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持续静态压力对体外培养的兔腰椎小关节软骨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 分离新西兰白兔腰椎小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将培养的第3代软骨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30 kPa组、60 kPa组和90 kPa持续静态加压组.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分别用免疫组化、噻唑蓝(MTT)、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鉴定软骨细胞,检测细胞增殖及Ⅱ型胶原的合成情况. 结果 第3代软骨细胞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为阳性.软骨细胞增殖OD值,1d除了对照组与30 kP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4 d:除了 30 kPa组与60 kP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10 d: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的Ⅱ型胶原含量高[(7.517±0.328)μg/L],其次是60 kPa组[(6.035±0.075) μg/L],90 kPa组含量低[(2.873±0.127) μg/L],30 kPa组的Ⅱ型胶原含量为(4.846±0.093)μg/L,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兔腰椎小关节软骨细胞在持续静态压力下容易发生退变,细胞增殖率和Ⅱ型胶原含量均下降.
作者:郑帅;王吉兴;任海龙;张继业;姜欢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静电纺丝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聚乙二醇(PEG)共聚物纳米纤维作为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及其与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相容性. 方法 静电纺丝法分别制备PLGA/PEG和PLGA纳米纤维支架,扫描电镜(SEM)观察材料结构;分离培养大鼠BMSCs,取第3代BMSCs分别接种于PLGA/PEG纳米纤维支架和PLGA纳米纤维支架进行培养,噻唑蓝(MTT)法测定其细胞毒性及细胞增殖;接种后2、4、6h血球计数板计数法测定其黏附率;DAPI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SEM观察细胞和支架的形态、黏附及生长情况. 结果 SEM观察显示两组支架呈相互交联的多孔网状无纺结构.PLGA/PEG组和PLGA组纤维直径分别为(655±57)nm和(539±48)nm;孔隙率分别为86.8%±1.5%和84.7%±1 2%.MTT检测BMSCs在两组支架中生长良好,OD值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大,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各时间段PLGA/PEG组的细胞黏附率明显高于PLG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API染色示各组细胞核形态正常,核质均染,未见明显凋亡及坏死细胞;PLGA/PEG组细胞较PLGA组明显增多.SEM观察显示,PLGA/PEG组BMSCs在支架上生长良好,基质分泌、生长情况优于PLGA组. 结论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的PLGA/PEG纳米纤维支架安全无毒,具备合适的孔径和孔隙率,适合BMSCs生长,细胞相容性良好,是一种组织工程良好的支架载体.
作者:李宁;刘斌;戎利民;何留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胫骨内侧平台塌陷骨折对膝关节接触应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8具成人防腐膝关节标本,先后造成胫骨内侧平台塌陷0、1、2、3 mm的骨折塌陷模型(Schatzker Ⅳ骨折),应用压敏片技术测量膝关节主要负重区域的接触应力变化. 结果 胫骨内侧平台塌陷0、1、2、3 mm时内侧接触应力分别为(4.04±0.17) MPa、(4.57±0.20) MPa、(5.64±0.20)MPa、(5.64±0.19) MPa,外侧接触应力分别为(3.34±0.05) MPa、(3.48±0.06) MPa、(4.19±0.05)MPa、(4.19±0.04) MPa.当胫骨内侧平台塌陷2 mm时,内、外侧接触应力与塌陷0 mm时相比分别增加了39.6%和2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胫骨内侧平台骨折塌陷≥2 mm时,应给予复位内固定;胫骨内侧平台骨折塌陷<2 mm时,可考虑保守治疗.
作者:李哲;潘进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研究串珠素shRNA慢病毒转染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增殖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在抑制硬膜外瘢痕形成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培养小鼠NIH3T3,并分为3组:未转染的NIH3T3组(对照组)、GFP慢病毒颗粒转染组(GFP组)和串珠素shRNA慢病毒颗粒转染组(shRNA组).GFP组和shRNA组转染1周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情况,从而判断慢病毒载体转染目的细胞所需的合适MOI值及GFP表达时间.确定慢病毒载体转染目的细胞合适的MOI值后,以此条件进行目的基因转染.用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细胞.分别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及噻唑蓝(MTT)法来检测转染后细胞mRNA、蛋白质表达及细胞增殖水平的差异. 结果 RT-PCR检测表明,串珠素RNA在对照组与GFP组高表达,在shRNA组低表达,shRNA组分别与对照组和GF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表明,串珠素蛋白质水平在对照组与GFP组高表达,在shRNA组低表达,shRNA组分别于对照组和GF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d各组吸光度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d对照组与GFP组细胞增殖接近正常,shRNA组细胞增殖能力减弱,对照组与GFP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shR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串珠素shRNA慢病毒转染可以有效抑制NIH3T3的增殖能力.
作者:徐明;褚言琛;邹云雯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据统计,战伤死亡的人群中约有50%是死于不可控制的出血;在和平时期,出血也是创伤致死的第二大原因.即便终控制了出血,如果不够及时,也会导致出现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感染、酸中毒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多种严重并发症而危及伤者生命.因此,及时有效地控制出血,不论对于平时还是战时都意义重大.尽管许多肢体的出血可以通过上止血带来控制,但仍有许多特殊部位的出血,如胸腹部、腋窝、腹股沟等无法使用止血带.通常这些部位的出血改用纱布填塞的方法来压迫止血,但往往效果不佳[1].鉴于此,许多急救止血剂应运而生,旨在压迫止血的同时触发凝血的瀑布级联反应,从而更有效地止血[2].本文将针对目前应用的几种主要急救止血剂的特点、应用、存在的不足及可能的改进方向进行综述.
作者:陆海波;卢强;刘舒云;郭全义;危岩;许文静;彭江;卢世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1987年,Galibert等首次报告了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C2椎体血管瘤,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作为PVP的改良术式于1994年由Reiley等首次报告并在1998年开始推广应用于临床.PVP/PKP因其止痛效果确切、总体并发症少等优点,广泛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r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但除了骨水泥渗漏外,PVP/PK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也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重视.其中,以邻近椎体骨折(adjacent vertebral fracture,AVF)为多见.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研究倾向于认为AVF与PVP/PKP有关,且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差异很大(8%~52%)[1],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其相关因素的复杂性,现就其相关因素及防治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振华;张亮;高梁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 方法 对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37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0例,女7例;年龄17~ 73岁,平均38岁;上颈椎损伤15例,下颈椎损伤22例;脊髓损伤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V级13例,Ⅳ级6例,Ⅲ级9例,Ⅱ级6例,Ⅰ级1例,0级2例.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板间植骨融合术治疗. 结果所有患者全部顺利置钉,无一例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34例患者术后获5 ~ 46个月(平均27.5个月)随访,无内固定失效、松动、断钉及断棒等不良反应发生,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 结论熟悉颈椎解剖、掌握椎弓根螺钉技术、严格把握进钉点及进钉角度后方能安全置钉,采用颈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作者:胡加绍;张益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应用交锁髓内钉小切口感触辅助复位内固定结合自体髓内取骨植骨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4年5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136例新鲜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8例,女48例;年龄19 ~81岁,平均37.1岁;均为单侧股骨骨折;根据AO分型:A型46例,B型52例,C型38例;开放性骨折23例(均为Gustilo Ⅰ型).均采用牵引床牵引下小切口感触辅助复位结合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扩髓时收集股骨近端的转子部髓内松质骨及骨髓组织,并经小切口通过一工作通道植入骨折端.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0 ~58个月(平均26.7个月)随访.骨折均一期愈合,4例延迟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5.5个月.X线片示骨折端对位对线佳,绝大部分骨折端外骨痂明显,呈竹节状.无伤口感染,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无主钉断裂.结论小切口感触辅助复位取骨植骨技术既可以大程度地保护骨折端血供,直接感触到骨折端协助复位,减少术中闭合复位穿钉时的X线照射量;又可以充分利用髓内钉术中扩髓取骨并通过小切口向骨折端植入自体松质骨,促进骨折愈合.
作者:林焱斌;李仁斌;张怡元;庄研;熊国胜;林任;林伟;蔡崇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跨节段固定与经伤椎连续固定两种后路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27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2例,女79例;年龄15~65岁,平均32.5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为跨节段组(149例)和经伤椎组(12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及CT检查,术后及随访时均行X线检查,测定并比较两组伤椎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大小,同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228例患者获得2~7年(平均4.6年)随访.术前、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跨节段组椎体压缩率和cobb不同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伤椎组末次随访时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跨节段固定与经伤椎连续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近期都可取得满意疗效,但远期后者固定更牢固,无断钉发生,矫正度丢失小,疗效优于前者.
作者:沈宁江;王广积;王先安;林庆彪;林明侠;李一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作者:赫兰学;王丹;李广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作者:李晓东;张鹏;张光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腘动脉损伤后导致截肢的原因. 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7例腘动脉损伤截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74例,女13例;年龄3 ~ 68岁,平均37岁.对伤情、缺血时间、早期处理方法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导致截肢的原因. 结果 有34例患者因为初期处理不当,24例因为伤情重,29例因为后送时间长导致腘动脉损伤截肢. 结论 初期处理不当是造成腘动脉损伤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基层医院的腘动脉损伤诊断水平和处理技术是减少腘动脉截肢率的关键.
作者:张大伟;裴国献;李军;祝勇刚;赵广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1项随机对照研究(RCT)和3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结果提示,对于多发伤合并股骨骨折患者,按照创伤控制骨科原则(damage-control orthopedics,DCO)治疗和一期髓内钉固定(IM nailing,IMN)治疗相比,何种治疗方案更优,目前仍无明确结论.在RCT的亚群比较分析中发现,对于病情平稳的患者,接受DCO治疗患者的使用机械通气的时间更长,但是对于病情较危重的患者,接受DCO治疗时出现急性肺损伤的比率较低.因此,有必要开展对创伤程度加以控制的前瞻性和(或)随机对照研究以明确股骨骨折固定的佳时机.
作者:Andrea C Skelly;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CAMISS是指用国际上通用的计算机辅助(computer assisted,CA)和微创脊柱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MISS)两个词拼写而成的,即计算机辅助下的微创脊柱外科手术(computer assisted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CAMISS).这是一个新的词汇,代表了骨科发展新趋势.纵观骨科学的发展历史,现代骨科学领域的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并且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在不同的时代,外科医生的追求其实是一致的,都希望通过精确、微创的方法,大限度地解决患者的病痛,同时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脊柱外科手术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脊椎手术本身的特点及脊柱结构的复杂性,手术难度和危险性仍很高.
作者:田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后骨水泥分布与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关系. 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1年9月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行PKP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86例患者,其中男17例,女69例;年龄47 ~87岁,平均68.1岁;随访时间3~16个月,平均3.4个月;69例患者行单侧穿刺,17例患者行双侧穿刺.评估性别、年龄、损伤节段、单或双侧穿刺、骨水泥是否同时接触上下终板、骨水泥是否偏一侧分布、术后初次下地时间、术后有无再次外伤等因素对手术椎体是否出现再骨折的影响. 结果 31例(36.0%)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发生了手术椎体再骨折.骨水泥未同时接触上下终板的患者发生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几率较骨水泥同时接触上下终板的患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偏一侧分布未增加对侧再骨折的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为避免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发生,术中应尽量使骨水泥分布均匀同时接触上下终板.
作者:田伟;韩骁;刘波;张贵林;吕艳伟;马赛;郑山;阎凯;靳培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不同程度OVCF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应用PVP治疗的208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2例,女136例;年龄70~96岁,平均77.8岁;共242个椎体,其中胸椎134个,腰椎108个.椎体压缩分度的判定及分度方法根据X线片和CT检查选用Genant半定量目测法,椎体压缩骨折Ⅰ、Ⅱ、Ⅲ度的标准分别为椎体压缩比<25%、25% ~ 50%、>50%.术后测量椎体压缩比,观察脊柱稳定性、疼痛缓解及骨水泥渗漏等相关并发症. 结果 20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0.5个月(6~84个月)随访,骨水泥注射量平均为胸椎(2.6±0.6)mL,腰椎(4.8±0.4) mL.Ⅰ度压缩比椎体手术前、后压缩比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度压缩比椎体手术前、后压缩比和cobb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度压缩比椎体之间疼痛缓解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955,P> 0.05).Ⅰ、Ⅱ、Ⅲ度压缩比椎体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3.2% (1/31)、10.3% (15/145)、25.8% (17/66),但所有患者均未引起临床症状.Ⅰ、Ⅱ、Ⅲ度压缩比椎体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5% (2/31)、6.9% (10/145)、22.7%(15/66).结论 PVP在治疗OVCF时,压缩程度不同与患者疼痛缓解无必然关系.但随着椎体压缩程度的增加,术后椎体压缩比及cobb角的恢复也较差,建议PVP应早期治疗OVCF,避免椎体进一步压缩.
作者:潘永谦;李健;杨波;麦伟文;张平;王簕;钟志宏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通过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18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21~68岁,平均41 8岁.骨折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5例,Ⅲ型3例.其中4例合并颅脑损伤,3例合并胸部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41 d至13年,平均18.4个月.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00 ~ 180 min,平均125 min;术中出血量100~600 mL.,平均250 mL.术中无椎动脉、脊髓损伤发生.所有患者获平均30.2个月(14 ~50个月)随访.术后临床症状评价按照Mayo(McGrory)颈椎创伤后临床评分系统:优7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为88.9%.术后VAS评分(1.4±0.8)分较术前(5.3±1.2)分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53,P=0.000),6例合并神经症状的患者神经症状均有至少1级改善.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所有患者螺钉位置良好,在随访过程中无松动、移位、断裂等发生.结论 改良Brook法结合C1-2经关节突螺钉固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为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术式选择.
作者:连小峰;徐建广;刘小康;杨二柱;赵成;张长青;曾炳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影像学方法探讨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随机选取30例健康成人头颈部CT血管造影检查资料,男18例,女12例;年龄21~55岁,平均33.6岁.利用Vitreal 4.0软件测量理想钉道角度、长度及其与椎动脉的距离.在此基础上,对2具防腐枕颈部标本进行模拟手术,行X线及CT检查以明确螺钉位置. 结果 从入钉点平面至锚定点平面椎动脉在形态上有5个恒定的生理弯曲;入钉点平面处两侧椎动脉间距为(25.59±1.04) mm;螺钉内固定理想钉道角度:冠状面上外倾角为18.62°±2.17°,矢状面上后倾角为24.35°±3.02°;理想钉道长度为(35.95±2.16) mm.理想钉道与椎动脉的关系于寰椎横突孔上方稚动脉弯曲平面为密切,其距离为(3.66±0.55)mm.模拟手术的影像学检查证实钉道角度、长度均位于参考值范围内,无穿出骨质及进入舌下神经管者. 结论 国人采用前路经枕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在解剖上是可行的,钉道与椎动脉之间有一定的安全距离,但术中必须严格控制钉道方向.
作者:蔡贤华;李明;黄卫兵;曾晓华;谭惠斌;郑宇;张中;李世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联合甲钴胺在对未行激素冲击治疗的急性胸腰椎骨折合并不完全性脊髓损伤(ISC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伤后8h未进行激素冲击治疗的急性胸腰椎骨折合并ISCI的56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术后处理方法不同分为2组:mNGF联合甲钻胺组(联合组,28例)和单纯使用甲钴胺组(单纯组,28例).比较术后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8周及12个月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标准的神经功能评分、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 结果 所有患者获12 ~48个月(平均20个月)随访,无患者死亡,无创口感染;术后平均10个月植骨获融合.治疗后1周、8周及12个月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及ADL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除单纯组在1周时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联合组各时间点评分均优于单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8周及12个月联合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32.1% (9/28)、82.1% (23/28)和92.9% (26/28),均优于单纯组的25.0% (7/28)、50.0% (14/28)和71.4% (20/28),其中8周和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单纯应用甲钻胺比较,mNGF与甲钴胺联合治疗ISCI可促进脊髓损伤的恢复,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林红;李超;姜允琦;马易群;李熙雷;周晓岗;董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比较改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PVR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探讨改良PVP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 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97例老年OVC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6例,女61例;年龄56~89岁,平均68.3岁;总计124个椎体,单个椎体骨折74例,2个椎体骨折19例,3个椎体骨折4例;胸椎73个,腰椎51个.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PVP组(26例)、PKP组(39例)和改良PVP组(32例).对比3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伤椎cobb角的恢复情况及术后骨水泥渗漏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7 ~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其中3例出现神经根症状,但表现不明显.无脊髓损伤、感染及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发生.3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同一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和改良PVP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cobb角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PVP组和PKP组的cobb角恢复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PVP组、PK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远低于PV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PVP能迅速缓解OVCF患者疼痛,与传统PVP相比,在纠正椎体后凸角度和降低骨水泥渗漏方面明显改善.临床疗效与PKP相当,但费用远较PKP低.
作者:王静成;刘振东;杨建东;顾加祥;冯新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生物力学测试验证经伤椎单节段固定脊柱胸腰椎爆裂骨折(AO分型A3.1型)的稳定性. 方法 选取6具T10~L2的人脊柱标本,通过落锤实验机建立AO分型A3.1型T12爆裂骨折模型,在伤椎及其相邻椎体上置入椎弓根螺钉,建立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MSPI)模型,每具标本均进行完整、骨折及MSPI固定3种状态的生物力学测试,分析MSPI固定与完整标本的稳定性差异. 结果 MSPI固定组的前屈、后伸、左侧弯及右侧弯时的活动度平均分别为0.14°±0.02°、0.07°±0.02°、0.73°±0.22°和0.74°±0.13°明显小于骨折组0.84°±0.10°、1.94°±0.30°、2.33 °±0.56°和2.54°±0.44°及完整组0.46°±0.05°、1.01°±0 23°、1.34°±0.24°和1.3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扭转相同角度时,MPSI固定组所需的扭力(3103.00±213.11)N与完整组(2654.75±122.90)N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于骨折组(1519.60±100.82)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治疗AOA3.1型胸腰椎爆裂骨折时,MSPI能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作者:李熙雷;车武;董健;马易群;王会仁;李娟;张东升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手术干预因素对过伸性颈脊髓水肿损伤伴脊髓中央软化灶形成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观察软化灶形成.方法 同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36例过伸性颈脊髓水肿损伤接受手术治疗后脊髓软化灶形成患者资料,通过损伤病理及MRI观察颈脊髓软化灶形成.比较患者手术(不同手术时间和不同手术入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运动功能评分(AMS)和恢复率(RR).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 ~52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术后1个月和6个月颈椎MRI发现脊髓中央局灶性软化灶形成,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复查软化灶仍存在.各组与入院时相比,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AMS评分明显提高;末次随访时与术后6个月AMS比较明显提高.术后RR比较,24 h内手术组高于24 h后手术组,前路手术、前后路手术组高于后路手术组,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手术、直接充分的脊髓减压能明显提高过伸性颈髓水肿损伤伴脊髓中央软化灶形成患者术后RR.手术6个月以后颈脊髓中央软化灶形成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缓慢,趋于平台期.
作者:冀旭斌;徐兆万;宋红艳;隋国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下颈椎损伤分型(SLIC)评分系统的可信度及可重复性. 方法 应用SLIC评分系统对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54例下颈椎损伤患者的术前正侧位X线片、CT、MRI和体格检查等无标记的影像及病历资料进行分型并评判.4周后,打乱资料顺序再次分型并评判.全部资料均不带与分型和(或)评分有关的任何标记.通过计算平均百分比确定分型一致率,应用Kappa值、组内相关系数(ICC)判定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结果 SLIC评分系统中损伤形态和神经功能状况评判有中、高度一致性,可信度平均分别为62.7%(Kappa=0.502,ICC=0.581)、69.7% (Kappa=0.616,ICC =0.867),可重复性平均分别为71.8%(Kappa=0.631,ICC=0.746)、79.6% (Kappa=0.735,ICC=0.871).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损伤判定的一致性相对较差,可信度平均为55.8%(Kappa =0.317,ICC=0.483),可重复性平均为68.9%(Kappa=0.517,ICC=0.643).总分一致性的可信度平均为30.7%(Kappa=0.218,ICC=0.725),可重复性平均为44.5%(Kappa=0. 394,ICC=0.812).治疗选择的可信度平均为72.4%(Kappa=0.431,ICC=0.578),可重复性平均为78.8%(Kappa=0.581,ICC=0.759).结论 SLIC评分系统中损伤形态、神经功能状况及治疗选择的评判有较好的一致性.MRI对判定韧带损伤的不确定性是影响DLC损伤一致性评判的重要因素.
作者:于圣会;池雷霆;任永安;顾祖超;盛伟斌;郭海龙;甫拉提;荀传辉;徐韬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