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微小RNA-124(miR-124)和rho相关蛋白激酶(ROCK)1信号通路在高糖诱导的肾小球内皮细胞(GEnC)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不同葡萄糖浓度培养大鼠GEnC,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5.5 mmol/L)和高糖组(30.0 mmol/L),用ROCK1抑制剂Y27632处理细胞,转染miR-124-3p模拟物(miR-124-3p mimic)或miR-124-3p抑制剂.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R-124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ROCK1活性、细胞凋亡及细胞紧密连接相关蛋白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miR-124表达明显下降(P< 0.01);ROCK1活性相关蛋白肌球蛋白磷酸酶靶向亚单位(p-MYPT1/MYPT1)表达增加;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pro-Caspase3)增加;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表达减少(均P<0.05或<0.01).用Y27632预处理细胞后可明显减轻上述损伤.细胞转染miR-124-3p模拟物后,p-MYPT1/MYPT蛋白表达下调,转染miR-124-3p抑制剂后,p-MYPT1/MYPT1蛋白表达上调(均P<0.05),提示miR-124可直接抑制ROCK1活性.高糖组GEnC转染miR-124-3p模拟物后,高糖导致的ROCK1活性升高、凋亡增加及紧密连接蛋白的下调都受到了明显抑制(均P< 0.05).结论 高糖引起肾小球内皮细胞miR-124表达下降,激活ROCK1介导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过表达miR-124可减轻高糖导致的上述损伤,提示miR-124可成为防治糖尿病肾病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的新靶点.
作者:尹萌萌;彭晖;杨婕纶;王倩倩;李远清;谭致君;罗丹;娄探奇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糖是否通过改变肾小球系膜细胞中miRNA-21的表达,调控PTEN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进而调节自噬和糖尿病肾脏损伤,及抑制miRNA-21的作用对该过程的影响.方法 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HBZY-1)应用脂质体2000转染试剂分别转染miRNA-21抑制物和阴性对照,转染稳定后分别在正常糖及高糖条件下培养48 h,分为正常糖组(5.5 mmol/L葡萄糖)、正常糖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5.5 mmol/L葡萄糖)、正常糖miRNA-21抑制物组(转染miRNA-21抑制物+5.5 mmol/L葡萄糖)、高糖组(25.0 mmol/L葡萄糖)、高糖阴性对照组(转染阴性对照+25.0 mmol/L葡萄糖)、高糖miRNA-21抑制物组(转染miRNA-21抑制物+25.0 mmol/L葡萄糖).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及增殖能力;总蛋白/细胞数评估细胞肥大;Western印迹和实时定量PCR检测miRNA-21、PTEN-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性、Ⅰ型胶原及自噬标志物(p62和LC3Ⅱ).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的形成及数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组系膜细胞明显肥大、增殖,胞内miRNA-21表达上调,PTEN蛋白及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p-Akt、p-mTOR、Ⅰ型胶原、p62表达均增加,LC3Ⅱ表达和自噬体数量降低(均P< 0.01).与高糖组比较,高糖miRNA-21抑制物组细胞肥大程度和增殖率均降低,p-Akt、p-mTOR、Ⅰ型胶原、p62的表达均降低,PTEN、LC3Ⅱ表达和自噬体数量均升高(均P<0.01).结论 高糖上调系膜细胞内miRNA-21的表达,下调PTEN的表达,激活Akt/mTOR通路,抑制自噬.抑制miRNA-21作用可上调PTEN的表达,进而抑制Akt/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改善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异常的肥大、增殖,增强自噬,及减少细胞外基质蛋白聚积.
作者:卢新星;范秋灵;徐莉;曹旭;苏彦;张东成;王力宁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3 (ANGPTL3)对足细胞骨架重排的影响,及ANGPTL3引起的足细胞骨架重排是否主要通过整合素β3信号通路.方法 体外培养永生化小鼠足细胞,分为6组:正常足细胞(WT)组;空质粒转染(MOCK)组;MOCK+阿霉素(ADR)组;ANGPTL3质粒转染(ANGPTL3-cDNA)组;敲低ANGPTL3表达(miRNA)组;miRNA+ADR组.用鬼笔环肽抗F肌动蛋白(F-actin)单克隆抗体行足细胞骨架蛋白F-actin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骨架重排和F-actin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整合素β3单克隆抗体(CD61)特异性封闭足细胞表面整合素β3,观察足细胞骨架重排改变.Western印迹法检测足细胞整合素β3信号通路因子黏着斑激酶(FAK)和p-FAK表达改变.结果 (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正常足细胞骨架肌纤维排列有序,荧光显示清晰;ADR组足细胞突触结构消失,骨架排列紊乱,荧光明显模糊减弱,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OCK组比较,miRNA组细胞骨架结构及F-actin相对表达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NGPTL3-cDNA组细胞骨架明显重排、F-actin表达量下降(P<0.01).与ADR组比较,ADR+miRNA组细胞骨架重排的细胞比例和F-actin荧光强度均明显得到改善(均P<0.01).(2)CD61封闭足细胞整合素β3后,再给予ANGPTL3质粒转染,足细胞骨架重排比率较未封闭组明显改善(P < 0.01).(3)高表达ANGPTL3组足细胞p-FAK的表达量较MOCK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ANGPTL3是阿霉素诱导的足细胞骨架重排的关键分子,整合素β3是ANGPTL3诱导足细胞损伤的主要信号通路.
作者:高霞;徐虹;饶佳;刘海梅;刘俊朝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小鼠肾小球足细胞RhoA激酶1(ROCK1)表达和活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ROCK1在ox-LDL诱导的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条件永生性足细胞,以ox-LDL 20 μg/ml刺激足细胞24h,采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ox-LDL刺激组、ROCK1 siRNA+ox-LDL组以及ROCK1过表达(wtROCK1)+ox-LDL组磷酸化肌球蛋白磷酸化亚单位(p-MYPT)、nephrin、LC3-Ⅱ、p62、磷酸化(p)-ULK1(ULK1是一种丝/苏氨酸氨酸激酶)的表达水平;Dil-ox-LDL与足细胞共孵育4h,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足细胞脂质的含量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ox-LDL刺激增加足细胞ROCK活性,同时伴有nephrin、LC3-Ⅱ表达下降(P<0.05),p62、p-ULK1表达上升(P<0.05),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增加(P<0.05).增加ROCK1表达能进一步增加ox-LDL诱导的p-MYPT水平,并进一步降低nephrin、LC3-Ⅱ的表达,增加p62、p-ULK1的表达(P<0.05)和细胞内胆固醇含量(P<0.05);与之相反,抑制ROCK1表达能抑制ox-LDL诱导的p-MYPT水平上调,同时上调nephrin、LC3-Ⅱ的表达(P<0.05),下调p62、p-ULK1的表达(P<0.05),降低细胞内胆固醇含量(P<0.05).结论 ROCK1介导的脂质自噬障碍是ox-LDL诱导足细胞损伤的重要途径.
作者:剧孟磊;王慧珍;左洋洋;谢剑腾;文枫;李盛;付蕾;李静;梁田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伴IgM沉积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1年至2007年本院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1060例,并根据肾小球免疫荧光检查是否有IgM沉积分为IgM沉积组和IgM阴性组.随访至患者血肌酐翻倍、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超过50%、进入终末期肾病、肾替代治疗或死亡.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两组患者肾脏生存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IgM沉积对IgA肾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1060例IgA肾病患者中IgM沉积组750例,IgM阴性组310例.(1)临床指标,IgM沉积组患者24 h尿蛋白量、尿酸均高于IgM阴性组(均P<0.05),其他项目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IgM沉积组患者血清IgA、IgG、IgM均高于IgM阴性组(均P<0.05).(2)病理指标,IgM沉积组节段性硬化或粘连(牛津分型S1),炎细胞浸润、系膜增生等活动性病变,肾小管萎缩、肾小球节段损伤等慢性病变评分均高于IgM阴性组(均P<0.05).(3)中位随访时间89.7(61.8,113.4)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IgM沉积的IgA肾病患者肾脏累计生存率低于IgM阴性组(Log-rank检验x2=4.95,P=0.026).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IgM沉积为IgA肾病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HR=1.597,95%CI:1.053 ~ 2.422,P=0.027);经多因素COX比例回归模型矫正,IgM沉积对IgA肾病发生终点事件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HR=1.409,95%CI:0.921~ 2.156,P=0.114).结论 伴IgM沉积的IgA肾病患者尿蛋白高于IgM阴性患者,病理损伤及免疫荧光沉积程度相对较严重.IgM沉积对IgA肾病肾脏存活存在一定影响,然而IgM沉积并没有成为肾功能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孙旗策;俞东容;陈洪宇;朱斌;胡云琴;姜飞;吴军;王永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目前检测甲状旁腺激素(PTH)主要为第2代全段PTH(iPTH)检测法,可同时识别全长(1-84)PTH片段和(7-84)PTH片段,而第3代整段PTH(wPTH)检测法可特异性识别(1-84)PTH片段.本研究旨在探索慢性肾脏病(CKD)5期患者血浆iPTH、(1-84)PTH、(7-84)PTH水平的特点,分析甲状旁腺切除术(PTX)对严重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患者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 横断面比较90例健康对照和233例CKD5期患者血浆不同PTH片段的水平,对其中31例因严重SHPT行PTX的患者进行随访.血浆iPTH和(1-84)PTH分别由第2代和第3代PTH测定法测得,(7-84)PTH水平为血iPTH和(1-84)PTH的差值.结果 CKD5期患者中,血浆iPTH、(1-84)PTH、(7-84)PTH水平与健康对照相比均较高(P<0.01),(1-84)PTH/iPTH较低(P<0.01);术前基线值PTX组(n=74)血iPTH、(1-84)PTH、(7-84)PTH水平均较非手术组(n=159)高(P<0.01),且(7-84)PTH水平较(1-84)PTH水平增高程度更显著,而(1-84)PTH/iPTH则较低(P<0.01).CKD5期患者血iPTH与(1-84)PTH水平呈正相关(r=0.980,P<0.01),iPTH、(l-84)PTH均与血碱性磷酸酶、透析时长、血磷呈正相关(P<0.01).相比于术前,严重SHPT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7.1个月)血iPTH、(1-84)PTH、(7-84)PTH均显著下降(分别下降了92.9%、89.7%、95.8%,P<0.01),(1-84)PTH/iPTH显著增高(P<0.01).结论 CKD5期患者血浆iPTH、(1-84)PTH、(7-84)PTH水平明显升高,(1-84)PTH/iPTH明显降低,PTX可显著改善SHPT患者上述异常的指标.第2代iPTH检测法高估了患者的SHPT严重程度,第3代(1-84)PTH的精准检测更有利于指导CKD及SHPT患者的临床诊疗.
作者:陈慧敏;邢昌赢;张丽娜;许雪强;曾鸣;杨光;查小明;俞香宝;孙彬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腹膜透析中心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老年腹膜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1996年3月至2015年9月30日北京协和医院腹膜透析中心的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3组:非老年组(年龄小于65岁)、低龄老年组(65~ 79岁)及高龄老年组(80岁及以上).采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随访至2016年9月30日.利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生存率和技术生存率,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计577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老年患者共243例(42.1%),其中低龄老年组207例(35.9%),高龄老年组共36例(6.2%).老年患者及非老年患者原发病均以糖尿病肾病为主.低龄老年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7.0%、61.9%、32.4%,高龄老年组则分别为72.5%、48.5%、27.3%;心血管疾病及感染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组患者技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1),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均为腹膜炎.合并糖尿病(HR=2.193,95%CI:1.445~ 3.328,P<0.001)和低基线血白蛋白(HR=0.968,95%CI:0.940~ 0.996,P=0.026)为老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HR=3.746,95%CI:2.149~ 6.529,P<0.001)为非老年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腹膜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血管事件和重度感染,糖尿病和低白蛋白为预测老年腹透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阳;王海云;王颖;周紫娟;刘炳岩;杨薇;崔盈;李雪梅;陈丽萌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8例含aarF域激酶4(aarF domain containing kinase 4,ADCK4)相关肾小球病患儿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的特点,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69例表现为激素耐药肾病综合征(steroid resistant nephritic syndrome,SRNS)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或原因不明的持续性蛋白尿患儿进行肾脏疾病相关单基因的基因测序,并进行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用Sanger法对有意义的致病位点进行验证,并对其父母也做相关位点的验证;整理并分析ADCK4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资料(起病年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等).结果 69例患儿中有8例携带ADCK4基因突变,其中6例纯合突变(3例为c.748G>C纯合突变,3例为c.737G>A纯合突变),2例复合杂合突变(1例为c.748G>C和c.737G>A复合杂合突变,1例为c.551A>G和c.737G>A复合杂合突变),这3个突变位点均为未见相关疾病报道的错义突变,经PolyPhen 2、SIFT和Mutation Taster预测均为致病性突变,所编码的氨基酸均较为保守;8例患儿平均起病年龄6岁7个月(2岁至11岁8个月),其中4例表现为SRNS,4例表现为蛋白尿,均无肾外症状,肾脏病理以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为主,3例患儿在起病时即已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1例于起病5年后进入ESRD,l例起病2年后进入ESRD,7例患儿给予过免疫抑制治疗,其中6例均无明显效果,1例对激素和他克莫司获得部分疗效,目前4例患儿行腹膜透析,1例于起病7个月后肾移植,基因诊断明确后,均予以大剂量辅酶Q10口服治疗,部分患儿获得一定疗效.结论 ADCK4基因缺陷在表现为SRNS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和不明原因持续蛋白尿的患儿中并不少见,其起病年龄相对较大,肾外表型较少,病理上多表现为FSGS,部分患儿起病隐匿,仅有蛋白尿,临床不易早期发现.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对患儿的治疗效果较差,辅酶Q10补充治疗对于部分患儿有一定效果.新发现的3个ADCK4基因的错义突变丰富了ADCK4致病基因突变谱系,且其中c.748G>C和c.737G>A或为中国汉族人群的致病热点突变.
作者:宋晓翔;徐虹;沈茜;孙利;曹琦;李国民;方晓燕;刘海梅;翟亦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钙调神经磷酸酶结合蛋白1(calcineurin binding protein 1,Cabin1)是内源性的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CaN)抑制剂,N端存在p53结合位点,参与神经元的分化、心肌细胞肥大以及T淋巴细胞凋亡的调节[1-2].我们发现在5/6肾切除模型和体外培养足细胞中,Cabin1定位于足细胞核,其蛋白表达在足细胞损伤时明显升高[3].研究发现足细胞损伤与线粒体损伤密切相关,但其具体分子机制尚未明确[4].本研究旨在探讨Cabin1在足细胞线粒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周沛兰;李辉远;王泽彬;梁剑波;温跃强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65岁,因“腹透置管术后7年,腹透导管漏液1d”入院.患者7年前因“梗阻性肾病,慢性肾脏病5期”,于右下腹行腹透置管术,术后予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5年前因操作污染致腹透相关性腹膜炎于左下腹行腹透置管术.予“2.5%葡萄糖腹透液2000ml×1袋+1.5%葡萄糖腹透液2000 ml×3袋CAPD夜间留腹”治疗.1d前出现腹透管口皮肤出口处漏液收住院.入院时无发热,腹软,轻压痛,无反跳痛.左下腹腹透导管皮肤出口约1 cm可见少许渗液,导管可见穿孔约1mm×1 mm,透出液外观尚清.血常规:白细胞6.42× 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0.771.腹水常规:白细胞计数10× 106/L.CRP 7.02 mg/L.初步诊断:腹膜透析导管穿孔;梗阻性肾病、慢性肾脏5期;腹膜透析置管术后.
作者:张喆;叶佩仪;孔耀中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女,62岁,长期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血压及血糖控制良好.房颤病史10年,未接受规律抗凝治疗.5年前出现反复发作的颜面部及双下肢水肿.2016年3月24日因突发意识障碍入院,诊断为症状性癫痫.住院期间血肌酐波动于462~ 633 μmol/L,予以对症治疗,4月25日于右侧颈内静脉置入长期透析管接受规律血液透析(血透).7月30日因血透时透析管血流不足入院.8月4日在超声引导下接受右颈内静脉长期透析管换管术.术中置管医生自觉阻力较大,于是加大推送透析管力量,将透析管沿导丝推送入血管.
作者:李楠;陈斌;戴海涛;黄勇慧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58岁,因“规律透析5年,右上肢肿胀8个月”入院.患者2年前在外院行右上臂肱动脉-贵要静脉内瘘术,8个月前出现右上肢肿胀伴皮肤潮红,在外院行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近1个月右前臂皮肤出现破溃伴局部渗血渗液遂转至本院.患者既往无糖尿病、血管炎等病史.查体:体温37.6℃,血压150/82 mmHg,右上肢重度凹陷水肿,右前臂色素沉着伴皮肤温升高,可见一处3cm×3 cm的破溃,边缘不整,伴少量淡黄色渗血、渗液,颜面及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龚文玉;祝琳;刘璠娜;尹良红;胡波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血液透析通路引起的肢体远端缺血征(hemodialysis access-induced distal ischemia,HAIDI)是指动静内瘘建立后,由于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肢体远端低灌注,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表现为肢体远端发凉、苍白、麻木、疼痛等,严重者可出现指端或肢端溃疡甚至坏死.HAIDI是动静脉内瘘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将从HAIDI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赖艳红;杨涛;王玉柱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85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估计为2.8%[1].而在血液透析(血透)患者中,这一数字达3.6%~ 15.0%[2-4].虽然近些年来医疗机构加强了血制品监管,并针对患者进行分区血透,但感染HCV的患者基数仍然庞大.相较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肾功能不全患者感染HCV后肝脏疾病进展更迅速,且有更高的肝病相关病死率.同时,HCV感染是慢性肾脏病及终末期肾脏病(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5],可见两者的关系密切.
作者:吴杭迪;周惠娟;王朝晖 刊期: 2017年第01期
贫血是人群中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也是全球患病率高、备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贫血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中十分常见,不但增加患者的医疗花费、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影响远期预后.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和铁剂是临床纠正贫血的有效手段,然而多个临床试验提示CKD患者使用大剂量EPO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死亡率[1-3],甚至促进肿瘤进展[4],铁剂亦存在胃肠道不良反应及铁过载风险.面对上述风险与挑战,贫血新型药物的研发受到更多关注,其中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通路相关药物成为了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回顾EPO、铁代谢增加红细胞合成的作用机制,就低氧诱导因子与红细胞合成的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滕菲;李雪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