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大鼠股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取20只10周龄健康SD雌性大鼠,制作大鼠左后肢股骨缺损模型.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n=10):A组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B组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并行血管移植.分别于术后1周(n=3)、4周(n=3)、8周(n=3)取材,另1只备用,行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观察大鼠股骨缺损处新生骨生成和支架材料降解的情况.结果 放射学结果显示:术后l周,A组与B组大鼠新生骨体积/总体积平均分别为5.47%±1.90%、8.49%±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周,A组大鼠新生骨体积/总体积(17.54%±2.04%、39.73%±4.01%)均显著低于B组大鼠(25.32%±2.15%、53.22%±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周,A组大鼠剩余支架体积/支架总体积平均分别为97.33%±2.52%、80.60%±4.00%,B组平均分别为95.67%±3.51%、75.22%±6.20%,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A组大鼠剩余支架体积/支架总体积(65.46%±4.51%)显著高于B组大鼠(50.19%±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术后8周,B组的材料与骨融合更为紧密,支架内部降解率高,成骨活性好. 结论 血管化组织工程骨能有效促进大鼠新生骨的形成,加速材料的降解,提高骨缺损的修复效果.
作者:李东林;程朋真;江慧杰;王继猛;高祎;张帅帅;曹天庆;李俊琴;王春梅;杨柳;裴国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锁定钢板已被广泛应用于关节周围骨折、粉碎性及骨质疏松骨折固定,而临床内固定物取出时有发生,涉及锁定钢板取出困难的事件也逐渐增多.临床关注内固定物取出困难相关问题的研究报道较少.螺钉滑丝、螺纹错扣及冷焊接是导致锁定钢板螺钉取出困难的主要原因,目前报道的取出技术包括不需要特殊器械的简单实用技术和需要特殊器械的复杂技术.内固定物取出困难将会导致手术时间延长、二次更大创伤、金属碎屑残留等风险.预防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导致锁定钢板及螺钉取出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取出技术总结,将有助于骨科医师术中加以预防和应对.
作者:王威;蔡贤华;黄朝靖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急性肩锁关节脱位是肩部常见的一种损伤.虽然大多数骨科医师认为Rockwood Ⅰ、Ⅱ型急性肩锁关节脱位采取非手术治疗,Ⅳ~Ⅵ型采取手术治疗,但是对于急性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治疗尚没有达成共识,可采用包括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就急性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唐国龙;方加虎;李翔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薪火相传 勇于开拓王蕾教授于198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医学院,分配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服务,广大患者至今.瑞金骨科成立于1954年,由我国骨科创始人之一叶衍庆教授创办,是国内早成立的独立骨科专业科室之一,涌现出过邦辅、柴本甫、陶锦淳、马元璋、钱不凡、蔡体栋等一大批国内著名的骨科专家.
作者:裴国献;余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根据2016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三甲医院共1 236家,其中东部561家,中部380家,西部29 5家.在3月25-26日举行的“2017中国医院竞争力论坛”上发布的“2016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排名100强”榜单显示,2016届顶级医院100强中,东部有64家,中部有19家,西部有17家,我国东部地区三甲医院发展较好.
作者:裴国献;余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为了促进创伤骨科救治理念的不断更新,鼓励中青年创伤骨科医师不断奋进,《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主办“第三届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优秀论文及经典病例大赛”.本次大赛全国共分7个赛区,分别为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东、西南、华南赛区.首场西北区大赛由西安市红会医院承办,于2017年4月1日在西安曲江宾馆成功举办.来自陕西、河南、新疆、宁夏等地的33名参赛选手以及西北区骨科医师共200余人参加了此次大赛.
作者:裴国献;余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疗效分析常用的3种评价体系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指导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94例单纯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分别用骨折复位质量评价(Rasmussen影像学评分)、膝关节功能评价[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价[36项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3种评价体系从骨折复位质量、膝关节功能、健康相关生活质量3个层面进行手术疗效评估,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检验,分析Rasmussen影像学评分、HSS膝关节评分、SF-36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94例患者术后获完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41.2个月(12 ~75个月).患者术后首次复查X线片的Rasmussen影像学评分平均(14.7±2.1)分;末次随访时膝关节HSS评分平均(81.0±13.7)分;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平均(85.5±10.0)分.HSS膝关节评分与Rasmussen影像学评分、SF-36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而SF-36总评分与Rasmussen影像学评分无相关性(P>0.05). 结论 良好的骨折复位可能是恢复膝关节功能的基础,良好的膝关节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仅做到良好的骨折复位并不一定能保证患者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在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中,仅仅关注骨折复位质量和膝关节功能可能并不够,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应受到重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袁亮;吕扬;周方;姬洪全;田耘;张志山;郭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外侧前后联合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髁的胫骨外侧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采用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外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2例累及后外髁的胫骨外侧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3 ~ 58岁,平均36.9岁.按Schatzker分型:Ⅱ型8例,Ⅴ型3例,Ⅵ型1例.先从后外侧入路处理后外髁骨折,复位满意后克氏针临时固定,再从前外侧入路处理胫骨外侧平台骨折,胫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后桡骨远端“T”形钢板支撑固定后外髁骨折.术后随访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按Rasmussen评分评定胫骨平台骨折复位情况. 结果 手术时间为110 ~ 210 min,平均143.3 min;手术出血量为100 ~300 mL,平均190.0 mL.12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0 ~24个月,平均16.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 ~24周,平均16周.末次随访时HSS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5 ~98分,平均84.6分;其中优7例,良3例,可2例;Rasmussen 放射学评分13 ~18分,平均17.1分,其中优8例,良4例. 结论 外侧前后联合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髁的胫骨平台外侧骨折,术中显露充分、可直视下复位,按先复位后外髁骨折,再复位固定前外侧平台骨折,后固定后外髁骨折的手术操作顺序,术后近期疗效满意,可有效恢复患者膝关节功能.
作者:蒋煜青;黄健;郭伟康;赖兵;王军;梁传兴;刘松浪;林伟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骨折后患者应激水平对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进度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骨折患者(骨折组)及50例健康体检志愿者(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其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及凝血功能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经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骨折患者应激水平同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骨折患者应激水平同骨折愈合进度的相关性. 结果 骨折组和对照组受试者APTT、TT、PT等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组患者SO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受试者,MDA及Fib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受试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组患者SOD水平同Fib水平呈负相关(P<0.05),MDA水平同Fib水平呈正相关(P<0.05),骨折组患者MDA水平同骨折愈合进程呈负相关(P<0.05),SOD水平同骨折愈合进程呈正相关(P<0.05). 结论 创伤性骨折可引起机体应激反应,且应激反应程度同Fib水平及骨折愈合进程关系密切,需引起重视.
作者:蔡正强;彭兰林;陈政;王庆波;郑仲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青少年肱骨小头骨折的临床特点、损伤机制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疗效. 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14例青少年肱骨小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2例;年龄12 ~ 16岁,平均13.7岁.骨折按Dubbedey分型:ⅠA型2例,ⅡA型8例,ⅢA型3例,ⅢB型1例.归纳其临床特点及损伤机制,末次随访时根据M 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定疗效,记录患侧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度及前臂旋转活动度.结果 14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均在3个月内获骨折愈合,1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13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患肘伸屈活动度平均为120.6°(110°~ 135°),患侧前臂旋转活动度平均为160.3°(150°~ 175°).末次随访时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优12例,良1例.3例患者出现轻度创伤性关节炎. 结论 青少年肱骨小头骨折通常是不伴有后髁骨折的Dubberley A型骨折,其损伤机制为在肘关节伸直过程中外翻应力作用下桡骨小头撞击肱骨小头所致,明确诊断后,切口复位内固定常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方文来;吴剑彬;汤骏;陈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肩关节盂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肩关节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骨折Ideberg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肩关节盂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 共收集225例肩关节盂骨折患者,男176例,女49例,男女比为3.59∶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31 ~40岁(23.56%);骨折根据Ideberg分型:Ⅰ型35例(15.56%),Ⅱ型58例(25.78%),Ⅲ型64例(28.44%),Ⅳ型21例(9.33%),Ⅴ型30例(13.33%),Ⅵ型17例(7.56%).A组107例,男女比为5.29∶1,平均年龄为(40.2 ±16.0)岁;B组118例,男女比为2.69∶1,平均年龄为(47.5±14.8)岁.两组患者男女比、平均年龄、年龄段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折高发年龄段为31 ~40岁(28.97%),B组骨折高发年龄段为51~ 60岁(27.12%);两组患者骨折高发类型均为IdebergⅢ型骨折,构成比分别为29.91%和27.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肩关节盂骨折高发年龄段为31 ~40岁,平均年龄呈增长趋势,男性多于女性,骨折高发类型为IdebergⅢ型.
作者:刘磊;杨宗酉;孙家元;崔蕴威;程晓东;杨延江;胡畔;陈伟;殷兵;刘松;张英泽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当今社会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基础.数字医学(digital medicine)是信息科学与医学结合的前沿交叉学科.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不断深入,形成了以数字诊断技术、治疗技术和检测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前沿交叉学科.数字化时代的高科技成果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医学实践模式.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肱骨骨折临床较常见,按照骨折部位分为肱骨近端骨折、肱骨干骨折和肱骨远端骨折[1].多节段肱骨骨折临床较少见,多为个案报道,包括肱骨近端合并肱骨干骨折[2]、肱骨近端合并肱骨远端骨折[3-4]、肱骨干合并肱骨远端骨折[5-7].2014年5月30日我院收治1例同侧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肱骨干和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患者.目前国内外较少见文献报道此类损伤.本文将该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王勇;蒋建农;张盘军;都斌;李贺;焦杰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自主研发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快速成型/术中定位器(CAD/RP/G)系统模拟臼杯假体精准植入的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10例(10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髋臼形态严重畸形的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术前髋关节CT原始数据.比较自主研发的CAD软件与Mimics v17.0软件在导入这些CT数据、重建模型、分割模型、调节臼杯植入位置和导出STL文件所需的总时间;采用自主开发的DLP3D打印机与市售的Stratasys Objet30打印机、Stratasys Demension SST1200es打印机对每例患者所生成的3种髋臼模型进行RP,比较、评估这3种打印机的成型效率和精度;评估通过髋臼定位器辅助定位的模拟手术臼杯植入的精准度. 结果 自主研发的CAD软件与Mimics v17.0软件完成术前三维分析所需平均时间分别为(7.7±1.3)、(52.5±15.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种软件生成的同一患者的三维模型进行pointbased形态对比分析,平均差异为(0.072 1 ±0.069 1)mm;DLP 3D打印机、SLA打印机和FDM打印机RP髋臼模型平均耗时分别为(5.3±0.6)、(10.8±0.5)、(9.3±0.6)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髋臼定位器辅助定位准确,臼杯在3D打印的实体髋臼模型的植入位置与目标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主研发的CAD/RP/G系统具有良好准确性和临床适用性,可以为臼杯假体准确安放提供新的辅助措施.
作者:邬培慧;刘志涛;张英琪;杨子波;盛璞义;赵光华;康焱;张志奇;傅明;廖威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单重建钢板、双重建钢板、单空心拉力螺钉、双空心拉力螺钉治疗耻骨联合分离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对5名健康志愿者行完整骨盆薄层螺旋CT扫描,获取Dicom格式的原始二维CT数据,输入Mimics 15.0软件对双侧髋骨及骶骨分别进行三维重建,通过Abqus6.13软件进行网格划分及赋值获得骨性骨盆有限元模型.通过切断单侧骶髂前韧带、骶棘韧带、骶结节韧带、耻骨上韧带、耻骨弓状韧带模拟耻骨联合分离模型.按照标准手术方式将单重建钢板、双重建钢板、单空心拉力螺钉、双空心拉力螺钉4种内固定安装至模型,加载垂直和旋转负荷进行有限元分析,记录并分析整体结构刚度、耻骨联合局部位移量、内固定物应力. 结果 垂直载荷下,耻骨联合分离间距> 25 mm,骨盆的垂直和旋转整体结构刚度由正常组的(442.738±29.946) N/mm和(10.118±1.432)N·m/Deg大幅下降至(14.754±0.876) N/mm和(0.328±0.119)N·m/Deg.双重建钢板和双空心拉力螺钉表现出佳抗垂直载荷能力,结构刚度达到(117.647±9.193)、(131.443±4.348)N/mm.在抗旋转载荷方面,双空心拉力螺钉表现佳,可以重建完整结构刚度的68.6%.对于耻骨联合局部稳定性而言,双重建钢板具有较强的局部抗旋转能力,而双空心拉力螺钉具有很好的局部抗牵拉能力,其中双空心拉力螺钉组垂直载荷下位移仅为(-0.240±0.119)imm,双重建钢板组旋转载荷下角位移仅为0.218°±0.182°.单重建钢板承受较大应力且应力集中现象明显. 结论 双空心拉力螺钉在耻骨联合分离治疗中具有生物力学优势.
作者:贺宇;周东生;邱贵兴;翁习生;崔昊旻;刘凡孝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三维图像体积融合技术研究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脊柱在支点侧屈位下六自由度(6DOF)运动特点.方法 对10名Lenke 1型AIS志愿者利用宝石CT分别获取平卧位及支点侧屈位T]至S1的平扫数据.将数据导入三维建模软件建立各椎体的模型及坐标系.利用计算机软件将2种不同体位的图像进行3D图像体积融合,获得目标区域内各椎体间的在体运动学数据. 结果 支点侧屈位下,顶椎(AV)区域:各节段主运动旋转范围为-2.57°±0.95°至-1.37°±0.65°,各节段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沿垂直轴的耦合旋转范围为-2.71°±0.48°至-1.27°±0.49°,沿冠状轴的耦合屈伸范围为0.19°±0.85°至1.51°±0.42°.上端椎(UEV)区域:各节段主运动旋转范围为-1.91°±0.76°至-2.20°±1.13°,3节段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沿垂直轴的耦合旋转范围为0.18°±0.47°至1.35°±0.52°,沿冠状轴的耦合屈伸范围为1.62°±0.41°至2.07°±0.37°.下端椎(LEV)区域:各节段在主运动旋转范围为-0.79°±0 63°至0.73°±1.09°,3节段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沿垂直轴的耦合旋转范围为-1.62°±1.05°至-0.60°±0.60°,沿冠状轴的耦合屈伸范围为-1.41°±0.87°至-0.75°±0.66°. 结论 支点侧屈位下,Lenke1型AIS脊柱各关键椎体区域均有其独特的运动及耦合机制;UEV区域耦合旋转运动方向为侧屈运动的同侧;AV和LEV区域耦合旋转运动方向为侧屈运动的对侧.
作者:陆维;陈家瑜;王龙;王均;罗浩天;王少白;陆声;徐永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一种可用于有限元分析的肩袖模型,旨在用于临床术前模拟不同肩袖损伤的建模以及肩袖手术模拟与修复效果的生物力学评估. 方法 利用1名27岁健康男性志愿者右肩Dicom格式的CT图像,建立肩胛骨、肱骨、锁骨模型;结合MRI图像与解剖知识对肩袖组织进行分离、建模;将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6.12,模拟肩关节内旋30°、外旋30°、内收30°、外展30°、前屈30°及后伸30°的解剖位置,获得肩袖肌肉的应力变化.结果 当肩关节前屈30°时,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肩胛下肌平均应力分别为52.2、223.0、90.4 kPa.当肩关节后伸30°时,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肩胛下肌平均应力分别为105.0、78.2、55.7 kPa,显示冈上肌的肌腱处应力较大,肱骨与肩胛骨产生应力小于前屈30°. 结论 该肩袖模型系统可以模拟肩关节的常见活动并获得对应的肩袖肌肉应力大小,可用于肩袖损伤模拟与手术方案仿真实验.
作者:许苑晶;杨泽政;刘至原;杨腾飞;黄文杰;李宁;王金武;戴尅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Renaissance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治疗脊柱疾病的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应用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治疗的38例脊柱疾病患者资料.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岁(12 ~69岁);腰椎骨折10例,胸椎骨折8例,脊柱畸形20例.30例患者采用椎弓根螺钉置入(PS组)治疗,8例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PV组)治疗.手术患者随机一侧采用机器人辅助技术(辅助组)治疗,另一侧采用传统技术(非辅助组)治疗,术后行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检查,PS组参照Abul-Kasimhierarchy分级系统评估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PV组评估穿刺骨道位置、穿刺所用时间及射线暴露时间. 结果 PS组30例患者总共置入208枚椎弓根螺钉:腰椎120枚,辅助组优良率达95.0% (57/60),明显优于非辅助组80.0% (4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88枚,辅助组优良率达95.5% (42/44),明显优于非辅助组77.3% (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组共8例患者24个穿刺骨道,各穿刺骨道均在椎弓根内,无一例出现骨水泥渗漏.辅助组、非辅助组穿刺所用时间平均分别为(5.5±1.4)、(17.8±7.5) min,射线暴露时间平均分别为(14.0±4.0)、(22.4±6.0)s,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enaissance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辅助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高、安全、有效;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穿刺椎体成形术手术时间短、射线暴露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方国芳;吴子祥;樊勇;付军;龚铭;崔文岗;吴铭杰;王洪;郑磊;桑宏勋;裴国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研制个性化C1/2椎弓根螺钉置入导向器,并应用于临床寰枢椎骨折的治疗并观察其早期疗效. 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共收治17例寰枢椎骨折脱位患者,将患者的颈椎CT数据导入数字骨科工作站,三维重建、数据建模,3D打印制作个性化寰枢椎导向模板;术中在导向模板辅助下置入C1、C2椎弓根螺钉,行骨折复位短节段融合固定;术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 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未发生椎弓根螺钉损伤脊髓及椎动脉等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为136 ~ 222 min,平均168.0 min;术中出血量为260 ~ 556 mL,平均356.0 mL.17例患者术后获6~-36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患者在术后4~6个月(平均4.8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患者临床疗效按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ASIA92)感觉评分由术前的(7.4±3.2)分提高至(13.1±5.9)分;运动评分由术前的(5.3±3.1)分提高至(11.7±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退出等并发症. 结论 3D制定个性化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导向器,可使复杂、高风险的寰枢椎螺钉置入手术变得准确、安全、操作简便,大幅度提高手术精确性并降低手术风险.
作者:吴星火;刘融;唐超;冯立平;徐松;陆林;杨操;刘国辉;叶哲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基于损伤控制(DCO)理论结合骨科机器人微创手术治疗合并骨盆骨折严重多发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救治的26例合并骨盆骨折的严重多发伤患者资料.男17例,女9例;年龄23~58岁,平均42.6岁.创伤严重度评分为20~ 31分(平均21.3分);骨盆骨折按照Tile分型:B2型6例,B3型3例,C2型9例,C3型8例.在DCO理论指导下,首先采取各种措施稳定生命体征,临时简单外固定骨折,然后实施以骨科机器人经皮螺钉内固定为主的有效手术治疗骨盆及其他部位骨折.记录患者接受骨折治疗手术次数、骨科机器人微创治疗骨盆骨折手术方式等指标.末次随访时按照Matta标准评定骨盆术后功能. 结果 26例患者中,19例患者使用骶髂螺钉23枚,9例患者使用耻骨支螺钉9枚,4例患者使用髋臼上螺钉6枚,2例患者使用髋臼双柱螺钉4枚.手术次数平均为2.7次,初次简单固定至第1次有效手术内固定的时间平均为5.9d,ICU住院时间平均为2.1d,接受ICU治疗的患者比率为46.2% (12/26),住院时间平均为7.3d,骨盆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79.0 d.无一例患者因骨盆骨折发生术后并发症,无死亡.末次随访时按Matta标准评价疗效:优8例,良11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73.1%.结论 基于DCO理论结合骨科机器人微创手术是治疗合并骨盆骨折多发伤的安全、有效手段.
作者:王军强;赵春鹏;韩巍;苏永刚;王满宜;吴新宝;张腾;何猛;王豫;张维军;高冠群;郭振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计算机导航技术术中辅助股骨干骨折旋转畸形矫正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使用计算机导航系统治疗的13例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 1例,女2例;平均年龄38.2岁;右侧8例,左侧5例;按照股骨干骨折Winquist分型:Ⅰ型6例,Ⅱ型3例,Ⅲ型3例,Ⅳ型1例.所有股骨干骨折均使用顺行股骨髓内钉固定治疗.新的计算机导航技术利用获取的健侧股骨的前倾角(FAV)和全长,术中实时指导复位股骨骨折、矫正殷骨的旋转畸形.术后CT扫描所有患者的两侧股骨,测量两侧FAV和全长并与术中导航数据比较.结果 术中额外增加的手术时间平均为42.8 min(35 ~55 min),术后两侧股骨长度相差平均4.2mm(2 ~9 mm).术中导航屏幕上显示的和术后从CT图像上测量的股骨FAV:健侧平均分别为34.0°±8.4°、33.5°±8.3°,患侧平均分别为31.2°±8.5°、32.8°±9.0°,无论是健侧还是患侧,术中和术后FAV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股骨间FAV的差值:术中导航测量值平均为4.8°±1.6°,术后CT图像上的测量值平均为3.8°±1.9°,两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中和术后并发症,伤口均顺利愈合. 结论 新的导航系统可以成为一种可靠的工具,术中精准地矫正股骨干骨折的旋转畸形,但导航操作时须关注每一个环节.
作者:黄晶焕;曹家庆;朱斌;沈志豪;高洪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