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经大鼠左侧肾动脉移植脂肪干细胞(ASCs)对急性缺血性肾损伤(iAKI)的治疗作用,同时观察ASCs的体内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ASCs并鉴定.夹闭SD大鼠双侧肾蒂45 min建立iAKI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再灌注后即刻经左肾动脉注射500μl PBS,n=30)和ASCs治疗组(再灌注后即刻经肾动脉移植5× 105 ASCs,n=30).术后12、24、48、72 h和1周时处死大鼠,测定血清肌酐值(Scr),光学显微镜观察肾脏病理损伤及细胞凋亡、炎性反应及细胞增生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ASCs在肾、肺、肝、脾、心脏的停留时间及分布情况.结果 培养的第3代ASCs具有成脂、成骨等多向分化潜能,流式细胞仪检测高表达CD29 (99.35%)和CD90 (92.88%),低表达CD34(0.48%)和CD45 (3.51%).ASCs治疗组Scr水平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左侧肾小管间质损伤评分在再灌注12、24、48 h时显著降低(均P<0.05);肾组织TUNEL染色和巨噬细胞浸润染色积分在再灌注12、24、48、72 h和1周时显著降低(均P<0.05);核增殖抗原在再灌注48 h时显著增加(P<0.05),72 h和1周时显著减少(均P<0.05).与治疗组右肾相比,治疗组左侧肾小管间质损伤评分在再灌注24 h时显著降低(P<0.05);肾组织TUNEL染色阳性细胞数在再灌注1周时减少(P<0.05);巨噬细胞浸润染色积分在再灌注12、48、72 h和1周时减少(均P<0.05);核增殖抗原48 h时增加(P<0.05),72 h和1周时减少(均P< 0.05).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ASCs在肾脏内停留时间超过1周,但移植48 h后明显减少,肺、肝、脾、心脏仅观察到极少量的Dil阳性细胞.结论 ASCs经肾动脉移植可显著改善iAKI大鼠肾功能、减轻肾脏病理损伤和细胞凋亡、减少炎性细胞浸润、促进损伤后修复,这可能与经肾动脉移植可提高ASCs进入损伤肾脏的数量,减少循环过程中的其他器官截留效应有关.
作者:刘少鹏;俞小芳;钟一红;方艺;刘红;许嵘;郭佳;蔡洁茹;刘同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激活环磷酸腺苷(cAMP)信号对药物诱导的足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 8周龄雄性BalB/C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阿霉素(ADR)组和腺苷酸环化酶激动剂(Forskolin) +ADR组,采用ADR尾静脉注射的方法制备肾病模型,Forskolin+ADR组小鼠给予腹腔内注射Forskolin.用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法检测小鼠肾组织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足细胞形态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小球WT-1的表达.分别用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AN),环磷酸腺苷直接激活的交换蛋白(Epac)信号激动剂8-pCPT-2-O-Me-cAMP (2Me),蛋白激酶A(PKA)信号激动剂pCPT-cAMP(pCPT)及其阻断剂H89处理条件永生化的足细胞,Western印迹法检测足细胞Epac、caspase 3及cleavedcaspase 3的表达水平,蛋白激酶检测系统检测足细胞PKA活性,CCK-8试剂盒法检测足细胞毒性,TUNEL法检测足细胞凋亡,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 (1)与ADR组比较,Forskolin+ADR组小鼠尿白蛋白排泄量减少(P<0.05),肾小球WT-1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2)PAN刺激可致足细胞数量减少,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均P<0.05);pCPT可减轻PAN诱导的足细胞数量减少(P< 0.05);PKA信号抑制剂H89有阻断pCPT的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均P< 0.05).(3)对照组,PAN组和pCPT+PAN组绿色荧光细胞数所占比率分别是(12.67±2.15)%,(31.35±4.60)%和(16.96±2.51)%,P< 0.05.H89预处理有阻断pCPT的作用(P<0.05).(4)PAN刺激足细胞凋亡细胞数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pCPT预处理后足细胞凋亡细胞数和cleaved caspase3表达水平较PAN组显著下降(均P< 0.05).结论 激活cAMP信号可减轻ADR肾病小鼠足细胞损伤及PAN诱导的足细胞凋亡,cAMP/PKA信号通路可能介导了cAMP对药物诱导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魏凯;李肖瑛;倪兆慧;陶花;顾乐怡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阐明热休克蛋白47(HSP47)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向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MT)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探讨以HSP47为靶点抑制TGF-β1诱导的HK-2细胞EMT过程.方法 Western印迹检测不同浓度TGF-β1(0、2.5、5、10 μg/L)刺激HK-2细胞不同时间(0、12、24、48 h)后HSP47的表达;用10μg/L TGF-β1刺激HK-2细胞,Western印迹及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及紧密连接蛋白(zona occludens-1,ZO-1)的表达变化,Western印迹检测不同时间磷酸化(p)-Smad3及Smad3的表达;转染HSP47 siRNA及HSP47 siRNA阴性对照,对照组为无基因抑制效果的一段siRNA,再予TGF-β1刺激,Western印迹检测HSP47、p-Smad3及Smad3的表达,Western印迹及real-time PCR检测vimentin及ZO-1的表达.结果 TGF-β1干预HK-2细胞,HSP47蛋白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表达上调(均P<0.05).Western印迹、real-time PCR结果显示10 μg/L TGF-β1刺激后,HK-2细胞vimentin蛋白及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升高(均P<0.05),ZO-1蛋白及mRNA表达呈时间依赖性降低(均P<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TGF-β1促进Smad3磷酸化,上调p-Smad3/Smad3表达(P<0.05),在30 min时达到峰值,随后稍下降,在24~ 48 h达到另一峰值.与TGF-β1组相比,转染HSP47 siRNA后HSP47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同时ZO-1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均P<0.05),vimentin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均P< 0.05);同时p-Smad3/Smad3表达下调(P<0.05).结论 HSP47可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EMT,可能与TGF-β1-Smad3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作者:毕慧欣;刘瑞洪;孙林;刘虹;袁曙光;黄谷香;谌南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2受体2亚型(EP2)激动剂(Butaprost)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小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外基质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实验分组:(1)对照组;(2)TGF-β1(10 ng/ml)组;(3)~(5)Butaprost干预组:不同浓度Butaprost(10、1、0.1 μmol/L)+TGF-β1.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环磷酸腺苷(cAMP)及前列腺激素E2(PGE2)的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层黏连蛋白(LN)、纤连蛋白(FN)、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环氧化酶1、2(COX1、COX2)、周期素激酶抑制剂p27Kip1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LN、FN、CTGF、COX2、p27Kip1蛋白及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性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GF-β1组系膜细胞增殖及G2+S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cAMP、PGE2表达增加;p27Kip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FN、LN、CTGF、COX2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38 MAPK活性增加(均P< 0.05).Butaprost干预后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系膜细胞增殖,下调G2+S期细胞比例,上调cAMP及p27Kip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抑制FN、LN、CTGF、COX2 mRNA及蛋白表达及上清中PGE2的表达,抑制p38 MAPK活性(均P<0.05).结论 Butaprost可能通过增加cAMP的表达,抑制p38 MAPK活性,反馈抑制COX2及PGE2的表达,从而下调FN、LN、CTGF的表达,减轻TGF-β1导致的系膜细胞损伤.
作者:奚培培;徐玉音;黄新忠;陈晓岚;范亚平;李娜娜;潘天昳;徐小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合并肾脏损害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表现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 选取2002年至2012年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HIV感染合并肾脏损害并接受过肾脏活检的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肾脏病理资料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6例患者有镜下血尿,2例患者Scr升高.肾脏病理改变:IgA肾病4例,狼疮样肾炎、非特殊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紫癜性肾炎各1例.8例患者均接受了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highlyactive antiretroviral treatment,HAART)治疗,1例患者单用HAART治疗后蛋白尿明显缓解;1例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治疗后好转.余6例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治疗,2例好转;1例无缓解加用环孢素A治疗,1例ACEI/ARB治疗效果不佳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暂无好转;1例肾脏病情加重,因原发病死亡;1例合并IgA肾病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肾脏病情稳定,2年后尿蛋白量增加,调整抗病毒治疗后肾脏病情缓解.结论 HIV感染可以合并多种类型的肾脏损害,经典的HIV感染相关肾病(HIV-associated nephropathy,HIVAN)在中国HIV感染者中并不常见.肾脏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指导治疗.若HAART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
作者:马杰;文煜冰;郑可;高瑞通;蔡建芳;于阳;李太生;李雪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慢性肾脏病(CKD)非透析患者血清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与非勺型血压的相关性及其对心脏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经肾活检证实的原发肾小球病非透析患者120例,分为CKD 1-2期、CKD3期和CKD 4-5期.液相色谱仪测血清ADMA浓度,24 h动态监测血压;收集临床资料和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随肾功能减退ADMA浓度进行性升高,从CKD 1-2期(1.70±0.48) μmol/L升至CKD4-5期(4.46±1.56) μmol/L (P< 0.05).(2)高血压组(42例)ADMA浓度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78例)[(3.53±1.70) μmol/L比(2.01 ±0.65) μmol/L,P<0.05].(3)非高血压组中非勺型血压50例,勺型28例;肾功能同等情况下,勺型血压患者ADMA浓度、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低于非勺型血压患者(均P< 0.05).(4)血清ADMA浓度与血尿酸(UA)(r=0.352,P<0.01)、LVMI(r=0.345,P<0.05)、24 h尿蛋白量(r=0.200,P<0.05)、超敏C反应蛋白(hs-CRP)(r=0.309,P<0.01)呈正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r=-0.329,P<0.01)、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r=-0.011,P<0.01)呈负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示,eGFR、UA、LVMI、hs-CRP、24 h尿蛋白量是ADMA的相关因素,回归方程:Y=1.991-0.011 [eGFR]+ 0.002×[UA]+ 0.008×[LVMI+ 0.036×[hs-CRP]-0.084×[24 h尿蛋白量].结论 CKD患者早期血清ADMA水平即开始升高,随肾功能减退进行性升高,非勺型血压比率增大和左室受损加重;即使是CKD非高血压患者,其非勺型血压比率增大、ADMA浓度升高及LVMI增加.肾功能、尿蛋白、微炎性反应状态是ADMA的影响因素.
作者:占晓林;傅淑霞;张丽萍;于连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因终末期马兜铃酸肾病(AAN)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发生肿瘤的情况.方法 收集2004年至2013年诊断为终末期AAN并在本院接受替代治疗的患者共102例,研究肿瘤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 (1)伴发肿瘤患者共42例,占41.2%,39例(92.9%)为泌尿系肿瘤,其中8例发生转移,11例膀胱癌反复复发.肿瘤组患者病死率升高(13/42比7/60,P=0.022).(2)其中13例患者在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前即已发生肿瘤,另外29例患者在肾脏替代治疗后的1~13年[平均(4.62±3.31)年]相继发生肿瘤.(3)对29例进入肾脏替代治疗后发生肿瘤的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发病风险仅与马兜铃酸(AA)类药物剂量相关(P=0.091),相对木通剂量<60 g组,木通剂量>200 g组发病风险增加4.26倍(95%CI 1.02,17.83);而3种替代治疗方式的患者发生肿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泌尿系肿瘤具体部位有所不同,其中血液透析患者单纯膀胱癌比例高(72.72%),腹膜透析患者上尿路癌居多(66.67%),而移植患者复合性尿路癌比例相对较高(40.00%).结论 温州地区终末期AAN患者中,泌尿系肿瘤发生率高,且表现为复合、多发、复发等特点.肿瘤的发生与肾功能存在分离现象,且呈现较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不同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对AAN患者肿瘤的发生无明显影响,但可能导致肿瘤发病部位有所不同.
作者:孙梅;章建娜;刘毅;徐玉兰;林凡;许菲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慢性肾衰竭菲透析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情况及其发病特点,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慢性肾衰竭患者106例,以评估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45、30~ 44、15~ 29、<15 ml· min-1·(1.73 m2)-1分为4组,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心脏腔径及心功能参数.分析各组之间的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1) eGFR(MDRD法)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负相关(r=-0.345,P<0.01).Logistic回归提示eGFR分组[β=0.940,OR=2.561,95%CI(1.380,4.755),P<0.01]、心血管疾病史[β=2.156,OR=8.639,95%CI(1.991,37.476),P<0.01]、尿总蛋白肌酐比值[β=0.001,OR=1.001,95%CI(1.000,1.001),P<0.01]与左室肥厚相关.eGFR≥45 ml· min-1·(1.73m2)-1向心性肥厚占左室肥厚比例为3/3,eGFR=15~ 29 ml· min-1·(1.73 m2)-1向心性肥厚占左室肥厚比例为3/12,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组之间左心室舒张功能、左心室收缩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利用胱抑素C和血肌酐评估eGFR与左室质量指数呈负相关(r=-0.378,P<0.01).结论 左心室质量指数随着eGFR的下降而增高,主要表现为左室肥厚,早期以向心性肥厚多见.eGFR(MDRD)分组、心血管疾病史、尿总蛋白肌酐比值可能成为左室肥厚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黄智敏;毛慧娟;俞香宝;刘佳;孙彬;王宁宁;张波;任海滨;张承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pFSGS)伴IgM沉积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取1996年至2012年本院肾活检确诊为pFSGS的患者102例.根据肾小球免疫荧光检查IgM沉积与否分为IgM沉积组(n=66)与无IgM沉积组(n=36),回顾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随访结果.结果 (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比,镜下血尿、高血压、肾衰竭发生率、肾小球滤过率(eGF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清肌酐(Scr)等项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24 h尿蛋白量(Upro)、肾病综合征(NS)发生比率、血浆白蛋白(Alb)、尿微量白蛋白、尿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血胆固醇(Tch)、血高密度脂蛋白(HDL)、血清IgA、血清IgM等项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gM沉积组肾小球IgA、IgG、C3 、C1q、纤维蛋白原的沉积率高于IgM阴性组(P< 0.05);IgM沉积组系膜基质增生评分低于IgM阴性组(P<0.05).(3)成功随访患者54例,其中IgM沉积组35例,IgM阴性组19例,中位随访时间64.6(22.8,103.8)月.随访过程新进入肾衰竭5例均为IgM沉积组患者,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IgM沉积的pFSGS患者的尿蛋白程度更重,肾小球免疫荧光沉积程度相对较高,预后较差.
作者:李先法;朱彩凤;朱斌;胡云琴;汤绚丽;陈洪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临床上有约40%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发生激素依赖和10%~15%的患者发生激素抵抗[1].目前常规使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和烷化剂等药物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无应答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2].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其人源性区域可以介导正常的宿主效应功能.早用于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3],现已成功地被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和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等疾病的治疗[4].我们通过Meta分析以期了解利妥昔单抗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作者:谢海英;李青华;何剑零;龚淑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IgA肾病是世界范围内尤其是亚洲地区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核心1β3半乳糖基转移酶伴侣蛋白(core1β3-Gal-T-specific molecular chaperone,Cosmc)在IgA肾病中的致病机制开始受到关注.Cosmc是核心1β3半乳糖基转移酶发挥活性的关键,于2002年Ju等[1]首次报道.研究表明IgA肾病患者Cosmc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而霉酚酸酯和DNA甲基化抑制剂可以上调其表达水平[2-3],这提示Cosmc可能是IgA肾病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而DNA甲基化可能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我们拟应用亚硫酸盐甲基化修饰后测序方法(bisulfite-specific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BSP),测定IgA肾病患儿Cosmc基因目的片段中每个CpG位点甲基化状态及水平,探讨IgA肾病患儿不同感染状态下Cosmc基因目的片段甲基化水平的差异,试图探究感染引发疾病的可能机制.
作者:周楠;沈颖;樊超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仍是目前理想的血液透析(血透)永久通路,临床上AVF动静脉内瘘建立3个月后常发生内瘘血管静脉内膜增生(VNH),继而导致静脉狭窄或伴血栓形成,导致动静脉内瘘丧失功能(失功).
作者:刘丽平;卢方平;卢照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尽管K/DOQI (kidney disease outcome quality initiative)指南建议将使用中心静脉导管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控制在10%以下[1],但随着老龄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逐年增加,透析龄的不断延长,动静脉内瘘的建立越来越困难.对于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不得不以中心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作为长期透析通路.导管功能不良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很常见,影响着患者的透析质量,其原因包括导管打折;导管末端位置异常;血栓形成;导管纤维鞘形成等[2-3].导管末端位置异常在临床中并不少见.现将我科2008年至2011年收治的长期导管通路末端位置异常18例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詹申;张丽红;杨涛;刘丽芳;王玉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患者男,54岁.上腹痛、身目黄染伴血糖升高1年,因疑诊“胰腺癌”行胰头组织活检+胆肠Roux-en-Y吻合+胃肠吻合术.胰腺组织病理示“慢性胰腺炎”,术后患者腹痛、黄疸好转.8月前出现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伴左侧腋窝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利尿剂消肿效果差.入院查体:BP 163/106 mm Hg,双下肺少许湿啰音,腹部稍胀,双肾区无叩痛,阴囊及双下肢非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左下肢明显,左腋窝及左腹股沟可扪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侯爱珍;孔耀中;肖观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患者男,62岁,因“腰痛伴肉眼血尿1月,浮肿10d,发热1d”于2012年8月9日入院.患者入院1月前无诱因出现双侧腰部持续性胀痛,伴洗肉水样尿,发热.10d前出现双下肢水肿,1d前出现发热(39℃).查体:T 39.3℃,双肾区叩击痛阴性,双下肢中度水肿.血常规:WBC 2.4×109/L,Hb 69 g/L,Plt39×109/L,尿蛋白2+,尿RBC 5247个/μl,尿畸型红细胞90%.血白蛋白18.4 g/L,Scr 165 μmol/L,血BUN 12 mmol/L,血尿酸392 μmol/L,eGFR 39.04 ml/min,补体3 2.03 mg/L,尿蛋白肌酐比值7.67,ANA、ANCA、MPO、PR3、抗磷脂抗体、抗GBM抗体、冷球蛋白检测均阴性.增强CT检查示:胰管扩张,肝脏肿大,心包少量积液.
作者:张启龙;韩飞;陈江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泌尿系统疾病是指肾脏、输尿管、膀胱、前列腺和尿道等组织器官的结构及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近10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泌尿系统非肿瘤疾病领域的研究资助涵盖了肾脏病学、泌尿(外)科学、儿科学和麻醉学等学科的诸多方向,有力推动了我国泌尿系统疾病的基础研究水平,并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本文通过科学基金网络系统(http://isis.nsfc.gov.cn),检索1987-2012年间泌尿系统非肿瘤领域项目申请及资助情况,并分析科学基金对泌尿系统疾病基础研究的影响和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作者:朱元贵;徐岩英;董尔丹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