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5年1期文献
  • 糖基化骨髓基质干细胞在骨缺损模型中靶向迁移能力的探讨

    目的 观察糖基化改造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骨缺损模型中的靶向迁移情况.方法 首先选用1只新西兰兔,2个月龄,体质量1.5 kg,进行BMSCs分离、提取、扩增;脂质体法将α-1,3岩藻糖基转移酶Ⅵ(FUT-6)基因转染BMSCs并筛选建立阳性克隆细胞株;ELISA法检测FUT-6基因转染的FUT-6/BMSCs和BMSCs的FUT-6表达量及唾液酸化路易斯寡糖(skX)生成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FUT-6/BMSCs和BMSCs与E、P选择素的结合力;12只新西兰兔骨缺损造模后分为2组(每组6只):采用FUT-6/BMSCs和BMSCs体外eGFP标记后静脉分别回输入两组相同骨缺损动物模型体内,术后6、12、24 h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骨缺损处髓腔组织中标记细胞数量,以评估靶向迁移情况.结果 BMSCs可体外培养扩增;FUT-6基因转染后的FUT-6/BMSCs高表达FUT-6,上调sLeX的生成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与BMSCs比较,FUT-6/BMSCs与E、P选择素的结合力分别由15.0%、12.7%提高到68.9%、59.7%;术后6、12、24 h荧光显微镜观察FUT-6/BMSCs在骨缺损处髓腔组织中的数量较BMSCs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基化改造的BMSCs具有明显靶向迁移至病损部位的能力.

    作者:欧昕;田晓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丝素蛋白/双相磷酸钙/半水硫酸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水泥的制备及修复椎体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制丝素蛋白(SF)/双相磷酸钙(BCP)/半水硫酸钙(CSH)/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骨水泥,并探讨其在绵羊椎体内的成骨作用. 方法 制备SF/BCP/CSH/rhBMP-2骨水泥,分别在12只绵羊的L2 L3、L4椎体内制作直径为6.0mm、深度为10 mm的圆柱型骨缺损模型,在3个缺损处随机植入SF/BCP/CSH/rhBMP-2骨水泥作为实验组,植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P)作为对照组,另一椎体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术后3、6个月分别随机处死6只绵羊进行CT、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检查.结果 CT和组织学检查显示:术后3个月实验组椎体密度与正常椎体相似,骨缺损修复基本完成,术后6个月骨缺损修复完成;对照组术后3、6个月时PMMP无降解,并与骨之间结合疏松,表面无新骨形成;空白对照组术后3、6个月时骨缺损一直存在.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3、6个月时实验组椎体抗压强度和刚度与正常椎体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SF/BCP/CSH/rhBMP-2骨水泥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在成骨过程中能维持椎体的力学性能,有望成为经皮椎体强化术的一种可降解、具成骨作用的填充剂.

    作者:王根林;陈广东;朱雪松;朱志军;谢瑞娟;卢神州;张波;夏太宝;杨惠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跨腕钢板技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研究进展

    虽然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上肢骨折,占急诊骨折的1/6[1],但其适宜的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2-3].近年来桡骨远端掌侧锁定钢板的出现使得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当远端关节内严重粉碎或伴有骨质疏松的情况时,常规不跨腕关节的钢板内固定治疗显然十分困难[4-5].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能够维持复位[6],是治疗此类骨折常用的方法[7-9],但外固定支架仍存在较多固有的并发症[9-13].1998年,Burke和Singer[14]首次报告了将内牵引钢板(internal distraction plate,IDP)作为内固定支架使用,利用韧带牵引整复的原理来维持骨折复位[15-17]来治疗此类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以避免外固定支架术后的并发症.随后,更多的学者[2,11,18-24]采用以上的方法进行了临床应用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显示出较为满意的结果.也有学者[22]按照钢板的使用原理,认为称为跨腕钢板固定(spanning plate fixation,SPF)技术更合理,以区别传统的不跨腕关节固定.目前,对于该项技术尚无统一的命名和广泛应用.本文就采用SPF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韦旭明;孙振中;殷渠东;庄胤;姜为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掌侧入路切开复位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4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14例;年龄44~70岁,平均57岁.骨折按AO分型:C1型12例,C2型8例,C3型4例.记录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的掌倾角、尺偏角,末次随访时根据Sarmiento改良的Gar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24例患者术后均获6~12个月(平均9个月)随访,骨折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个月.术后3个月24例患者掌倾角为4°~15°,平均9°;尺偏角为16°~28°,平均23°.末次随访时根据Sarmiento改良的Garland&Werley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8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达91.7%.桡骨长度无短缩,未发现钢板、螺钉松动、钢板断裂及骨折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掌侧入路切开复位万向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王觅格;李炳楠;陈跃忠;朱金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Smith骨折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调查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Smith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变化趋势. 方法 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及病案查询系统收集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10年间诊治的所有骨折患者资料,筛选出Smith骨折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统计患者性别、年龄等数据,并对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及年龄段分布进行对比. 结果 共诊治Smith骨折646例,占同期尺、桡骨远端骨折的5.62% (646/11 496),占同期全身骨折的0.51% (646/126 479).男348例,女298例,男女比为1.17∶1.骨折按年龄段分布:11 ~ 20岁年龄段构成比高(35.14%,227/646);按Thomas的Smith骨折分类方法:Ⅰ型骨折构成比高(78.33%,506/646).A、B两组分别为280例和366例骨折,占同期尺、桡骨远端骨折的4.74% (280/5 905)和6.55% (366/5 591),分别占同期全身骨折的0.43% (280/65 267)和0.60% (366/61 212),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男女比分别为1.22∶1和1.1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Smith Ⅰ型骨折构成比分别为85.71% (240/280)和72.68% (266/3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0年期间Smith骨折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11 ~ 20岁年龄段,以Smith Ⅰ型骨折多见.与前5年相比,后5年患者性别构成比无明显变化,但Smith Ⅰ型骨折构成比降低.

    作者:殷兵;张奇;王娟;陈伟;赵海涛;刘磊;李彦森;刘松;孙家元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03年至2012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肱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肱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肱骨干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及骨折AO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肱骨干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结果 共收集1 741例成人肱骨干骨折患者,男1 185例,女556例,男女比为2.13∶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21 ~ 30岁(24.30%);12-A型骨折1 136例(65.25%),12-B型骨折469例(26.94%),12-C型骨折136例(7.81%).A组1 205例,男女比为2.24∶1;B组536例,男女比为1.91∶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40,P=0.153).A组患者平均年龄[(37.5±16.0)岁]低于B组[(42.0±17.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59,P=0.000).两组患者年龄段构成比和AO分型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人肱骨干骨折高发年龄段为21 ~30岁,平均年龄呈增长趋势;男性多于女性;骨折高发类型为12-A型,12-B型骨折有增多趋势.

    作者:刘磊;孙家元;杨宗酉;陈伟;赵海涛;王海立;殷兵;刘勃;刘松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3D打印技术:骨科新冲击波

    3D打印(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技术是目前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2014年度国内外均相继报道了系列临床成功应用的典型案例,掀起了一阵“3D骨科热”,引起了临床医生、相关研究人员及企业的极大兴趣与技术追踪.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陈旧性骨盆骨折

    陈旧性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对任何一个创伤骨科医生都是严峻的挑战,由于陈旧性骨盆骨折的发生率较低,相关文献报道也少.Kanakaris等[1]荟萃分析了1965年至2008年间有关陈旧性骨盆骨折的文献25篇共437例骨盆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患者,总骨折愈合率为86.0% (376/437),疼痛缓解率为92.9%(406/437),患者满意率为78.9% (345/437),但仅50.0% (218/437)的患者恢复至受伤前的活动水平;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5.3% (20/378)神经损伤、5.0% (19/378)深静脉血栓形成、1.9% (7/378)肺栓塞和1.6% (6/378)深部切口感染.一致的观点认为全面的术前计划对陈旧性骨盆骨折的治疗非常重要.骨盆骨折后畸形通常为复杂的三维畸形,包括短缩畸形以及在不同平面上的旋转畸形.

    作者:吴新宝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3D打印技术在骨科的应用研究进展

    “3D打印技术”,又称“快速成型技术”或者“快速原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RP),是一种与传统“减材制造”技术相反、在三维数字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逐层制造方式将材料堆积起来的新型“增材制造”技术[1-2].3D打印在医学中先应用于牙科及颌面外科[3-6],近年来在组织工程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7-10],其在骨科中的应用也日益得到重视.目前常用的3D打印程序是:首先进行螺旋CT扫描得到Dicom文件,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 design,CAD)软件——Mimics进行三维重建和设计,将重建结果以STL格式文件输入到3D打印机,按照设计图,逐层精确制造出每一层面后叠加起来,从而得到想要的实物模型[11-12].本文就3D打印在骨骼模型、假体植入物、导航模板及支具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作者:刘琨;赵汝岗;张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快速成型模型在跟骨骨折诊断分型中的辅助指导作用

    目的 探讨快速成型(RP)模型在跟骨骨折诊断分型中的指导作用. 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RP技术在术前对38例(41侧)患者制备了跟骨骨折模型,其中3例为双侧跟骨骨折,男27例(30个跟骨),女11例(11侧);年龄21 ~76岁,平均34.4岁;跌倒损伤7例,高处坠落伤23例,交通伤8例.所有患者均常规摄跟骨轴位和侧位X线片,行跟骨三维螺旋CT扫描,将数据转换STL格式文件;再将所得STL数据输入RP机,制作出与实体1∶1等大的跟骨骨折模型.将通过跟骨RP骨折模型上所确定的骨折Sanders分型与常规CT确定的分型进行对比. 结果 本组41侧跟骨中,依据CT数据进行Sanders分型:Ⅱ型14侧,Ⅲ型16侧,Ⅳ型8侧;未累及后关节面的骨折有3侧,属于Essen-Lopresti Ⅰ型.根据跟骨RP模型进行Sanders分型:Ⅱ型12侧,Ⅲ型15侧,Ⅳ型11侧.依据RP骨折模型所确定的骨折严重程度较依据CT所确定的严重程度高. 结论 对于骨折程度比较严重的跟骨骨折,RP模型可更加清晰与立体地显示骨折,对于了解跟骨骨折的发生机制、明确诊断、制定手术方案和指导预后可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孟国林;刘建;裴国献;高嘉锴;程建岗;龙卓毓;孙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术前3D打印技术模拟复杂骨盆骨折手术提高疗效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术前3D打印技术模拟复杂骨盆骨折手术提高疗效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的200例复杂骨盆骨折的患者资料,男147例,女53例;年龄19 ~ 62岁,平均35岁.骨折按Tile分型:B型78例,C型122例.其中73例患者术前采取CT三维重建、血管造影、3D打印快速成型、计算机模拟与个体化标本模拟手术,术中按术前计划手术(3D技术组);127例患者常规术前检查及手术(常规组).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等,术后根据Matta等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个月至6年(平均24个月)随访.与常规组相比,3D技术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少,手术时间缩短,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根据Matta等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3D技术组:优59例,良9例,可5例,优良率达93.2%;常规组:优69例,良36例,可18例,差4例,优良率达82.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技术组与常规组分别出现切口浅表感染1例、3例,尿路感染2例、4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5例,股外侧皮神经麻痹1例、3例.仅常规组出现腹股沟疝2例.无一例患者发生医源性损伤L6、S1神经根及坐骨神经损伤.结论 血管造影、快速成型、计算机辅助的个体化3D打印技术术前模拟可提高复杂骨盆骨折的手术效率、减少术中出血量并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章莹;李宝丰;王新宇;谢会斌;夏远军;肖进;王非;夏虹;尹庆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基于3D打印技术和微创腰椎椎间孔外椎体间融合术的设计

    目的 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微创腰椎椎间孔外椎体间融合术(ELIF),探讨3D打印技术应用于临床研究的快速性和高效性.方法 通过对1名男性健康志愿者(26岁,身高172 cm,体质量67 kg)的腰椎行CT扫描,并采用MimicsV14.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研究椎间孔区域骨性结构和神经结构的解剖关系.模拟切除上关节突,置入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螺钉,后通过3D打印技术得到实物进行验证,通过尸体标本验证ELIF的可行性. 结果 基于3D打印技术设计的ELIF的手术切口是正中线旁开6 cm的纵形手术切口,45°斜向椎体的手术通道,可以充分暴露伤椎的椎间孔区域.通过ELIF手术途径可充分显露目标椎间盘和神经根以及后方的上、下关节突和关节囊,操作简便、直观.ELIF手术可以实现单纯切除上关节突,保留下关节突,通过扩大的椎间孔牵开神经根后可以显露并切除椎间盘,并能完成椎间融合器的置入. 结论 通过3D打印技术设计的ELIF是一种创伤更小、安全、有效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式.3D打印技术可以进行精确的手术设计,效率高、速度快、成本低、可操作性强,对真实手术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作者:杨明杰;李立钧;潘杰;郭松;严浩然;韩应超;李泽清;晏关俊;曾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数字化结合3D打印个体化导板的设计加工及其在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设计数字化结合3D打印个体化导板并应用于骨肿瘤切除重建手术,探讨导板及其设计对手术操作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期间适合使用手术导板的35例骨肿瘤患者,男21岁,女14岁;年龄6 ~ 67岁,平均22.7岁.恶性肿瘤14例,良性肿瘤21例.通过计算机完成个体化的手术和导板设计,同时采用3D打印技术进行打印.加工使用的3D打印设备分别包括:熔融沉积造型、光固化立体造型、三维印刷工艺以及选择性激光烧结,材料包括:ABS树脂、光敏树脂、石膏、铝合金.术前完成导板的加工、清洗、低温消毒后,按术前计划应用于术中,术后摄患处X线片或CT扫描验证肿瘤切除及重建情况. 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个体化设计和3D打印手术操作.其中采用光敏树脂17例,ABS树脂10例,石膏5例,铝合金3例;导板经骨面31例,经皮肤4例.除3例术中导板断裂患者使用常规方式手术外,其余患者均按术前设计完成肿瘤切除及重建手术,术后X线片或CT均显示肿瘤完整切除,重建位置良好. 结论 数字化结合3D打印个体化导板能够适应骨肿瘤手术的个体化需求,在手术中能够准确还原术前设计;不同3D打印技术加工的导板各具特点,需要在术前设计阶段根据术式、加工方式等不同调整导板设计方案.

    作者:付军;王臻;郭征;李靖;范宏斌;栗向东;裴延军;裴国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个性化经皮导板在肩关节周围穿刺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利用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研制个体化导板,初步探讨其应用于肩关节周围穿刺的可行性. 方法 选取需要行肩关节穿刺的9例患者(男4例,女5例;年龄39~62岁,平均56.8岁)的9侧关节(左侧3例,右侧6例;关节腔8例,肱骨近端1例)的薄层CT扫描数据在Mimics15.0软件中进行三维建模,把重建出来的模型导入Geomagic Studio和Geomagic Spark进行反求及正向设计,经3D打印技术制作出经皮导板,在体外模拟穿刺,明确进针方位后,对9例患者精准定位,穿刺活检,并采用C型臂X线机透视证实穿刺是否成功. 结果 经过穿刺前在患者骨骼模型及穿刺术的验证,应用数字化个性3D打印定制经皮导板对9患者导向下穿刺全部成功,进针方位均与术前设计的虚拟方案一致,无穿刺失败,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症状. 结论 数字化设计结合3D打印技术制作的个性定制经皮导板可以实现肩关节周围的精准穿刺.

    作者:张进;田家亮;孙立;田晓滨;王金武;干耀凯;韦建和;江川;邓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快速成型技术在肱骨近端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辅助作用

    目的 探讨快速成型(RP)技术对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诊断及治疗的辅助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8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39 ~ 78岁,平均62岁.所有患者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其中10例患者经三维CT扫描并采用RP制备骨折模型,然后通过模型确定骨折分型(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7例,四部分骨折3例),指导手术治疗(3D技术组);8例患者常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常规组)(骨折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6例,四部分骨折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术后6个月采用Neer评价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通过对1∶1等大的RP模型分析研究,明确骨折类型后均顺利完成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3D技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1.1h)及术中出血量(平均190 mL)均少于常规组患者(1.5 h、240 mL).所有患者术后获7~23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4.3个月).术后6个月采用Neer评价标准评定疗效:3D技术组:优5例,良4例,可1例;常规组:优3例,良4例,可1例. 结论 1∶1的RP模型能直观、准确地展现骨折伤情,使手术方案具体化、个体化,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并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疗效.

    作者:程建岗;刘建;孟国林;高嘉锴;李伟华;郝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3D打印钛合金个性化骨盆假体生物力学的初步有限元分析

    目的 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评价3D打印钛合金骨盆假体的生物力学性能. 方法 选取1例男性右侧髂骨巨大软骨肉瘤患者,拟行半骨盆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术前行CT和MRI检查,利用三维图像融合技术判断髂骨周围肿瘤侵袭范围,确定外科边缘及截骨平面,根据截骨后骨盆缺损范围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建立患者骨盆有限元模型,经过有限元分析后利用3D打印技术定制个性化钛合金骨盆假体.在Abaqus软件中对已建立的3D打印骨盆假体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测量骨盆假体的yon Mises应力、相对位移和整个有限元模型的应力集中点. 结果 3D打印钛合金骨盆假体的大yon Mises应力为25.29 MPa,远小于钛合金的屈服强度(950 MPa).应力集中区域为假体与骶骨连接钉孔附近.患者术后3个月逐渐弃拐行走,术后半年假体情况稳定,患者活动正常. 结论 根据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3D打印钛合金骨盆假体可满足生物力学要求,计算结果与患者术后随访结果一致,该方法可为3D打印骨科内置物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作者:叶堃;王金武;胡志刚;王成焘;干耀凯;韦建和;江川;邓源;李雨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骶骨骨折伴骶丛神经损伤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手术治疗骶骨骨折伴骶丛损伤的初步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1例复杂骨盆伴骶丛神经损伤患者,男6例,女5例;年龄28 ~ 57岁,平均42.3岁.新鲜骨折7例,陈旧性骨折4例;骶骨骨折按Denis分型:Ⅱ型3例,Ⅲ型8例.11例患者存在鞍区或下肢骶丛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弱或丧失,10例存在下肢放射痛及肌力下降,5例患者存在膀胱括约肌、肛门括约肌或性功能障碍.创伤严重度评分平均为21.5分.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骨盆CT扫描及三维重建检查,并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骨折模型,利用直径3 mm电线模拟骶丛神经走行,预估神经在骨折移位后走行,判断神经受压部位及程度,并进行模拟手术.然后对患者行后路腰椎骨盆固定+骶丛神经探查+神经减压术治疗.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提出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评价标准评价术后疗效. 结果 1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3.2h,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 845 mL.所有患者术后获6~15个月(平均8.2个月)随访,骶骨骨折均获稳定固定和愈合.运动功能恢复较术前平均提高2.5个等级,感觉功能较术前平均提高2.6个等级.10例患者下肢放射性疼痛明显改善,其中5例患者疼痛消失. 结论 利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骶骨骨折伴骶丛神经损伤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骨折复位与神经减压的准确性,利于骶丛神经恢复.

    作者:杨鹏;叶添文;张帆;杨迪;朱磊;何翔;陈爱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3D打印多孔钛合金与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对羊颈椎融合效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3D打印多孔钛合金融合器对动物颈椎的融合效果,并与聚醚醚酮(PEEK)椎间融合器进行对比观察. 方法 取18只普通级雌性小尾寒羊,均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术后,按其C3-4与C4-5椎间隙置入的椎间融合器不同分为2组(n=9):3D打印多孔钛合金椎间融合器;PEEK椎间融合器加自体植骨(对照组).术后3、6个月,两组分别处死3只实验动物行X线、Micro-CT检查及组织学检测,计算材料中骨长入体积占材料孔隙体积的百分比(BVF)、置入物内的矿化骨百分比(MBF)和材料-骨结合百分比(BA);术后6个月,两组分别处死剩余3只实验动物用于生物力学检测,测量大力矩时下位椎体相对于上位椎体的角度位移范围(ROM). 结果 X线及Micro-CT结果显示两组融合器在术后6个月均达到完全融合.3D打印多孔钛合金孔隙中骨长入体积随时间增长:术后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BVF分别为27.1%±3.7%、37.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分别为39.7%±3.4%、40.0%±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可见新生骨逐渐长入3D多孔钛合金的孔隙之中,形成紧密的骨-材料结合界面:术后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MBF分别为22.2%±3.2%、34.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6个月分别为38.4%±1.7%、36.3%±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实验组BA分别为10.6%±2.1%、59.5%±8.6%,与对照组的4.6%±2.0%、5.8%±3.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生物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的颈椎融合节段的ROM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制备的多孔钛合金椎间融合器在羊颈椎融合模型中可达到良好的融合效果,与PEEK融合器相比具有更好的骨-材料结合界面,可使融合节段更加稳定,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李小康;伍苏华;李轶;张涌泉;郭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3D打印技术辅助创伤性膝内翻畸形矫正的初步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辅助创伤性膝内翻畸形矫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2010年9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7例创伤性膝内翻畸形患者(男15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37.8岁;左侧10例,右侧17例;畸形角度平均为20.1°)行下肢连续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 10.01软件,三维重建双下肢骨骼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导入3-matic 6.1软件,测量下肢内翻角度、胫股角(FTA)、膝关节内侧间隙距离,寻找胫骨佳截骨角度,设计与截骨部位解剖形态一致的截骨模板,借助3D打印技术制作出实物模板,术中通过模板确定佳截骨方位进行截骨,后行钢板及螺钉内固定.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行双下肢全长X线片检查,测量双下肢FTA和膝关节内侧间隙;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 结果 27例患者术后获7 ~36个月(平均23.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3.3个月.27例患者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FTA、膝关节内侧间隙距离均大于术前,术后1年的HSS膝关节评分高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的HSS膝关节评分又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1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2.6%.结论 将3D打印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设计个体化截骨模板,可大大提高截骨的精确性,获得更好的下肢力线,为治疗创伤性膝内翻畸形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均;陆声;周游;罗浩天;方学伟;高心健;陆维;韩公斌;徐永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同心协力办刊共筑期刊品牌——感谢作者、审者与读者

    本刊自1999年9月创刊以来,迄今已走过了15年的发展历程.在广大作者、审者、编辑、骨科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领导与支持下,本刊认真履行科技期刊的学术功能与媒体的社会职能,对我国骨科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与推动作用,目前已成为我国骨科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之一,也是骨科医生、特别是创伤骨科医生不可或缺的重要专业读物;是我国创伤骨科领域重要的信息源与学术成果发布载体.借此新春佳节之时,我谨代表本刊编辑委员会对15年来给予本刊支持、帮助与厚爱的各位作者、读者、审者、专家学者及在幕后默默耕耘的编辑们表示由衷的谢意!并借此互动共勉,以期共筑期刊品牌.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

    胫骨平台骨折是指骨折线累及胫骨近端关节面的骨折,为关节内骨折.由于胫骨平台是重要的负荷结构,周围解剖结构复杂、损伤机制各异、骨折形态不一,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损伤,诊断治疗难度大.处理不当易于出现筋膜间隔综合征、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织坏死、感染、骨不连、关节畸形、不稳定、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等诸多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站立、行走功能.目前对于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还存在诸多争议.为规范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帮助创伤骨科医生正确处理胫骨平台骨折,特根据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基于多中心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围绕术前评估、诊断、治疗及术后康复,编写了“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提出胫骨骨平台骨折规范合理的诊疗建议.

    作者: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