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1,25(OH)2D3对高糖环境下巨噬细胞活化状态的调节作用及其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检测细胞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力.10-8 mol/L 1,25 (OH)2D3干预高糖预处理的巨噬细胞,分别检测巨噬细胞亚型M1标志物iNOS、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2和M2标志物甘露糖受体(MR)、精氨酸酶1(Arg-1)、IL-10的表达以及维生素D受体(VDR)和过氧化物酶体激活物增殖受体γ(PPARγ)的水平.然后用VDR siRNA和PPARγ拮抗剂分别沉默和阻断相应受体后,再次观察活性维生素D对上述M1和M2各标志物的影响.结果 细胞内iNOS活力呈葡萄糖浓度和时间依赖性表达增加,并且在25 mmol/L葡萄糖刺激细胞24h后iNOS活力达到大.与对照组相比,25 mmol/L葡萄糖干预RAW 264.7细胞24 h后,不仅上清液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2表达增多,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M1标志物iNOS也表达上调(P<0.05),而M2标志物MR和Arg-1的表达则显著下降(P<0.05).1,25(OH)2D3干预后,上述趋势被逆转:M1标志物包括TNF-α、IL-12和iNOS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M2标志物IL-10、Arg-1和MR则表达增加(P<0.05),并且核受体VDR和PPARγ也显著增多(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用VDR siRNA和PPARγ拮抗剂阻断相应受体后,活性维生素D的上述作用均被阻断,而沉默VDR后PPARγ表达也相应减少(P<0.05).结论 1,25(OH)2D3能促使高糖诱导的经典活化巨噬细胞(M1)向替代活化巨噬细胞(M2)转变,这一作用是通过VDR-PPARγ信号通路实现的.
作者:周敏;郭银凤;宋志霞;张晓良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Klotho蛋白对高磷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成骨样转化、钙化作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被分为5组:对照组;钙化组:10 mmol/L β甘油磷酸诱导平滑肌细胞钙化;钙化+LiCl组:在钙化组基础上加入5 mmol/L的LiCl;钙化+Klotho组:在钙化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重组小鼠Klotho蛋白(rm Klotho);钙化+Klotho+LiCl组:在钙化+Klotho组基础上加入Wnt/β-catenin通路激动剂氯化锂(LiCl)干预.12 d后,茜素红染色法观察细胞的钙盐沉积,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细胞外基质钙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骨形态形成蛋白2(BMP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结果 β甘油磷酸诱导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12 d后,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钙盐沉积明显;细胞外基质钙含量增加.与对照组相比,钙化组细胞BMP2,Runx2,β-catenin表达上调,α-SMA表达下调(均P < 0.05).与钙化组相比,钙化+Klotho组细胞钙化程度减轻,BMP2,Runx2,β-catenin表达下调,α-SMA表达上调(均P< 0.01).与钙化+Klotho组相比,钙化+Klotho+LiCl组细胞BMP2、Runx2及β-catenin表达上调(均P < 0.01).结论 Klotho蛋白可减轻高磷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成骨细胞转化、钙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Wnt/β-catenin通路的抑制有关.
作者:陈天雷;毛慧娟;陈铖;吴琳;王宁宁;赵秀芬;钱军;邢昌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富含胱氨酸蛋白61 (cysteine-rich protein 61,Cyr61)蛋白在缺氧缺血性急性肾损伤(AKI)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表达,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重组Cyr61慢病毒载体构建稳定表达Cyr61蛋白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株Cyr61-HK2.溴脱氧尿苷核素掺入法检测细胞增殖,膜联蛋白V和碘化丙啶染色后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检测BAD、Akt和ERK蛋白水平.结果 (1)与野生型HK2细胞相比,缺氧状态下Cyr61-HK2细胞的增殖能力更强;(2)缺氧状态下,野生型HK2细胞和Cyr61-HK2细胞的凋亡都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但与野生型HK2细胞相比,Cyr61-HK2细胞的凋亡减少;(3)与野生型HK2细胞相比,Cyr61-HK2在细胞缺氧0h、0.5 h、1h时的磷酸化BAD、磷酸化Akt和磷酸化ERK均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缺氧状态下Cyr61蛋白能够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抑制凋亡,Akt/ERK途径可能参与了Cyr61的抗凋亡作用.
作者:徐岩;国敏;董晖;刘雪梅;马瑞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中烟酰胺对高磷血症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100例血磷高于1.45 mmol/L的受试者随机分入对照组(n=50)和治疗组(n=50),对照组维持原降磷方案,治疗组在原降磷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烟酰胺治疗并进行剂量调整.治疗时间为8周,每2周测量1次血清钙、磷浓度,每月测量1次标准化蛋白分解率、全段甲状旁腺素及基础生化指标.结果 共93例完成研究,其中治疗组44例,对照组49例.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加用烟酰胺治疗后可降低血磷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3.33,P< 0.001),但对血钙水平无影响(F=1.65,P=020).而8周末,两组受试者的血磷水平[(1.59±0.36) mmol/L比(1.94±0.25) mmol/L,P<0.001]和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1.32±0.54) mmol/L比(1.09±0.41) mmol/L,P=0.02],均有统计学意义.全段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经烟酰胺治疗的患者出现血小板下降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结论 在服用磷结合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烟酰胺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高磷血症患者起到良好的降磷作用并带来升高高密度脂蛋白的益处,但治疗时需监测患者血小板.
作者:季思思;刘毅;陈瑞聪;徐安娣;柯骥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关系,探讨血尿酸变化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来自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间在福建省立医院住院的1 648例高血压病患者,随访3年后再入院的患者465例.多元回归法分析患者血尿酸水平与3年前后肾功能变化的关系.结果 465例研究对象平均随访时间3.9年,基线平均年龄(68.3±9.7)岁.3年后血尿酸水平与基线血尿酸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年龄、性别、糖尿病、BMI和血压等因素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尿酸基线值每增高100 μmol/L,eGFR基线值下降4.40 ml· min-1·(1.73 m2)-1[95% CI:-6.25~-2.55,P<0.01].根据3年后血尿酸水平变化情况分为尿酸下降组和尿酸升高组,两组eGFR基线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后尿酸升高组eGFR较尿酸下降组降低[(70.63±21.54)比(79.62±21.16) ml· min-1 · (1.73m2)-1,P< 0.01].调整增龄、性别、糖尿病、血压、降压药物强度积分、血脂变化等因素后,多元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因血尿酸基线值升高导致3年后eGFR下降超过10 ml· min-1· (1.73 m2)-1的风险比为2.11(95%CI:1.24 ~ 3.59,P<0.01);与尿酸下降组相比,3年后尿酸升高组eGFR下降的风险比为2.60(95%CI:1.67~ 4.07,P<0.01).结论 血尿酸基线值高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随访3年后eGFR较尿酸下降组降低,患慢性肾脏病的风险增高;3年后血尿酸水平下降的患者,肾功能减退的程度较轻.提示血尿酸水平下降有助于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肾功能恶化.
作者:林帆;张海琳;朱鹏立;黄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IgA肾病(IgAN)病史中伴发肉眼血尿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确诊的IgAN患者,比较肾活检前伴或不伴肉眼血尿发作(肉眼血尿组和对照组)的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并将肉眼血尿组按肉眼血尿发作距离肾活检时间分为3组,分析比较以探讨近期肉眼血尿发作患者伴随的临床及肾脏病理特征.结果 研究纳入的1512例IgAN患者中,病史伴发肉眼血尿的比例为22.1%.肉眼血尿组血肌酐水平、24 h尿蛋白排泄量及高血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01),镜下血尿程度更重(P<0.001),两组间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7).病理方面,肉眼血尿组的慢性指标,如球性/节段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等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01),但活动性指标,如新月体比例(P=0.024)、袢坏死比例(P=0.001)及系膜增生程度(P=0.026)均高于对照组.肉眼血尿发作1个月内行肾穿刺活检的患者伴更大量蛋白尿(P=0.010)及镜下血尿(P<0.001),病理上内皮细胞增生、袢坏死及新月体形成的比例均更高(均P< 0.05).结论 病史中伴有肉眼血尿的IgAN患者临床及病理慢性改变较轻,病理活动性病变更明显,特别是在1个月内发生肉眼血尿患者中更为突出.
作者:袁梦;刘文婷;周倩;张望;杨琼琼;陈崴;余学清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寻找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发生激素耐药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激素耐药的积分法模型.方法 病例来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肾内科住院的初发PNS患儿185例.收集患儿临床指标、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资料.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PNS发生激素耐药的危险因素,进而对危险因素进行积分,初步建立预测激素耐药的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 (1)单因素分析、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PNS患儿年龄≥6.5岁(X1)、镜下血尿(X2)和尿蛋白量≥177.49 mg· kg-1·d-1(X3)是发生激素耐药的高危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Y=6.761-2.947X1-3.336X2-2.669X3.(2)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分析结果提示:根据预测模型分别计算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组及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SRNS)组患儿所得分值,绘制ROC曲线得出,当危险因素总分值≤0.95时,诊断的灵敏度为56.56%、特异度为96.62%,ROC曲线下面积为0.86(P< 0.05).结论 年龄≥6.5岁,镜下血尿及尿蛋白量≥177.49 mg· kg-1·d-1为PNS患儿发生激素耐药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碧丽;刘涛;林书祥;王文红;刘妍;刘艳;吴瑕;王欣;刘喆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急性间歇性腹膜透析(AIPD)对急性肾损伤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婴幼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6年9月至2014年5月于贵州省人民医院各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多器官功能障碍并急性肾损伤的婴幼儿患者26例,年龄2个月至3岁.分为对照组(n=14)及AIPD组(n=12),回顾性分析血肌酐(Scr)、尿素氮(BUN)、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血钾(K+)及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以及患儿的肾功能恢复率与30 d病死率.结果 AIPD组Scr、BUN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亦显著降低(P<0.05);血K+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CO2C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RP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亦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AIPD组患儿充血性心衰及肺水肿等病情改善更为明显,其肾功能恢复率达41.67%,显著高于对照组(14.29%)(P=0.003);脱离呼吸机比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58.33%比28.57%,P=0.086);30 d病死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15.4%比36.9%,x2=9.58,P=0.020).结论 AIPD能有效清除MODS并急性肾损伤婴幼儿体内多余水分、毒素,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增加肾功能恢复率,减少病死率,是MODS并AKI低龄患儿有效的肾替代治疗方式.
作者:孙智慧;沈燕;杨霞;袁静;吴静;陈爽;皮明婧;查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5期行规律腹膜透析患者腹主动脉钙化(AAC)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入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腹膜透析中心稳定的接受规律腹膜透析的CKD5期患者,采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测定血压,检测生化指标,评估患者的残余肾功能和透析充分性,使用腹部侧位X线平片检测患者的AAC情况并进行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腹主动脉钙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206例腹膜透析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108例(52.4%),平均年龄(55.6± 15.0)岁,中位透析龄20(8,44)个月,35例(17.0%)合并糖尿病.在这206例患者中,118例(57.3%)可见腹主动脉钙化,49例(23.8%)可见严重腹主动脉钙化(钙化累及3个节段及以上).与腹主动脉无钙化的患者相比,腹主动脉钙化患者的年龄[(62.3±11.9)岁比(46.7±13.9)岁,P<0.01]、透析龄[28(11,57)个月比16(7,29)个月,P<0.01]较大;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的比例(18.6%比6.8%,P<0.05)和合并糖尿病的比例(23.7%比8.0%,P<0.01)较高;脉压[52.0(44.0,66.3) mmHg比48.0(40.0,58.0) mmHg,P<0.05]较高,舒张压[(81.4±11.7) mmHg比(88.6±14.6) mmHg,P<0.01]、平均动脉压[(99.6±13.3) mmHg比(104.8±15.1) mmHg,P<0.05]较低;高敏C反应蛋白[2.8(0.7,5.6)mg/L比1.1(0.3,4.4) mg/L,P<0.05]较高;血清白蛋白[(36.9±4.5)g/L比(38.7±4.5) g/L,P<0.01]、前白蛋白[(373.2±89.1) g/L比(404.9±74.7) g/L,P<0.01]、高密度脂蛋白[1.1(0.9,1.4)mmol/L比1.3(0.9,1.5) mmol/L,P<0.05]较低;总Ccr[(59.1±18.9) L·周-1·(1.73 m2)-1比(67.8±29.8) L·周-1·(1.73 m2)-1,P<0.05]较低.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OR=1.104,95%CI 1.071~1.138,P<0.01)、钙磷乘积(OR=1.467,95%CI 1.037~ 2.074,P<0.05)是腹膜透析患者AAC的独立危险因素,残余肾功能(OR=0.858,95%CI 0.740 ~ 0.995,P<0.05)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CKD5期行规律腹膜透析患者的腹主动脉钙化发生率较高,高龄、高钙磷乘积和低残余肾功能是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腹主动脉钙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腹部侧位X线平片操作简便、经济,易于临床推广,其对腹膜透析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有待更多的随访研究.
作者:周艳;方炜;严豪;黄佳颖;李振元;张贺;倪兆慧;钱家麒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慢性肾脏病(CKD)发展至终末期肾病的共同特征是肾脏纤维化,肾脏微血管稀疏和丢失是其重要表现之一.本课题组在早期研究中发现,中介素(intermedin,IMD)对急性肾损伤有保护作用,能减轻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模型肾脏纤维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主要的血管相关因子,其具有增加血管通透性,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出芽等作用,对损伤后血管的再生修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2].VEGF所引起的内皮细胞生理或病理的改变主要是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介导,VEGF-VEGFR2是血管生成的重要信号通路[3].
作者:张妍;周芸;董红霖;甘小芳;李荣山;原成英;张彩香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腹膜透析(PD)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贫血非常常见,需应用红细胞生成刺激剂治疗维持Hb在11.5~ 130.0 g/L[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真红)是一种以克隆性红细胞异常增生为主要表现的骨髓增殖性肿瘤,欧洲国家发病率为每年0.4/10万~2.8/10万[2].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的预期寿命低于一般人群,10年相对存活率为64%[3].然而,PD患者合并真红罕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并附文献复习,供同道参考,以减少误诊.
作者:傅淑霞;张丽萍;裴华颖;卢素玉;于连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特发性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起病隐匿,病因复杂,其发病与遗传、代谢、中毒、感染等多因素有关,大部分患者病因不明.部分患者出现激素抵抗,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并逐渐发展为慢性肾衰竭.贫血、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电解质紊乱等是FSGS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我们通过了解FSGSeGFR1-3期患者临床合并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影响FSGS患者肾功能进展的临床因素.
作者:岳华;刘红;金玉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儿童嗜酸细胞性膀胱炎(eosinophilic cystitis,EC)是儿童罕见的膀胱炎性疾病,目前仅有个案报道.该病病因不明,临床上常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血尿、耻骨上区疼痛等,严重可致膀胱穿孔.影像学可仅表现为膀胱壁增厚,也可表现为肿瘤样改变,因此常易与膀胱肿瘤或泌尿系感染相混淆.现将我科确诊的一例EC报告如下.
作者:刘竹枫;张碧丽;王文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腹型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以高度侵犯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脾、肝、肾、胰腺、肾上腺及睾丸等实质脏器为特征[1],极易发生急性肾损伤,对进一步治疗造成困难.我们对1例腹腔伯基特淋巴瘤合并急性肾损伤患儿行复合血液净化治疗,为患儿化疗争取治疗空间,现汇报如下.患儿,男性,8岁,因“腹痛伴呕吐半月、无尿2d”入院.体查:体质量28 kg,血压143/96 mmHg、心率109次/min,腹膨隆,下腹部可触及一约4 cm×5 cm包块、质硬、活动度差,局部触痛不明显.腹部叩诊呈浊音,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正常.
作者:刘欢欢;孟宇;管保章;胡波;刘璠娜;尹良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指双侧肾脏发生多个囊肿且进行性增长而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损害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其特征是肾脏及其他器官出现多个充满液体的囊肿,是常见的遗传性肾脏失调病.目前全球约有12 500万人罹患此病,5%终末期肾病是由多囊肾病发展而来[1].根据遗传方式的不同,多囊肾病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不同类型的多囊肾病会在不同年龄段发病,有不同发病率及不同的肾外表现[2].ADPKD发病率为1/400~ 1/1000[3],囊肿发生于胚胎期,进展缓慢,往往40岁以后才有明显的临床表现.ARPKD的囊肿也发生于胚胎期,但进展迅速,且常伴随肝纤维化.
作者:杜娥;徐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慢性肾脏病(CKD)因其高患病率、高死亡率以及所带来的高昂医疗费用与严重社会经济负担,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研究显示中国一般人群中CKD的患病率为10.8%[1],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合理诊治CKD及其并发症是控制CKD疾病负担的重要内容.肾性贫血是CKD的常见并发症,随着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的下降,贫血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贫血程度亦逐渐加重.肾性贫血是导致CKD进展和心血管并发症发生与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rythropoiesis stimulating agents,ESAs)能够有效地纠正贫血、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被广泛应用于肾性贫血的治疗.
作者:白坤昊;张路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肾脏是机体调节水盐代谢重要的器官,不仅是高血压受累的靶器官,也是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随着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而增加,CKD 4期中高血压的比例高达80%[1],其血压水平被认为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和治疗的靶目标.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血压变异即血压的波动性,是独立于血压水平之外的靶器官损害危险因素[2-3],本文将就血压变异在CK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王颖;陈丽萌;李学旺 刊期: 201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