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北大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7600
  • 国内刊号:11-5530/R
  • 影响因子:1.57
  • 创刊:1999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48
  • 全年订价:55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哥白尼索引(波兰), 上海图书馆馆藏,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CA 化学文摘(美),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外科学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9年9期文献
  • 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术中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评价

    目的 探讨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术中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评价方法及效果. 方法 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231例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中踝关节骨折的骨性结构恢复后,在C型臂X线透视下通过腓骨外拉应力试验来检查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 结果 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145例,42例(28.9%)出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C型踝关节骨折86例,62例(72.1%)出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踝关节骨折均进行了下胫腓联合固定. 结论 Weber B型和C型踝关节骨折在骨性结构被恢复后,下胫腓联合不稳定仍然有较高的发生率.术中通过C型臂X线透视下腓骨外拉应力试验能简单有效地对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可根据其稳定性来确定是否行下胫腓联合固定.

    作者:池雷霆;郑金文;李强;刘显东;周春阳;王小兵;巫宗德;张宇;徐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经肘横纹前方入路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 对于闭合复位失败或合并前方血管神经卡压的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探讨经肘横纹前方入路克氏针内固定的治疗效果. 方法自2005年4月至2008年3月对44例闭合复位失败或合并血管神经症状的儿童(2~11岁,平均4.6岁)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行开放复位,其中肘横纹前方入路19例,其他人路25例(外侧入路21例,内外侧联合入路4例).术中复位满意后克氏针内固定辅以石膏托固定,3周后行功能锻炼.以肘关节Flynn等评分系统进行评估. 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年(1~4年),经肘横纹前方入路组与其他入路组在提携角丢失及肘屈伸功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横纹前方入路组优良率89%,其他入路组83%,P>0.05);肘横纹前方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其他人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肘横纹前方入路治疗闭合复位失败或合并前方血管神经卡压的儿童Gar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便于安全快速地获得解剖复位,利于探查骨折伴发的血管神经损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入路.

    作者:徐宏文;李旭;刘佳;陈伟东;周庆和;刘远忠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应用逆置交锁髓内钉行微创胫距跟关节融合术

    目的 探讨逆置交锁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严重踝关节病变的疗效. 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11月应用逆置交锁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治疗12例踝关节病变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25~68岁,平均47.2岁.创伤后踝关节骨性关节炎7例,严重类风湿踝关节炎3例,马蹄足内翻2例.手术距原发病时间5~25年,平均13.6年.通过体格检查、问卷调查、踝负重下摄片和美国足踝协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8.3个月(10~36个月)随访.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骨不连和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7周(12~21周).后一次随访结果显示:无疼痛8例,轻度疼痛4例.7例运动和日常生活不受影响,5例运动受影响但不影响日常生活.7例在任何路面行走不受影响,5例在不平整的路面行走困难,无一例患者明显跛行.根据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术前平均47.3分(40~57分),术后平均74.2分(50~87分). 结论逆置交锁髓内钉行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是治疗严重踝关节病变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叶添文;欧阳跃平;苟三怀;刘岩;钱齐荣;康辉;徐盛明;陈爱民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闭合复位及撬拨法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及撬拨法在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中椎体高度的恢复及后凸畸形矫正的效果.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应用闭合复位及椎体成形术中经椎弓根用穿刺针撬拨塌陷的椎体终板治疗38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用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来评价患者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参照Lee等方法观测病椎的高度和后凸畸形的改变以及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 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4个月.视觉模拟评分从术前平均(8.6±2.3)分降至术后平均(3.8±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指数从术前平均64.8%降至术后平均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中、后壁高度平均增加5.8mm、6.6mm、1.0mm,椎体后凸畸形矫正平均9.7°,椎体高度前、中、后壁恢复率平均为54.6%、58.1%、46.5%,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闭合复位结合椎体成形术中撬拨法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高梁斌;陈嘉裕;张亮;张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在全膝关节置换中止血效果的观察

    目的 评价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腔内局部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的安全性和止血效果. 方法将80例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试验组于术中关节囊内局部喷撤微孔多聚糖止血球(MPH)进行止血,对照组不喷撒MPH.记录术中引流量,常规放置引流,计算显性失血量,并按Gross推荐的公式计算术后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患者显性和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下降值、输血量、主动直腿抬高时间、膝关节屈曲至90°时间、主动活动度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关节腔内局部使用MPH后,试验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血红蛋白的丢失,输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主动活动达90°的时间以及术后15 d内主动活动度方面,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在深静脉血栓及术后切口并发症的比较上,试验组有2例切口愈合不良和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有2例切口愈合不良和7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腔内局部使用MPH止血有助于减少失血量和输血量,有助于早期康复训练,且无明显副作用,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优点.

    作者:符培亮;吴宇黎;吴海山;李晓华;钱齐荣;祝云利;陈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主动和被动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持续被动活动和主动功能锻炼对患者关节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08年6月行TKA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入院序号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持续被动活动组(CPM组)和主动功能锻炼组(AP组),每组40例.CPM组术后早期应用CPM机行康复治疗,AP组则在专业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主动功能锻炼.记录患者术后第3、6、9天时的VAS评分,术后第3、6、9天、出院及随访时的关节活动度,患者住院天数.采用美国膝关节外科学会的评分系统(KSS)对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随访时的患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 结果术后第3天,CPM组、AP组的平均VAS评分分别为2.37、3.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P=0.03).术后第6、9天两组患者平均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9 d及出院时两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6例患者(CPM组30例,AP组26例)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CPM组、AP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为别为105.50°、11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但术后6个月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K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KA术后功能恢复应强调主动功能锻炼而非被动锻炼.不推荐常规应用CPM,但对痛觉过敏及无法进行主动功能锻炼的患者,仍应考虑CPM辅助治疗,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思群;夏军;接健;魏亦兵;吴建国;黄钢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外固定支架结合锁定加压钢板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锁定加压钢板技术在不稳定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08年7月获得随访的1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3例;年龄22~51岁,平均36.2岁.均采用髋臼上方外固定架固定前环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后环骨折的技术.按照Tile分型:B1型5例,B2型3例,B3型2例;C1型2例.合并直肠或膀胱损伤3例,血气胸、颅脑损伤3例,腰骶神经损伤2例,多发骨折8例. 结果 12例患者术后获3~12个月(平均6.3个月)随访.手术时间40~120 min(平均70 min).支架保留时间6~16周(平均11周).骨盆骨折或脱位的愈合时间为12~19周(平均14周).骨折复位按照Tornetta评估标准:优7例,良4例,可1例.术后功能评定按Majeed评分标准:优6例,良4例,可2例.并发症包括2例早期负重行走时后方疼痛,经卧床休息延迟负重后缓解;6例有不同程度钉道感染,2例腰骶神经损伤患者3个月后神经功能部分恢复,无严重医源性并发症和合并症发生. 结论髋臼上方置钉外同定支架技术可有效恢复骨盆前方稳定性,通过股骨牵引还可以达到对骶髂关节的加压.跨骶骨髂骨间锁定加压钢板对骨盆后方的固定有一定优势.两种技术结合应用,创伤较小、手术操作简单,能达到不稳定骨盆骨折微创治疗的目的 .

    作者:李凡;汪方;王秋根;陆海明;唐昊;杨庆;桑伟林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外固定支架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在骨盆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和优点. 方法 2002年4月至2008年7月根据Tile分型,分别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牵引+外固定支架固定、内固定+外支架同定三种方法对55例骨盆骨折进行复位固定,以达到骨折复位、骨盆环稳定的目的 . 结果 2例合并有胸腹部多发伤患者术后死亡,2例失访,51例获得平均11个月随访.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下地负重时间6~14周,平均11周.拆外固定支架时间8~14周,平均12周.按刘利民等关于骨盆骨折术后功能评定标准:优33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为88.2%.2例合并髋臼骨折者术后2年因髋关节骨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因骶髂关节骨关节炎行骶髂关节融合后症状消失;1例伴骶骨骨折患者术后2年出现骶神经损伤症状,CT检查示骶管内骨赘形成,行骶管探查骶赘切除后症状缓解.结论 对于Tile B1、B2型骨折单用外固定支架,C型骨折使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内固定或牵引治疗,均可达到骨折复位、骨盆环稳定的作用;对多发伤患者,急诊行外固定治疗,可迅速稳定骨盆、减少出血,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陈步俊;王俊;金钢;陈建民;刘方刚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胫骨远端骨折:经皮钢板内固定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吗?

    目的 对闭合复位经皮钢板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胫骨远端骨折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明确两种方法的不同指征和疗效. 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6月,对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闭合胫骨远端骨折(不累及关节面)的9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分为切开组和闭合组,其中切开组42例,闭合组52例.研究内容为骨折愈合时间、有无畸形愈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14.5个月(8~24个月).切开组中骨折愈合35例,延迟愈合3例,骨不连4例.平均愈合时间3.83个月(3~8个月),无畸形愈合患者,切口感染2例.闭合组中骨折愈合47例,延迟愈合5例,无骨不连患者.平均愈合时间3.66个月(2~8个月).两组的总愈合时间,A1型、A2型、B型愈合时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3型愈合时间闭合组长于切开组;C型愈合时间闭合组短于切开组.闭合组中出现5例畸形愈合患者(其中2例外旋畸形,3例向后成角畸形),8例出现踝关节异物不适感,钢板取出后症状好转. 结论胫骨远端骨折总体上切开组与闭合组的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3型骨折中切开组要优于闭合组,而C型骨折中闭合组要优于切开组.如闭合复位经皮固定的患者术后存在前后成角畸形,则其存在较高的骨延迟愈合率.

    作者:邹剑;范鑫斌;张长青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收治4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Evans-Jensen分型:ⅡA型11例,ⅡB型24例,Ⅲ型6例;其中男12例,女29例;平均年龄74.3岁(67~92岁).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闭合复位后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术后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7.2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 10~17周,平均12.5周.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26例,良13例,可2例,优良率为95.1%.均未出现感染、髋内翻畸形、下肢外旋及短缩畸形、螺旋刀片切割股骨头、股骨干骨折、内同定失效及延迟骨愈合等并发症. 结论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对骨折端的血运影响和骨质破坏较小,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内固定牢靠、可早期功能锻炼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

    作者:郑琼;勘武生;徐敏超;陈明;潘昊;谢鸣;汤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带指固有动脉背侧支或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筋膜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外伤性手指皮肤缺损常伴有骨、关节、肌腱等深层组织损伤或外露,通常须皮瓣移位或移植才能完成创面的覆盖,其治疗原则是尽可能保留患指功能和改善外观.1997年7月至2007年3月,我们以Bertelli和Pagliei[1],Kim等[2]报告的指固有动脉背侧支,以及Tellioglu和Sensoz[3]报告的指同有神经背侧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为基础,应用三种带指固有动脉背侧支或指固有神经背侧支指背筋膜岛状皮瓣对132例皮肤缺损患者(146指皮肤缺损)进行手术修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超;邵新中;高顺红;王斌;刘德群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均压气囊止血带的研制及在下肢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1904年,Harvey Cushing开始应用气囊止血带[1],气囊止血带已成为骨科手术的常规使用工具.它减少了术中出血,并提供一个清晰的手术视野.但由于止血带使用不当,造成肢体远端肌肉缺血坏死,导致功能障碍,甚至遗留永久性的损害时有发生.为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我们发明了均压气囊止血带(中国专利号:ZL200820017269.0),通过试验后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邢立峰;周玲玲;曹斌;王颖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小转子移位对髋关节屈曲肌力影响的临床研究

    髋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多发于老年人,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Shao等[1]总结中国台湾1996至2002年期间老年患者髋部骨折的总发生率为每年57.54/10 000,7年间其发生率从每年49.56/10 000增加至64.37/10 000,总体增长30%.而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当合并有小转子骨折时,保守治疗易发生肢体短缩、髋内翻等并发症,所以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

    作者:金粉勤;薛锋;韩本松;徐雪荣;倪伟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微型钢板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

    桡骨小头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肘部骨折,且为关节内骨折,治疗不当容易引起肘关节功能受限,从而影响生活质量.桡骨小头骨折通常伴有软组织损伤,如内侧副韧带或骨间膜破裂,当这些软组织损伤后,桡骨小头就成为维持肘关节轴向和外翻稳定的主要结构.对于成人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桡骨小头切除或置换,但术后出现肘关节不稳等一系列并发症,因此修复桡骨小头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曾宪铁;庞贵根;孙翔;王宏川;张涛;梅晓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多发于老年人的骨折,因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且多合并内科疾病,全身情况较差,所以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死亡率一直较高,伤后3个月内患者的死亡率约为16.7%.近年来,常用的手术方法有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等.回顾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8年8月采用以上两种方法治疗且获得随访的高龄股骨转子间Jones-Evens分型Ⅲ型骨折5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报告如下.

    作者:夏远军;章莹;章凯;尹庆水;吴文;谢会斌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马德隆畸形并自发性伸指肌腱断裂两例临床分析

    马德隆畸形(Madelung's deformity)和自发性伸指肌腱断裂在临床上均属较为少见的病例,而马德隆畸形合并自发性伸指肌腱断裂同时存在则更为罕见.我院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2例(3腕)马德隆畸形合并自发性伸指肌腱断裂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游永刚;徐永清;林月秋;丁晶;郭远发;师继红;陆声;徐小山;何晓清;陈苏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折的临床研究

    前臂外伤中尺桡骨骨折较为常见,交锁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折是近年来常用的一项技术.自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我科应用Sanatmetal公司生产的前臂交锁髓内钉治疗尺桡骨骨折20例,报告如下.

    作者:陈旭;李刚;郭峰;薛桂松;孙磊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距骨开放性骨折中污染离体骨折块的处理策略

    距骨骨折发生率较低,在所有骨折中的发生率为0.32%[1],且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20%~25%为开放性骨折[2],多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挫裂伤,而且距骨本身无单独的血供,故骨折后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距骨缺血性坏死、感染等并发症.距骨开放性骨折常常有骨折碎块游离脱出于体外而受到污染,对于这些既失去血供又被污染的离体骨折块,是否应该丢弃以避免骨髓炎的发生?原位植入是否一定会发生骨坏死?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们2005年8月至2007年10月共收治4例重度距骨开放粉碎性骨折患者,对污染离体骨折块分别采用不同方式处理,现对是否保留污染离体骨折块进行探讨.

    作者:许树柴;陈伯健;袁凯;周英祝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目的 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骨折愈合中所起的作用. 方法采用8周龄Col2al-ICAT转基因小鼠为实验组(转基因在软骨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后可竞争性阻断β-catenin信号)和同窝出生WT小鼠(对照组)作为实验动物,分别制备右下肢胫骨中段截断骨折模型.于骨折后7、9、14、21、28 d取材进行分析,通过X线片、组织学观察和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比较两组软骨痂和骨性骨痂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所占的比例. 结果通过X线片观察发现,骨折后第21天,WT小鼠骨折线已消失,而Col2al-ICAT转基因小鼠骨折线仍可见.组织学观察发现,与WT小鼠相比,Col2al-ICAT转基因小鼠软骨痂出现延迟,软骨内骨化受阻,骨折的塑形改造延迟.组织形态计量学结果显示:Col2al-ICAT转基因小鼠软骨痂较晚出现高峰期,骨折后第14和第21天时骨性骨痂占总骨痂的比例明显低于WT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将抑制骨折愈合的软骨内骨化过程,终导致骨折愈合延迟.

    作者:杜科伟;黄研;汤亭亭;徐文停;彭兆祥;张晓玲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抗滑动钢板治疗Letenneur Ⅰ型Hoffa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通过对Letenneur Ⅰ型Hoffa骨折使用抗滑动钢板(使用锁定螺钉和松质骨螺钉两组)与松质骨螺钉(由前向后和由后向前固定两组)四种固定方式固定Letenneur Ⅰ型Hoffa骨折的力学进行比较,探讨抗滑动钢板在Hoffa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20个模型股骨造成相同的Letenneur Ⅰ型Hoffa骨折,随机分为四组,每组5个.A组使用由前向后两枚松质骨螺钉固定,B组使用由后向前两枚松质骨螺钉固定,C组使用抗滑动钢板加锁定螺钉固定,D组使用抗滑动钢板加松质骨螺钉固定.所有标本通过循环负荷试验和大失效负荷试验,对大位移平均值和大失效负荷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 在循环负荷试验中,第10、100、1000、10 000周期下,四组骨折块大位移平均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大失效负荷试验中,A组[(1224±72)N]和C[(2183±227)N]、D组[(2124±235)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1405±235)N]和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c组和D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简单的Hoffa骨折,固定后初期给予适当保护条件,四种固定方式都能取得满意的力学稳定性和强度.但对于预计骨折愈合时间长、体质量指数大、患者依从性差的患者,建议使用抗滑动钢板.

    作者:李卫华;刘亚波;王满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嗅鞘细胞经低能激光照射后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嗅鞘细胞(OECs)经低能激光照射(LPLI)后移植对大鼠脊髓横断损伤后功能修复的影响. 方法 24只SD大鼠T<,12>脊髓完全横断伤模型建模4周后,随机分为OECs移植组、经LPLI的OECs的移植组和空白对照组(DMEM培养液),应用BBB评分法、组织学评价以及Flurogold逆行示踪评价各组脊髓损伤的修复情况. 结果三组大鼠不同移植方式以及评分时间点对移植后下肢功能BBB评分结果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经LPLI的OECs移植组大鼠头尾侧均可见NGFRp75阳性及GFAP阳性的OECs,OECs移植组则仅可见GFAP阳性的OECs,空白对照组未见NGFRp75阳性及GFAP阳性的OECs.OECs移植组和经LPLI的OECs移植组大鼠头尾侧及瘢痕区均可见Flurogold标记的神经纤维穿行,空白对照组未见Flurogold标记的神经纤维穿行. 结论 OECs及经LPLI的OECs均可促进损伤脊髓的功能恢复,OECs经LPLI后可能更具有促进损伤脊髓功能恢复的作用.

    作者:陈浩贤;盛伟斌;买尔旦·买买提;魏琴;郑新峰;普拉提;郭海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家兔肩关节囊打褶缝合模型的建立及初步组织学研究

    目的 建立家兔肩关节囊打褶缝合的实验动物模型,探讨此模型的可行性并进行初步的关节囊组织学研究. 方法选取18只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对其进行切开下肩关节后关节囊打褶缝合术.分别于术后1 d、3 d、1周、2周、4周、6周各处死3只白兔,观察术后伤口感染、打褶失败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价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同时对术后肩关节囊标本进行切片及HE染色,观察家兔正常肩关节囊的组织结构及打褶术后早期关节囊的组织病理变化;对比家兔与人的肩关节囊组织结构. 结果家兔肩关节囊打褶缝合的手术入路相关解剖位置比较恒定,手术操作过程可重复性高.术后无伤口感染发生,有1只(术后3 d)打褶失败,发生率为5.6%.无非预计性死亡发生.家兔肩关节囊的组织结构与人相似,可分为滑膜层、滑膜下层及纤维层.家兔关节囊打褶术后早于术后第1天即可见到炎症细胞浸润、新生毛细血管形成等病理变化. 结论论证了应用家兔制备肩关节囊打褶缝合模型的研究可行性,家兔具有与人相似的肩关节囊组织结构,打褶术后早于术后第1天即可出现炎症细胞浸润、新生毛细血管形成等病理变化.

    作者:李奉龙;朱以明;姜春岩;王满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两端膨胀自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 对一种新型无需传统锁钉的两端膨胀自锁髓内钉进行生物力学性能测试和评价. 方法将6对新鲜人股骨尸体标本分为两组,均制备股骨中段横行骨折模型,分别用两端膨胀自锁髓内钉和国产传统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并使断端间保留1.5 cm的裂隙.分别对其进行轴向压缩载荷、水平扭转及三点弯曲等生物力学测试,并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两端膨胀自锁髓内钉的抗短缩刚度、抗旋转刚度及抗弯曲刚度均略小于传统交锁髓内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端膨胀自锁髓内钉与交锁髓内钉固定效果相当,具有较强抗压、抗弯、抗旋性能,符合生物学固定的要求,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应用前景.

    作者:穆尚强;袁志;张磊;邹昌旭;刘建敏;杨谦梓;黄哲元;卫磊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Pilon骨折的治疗进展

    对骨科医生而言,胫骨pilon骨折的治疗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处理高能量pilon骨折时,软组织损伤引起的术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重视对软组织的保护极为重要.

    作者:顾文奇;施忠民;柴益民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肱骨近端骨折非手术治疗轻微移位或嵌插性骨折的早期功能锻炼与延期功能锻炼的比较

    对于非手术治疗的轻微移位或嵌插性肱骨近端骨折的病例,比较早期功能锻炼与延期功能锻炼的效果后发现,在随访的前3~4个月内,早期功能锻炼的患者肩部总体功能恢复更好,疼痛更少,而且肩部活动范围更大.但是,在后期的随访中,两组间的治疗效果并无统计学差异.一项长达2年的随访研究报道,根据Croft肩部伤残调查问卷评估发现,各治疗组中约1/3的患者遗留明显肩部功能障碍.

    作者:Hartmut R Siebert;王簕;杨云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第九届全国骨盆与髋臼骨折诊疗新进展暨国际创伤骨科研讨会在山东省日照市成功举办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