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微型接骨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螺钉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51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微型接骨板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35.3±27.7)岁;采用微型接骨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固定.螺钉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38.5±25.8)岁;采用螺钉联合重建接骨板固定.所有患者均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改良Merle d'Aubign6-Postel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微型接骨板组与螺钉组患者术后分别获(15.4±5.1)、(18.7±4.2)个月随访.微型接骨板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63.5±23.5) min]短于螺钉组患者[(204.2±42.2) min],术中出血量[(330.0±150.1) mL]少于螺钉组患者[(410.2±164.6) mL],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16.5±1.9)分]高于螺钉组患者[(15.2±2.4)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4% (6/28)]低于螺钉组患者[47.8% (11/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优良率分别为92.8% (26/28)、87.0% (2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型接骨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螺钉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的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作者:潘昌武;蔡贤华;刘曦明;汪国栋;阮剑;杜涛;聂宇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年龄与地面性质对高处坠落伤致伤规律及其严重度的影响,以期提高高处坠落伤的诊断与救治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 230例高处坠落伤患者资料,男925例,女305例;年龄为1 ~ 86岁,平均38.5岁.应用损伤严重度改良评分(RISS)评估损伤程度,分析不同年龄段(< 15岁、15~50岁、>50岁)与地面性质(泥沙地面和水泥、石质地面)对高处坠落伤致伤规律及其严重度的影响. 结果 <15岁年龄段患者287例,颅脑及颌面伤占81.18%;15 ~50岁年龄段患者722例,颅脑及颌面伤占50.13%,脊柱伤占20.22%,胸部损伤占13.57%,下肢伤占38.23%,上肢伤占23.27%;>50岁年龄段患者221例,颅脑及颌面伤占43.44%,脊柱伤占22.17%,胸部损伤占26.70%,下肢伤占33.48%,上肢伤占16.74%.3个年龄段患者损伤部位构成比和RISS分值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泥沙地面多发伤/多处伤患者构成比[23.91% (22/92)]和RISS≥16分患者构成比[28.26% (26/92)]均显著低于水泥、石质地面[46.15%(36/78)、52.56% (41/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5岁年龄段患者多见颅脑及颌面部伤,以中度伤多见;≥15岁年龄段患者多见脊柱、胸部、下肢及连锁性损伤,以中度伤及严重伤为主;坠落于水泥等坚硬地面者损伤严重度显著高于坠落于松软地面者.
作者:蔡贤华;刘曦明;谭宗奎;徐峰;汪国栋;黄继锋;王庆;王华松;魏世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锁定接骨板、锁定螺钉取出困难的相关因素,探讨相应的预防及应对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3年11月行锁定接骨板、锁定螺钉取出术的308例四肢骨折患者资料,男190例,女118例;平均年龄为36.8岁(12 ~ 82岁),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至内固定物取出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6.3个月(2~56个月).骨折部位包括肱骨、尺桡骨、锁骨、股骨、胫骨及踝关节.观察是否出现内固定物取出困难,记录患者内固定物存留体内时间、锁定螺钉的直径、位置、置入方式、固定皮质数、锁定螺钉与接骨板是否垂直等.分别分析上肢和下肢骨折患者锁定接骨板、锁定螺钉取出困难的潜在影响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37例患者出现锁定接骨板、锁定螺钉取出困难.肱骨远端、尺桡骨近端、股骨近端及股骨干内固定物取出困难发生率较高,分别为41.7% (5/12)、33.3% (1/3)、33.3% (3/9)、33.3% (1/3),踝关节内固定物取出困难发生率较低,为4.0% (4/100).内固定物取出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肢骨折患者为内固定物存留体内时间长、年轻患者及双皮质固定(P<0.05),下肢骨折患者为内固定物存留体内时间长、小直径螺钉及螺钉经皮置入(P<0.05). 结论 为减少锁定接骨板固定术后内固定物取出困难的发生,建议在骨折愈合后尽早取出内固定物.不同部位内固定物取出困难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不同,术前决策及术中注意应各有侧重.
作者:侯云飞;周方;田耘;姬洪全;张志山;郭琰;吕扬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二维导航技术在髋部骨折内固定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09年10月应用二维导航引导内固定治疗的28例髋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骨折类型不同分为两组:股骨颈骨折组13例,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为(54.5±7.3)岁;骨折Garden分型:Ⅱ型3例,Ⅲ型8例,Ⅳ型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组15例,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74.5±9.6)岁;骨折按Evens-Jensen分型:ⅠB型2例,ⅡA型7例,ⅡB型4例,Ⅲ型2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等,并与各自未应用导航技术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28例患者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股骨颈骨折组患者的透视次数[(3.3±1.1)次]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9.1±3.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转子间骨折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100.1±7.9)mL]、透视次数[(4.3±1.0)次]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207.2±10.5) mL、(6.5±1.3)次],切口长度[(4.8±0.7)cm]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5.6±1.6)cm],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82.1±8.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6.3±9.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二维导航引导内固定治疗髋部骨折能明显提高手术效率,保证内固定的准确性,减少手术和放射性损伤.
作者:文良元;纪泉;赵立连;申剑;孙凤坡;高新生;蔡恒江;薛庆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性别对金属对金属全髋表面置换术(RHA)后血清钴、铬、钼离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08年11月至2013年3月因交通伤导致的24例单侧股骨头骨折患者,根据性别不同分为两组:男性组12例,平均年龄为(54.7±5.9)岁,股骨头骨折分型:31-C1型5例,31-C2型7例;女性组12例,平均年龄为(53.9±5.8)岁,股骨头骨折分型:31-C1型6例,31-C2型6例.所有患者均行金属对金属RHA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2个月应用电化学微量元素测定法测量患者血清中钴、铬、钼离子的浓度,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 结果 男性组和女性组患者术后血清钴、铬离子浓度明显升高,术后6个月达到高峰,此后开始下降.男性组患者术后3、6、9及12个月时血清钴离子浓度平均分别为(1.37±0.50)、(2.51 ±0.78)、(1.99±0.46)、(1.26±0.60)μg/L,铬离子浓度平均分别为(0.98 ±0.18)、(1.39±0.44)、(1.12±0.21)、(0.74±0.15) μg/L.女性组患者术后血清钴离子浓度平均分别为(1.23±0.59)、(2.17 ±0.82)、(1.79 ±0.43)、(1.23±0.11)μg/L,铬离子浓度平均分别为(0.90 ±0.20)、(1.19±0.31)、(1.03±0.20)、(0.74±0.17)μg/L.两组患者术后3、6、9及12个月血清钼离子浓度无明显变化.除了术后9个月男性组患者铬离子浓度显著高于女性组患者(P<0.05)外,其他时间点两组患者钴、铬、钼离子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除术后9个月男性患者铬离子浓度显著高于女性患者外,其他时间点男性与女性患者钴、铬、钼离子浓度差异不明显.
作者:王伟;刘璠;刘华;陶然;杨洪伟;刘雅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公开发表的Meta分析(MA)/系统评价(SR)的报告质量及方法学质量.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9年9月至2013年12月发表于《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的MA/SR文章,并进行手工检索.由2名独立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查文章,应用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的条目规范量表(PRISMA)及方法学质量评价量表(AMSTAR)对纳入文章进行评价,并比较2010年前、后发表的MA/SR文章的PRISMA评分和AMSTAR评分. 结果 共纳入23篇MA/SR文章,PRISMA评分为15 ~ 26分,平均(20.7±2.3)分;严重报告缺陷1篇(4.3%),一定缺陷12篇(52.2%),相对完全10篇(43.5%).AMSTAR评分为3~8分,平均(6.2±1.4)分;低质量2篇(8.7%),中等质量21篇(91.3%).2010年后发表的MA/SR文章PRISMA评分[(20.7±2.8)分]和AMSTAR评分[(6.3±1.4)分]较2010年前发表的MA/SR文章[(20.6±1.6)、(6.0±1.5)分]稍有提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报告质量仍存在方案注册、研究选择及研究间偏倚,附加分析和资助来源等条目不全面.方法学质量评价存在前期设计方案缺失、未考虑发表情况、未评估发表偏倚及未说明相关利益冲突等缺陷. 结论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发表的MA/SR文章质量尚可,为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但其报告规范及方法学质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作者:丁凡;任义军;赵志明;胡锐;李明静;勘武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塞来昔布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前疼痛的影响及术前预防性镇痛的有效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因外伤行膝关节镜手术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例,女22例;年龄为15 ~59岁.将3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塞来昔布组和维生素C组,每组15例.入院后第2~4天塞来昔布组患者口服塞来昔布,维生素C组患者口服维生素C,分别于入院当晚(用药前1d)及用药后第3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患侧静息及运动时的疼痛程度,应用痛阈测量仪测量患者的痛阈及耐痛阈值,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塞来昔布组患者用药前与用药后的静息VAS评分[(1.22 ±0.90)分 vs.(1.00±0.81)分]、运动VAS评分[(4.23±1.38)分 vs.(3.68±1.02)分],健侧痛阈[(1.57±0.56) mA vs.(1.79±0.51)mA]、患侧痛阈[(1.33±0.48) mAvs.(1.79 ±0.57) m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用药前与用药后的健侧、患侧耐痛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C组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塞来昔布组患者运动VAS评分的变化差值与健、患侧痛阈的变化差值呈显著负相关(r健侧=-0.564,P健侧=0.028;r患侧=-0.746,P患侧=0.001). 结论 塞来昔布能够降低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前的疼痛程度,提高痛阈,可发挥预防性镇痛作用,用药前、后患者的疼痛程度与痛阈的变化存在一定相关性.
作者:林子洪;钱思浓;王海兴;李盛;叶圣龙;王良泽;沈梓维;郑秋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髋臼后柱后区的解剖学和影像学特点及其对后柱拉力螺钉固定的指导意义. 方法 收集10例(20侧)正常成年男性患者(年龄为24 ~ 67岁,平均36.1岁)的骨盆核磁共振轴位片,在坐骨棘尖平面(P1)和坐骨棘尖上5 mm平面(P2)用线1~5模拟三方位(髋臼正位、闭孔斜位和髂骨斜位)透视.线2和线3分别与后柱后骨面交于A、B点,线1与线2、线3分别交于D、C点.E为CD中点,过E作CD的垂线与后柱后面交于F点.在P1、P2平面上测量AD长度(a1、a2)和EF长度(b1、b2),以及坐骨神经前缘至后柱后骨面的距离(L1、L2).统计坐骨神经与四边形“ABCD”的位置关系. 结果 “ABCD”盲区参数:a1=(11.62±2.29) mm,b1=(9.24±1.64) mm;a2=(13.63±1.85) mm,b2=(9.01±1.94) mm.坐骨神经前缘至后柱后骨面的距离:L1 =(7.42±1.90) mm,L2=(5.83±1.93) mm.在P1平面,坐骨神经位于“盲区”内的比例为85%,其中R1区内40%,R1/R2交界区内为45%;而仅有15%位于“盲区”外.在P2平面,85%的坐骨神经位于R1区内,也仅有15%位于“盲区”外. 结论 髋臼后柱后侧面骨性结构不规则,且坐骨神经紧邻后柱骨面,是坐骨神经被拉力螺钉损伤的解剖学基础.仅依靠三方位透视不足以评估后柱拉力螺钉的位置,增加后柱切线位透视或导航有助于螺钉的准确置入.
作者:赖剑强;曹生鲁;汪祎然;冯凯;王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关节腔内使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期间行TKA治疗的60例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关节腔内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30例,在缝合关节囊后关节腔内注射1g氨甲环酸,加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对照组30例,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术后闭合引流3h,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24、72 h血红蛋白下降率、凝血3项、术后24 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同时评估两组患者术后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 结果 60例患者术后获6~17个月(平均9.9个月)随访.氨甲环酸组患者术后6、24及72 h血红蛋白下降率(0.09%±0.06%、0.16%±0.06%、0.25%±0.0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0.12%±0.06%、0.23%±0.05%、0.34%±0.05%),术后24 h引流量[(216.97±101.39) mL]、隐性失血量[(566.84±258.68) mL]、总失血量[(909.36 ±267.43)m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598.40±104.15)、(671.71±319.55)、(1 189.72±306.99)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术后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及输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无一例患者发生症状性DVT、PE等并发症. 结论 TKA中关节腔内使用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患者术后失血量,且不会增加术后DVT及PE的发生率.
作者:张权;孙立;杨先腾;汪健;田晓滨;方开云;刚绍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足背动脉、(足母)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作为膝关节置换术胫骨髓外定位系统中胫骨远端解剖标志物的准确性. 方法 以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期间56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56侧踝关节为研究对象,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足背动脉中点、(足母)长伸肌腱外侧缘和趾长伸肌腱内侧缘在踝关节屈曲90°中立位、屈曲90°外旋30°及屈曲90°内旋30°时至踝关节中点的距离,并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其差异. 结果 3种解剖标志物、3种不同体位及两者交互作用的效应均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种解剖标志物中,足背动脉离踝关节中点近,位于踝关节中点外侧(0.20 ±0.21) cm;其次为(足母)长伸肌腱,位于踝关节中点内侧(0.46 ±0.36) cm;远的是趾长伸肌腱,位于踝关节外侧(0.63±0.30)cm.同一种解剖标志物在不同踝关节体位下与踝关节中点距离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同一种踝关节体位下3种解剖标志物与踝关节中点的距离两两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种踝关节体位下足背动脉都接近踝关节中点. 结论 足背动脉至踝关节中点的距离在踝关节不同体位下均较(足母)长伸肌腱及趾长伸肌腱近,可以作为膝关节置换术髓外定位系统中胫骨远端的可靠解剖标志物.
作者:王新光;史占军;郭汉明;肖军;黄玉良;陈秋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形貌羟基磷灰石(HA)微粒对体外RAW264.7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采用水热合成及pH调节的方法获取微棒与微球HA微粒.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微棒HA组和微球HA组.将微棒HA与微球HA分别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24 h后,应用细胞乳酸脱氢酶分泌量检测HA微粒对细胞毒性的影响,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材料的相互关系,Hoechst凋亡染色及Western blot分析HA微粒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共培养24 h,除微棒HA微粒浓度为200 μg/mL时对RAW264.7细胞活性有轻微影响外,在其他浓度下微棒HA与微球HA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微棒HA组茜素红染色强度(20.28 ±2.23)显著高于微球HA组(11.72±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棒HA组与微球HA组的阳性凋亡细胞荧光强度(0.59±0.08、0.55 ±0.03)高于空白对照组(0.46 ±0.07),微棒HA组的阳性凋亡细胞荧光强度义高于微球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棒HA组Bcl-2蛋白表达(0.05 ±0.01)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0.25±0.05)与微球HA组(0.21 ±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棒HA组与微球HA组Caspase-3蛋白表达(0.32 ±0.04、0.27 ±0.06)较空白对照组(0.13±0.03)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对于微球HA微粒,微棒HA微粒与RAW264.7细胞发生了更为密切的接触或内吞,从而诱发了更高程度的细胞损伤,表现为较高的细胞凋亡水平.
作者:曾慧君;术蓉;刘幸卉;史丹丹;曹标;欧阳钧;廖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示踪技术观察感觉神经植入组织工程骨后感觉神经束的生长情况. 方法 将12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组(预植入隐神经的组织工程组)和B组(不植入隐神经的组织工程组)(n=6).每只兔制造右侧股骨长为15 mm的骨缺损并以钢板固定后,植入组织工程骨.A组切断隐神经远端后植入侧槽中,B组只切断隐神经而不植入侧槽中.术后15d行第2次手术,注射荧光神经示踪剂(Dil),并以14d为存活期.存活期后(术后1个月)取下组织工程骨,制作硬组织切片后以荧光显微镜进行定性分析.另将12只新西兰白兔制作感觉神经束植入模型后,分别于2、4、8、12周取材观察神经纤维的生长情况. 结果 模型制作后1个月:A组可以观察到由神经运输来的Dil荧光,B组中则无荧光.预植入组织工程骨侧槽中的感觉神经在1个月可以生长入组织工程骨的孔内.预植入的感觉神经在2周时未观察到荧光,4、8、12周可以观察到荧光.预植入的感觉神经纤维在2~4周长入组织工程骨中,8、12周时仍然存在. 结论 神经示踪技术可以被用来研究预植入感觉神经的组织工程骨中神经束的生长情况.植入组织工程骨后的感觉神经束生长到了组织工程骨的孔道中.
作者:吴岩;欧阳宏伟;毕龙;裴国献;张慧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股骨近段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股骨转子间六部分骨折分型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对l例60岁正常男性志愿者左股骨近段进行扫描,所得图像以.jPg格式保存,并导入Photoshop 7.0软件进行三维模型绘制,再将所得三维图像运用Super 93软件建立股骨近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划分节点764个,单元531个(密质骨306个、松质骨225个).运用该模型模拟人摔倒过程中髋关节内收、外展、内收内旋、外展外旋及髋关节内收内旋同时臀中肌、梨状肌、髂腰肌剧烈收缩状况下股骨转子间的应力分布情况. 结果 单纯髋关节内收时,应力主要分布于外侧骨皮质部并向转子间区扩散(二部分骨折).单纯髋关节外展时,应力主要分布于内侧骨皮质部并向转子间区扩散(二部分骨折).髋关节内收内旋或外展外旋时,应力均在大转子及转子部的前侧壁、后侧壁较为集中,并同时向内、外侧骨皮质及转子间区扩散(三、四部分骨折).髋关节内收内旋同时梨状肌、臀中肌、髂腰肌剧烈收缩时,应力在大转子、小转子及转子部的前侧壁及后侧壁较为集中,并同时向内、外侧骨皮质及转子间区扩散(五、六部分骨折). 结论 股骨转子间六部分骨折分型符合人摔倒时转子部所受的复杂应力情况,结合CT三维重建,较以往的分型更加直观,并可根据不同分型选择手术方式.
作者:陈振沅;李开南;张之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多孔钛合金表而镁涂层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成骨效应. 方法 采用真空离子镀技术在多孔钛合金材料内、外表面制备镁金属涂层.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及孔隙内部涂层形态,能谱分析涂层的元素组成.取成年家兔24只,随机分为2组(n=12),建立双侧股骨外侧髁部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未涂层的多孔钛合金(对照组)和镁涂层多孔钛合金(实验组),于取材前2周及前2d分别荧光标记骨小梁.术后2、4、8周取材,应用显微CT检测成骨情况,硬组织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骨小梁的生长速率,Van Gieson染色后光镜下观察材料周围的成骨情况. 结果 电镜下镁涂层致密且形态规则,与材料表面结合良好,能谱分析显示镁元素存在于材料表面.显微CT结果显示:术后4、8周实验组的新生骨体积百分比平均分别为7.81% ±1.21%、16.83%±2.3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38%±0.75%、12.08%±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双标的骨小梁染色结果显示:术后4、8周实验组材料周围双标骨小梁之间的距离平均分别为(49.96 ±5.34)、(67.25±6.75) μm,均显著大于对照组[(26.08±3.64)、(34.69±8.71) 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结果显示:术后4、8周实验组材料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平均分别为9.37%±1.66%、16.51%±3.06%,均显著大于对照组(6.70%±0.79%、l2.1 8%±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孔钛合金表面镁涂层改性处理对多孔材料内部的骨长人和骨修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裴轶丰;李小康;王财儒;李勇;樊向利;杨巍;孟祥飞;蓝平衡;万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正确的髋臼骨折分型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骨折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切口,辅助准确复位.目前临床上常使用的是1980年文献[1]报道的Letournel-Judet分型,将髋臼骨折分为简单型骨折和复杂型骨折(10种类型),但由于髋臼解剖复杂,由髂翼至闭孔环有一个旋转的过程,任何一个X线摄片角度均不能显示髋臼的全貌.该分型系统是基于骨盆半侧位进行的,而我们一直在以正位及双斜45°位摄X线片来进行分析,不能直观反应骨折形态,学习曲线较长,不同经验医生的分型也不同[2],因此正确、快速地进行髋臼骨折分型一直是临床医生的一个难点.由于分型错误导致切口选择错误,并终导致手术失败也屡见不鲜.本研究通过综述近年来相关文献,旨在总结出快速进行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的方法.
作者:相大勇;余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由《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部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主办,江西省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承办的“第十八届全国骨盆髋臼与髋部骨折诊疗新进展学习班”于2015年4月17-18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成功举办.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2015《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第二季度定稿会已于2015年4月17日在江西省南昌市成功举办,本次定稿会由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承办.本刊总编辑裴国献教授,编委或通讯编委吴新宝、张殿英、周东生、王东、蔡贤华、袁志、廖琦教授及本刊编辑部主任余斌教授出席了此次定稿会.另外邀请了我国著名创伤骨科专家张堃、杨军、高辉、许永武教授参与审稿讨论.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人类文明繁衍至今,在医疗技术方面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但仍有很多疑难杂症,医学专家们仍然束手无策.然而科学家们坚信,在未来数十年内,各项医疗水平将进一步提高,更多现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到时都将迎刃而解.1.头部和身体整体性移植大脑自身具有免疫性,这意味着身体不会真实拒绝大脑,像肝脏和肾脏器官移植一样,挑战不在于移植大脑,而是移除和再连接头部.这将产生头部或者整个身体成功移除和连接的问题,同时,成功的于术必须按照这种方法连接神经系统,否则患者将会四肢瘫痪.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空心螺钉结合Cable-Ready钢缆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应用空心螺钉结合Cable-Ready l.3 mm钢缆针张力带治疗的46例髌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18例;年龄为22 ~84岁,平均52.5岁.骨折AO分型:A型3例,B型1例,C型42例.切开复位后对于仅有2个大骨折块的患者,垂直于骨折断面纵向置入2枚1.6 mm克氏针,正、侧位透视复位及克氏针位置良好后将4.0 mm半螺纹自攻加压空心螺钉沿克氏针拧入,再通过空心螺钉“8”字形穿入钢缆固定.对于粉碎性骨折患者,先用钢缆针沿髌骨环扎,再行空心螺钉、钢缆张力带固定. 结果 46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无切口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皮肤软组织刺激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按照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42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 结论 空心螺钉结合Cable-Ready钢缆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操作简便,固定牢靠,术后患者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练,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吴志强;高宜军;王渊;洪孝民;王洪震;贾正平;叶晓生;郝彦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新型外固定牵屈器治疗膝关节僵直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7例膝关节僵直患者资料,男13例,女4例;年龄为21~59岁,平均38.2岁.术前膝关节屈曲5° ~ 39°,平均18.6°.病程为5~19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均应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外固定牵屈器治疗:术后2~3d待患肢疼痛缓解后开始调整牵屈器,使膝关节逐步屈曲.牵屈速度开始为软组织水平≤1 mm/d,表现在连杆延伸3~4 mm/d,分3~4次完成.末次随访时参照Judet疗效评价标准评定治疗效果. 结果 17例患者经37~51 d(平均42 d)治疗.所有患者术后获8~21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17例患者膝关节屈曲75°~124°,平均103.7°.末次随访时参照Judet疗效评价标准评定治疗效果:优6例,良8例,可3例.1例患者在矫形期间出现患肢末端血供、感觉障碍,经调整牵屈器后恢复.1例患者出现局部针孔感染,经清洁换药处理后治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无骨折、牵屈器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新型外固定牵屈器治疗膝关节僵直具有创伤小、膝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初步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作者:李林;黄克;梁红锁;蔡敏;黄家志;隆腾飞;杨威;梁辉;刘雷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首次治疗失败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1例首次治疗失败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男11例,女10例;年龄为70 ~ 99岁,平均86.9岁.首次治疗方式:保守治疗7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14例.治疗失败原因:骨折不愈合6例,骨折畸形愈合5例,内固定失效10例.二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5例,均为骨水泥型.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功能独立性评分系统(F1M)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结果 21例患者术后获12 ~24个月(平均16.1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后1年因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而死亡;2例患者术后发生脑梗死;6例患者术后发生一过性谵妄,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3个月21例患者的FIM评分[(70.2±9.3)分]和髋关节Harris评分[(91.7±8.3)分]较术前[(30.4±3.6)、(70.3±9.3)分]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髋关节脱位、手术切口感染及血管栓塞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 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首次治疗失败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能够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关节功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景一;闫军;豆青军;贺新兵;杨晓飞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问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及Schatzker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 结果 共统计2 004例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占同期成人胫腓骨骨折的10.87%(2 004/18 432),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1.86% (2004/107648).男l 425例,女579例,男女比为2.46∶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 ~ 50岁(25.65%).高发骨折类型:AO分型为41-B型(67.91%),Schatzker分型为Ⅵ型(22.31%).A组1 033例,B组971例,分别占同期成人胫腓骨骨折的10.09%、1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1.86%、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51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31.93%)、AO分型41-B型骨折构成比(71.06%)及Schatzker分型Ⅲ型、Ⅳ型骨折构成比(22.35%、19.88%)均显著高于A组(24.20%、64.96%、14.52%、1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人胫骨平台骨折占同期成人胫腓骨骨折的10.87%,占同期成人伞身骨折的1.86%;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 ~ 50岁,AO分型41-B型骨折多见与前5年相比,后5年成人胫骨平台骨折占同期成人胫腓骨骨折的比例、≥51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AO分型41-B型骨折构成比及Schatzker分型Ⅲ型、Ⅳ型骨折构成比均增高.
作者:田野;王娟;陈伟;张飞;刘勃;刘松;杨光;陈霄;杨宗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pilon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成人pilon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Rüedi-Allgtiwer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pilon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 共收治784例成人pilon骨折患者,占同期成人胫腓骨骨折的4.25% (784/18 432),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0.73% (784/107 648).男621例,女163例,男女比为3.81∶1;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50岁(27.42%),高发骨折类型为Rüedi-Allg(o)wer Ⅰ型(36.35%).A组330例,男女比为4.32∶1,平均年龄为(39.8±14.2)岁.B组454例,男女比为3.50∶1,平均年龄为(40.6±13.6)岁.两组患者男女比和平均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21~ 30岁和41 ~5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Ⅰ型骨折患者构成比高于A组,而31 ~4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及Ⅱ型骨折患者构成比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成人pilon骨折占同期成人胫腓骨骨折的4.25%,占同期成人全身骨折的0.73%;骨折多见于男性,骨折高发年龄段为41 ~50岁,高发骨折类型为Rüedi-Allg(o)wer Ⅰ型.与前5年比较,后5年21 ~30岁和41 ~5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Ⅰ型骨折患者构成比增高,而31 ~40岁年龄段患者构成比、Ⅱ型骨折患者构成比降低.
作者:刘磊;杨宗酉;孙家元;陈伟;赵海涛;王海立;殷兵;刘勃;刘松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