年、2年病死率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推荐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

    作者:孙振辉;刘月驹;李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双源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后移植物及其走形与骨隧道定位的关系研究

    目的 利用双源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术后移植物,并评价移植物走形与骨隧道定位的关系.方法 对2012年12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76例(男33例,女43例;平均年龄为33.4岁)ACL单束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进行双源CT三维重建.根据患者ACL移植物与骨隧道的位置分为3组:撞击组22例(ACL移植物与髁间窝存在撞击),偏后组21例(胫骨隧道位置偏后),满意组33例(胫骨隧道及ACL移植物位置满意).测量并比较3组患者股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Fx、Fy)和胫骨隧道中心点的相对位置百分比(Tx、Ty). 结果 76例患者均成功重建了隧道及移植物图像.撞击组患者的Fx、Fy平均分别为22.6%±1.2%、22.4%±1.1%,Tx、Ty平均分别为53.6%±2.0%、34.7%±1.7%;偏后组患者的Fx、Fy平均分别为22.4%±1.0%、23.7%±1.4%,Tx、Ty平均分别为56.8%±0.8%、50.9%±1.3%;满意组患者的Fx、Fy平均分别为21.7%±1.0%、23.3%±1.1%,Tx、Ty平均分别为55.4%±1.6% 、43.0%±1.9%.3组患者的Fx、Fy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Tx、Ty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后组、满意组的Tx均高于撞击组,偏后组Ty>满意组Ty>撞击组Ty,以上组别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源CT能够清晰重建术后骨隧道及ACL移植物的图像,临床上可用于评估骨隧道定位与移植物走形的关系,从而指导术者改进手术.

    作者:李光政;韩先伟;张春礼;徐虎;王迎春;赵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螺旋刀片的安置位置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时两种常用螺旋刀片安置位置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应用PFNA治疗的16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按术后X线片显示螺旋刀片在股骨头的位置不同分为2组:C/C组(螺旋刀片正位及侧位均处于股骨头中心位置)87例,I/C组(螺旋刀片正位处于股骨头下1/3位置、侧位处于股骨头中心位置)79例.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尖顶距(TAD)、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 结果 C/C组8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3.6个月随访.I/C组7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3.3个月随访.C/C组与I/C组患者的骨折复位优良率分别为94.0% (78/83)、94.7% (72/76),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平均分别为(9.4±1.5)、(9.3±1.3)周,骨折愈合时间平均分别为(17.8±2.3)、(17.2±2.3)周,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分别为(89.6±4.6)、(89.3±4.7)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组与I/C组患者的TAD平均分别为(21.14±3.17)、(24.96±3.48)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2,P=0.000).两组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螺旋刀片切出或退出等并发症. 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时螺旋刀片的两种安置位置均可取得良好效果,无显著差异.

    作者:汤红伟;殷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30例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资料,男102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35.8±3.8)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为(24.5±4.3) kg/m2.统计患者术前DVT的发生率,然后将患者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受伤至检查时间、是否合并下肢骨折、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是否吸烟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果(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甘油三酯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等.对P <0.05的因素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130例患者中12例患者(9.2%)术前发生DVT.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致伤原因、受伤至检查时间、损伤严重程度评分、是否吸烟及甘油三酯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是否合并下肢骨折、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合并下肢骨折为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术前DVT的发生率约为9.2%,D-二聚体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合并下肢骨折是此类患者术前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洪雷;张晋;王雪松;张辉;沈杰威;冯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113例创伤性腘动脉损伤的诊治经验

    目的 总结创伤性腘动脉损伤的诊治经验,以期提高骨科医生对腘动脉损伤的认识和警惕性,从而避免延误诊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 13例创伤性腘动脉损伤患者,男100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33.0岁;根据Chen等提出的动脉损伤分型:A型34例,B型7例,C型72例.95例患者伤后即有肢体缺血表现,18例患者合并小腿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治疗方式:腘动脉修复94例,包括端端吻合47例,大隐静脉移植40例,小隐静脉移植3例,伴行静脉移植1例,取栓3例;保守治疗6例;小腿筋膜间室切开减张4例;截肢9例.94例行腘动脉修复术的患者受伤至动脉再通血中位时间为15.8h,其中由外院转入我院的23例患者受伤至动脉再通血中位时间为32.0 h. 结果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为3~ 147 d,平均20.0d.腘动脉损伤手术修复率为83.2%(94/113),修复后截肢19例,保肢率为79.8% (75/94).本组患者总截肢率为24.8% (28/113),受伤至截肢时间为1 ~43 d(平均10.9 d),截肢主要原因为小腿肌肉广泛坏死.外院转入患者的腘动脉损伤诊出率仅为21.7% (5/23),截肢率为30.4% (7/23).术后并发症包括软组织缺血坏死、感染22例,肌酸激酶显著升高6例. 结论 膝部外伤后要高度警惕腘动脉损伤,骨科医生应掌握其受伤机制、特点和临床表现,注意与骨筋膜间隔综合征鉴别,以做到及时识别和修复腘动脉损伤,同时要积极处理筋膜间室高压.

    作者:王娟;刘勃;陈伟;张奇;邢欣;韩梅;张英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器及髓内钉进针瞄准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目的 自行设计并研制辅助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及髓内钉进针的器械,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收治且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44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33.1±8.0)岁;术中使用自行设计并研制的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器及髓内钉进针瞄准器.对照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34.0±9.1)岁;术中不使用复位器及瞄准器.所有患者均行闭合复位顺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进针点穿针次数、导针进入骨折远端的穿针次数、需要小切口辅助复位的患者例数及骨折愈合时间等. 结果 44例患者术后获8 ~ 20个月(平均11.8个月)随访.除对照组1例发生骨不连行再次手术植骨外,其余患者无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1.7±5.5)min]短于对照组[(81.0±4.7)min],进针点穿针次数(1次)、导针进入骨折远端的穿针次数(1次)、需要小切口辅助复位的患者例数(0)均少于对照组(3次、4次、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器及髓内钉进针瞄准器操作方便,对常规闭合复位困难的股骨干骨折能很好地辅助复位,且能有效辅助髓内钉进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作者:徐海涛;盛加根;陆男吉;周祖彬;宋飒;安智全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超声判断股骨干中段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后股骨的旋转畸形

    目的 应用超声判断股骨干中段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后股骨的旋转状态并测量股骨的旋转畸形角度,探讨本测量方法的精确性. 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的20例成年股骨干中段骨折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为18 ~52岁,平均30.5岁.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闭合性骨折.骨折按照AO/ASIF分型:32A2型8例,32B1型4例,32B2型3例,32C2型5例.超声检查时间为髓内钉固定术后5~7d(平均5.7 d).术后患者取俯卧位,应用超声观测股骨粗线:分别在骨折远、近端观测股骨短轴,股骨粗线在显示器上表现为尖状强回声影;利用此影像特点,调整超声探头角度,并应用直径为60 cm的弧形量角器测量股骨的旋转畸形角度.然后通过CT测量股骨旋转畸形角度来验证超声测量方法的精确性. 结果 20例患者术后患肢应用超声测量的股骨旋转畸形角度平均为5.82°±3.38°,应用CT测量的股骨旋转畸形角度平均为6.00°±3.72°,差值平均为-0.19°±1.0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8,P=0.429).超声测量结果显示:骨折远端外旋畸形14例,内旋畸形5例,无旋转畸形1例.超声测量与CT测量的结果、旋转方向完全一致. 结论 超声观测患肢股骨粗线能准确地判断股骨干中段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术后股骨的旋转状态,并精确地测量出股骨的旋转畸形角度.

    作者:付世杰;张文云;吴希瑞;焦振清;郑占乐;张国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前路钛板加方形区螺钉联合改良后柱拉力螺钉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

    目的 探讨前路钛板加方形区螺钉联合改良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21例涉及方形区的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8例;年龄为19~ 65岁,平均41.2岁.骨折按Letournel分型:双柱骨折11例,T形骨折5例,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16d,平均6.5d.所有患者均采用单一髂腹股沟入路,用钛板加方形区螺钉联合改良后柱拉力螺钉进行内固定.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20 ~270 min,平均190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 800 mL,平均540 mL.根据改良Matta髋臼骨折复位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4例,满意复位6例,不满意复位1例.21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1.4个月(6~38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é-Postel功能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优12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1.0%.本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3.8%(5/21),其中股外侧皮神经麻痹2例,异位骨化1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 结论 前路钛板加方形区螺钉联合改良后柱拉力螺钉治疗涉及方形区的双柱骨折、T形骨折及前柱伴后半横形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临床效果良好,是治疗此类髋臼骨折的一种可行方法.

    作者:刘曦明;黄进成;蔡贤华;汪国栋;王华松;潘昌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钢板与钉棒系统固定骨盆Tile B1型损伤模型的生物力学比较

    目的 比较钢板与钉棒系统内固定支架(简称钉棒系统)固定骨盆Tile B1型损伤模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取防腐正常成人骨盆标本7具,男2具,女5具;死亡年龄平均为42.1岁.保留从L5至股骨近端中上20 cm的骨盆标本,并保留完整的耻骨联合、双侧髋关节、双侧骶髂关节及韧带等结构.将骨盆标本置于AGS-X生物力学实验机上,模拟人体正常双足站立中立位,由L5垂直向下加压至500 N,依次测量下述4种情况下的耻骨联合位移:①模拟完整骨盆(完整骨盆组);②耻骨联合切开,伴单侧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骶髂前韧带切断,模拟骨盆水平旋转不稳定Tile B1型损伤(TileB1型损伤模型组);③钢板固定骨盆Tile B1型损伤模型(钢板固定组);④钉棒系统固定骨盆Tile B1型损伤模型(钉棒系统固定组).结果 在500 N的压力下,完整骨盆组、Tile B1型损伤模型组、钢板固定组及钉棒系统固定组的耻骨联合位移平均分别为(0.121±0.025)、(4.512±0.391)、(0.358±0.051)、(0.656±0.103)mm,4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725.707,P=0.000),其中完整骨盆组<钢板固定组<钉棒系统固定组<Tile B1型损伤模型组,4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钢板与钉棒系统固定骨盆Tile B1型损伤模型均能有效恢复骨盆环的力学稳定性,钢板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于钉棒系统.

    作者:李尚政;苏伟;庄小强;白宇;陆生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改良空心螺钉固定股骨颈骨折的生物力学论证

    目的 设计一种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改良空心螺钉,并评价其力学性能. 方法 对普通螺钉进行改良,通过有限元分析寻找优侧孔直径、受力薄弱点,设计改良空心螺钉成品.采取成组设计,分为2组(n=40):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按螺钉长度不同再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4.5、5.0、5.5、6.0 cm组,每个亚组10枚螺钉,通过三点折弯实验比较改良组与常规组4种不同长度螺钉的极限载荷. 结果 改良空心螺钉侧孔开口与受力方向呈30°时,所承受的载荷大,为960 N;当呈0°和60°时,所承受的载荷低,约为500 N;侧孔开口直径与所能承受的大载荷成反比.改良组与常规组4.5、5.0、5.5 cm长螺钉的极限载荷[(706.31±5.94) MPa vs.(710.63±7.17) MPa、(597.87±6.81)MPa vs.(603.34±6.28) MPa、(553.20±6.25) MPa vs.(546.90±7.67) MPa]、断裂载荷[(861.31±8.32) MPa vs.(867.23±5.82)MPa、(778.76±7.85) MPa vs.(783.54±5.36) MPa、(715.29±10.54)MPa vs.(719.87±8.12)MP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与常规组6.0cm长螺钉的极限载荷[(436.40±6.54) MPa vs.(431.20±5.73) M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断裂载荷[(535.86±10.53) MPa vs.(580.08±9.34) M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设计的改良空心螺钉极限载荷较常规螺钉无明显差异,可提供与常规螺钉相似的力学性能.

    作者:吕厚辰;姚琦;张里程;毛智;赵喆;张立海;唐佩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Ⅱ型胶原水凝胶-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物在兔膝关节腔内成软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 以Ⅱ型胶原水凝胶为支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为种子细胞构建可注射型组织工程软骨,探讨其在膝关节腔内成软骨的情况. 方法 以兔BMSCs为种子细胞,4℃下按105/mL的浓度接种到Ⅱ型胶原水凝胶,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接种的细胞形态,并计算细胞存活率.选取2个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2只,随机分为2组(n=6):A组在兔左膝关节腔内植入装载Ⅱ型胶原水凝胶-BMSCs复合物的扩散盒,B组在兔左膝关节腔内植入装载单纯Ⅱ型胶原水凝胶的扩散盒.术后4周行左膝关节MRI检查;术后8周处死动物,通过组织学观察扩散盒中复合物在膝关节腔内的转归情况.结果 Ⅱ型胶原水凝胶-兔BMSCs复合物体外培养1h后细胞呈规则圆形,分布均匀,胞浆染成棕黑色;细胞存活率在95%以上.术后4周A组与B组MRI检查均可见游离的扩散盒影像位于外侧间室后方,形状完整无破损.术后8周A组HE染色见细胞数量较多,分布均匀,大部分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核深染,基质呈均一的粉红色;蕃红O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大量圆形、椭圆形细胞分布,周围基质呈中到强阳性.术后8周B组HE染色呈弱阳性粉红色云雾状,其中无清晰可辨的细胞结构;蕃红O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均呈阴性. 结论 Ⅱ型胶原水凝胶-BMSCs复合物能够在体生成透明软骨样组织,为其下一步在体修复大动物关节软骨缺损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张一;田晓滨;李波;孙立;胡如印;简月奎;王远政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同置钉角度下腰骶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融合的有限元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不同置钉角度下腰骶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融合的有限元生物力学性能,以确定佳的椎弓根螺钉固定角度. 方法 通过CT扫描、Mimics 13.0软件三维重建、Freeform6.0表面处理和Ansys10.0软件前处理等方法建立正常L4~S1节段有限元模型,并据此建立去除L5~S1椎间盘后椎弓根螺钉后路固定加椎间融合模型.根据不同置钉角度分为3组:模型1组:上、下位螺钉水平位内置0°,矢状位与终板平行;模型2组:上、下位螺钉水平位内置15°,矢状位与终板平行;模型3组:上位螺钉水平位内置0°、矢状位上翘15°,下位螺钉水平位内置0°、矢状位与终板平行.在这3组模型上分别加载5N·m的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左旋转扭矩载荷,计算各组钉棒结构、椎间融合器及L4~S1的应力分布值. 结果 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左旋转4种状态下,模型2组的钉棒结构、椎间融合器、L4、L5和S1的大应力值均处于低水平,前屈时分别为2.96×107、5.65×106、5.76×106、8.06×106、8.51×106 N/m2,后伸时分别为2.98×107、6.08×106、6.49×106、8.63×106、9.17×106N/m2,侧弯时分别为3.06×107、9.71×106 、2.39×106、1.14×106、8.61×106 N/m2,左旋转时分别为2.96×107、1.00×106、5.76×106、8.06×106 、8.51×106 N/m2.除左旋转以外,其他3种静载状态下模型1组的钉棒结构和椎间融合器大应力值均低于模型3组.结论 腰骶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融合时,矢状位与终板平行、水平位内倾一定角度有助于改善整体结构的应力水平,缓解螺钉和椎体结构的应力集中,从而避免断钉、断棒及螺钉松动的发生.

    作者:何仿;陆斌;李苏皖;林昊;周涛;张美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周期性应力下大鼠髓核细胞中Src蛋白磷酸化及其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周期性应力下大鼠髓核细胞中Src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及其意义. 方法 体外培养SD大鼠髓核细胞,取第2代细胞按1×105/mL的密度接种于玻片上.将玻片随机分成4组(n=8):对照组、加压0.5h组、加压1.0h组、加压2.0h组.加压0.5h组、加压1.0h组、加压2.0h组细胞以0 ~ 200 kPa的压力、0.1Hz的频率分别加压0.5、1.0、2.0h,对照组在无压力环境下培养.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磷酸化Src(pSrc)蛋白的表达.应用PP2[4-氨基-5-(4-氯苯)-7-(t-丁基)吡唑啉酮(3,4-d)嘧啶]抑制Src蛋白,另取细胞玻片,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加压6h组、PP2+加压6h组.使用荧光实时定量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3组细胞中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基因表达.结果 对照组、加压0.5h组、加压1.0h组及加压2.0h组pSrc/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灰度比值平均分别为0.244 ±0.013、0.477±0.044、0.530±0.014、0.700±0.063,4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加压0.5h组与加压1.0h组之间外,其余组别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RT-PCR检测3组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基因表达结果显示:对照组表达量低(1.001±0.039、1.004 ±0.104),加压6h组高(5.404 ±0.219、2.127 ±0.028),PP2+加压6h组居中(3.038 ±0.237、1.678±0.125),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周期性压力能促进髓核细胞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的分泌,Src蛋白磷酸化在压力传导中起信号传递作用.

    作者:高共鸣;农鲁明;周栋;谢华;蒋羽清;徐南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髋臼骨折手术入路与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髋臼在躯体承重及维持髋关节活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工业及交通事业的发展,工伤及交通伤逐渐增多,髋臼骨折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Kelly等[1]报告髋臼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 ~ 8%.自1964年Judet等[2]提出髋臼双柱理论、Letournel-Judet分型及手术治疗方式以来,切开复位内固定已逐渐成为治疗移位型髋臼骨折的“金标准”.由于髋臼解剖复杂,周围重要结构较多,且髋臼骨折多由高能量创伤所致,骨折块粉碎、骨折类型复杂,即使手术治疗复位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文献[1-30]报道为19% ~41%.Giannoudis等[3]对1 824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Meta分析显示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高达25.8%.而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存在差异[2-4,12-14,17-20,27-30].因此,手术入路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本文就髋臼骨折并发症与手术入路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以期指导正确选择手术入路,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唐天华;唐三元;杨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我国创伤流行病学的现状与未来

    随着科技和医学的进步,很多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创伤患者有增无减.目前,全世界每年创伤患者数量超过千万,2012年因创伤导致的死亡人数有500余万,约占全球总死亡人教的8.8%[1].在我国,创伤为主要死亡原因,在城市和农村地区—直稳居死亡原因的前5位,每年创伤患者达到百万人,2012年因创伤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为60余万[2].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创伤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位居死亡原因第3位[3].

    作者:姜钰;吴新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肩关节镜与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肩关节镜与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0例慢性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资料,男20例,女30例;年龄18 ~72岁,平均48.8岁.所有患者均经肩关节正位、冈上肌出口位X线片及MRI检查确诊.按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关节镜组(采用肩关节镜治疗)25例和冲击波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25例.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关节镜组与冲击波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8 ~30个月(平均24.0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关节镜组与冲击波组UCLA评分平均分别为(31.3±7.4)、(28.2±9.4)分,均高于治疗前的(9.4±5.3)、(12.4±6.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UCLA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关节镜组优良率为76% (19/25)高于冲击波组的64% (16/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和冲击波组分别有19、16例患者钙化灶全部或部分消失,其余患者钙化灶无改变.无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 结论 肩关节镜与体外冲击波在治疗慢性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相当,彻底清除钙化灶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陈茂军;谢颍涛;马国治;冉波;汪滋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关节镜下单髁置换与胫骨高位截骨治疗中重度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单髁置换与胫骨高位截骨治疗中、重度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65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单髁置换组34例,男13例,女21例;平均年龄为(60.4±7.7)岁;创伤性骨关节炎18例,原发性骨关节炎16例;采用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胫骨高位截骨组31例,男9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62.1±6.7)岁;创伤性骨关节炎14例,原发性骨关节炎17例;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等. 结果 6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7.2个月(18~36个月)随访.单髁置换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03.5±12.5) min]和术后下地时间[(4.2±0.9)d]均较胫骨高位截骨组[(114.2±14.0)min、(75.7±10.4)d]短,术中出血量[(286.6±85.4) mL]较胫骨高位截骨组[(322.5±81.6) mL]少,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评分[(90.2±3.8)分]较胫骨高位截骨组[(78.9±5.4)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高位截骨组有1例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两组患者均无感染、内置物位置不良、内置物松动、断裂及髌股关节疼痛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与胫骨高位截骨术比较,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及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治疗中、重度膝关节单间室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加松;扶世杰;汪国友;沈骅睿;郝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股骨生物柄假体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股骨生物柄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技巧与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8月应用生物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1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16例;年龄为75~95岁,平均83.5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Ⅲ型23例,Ⅳ型8例.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先在预定平面截断股骨颈,将股骨距下移复位,利用生物柄假体的顺行击入使股骨距压迫复位与固定.本组行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17例,全髋关节置换14例.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假体与骨界面的骨愈合情况,应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 结果 31例患者术后获6~45个月(平均20.5个月)随访.31例患者术后均实现了股骨柄的生物压配,术后3个月按Engh固定/稳定标准评定固定效果:均获广泛性骨长入,达骨性固定.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92.3±2.8)分,患者主观满意度好.本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假体柄移位及断裂、骨溶解、脱位及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具有良好充填效果与足够固定长度的生物柄假体、术中人工关节规范置入操作及股骨近端良好的骨与软组织修复技术,是生物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甄平;李旭升;周胜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Intertan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12例;年龄64~ 84岁,平均73.9岁.本组患者骨密度T值为-3.7~-2.5(平均-3.1).骨折AO分型:A1.2型2例,A1.3型2例;A2.1型5例,A2.2型4例,A2.3型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13d,平均7.3d.患者入院后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完善检查后行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术.患者于术后第2天开始行CPM锻炼,根据骨密度情况决定下地负重时间,其中T值<-3.0的9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下地负重锻炼,T值≥-3.0的7例患者于术后第5天开始下地负重锻炼.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0 ~105 min,平均54 min;术中出血量为70 ~400 mL,平均130 mL.16例患者术后获9~31个月(平均13.7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4~6个月,平均4.5个月.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优13例,良2例,可1例.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头颈缩短、髋内翻、股骨干骨折、内固定物失效及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an 髓内钉固定可使患者在不进行关节置换的前提下早期负重活动,疗效良好,是一种可选择的良好方法.

    作者:孟国林;刘建;裴国献;段春光;高嘉锴;程建岗;龙卓毓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