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国际刊号:1000-467X
  • 国内刊号:44-1195/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广东省优秀期刊鼓励奖,1991年
  • 肿瘤学
癌症杂志   1999年1期文献
  • 乳腺癌患者血清过氧化物酶及肿瘤坏死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黎乐群;林进令;刘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软组织肉瘤的误诊原因与对策

    作者:李威;詹友庆;元云飞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407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69年1月~1997年12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407例原发性纵隔肿瘤.结果:胸腺瘤184例(45.2%),畸胎瘤99例(24.3%),神经源性肿瘤70例(17.2%),其它54例(13.3%);除无手术指征的17例使用放、化疗外,手术探查390例,其中肿瘤完整切除352例,姑息性切除18例,手术切除率94.9%(370/390),探查20例;术后随诊1个月至28年,良性纵隔肿瘤未见复发.恶性胸腺瘤54例中,一年生存率88.8%(48/54),3年64.8%(35/54),5年57.4%(31/54),10年46.3%(25/54).恶性畸胎瘤14例中,1年生存率50%(7/14),3年28.6%(4/14),5年14.3%(2/14).结论:本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X线、CT检查;治疗应以手术为主;对巨大的或手术较困难的纵隔肿瘤的手术治疗应做好充分准备;手术进路视肿瘤的大小和部位而定.

    作者:曾灿光;戎铁华;吴一龙;黄直凡;杨名添;苏晓东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胃肿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ABC法),对胃肿瘤组织切片(胃腺瘤性息肉10例,胃癌94例)中EGFR和PCNA进行半定量检测,观察其与胃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①EGFR在正常胃粘膜和胃腺瘤性息肉中均无表达,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40.4%,胃粘膜不同病理状态下PCNA指数差异显著(P<0.01);②EGFR和PCNA指数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不相关(P>0.05),而与肿瘤的生长方式、浆膜层受侵与否、组织类型、淋巴结转移和分期有相关性(P<0.05);③EGFR和PCNA表达与患者的生存期密切相关(P<0.05),EGFR阳性或PCNA强级(3~4级)者预后差;④EGFR和PCNA在胃癌中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EGFR和PCNA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预测预后和指导治疗的指标.

    作者:孙学军;张培莲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食管癌多部位DNA含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食管癌多部位DNA含量与临床及病理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光度术检测100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新鲜标本的癌、癌旁和断端组织的DNA含量.结果:癌组织DNA非整倍体(AN)、DNA指数(DI)和细胞增殖活性指数(PI)都显著高于癌旁和断端(P<0.05);食管癌AN与肿瘤细胞分化和局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在癌体与癌旁或断端组织间存在DNA倍体异质性(14.8%);切距<5cm的断端组织AN和PI显著高于切距≥5cm组(P<0.05).结论:食管癌多部位流式细胞DNA含量的分析在揭示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指导临床治疗和术后随访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冬成;陈秉燮;梅品超;龚光甫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马蔺子素胶囊放射增敏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马蔺子素胶囊对头颈、胸部肿瘤放疗治疗的增敏作用及毒副反应.方法:1880例经病理确诊的肿瘤病人被随机地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均采用相同的设野和放射剂量.治疗组在放疗的同时给予140mg(M2·d),对照组单纯放疗.采用增敏比(ER)和肿瘤的局部控制率(CR,或CR+PR)作为增敏的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临床特征均无差别.治疗组中鼻咽癌、头颈癌病人的原发灶达到PR和CR的平均放疗剂量、治疗结束时的CR率,均优于对照组,增敏比为1.06~1.28;治疗组肺癌和食道癌病人原发灶半量放疗的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为优(67.52%比45.58%和52.32比25.31%),全量放疗结束时的CR率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36.04%比10.23%和50.77%比23.13%),在转移灶方面,显示治疗组鼻咽癌人转移灶达到PR和CR的平均放疗剂量、治疗结束时的CR率,均优于对照组,增敏比为1.05~1.27;内脏肿瘤中治疗组肺癌病人转移灶的半量有效率和全消率均优于对照组.在毒性反应方面,治疗组在消化道方面的毒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较对照组多.结论:该药对鼻咽癌、头颈癌、肺癌和食道癌原发灶和鼻咽癌、肺癌的转移灶均具有放射增敏作用.本次观察只限临床近期疗效的比较,是否可以提高远期疗效,尚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张力;毛志达;张恩罴;管忠震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复发性喉癌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复发性喉癌的方法和预后.方法:1970~1990年间手术治疗44例复发性喉癌,其中局部复发25例,全喉切除22例,半喉切除1例,喉、颈段食管广泛切除加前臂双皮岛游离皮瓣修复1例,手术探查1例;19例颈淋巴结转移,全部行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本组病例均随访5年以上.结果:总的3、5年生存率分别为47.74%和39.78%.其中局部复发组、颈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5.71%和14.86%.结论:复发性喉癌的治疗应以外科治疗为主;颈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喉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提示对T3、T4期病例行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对改善预后有意义.

    作者:陈福进;曾宗渊;杨安奎;郭朱明;张诠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食管粘膜胃粘膜包埋式吻合法临床研究(附241例报告)

    目的:探讨食管粘膜胃粘膜包埋式吻合法预防吻合口瘘,狭窄和抗返流效果.方法:采用食管粘膜,胃粘膜包埋式缝合法,治疗食管贲门癌241例;其中食管癌143例,贲门癌98例(其中残胃贲门癌1例).结果:术后两周X线钡剂透视照片,钡剂通过顺畅,无返流,吻合口直径1.5~2cm.术后随访一年至一年半,无胸骨后烧灼痛,吞咽顺利,未见吻合口狭窄.结论:本法术野显露良好,缝合准确,吻合口径增宽,对预防吻合口瘘及狭窄效果显著,有抗返流作用.

    作者:李学明;章克毅;黄培生;李耀深;傅俊慧;郑海波;范扬帆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鼻咽癌放疗前、放疗中的细胞增殖动力学比较和意义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中是否存在肿瘤细胞的加速增殖,为鼻咽癌后程加速超分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放疗3~4周时的鼻咽癌行鼻咽纤维镜活检,利用自动图象分析仪对病理活检阳性者进行疗前、疗中的细胞增殖动力学参数AgNORs的检测和自身前后计量对照.结果:共得到14对放疗前、放疗中3~4周时的AgNORs检测自身前后对照计量资料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放疗中的各参数大于疗前的各参数,疗前、疗中平均每核AgNORs颗粒面积分别为10.19和15.28μm2,平均每核AgNORs颗粒数为12.61和18.09,AgNORs颗粒面积与核面积比值为0.141和0.200,平均每个AgNORs颗粒面积为2.60和3.49,差别具有显著性(P=0.000~0.010).结论:鼻咽癌放疗过程存在着肿瘤细胞加速再增殖,这时予以加量加速治疗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作者:高剑铭;毛志达;赵美卿;刘孟忠;涂明耻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肿瘤DNA含量、p53表达和PCNA表达对预测食管癌预后的意义

    目的:探讨预测食管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方法:选择具有相同TNM分期但术后长期生存和短期死亡的两组食管癌各48例,应用自动化图象分析术测定肿瘤细胞DNA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肿瘤细胞p53表达和PCNA表达.结果:生存超过10年的患者,二倍体的检出率是52.4%(22/42),p53和PCNA过度表达率各为60.4%(29/48)和37.5%(13/48).3年内死亡者,二倍体的检出率是30.9%(13/42),p53和PCNA过度表达率各为60.4%(29/48)、62.4%(30/48).结论:p53表达强度与食管癌的TNM分期有关,但与预测食管癌预后的意义不大,PCNA表达和DNA类型是预测食管癌预后的有用指标.

    作者:钟少文;戎铁华;林汉良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结直肠癌变的两个分子生物学途径

    作者:陈汉奎;祁岩超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韦伟;龚建平;裘法祖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肝细胞特异性白蛋白mRNA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寻找一敏感的方法以发现循环中的肝癌细胞.方法:巢式RT-PCR检测外周血有核细胞成分中白蛋白(ALB)mRNA.结果:30例肝癌中17例检出ALBmRNA,阳性率56.6%,其中10例证实有转移的全部阳性.5例急性肝炎中的1例和9例慢性活动性肝炎中的1例可检出ALBmRNA.肝硬化、肝转移癌患者、良性肝肿瘤和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外周血细胞ALBmRNA的存在与肝癌的远处器官转移密切相关.结论:检测肝癌患者外周血ALBmRNA,可早期发现肝癌细胞的血行播散,对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有辅助作用.

    作者:袁育红;胡品津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M-CSF、IL-1和TNF-α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骨巨细胞瘤(GCT)形成及其溶骨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细胞培养技术,观察M-CSF、IL-1和TNF-α在18例GCT中的表达及其对GCT溶骨的影响.结果:在GCT中,M-CSF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样基质细胞(FC)分泌;巨噬细胞样基质细胞(HC)主要分泌IL-1和TNF-α,少数多核巨细胞(MGC)也可产生TNF-α.外源性的TNF-α能加强GCT中FC对骨质的破坏.结论:GCT中HC和MGC分泌的IL-1和TNF-α,可以刺激FC的溶骨和浸润性的生长,从而增强GCT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而FC产生的M-CSF可能促进了GCT中MGC的形成.

    作者:谢丹;文剑明;吴惠茜;张萌;姚俊霞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鼻咽癌组织中EB病毒LMP1的表达与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

    目的:探讨EB病毒编码的LMP1在体内鼻咽癌细胞中,是否可能通过影响鼻咽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生物学过程,而在鼻咽癌的发展演进过程中起作用.方法:采用TUNEL法原位检测癌细胞的凋亡程度,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LMP1、PCNA、p53和bcl-2蛋白表达;分析LMP1的表达与癌细胞增殖、凋亡以及与p53、bcl-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LMP1的表达与否,与鼻咽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差异无显著意义,而与癌细胞凋亡程度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其表达与癌细胞凋亡程度呈正相关;LPM1的表达与p53和bcl-2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提示LMP1在体内鼻咽癌组织中可能有促使癌细胞凋亡的生物学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增强后者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LMP1对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可能并不受p53及bcl-2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克拉;宗永生;张昌卿;张锋;冯凯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OLT对AFB1致树鼠句肝癌前病变的化学预防作用

    目的:应用树鼠句进行Oltipraz(OLT)对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化学预防研究.方法:实验树鼠句按不同处理方法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B组:AFB1;C组:AFB1+药1(OLT7次/周,共5周);D组:AFB1+药2(OLT1次/周,共5周).动物处死后肝组织作低温石蜡连续切片,分别染γ-GT、GST P及HE.结果:C组与A组树鼠句肝内均有较多沿汇管区分布的γ-GT阳性肝细胞群;而D组与B组肝内γ-GT阳性肝细胞群量明显减少(P<0.01).结论:实验结果提示了OLT具有对抗AFB1毒性的化学预防作用,并且此种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将树鼠句应用于类似短期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李瑗;苏建家;覃柳亮;扬春;罗丹;班克臣;黄国华;欧超;T.Kensler;B.Roebuck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喉粘膜上皮异型增生p53、H-ras过度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喉粘膜上皮异型增生p53、H-ras过度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63例喉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经随访其中40例恶变为癌)、56例喉鳞癌和7例喉正常组织进行检测.结果:p53蛋白阳性率在喉粘膜上皮异型增生恶变组为50.0%,未恶变组为17.4%,喉癌组为51.8%,正常组织无表达.恶变组与未恶变组间,未恶变组与喉癌组间的p53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和P<0.01).H-ras蛋白阳性率在喉正常组织、异型增生恶变组、未恶变组、喉癌组依次为0%、52.5%、52.2%和73.2%.恶变组和未恶变组间H-ras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53蛋白的过度表达与喉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预后有密切关系.H-ras的表达与喉粘膜上皮异型增生的预后无关.

    作者:向明亮;吴韵芳;施达仁;王纾宜;穆美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云锡矿工肺癌p53突变检测

    目的:为深入探讨云锡矿工肺癌高发的发病机理,找寻早期诊断的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云锡矿工肺癌41例(M组)、非云锡地区非矿工人群肺癌25例(NM组)和正常肺组织15例(C组)进行p53检测比较研究.数据用四格表确切概率法进行组间显著性测验.结果:发现p53阳性率M组为60.98%,NM组为36%,C组为0,三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M组与NM组亦有显著差异(P<0.05),且M组与NM组间鳞癌的p53阳性存在显著差异(0.05

    作者:金克炜;高倩;孙来华;刘崇林;杨耘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47例鼻咽癌遗传变异的研究

    目的:分析鼻咽癌细胞的遗传变异特性.方法:①应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GH)技术检测47例NPC活检组织DNA拷贝数的改变;②应用微卫星序列分析16号染色体缺失情况.结果:发现与NPC相关的7个DNA拷贝高频增加区和7个高频缺失区:增加的染色体为1q、3q、4、6q、8q、12和18;缺失的染色体有1p、3p、9q、11q、14、16和19p.16号染色体进行了微卫星序列分析,检测出两个异常明显的区域:16p12.3和16q24.3.结论:鼻咽癌具有染色体变异,其中增加多的是染色体1q和12,缺失多的是染色体1p和16.

    作者:郭颖;方嬿;梁启万;李辉梅;关新元;曾益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发性肝癌9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研究

    目的:对广东地区37例肝癌染色体9p的9个位点进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明确这些位点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的情况,定位该区域可能存在的与肝癌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方法:对所取位点用PCR法进行微卫星多态性分析并确定发生LOH的位点;结果:30例(80.80%)在至少一个位点发生LOH,其中LOH频率高的位点是D9S54(60 60%),LOH频率高于50%的位点有位于9p21带的IFNA,D9S1747和D9S1752,6例在所有能够提供信息的位点均发生LOH,7例在所有9个位点均未发生LOH.提示本地区肝癌染色体9P缺失的区域主要位于D9S54(9p24),和D9S1752,D9S1747,IFNA(9p21).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肝癌在染色体9P24区发生高频率LOH,染色体9p21区也发生高频率LOH,提示在染色体9p24和9p21区域可能存在多个与肝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作者:邵建永;Liew Choong Tsek;梁小曼;吴秋良;李晓明;候景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中国南方鼻咽鳞状细胞癌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

    目的:探讨中国南方鼻咽癌高发区鼻咽鳞状细胞癌或称角化性鳞状细胞癌(Keratinizi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KSCC)是否也如非角化性癌那样与EB病毒感染有密切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outhernblotting、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8例鼻咽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B病毒DNA及其产物EBNA-1,EBNA-2,EBERs,LMP-1,ZEBRA,EA-D,VCA和MA的表达.结果:(1)37例鳞状细胞癌组织中有EBERs阳性癌细胞出现,阳性率达97.4%(37/38);(2)在37例鳞状细胞癌中的大部分未分化和低分化癌细胞表达EBNA-1和EBERs,21例(56.8%,21/37)组织内有LMP-1表达;(3)其中23例(62.2%,23/37)组织中只有少数癌细胞表达ZEBRA或/和EA-D;(4)22例(59.5%,22/37)组织中分化较好的或角化性癌细胞表达VCA或/和MA.结论:(1)中国南方地区鼻咽鳞状细胞癌与非角化性癌一样与EB病毒的感染有着较恒定而非偶然的关系;(2)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大多数未分化和低分化癌细胞均以II型潜伏状态感染EB病毒,主要表达EBNA-1、EBERs和LMP-1,其中一小部分癌细胞也表达溶解期流产型蛋白ZEBRA和EA-D;(3)EB病毒在大部分分化好的和角化性癌细胞中则能够完成其复制周期并表达溶解晚期蛋白VCA或/和MA.

    作者:宗永生;张锦霞;陈国雄;容振威;Middeldorp; J.M;吴文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中华眼镜蛇毒对人鼻咽癌等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为了探讨中华眼镜蛇毒(NNAV)对鼻咽癌(NPC)等抑瘤作用.方法:用MTT法检测NNAV对人高、低分化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慢性红白细胞血病(K562)和鼠肝癌(Hep-2)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作用;同时在裸鼠异体移植性人CNE-2肿瘤模型观察NNAV对NPC的抑瘤作用.结果:NNAV对4种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均有明显细胞毒效应,NNAV对上述细胞的作用24hIC50分别为79μg/ml,75μg/ml,5.5μg/ml和65μg/ml,其中以红白血病敏感;NNAV对肿瘤细胞株CNE-1和CNE-2的细胞毒作用呈明显时效关系.NNAV对荷人NPC裸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28.75%~60.13%,呈明显量效关系.结论:在体内外NNAV对NPC等均有抑瘤作用.

    作者:杨惠玲;余清声;简志瀚;郑芹;龚海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癌性胸水细胞端粒酶活性研究

    目的:研究癌性胸水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方法:采用PCR TRAP方法检测癌性胸水细胞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并将检测结果与细胞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7例诊断明确的癌性胸水细胞标本经细胞学检查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发现:在43例肺癌胸水标本中,29例细胞学阳性胸水有27例端粒酶阳性,3例细胞学可疑胸水有2例端粒酶阳性,11例细胞学阴性胸水有4例端粒酶阳性.在14例其它肿瘤胸水标本中,8例细胞学阳性及1例细胞学可疑胸水标本端粒酶检测均为阳性,5例细胞学阴性胸水有1例端粒酶阳性.细胞学诊断和端粒酶检测总阳性率分别为64.91%(37/57)和75.44%(43/57).结论:结果提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在癌性胸水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

    作者:张伟;金顺钱;刘毅;高峰;周春晓;潘秦镜;刘树范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p16蛋白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孙丽萍;曹敏;陈培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氧化酚砷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了解氧化酚砷(phenylarsine oxide,PAO)对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系NB4细胞的可能作用.方法:在台盼蓝排除法计数活细胞和细胞活力的基础上,通过细胞形态学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通过对细胞进行Rhodamine(Rh)123和碘化丙啶双重染色,并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荧光强度,以反映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结果和结论:低浓度(0.05和0.1μmol/L)的PAO明显抑制NB4细胞的生长,并显著降低其细胞活力.进一步地,细胞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这些浓度的PAO诱导NB4细胞凋亡.该效应可能与ΔΨm下降密切相关.

    作者:孙岳平;陈国强;蔡循;黄莺;沈水源;贾培敏;沈玉雷;余韵;陈赛娟;王振义;陈竺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热休克蛋白70在人胃癌中呈过度表达

    作者:郭建成;张学庸;杨云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抗VEGF抗体及抗flt抗体对人喉癌HEP-2细胞系的生长抑制作用

    作者:邓志宏;黄维国;金岩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5′-RACE技术在钓取未知基因中的应用

    作者:刘海玲;张登学;陆土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术中压片细胞学快速诊断的价值

    作者:何洁华;梁小曼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后装放射源到位精度的测试与校准方法

    作者:郑小康;钱剑扬;张红霞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放射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作者:夏云飞;黄冰;董秀月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Barrett食管及其腺癌中p16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田辉;王善政;陈明菊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胃癌全胃切除后kalemba消化道重建术

    作者:张成武;邹寿椿;裘华森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nm23基因蛋白在胃贲门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作者:何裕高;吴名耀;吴贤英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X线下留置食管金属支架姑息治疗晚期食管癌梗阻5例报告

    作者:洪文善;沙莉;章海波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广东地区T细胞性淋巴瘤中EB病毒的检测

    作者:江庆萍;周慕珩;饶慧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nm23与c-myc基因在喉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彭解人;许耀东;关中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脑原发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5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庄恒国;何常;林秋雄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孪生子同时患韩-薛-柯氏病

    韩-薛-柯氏病(Hand-schuller-christian isaase)是一种原因不明以组织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较少见的疾病,多发生于儿童早期.近亲婚配所生的一对孪生子同时患韩薛柯氏病,未见文献报道,实属罕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程广源;刘云琴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上皮性卵巢癌脑转移--附三例报道

    作者:李孟达;李艳芳;李俊东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类癌2例

    作者:吴国柱;王家仓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兄弟5人同患肝癌

    半年前,我院收治1例肝癌病人,在追问病史时,得悉其家兄弟5人均患肝癌,实属罕见.现予报道如下:

    作者:林木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非小细胞肺癌国际分期的修订

    作者:吴一龙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恶性肿瘤的TNM分类法

    作者:吴怀申;何雍毅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卵巢颗粒细胞瘤术后24年肝脏、膈肌转移一例

    作者:田夫;易村犍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肛管直肠黑色素瘤三例

    肛管直肠黑色素瘤十分少见,恶性程度高.我院自1970年~1997年共手术治疗三例,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锦湫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食管结核误诊为食管癌1例

    作者:余辉;戎铁华;吴一龙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胃与重复胃双原发癌一例

    作者:李焕奎;赵斋川 刊期: 199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