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年11期文献
  • 改良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前壁骨折

    目的 探讨改良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前壁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1年2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2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2例;年龄为26 ~60岁,平均33.5岁.髋臼骨折按Letournel分型均为前壁骨折.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15d,平均5.4d.手术均采用改良髂腹股沟入路,6例患者前壁骨折块较大,采用拉力螺钉结合重建钢板固定;另6例患者前壁骨折粉碎,且其中4例伴有压缩,首先对压缩骨折进行撬拨复位,撬起后残存的缺损区取髂骨填充,然后采用拉力螺钉加弹性钢板结合重建钢板固定.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疗效. 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0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50mL.12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8年(1~5年)随访.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采用改良的Matta评分标准评定:优9例,良3例.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5周(11~18周).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的Merle d' Aubigné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8例,良3例,可1例.1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Brooker分级为Ⅰ级.1例患者术后3年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无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改良髂腹股沟入路能较好地显露髋关节前上方结构,直视下复位髋关节前上方骨折,治疗粉碎、压缩的髋臼前壁骨折效果良好.

    作者:陈戈;欧艺;陈仲;赵航;李欣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基于X线片与CT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3D分型研究

    目的 探讨基于X线片与CT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3D分型,以指导临床实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5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包括X线片、CT二维及三维图片,回顾其手术复位过程,结合骨盆骨折3D数字模型模拟其移位过程进行分类,得出相应的3D模型及移位方式.截取骨盆尸体标本的骨折模型,模仿其移位方式,分别摄片予以对照验证.结果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按其移位方向可以在3D空间内将其分为17型:1D空间移位:上移、外翻、内翻、前旋、后旋,2D空间移位:上移外翻、上移内翻、上移前旋、上移后旋、前旋外翻、前旋内翻、后旋外翻、后旋内翻,3D空间移位:外翻前旋上移、外翻后旋上移、内翻前旋上移、内翻后旋上移.对51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3D分型的可靠性评价:Kappa值平均为0.549,属于中度可信度. 结论 骨盆骨折的3D分型是基于骨盆骨折的Tile分型、Burgess和Young分型及AO分型的一种空间分型,能够较准确地确定骨折的各向移位,可为骨盆骨折的手术复位提供精确指导.

    作者:高金华;郭晓山;梁清宇;黄俊武;石成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单头与双头螺纹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单头与双头螺纹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方法 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将2001年4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入院日期奇、偶数分为单头组和双头组.单头组65例,男41例,女24例;平均年龄为(61.5±3.2)岁;骨折Garden分型:Ⅰ、Ⅱ型29例,Ⅲ、Ⅳ型36例,采用闭合复位单头螺纹空心钉固定.双头组61例,男35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59.6±2.6)岁;骨折Garden分型:Ⅰ、Ⅱ型24例,Ⅲ、Ⅳ型37例,采用闭合复位双头螺纹空心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骨折不愈合、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及退钉的发生率,以及骨折愈合后的股骨头颈轴长.结果 126例患者术后获3~11年(平均6年7个月)随访.单头组患者术后骨折不愈合发生率[15.4% (10/65)]较双头组[3.3% (2/61)]高,退钉率[16.9% (11/65)]也较双头组[1.6% (1/61)]高,骨折愈合后的头颈轴长[(7.00±0.36) cm]较双头组[(8.33±0.24) cm]短,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头组与双头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发生率分别为16.9% (11/65)、13.1% (8/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单头螺纹空心钉相比,双头螺纹空心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可降低患者术后的骨折不愈合率和退钉率,有效保留股骨头颈轴长,但不能减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

    作者:周建生;王志岩;丁海;官建中;吴敏;肖玉周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不同深低温冷冻条件对异种移植骨免疫原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冷冻温度、时间对异种移植骨免疫原性的影响. 方法 将猪松质骨粒分为5组:新鲜骨组(A组),-80℃冷冻组(B组),液氮冷冻组(C组),-80℃冷冻加酶处理组(D组),液氮冷冻加酶处理组(E组),其中B、C、D、E组按照不同冷冻时间,分别于冷冻1周、2周、3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制备骨材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及淋巴细胞刺激实验筛选出较优冷冻时间的异种骨代表该组.应用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检测筛选出各组异种骨免疫原性的大小. 结果 B、C、D、E组异种骨的α-半乳糖(α-Gal)抗原OD值和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大小:冷冻1周>2周>3周>1个月>2个月(P<0.05),但是冷冻2个月与3个月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冷冻2个月为异种骨较理想的冷冻时间.B、C、D、E组不同冷冻时间异种骨的α-Gal抗原OD值和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均明显低于A组,且D、E组明显低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B、C、D、E组冷冻2个月时异种骨的α-Gal、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MHC-Ⅱ抗原含量均较A组显著降低,D、E组明显低于B、C组.结论-80 ℃冷冻2个月为异种骨较理想的冷冻温度和时间,该冷冻条件加酶处理可以有效去除异种骨的主要抗原,降低其免疫原性.

    作者:李平;王跃;吕波;郝鹏;池雷霆;谭波;袁心伟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富血小板血浆对股骨头坏死微环境下犬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目的 初步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对股骨头坏死微环境下犬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增殖与成骨分化的影响. 方法 以含体积百分比为5%的股骨头坏死组织浸泡液的达尔伯克氏改良Eagle培养基(DMEM)模拟股骨头坏死微环境.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培养成年杂种犬BMSCs,将第3代BMSCs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DMEM培养基培养)、A组(含5%浸泡液的DMEM条件培养基培养)、B组(含体积百分比为5% PRP、5%浸泡液的DMEM条件培养基培养)、C组(含10% PRP、5%浸泡液的DMEM条件培养基培养)、D组(含15% PRP、5%浸泡液的DMEM条件培养基培养).于培养第3、6、8天检测各组(n=6)细胞的增殖活性.于培养第7天检测各组(n=6)细胞外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于培养第10天行细胞ALP染色,第19天行细胞钙结节染色. 结果 培养第3、6、8天B、C、D组BMSCs的OD值均较A组和空白对照组大,A组又较空白对照组大;培养第6天D组BMSCs的OD值较B、C组大;培养第8天B、C、D组BMSCs的OD值大小:D组>C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外ALP活性和钙结节染色结果均显示:B组的成骨分化能力较空白对照组、A组、C组、D组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后4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ALP染色结果也显示B组的成骨分化能力较其他4组强. 结论 PRP对股骨头坏死微环境下犬BMSCs的增殖有促进作用.低浓度PRP对股骨头坏死微环境下犬BMSCs有促成骨分化作用.

    作者:周斌;廖琦;程立明;王萌;仇志强;项鹏;黄世福;张国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7联合基因修饰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人工合成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与BMP-7联合基因修饰的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 取SD大鼠ADSCs,传至第3代,随机分为4组:BMP-2组(Lv-BMP-2转染ADSCs),BMP-7组(Lv-BMP-7转染ADSCs),BMP-2+BMP-7组(Lv-BMP-2、Lv-BMP-7共转染ADSCs),对照组(未转染的ADSCs).以1×106/30 μL的密度接种于β-TCP,进行体外复合培养.采用碱性磷酸酶(ALP)定量检测细胞ALP活性,通过茜素红染色、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复合物的成骨活性,并进行体内组织工程骨的研究. 结果 细胞接种后0~14d,4组细胞的DNA量变化趋势一致.与对照组相比,BMP-2组、BMP-7组和BMP-2+ BMP-7组复合物体外培养14 d后钙化结节的数目明显增多,其中BMP-2+ BMP-7组钙化结节数目多,呈片状分布.BMP-2+ BMP-7组的ALP、骨桥蛋白(OPN)、骨钙素(OC)mRNA表达量及OPN、OC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BMP-2组及BMP-7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成骨结果:术后6周X线片示BMP-2+ BMP-7组大鼠骨缺损基本愈合,而其他3组大鼠骨缺损未完全恢复;HE染色示BMP-2+BMP-7组产生了完整的皮层骨和骨髓,而其他3组仅产生了少量骨小梁、皮层骨及骨髓. 结论 联合应用BMP-2和BMP-7可明显促进组织工程骨的成骨效应,为应用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骨缺损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

    作者:王庆;陈光兴;郭林;段小军;杨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促进β-磷酸三钙支架内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研究

    目的 设计一种可同时进行成骨和成软骨诱导的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探讨其提供的力学刺激能否促进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内山羊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增殖与分化. 方法 分离培养山羊BMSCs,传至第3代,以5×107/mL接种于β-TCP支架,在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中进行成软骨和成骨诱导.实验分为动态培养组和静态培养组.于培养1、3、7、10、14 d采用Alamar blue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n=5),于培养7、14d应用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内细胞的形态,于培养7、14、21d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Ⅱ型胶原、蛋白聚糖、骨桥蛋白(OPN)、骨钙素(OC)基因的表达(n=12). 结果 培养1、3、7、10、14 d动态培养组的细胞量均高于静态培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7、14d动态培养组支架内的细胞分布和基质分泌较静态培养组多.培养14、21d动态培养组支架内Ⅱ型胶原、蛋白聚糖、OPN、OC基因表达均高于静态培养组[培养21d时分别为(8.62±0.08)vs.(6.38±0.06)、(7.12±0.10) vs.(4.77±0.06)、(6.23±0.25)vs.(3.78 ±0.14)、(5.25 ±0.06) vs.(3.5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本研究设计的双腔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可对β-TCP支架内的BMSCs同时进行成骨和成软骨双向诱导,从而促进支架内BMSCs的增殖与分化.

    作者:黎健伟;杜浩;赵辉;王磊;夏立恒;金丹;王钢;余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计算机辅助下三维可视化测量髋臼方位的研究

    目的 在计算机辅助下对髋臼方位进行三维可视化测量,以期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提供精确的个体化术前规划. 方法 选取10具无明显骨质缺损的成年尸体标本,将标本CT扫描后的.dicom格式原始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重建出骨盆三维模型,然后根据三维模型在冠状面、水平面上的投影测量髋臼的外展角和前倾角.通过Imageware 13.0软件计算髋臼旋转中心,根据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的测量值计算出髋臼旋转轴线,再沿该轴线植入虚拟的髋臼杯假体,分别测量虚拟髋臼杯假体的外展角、前倾角,对比分析植入假体前、后的外展角和前倾角. 结果 根据测量所得的髋臼旋转中心位于髋臼中央,所确定的虚拟髋臼旋转轴线通过髋臼开口面的中心,且与髋臼开口所在的平面垂直.10具标本髋臼三维模型的冠状面投影面上髋臼外展角平均为49.5°±4.7°,虚拟髋臼杯投影面上外展角平均为49.9°±4.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26,P=0.753);10具标本髋臼三维模型的水平面投影面上髋臼前倾角平均为17.7°±3.1°,虚拟髋臼杯投影面上前倾角平均为18.3°±3.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7,P=0.600). 结论 计算机辅助下三维可视化测量髋臼方位比较准确、可靠,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个体化术前规划提供了新的测量方法和研究手段.

    作者:梁金龙;陆声;高心健;张建雷;杨洪文;李英华;孙俊;陆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金属过敏反应的研究进展

    新一代金属对金属(metal-on-metal,MOM)假体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其优越的抗磨损性能及较好的远期预期疗效,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近的研究[1-3]发现:与其他界面组合假体相比,MOM髋关节假体并不能增加假体的生存率,且存在多种风险,如并发症多、翻修率高等.MOM假体的高失败率与人工关节释放的金属离子所致过敏反应密切相关.Hallab等[4]报告一般人群对金属Co、Cr、Ni过敏的发生率为10% ~ 15%,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金属离子过敏发生率约为20%,而因无菌性松动致假体固定失败患者金属离子过敏发生率达50% ~ 60%.目前,MOM关节置换术后金属过敏反应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明确.本文就MOM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金属过敏反应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黄群;董启榕;陈明;徐炜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

    目的 探讨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早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5月至2010年9月共收治15例初次THA后早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男6例,女9例;年龄为63 ~ 82岁,平均72.3岁.骨折距THA时间平均为62.5 d(3~87 d).骨折类型按Van-couver分型:AG型2例,AL型2例;B1型5例,B2型3例,B3型1例;C型2例.非手术治疗2例,手术治疗13例:切开钢丝环扎内固定2例,记忆合金环抱器固定3例,长柄生物型假体翻修术4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4例.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髋关节Harris评分. 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平均3.5年(1.5 ~5.0年)随访.12例患者于术后平均4.5个月(3.5 ~9.0个月)获骨性愈合,愈合率为80%.术后1年15例患者的疼痛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4+1.2)分降低至(2.3+1.1)分,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5.1+5.4)分提升至(75.4+7.2)分,术前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3例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其中1例合并感染,均采取二期手术治疗.结论 对于初次THA后早期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根据不同Vancouver分型选择记忆合金环抱器、锁定钢板或假体翻修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林锦德;谢成伟;金丹;陈传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操纵杆复位技术在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操纵杆复位技术在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 1年10月期间收治的43例儿童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26例,女17例;年龄为3岁5个月至13岁8个月,平均6.3岁;左侧24例,右侧19例;骨折根据AO分型:A1型1例,A2型14例,A3型28例.所有患者均在骨科牵引床上牵引复位,C型臂X线机透视下明确骨折移位情况,采用克氏针操纵杆复位技术复位,复位满意后应用2枚弹性髓内钉逆行固定.术后患儿行髋“人”字支具固定4周,去除支具后进行功能锻炼. 结果 43例患儿骨折复位均满意,正、侧位X线片示骨折移位<2 mm,成角≤15°.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35~ 50 min,平均45 min;术中出血量为3~ 12 mL,平均4 mL;X线曝光次数为8~12次,平均10次.43例患儿术后获平均20个月(18 ~30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0周(8~12周).髋、膝关节活动正常.术后1年按照Flynn评价标准评定疗效:43例均为优.无一例患者出现再骨折、骨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等并发症. 结论 在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中,应用操纵杆复位技术复位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复位效果理想及X线曝光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刘飞;楼跃;唐凯;张志群;林刚;孙祥水;倪磊;董展;郑朋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附加锁定板衍生的Poller钉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不愈合

    目的 探讨应用附加锁定板衍生的Poller钉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6例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不愈合患者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23 ~61岁,平均36.9岁.骨折不愈合部位:近1/3段3例,中1/3段1例,远1/3段2例.骨折不愈合类型:萎缩型5例,增生型1例.骨折不愈合时间8~14个月,平均10.7个月.保留原髓内钉,应用8~12孔锁定钢板或钛板固定,断端两侧各用2~3枚双皮质骨螺钉固定,保证髓内钉矢状面稳定;再用1~2枚锁定钉单皮质抵紧髓内钉固定,确保髓内钉冠状面稳定.所有患者断端行自体髂骨植骨. 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31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83 mL.2例患者出现供骨区疼痛,均于1个月内缓解.6例患者术后获10~ 17个月(平均13.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于3个月内完全负重行走.骨愈合时间为4~6个月(平均4.8个月).末次随访时3例膝关节屈曲功能明显受限患者中2例屈曲至90°以上,1例恢复至80°~90°;其余3例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均> 100°.本组患者均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附加锁定板衍生的Poller钉技术可以有效改善骨折不愈合断端局部的旋转不稳定,是治疗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不愈合的有效且简单方法.

    作者:赵益峰;朱凤华;查玉梅;王海滨;贾存岭;张大学;孟纯阳;高明;张钦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关于膝关节损伤的思考

    膝关节由股骨内外侧髁、胫骨内外侧髁及髌骨构成,为人体大且构造为复杂的关节,其损伤机会亦较多.我国膝部损伤患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在外科手术微创化趋势的推动下,膝部损伤、尤其是交叉韧带损伤的治疗方式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已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模式转变为关节镜下微创治疗,且与计算机导航、CT三维重建及同种异体移植等新技术、新方法紧密结合,提高了治疗效果.在这种趋势下,运动医学从关节外科和创伤骨科中脱颖而出,并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约请我为本期“膝部损伤”重点刊专栏撰写一篇述评,接受这个任务后,我倍感责任重大,唯恐自己学识有限,辜负编辑部的重托,仔细拜读本期“膝部损伤”的相关文章后,获益匪浅,现谈一谈我个人的观点,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作者:张英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创伤性不可复位性髌骨外侧脱位合并同侧Hoffa骨折和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一例报告

    2011年8月31日我院收治1例创伤性不可复位性髌骨外侧脱位合并同侧股骨外侧髁Hoffa骨折和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骨折患者,因髌骨内缘嵌插于Hoffa骨折端而导致髌骨外侧脱位不能复位.目前国内外极少见文献报道此类损伤.本文将该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蒋建农;王勇;王纪锋;张盘军;都斌;郝思春;焦杰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单侧髌骨粉碎性骨折行髌骨完全切除后对双侧膝关节远期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单侧髌骨粉碎性骨折行髌骨完全切除后对双侧膝关节远期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年1月至2003年4月行髌骨完全切除术治疗的24例单侧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22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49.9岁(21 ~83岁);左侧13例,右侧11例.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双侧股四头肌肌力、髌骨上缘近端10、20 cm处大腿周径,应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KS)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并行膝关节X线摄片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评估膝关节退变情况. 结果 24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7.3年(11~26年)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健侧髌骨上缘近端10、20 cm处大腿周径平均分别为(44.2±6.5)、(58.2±5.8) cm,患侧分别为(42.1±5.9)、(57.0±4.9)cm,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股四头肌肌力均为5级.健、患侧膝关节AKS评分平均分别为(159.2±11.6)、(155.0±14.9)分,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98,P=0.058).骨关节炎按Kellgren-Lawrence分级:两侧骨关节炎退变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骨损伤按Recht标准分级:健侧膝关节软骨损伤重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髌骨粉碎性骨折行髌骨完全切除术后,患侧股四头肌肌力及膝关节功能远期可以恢复至与健侧相当的水平,但会加速健侧膝关节的退变.

    作者:李旭;王海立;朱炼;杨光;韩雪;陈照宇;吴涛;张英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分期治疗

    目的 探讨分期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 方法 2007年1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分期治疗8例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30~65岁,平均49.3岁;骨折按Schatzker分型:Ⅳ型2例,Ⅴ型4例,Ⅵ型2例.Ⅰ期处理:8例患者均急诊手术,给予跨膝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筋膜间室切开减压,其中3例腘动脉损伤患者行大隐静脉移植修复.Ⅱ期处理:7例患者将外固定转换为内固定,行切开复位胫骨近端解剖锁定板固定;另1例患者因局部软组织条件差,行克氏针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支架固定. 结果 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缘坏死、内固定物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10~24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X线愈合时间平均为5个月(4 ~8个月).本组7例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超过90°,平均伸膝2.6°,平均屈膝104.5°;另1例患者出现一定程度的膝关节僵硬,活动度为5°~55°.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6例,良1例,可1例. 结论 分期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式,有利于降低其术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其疗效.

    作者:王洪刚;顾立强;朱庆棠;李平;秦本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跨后纵膈入路与前方入路单束解剖重建后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跨后纵膈入路与前方入路单束解剖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疗效,探讨前者的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行PCL单束解剖重建的60例PCL损伤患者,根据不同时期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33.0±9.4)岁;早期采用前方入路重建PCL.跨后纵膈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32.2±8.0)岁;后期采用跨后纵膈入路重建PCL.比较两组患者的胫骨隧道位点距离、KT-2000值、后抽屉试验结果、神经血管损伤情况及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IKDC)评分等. 结果 常规组和跨后纵膈组患者的随访时间平均分别为(15.9±2.2)、(15.6±2.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跨后纵膈组患者术后胫骨隧道位点距离[(2.9±1.2) mm]和KT-2000值[(2.1±1.2)mm]均小于常规组[(5.6±1.7)、(2.9±1.8) mm],术后后抽屉试验阴性率[90.6% (29/32)]较常规组[75.0% (21/28)]高,末次随访时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和IKDC评分[(90.9±3.0)、(88.3±3.5)分]均高于常规组[(87.8±2.9)、(85.4±3.7)分],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2例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的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 与前方入路比较,跨后纵膈入路单束解剖重建PCL的疗效更好,可以更好地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

    作者:顾海峰;胡劲涛;赵晨;章水均;陈宇;毕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髌骨部分切除患者膝关节远期功能与影像学改变研究

    目的 探讨髌骨部分切除患者膝关节的远期功能和影像学改变.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7年1月至2002年1月期间行髌骨部分切除的29例髌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1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5.8岁(29~71岁).末次随访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膝关节功能检查和问卷调查,采用改良Whole-Organ磁共振成像评分(WORMS)对患者的MRI进行分析,并应用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OOS)及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价标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29例患者术后获8~18年(平均13年)随访.末次随访时29例患者患侧膝关节改良WORMS评分平均为(13.8±5.8)分,轻度关节炎24例,中度5例;健侧改良WORMS评分平均为(12.3±5.5)分,轻度关节炎28例,中度1例,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01,P=0.321).KOOS评分中疼痛评分平均为(88.0±6.4)分、症状为(86.9±5.7)分、日常生活活动为(89.9±5.2)分、娱乐及运动功能为(83.6±7.6)分、膝关节相关生活质量为(80.5±8.5)分.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价标准评分平均为27.4分,优良20例,一般9例.患侧膝关节平均屈曲为128.3°±5.5°,健侧为128.8°±4.2°;患侧膝关节伸膝峰扭矩平均为(105.4±12.2)N·m,健侧为(106.6±9.1)N·m,以上项目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髌骨部分切除术不会造成严重的髌股关节退变和创伤性关节炎,膝关节功能评分显示远期疗效优良.对于难以复位和复位不良的髌骨骨折,可行髌骨部分切除术.

    作者:朱炼;王海立;李旭;陈伟;邢欣;张琦;董天华;张英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半月板缝合术后磁共振成像三度信号特征分析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比较半月板缝合术后愈合和不愈合半月板之间磁共振成像(MRI)3度信号的差别,探讨MRI 3度信号对诊断半月板是否愈合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共有39例患者(41个半月板)接受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男29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25.8±6.8)岁.患者于术后平均(17.7±3.3)个月接受MRI检查及二次关节镜探查.根据二次关节镜探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愈合组(27例29个半月板)和未愈合组(12例12个半月板),比较愈合组与未愈合组患者半月板MRI 3度信号的深度、长度、宽度及强度. 结果 愈合组中79.3% (23/29)的半月板仍有3度信号.未愈合组患者半月板MRI3度信号深度比值(随访时/术前)明显高于愈合组(PD序列:81.0%±41.3% vs.32.3%±33.3%;T2序列:62.8%±42.5% vs.21.3%±33.7%);随访时MRI 3度信号宽度[(2.2±0.8) mm vs.(1.0±0.6) mm]和强度均明显大于愈合组,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愈合组患者随访时半月板MRI3度信号强度较术前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及随访时半月板MRI 3度信号长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半月板缝合术后MRI 3度信号的宽度和强度变化对诊断半月板是否愈合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若MRI 3度信号深度较浅、宽度较窄、强度较弱,则提示半月板已经愈合.

    作者:江东;敖英芳;苗羽;郑卓肇;余家阔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股骨止点定位新方法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定位方法,以期为临床关节镜下ACL重建术中的股骨骨隧道的定位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69名志愿者,男50名,女19名;年龄14~57岁,平均29.1岁.采用双源CT及其工作站建立膝关节股骨外髁内侧壁三维模型,圈画ACL股骨止点足迹、标记Blumensaat线、定位股骨远端与股骨滑车相交点(O点).根据ACL股骨足迹形态,分为单束重建与双束重建.分别测量O点至ACL股骨止点中心点的距离及其连线与Blumensaat线的夹角(∠1),O点至ACL前内侧束中心点的距离及其连线与Blumensaat线的夹角(∠2),O点至ACL后外侧束中点的距离及其连线与Blumensaat线的夹角(∠3).按照上述方法初步对10例ACL损伤患者进行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在ACL重建术中进行股骨骨隧道的建立,术后再次利用双源CT扫描,评估术前定位与术后骨隧道位置的一致性. 结果 志愿者中适合单束重建37膝,O点至ACL股骨止点印迹中心的距离平均为1.24 cm,∠1平均为43.4°.适合双束重建32膝,O点至前内侧束印迹中心的距离平均为0.90 cm,∠2平均为44.5°;O点至后外侧束印迹中心的距离平均为1.48 cm,∠3平均为47.9°.10例ACL重建患者术后双源CT扫描发现亥定位方法有较高的准确性和良好的可重复性. 结论 本研究基于双源CT所开发的股骨止点定位新方法能够精确定位ACL股骨足迹,根据足迹可在术前规划中选择单束或双束重建ACL,对ACL重建术中的关节镜下股骨骨隧道定位及实现个体化股骨骨隧道的解剖重建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韩先伟;李光政;徐虎;王迎春;孙芳菲;李小建;赵阳;张春礼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步态分析技术在髌骨骨折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步态分析技术在髌骨骨折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2年3月至11月期间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7例单侧髌骨骨折患者,男23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31.4岁;左膝12例,右膝15例.骨折AO/OTA分型:C1型13例,C2型9例,C3型5例.术后3个月按照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价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根据得分将患者分为评分满意组和评分不满意组;并应用Footscan步态分析系统测量足底压力峰值总和及第1~5跖骨区、足跟内侧区、足跟外侧区等7个解剖区域的足底平均压力峰值.比较两组患者中健足与患足的足底压力峰值分布差异. 结果 评分满意组20例,患者患足在1个步态周期中的平均压力峰值总和[(1218.9±73.9)N]与健足[(1264.0±104.6)N]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足除第5跖骨区外,其余6个解剖区域的平均压力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不满意组7例,患者患足在1个步态周期中的平均压力峰值总和[(1147.8±31.2)N]与健足[(1180.6±40.9)N]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足第1、2跖骨区及足跟内侧区足底压力峰值较健足低,而第4、5跖骨区足底压力峰值较健足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Footscan步态分析技术所提供的足底压力峰值有助于髌骨骨折术后生物力学早期变化的诊断,并可对患者术后康复疗效进行客观评定.

    作者:李晗;王威;王娟;刘月驹;李旭;张英泽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