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0年7期文献
  • 胸腰椎骨折后路微创器械的设计及临床应用

    目的 设计一种胸腰椎骨折后路微创器械,并评估该器械在术中辅助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 设计胸腰椎骨折后路微创器械,并于2004年12月至2006年11月采用该器械术中辅助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27~56岁,平均39.1岁;损伤节段:T112例,T1266例,L136例,L33例.记录并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的恢复情况、复位丢失率,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平均(110±18)min,出血量平均(120±68)mL.术后所有患者随访14~22个月,平均19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从术前平均52.1%±2.9%恢复至术后95.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Cobb角从术前15.9°±1.6恢复至术后5.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复位高度丢失率平均12.1%±0.2%,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和后凸 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见感染、腰背酸痛病例,未见术后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结论 自行研制的胸腰椎骨折后路微创器械,手术应用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张强;纪玉清;胡樵;焦峰;韩磊祥;丛伟;黄勇;周秉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经皮微创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干远1/3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经皮微创内固定(MIPO)与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胫骨干远1/3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MIPO和ORIF治疗的58例胫骨干远1/3骨折患者资料,按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的AO分型进行配对,共有15对病例入选.其中男9对,女6对,ORIF组和MIPO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41.1、39.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7.1±4.9)d、(6.5±3.6)d.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总量、骨折愈合时间、恢复工作时间及局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Johnner-Wruhs胫骨骨折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ORIF组与MIPO组患者中均无大于5°成角畸形发生.ORIF组7例患者发生并发症.MIPO组1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Johnner-Wruhs评分:ORIF组优10例,良3例,可1例,差1例;MIPO组优10例,良5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1).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总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恢复工作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胫骨干远1/3骨折的治疗,ORIF与MIPO治疗效果差异不明显.

    作者:李莹;张力丹;王满宜;王呈;李宇能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9月收治17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龄23~65岁,平均37.1岁.齿状突骨折按照Anderson分型:Ⅱ型12例,Ⅲ型5例.患者均有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寰枢椎脱位按Fielding分型: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10例,Ⅳ型2例.经术前颅骨牵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行寰枢椎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17例患者共置椎弓根螺钉68枚,螺钉位置均满意.所有患者随访12~38个月(平均18个月),四肢肌力、感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0.2±2.4)分(5~15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5.7±1.9)分(1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8,P<0.05).随访时脊髓功能改善率为35%~95%,平均68.5%.无神经症状加重、硬膜破裂、椎动脉损伤、伤口感染及断钉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可为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提供牢固的三维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曾周景;叶建华;唐桂阳;赖泽新;谭通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近端重度开放性骨折的初步报告

    目的 探讨应用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胫骨远、近端严重粉碎性、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4年3月至2008年12月采用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27例严重粉碎性、开放性胫骨远、近端骨折患者,男16例,女11例;年龄13~80岁,平均56.2岁;胫骨近端骨折19例,远端骨折8例.按GustiloAnderson分型:Ⅱ型10例,ⅢA型12例,ⅢB型5例.22例患者采用Hybrid外固定支架同定,5例患者采用SheffieldHybrid外同定支架同定.必要时结合有限内固定:6例采用骨片钉固定,4例采用可吸收螺钉固定,3例采用钢丝固定.结果 27例患者术后获7~58个月(平均27个月)随访.外固定支架使用时间平均为6.0个月(4~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7个月(4~12个月).无伤口感染、神经及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仅5例发生针道局部感染,经换药后治愈.患肢功能按JohnerWruhs方法评价:优17例,良8例,中2例,优良率为92.6%.结论 应用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严萝粉碎性、开放件胫骨远、近端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可避免伤口并发症和骨小连的发生、能更好地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关系、有利于关节早期活动及避免关节僵硬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作者:杨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自导向空心松质骨螺钉改锥的力学测试及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 自行设计并研制一种用于取出空心松质骨螺钉的改锥,通过力学测试及临床应用对其实用性进行探讨.方法 自行设计自导向改锥由导向部分、六角部分、杆部和手柄组成.力学测试试验分5组,A组:窄心螺钉内插入导针(进入50 mm)后套入空心改锥,但改锥六角部分与螺钉不接触;B组:在A组基础卜将空心改锥六角部分插入空心螺钉;C组:将自导向改锥导向部分插入空心钉,但改锥六角部分与螺钉小接触;D组:在C组基础上将改锥六角部分插入空心钉;E组:将普通实心改锥六角部分直接插入空心钉.测试空心改锥、自导向改锥及实心改锥的稳定性.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26例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再次入院取钉的患者,随机分为自导向改锥组和普通实心改锥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取钉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切口长度.结果 排除相对移位的影响后,A、B、C、D、E组的侧方稳定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639,P=0.000,A组与B组、C组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与B、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D组比较差异尤统计学意义(P>0.05).自导向改锥组中39枚螺钉均顺利取出,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较普通实心改锥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导向改锥组平均失血量约5 mL,普通实心改锥组平均失血量约30 mL.结论 自导向空心改锥既有普通实心改锥的强度,又能引导和限制改锥方向,从而避免螺钉溢扣.特别适用于股骨颈骨折空心松质骨螺钉固定后的螺钉取出手术.

    作者:杨慎达;王满宜;危杰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一体成型式皮质骨生物型颈椎椎间融合器在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一体成型式皮质骨生物型颈椎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前路融合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8月至2007年1月对15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一体成型式皮质骨生物型颈椎椎间融合器置入钢板内固定术,男12例,女3例;年龄45~68岁,平均54.6岁;颈椎创伤4例,退变性11例,病变节段C3-4 2例,C4-5 6例,C5-6 7例C6-7 3例;1个节段11例,2个节段4例.颈椎不稳5例,神经根型6例,脊髓型4例.术后对比手术前后椎间隙高度、颈椎前凸Cobb角,判断术后颈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15~24个月(平均18.4个月)随访,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和颈椎前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隙高度和颈椎前凸cobb角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15例患者X线片均示椎间融合,融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2个月.结论 一体成型式皮质骨牛物颈椎椎间融合器可辅助维持脊椎的生理弧度和椎间隙的高度,提供颈椎初始及中期的稳定性,以实现椎问骨性融合及便于判断椎间融合情况.

    作者:杨进顺;廖壮文;范子文;黄文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交通伤致颈椎挥鞭样损伤的急诊诊治

    目的 总结交通伤致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特点,为急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急诊收治的交通伤所致的263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和急诊早期处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该损伤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以颈肩枕部疼痛不适和压痛常见,多数患者伤后数小时内出现症状,但约1/3患者症状迟发;影像学检查中,X线片阳性结果低,CT和MRI阳性结果高;222例保守治疗和41例手术治疗的患者,经平均7.2个月随访总体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根据交通事故中驾乘人员易出现颈椎挥鞭样损伤的创伤条件,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多数预后较好,综合应用影像学检查町避免漏诊,CT检查可以作为诊断的重要手段.

    作者:朱颉;韩敦富;吴晓翔;罗自通;皮斌;彭吉才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肘关节松解术结合带轴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

    目的 探讨应用关节松解术结合带轴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后外源性肘关节僵硬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2月至2008年4月采用肘关节松解术加带轴外固定支架治疗16例创伤后肘关节僵硬患者,男10例,女6例;年龄16-42岁,平均30.5岁.原始损伤:肱骨髁上骨折3例,肱骨髁间骨折4例,尺骨冠状突骨折1例,桡骨小头骨折5例,孟氏骨折3例.受伤至松解手术时间平均为13个月.11例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4例采用肘关节内侧入路,1例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进行肘关节松解术,术中保留维持关节稳定的主要韧带,彻底清除影响关节活动的因素,恢复关节活动度.松解完成后以带轴外固定支架固定肘关节,早期进行康复锻炼.结果 1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6个月(13~2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关节活动度从术前平均34°±26°恢复到术后9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1,P<0.05).Mayo评分由术前平均(42±11)分增加到术后(84±16)分,其中优3例,良8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68.8%,例(87.5%)患者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后未发生感染、肘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1例患者出现短暂的尺神经麻痹,2个月后症状消失.结论 肘关节松解术结合带轴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可维持肘关节的稳定性和特有位置,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林博文;王华;张晓明;谢伟平;黎伟凡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川芎嗪与自体骨膜联合运用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椎板切除术后用川芎嗪的同时在椎板缺损处植入自体骨膜预防硬膜外粘连的效果.方法 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n=12),均制作L2椎板损伤模型,A组硬膜外涂布生理盐水,B组硬膜外涂布川芎嗪,C组硬膜外覆盖自体骨膜,D组硬膜外涂布川芎嗪的同时加自体骨膜覆盖.术后12周对4组椎板切除部位进行大体观察,对粘连度、胶原含量、组织学评分及骨转化生长因子定量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B、C、D组的改良RydellBalazs粘连韧度评分、胶原含量、改良Nussvuaum组织学评分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灰度值C组与D组高于A组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运用川芎嗪和自体骨膜能有效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和形成,比单独应用川芎嗪和(或)自体骨膜预防效果好.

    作者:陈立科;徐秋香;孟国成;李强;吴波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慢病毒介导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的干细胞用于组织工程骨构建的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能够稳定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观察其成骨分化,并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材料复合培养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分4组:BMP-7和eGFI基因转染组(A组)、eGFP基因转染组(B组)、常规成骨诱导组(C组)、未转染组(D组).用G418筛选获得阳性细胞后接种于nHAC支架体外复合培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表达,判断转染效率;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ELISA检测目的基因表达,四唑盐(MTT)实验检测细胞活力,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Gomori染色榆测成骨情况;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中的黏附、生长状况.结果 慢病毒24 h对BMSCs的转染率约为90%.RTPCR检测到A组在1300 bp处出现特异性条带,其他组结果阴性;ELISA检测24 h BMP-7蛋白含量为(150.2±18.3)pg/mL,种植支架复合培养8周后BMP-7含量为(76.6±7.4)pg/mL;MTT实验显示细胞活性与未转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P活性以16 d强;扫描电镜见细胞种植nHAC支架后黏附、生长良好.结论 BMP-7可在BMSCs内稳定表达,并诱导其向成骨分化;与nHAC复合培养可构建组织工程骨.

    作者:卢向东;郭庆华;刘强;李平;韩树峰;吴斗;孙海彪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前交叉韧带损伤对膝关节侧副韧带影响的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

    目的 对前交叉韧带(ACL)损伤膝关节侧副韧带长度变化进行运动还原在体稳定性研究.方法 2008年1月至6月收治8例单侧膝关节ACL断裂而对侧膝关节止常的患者,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25.3岁;在生理负重膝关节屈曲0°、15°、30°、60°和90°时采集相互垂直的二维(2D)图像,与三维CT(3D)图像在虚拟X线投射系统进行2D/3D图像配准,还原膝关节不同角度时股骨和胫骨的相对三维位置关系,并通过韧带止点还原的方法对内侧副韧带(MCL)、外侧副韧带(LCL)进行韧带长度分析,对比两侧膝关节侧副韧带的长度差异.结果 ACL损伤后在0°、15°和30°患膝MCL长度分别为(40.16±1.63)、(39.11±1.77)、(37.86±1.84)mm,健膝分别为(38.17±1.40)、(37.63±1.37)、(36.60±1.86)mm,健、患膝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损伤后在0°、15°和30°患膝LCL长度分别为(50.23±1.18)、(50.30±1.68)、(49.26±1.67)mm,健膝分别为(52.56±1.64)、(52.30±1.48)、(51.83±1.77)mm,健、患膝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损伤后60°和90°健、患膝MCL、LCL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2D/3D图像配准技术可以实现膝火节的运动还原并获得ACL损伤后生理屈曲过程中MCL和LCL的长度变化规律.在0°、15°和30°,ACL损伤后患膝MCL长度较健膝增加,而LCL长度较健膝缩短.

    作者:李凭跃;尹庆水;黄华扬;李鉴轶;沈洪园;王泽锦;王庆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腕投掷运动时腕关节韧带长度变化的活体研究

    目的 探讨腕关节在投掷运动过程中腕关节韧带长度的变化.方法 对6例志愿者腕关节进行CT扫描,获取腕关节在投掷运动过程中的5个位置,即桡偏20°背伸60°,桡偏10°背伸30°,中立位,尺偏20°掌屈30°,尺偏40°掌屈60°时各腕骨、尺桡骨远段的三维重建图像,在重建图像基础上利用Mimics软件测得在腕关节投掷运动过程中掌、背侧腕关节韧带的长度.结果 腕关节由中立位至桡偏20°背伸60°时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尺头韧带、尺三角韧带长度显著伸长,分别延长(3.4±0.5)、(2.0±0.2)、(2.6±0.5)、(2.1±0.4)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腕关节由中立位至尺偏400掌屈60°时背侧桡腕韧带、背侧骨间韧带止于小多角骨部分长度显著伸长,分别延长(1.7 ±0.2)、(3.8 ±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月韧带、背侧骨问韧带止于舟骨部分在投掷运动过程中其长度均较中立位时旱增长趋势.结论 腕关节在桡背伸至尺掌屈运动过程中,桡舟头韧带、长桡月韧带、尺头韧带、尺三角韧带缩短,提示张力减低,背侧桡腕韧带、背侧骨间韧带止于小多角骨部分伸长,张力增大,尺月韧带、背侧骨间韧带止于舟骨部分于中立位时张力小,其变化规律有助于指导临床腕关节韧带损伤的修复.

    作者:顾晓坤;徐静;汤锦波;顾剑辉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创伤,常导致不可逆的感觉及运动功能丧失,主要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丧失和大小便功能障碍,并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等).目前,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实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严重脊髓损伤的治疗提供r新的方法.细胞移植根据移植物的不同可以大体分为神经细胞移植和非神经细胞移植,移植物包括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嗅鞘细胞、活化巨噬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等.其中胚胎干细胞移植治疗已是脊髓损伤的研究热点之一.

    作者:余将明;叶晓健;许国华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髋关节置换(HA)、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3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1年7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98例分别接受HA(HA组)、PFNA(PFNA组)、DHS(DHS组)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9例,女39例;年龄50~93岁,平均(71.6±6.4)岁.骨折按改良Evan分型:ⅠA型18例,ⅠB型21例,Ⅱ型36例,Ⅲ型23例.其中HA组45例,PFNA组21例,DHS组32例.比较3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髋功能及并发症等.结果 HA组、PFNA组、DHS组住院时间平均分别为(19.3±3.4)、(22.6±7.8)、(24.4±6.5)d,术后负重时间平均分别为(6.9±1.2)、(13.2±3.4)、(14.5±3.8)d,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平均分别为(93.2±15.6)、(88.4±14.5)、(86.7±16.4)分,HA组分别与PFNA组、DHS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A组、PFNA组、DHS组手术时间平均分别为(45.9±9.2)、(60.3±13.8)、(92.1±35.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465.2±39.8)、(92.1±38.5)、(327.6±44.2)mL,术后引流量平均分别为(306.4±26.6)、(72.9±16.3)、(93.1±20.4)mL,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和DHS组之间的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出现髋内翻2例,PFNA组术后并发股骨干骨折1例,HA组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3种手术治疗方式均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PFNA适用于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骨折和合并症较多的患者,但HA具有手术时间短、可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更适用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作者:戴兵;孟祥德;骆洪涛;张浩;司庆华;崔世光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病情评估与治疗方法选择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病情评估与治疗方法选择的意义.方法 1999年2月至2007年12月对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8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84例,女102例;年龄65~84岁,平均76.3岁.骨折按照Garden分型:Ⅱ型11例,Ⅲ型113例,Ⅳ型62例.合并内科疾病者178例(95.7%),其中患有1种合并症者93例,2种者65例,3种以上者20例.根据POSSUM评分系统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54分以上者8例,行股骨髁上牵引(A组);33~54分之间者38例,行闭合复位空心钉固定术(B组);22~33分之间者106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C组);22分以下者34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D组).通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髋Harris评分来评定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2.0~8.6年,平均7.8年.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4%(10/186),无死亡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5%.术后2年患髋Harris评分:A组为(72.5±13.2)分、B组为(80.3±7.9)分、C组为(89.7±3.6)分、D组为(91.0±4.3)分;整体优61例,良113例,中8例,差4例,优良率为93.5%.结论 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骨折类型及患者的要求等综合因素;POSSUM评分系统可作为患者健康状况的客观评价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喜才;黄海;袁培义;潘华;许丽江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下肢关节内骨折术中三维成像的图像评价

    目的 评价下肢关节内骨折术中三维成像(Axcadis orbit 3D)的图像质量.方法 2009年3月至12月对20例下肢关节内骨折患者(髋臼骨折8例、胫骨平台骨折8例及踝关节骨折4例)行术中三维成像.由5位医生按照设计的评分系统对这些图像进行评分,并与螺旋CT图像进行比较.结果 Arcadis orbic 3D术中成像满意,对皮质骨的显示及临床诊断意义方面平均得分为1.8分和1.6分,与CT得分相同.Arcadis orbic 3D对松质骨骨小梁显示比较模糊,得分3.2分,难以显示骨内病灶以及周嗣的软组织;金属伪影也比较大,平均得分为3.0分;三维重建效果也不理想,无论是表面重建技术,还是容积重建技术生成的立体三维图像都无法与螺旋CT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下肢关节内骨折手术中使用Arcadis orbic 3D临床十扰小,获得的术中三维断层图像质量能满足创伤骨科的临床需求.

    作者:阮志勇;罗从风;张博;张长青;曾炳芳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处理方法及起动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手术治疗的11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30 d内发生的并发症情况及随访86例患者术后2年内的死亡情况.结果 本组119例患者中,术后30 d内发生并发症者39例,占32.8%(39/119),其中术前无严重内科疾病者9例,占7.6%(9/119),其余30例术前合并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占25.2%(30/119).72例合并1种内科疾病的患者中,术后18例发生并发症;27例合并2种内科疾病的患者中,术后10例发生并发症.6例合并2种以上内科疾病的患者中,术后2例发生并发症.术后并发症中,肺部感染21人次,占并发症的48.8%(21/39).2年内死亡24例,其中住院期间死亡5例,术后3个月内死亡5例,术后3~6个月死亡8例,术后6~12个月死亡4例,术后1~2年死亡2例.结论 术前合并内科疾病数量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肺部感染为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起动因素.

    作者:刘智;何红英;张浩;李京生;任继鑫;郭永智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7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69例,男23例,女46例;年龄70~98岁,平均77.8岁.骨折按照Garden分型:Ⅱ型2例,Ⅲ型25例,Ⅳ型42例,在对患者进行详细术前评估和内科处理后均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5年(平均3年10个月),X线片变化情况:8例(11.6%)髋臼出现负重区轻度硬化,3例(4.3%)出现髋臼软骨磨损,未发现髋臼被磨穿者.按Harris标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优61例,良4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94.2%.术后发生上呼吸道感染3例,泌尿系统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心律失常1例,均经积极治疗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严格的术前评估和正确的手术操作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作者:肖志勤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陈旧性Lisfranc骨折脱位的治疗

    目的 探讨陈旧性Lisfranc骨折脱位的治疗,并结合现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方法 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25例陈旧性Lisfranc骨折脱位患者,男18例,女7例;平均32.0岁.按Hardcastle分型:A型4例,B型19例,C型2例.全部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2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4例,良13例,可6例,差2例.结论 陈旧性Lisfranc骨折脱位多因早期漏诊或诊断后治疗不当所致,其后期功能障碍与复位不彻底及固定不牢固有关.而解剖复位与内固定仍是治疗陈旧性Lisfranc骨折脱位的有效方法.

    作者:潘永雄;杨仲;付小勇 刊期: 2010年第07期

  • 开放性创面的治疗负压创面治疗(NPWT)与常规敷料治疗的比较

    根据2项小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和1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总结后发现,对于高能量创伤所致的骨外伤伤口的治疗,负压创面治疗(NPWT)与常规敷料治疗相比,前者可降低创面的感染率、缩短引流时间、早期伤口闭合.虽然上述3项研究均认为NPWT的疗效更优,但是,各项研究针对创伤类型和疗效的评价指标并不相同.同时,鉴于上述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小或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因此无法得出确切的循证医学结论.下一步研究应选择相似的创伤类型和治疗方法,采用严格的方法学,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分析,更有效地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

    作者:James F Kellam;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1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