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2年2期文献
  • 卒中后偏瘫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一年内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卒中后偏瘫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一般特征及术后1年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7年5月手术治疗的老年髓部骨折患者资料.比较偏瘫组与非偏瘫组患者的一般特点,分析偏瘫组患者1年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的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前合并疾病数量及种类、骨折类型、骨折前活动能力、认知能力、住院时间、受伤至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及手术方式等.结果 共有1379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平均年龄为(76.4±7 0)岁(65 ~99岁);其中101例患者髋部骨折前患有卒中后偏瘫.偏瘫组与非偏瘫组患者的ASA分级、术前合并疾病数量、骨折前活动能力、认知能力、住院时间及术后1年存活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瘫组患者术后1年髓访,25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2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17)、ASA分级(P=0.009)、术前合并疾病数量(P=0.048)、骨折前活动能力(P=0.000)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P=0.022)是偏瘫患者术后1年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偏瘫组患者较非偏瘫组患者住院时间长,死亡率高.男性患者、ASA分级为Ⅲ或Ⅳ级、术前合并疾病≥3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弱的骨折前活动能力是影响卒中后偏瘫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作者:冯明利;沈惠良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桡骨远端C3.1型骨折的手术方式探讨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C3.1型骨折的手术入路及固定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40例桡骨远端C3.1型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23例;年龄47~65岁(平均58.2岁).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掌侧入路组(25例,单纯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11例,掌侧入路加背侧辅助切口克氏针、螺钉内固定14例)和背侧入路组(15例,均采用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2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茎突高度,以及术后6、24个月腕关节活动度.结果 4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年(2.0~2.5年)随访.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8.1±2.2)、(8.3±1.7)周]、术后12个月掌倾角(9.3°±2.1°、9.5°±1.7°)、尺偏角(20.0°±2.7°、18.7°±2.5°)、桡骨茎突高度[(8.6±2.9)、(7.9±2.3) m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背侧入路组腕关节掌屈(58.3°±1.7°)、背伸(55.0°±1.6°)活动度较掌侧入路组(67.5°±2.0°、59.2°±1.9°)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旋前、旋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24个月两组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背侧入路组1例术后1个月出现骨折复位丢失,3例于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物. 结论 与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相比,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或加背侧辅助切口)治疗桡骨远端C3.1型骨折可以更好地恢复和维持关节面骨折块的复位,术后并发症少,更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作者:桑伟林;王建东;王秋根;高伟;李豪青;李凡;黄建华;陶杰;吴晓明;周孜辉;汪方;吴小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国人股骨前弓匹配性的影像学研究

    目的 观察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与国人股骨前弓的匹配性,并提出设计改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5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Ⅱ内固定术后患者(男35例,女123例;平均年龄为77.2岁)的侧位X线片,采用自创的6级分类法:0级:位于髓腔中央,1级:偏斜、但与皮质无接触,2级:有接触、<皮质厚度的1/3,3级:>皮质厚度的1/3、但<2/3,4级:>皮质厚度的2/3,5级:从皮质穿出,所有级别向前偏斜为“+”,向后偏斜为“-”.观察头髓钉的远端钉尖与股骨前侧皮质的关系;测量将前突的钉尖置于髓腔中央时所需后移的距离;并计算弧形头髓钉所对应的弧度和弧度半径. 结果 158例患者中PFNA-Ⅱ远端钉尖位于髓腔中央者30例(19.0%),偏前(1~3级)者118例(74.7%),偏后(-1级)者10例(6.3%).在偏前的118例患者中有55例远端钉尖与股骨前侧皮质有接触刺激(2 ~3级).在钉长为17、20、24 cm的短钉中,将前突的钉尖置于髓腔中央时所需后移的距离平均分别为(1.42±0.18)、(1.77±0.39)和(2.46±0.20)mm,所对应的髓内钉向后弯曲弧度平均分别为2.51°±2.40°、2.13°±1.65°和2.09°±0.98°,所对应的弧形头髓钉弯曲半径平均分别为(1483±818)、(2329±1293)和(3710±1957) mm.结论 目前临床使用的PFNA-Ⅱ与国人的股骨前弓并不匹配,其短钉型号(钉长≤24 cm)亦需弧形设计,才能更适合国人股骨前弓的形状.

    作者:宋德磊;张世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三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及倒置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DF)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42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3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66.3岁(19 ~96岁).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DHS组20例,PFNA组16例,倒置LISS-DF组6例.3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比较3维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 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6~30个月(平均18.5个月)随访.DHS组、PFNA组、倒置LISS-DF组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364.5±262.2)、(176.3±86.3)、(205.0±77.1)mL,术后负重时间平均分别为(25.9±6.3)、(16.7±3.5)、(23.8±4.0)d,以上项目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骨折禽合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是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较适合的内固定物,当应用PFNA出现困难时,可考虑选择DHS及倒置LISS-DF进行内固定.

    作者:陶正刚;韦盛旺;赵友明;杨杰;杨翔;陈林;陈华;郭晓山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附258例报告

    目的 探讨肘关节松解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 2007年4月至2011年4月共收治306例肘关节僵硬患者,其中258例获得完整随访,男166例,女92例;年龄16~70岁,平均36.7岁.左侧142例,右侧116例;主力侧119例,非主力侧139例.对符合术前肘关节间隙正常、异位骨化轻微及术中未进行主要侧副韧带起止点剥离3个条件者行单纯肘关节松解术,其余患者均行肘关节松解结合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固定.分别采用内侧、外侧、后方正中或内外侧联合4种入路. 结果 258例患者术后获6 ~48个月(平均12.0个月)随访.213例患者松解术后使用外固定支架保护,外固定支架平均使用时间为7.7周(5~11周),其余45例患者仅单纯进行松解.屈伸活动度:术前平均为42.4°±31.1°(0~90°),术后平均为96.2°±18.2°(60° ~ 140°),改善53.9°±36.0°(0~140°);旋转活动度:术前平均为136.8°±49.1° (10°~ 180°),术后平均为161.2°±22.2° (120° ~180°),改善24.4°±33.4°(0 ~ 110°);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为(71.5±15.3)分(60 ~ 100分),术后平均为(91.6±7.3)分(85~ 100分),改善(20.0±17.1)分(0~40分),以上项目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5例患者在松解术后出现肘后血肿、伤口裂开、针道感染、外固定支架断裂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术前良好评估、严格掌握适应证,肘关节松解术效果良好.完善治疗细节可减少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公茂琪;查晔军;刘兴华;张力丹;蒋协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手术技巧与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8年6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26例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资料,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46 7岁(19 ~63岁).骨不连类型:肥大型17例,萎缩型7例,假关节型2例.患者本次手术与上次手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9.3个月(9.1~9.6个月).22例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行原内固定物取出、切开复位、自体髂骨植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4例带外固定支架患者先去除外固定支架,行石膏固定1个月后再行切开复位、自体髂骨植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术后肩关节及肘关节功能评估分别采用Constant肩关节评分和Mayo肘关节评分.结果 2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5.6个月(25~33个月)随访.25例患者术后骨折获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 2个月(4 ~9个月);1例因术后伤口感染致骨折不愈合,经抗感染治疗5个月后骨折获愈合.2例发生桡神经不全损伤.Constant肩关节评分平均为(79.1±0.1)分,Mayo肘关节评分平均为(85 7±0 8)分.结论 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关键是尽量彻底清理骨折断端、加压、充分有效的自体髂骨植骨.该方法可以极大地提高骨折愈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能获得较好的肩、肘功能.

    作者:王军强;赵春鹏;龚晓峰;张健;李宁;王满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空心钉内固定股骨颈骨折的三维可视化虚拟手术研究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设计在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中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6月至12月共收治8例无移位或部分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24~58岁,平均43.4岁.利用Mimics 10.01软件对患者的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在Solidworks 2010软件中建立不同型号螺钉零件库.利用Mimics10.01软件仿真模拟股骨颈骨折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进行术前虚拟手术设计,通过三维测量技术测量所需螺钉及其螺纹的长度、各螺钉之间及螺钉与股骨标志点之间的距离.术中根据测量的参数定位导针、选择合适型号螺钉,置入空心螺钉固定.术后根据X线片来对比虚拟计划与手术情况是否匹配. 结果 虚拟手术过程真实逼真,立体可视化效果好.虚拟手术设计与术中实际情况基本相符.8例患者从三维模型的建立至内固定完成所需时间平均为(1.5±0.2)h.24枚导针中有16枚为1次置入,X线片显示无一枚螺钉穿破骨皮质.24枚螺钉的长度与术前测量值均一致,上方靠近小转子侧导针实际位置与规划位置偏差范围平均为(1.35±0.50) mm,导针与股骨干的角度偏差范围平均为1.30°±0.65°.8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30.0±5.2)min,术中透视次数平均为35.5次. 结论 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设计在股骨颈骨折空 心螺钉内固定术中是可行的,能更好地指导真实手术操作,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作者:杜长岭;马信龙;张弢;马剑雄;付鑫;卢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可吸收螺钉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可吸收螺钉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4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1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男9例,女7例;年龄21~62岁,平均35岁;其中三踝骨折4例(AO分型:B型2例,C型2例),内外踝骨折8例(AO分型均为B型),单纯内踝骨折2例,单纯外踝骨折2例(1例为AO分型A型,另1例为外踝Maisonneuve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和内侧三角韧带损伤).所有涉及外踝的骨折患者只有AO分型A型骨折采用2枚2.7 mm可吸收螺钉或1枚2.7mm可吸收螺钉辅助1枚1.5 mm可吸收棒固定,其余均采用接骨板螺钉固定.内踝骨折采用2~3枚3.5mm或4.0mm可吸收螺钉固定.1例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2枚4.5 mm可吸收螺钉贯穿下胫腓固定.后踝骨折采用l~2枚4.0mm或4.5 mm可吸收螺钉从前向后固定.结果 16例患者术后获1.5~4.0年(平均2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0个月,无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不愈合,未出现伤口并发症.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标准评分评定疗效:优14例,良2例. 结论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疗效好,无需行二次内固定取出手术,但要慎重选择骨折类型.

    作者:徐海林;王天兵;陈建海;张培训;付中国;张殿英;姜保国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位相的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的优化组合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髋臼杯的安全范围及杯颈前倾角的优化组合方法. 方法 建立THA三维可视化模型,定义两种髋关节活动度标准:一般标准(髋关节屈曲≥110°、屈曲90°时内旋≥30°、后伸≥30°和中立位外旋≥40°而没有假体撞击)和严格标准(髋关节屈曲≥120°、屈曲90°时内旋≥45°、后伸≥30°和中立位外旋≥40°而没有假体撞击).头颈比变化范围为2.00 ~2.92,股骨假体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30°,髋臼假体外展角变化范围为10°~60°,髋臼前倾角变化范围为0 ~ 70°,计算满足髋关节两组活动标准、臼杯外展角每变化5°相应的髋臼假体前倾角的安装参数.结果 严格标准下的安全范围较一般标准小,两种标准下的髋臼杯安全范围面积随着头颈比增大而增大.当颈干角为130°时,一般标准和严格标准下髋臼杯前倾角(Y)与股骨假体前倾角(X)的关系分别为Y1=-0.840X1+38.41,Y2=- 1.007 X2 +47.46;允许的小髋臼外展角(OImin)和头颈比(GR)的关系分别为OImin'1=168.13 GR1-2.504,OImin'2=213.79 GR2-2.272.当颈干角从135°移向130°时,杯安全范围移向杯前倾角较小的区域,面积也有所减小.结论 THA中可以通过增大头颈比来扩大臼杯安放的安全范围.允许的小髋臼外展角随着头颈比增大而变小,杯前倾角与股骨颈前倾角呈负相关.股骨颈前倾角的增大和颈干角的变小均使得杯安全范围移向杯前倾角较小的区域.

    作者:李永奖;蔡春元;张力成;杨国敬;林瑞新;余斌峰;吴立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顺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进钉的解剖学参数研究

    目的 探讨顺行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进钉参数,为进钉瞄准器的研制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 收集40例正常成人(男20例,女20例)骨盆的螺旋CT扫描数据,重建骨盆三维模型.经髂前上棘(A)和髂后上棘(B)的骨性突出点的连线中点M做一平面(γ)垂直于AB,在髋臼后柱的γ截面上模拟置人虚拟圆柱体,该圆柱体从髂翼内侧的穿出点(O)即为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弓状缘上取点D,使OD成为入钉点与弓状缘之间的短距离,连结OD,G点为骶髂关节前缘,连结DG.测量OD、DG的距离、置入拉力螺钉的长度、拉力螺钉与冠状面的夹角(α)及与矢状面的夹角(β). 结果 OD距离平均为(13.62±2.19)mm,DG距离平均为(15.27±4.01) mm,能置入拉力螺钉的长度平均为(116.65±7.19) mm,α夹角平均为15.47°±4.01°,β夹角平均为6.65°±2.93°.男、女性在DG距离、β夹角、置入拉力螺钉的长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OD距离及α夹角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根据髋臼后柱顺行拉力螺钉置钉的解剖学参数,术中置入合适长度的拉力螺钉是可行的,可作为研发进钉瞄准器的应用解剖学依据.

    作者:陈鸿奋;王富明;隆腾飞;张丕军;赵辉;张轩轩;王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异位成骨活性研究

    目的 制备负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并考察其成骨活性. 方法 应用离子交联法制备空白壳聚糖纳米微球和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微球的形态,激光粒径分析仪测定其粒径的分布,检测其载药量、包封率及累积释药率.取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以无菌手术分别在大鼠左侧股部建立肌袋.A组大鼠肌袋内植入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含rhBMP-2 1 mg),B组大鼠肌袋内植入rhBMP-2 1 mg,C组大鼠肌袋内植入空白壳聚糖纳米微球,D组大鼠肌袋内不做任何处理.评估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的成骨活性.结果离子交联法制备的壳聚糖纳米微球球形规整、分散均匀,微球平均粒径为230.0 nm,分布较集中,包封率为66.87%±4.58%,载药率为(33.44±2.29) μg/mg.A、B、C、D组的ALP活性平均分别为(1.94±0 35)、(1.48±0.56)、(0.20±0.07)及(0.18±0.06) ka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959,P=0.000),A、B组明显高于C、D组,且A组高于B组.4组钙含量平均分别为(5.20±1.42)、(3.80±1.40)、(0.19±0.08)、(0.20±0.08)μg/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242,P=0.000),A、B组明 显高于C、D组,且A组高于B组. 结论 离子交联法可成功制备出均一的rhBMP-2壳聚糖纳米微球,该微球具有良好的载药性能和缓释性能,且其骨诱导活性优于单纯rhBMP-2.

    作者:王玮;尹庆水;张余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兔骶丛爆震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 探讨兔骶丛爆震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方法 取18只日本大耳白兔,致伤物为当量600 mg三硝基甲苯(TNT)炸药的电子雷管,根据雷管与皮肤致伤距离不同分为3组:致伤物与皮肤距离为1 cm(A组)、致伤物与皮肤距离为2 cm(B组)、致伤物与皮肤距离为5 cm(C组),每组6只,以后正中线、右髂后上棘与股骨转子连线及右股骨转子水平连线形成一三角形区域,即骶丛在体表投影区域为致伤点,于距爆炸点10 cm处采集爆震波压力,通过压力公式转换成各组致伤压力,于致伤前、致伤即刻、致伤后1周3个时相点检测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评估动物的伤情,观察骶丛神经损伤的情况.结果 A、B、C组爆震伤压力平均分别为(413.25±8.09)、(51.34±1.03)、(3.61±7.50) MPa,致伤面积平均分别为(31.47±5.91)、(18.13±8.04)、(4.60±7.16) cm2,以上项目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肉眼下骶丛神经全部断裂,1周存活率为0;B组肉眼下骶丛神经挫伤,骶丛损伤症状明显,伤后即刻SLSEP消失,1周后无恢复,1周存活率为83.3%;C组仅伤及皮肤,未见骶丛损伤症状,伤后即刻、伤后1周SLSEP与伤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存活率为100%.结论 600 mg TNT炸药、致伤距离为2 cm,可形成典型的骶丛损伤,稳定性良好,且存活率高,可作为长期实验观察研究.

    作者:郭清河;陈爱民;王建民;李永川;朱磊;张志凌;江曦;李晓霞;张良潮;陈志强;鹿楠;杨迪;朱清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大鼠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消退关键基因的实验研究

    目的 筛选创伤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消退关键基因,探讨这些基因在创伤性DVT消退中的意义. 方法 取7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0只)和模型组(60只),通过定量打击方法建立创伤性DVT动物模型.模型组再筛选出2个亚组:血栓形成组(B组,10只)和血栓消退组(C组,10只),采用Genechip Rat Genome 430 2.0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DVT发生、发展过程中创伤局部静脉内基因差异表达的变化,应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筛选影响血栓消退实验表型变化的关键基因. 结果 创伤性DVT消退关键基因主要有胶原Ⅺ-α1(COL11-α1)、葡萄糖醛酸酶-B(GUs-β)、基质金属肽酶-12(MMP-12)、成纤维细胞激活蛋白(FAP)、C1q和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1QTNF3_PREDICTED)、酸性磷酸酶-5(ACP-5)、GTP酶激活因子12 (TBC1D12_PREDICTED)、钙蛋白酶-6(CAPN-6)等基因.A、B、C组COL11-α1基因丰度表达值分别为0、2.5、1.2,GUS-β基因丰度表达值分别为0、1.5、0.7,MMP-12基因丰度表达值分别为0、3.9、1.6,FAP基因丰度表达值分别为0、1.8、0.5,C1QTNF3_PREDICTED基因丰度表达值分别为0、5.7、3.5,ACP-5基因丰度表达值分别为0、1.2、0.8,TBC1D12_PREDICTED基因丰度表达值分别为0、1.7、0.8,CAPN-6基因丰度表达值分别为0、4.5、2.9.结论 在创伤性DVT演化过程中,COL11-α1、GUS-β、MMP-12、FAP、C1QTNF3_PREDICTED、ACP-5、TBC1D12_PREDICTED、CAPN-6等基因与血栓消退关系密切,是促进血栓消退的关键基因.

    作者:胡海澜;莫建文;杨进顺;白波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预防与治疗

    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主要是膝关节创伤后引起的一种关节炎,即强大暴力使受累关节正常组成部分及解剖结构遭受破坏,引起软骨变性、破坏及在此基础上的关节软骨、软骨下骨、滑膜、关节囊、周围肌肉和韧带等的一系列改变,后导致受累关节疼痛、关节障碍,严重者有畸形改变,甚至致残.一旦膝关节受到损伤,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将会急剧增加[1],如何有效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尽管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病理改变及终末阶段与原发性骨关节炎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创伤性关节炎患者基本有创伤史,如关节内骨折、软骨损伤、韧带或半月板损伤,且在治疗上二者也有很大不同.原发性骨关节炎的治疗以对患者进行生活指导、采用物理或职业疗法等非手术治疗为主;而对于创伤性关节炎,由于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受损,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非手术治疗为辅.本文就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预防与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应晓洲;程少文;张伟;彭磊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涉及髋臼前部骨折的治疗进展

    涉及髋臼前部骨折包括Judet-Letournel分型中的前壁骨折、前柱骨折、横形骨折、T形骨折、前柱加后半横形骨折和双柱骨折,占所有髋臼骨折的47.5%~52.6%[1-2].尽管髋臼骨折的年发病率只有约3/10万[1],但由于涉及髋臼前部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骨折累及髋关节面,其诊断、分型、复位及固定均较困难.早期多采用保守治疗,畸形愈合、创伤性骨关节炎等并发症发生率高达50% ~ 6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3].由于是否达到解剖复位与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密切相关,而切开复位内固定能显著提高解剖复位率.近年来,随着髋臼骨折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开发了多种适用于髋臼骨折的内固定材料,为准确、有效地固定骨折及降低手术风险提供了保障.手术治疗髋臼移位骨折已为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所接受,本文就该方面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纪晓希;汪方;王秋根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翻修治疗

    目的 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后的翻修治疗. 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男5例,女15例;年龄47~89岁,平均73.6岁.原始骨折按改良Evans分型:Ⅰ型7例,Ⅱ型6例,Ⅲ型2例,Ⅳ型3例,Ⅴ型2例.以个体化治疗方案,分别采用更换内固定治疗4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16例.通过患者术中、术后一般情况、肢体长度、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等综合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20例患者中2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经治疗痊愈,1例术后18个月死亡.术后6个月内固定患者均达到临床愈合,关节置换患者未发现骨量丢失.术后12个月患者疼痛评分平均为(4.5±2.7)分(3 ~7分),较术前[(7.7±2.1)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4,P<0.05);Harris评分平均为(84.0±14.2)分(65 ~93分),较术前[(38.0±11.7)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1,P<0.05). 结论 股骨转子问骨折内固定失败后需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通过更换内固定或行人工关节置换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罗宗富;米铁鹰;袁刚;田兴才;董春桃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双钢板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 探讨双钢板经皮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MIPPO)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36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21例,女15例;年龄18 ~56岁,平均30.5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Ⅴ型20例,Ⅵ型16例,采用前外侧和内侧联合切口入路,应用MIPPO技术行内、外侧高尔夫棒型支撑接骨板内固定术.术后常规摄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及内固定物位置情况,记录膝关节活动度、切口愈合情况及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等. 结果 36例患者术后获4 ~ 23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4~13个月,平均6.9个月,无再骨折发生.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平均为86.8分(74 ~ 93分).4例(11.1%)患者出现成角畸形. 结论 双钢板MIPPO技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复位确实可靠、操作简单、骨愈合率高,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同时,只有严格掌握手术操作原理,才能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宏贤;杨欣建;刘黎军;黄俊峰;刘照华;杨金星;尤微;王大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抗生素骨水泥珠链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抗生素骨水泥珠链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7年7月至2010年6月共收治42例四肢慢性骨髓炎患者,男35例,女7例;年龄25 ~ 62岁,平均37.2岁.对所有患者局部行彻底清创、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植入并同时行VSD治疗.7~10d后,打开创面,取出抗生素骨水泥珠链,再次清创.若创面清洁、肉芽组织新鲜,则行游离植皮或皮瓣移植覆盖创面;若创面欠清洁,再次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植入并同时行VSD治疗,择期行植皮或皮瓣移植覆盖创面.结果 42例患者术后获6 ~ 26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37例患者应用1次VSD治疗,5例患者应用2次VSD治疗;29例患者创面植皮,创面愈合良好;13例患者创面行带血管蒂游离皮瓣移植,皮瓣均存活.10例患者皮瓣切口一期愈合良好,3例患者皮瓣皮缘局部变黑、坏死,经2~3周换药后愈合.所有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5例骨缺损患者植骨后改为接骨板螺钉内固定,局部无感染复发.植皮及皮瓣移植前创面均未培养出细菌.术后l、2、3周白细胞、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 结论 彻底清创、抗生素骨水泥珠链植入联合VSD技术是治疗慢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勇;周大鹏;田竞;项良碧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Singh分类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影响

    目的 探讨Singh分类对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影响.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86例60岁以上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Singh分类分为5组:Ⅴ度为A组(15例),Ⅳ度为B组(20例),Ⅲ度为C组(16例),Ⅱ度为D组(20例),Ⅰ度为E组(15例).均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统计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时间,并于术后2、4、8及24周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Harris评分. 结果 8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1.5个月(8~18个月)随访,1例死亡.85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8.3±3.5)d,平均手术时间为(40.2±10.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80.2±30.5) mL,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8.8周(16 ~ 25周).5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E组分别与A组、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5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患者术后2、4、8及24周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E组分别与A组、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FNA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适用于Singh分类在Ⅲ度以上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闫玉明;廖勇;张伟平;翁则福;任唯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与保守治疗的比较

    Summary Results from thre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ne of these is included with the caveat that it is an e-publication accessed ahead of the published version) were consistent with respect to treatment of three and four part fractures of the proximal humerus.All studies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unctional outcomes;however, complic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osteosynthesis treatment arm compared with the conservative arm in the two recent reports.Small sample size and subsequent lack of power to detect a difference between treatments was problematic in all studies.Larger,randomized studies are needed to further elucidate whether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treatments in terms of functional outcome.对于肱骨近端三或四部分骨折的治疗,3项随机对照研究(其中1项研究以电子版发表)的结论一致.所有研究均发现,不论选择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患肢功能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现有的2项研究认为,与保守治疗相比,手术治疗会明显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由于现有的研究均为小样本研究,缺乏足够的病例来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间的差异,因此,需通过开展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来明确不同治疗方法对功能的恢复是否存在差异.

    作者:Ian Harris;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并髋关节脱位一例报告

    患者资料男性患者,60岁,右大腿摔伤疼痛、肿胀4h入院.患者4h前走路时不慎摔倒,伤及右大腿,活动受限入院,急诊检查后以股骨假体周围骨折伴右髋假体脱位收住入院.既往因双侧股骨头坏死于2009年5、8月分别在外院行左侧及右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北京蒙太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JT系列髋关节假体,均为非骨水泥生物型假体).双侧均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行生物型固定方式固定.术后3周下地活动,本次受伤前右侧髋关节外展受限,可下地活动,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2年,未住院系统治疗,给予硝苯地平片5 mg,3次/d,口服,无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

    作者:关鹏飞;陈长河;李冀 刊期: 201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