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患者体位与骨折复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的36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91例,女177例;年龄为42~102岁,平均(73.1±11.0)岁;骨折AO分型:31-A1型105例,31-A2型131例,31-A3型132例.根据手术体位不同分为3组:仰卧位A组99例,采用健侧肢体屈髋、屈膝90°体位;仰卧位B组178例,采用健侧肢体伸直、仰卧并外展体位;侧卧位组91例,采用侧卧位.比较3组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透视次数、透视时间、手术时间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结果 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仰卧位B组(97.8%)>仰卧位A组(87.9%)>侧卧位组(72.5%);透视时间:侧卧位组[(34.4±5.8)min]>仰卧位A组[(29.4±6.4)min]>仰卧位B组[(27.1±5.2)min];透视次数:侧卧位组[(15.5±5.0)次]>仰卧位A组[(14.0±3.4)次]>仰卧位B组[(11.2±2.9)次],以上项目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侧卧位组[(59.0±10.7)min]>仰卧位A组[(58.4±11.2)min]>仰卧位B组[(51.2±8.7)min],仰卧位B组分别与仰卧位A组、侧卧位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髓内钉固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术中患者采用仰卧、健肢伸直并外展牵引位有利于骨折牵引复位,对正、侧位透视影响小,方便手术操作,可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郑江;李开南;张进军;兰海;汪学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辅助应用医学影像存档和传输系统(PACS)设计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并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31例肘内翻畸形患者资料.男12例,女19例;年龄为17~24岁,平均20.6岁;肘内翻角为14°~35°,平均22.4°.术前使用PACS辅助对肘内翻畸形患者进行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截骨设计,根据截骨角度计算等腰三角形截骨长度,测量出截骨角度及长度,术中均行外侧切开改良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结果 31例患者术后获12~40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31例患者截骨处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7~12周,平均9周.末次随访时提携角为8°~15°,平均11°;患侧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126°~150°,平均139°;旋转范围为134°~160°,平均144°.术后1年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3例,良7例,中1例,优良率为96.8%.随访期间未见提携角丢失、神经损伤、骨折畸形愈合及延迟愈合、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术前辅助应用PACS对肘内翻畸形患者进行改良肱骨髁上等腰三角形设计,可以精确指导术中截骨长度并确保矫正角度,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王庆伟;王华松;黄继锋;蔡贤华;丁然;汪波;丰瑞兵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肱三头肌肌腱克氏针撬拨复位治疗儿童难复性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且通过经皮撬拨复位成功的31例儿童难复性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资料.男23例,女8例;年龄为4~11岁,平均6.3岁;左侧19例,右侧12例.患儿临床表现:患侧肘部肿胀、压痛明显,肘关节活动受限.C型臂X线机辅助下采用直径为3.0 mm克氏针经后侧肱三头肌肌腱插入骨折断端撬拨复位,2枚直径为1.5或2.0 mm的克氏针从肱骨远端外侧向近端钻入穿透对侧皮质,1枚直径为1.5或2.0 mm的克氏针经肱骨远端尺侧进针钻入穿透对侧骨皮质.结果 31例患儿的手术时间为28~42 min,平均33 min.本组患儿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3个月)随访.所有患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4.6周.末次随访时31例患儿患侧与健侧上肢长度平均分别为(66.4±2.7)、(66.4±2.9)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Flynn肘关节临床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6例,良4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6.8%.2例患者出现针道感染.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深部感染、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 对于儿童难复性GartlandⅡ型及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经肱三头肌肌腱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疗效肯定.
作者:罗冬冬;张智勇;张晓明;程永军;张军同;祁正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加长Gamma 3钉结合钛缆固定治疗SeinsheimerⅢ型老年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采用加长Gamma 3钉结合钛缆固定治疗的23例SeinsheimerⅢ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16例;年龄为62~78岁,平均69.3岁.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ⅢA型14例,ⅢB型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3.4 d(2~6 d).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等.结果 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1.3 h(1.0~1.6 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61 mL(115~215 mL),住院时间平均为10.7 d(9~12 d).23例患者术后获5~12个月(平均9.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15.4周(12~20周).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优15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87.0%.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脂肪栓塞、髋内翻畸形、再次骨折、拉力螺钉切割股骨头及断钉等并发症.结论 加长Gamma 3钉结合钛缆固定治疗SeinsheimerⅢ型老年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固定坚强、骨折愈合率高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提高远端锁定钉的置入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且患者功能恢复良好.
作者:熊文;陈明;郑琼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对顺行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时所造成的医源性骨折进行描述,并分析导致这种医源性骨折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17年3月期间采用顺行髓内钉固定治疗的12-A型肱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13例;年龄为22~76岁,平均44.5岁;合并其他部位骨折或桡神经损伤6例.根据有无发生医源性骨折将患者分为医源性骨折组和无医源性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扩髓病例数及骨折不愈合情况等.结果 26例患者术后获13~182周(平均63.8周)随访.26例患者中,7例发生医源性骨折,4例骨折不愈合.22例骨折正常愈合患者的愈合时间为9~29周,平均14.6周.医源性骨折组7例患者均扩髓,而无医源性骨折组19例患者中9例患者扩髓;医源性骨折组3例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而无医源性骨折组仅有1例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以上项目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髓内钉直径、骨折AO分型、近远端螺钉锁定方式及二次手术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顺行髓内钉固定治疗12-A型肱骨干骨折会造成医源性骨折,该医源性骨折影响骨折愈合,且术中扩髓可能是造成该医源性骨折的危险因素.
作者:崔智勇;田耘;冯辉;祝腾蛟;张志山;姬洪全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治疗Lisfranc损伤的疗效及术后症状性骨关节炎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28例Lisfranc损伤患者资料.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36.1岁(19~54岁);根据Quenu-Kuss分型:A型(同向脱位)5例;B型(单纯脱位)10例,其中B1型(向内侧脱位)4例,B2型(向外侧脱位)6例;C型(分离脱位)13例,其中C1型(部分脱位)8例,C2型(全部脱位)5例.患者均在伤后2周内接受手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第1~3跖跗关节行螺钉内固定,对第4~5跖跗关节行克氏针内固定.术后8~10周拔出克氏针,拔出后患肢开始负重.术后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中足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26~72个月(平均29.9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2.8分;AOFAS中足评分结果:优1例,良22例,差5例,优良率为82.1%.影像学上中足有退行性改变的有患者20例(71.4%,20/28),其中18例(90.0%)出现症状性骨关节炎.骨折达到解剖复位的患者症状性骨关节炎的发生率(60.9%,14/23)与骨折未达到解剖复位患者(80.0%,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9).结论 采用切开复位螺钉内固定术治疗Lisfranc损伤可以取得良好疗效,损伤类型及复位质量与症状性关节炎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作者:李中万;洪劲松;杨勤梦;付小勇;潘永雄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减张技术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结合术后快速康复治疗ACL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ACL断裂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试验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28.7±8.8)岁;应用减张技术解剖重建并结合术后快速康复治疗;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为(29.9±9.2)岁;常规解剖重建及术后康复,不应用减张技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8周的患膝屈曲角度,以及术后3、6、12个月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等.结果 8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2.3±1.7)个月随访.试验组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关节镜检查未发现韧带松弛,韧带生长良好.对照组有1例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关节僵硬,3例患者术后12个月关节镜检查ACL松弛.试验组患者术后2、4、8周患膝屈曲角度及术后3、6、12个月IKDC评分、HS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内患者术后3、6、12个月IKDC评分、HS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以及术后2、4、8周患膝屈曲角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L断裂重建术中应用减张技术结合术后快速康复可尽快促进患膝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尽早恢复运动功能.
作者:毛健宇;李彦林;王国梁;蔡国锋;贾笛;刘德健;蒙旭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髌骨张力板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36具人工髌骨模型,随机分成3组(n=12),将髌骨制成横形骨折模型后分别采用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张力带组)、聚髌器(聚髌器组)、张力板固定系统(张力板系统组)固定.每组选取6具标本置于力学试验机上模拟膝关节屈伸运动,记录循环负荷运动100次后骨折端的位移距离.每组剩余6具标本进行抗拉强度测试,比较3组标本固定失败时的大负荷.结果 循环负荷试验后张力板系统组标本的骨折位移平均为(0.40±0.26)mm,显著小于张力带组标本[(2.58±0.72)mm]及聚髌器组标本[(1.25±0.74)mm];固定失败的大载荷平均为(1709±206)N,显著高于张力带组标本[(581±122)N]及聚髌器组标本[(1003±211)N],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髌骨张力板固定系统是一种治疗髌骨骨折的新方法,其固定强度能满足生物力学要求,固定效果优于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及聚髌器.
作者:周天翼;郭仕鑫;李百通;韩昕光;尚剑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由此而诞生的微创手术技术可以减少皮肤、软组织创伤.但是,微创技术带来的医源性神经、血管及重要脏器损伤问题仍不可忽视.经髂骨内固定器(TIFI)早由德国骨科学家Füchtmeier等设计并应用,该装置很好地解决了内固定的稳定性和皮肤、软组织创伤问题,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国内关于TIFI装置的文献报道较少,本文旨在就TIFI装置的原理、临床应用、生物力学特点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作一综述,并提出可能的改良方法.
作者:孟欢;林光湖;陈滨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日趋升高,目前广泛采用Vancouver分型指导临床,且对除Vancouver B2型以外的各型骨折的治疗原则已达成一定共识,但是对于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诊治仍存在一定争议.本文对Vancouver B2型骨折的诊断要点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提高对该型骨折的认识.
作者:杨雨润;陈瀛;林朋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系统(APACHEⅡ)指导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22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59例,女167例;年龄为69~106岁,平均(75.4±6.1)岁.APACHEⅡ评分平均为(18.3±6.3)分(5~34分).将患者根据不同APACHEⅡ评分分为3组:低危组127例,评分≤15分;中危组68例,评分为16~24分;高危组31例,评分≥25分.比较3组之间的实际死亡率,以及同一组内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及合并内科疾病率等.结果 13例患者于住院期间死亡,死亡率为5.8%(13/226).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脏事件6例,呼吸功能衰竭4例,感染中毒性休克2例,肾功能衰竭1例.高危组患者的实际死亡率(22.6%,7/31)显著高于低危组(1.6%,2/125)和中危组患者(5.9%,4/6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中,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中,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中,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的年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和合并内科疾病较多,可采用APACHEⅡ评分量化评估,术中出血量是为重要的风险因素.
作者:高化;王宝军;赵亮;李亚东;刘振宇;白晓冬;陈文韬;刘长贵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经皮微创(MIPO)与传统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复杂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采用MIPO技术或传统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84例成人复杂锁骨中段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MIPO组41例,采用MIPO技术治疗;切开组43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切口总长度、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Constant评分和肩臂手功能障碍评分(DASH)、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MIPO组与切开组患者术后分别获平均(21.2±9.2)、(23.1±11.8)个月随访.MIPO组患者的切口总长度[(4.3±0.5)cm]较切开组患者[(8.4±1.3)cm]短,住院时间[(7.7±1.9)d]及骨折愈合时间[(10.6±3.2)周]较切开组患者[(9.6±3.1)d、(12.3±3.9)周]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PO组患者术后肥厚性瘢痕、局部皮肤感觉障碍发生率较切开组患者低,但患者总体疗效满意度较切开组患者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onstant评分及DASH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MIPO技术治疗成人复杂锁骨中段骨折具有切口小而美观、骨折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两种术式均能取得良好的临床功能结果,但是MIPO组患者满意度更高.
作者:曾浪清;曾路路;陈云丰;蒋煜文;杨辉;林志荣;詹鹏;李远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与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46例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2组:钢板内固定组20例,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为(67.9±10.7)岁;骨折AO分型:23-B型7例,23-C型13例;采用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保守治疗组26例,男8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66.2±11.5)岁;骨折AO分型:23-B型10例,23-C型16例;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随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腕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均在治疗后11周左右获得愈合.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按Dienst等推荐的评分标准评定:钢板内固定组优13例,良4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0%;保守治疗组优5例,良10例,中5例,差6例,优良率为5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内固定组患者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2.16±1.82)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0%,6/20)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患者[(6.62±3.78)分、53.8%(14/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老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掌侧锁定钢板固定较保守治疗可获得更好的腕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但在选择治疗手段时应慎重,充分尊重患者身体条件和自身需求.
作者:何家强;陈伟;沈焕武;吴宇宁;陆君安;黄明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双束解剖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78例ACL断裂患者资料.男60例,女18例;年龄为19~56岁,平均26.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周至23个月,平均5.8个月.所有患者术前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均为阳性,KT-1000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平均为(8.29±1.81)mm.所有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双束解剖重建ACL.末次随访时按照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标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78例患者术后获25~56个月(平均34.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78例患者的IKDC评分平均为(92.9±2.8)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平均为(94.2±3.4)分,均较术前[(42.6±9.5)、(44.4±8.5)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73例(93.6%)患者Lachman试验呈阴性,69例(88.5%)患者轴移试验呈阴性.KT-1000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平均为(1.47±0.68)m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所重建前内束和后外束连续.结论 关节镜下双束解剖重建ACL能够有效地重建膝关节的稳定性,中期临床效果良好.
作者:周钢;林坚平;王广积;方业汉;黄晖;熊小龙;沈宁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成人肩胛骨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63家医院诊治的成人肩胛骨骨折患者资料.将我国东部地区35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A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患者资料定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等数据.结果 共收集2063例患者,其中A组1376例,中位年龄为44岁,四分位数间距为33~56岁,男女比为3.50: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24.49%);B组687例,中位年龄为41岁,四分位数间距为31~51岁,男女比为3.09: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26.64%).两组患者中位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98,P=0.000);而男女比、骨折高发年龄段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6~20岁、31~4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年患者构成比较B组高,而青年患者构成比较B组低;AO分型14-A型骨折构成比(66.49%)显著高于B组(55.60%),而14-C型骨折构成比(21.37%)显著低于B组(29.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人肩胛骨骨折男性多于女性.东部地区青年患者比例低于西部地区,中年患者比例高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14-A型骨折构成比显著高于西部地区,而14-C型骨折构成比显著低于西部地区.
作者:邵佳申;刘磊;李佳;于沂阳;郭家良;田野;张飞;刘勃;朱燕宾;刘松;陈伟;张英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健侧3D打印模型能否指导桡骨远端骨折的精准复位,尤其是模型关节面精度能否满足临床治疗需求.方法 2016年11月至12月期间采集15名正常志愿者(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22.8岁)的双侧桡骨CT扫描数据.对桡骨远端1/3的骨性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将左侧桡骨模型镜像重建并进行3D打印,通过光学扫描仪获取3D打印模型的数据(测试模型组),并与右侧桡骨远端数据(参考模型组)进行三维偏差分析.结果 两组模型大体积差异为6.86%;参考模型组和测试模型组体积平均分别为(19165.82±3250.50)、(19310.65±3305.15)m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1,P=0.363).两组模型大表面积差异为3.84%;参考模型组和测试模型组表面积平均分别为(5075.80±549.34)、(5139.43±572.48)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1,P=0.028).三维偏差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正偏差为(0.37±0.10)mm,平均负偏差为(0.30±0.07)mm.模型间差异的大均方根值为0.65.3D偏差主要分布在1.0 mm以内区间,分布频率为96.27%.结论 高精度设备制备的健侧桡骨远端镜像3D打印模型可以指导成人桡骨远端骨折的精准重建.临床手术中,可以采用精确、可靠的健侧桡骨镜像3D打印模型作为参考对象指导桡骨远端骨折的精准复位与重建.
作者:王勉;邓羽平;谢普生;谭晋川;欧阳汉斌;黄文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近20年来,我国创伤骨科技术水平、学科建设均有了迅猛的发展;科研与学术成就颇丰,学术交流类型、频次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国际间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与人员往来与日俱增,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加,彰显了我国创伤骨科空前的发展局面与良好的未来前景.然而,目前临床对创伤骨科某种程度上还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认识,临床实践中尚存有重此轻彼、失衡发展的现象.诸如重临床、轻基础;重治疗、轻诊断;重手术、轻保守;重骨折固定、轻软组织损伤处理;重治疗、轻康复;重研究、轻转化等现象,这些均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青年医生的系统培养、临床治疗质量及学科的系统建设与发展.
作者:裴国献 刊期: 2018年第01期
3D打印技术又称为快速成型技术,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一种快速成型加工方式,具有材料利用率高、易于制造复杂结构等特点.自1986年制造了第一台3D打印机以来,3D打印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价格也逐年降低.矫形器作为一种与人体密切接触的康复辅助器具,个性化设计和制造尤为必要.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发展,个性化设计和制造矫形器成为可能.与传统制作矫形器的方式相比,3D打印技术与数字化医疗相结合应用于矫形器的制作不仅与人体结构更加贴合,而且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外型也更加美观,实现了加工环境的友好化.3D打印技术联合生物力学分析等技术,可以设计出更加符合生物力学的矫形器.越来越多的3D打印矫形器被应用于治疗患者.
作者:王金武;王黎明;左建强;许建辉;许苑晶;刘歆;张晓玉;张红桃;李晓庆;李宁;陈建良;邹波;范之劲;徐俊捷;黄亦武;谢能;蔡万全;裴国献;戴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创新是每一位骨科医生的愿望,但并不是所有骨科医生都能够实现这个愿望.创新需要长期实践的积累和沉淀,并认真反复思考,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火花立刻进行实验和转化,不断修正和完善,才能产生创新的结果.下面,笔者将个人的一些创新经验和心得进行归纳、总结,与大家商榷.
作者:张英泽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