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住院总费用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4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54例,女88例;年龄为24 ~ 95岁,平均69.8岁.135例采用髓内固定,7例采用髓外固定.骨折AO分型:31-A1型32例,31-A2型75例,31-A3型35例.收集内容包括基本影响因素、骨折相关因素、失血量相关因素和手术相关因素.单因素变量分析中,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应用逐步法对变量进行分析,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前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住院总费用平均为(6.9±1.0)万元,显著高于无血栓形成患者[(5.0±0.8)万元];髓内固定患者住院总费用[(5.5±1.2)万元]显著高于髓外固定患者[(4.4±0.7)万元],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t=11.750,P<0.001)、围手术期是否输血(t=2.803,P=0.006)、住院时间(t=5.949,P<0.001)和术中失血量(t=2.885,P=0.005)是影响住院总费用的相关因素. 结论 术前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围手术期接受异体输血、术中失血量增加和住院时间延长会提高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住院总费用.在确保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的前提下,应适当控制增加住院总费用的相关因素.
作者:汤文杰;王满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基于三维重建的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程度与内固定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63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61例,女102例;平均年龄为55.7岁.骨折Garden分型:Ⅰ型20例,Ⅱ型30例,Ⅲ型57例,Ⅳ型56例.收集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股骨近端多层螺旋CT扫描的薄层原始数据,通过Mimics10.01软件测量所有患者术前、术后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小凹低点移位、中心移位、空间移位角度).所有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为2组:坏死组与非坏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前、术后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相关因素. 结果 163例患者术后获2.5 ~5.4年(平均3.1年)随访.其中33例(20.2%)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坏死组与非坏死组患者术前骨折Garden分型,术前股骨头小凹低点移位、中心移位、空间移位角度,术后股骨头小凹低点移位、中心移位、空间移位角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术前骨折Garden分型及术后股骨头空间移位参数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相关(P<0.05). 结论 基于三维重建的股骨颈骨折空间移位程度能准确评估术前移位程度及复位质量,术前骨折移位程度、骨折类型及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是决定是否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主要因素.
作者:张成宝;马信龙;马剑雄;王颖;王辰;姜轩;王兴博;孙磊;卢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规避骺板法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8例儿童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6例;年龄为7~14岁,平均10.4岁.伴有半月板损伤4例,内侧副韧带损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7d,平均4.5d.骨折按Meyers-McKeever分型:Ⅱ型13例,Ⅲ型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骨折块复位,并用Ultrabraid缝线打结,经膝横韧带下方将骨块固定于胫骨结节骨骺远方.术后随访根据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Lachman试验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患者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18例患儿术后获10 ~ 24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所有患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肢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满意,无关节僵硬、松弛及功能障碍等表现;无骨骺损伤发生.末次随访时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呈阴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45.6±7.4)分提高至(92.4±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03,P<0.001).结论 关节镜下规避骺板法治疗儿童ACL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疗效满意,不会影响患儿的骨骼发育.
作者:宋伟毅;林超文;吴宇峰;高大伟;冯小仍;陈滨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不同螺钉种类和数量辅助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取25根人工股骨标本,随机分为对照组(5根)及实验组(20根).制作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模型.对照组不加钢板固定,实验组根据辅助钢板螺钉的种类和数量再随机分为4个亚组(n=5):3枚双皮质螺钉组(7孔钢板每侧用3枚双皮质螺钉固定),3枚单皮质锁定螺钉组(7孔钢板每侧用3枚单皮质锁定螺钉固定),2枚双皮质螺钉组(5孔钢板每侧用2枚双皮质螺钉固定),2枚单皮质锁定螺钉组(5孔钢板每侧用2枚单皮质锁定螺钉固定).测量并比较各组模型在5°、10°、15°、20°、25°扭转角度下的扭矩值. 结果 在5°、10°、15°、20°、25°扭转角度下,对照组扭矩均值均显著低于各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扭转角度为25°时,3枚双皮质螺钉组扭矩均值[(46.51±6.66) nm]显著大于2枚双皮质螺钉组[(39.03±8.52) 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扭转角度为5°、10°、25°时,3枚单皮质锁定螺钉组扭矩均值[(13.48±1.68)、(23.29±3.72)、(48.19±5.34)nm]显著大于2枚单皮质锁定螺钉组[(9.56±3.62)、(16.99±5.49)、(38.69±6.56) n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扭转角度为20°、25°时,3枚单皮质锁定螺钉组扭矩均值[(39.15±5.07)、(48.19±5.34) nm]显著大于2枚双皮质螺钉组[(32.50±5.65)、(39.03±8.52) 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每侧3枚螺钉固定的抗扭转强度明显强于每侧2枚螺钉固定.在螺钉数量相同时,单皮质锁定螺钉固定与双皮质普通螺钉固定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建议采用每侧3枚单皮质锁定螺钉或双皮质普通螺钉固定.
作者:马显志;张伯松;王满宜;王振栋;梁运邦;龚晓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肌腱钙化是临床常见疾病,常并发于肌腱损伤或手术之后,或者作为肌腱病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肌腱钙化可归为获得性异位骨化的一种.但目前临床对于肌腱钙化尚无明确的预防措施,其发病机制尚存在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国内学者对肌腱钙化这一临床问题尚未予以重视.本文总结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对肌腱钙化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重视.
作者:张凯瑞;余斌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膝关节软骨下骨骨挫伤是膝关节在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下产生的软骨下骨小梁断裂和伴发的骨髓内出血、水肿,是核磁共振(MRI)应用于医学领域后命名的一个诊断名词,其MRI影像学表现为膝关节软骨下骨的局部异常信号.膝关节软骨下骨骨挫伤X线片、CT检查为阴性,因而临床中常常漏诊、误诊,又被称为膝关节“隐匿性损伤”.这种损伤如不及时干预,会出现长期疼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造成膝关节早期退变.近年来,MRI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加速了膝关节软骨下骨骨挫伤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研究,也使该疾病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膝关节软骨下骨骨挫伤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使骨科医生更好地了解并治疗膝关节软骨下骨骨挫伤.
作者:潘晓华;陈志斌;洪劲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1.Magic Leap虚拟现实技术Magic Leap是一家研究增强现实(或者又称混合现实)技术的初创公司,目前投入超过五亿美元开发一种新的炫酷3D图像显示产品.Magic Leap产品和现在的头戴设备有点像,能将虚拟世界投射在真实的环境中.技术成熟时间:1~3年.重要意义:这一技术将给电影、游戏、旅行和电信等行业带来全新的机会.关键参与者:Magic Leap和微软.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6年第一季度定稿会已于2016年1月16日在南宁市召开,本次定稿会由广西医科大学承办.本刊总编辑裴国献教授、副总编辑王钢教授、徐永清教授、编辑部主任余斌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张英泽院长、广西医科大学赵劲民校长及编委或通讯编委王爱民、白波、覃承诃、桑宏勋等教授参与审稿、讨论.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作为由第四军医大学国际骨科教育学院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骨科联合推出的“FOC-JHU中国骨科医生高级教育项目”(简称FJO)首批赴美人员,我们4位骨科医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坐落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在美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个宁静的海港城市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国旗升起的城市,也是后赶走英殖民者的城市.从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走到港口仅有几个街区的距离.这里有100多年前第一批中国劳工登陆的地方Canton town,巴尔的摩著名的内港——Inner harbor风景优美,是城市跑步的佳点,还可以品尝到蟹肉蛋糕之类的美食.
作者:陈滨;丁坚;李宇能;周健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外侧锁定钢板结合植骨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的1 12例老年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96例;年龄为67~85岁,平均76.1岁.骨折AO分型:33-A1型48例,33-A2型11例,33-A3型3例;33-B1型7例,33-B2型4例;33-C1型32例,33-C2型7例.所有患者均有明确的骨质疏松病史,根据Singh指数法评定分级:Ⅰ级22例,Ⅱ级74例,Ⅲ级13例,Ⅳ级3例.术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继续治疗骨质疏松,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Karlstrom和Olerud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患侧膝关节功能. 结果 1 12例患者术后获10~ 48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3.5~5.0个月(平均4.2个月).末次随访时按Karlstrom和Olerud功能评定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93例,良10例,可9例,优良率为92.0%.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骨不连及畸形愈合、钢板断裂及螺钉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 术后辅以骨质疏松治疗和早期功能锻炼,外侧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植骨能有效治疗老年股骨远端骨折,疗效良好.
作者:牛子全;李淑琴;姚勇;康忠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髂嵴-耻骨联合置钉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12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为32 ~57岁,平均42.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7例,高处坠落伤5例.骨折按Tile分型:B型8例,其中B1型3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4例.合并伤:休克7例,膀胱损伤1例,四肢长骨骨折6例,关节损伤3例,胸腰椎损伤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2h至7d,平均4d.B型骨折采用髂嵴-耻骨联合置钉外固定支架治疗,C1型骨折采用髂嵴-耻骨联合置钉外固定支架加经皮S1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 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5 ~12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无一例患者死亡.本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8~13周,平均11.3周.所有患者恢复正常行走,7例患者发生针道浅表感染,无针道深部感染.1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无复位丢失、神经损伤及尿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0例,良1例,中1例. 结论 髂嵴-耻骨联合置钉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可恢复骨盆前环的稳定性,临床疗效良好.
作者:张伟;宋世锋;刘立柱;李超艺;李强;唐捷;张丕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更换长柄股骨假体结合内固定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14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5例(15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5例;年龄为64 ~ 89岁,平均76.2岁.初次手术方式:全髋关节置换术13例,生物型双极股骨头置换术2例;2例为骨水泥型假体,13例为生物型假体.骨折按照Vancouver分型:B2型9例,B3型6例.15例患者术中均更换长柄股骨假体并行骨折内固定治疗.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临床疗效,采用Beals和Tower标准行假体周围骨折影像学评估,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除1例患者于术后4个月死亡外,其余1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4.5年(6个月至9年)随访.12例患者骨折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3.9个月(3~9个月);2例患者骨折不愈合.影像学评估结果:优9例,良3例,差2例.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2.3分(50 ~ 100分).1例患者术前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10d发现胫后静脉血栓.随访期间无畸形愈合、内固定失效、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更换长柄股骨假体结合适当内固定治疗假体松动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金良;骆晓飞;魏瑄;王少华;侯颖周;蔡松涛;孙京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2年期间京津唐(北京、天津、唐山)地区成人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京津唐地区9家医院2010年1月至201 1年12月期间所诊治的所有成人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及Young-Burgess分型等数据. 结果 共收治1014例成人骨盆骨折患者,北京地区350例,天津地区116例,唐山地区548例.其中男557例,41 ~ 5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高(25.13%);女457例,31 ~4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高(21.44%).60岁以下男女比为1.47∶1;60岁以上女性患者明显增多,男女比为0.46∶1.骨折AO分型中高发类型为61-A型(76.53%,776/1 014),Young-Burgess分型中高发类型为LC型(68.84%,380/552).61-A型骨折患者的男女比(1.04∶1)显著低于61-B型(1.60∶1)和61-C型(3.00∶1)骨折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1-B型骨折患者的平均年龄[(38.0±15.8)岁]显著小于61-A型和61-C型骨折患者[(41.6±16.1)、(41.6±13.6)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M型骨折患者的平均年龄[(31.2±16.8)岁]显著小于APC型、LC型和VS型骨折患者[(47.9±17.9)、(46.2±18.3)、(51.7±20.9)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京津唐地区成人更容易发生61-A型和LC型骨盆骨折,41 ~50岁年龄段男性和31 ~40岁年龄段女性发病率较高,60岁前男性多于女性,60岁后女性患者更易发生骨盆骨折,61-B型和CM型骨折患者年龄偏小.
作者:吕红芝;陈伟;朱燕宾;孙涛;王海立;刘勃;刘松;杨光;陈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儿童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诊治的儿童骨盆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儿的性别、年龄、骨折Torode-Zieg分型及伴发损伤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儿童骨盆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结果 共诊治233例儿童骨盆骨折患者,占同期所有骨盆骨折的5.30% (233/4 394),占同期儿童全身骨折的1.24% (233/18 831).男134例,女99例,男女比为1.35∶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11 ~15岁(50.64%).高发骨折类型为Torode-Zieg分型Ⅲ型(44.64%).A、B组分别为106、127例,占同期所有骨盆骨折的比例分别为5.43% (106/1 953)、5.20% (127/2 441),占同期儿童全身骨折的比例分别为1.08% (106/9 844)、1.41%(127/8 987);男女比分别为1.94∶1、1.02∶1;平均年龄分别为(9.9±4.6)、(9.4±4.6)岁;骨折高发类型均为Ⅲ型;合并伤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8.87% (20/106)、18.11% (23/127).两组患儿占同期儿童全身骨折的比例、男女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平均年龄、骨折Torode-Zieg分型分布及合并伤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儿童骨盆骨折占所有骨盆骨折的5.30%,骨折高发年龄段为11 ~15岁,男性多于女性,Torode-Zieg分型Ⅲ型骨折多见;后5年女性儿童骨盆骨折患者较前5年明显增加.
作者:杜晨光;刘勃;杨宗酉;吕红芝;陈伟;朱燕宾;杨光;田野;刘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自Letournal开创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先河以来,已经走过近60年的历程.西方社会开始广泛采用手术治疗髋臼骨折也仅仅40年.中国真正开始髋臼骨折的手术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目前已整整发展了20个年头.可以说中国创伤骨科事业赶上了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好时机,我们有机会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增进了国际交流,从而大大促进了国内骨盆与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发展.此期“骨盆与髋臼骨折”重点号刊共刊登6篇论著:5篇为髋臼骨折,1篇为骨盆矢状面旋转的X线片方面研究专著.
作者:王满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腹股沟韧带下入路治疗髋臼前柱合并前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5例髋臼前柱合并前壁骨折患者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为19 ~45岁,平均35.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10d,平均7.6d.5例患者均采用腹股沟韧带下入路,以腹股沟韧带髂前上棘止点锐性剥离的方式完整保留腹股沟韧带并将其向内上方牵开,保留Farid髂腹股沟下入路显著扩大第1窗显露范围的优点,同时避免髂骨截骨所造成的额外损伤.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患肢髋关节功能,髋关节功能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结果 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10 ~150 min,平均125min;术中出血量为415 ~550 mL,平均450.2 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髋臼骨折复位标准评定:优4例,良1例.5例患者术后获6~ 43个月(平均32.4个月)随访.5例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6个月.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肢髋关节功能:优2例,良3例.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疝气、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骨化性肌炎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 腹股沟韧带下入路手术步骤简单,在显著扩大髋臼前方暴露范围的同时对腹股沟韧带创伤较小,且避免了髂骨截骨损伤,临床疗效良好,可作为髋臼前柱及前壁骨折、前柱合并髋臼顶部骨折患者的一种较为理想入路选择.
作者:高峰;秦晓东;李翔;方永祥;杨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旁正中入路治疗涉及前柱的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采用旁正中入路治疗且获得随访的56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34例,女22例;年龄为29~58岁,平均38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12例,前柱加后半横形骨折18例,横形骨折9例,T形骨折6例,双柱骨折11例.所有患者采用旁正中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皮肤切口为腹正中纵形切口,在患侧沿腹白线旁2~3 cm纵形切开腹直肌前鞘,将腹直肌牵向患侧,切开后鞘行盆腔内深部分离以显露骨折部位.12例合并髂骨翼骨折患者结合髂窝入路.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96 ~ 188 min,平均105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 ~800 mL,平均400 mL;输红细胞0~4个单位,平均2.4个单位.56例患者术后获6~ 22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髋臼骨折复位标准评定:优38例,良11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为87.5%.所有患者骨折均在术后3个月内愈合.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优34例,良12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82.1%.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腹壁疝、伤口感染及主要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 旁正中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可充分显露髋臼前壁、前柱和后柱,操作简便,不易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术中出血量少,疗效满意.该入路可解决大部分涉及前柱的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雷金来;庄岩;付亚辉;魏星;丛雨轩;王虎;黄海;张堃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在骨盆前后位透视下,通过测量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损伤侧半骨盆在矢状面旋转的影像学参数来判断移位类型,探讨不同移位类型的比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的82例单侧骨盆环骨折患者资料,男48例,女34例;平均年龄为43岁;骨折按Tile分型:B型48例,C型34例.通过测量骨盆前后位X线片的髂嵴高点至坐骨结节低点的距离以及髂嵴高点至耻骨结节高点的距离改变来判断骨盆骨折矢状面的前后旋转移位.计算不同移位方向的比率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结果 82例患者通过术前X线片测量,确定有矢状位移位者36例,占43.9%,其中后旋移位28例,占矢状位移位的77.8%;前旋移位8例,占22.2%.术前CT三维重建图片证实与术前X线片判断一致.48例B型骨折患者中21例(43.8%)发生矢状位移位,34例C型骨折患者中15例(44.1%)发生矢状位移位.36例存在矢状位移位的患者闭合复位成功率为66.7%(24/36),其中前旋、后旋移位患者的闭合复位成功率分别为62.5% (5/8)、67.9% (19/28),均低于本研究82例患者的总体闭合复位成功率(84.1%). 结论 骨盆骨折矢状面旋转移位(前旋和后旋)可通过骨盆正位X线片上特殊的线和点来确定,矢状面旋转移位患者中后旋移位更常见.存在矢状面旋转移位的骨盆骨折患者闭合复位成功率更低.
作者:曹生鲁;汪祎然;冯凯;凌伟;彭庚;王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髂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微型螺钉治疗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29例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21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4.2岁(22 ~ 5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7.8 d(1 ~25 d).手术均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术中应用微型螺钉解剖复位固定骨折块,清除血供已破坏的碎裂小骨块,应用髂骨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后壁,再予以重建钢板压于植骨块表面固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tta复位标准评定,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n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 结果 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复位标准评定:优10例,良16例,差3例,优良率为89.7%.29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1.5个月(12 ~ 48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优16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2%.2例患者术后18个月磁共振成像发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征象;3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创伤性关节炎;5例患者术后发生轻度异位骨化,均无明显症状;2例术前伴有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于术后4个月完全恢复. 结论 对于髋臼后壁粉碎性骨折,自体髂骨结构性植骨结合微型螺钉固定可以重建后壁的稳定性和完整性,避免后壁骨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作者:崔昊旻;孙力盟;周东生;李连欣;王星;李庆虎;许维澄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Kocher-Langenbeck(K-L)入路联合二腹肌大转子滑动截骨术(DTFO)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是否会增加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0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2组:截骨组19例,男17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44.7±11.7)岁;采用K-L入路联合DTFO治疗.对照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42.8±14.4)岁;采用单纯K-L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结果及术后疗效,以及感染、坐骨神经损伤、异位骨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4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9.7个月(18 ~59个月)随访.截骨组患者的手术时间[(248.2±123.2) min]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276.1±50.6) min],术后骨折复位满意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90.5%),术后1年髋关节内旋(19.7°±3.5°)、外旋(26.1°±4.3°)、外展(40.5°±4.7°)活动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14.3°±6.0°、21.0°±7.2°、31.9°±10.8°),住院时间[(19.0±7.1)d]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13.6±4.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略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医源性坐骨神经损伤和感染.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髋关节功能及异位骨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L入路联合DTFO治疗复杂髋臼骨折、尤其是累及髋臼顶和股骨头骨折时,手术暴露视野更大,可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与功能恢复.除了术中出血量与输血量稍增加、住院时间延长外,未明显增加并发症.
作者:张栋;朱仕文;王满宜 刊期: 2016年第02期
目的 初步探讨3D打印技术在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34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资料,男18例,女16例;年龄为21~65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17例,后柱伴后壁骨折11例,横形伴后壁骨折6例.根据术前术中是否应用3D打印技术分为2组:3D技术组15例,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5.1±14.2)岁;常规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3.7±13.2)岁.3D技术组患者术前应用3D快速成型打印个体化骨折模型进行预手术,制定手术方案.所有患者均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AO微型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34例患者术后获3~16个月(平均11.1个月)随访.3D技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83.2±13.5) min]较常规组患者[(96.8±13.1)min]短、术中出血量[(257.3±54.7) mL]和术中透视次数[(2.7±0.8)次]较常规组患者[(327.1±70.4)mL、(3.3±0.9)次]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技术组和常规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3.3%(14/15)、89.5% (17/19),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平均分别为(16.2±1.6)、(16.0±1.5)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 (3/15)、26.3%(5/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打印技术可减少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透视次数,是一种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有效辅助手段.
作者:王锋;汪国栋;Chao Xie;刘曦明;Edward M.Schwarz;蔡贤华;齐凤宇;钟炎军 刊期: 201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