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年10期文献
  • 动力髋螺钉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限元比较研究

    目的 建立骨质疏松性改良Evans分型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在不同表观骨密度和载荷下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 选择1例改良Evans分型为Ⅲ型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男性,年龄为75岁,身高172 cm,体质量为70 kg.对患者股骨中上2/3段进行CT扫描,建立骨折模型并予虚拟复位,分别在此模型上搭载DHS(模型Ⅰ组)和PFNA(模型Ⅱ组)两种内固定物.每组分别考虑7种表观骨密度(70%、80%、90%、100%、110%、120%、130%的表观骨密度)及3种载荷(0.5、1.0、3.0倍体质量)下的受力情况,共有42种工况.比较各种条件下两组固定模型的股骨Von Mises应力峰值、内固定物Von Mises应力峰值及股骨单元失效率. 结果 在同一载荷下,模型Ⅰ组股骨及内固定物所承受应力、股骨单元失效率均大于模型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模型随着载荷的增加,股骨及内固定物所承受的应力、股骨单元失效率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0倍体质量载荷、70%表观骨密度下,模型Ⅰ组和模型Ⅱ组的股骨大应力值分别为84.702、38.986 MPa,内固定物大应力值分别为952.557、580.134 MPa,股骨单元失效率分别为3.25%、7.99×10-3%. 结论 对于骨质疏松性改良Evans分型Ⅲ型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固定较DHS固定具有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固定强度更好,且不易导致内固定失效.

    作者:袁高翔;王蕾;张伟滨;沈宇辉;陈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血管紧张素Ⅱ对骨髓基质干细胞源性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源性成骨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及蛋白分泌的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人BMSCs,并向成骨细胞方向诱导,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鉴定成骨细胞.取诱导14d的人BMSCs,分成5组(n=3),分别用0、50、100、150、200 nmol/L血管紧张素Ⅱ处理细胞,以确定佳作用浓度.取诱导21d的人BMSCs,分成5组(n=6),分别用佳作用浓度血管紧张素Ⅱ处理细胞0、6、12、24、48 h,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检测不同时间组VEGF mRNA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不同时间组VEGF蛋白的表达. 结果 人BMSCs经诱导后ALP染色大部分呈阳性反应.0、50、100、150、200nmol/L血管紧张素Ⅱ处理的BMSCs VEGF mRNA表达平均分别为1.000±0.000、2.304±0.315、4.336±0.400、5.573±0.608、5.492±0.460,其中0、50 nmol/L浓度组分别与100、150、200 nmol/L浓度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150 nmol/L为血管紧张素Ⅱ的佳作用浓度.0、6、12、24、48 h组细胞VEGF mRNA表达平均分别为1.000±0.000、1.984±0.160、4.372±0.378、5.573±0.586、4.994±0.445,其中0、6h组分别与12、24、48 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6、12、24、48 h组细胞VEGF蛋白分泌量逐渐增加,且呈时间依赖性. 结论 用血管紧张素Ⅱ处理人BMSCs源性成骨细胞能够使VEGF mRNA表达量和蛋白分泌量快速增加.

    作者:苏万汉;陈滨;方锦涛;赵培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SIRT1经p53和NF-κB的相关蛋白途径调控软骨细胞凋亡的体外研究

    目的 探讨SIRT1经p53/bax和NF-κB/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途径调控软骨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方法 常规培养新西兰兔关节软骨细胞,分为3组(n=10):SIRT1激活剂(白藜芦醇)组、对照组、SIRT1抑制剂(尼克酰胺)组,用硝普钠诱导细胞凋亡.采用噻唑蓝法检测各组软骨细胞活性及增殖、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细胞SIRT1、p53、NF-κB、bax、PGC-1α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SIRT1、Ⅱ型胶原蛋白、聚集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 结果 SIRT1激活剂组、对照组、SIRT1抑制剂组OD值平均分别为0.139±0.016、0.098±0.006、0.079±0.002,细胞凋亡率平均分别为9.8%±0.7%、27.3%±1.6%、41.9%±2.0%,以上项目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T1激活剂组细胞SIRT1、PGC-1α的表达较对照组增高,而SIRT1抑制剂组较对照组降低;SIRT1激活剂组p53、NF-κB、bax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而SIRT1抑制剂组较对照组升高.SIRT1激活剂组细胞SIRT1、Ⅱ型胶原蛋白、聚集蛋白聚糖mRNA的表达高,对照组次之,SIRT1抑制剂组低. 结论 SIRT1可通过调控p53、NF-κB的表达改变其下游bax、PGC-1α的表达,从而调控软骨细胞的凋亡.

    作者:刘弼;肖德明;雷鸣;王大平;熊建义;马经野;许蕴;史敦云;张晓丽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增高,因骨折接受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也逐年增多.一方面,机体对创伤、手术和麻醉的应激反应加重血糖代谢紊乱;另一方面,糖尿病及其各种并发症使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增多,从而导致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死亡率高[1].如何使糖尿病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是骨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现就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机体代谢的改变、糖尿病对骨与软组织修复及术后功能康复的影响及围手术期血糖监控方法等作一综述.

    作者:李永犇;潘进社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成人前臂骨干骨折的研究进展

    前臂骨干骨折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损伤,主要致伤原因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及绞压扭转,约占全身骨折的11.2%.前臂与上、下尺桡关节一起具有旋前、旋后功能,其旋转功能对手部灵巧功能的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臂骨干骨折不应作为一般骨干骨折来处理,应如关节内骨折一样解剖复位以恢复其良好功能[1-2].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的方法仅限于移位不明显或易获复位的骨折,而对于多数有明显移位的骨折,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已成为共识[3].目前,手术治疗前臂骨干骨折的方法主要有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本文就钢板与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成人前臂骨干骨折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作者:凌超;刘智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

    目的 探讨置管冲洗加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术(VSD)治疗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的疗效. 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17例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患者,男12例,女5例;年龄23 ~56岁,平均37.0岁.上肢慢性骨髓炎14例,锁骨上窝脓肿2例,上臂截肢术后残端慢性骨髓炎合并伤口窦道形成1例.所有患者均行彻底清创后关闭创腔及创面,创腔常规置管行抗生素溶液冲洗引流,初8例患者引流管管周出现渗漏.将VSD装置中高分子泡沫合成敷料剪成4 cm×4 cm规格,内置多侧孔的硬质硅胶管1根,再将引流管从敷料内垂直穿出,穿出的长度即为需放置入创腔内引流管的长度,2根硅胶管同时接负压吸引(即为改良VSD技术).其后9例患者直接应用此技术. 结果 14例上肢慢性骨髓炎患者治疗28~ 41 d,更换VSD敷料1~2次;1例上臂截肢术后残端慢性骨髓炎合并伤口窦道形成患者治疗54 d,更换VSD敷料4次;2例锁骨上窝脓肿患者治疗23 ~ 30 d,更换VSD敷料1次.14例患者术后获6~13个月(平均8.2个月)随访,3例失访.14例患者经改良VSD治疗后均未出现引流管脱出,引流管渗漏和慢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再次感染. 结论 置管冲洗加改良VSD技术能够有效治疗慢性骨及软组织感染,引流装置操作简易,且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作者:王欢;冯伟;夏芳;吴飞;陈焱;邢丹谋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传统灌注冲洗术治疗下肢难治性骨感染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与传统灌注冲洗术治疗下肢难治性骨感染的疗效. 方法 对2007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72例难治性骨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VSD组(应用VSD技术治疗)和传统组(应用传统灌注冲洗术治疗).VSD组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22 ~ 61岁,平均(45.4±3.1)岁.传统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29 ~ 65岁,平均(46.5±2.2)岁.所有患者在创面闭合前复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并行细菌培养.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控制时间、创面闭合时间、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和复发率. 结果 VSD组38例患者术后获10 ~ 14个月(平均12个月)随访,传统组34例患者术后获12~ 16个月(平均13.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创面均愈合良好、颜色正常,细菌培养均为阴性,肢体功能恢复良好.VSD组感染控制时间平均为(2.8±0.8)周、创面闭合时间平均为(8.2±1.3)d、住院时间平均为(15.5±2.1)d、换药次数平均为(3.8±2.2)次、复发率为2.63%,明显优于传统组[(4.6±0.5)周、(19.5±5.7)d、(27.6±2.8)d、(13.5±1.7)次、20.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灌注冲洗术比较,VSD技术治疗下肢难治性骨感染在感染控制时间、创面闭合时间、住院时间、换药次数及复发率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作者:魏星;王鹏飞;庄岩;李忠;张堃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传统型与改进型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复杂创面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传统型与改进型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复杂创面的疗效. 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2012年4月应用单管型VSD技术或双管型VSD技术治疗的123例复杂创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8例,女45例;年龄11 ~83岁,平均56岁;按应用VSD类型分为两组:传统组(n=26,应用单管型VSD技术)和改进组(n=97,应用双管型VSD).急性皮肤软组织缺损43例,压疮27例,糖尿病足6例,静脉淤血性溃疡19例,骨折术后皮肤坏死13例,坏死性筋膜炎1例,橡皮肿2例,烧伤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VSD敷料的有效使用时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创面床、肉芽组织及创面面积等情况.结果 123例患者创面均获改善,肉芽组织生长,创面床缩小,Ⅱ度烧伤创面痊愈.传统型VSD单次有效使用时间平均为(4.2±1.3)d,人均更换VSD装置为0.54次;而改进型VSD单次有效使用时间平均为(7.6±1.7)d,人均更换VSD装置0.32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进型VSD的使用时效更长,冲洗方便,其效果优于传统型VSD.

    作者:田宜肥;沈凤军;柳原;陶国贵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比较

    SummaryIt is not possible from two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to draw definitive conclusions on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operative versus nonoperative) for distal radial fractures in the elderly.Despite having better radiographic alignment,patients receiving operative care have similar functional outcomes and overall range of motion compared with those receiving nonoperative care.Results are mixed with respect to residual pain and grip strength.Arthritic changes tended to occur less frequently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surgery.However,one study reported a greater proportion of patients developed arthritis with operative treatment in those with extraarticular fractures.Complications were similar between groups.概要根据2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结论,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相比,哪一种疗效更优目前仍无定论.与非手术治疗相比,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可以获得较好的影像学结果,而功能恢复和活动范围的改善情况则两者相当.对于术后疼痛和握力的恢复情况,各研究结论不一.关节炎的发生情况,手术组低于非手术组.但1项研究则报道,对于关节外骨折的老年患者,手术治疗会明显增加关节炎的发生率.两种治疗方法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William T Obremskey;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重视肢体软组织损伤的伤情评估与处理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铁和高速公路及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创伤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升趋势,且呈现出多发伤、严重伤、批量伤的现代创伤特点.多发伤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正在逐年上升,全世界每年因多发伤就有3亿人受伤及4万人死亡;美国近年来因多发伤死亡的人数约占总受伤人数的22%~30%.我国每年因创伤而死亡的人员已逾10万,严重多发性创伤占创伤总数的1.0%~1.8%.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临床病例讨论——肱骨大结节骨不连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77岁,跌倒致右肩疼痛伴活动受限1 h来院就诊,人院查体:神清、痛苦面容,强制体位,右肩呈方肩畸形,压痛明显,弹性固定,Dugas征阳性,无右上肢神经、血管并发症.X线片和CT检查示右盂肱关节前脱位伴肱骨大结节粉碎性骨折.

    作者:吴晓明;高伟;李凡;高堪达;俞银贤;王秋根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游离组织瓣联合游离植皮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修复肢体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游离组织瓣联合游离植皮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修复肢体严重创伤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技巧与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应用游离组织瓣联合游离植皮VSD技术修复43例肢体严重创伤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男32例,女11例;年龄5~66岁,平均32.5岁.创面部位:上肢10例,下肢33例;创面面积为20 cm ×7 cm~52 cm ×22 cm.31例合并骨折,18例合并慢性骨髓炎.患者经彻底清创后,行外固定支架或简便内固定重建骨骼支架,然后采用VSD技术治疗.待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后,采用不同类型的穿支皮瓣、肌皮瓣或肌瓣等游离组织瓣修复深部组织裸露的创面,同时行游离植皮VSD技术治疗游离组织瓣周围残留的肉芽创面. 结果 43例患者经清创、VSD技术治疗1~3次(平均1.8次)[5~21d(平均10.5d)]后,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感染得到控制.43例患者术后获5~32个月(平均12.6个月)随访.40例患者游离组织瓣全部成活;1例患者游离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全部成活;2例患者皮瓣远端边缘部分坏死.所有患者游离组织移植区及游离植皮区组织均成活,且质地良好、外观满意,感染控制良好,患肢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对于肢体严重创伤后大面积软组织缺损,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联合游离植皮VSD技术治疗可有效修复创面,大限度地恢复患肢功能.

    作者:任高宏;余斌;王钢;覃承诃;黎润光;蒋桂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穿支皮瓣修复跟周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穿支皮瓣修复跟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并比较游离和带蒂穿支皮瓣的优缺点.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9例跟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35.4岁(18 ~51岁).合并损伤:跟腱断裂或缺损3例,跟骨结节骨折、缺失4例,跟骨骨髓炎1例.缺损面积为4cm×1 cm~17cm×9cm,均采用穿支皮瓣覆盖创面,皮瓣面积为5cm×2cm~18cm×10 cm,其中游离穿支皮瓣5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3例,横支穿支皮瓣1例,胸背动脉穿支皮瓣1例),带蒂穿支皮瓣4例(腓动脉穿支皮瓣3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例).同时修补合并的跟腱断裂,术中复位内固定跟骨骨折. 结果 9例患者术后获6 ~ 39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9例患者皮瓣完全存活,其中1例穿支皮瓣患者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存活;1例带蒂穿支皮瓣患者远端回流障碍,经持续按摩后存活.9例患者术后小腿肌力均达到5级.游离穿支皮瓣较带蒂穿支皮瓣厚,患者穿鞋时有后跟摩擦.1例患者术后1年随访时走路有轻度跛行,其余患者步态正常.结论 对于小面积跟周软组织缺损者,应优先采用带蒂穿支皮瓣覆盖;对于缺损面积大、尤其是缺损宽度大的患者,应采用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并注意治疗并发的跟腱和跟骨损伤,以减少后遗症.

    作者:朱跃良;梅良斌;王家祥;陈一英;吕乾;赵万秋;李军;徐永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应用Flow-through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同期修复软组织和主干血管缺损

    目的 探讨应用Flow-through股前外侧游离皮瓣同期修复软组织和主干血管缺损的可行性与疗效. 方法 2003年5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21例肢体严重创伤患者,男13例,女8例;年龄14 ~53岁,平均37.3岁.创伤部位:上肢4例,下肢17例.血管断裂并缺损14例,血管广泛挫伤并血栓形成7例.所有患肢均存在严重的软组织缺损合并主干血管损伤,且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肌腱、血管或神经外露.肢体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为5~8分,平均5.8分.8例肢体远端血供差或完全消失的患者彻底清创后一期行Flow-through皮瓣移植术;13例血供部分存在但明显差于健侧的患者,根据清创后创面情况,6例直接行一期皮瓣移植术,7例行二期皮瓣移植术. 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3~43个月(平均1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保肢成功,移植皮瓣全部存活,肢体远端血供良好,无血管危象发生.3例患者皮瓣边缘部分坏死,2例患者供区植皮后部分坏死,3例患者发生浅表感染,1例患者发生骨髓炎,均经处理后获改善. 结论 Flow-through股前外侧游离皮瓣技术可在修复创面的同时修复主干血管损伤,为严重开放性四肢创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

    作者:张大伟;赵广跃;裴国献;李军;祝勇刚;王文军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传统纱布开放换药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临时治疗不同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传统纱布开放换药与负压封闭引流( VSD)装置临时覆盖创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3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2153例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1548例,女605例;年龄3~68岁,平均35.3岁,平均创面大小为195.9 cm2.创面类型:无菌创面53例,污染创面1388例,感染创面712例;根据临时覆盖创面的方法,分为纱布开放换药组(开放组,793例)和VSD创面封闭组(VSD组,1360例),后期行直接缝合、游离植皮或显微外科手术永久覆盖闭合创面.比较两组患者临时覆盖创面的时间及后期不同永久覆盖方法的选择. 结果 开放组与VSD组各类创面平均临时覆盖时间分别为:无菌创面(9.7±3.1)d和(7.0±1.9)d,污染创面(25.8±6.3)d和(17.8±3.7)d,感染创面(32.0±9.3)d和(21.7±4.0)d.开放组后期直接缝合9例,游离植皮137例,显微外科组织瓣移位(移植)647例;VSD组后期直接缝合47例,游离植皮580例,显微外科组织瓣移位(移植)733例.两组患者3种不同类型创面的临时覆盖时间及永久覆盖方法的选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32例患者术后获1~6个月(平均3个月)随访.永久覆盖术后创面愈合良好,大部分感觉恢复,对患肢功能无不良影响. 结论 与传统纱布开放换药临时覆盖创面比较,VSD技术能明显减少临时覆盖时间,对无菌创面可增加二期直接缝合创面的比例,对污染及感染创面可降低二期组织瓣移植闭合创面的比例.

    作者:邓凯;喻爱喜;余国荣;潘振宇;陶圣祥;祝少博;漆白文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改良Whiteside法与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诊治骨筋膜间室综合征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骨筋膜间室综合征(OCS)的早期诊断方法及迅速、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16例OCS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5~55岁,平均32岁.OCS部位:小腿部12例,足部4例.全部患者均无血管神经损伤.采用改良Whiteside法测量筋膜间室内压力,切开减压使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肿胀基本消退后,创面予以直接缝合或创面植皮术,以及根据骨折部位和特点,行骨折内固定术.术后根据Merchant评分标准分别从患肢关节功能、疼痛程度、步态、关节稳定度和活动范围等方面评定疗效. 结果 16例患者术后获12~14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切开减压应用VSD技术治疗后切口或创面均获愈合,14例恢复佳,患肢远端运动、感觉恢复正常;1例远端感觉减退、麻木;1例出现肌挛缩、感觉麻木、肢体功能活动障碍.根据Merchant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 结论 采用改良Whiteside法测定筋膜间室压力是早期诊断OCS的可靠方法;切开减压联合VSD技术可迅速并有效治疗OCS,降低患肢致残率.

    作者:曾展鹏;黄枫;苏博源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下肢Gustilo ⅢB型和ⅢC型骨折的保肢治疗及疗效评价

    目的 探讨下肢Gustilo ⅢB型、ⅢC型开放性损伤的保肢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82例下肢Gustilo ⅢB型、ⅢC型骨折患者,男64例,女18例;年龄21 ~64岁,平均45.3岁.骨折Gustilo分型:ⅢB型63例,ⅢC型19例.骨折部位:胫腓骨37例,胫骨6例,股骨9例,双侧胫腓骨5例,胫腓骨合并股骨11例,胫腓骨合并跖趾骨14例.肢体创伤严重程度评分:>7分29例,6~7分32例,<6分21例.均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和延期组织瓣修复的保肢策略治疗.创面终覆盖方式:直接缝合4例,植皮13例,肌瓣移植16例,局部或交腿筋膜瓣移植41例,游离皮瓣移植4例. 结果 82例患者术后获4 ~53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78例患者保肢成功,4例(Gustilo ⅢB型、ⅢC型各2例)患者行二期膝下截肢术.保肢成功的78例患者平均负压吸引1.6次,平均手术3.7次.骨折一期愈合66例,愈合时间平均为6.4个月;延迟愈合7例;骨不连5例.9例患者出现创面感染现象,3例发生慢性骨髓炎. 结论 对于下肢GustiloⅢB型、ⅢC型骨折患者,通过彻底清创及合理骨折固定,配合VSD技术及延期组织瓣修复,可有效恢复肢体功能.

    作者:孙鲁源;汪春阳;文根;韩培;柴益民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常规换药方法治疗四肢创面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

    目的 对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与常规换药方法治疗四肢创面的疗效比较进行Meta分析,为四肢创面的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搜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CNKI、万方数据库等,检索从建库至2012年4月比较VSD技术与常规换药方法治疗四肢创面的中、英文随机对照研究和临床对照研究,纳入满足要求的文献,选择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和住院时间作为Meta分析的评价指标,采用RevMan5.1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研究529例患者,其中随机对照研究5篇,临床对照研究3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换药方法相比,VSD技术治疗四肢创面可缩短创面愈合时间[MD=-6.80,95% CI(-9.17,-4.43),P<0.05]、减少换药次数[MD=-12.08,95% CI( - 15.91,-8.25),P<0.05]、缩短住院时间[MD=- 8.57,95%CI( - 12.08,-5.06),P<0.05],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VSD技术治疗四肢创面的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和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常规换药方法.

    作者:李宗焕;喻爱喜;漆白文;王伟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足踝部创伤后严重复合组织缺损感染创面的修复

    目的 探讨足踝部创伤后严重复合组织缺损感染创面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20例足踝部创伤后严重复合组织缺损感染创面患者资料,男100例,女20例;年龄4 ~ 80岁,平均41.1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个月至3年.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3.0 cm×1.5 cm~23.0 cm×12.0 cm.单纯皮瓣修复创面20例,皮瓣+载抗生素可吸收人工骨(RBK)修复57例,皮瓣+RBK+自体髂骨植骨43例.先行清创、VSD技术治疗创面者108例,清创后直接皮瓣修复创面者12例.对骨折内固定失效仍需固定者改用外固定支架固定. 结果 120例患者术后获3个月至5年(平均15个月)随访.106例患者术后伤口一期愈合,14例患者二期愈合.6例患者皮瓣或肌皮瓣出现部分坏死,均为带蒂转位者.113例患者骨髓炎一期治愈,骨折愈合时间为4~8个月,平均5.2个月;3例出现骨不愈合患者再次行自体髂骨植骨,6~8个月后治愈;2例跟骨骨髓炎患者术后复发,经再次手术后状况良好;另有2例虽经皮瓣移植创面闭合,但仍残留窦道换药,需再次手术. 结论 对于足踝部创伤后严重复合组织缺损感染创面,根据不同伤情,应用VSD技术、RBK、皮瓣、肌皮瓣转位或移植技术可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张春;崔海宁;郭峭峰;沈立锋;辛龙;张展;鲁宁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与穿支皮瓣技术联合治疗四肢严重挤压伤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与穿支皮瓣技术联合治疗四肢严重挤压伤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 方法 自2008年11月至2010年6月采用VSD技术联合穿支皮瓣技术治疗四肢严重挤压伤创面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18~65岁,平均32.3岁.所有患者在平均使用VSD敷料9.4d后以穿支皮瓣覆盖创面.其中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13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串联旋髂浅动脉穿支髂骨骨皮瓣5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串联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与第2足趾组合移植1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3例,带蒂腓动脉外踝后上穿支皮瓣6例,带蒂脐旁穿支皮瓣1例. 结果 股前外侧皮瓣1例近端边缘坏死,1例发生延迟感染,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均一期愈合.5例股前外侧皮瓣供瓣区需植皮,其余供瓣区直接缝合.所有患者术后获6个月至2年(平均1.2年)随访,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较满意.供区无瘢痕疙瘩形成及瘢痕增生.二期有4例行肌腱重建手术,2例行股前外侧皮瓣行修整术,1例行分指术,1例行植骨术.术后手部均恢复握持、夹捏功能,下肢可无痛行走. 结论 一期清创、行VSD,延期行穿支皮瓣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四肢严重挤压伤创面.

    作者:潘朝晖;蒋萍萍;王剑利;薛山;赵玉祥;李洪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 二处截骨骨搬移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二处截骨骨搬移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及其加速骨和软组织愈合的可能性.方法 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6例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0~51岁,平均34.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例,机器压砸伤1例.均为Gustilo ⅢB型开放性骨折.小腿胫前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cm ×4cm~24cm×11 cm,胫骨缺损长度为8~18cm.清创后采用半环槽外固定支架固定,胫骨上、下干骺端截骨骨搬移治疗骨缺损和软组织缺损.术后每侧截骨端骨搬移速度为1 mm/d,直至搬移骨折端对合,本组患者搬移所需时间为40~100 d,平均66.6 d. 结果 6例患者术后获10 ~ 36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小腿软组织缺损愈合,骨缺损均获重建,4例患者双下肢等长,2例患肢肢体长度较健侧短缩1.5 cm.软组织愈合时间为60 ~ 180 d,平均103 d;骨愈合时间为12 ~31个月,平均19.3个月.所有患者牵拉结束后,未发现骨不连和骨痂愈合过快而无法继续牵拉成骨的现象,均不需要植骨. 结论 二处截骨骨搬移不但可有效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而且可加快骨搬移和软组织愈合的速度.

    作者:徐永清;朱跃良;范新宇;丁晶;何晓清;王毅;赵万秋;简红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