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7年10期文献
  • 诱导膜技术结合骨搬运技术两阶段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

    目的 探讨应用诱导膜技术结合骨搬运技术2阶段治疗胫骨创伤后骨髓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5年8月通过诱导膜技术结合骨搬运技术2阶段治疗的14例创伤后胫骨骨髓炎患者资料.男12例,女2例;年龄26 ~ 59岁,平均40.4岁.按Cierny & Mader分型均为Ⅳ型.病程6 ~ 30个月,平均15.3个月.采用此治疗方案之前手术次数为2~6次(平均3.3次).第1阶段手术:按术前设计安装胫骨延长型外固定支架,早期扩创,广泛切除胫骨骨髓炎病灶,骨缺损长度为4 ~ 18 cm(平均8.5 cm).将混有质量百分比为10%万古霉素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塑形,放置于骨缺损处.第2阶段手术:切开PMMA骨水泥形成的诱导膜,取出PMMA骨水泥,打通髓腔,再缝合诱导膜.在胫骨手术设计的部位进行截骨.2个阶段间隔时间为4~7周(平均4.8周).末次随访时采用Pa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获15 ~50个月(平均17.5个月)随访,均未出现骨髓炎复发.总治疗时间为11 ~19个月(平均14.7个月);总带架时间为10~18个月(平均13.2个月),外固定支架指数为31 ~75 d/cm(平均48.5 d/cm).末次随访时按照Pa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3例.9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6例患者出现骨搬运后轴向偏移,5例患者出现对接端愈合不良或不愈合. 结论 诱导膜技术结合骨搬运技术2阶段治疗创伤后胫骨骨髓炎,能够彻底治愈骨髓炎,手术方式简单,效果良好.

    作者:任鹏;阿不来提·阿不拉;夏依买尔旦·买买提;马创;阿里木江·阿不来提;买买艾力·玉山;程二林;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骨折术中如何快速判断远端内外旋转

    目的 探讨复杂胫骨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过程中如何快速判断远端内外旋转、避免复位不良.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21例复杂胫骨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5例;年龄22 ~53岁,平均34.6岁.骨折按AO/OTA分型:42-C1型6例,42-C2型2例,42-C3型13例.术中利用胫骨髓内钉前侧压杆连杆与第2跖骨的关系进行旋转判断.术后利用CT平扫判断该手术方法的可靠性.对比分析伤前与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功能指数问卷(FIQ)评分、Olerud Molander踝关节评分系统(OMAS)及中文版健康状况问卷(SF-36)评分,再次验证利用胫骨髓内钉前侧压杆连杆作为测量杆术中判断远端旋转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8.3个月)随访.骨折端于术后3~7个月(平均4.5个月)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骨不连、再骨折等并发症.术后CT平扫两侧胫骨近端和胫骨远端的切线角度差,健侧平均为47.1°±2.9°,患侧平均为44.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伤前与末次随访时患侧膝关节FIQ评分、踝关节OMAS评分及中文版SF-36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杂胫骨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中,利用胫骨髓内钉前侧压杆连杆作为测量杆,使其指向第2跖骨可以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判断骨折远端是否发生内外旋转的方法.

    作者:马腾;王谦;路遥;孙亮;卢代刚;李明;薛汉中;段宁;张聪明;李忠;张堃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下颈椎三柱损伤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比较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和传统颈椎前路钢板固定(AP)、前后路联合固定(CAP)在下颈椎三柱损伤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方法 采集6具人颈椎标本并测定其完整状态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制成三柱损伤模型,模拟钛网植骨后依次行ATPS、AP、CAP固定,测量3种内固定技术下的ROM,将结果标准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AP组前屈(119.68%±8.34%)、后伸(119.63% ±6.74%)、左侧弯(115.20%±7.91%)、右侧弯(117.47%±7.81%)、左旋转(120.67%±5.99%)、右旋转(112.35%±8.42%)ROM标准化数值明显大于完整状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ATPS组和CAP组各方向ROM标准化数值明显小于完整状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PS组的前屈ROM标准化数值87.48%±5.31%大于CAP组的69.60%±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PS组后伸(65.53%±4.36%)、左侧弯(82.13%±2.85%)、右侧弯(81.78%±3.42%)、左旋转(83.20%±2.30%)、右旋转(83.03%±1.30%)的ROM标准化数值与CAP组((67.17%±3.10%、82.30%±4.69%、81.27% ±2.79%、82.95%±2.40%、83.60%±6.5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TPS的初始稳定性优于AP,和CAP相近,可以为下颈椎三柱损伤提供足够的初始稳定性.

    作者:吴海昊;汤涛;庞清江;袁欣华;周春光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远侧尺桡关节脱位的治疗进展

    远侧尺桡关节(DRUJ)是连接手和前臂的重要关节,对维持手和前臂的正常旋转功能和腕关节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RUJ脱位严重影响前臂和腕关节正常功能.临床上DRUJ脱位并不少见,但常被漏诊.DRUJ脱位常伴发于尺桡骨远端骨折,发生率为10% ~ 19%.若不能正确、有效地诊治,往往会出现腕关节慢性疼痛、功能障碍等并发症.DRUJ脱位治疗方法很多,由初的夹板/石膏固定,到经皮克氏针固定,到软组织重建,再到终末期的关节融合及关节置换,以及近年来逐渐普及的关节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痛苦,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近年来,采用弹性悬吊系统关节外重建DRUJ的稳定逐渐引起重视,可能是未来重建DRUJ稳定性的新选择.

    作者:刘健;夏威夷;许树柴;刘洪亮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创伤性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损伤的诊治进展

    腕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是远侧尺桡关节(DRUJ)重要的稳定结构,可起到缓冲腕关节尺侧轴向负荷、稳定和支撑腕骨的作用.TFCC损伤可导致腕关节尺侧疼痛及DRUJ不稳定,以致于患者无法完成一些日常的基本功能活动,严重者可对患者的生活及心理带来较大影响.近年来,随着对TFCC解剖及损伤机理的理解不断更新及腕关节镜技术的快速发展,TFCC损伤的诊治、特别是关节镜下的诊治领域得到了较大进展,显著改善了TFCC的诊治状况.

    作者:刘路;刘波;陈山林;田光磊;王志新;朱瑾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反置锁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移位锁骨近端骨折

    目的 探讨反置锁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移位锁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采取反置锁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12例移位锁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例;年龄25 ~ 62岁,平均43.5岁;新鲜骨折9例,陈旧性骨折2例,内固定失效翻修1例.骨折按照Edinburgh分型:1B1型10例,1B2型2例.骨折复位后,将同侧锁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反转180°后放置在锁骨近端上方,近端骨块使用2~4枚2.7 mm锁定螺钉固定,远端骨块使用2~3枚3.5 mm锁定螺钉固定,必要时使用爱惜绑缝线加强固定.采用X线及其CT检查评估骨折复位和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和臂肩手功能障碍评估表(DASH)评定患肢功能. 结果 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5.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8~ 24周,平均14.3周.末次随访时Constant-Murley评分为84~100分,平均96.0分;DASH评分为0~14.8分,平均1.9分.术后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复位丢失和内固定失效等. 结论 反置锁骨远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移位锁骨近端骨折具有固定可靠、稳定性好及术后患者能够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等优点.

    作者:蒋建农;王勇;都斌;张盘军;刘磊;郝思春;陈俊;周鸣;莫渊;李贺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肱骨远端关节外解剖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

    目的 探讨后方入路有限切开复位肱骨远端关节外解剖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采用有限切开复位肱骨远端关节外解剖LCP内固定治疗的22例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患者资料.男14例,女8例;年龄18 ~ 86岁,平均42.7岁;骨折AO/OTA分型:12-A型13例,12-B型7例,12-C型2例.收集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评估患侧功能.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46~95 min,平均57 min;术中出血量150 ~ 400 mL,平均220 mL;住院时间9~13d,平均10.5d.22例患者术后获6 ~48个月(平均23.8个月)随访.21例患者骨折临床愈合时间为3~9个月(平均4.6个月).1例患者发生骨不愈合,二期行骨折断端瘢痕组织清理+植骨+富血小板血浆植入,二期手术术后2个月X线片示骨折断端连续性骨痂丰富.末次随访时患者MEPS评分平均为88.2分,其中优1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结论 后方入路肱骨远端关节外解剖LCP治疗肱骨干中下段骨折能获得可靠内固定,有助于早期进行康复锻炼,尤其适用于粉碎性、骨折线偏远端的肱骨干中下段骨折.

    作者:汪李军;史源欣;邵伟忠;苏振刚;梁吉华;陆伟;钱鸣雷;顾叶;杨惠林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2010年至2011年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Colles骨折的流行病学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Colles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国东部地区35所医院和西部地区28所医院诊治的Colles骨折患者资料,将东部地区35所医院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所医院患者资料定为B组,记录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侧别等数据. 结果 共收集Colles骨折9 255例,男女比为0.82:1.年龄1 ~110岁,中位年龄51岁.骨折高发年龄段为51 ~ 60岁.左侧5 006例,右侧4 249例.A、B组分别5 639、3 616例,分别占同期全身骨折的2.55%、3.98%,占同期尺桡骨远端骨折的22.09%、37.55%;A、B组男女比分别为0.72:1、0.99:1;中位年龄分别为54岁(1~ 110岁)、45岁(1~99岁),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均为51 ~60岁年龄段构成比高,≥80岁年龄段构成比低.A组1 ~10岁、51 ~ 60岁、61 ~70岁、71 ~ 80岁、≥81岁年龄段构成比高于B组,11~20岁、21~30岁、31 ~40岁、41 ~ 50岁年龄段构成比低于B组,两组间年龄段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骨折均为左侧多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lles骨折老年、女性患者多见.东部地区Colles骨折占全身骨折和尺桡骨远端骨折的比例均较西部低.两地区性别、年龄构成存在差异,东部地区女性构成比和中位年龄更高.

    作者:刘勃;李佳;李石伦;于沂阳;鞠林林;姬晨妮;邵佳申;常恒瑞;张英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治疗策略与进展

    胫骨平台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66%,占膝关节周围骨折的26.1%,根据近3年的流行病学研究[1]报道,发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胫骨平台骨折是典型的关节内骨折,如处理不当,易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关节不稳、感染等并发症.传统治疗方法为切开复位内固定,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目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微创治疗关节内骨折,是在顺应机体生理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复位骨折,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次生损伤.闭合复位微创固定不进关节腔,坚强固定、早期个体化康复,已成为当今的共识与主流.笔者认真查阅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现就有关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治疗及研究进展简要概括如下.

    作者:张英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双反牵引微创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与双反牵引微创经皮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27例,女13例;年龄17 ~ 73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Ⅱ型15例,Ⅲ型2例,Ⅳ型6例,Ⅴ型10例,Ⅵ型7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0例(传统组),采用微创开窗顶棒复位结合植骨经皮内固定治疗20例(微创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并发症等.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除受伤至手术时间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0例患者术后获3.5 ~14.5个月(平均9.3个月)随访.微创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03.2±35.1) min]、术中出血量[(157.5±90.7) mL]、术后早期自主活动时间[(9.5±4.0)d]、骨折愈合时间[(14.5±2.7)周]、住院时间[(12.1±3.1)d]、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范围(125.4°±28.3°)、伸直范围(12.7°±1.4°)、HSS评分[(87.8±7.0)分]均较传统手术组[(110.9±42.3)min、(235.0±137.6) mL、(12.2±5.6)d、(15.4±2.9)周、(14.6±3.4)d、115.3°±21.5°、9.7°±1.5°、(83.1±8.5)分]有明显优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与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 (3/20)、10% (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比较,采用双反牵引下微创复位经皮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鲍飞龙;刘涛;亢世杰;高伟;黄东生;江涛;胡义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三种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前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前外联合后外双切口入路、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与腓骨颈截骨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前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手术治疗的18例胫骨平台前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8例;年龄28 ~58岁,平均35.5岁;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将其分为3组(n=6):A组患者采用前外联合后外入路治疗,B组患者采用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治疗,C组患者采用腓骨颈截骨入路治疗.记录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Rasmussen评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 结果 18例患者术后获10~18个月(平均13.3个月)随访.无伤口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早期并发症发生.A、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89.5、79.3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1.7、207.8 mL)均明显少于C组(平均102.5 min、260.2 mL).A组患者的切口长度(平均10.5 cm)短于B组(平均17.4 cm)和C组患者(平均16.3 cm).术后C组骨折复位为优(6例)的患者数稍多于A、B组(均为4例).末次随访时A、B、C组患者的Rasmussen评分平均分别为16.8、17.0、16.3分,HSS评分平均分别为86.3、86.0、85.7分;以上项目3组间差异均不明显.术后B组出现1例患者切口部分坏死、延迟愈合.末次随访时C组有2例患者内翻应力试验Ⅱ度松弛,2例内翻应力试验Ⅰ度松弛. 结论 3种手术入路都能对胫骨平台前外侧柱及后外侧柱骨折较好显露,复位固定疗效良好.前外联合后外双切口及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有相似的显露范围及固定效果,但外侧单切口双间隙入路手术操作相对更简单;双切口对前后间隙的显露更充分,更能将前、后2块钢板置于合适的支撑位置.腓骨颈截骨入路显露范围大,骨折复位更精确,但可能有外侧韧带结构损伤、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外侧不稳定及腓总神经损伤风险.

    作者:李滔;侯开宇;季建华;李灿章;赵庆刚;陈仲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双反牵引一期微创治疗同侧股骨骨折合并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 探讨双反牵引一期微创治疗同侧股骨骨折合并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次序、要点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期间治疗的5例新鲜股骨骨折合并同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23~65岁,平均45.5岁.股骨骨折按照AO/OTA骨折分型:A型2例,B型2例,C型1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Schatzker分型:Ⅴ型2例,Ⅵ型3例.手术先固定胫骨平台,于股骨髁上、胫骨远端置入克氏针,应用双反牵引器闭合复位胫骨平台并微创置入接骨板;接着继续应用股骨髁上牵引针,同一套双反牵引器另一端固定于髂前上棘,闭合复位股骨骨折后应用髓内钉固定.收集术后骨折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统计住院时间. 结果 5例患者术后获7 ~17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股骨骨折和胫骨平台骨折均无延迟愈合、畸形愈合发生.临床愈合时间:股骨骨折平均为5.5个月(4~8个月),胫骨平台骨折平均为12.0周(10~14周).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屈曲平均110°(95°~ 130°),总体功能恢复按照Karlstr(o)m和Olerud评价标准评定:优2例,良3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8d(13~31 d). 结论 应用双反牵引器一期微创治疗同侧股骨骨折合并胫骨平台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功能结果,并且可以极大地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刘涛;鲍飞龙;高伟;亢世杰;黄东生;江涛;耿立杰;胡义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围关节线钢板治疗伸直内翻型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 探讨采用围关节线钢板治疗累及前内侧皮质骨的伸直内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例累及前内侧皮质骨的伸直内翻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19 ~65岁,平均42.3岁;单纯内侧柱骨折2例,内侧柱+外侧柱骨折4例,内侧柱+后侧柱骨折3例,三柱骨折2例.术中均采用自行裁剪制成的围关节线钢板固定前内侧皮质骨骨折.术中依据骨质缺损状况行植骨术. 结果 9例患者术后获12 ~30个月(平均17.6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X线愈合时间平均为11.4周(9~14周),完全负重时间平均为16.1周(14 ~19周).术后即刻Rasmussen评分平均为16.9分(14 ~18分),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平均为89.1分(75~94分),优良率为92.3%.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2.3°~125.1°.所有患者术后即刻、术后12个月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内侧平台后倾角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内侧平台后倾角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患者发生切口皮缘部分坏死,经伤口换药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术前即合并腓总神经损伤,足背感觉减退,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后康复.无螺钉松动、断裂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伸直内翻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复杂,灵活应用围关节线钢板可有效固定胫骨平台前内侧关节缘的骨折块,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黄玉成;焦竞;程文俊;王昕;王俊文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2010年至2011年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成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对比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成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整理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西部地区63家医院诊治的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将东部地区35家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构成、性别、损伤类型(Schatzker分型)分布情况. 结果 共纳入4 603例成人胫骨平台患者,41 ~ 5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高,男、女性高发年龄段分别为41 ~ 50、51 ~ 60岁.A组骨折高发年龄段为51 ~ 60岁,B组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 ~ 50岁,两组间高发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 346例,男2 348例,女998例,男女比为2.35:1;B组1 257例,男821例,女436例,男女比为1.88:1,两组男女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为Schaztker分型Ⅵ型骨折所占比例高,其中A组898例,B组411例;SchaztkerⅤ型少,A组214例,B组149例,两组骨折类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胫骨平台骨折均多见于男性,东部地区患者平均年龄较西部地区高.两个地区均为SchatzkerⅥ型骨折多.

    作者:于沂阳;常恒瑞;李石伦;杨光;陈霄;刘勃;田野;张飞;董天华;郑占乐;陈伟;张英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膝关节伸直状态下胫骨平台骨折受伤机制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应用静力载荷加载与高处坠落碰撞模拟胫骨平台骨折发生机制、寻找骨折发生的规律,为胫骨平台骨折个体化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选择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CT、MRI扫描及三维有限元软件等生成带有韧带、半月板、关节面的完整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胫骨平台骨折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工况,对胫骨平台进行静力载荷加载与高处坠落的碰撞过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 垂直静力加载胫骨内、外侧平台应力主要集中在胫骨平台前缘,外侧应力较为集中.垂直伴内翻应力时,胫骨平台应力集中于内侧髁前部向下延伸至胫骨干.垂直伴外翻应力时,胫骨平台应力由两侧髁向下延伸至胫骨干,应力面积内、外侧相当.跌落过程中,垂直跌落时应力分布与静力加载时一致:垂直伴内翻应力时,胫骨内侧髁应力明显增大,内侧应力向下延伸至胫骨干;垂直伴外翻应力时,胫骨平台应力主要分布在外侧胫骨平台的大部分与内侧胫骨平台的前内缘,腓骨应力分布明显增大.结论 内侧胫骨平台起主要承载力的作用.在应力分布上,外侧胫骨平台应力较为集中,内侧胫骨平台应力分布面积较大,且向下延伸至干骺端,因此外侧胫骨平台的前外缘容易发生小块劈裂骨折,内侧胫骨平台容易发生整块、甚至累及干骺端的骨折.

    作者:孙豪君;潘宇杰;赵健宇;汤欣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3D打印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前景

    3D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通过“分层制造,逐层叠加”的原理打印三维实体结构.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粘合材料通过逐层堆叠累积的方式制造三维实体的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通过制作模具、术前规划、制定手术方案、定制导航模板、定制个性化假体以及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来辅助临床工作,终实现精准医学,提高手术精确性、缩短手术时间及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植人物,达到更有效的治疗结果.同时,本文还总结了3D打印技术在骨科应用领域的现状及未来的前景方向.

    作者:范峥睿;马信龙;马剑雄;王颖;孙磊;卢斌 刊期: 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