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为评价广州市越秀区开展社区恶性肿瘤健康教育和早发现、早诊断的干预效果提供基线资料.方法:建立肿瘤发病登记制度,从医院病案、基层居委报病和死亡统计收集肿瘤病例.结果:越秀区1996~1997年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237.66/十万(男269.19,女205.41),发病率随年龄增长上升,肺癌排第一位,肝癌、乳腺癌和肠癌其次.未见发病有明显的地区聚集性.结论:广州市越秀区有较高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与国内其它大城市相比,其中鼻咽癌发病率较高.
作者:柳青;刘颜;曹卡加;曾楚华;吴一龙;万德森;凌莉;骆福添;陈正萍;李源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B7-1分子在体外抗肝癌免疫反应中对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经脂质体DOSPER介导将hB7-1基因直接导入HepG2细胞,建立HepG2/hB7-1细胞克隆.分离健康人和肝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以MTT法测定NK细胞对HepG2/hB7-1细胞的杀伤活性,以杀伤HepG2/neo和HepG2细胞为对照.结果:HepG2细胞转染hB7-1基因后表达B7-1分子.无论在健康人组还是肝癌患者组,健康人外周血NK细胞杀伤HepG2/neo,HepG2细胞的活性约为肝癌患者NK活性水平的2倍.健康人和肝癌患者外周血NK细胞对HepG2/hB7-1细胞的杀伤活性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增强1.49~3.48倍),对HepG2/hB7-1细胞的杀伤活性在E/T=5∶1时分别为57.2及43.8,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E/T=10∶1及20∶1时分别可达82.8~84.4和78.6~86.4,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B7-1分子显著增强N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可能通过激活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在抗肝癌复发中发挥作用.
作者:黄嘉凌;吕明德;肖定璋;李树浓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As2O3对人肺腺癌GLC-82细胞系抑制生长、诱导凋亡的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MTT还原法检测As2O3对该细胞系生长的影响;用光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DNA凝胶电泳和细胞凋亡原位检测(TUNEL)研究As2O3诱导细胞凋亡的情况;用RT-PCR、Northern blot或Western blot分析As2O3对c-myc、p53、p16和bcl-X等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As2O3能抑制GLC-82细胞的生长.As2O3处理GLC-82细胞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明显的凋亡细胞,细胞周期的G1期前有低于2倍体的凋亡峰,DNA凝胶电泳显示出典型的凋亡特征:DNA有规律断裂形成的梯状图谱,蛋白水平的检测表明As2O3可使细胞c-myc基因表达下降,p16和p53表达升高.结论:As2O3能显著抑制GLC-82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并主要通过调节c-myc,p16和p53等基因的表达来实现.
作者:邓友平;林晨;张雪艳;陈洁平;肖培根;吴旻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广州市肺癌危险因素,为进一步的肺癌危险因素监测提供依据.方法:1997年1-6月采用问卷调查,对258例年龄范围在30-74岁肺癌生存病例,按1∶1配对,调查了包括一般情况、生活居住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疾病及家族史等5个方面35项173个问题.用相对危险度的近似估计值比值比来估计各危险因素与肺癌的联系强度,用Logistic回归模型做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专业上有意义的肺癌危险因素.结果:与肺癌发病有关的主要变量4个,分别为吸烟、精神压抑、呼吸系统疾病史、10年前以煤为生活燃料.保护因素为体育锻炼、10年前肉类月均消耗量高、10年前动物油月均消耗量高、10年前住房为木地板、喜欢酸性食品、良好的体质指数等6个因素.结论:吸烟和精神压抑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肺癌危险因素,良好的体质指数是肺癌的保护因素.
作者:吴一龙;曹卡加;马国胜;邓芳;刘奕龙;周菊梅;万德森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5对染色体38个位点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H),LOH与肝癌的临床病理改变和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用PCR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检测肝癌LOH.结果:发生高频率LOH的位点有染色体1p的D1S186(p31,48.1%)和D1S243(1p36.3,51.6%);染色体9p24的D9S54(61.8%)、9p21的D9S1747(52.4%)和DD9S1752(51.8%)位点;10号染色体10q23~24区D10S1223(53.3%)和D10S1225(38.7%)位点;16号染色体16q24区的D16S413位点LOH频率高(70.8%);17号染色体17p13上TP53(53.8%)和D17S520(56.8%).各染色体LOH与肝癌的临床病理改变无明显关系;HCV和HBV复合感染与p53和p15INK4B基因的LOH有关.结论:肝癌的发生、发展与多染色体的LOH有关,在染色体1p31,1p36~p35,9p24和9p21,10q22~24,16q24和17p可能存在多个与HCC有关的TSG.肝炎病毒HBV和HCV合并感染与p53和p15INK4B基因位点的LOH发生有关.
作者:邵建永;李晓明;侯景辉;曾木圣;吴秋良;刘宗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p53、nm23基因在喉鳞癌中的异常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9例喉鳞癌石蜡标本进行p53蛋白、nm23蛋白检测.结果:18例(46.1%)喉癌呈p53过度表达;29例(74.4%)喉癌呈nm23阳性表达.p53蛋白的阳性过度表达与nm23阳性表达与喉癌的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及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结论:p53蛋白、nm23蛋白表达可作为临床预测喉癌颈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邹华;李海刚;关中;陈洁珠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初步探讨弱免疫原性肿瘤细胞导入CD80基因后免疫源性是否增强,以及肿瘤免疫原性与细胞表面分子的关系.方法:通过脂质体介导将CD80基因导入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后,利用SABC法检测CD80的表达;MTT法测定肿瘤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将肿瘤细胞接种至同源小鼠皮下后观察成瘤期、荷瘤小鼠存活期及肿瘤结节生长速度;在同源淋巴细胞肿瘤细胞混合培养(MLTCs)后,通过测定淋巴细胞增殖指数(MTT法)和CTL杀伤活性(LDH释放改良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结果:CD80基因转染的B16细胞中存在CD80的稳定表达;与野生型B16细胞和模拟转染的B16细胞比较,CD80转染的B16细胞体外生长速度无明显变化(P>0.05),体内生长速度明显减慢(P<0.05),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CTLs的能力明显增强(P<0.05).结论:弱免疫原性肿瘤细胞导入CD80基因可增强免疫原性,其作用强弱与肿瘤细胞表达MHC及ICAM-1等分子的状况有关.
作者:刘然义;熊宇芳;屈伸;尤颖健;邓耀祖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2(transforminggrowth factorβ1,2,TGF-β1,2)及其II受体(TGF-βTypeⅡReceptor,TGF-βRⅡ)在胶质瘤表达与其恶性度关系和发生发展关系.方法: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星形细胞瘤41例,其中I~II级16例,III~IV级25例和正常对照11例的TGF-β1,2及其RII表达.结果:半定量示TGF-β1,2在正常脑组织、I II级和III IV级胶质瘤三者的表达呈现从弱到强的正相关关系,有显著差别(P<0.05);TGF-βRII在三者表达呈现从强到弱的负相关关系,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胶质瘤TGF-β1,2从弱到强表达和TGF βRII从强到弱表达,提示其恶性不断升高;TGF-βRII表达不断减弱,促进胶质瘤发生和发展.
作者:蔡望青;陈由芝;李海刚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为了系统研究人胃癌基因组中Cx基因的表达状况.方法:本文采用Northern印迹杂交和RT-PCR方法,对15例人胃癌组织、配对癌旁组织、正常组织及人胃腺癌MGC-803细胞株的Cx26、Cx31.1、Cx32、Cx33、Cx37、Cx40、Cx43、Cx46八种Cx基因表达进行了一系列检测.结果:发现在人正常胃粘膜上皮中高水平表达而在胃癌中表达极其微弱或根本无表达的细胞连接蛋白基因的表达规律,首次明确了Cx基因在人胃癌基因组中的表达谱.其中人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中Cx32、Cx37、Cx43在mRNA水平上有高水平表达;与正常相反,人胃癌细胞除Cx43在mRNA水平上有低水平表达外,其他连接蛋白基因均无转录活性;而人胃腺癌MGC-803细胞株中,Cx37、Cx46在mRNA水平上有一定程度的表达.结论:本研究表明Cx32可能是人胃上皮细胞基因组中维持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的特异表达的Cx基因,Cx46可能是胃癌Cx基因表达的一种变异.Cx37、Cx43不是人胃上皮细胞的特异表达基因.本研究证实了Cx基因在肿瘤细胞中表达下调,Cx基因具有潜在的抑瘤基因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刘洋;沈守荣;张熙纯;邹益友;彭重恩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与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ANNBC)临床病理及预后关系,为ANNBC寻求一种新的预后因子.方法:选择80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根治或改良根治术后的ANNBC女病人(中位随访期8年,35例术后实施了辅助治疗,45例未接受辅助治疗)的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染色微血管及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的表达对ANNBC预后的关系.结果:全部病例MVD平均值为35.99±20.27,VEGF阳性率为36.25%,两者均与一般临床病理因素无关,高复发转移组或VEGF表达阳性组MVD显著高于无病生存组或VEGF表达阴性组(P<0.01),高MVD组(MVD>35)或VEGF阳性组OS和DFS曲线低于低MVD组(MVD≤35)及VEGF阴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对术后未加辅助治疗的45例病人分析,其结果也一致.分析术后加辅助治疗的35例患者,只有VEGF阴阳两组间DFS有差异.结论:VEGF阳性表达者血管生成活跃,MVD值高,高MVD、VEGF表达阳性的ANNBC预后差,术后应行辅助治疗,尤其应考虑行抗血管治疗.
作者:胡卫东;杨国樑;袁宏银;张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BRCA1基因突变在原发性卵巢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像多态(PCR-SSCP)银染技术及PCR产物直接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了56例原发性卵巢癌BRCA1基因第2、5、11、21外显子区域上的突变情况.结果:11例存在PCR-SSCP电泳条带异常,经测序确证了BRCA1基因突变的性质.BRCA1基因突变率在初诊年龄和临床分期上无显著差异.结论:BRCA1基因突变与原发性卵巢癌的发生紧密相关.
作者:邓文国;曾瑞萍;蒋玮莹;杜传书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研究HCC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p53基因密码子249特征性突变来进一步阐明该基因在HCC发生机制中的意义.方法:收集9份癌组织中经单链构型多态性分析研究证实存在密码子249突变的HCC标本和11例无此突变的HCC标本,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方法比较研究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中密码子249突变情况.结果:20例HCC中,癌周组织中密码子249特征性突变检出率为70%.9例SSCP阳性者的癌周组织中的特征性突变检出率达100%.11例阴性患者的癌组织和癌周组织也能检出一定水平的突变.结论:p53基因密码子249突变在非癌肝组织中广泛存在.癌组织中密码了249特征性突变可能发生在肿瘤形成之前.
作者:彭晓谋;彭文伟;姚春斓;陈雪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对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B1,AFB1)高污染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p53异常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AFB1致肝癌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酰转移酶法和免疫组化SP法对56例HCC石蜡包埋组织进行染色,分析不同p53表达状态下HCC中细胞凋亡指数.结果:p53阳性组HCC的凋亡指数均数为3.81‰,p53阴性组为1.74‰,差别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AFB1相关性突变型p53蛋白具有刺激癌细胞增殖的作用,与之同时出现的细胞高凋亡率是细胞高增殖率的伴随现象,有助于增殖性高的优势克隆选择性增生.
作者:马韵;邓卓霖;潘红波;韦义萍;李山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基质质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胰腺癌病理标本和10正常胰腺标本MMP-2和TIMP-2的半定量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结果:胰腺癌MMP-2和TIMP-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级密切相关,但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无关,Kaplan-meier分析发现MMP-2和TIMP-2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低于MMP 2和TIMP 2低表达患者(P<0.001).结论:胰腺癌MMP-2和TIMP-2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有助于确定术后治疗方案.
作者:贾林;袁世珍;骆福添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成骨性肿瘤组织中Ⅰ、Ⅱ和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及与肿瘤分类、分化的关系.方法:用饱和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镜和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69例成骨性肿瘤组织中Ⅰ、Ⅱ、和Ⅲ型胶原的表达情况,并用EMAL-200真彩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和半定量测定.结果:骨瘤和骨样骨瘤中只有Ⅰ型胶原的表达(阳性率均为100%,灰度值分别为133.13±7.47和136.49±14.21),而骨肉瘤不仅Ⅰ型胶原阳性率和强度均明显低于前二者(阳性率87%,40/46,灰度值171.99±14.74),且出现了Ⅱ型和Ⅲ型胶原,Ⅱ型胶原在软骨母细胞型和混合型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它型骨肉瘤(P<0.01),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在各型骨肉瘤间无显著差别;在高中低3组不同分化程度的骨肉瘤间,Ⅰ型胶原表达差异显著(P<0.01),分化越低表达越少;天狼星红与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基本一致.结论:Ⅱ型胶原可作为软骨母细胞型和混合型骨肉瘤的分型参考指标,Ⅰ型胶原的表达可作为骨肉瘤分化的参考指标.天狼星红是鉴别Ⅰ、Ⅲ型胶原简便、经济的方法之一.
作者:张惠忠;丘钜世;朱全胜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表现的临床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切电泳技术,检测33例原发性子宫内膜癌石蜡包埋切片中ER基因PvuⅡ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LP),分析其与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的ER表达状态、临床分期、肿瘤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和血管受累情况,以及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ER基因DNA为220bp,鉴别出三种ER基因型.4例为PvuⅡ纯合子220bp型;27型为杂合子220/186bp型,占82%;仅2例为纯合子186bp型.ER基因的RFLP与ER表达及上述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癌中存在着ER的PvuⅡ基因多态性,并提示子宫内膜癌ER基因为杂合子型者,肿瘤的病理组织学分化好,通常无血管及宫颈侵犯.
作者:刘继红;黄胡信;Anabel Kearney;Sujatha S.E.Fernando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为了探讨鼻咽癌的病因发病机理,进一步揭示鼻咽癌的易感因素,本文进行了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基因多态性与鼻咽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子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05例鼻咽癌患者和93例正常人体细胞CYP2E1基因型.结果:发现RsaI和PstI识别的CYP2E1基因纯合子突变型(C2/C2)在鼻咽癌人群为5.7%,显著高于正常人群(1.1%)分布(χ2=4.86,P<0.05);携带C2/C2基因型个体发生鼻咽癌的危险性比携带其它基因型个体高5倍左右.结论:CYP2E1基因的多态性可能是鼻咽癌易感的因素之一.
作者:贺智敏;袁建辉;王水良;赖金平;涂青松;陈主初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突变型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LSAB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72例癌组织中的p53蛋白、PCNA的表达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p53表达的相关因素,Cox模型分析p53、PCNA表达对预后的的影响.结果:p53、PCNA阳性率分别为43 6%(75/172)、91 3%(157/172).p53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无关,p53阳性预后比阴性差,p53阳性常伴有PCNA过度表达,但PCNA高表达,预后有好的趋势.结论:结直肠癌p53突变的癌细胞多呈高增殖状态,p53阳性、PCNA中、低强度表达是预后差的生物学指标.PCNA高表达,是癌细胞处于高增殖状态、对化疗敏感的标志,对该类病人给予辅助化疗可望提高根治术疗效.
作者:潘志忠;万德森;张昌卿;冯海涛;邵建永;詹友庆;周志伟;陈映波;石明;陈功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神经内分泌分化的免疫组化诊断.方法:选择三种神经内分泌共同标记CGA、SYN、NCNM,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观察它们在NSCLC中的表达.结果:在163例NSCLC中,18例(11.04%)表达CGA,63例(38.65%)表达SYN,40例(24.54%)表达NCAM.77例(47.24%)NSCLC至少有1种NE标记表达,其中40例只表达1种标记,30例表达2种标记,仅7例3种标记均表达.3种标记表达彼此相关(P<0.005),但存在差异(P<0.005).与腺癌相比,腺鳞癌、鳞癌、大细胞癌染色阳性率较低.结论:选择3种NE标记可以检测出NSCLC的NE分化,但不能以某一种标记的表达与否作为NSCLC的NE分化诊断,应联合检测以至少2种标记表达定义为NE分化,在不同类型的NSCLC中腺癌更易出现NE分化.
作者:王祖义;黄植蕃;吴秋良;吴一龙;戎铁华;杨名添;侯景辉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大肠癌术前放射免疫治疗及化疗(或导向化疗)对大肠癌组织及细胞的影响.方法:63例大肠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五组.A组16例,术前肿瘤局部注射131I-抗CEA单抗;B组10例,术前肿瘤局部注射131I;C组7例,术前静脉注射丝裂霉素C;D组13例,术前静脉注射抗CEA单克隆抗体-丝裂霉素C交连物;E组17例术前不注射上述各种药物.其后对所有患者行手术并切取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肿瘤组织病理退变(坏死)程度:A组肿瘤组织病理退变程度1级2例(12.5%),2级10例(62.5%),3级4例(25%);B组分别为1级6例(60%),2级4例(40%);C组分别为1级2例(28.6%),2级5例(71.4%);D组1级2例(15.3%),2级7例(53.9%),3例4例(30.8%);E组病理退变程度17例(100.0%)均为1级.结论:1.大肠癌术前放射免疫治疗、化疗(或导向化疗)及局部注射放射性核素131I均能导致肿瘤细胞退行性变.2.肿瘤术前治疗对大肠癌手术切除有利.
作者:卢献平;董功航;李宝金;陈声乐;吕斌;蒋宁一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中国人的结外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将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自1955年至1997年42年间诊断为淋巴瘤的1631例作为分析对象.从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病理诊断共4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31例淋巴瘤中,结内688例,占42.18%;结外943例,占57.82%.在943例结外淋巴瘤中,见于消化道229例,占24.28%;鼻腔121例,占12.83%;皮肤104例,占11.03%;扁桃体84例,占8.9%;口腔77例,占8.17%;骨55例,占5.83%;鼻咽部40例,占4.24%.其余部位为软组织37例,腹腔26例,涎腺24例,肝脏22例,眼部19例,肺19例,颅内14例,睾丸11例,脾10例,纵隔9例,喉部8例,甲状腺6例,胸腔6例,乳腺5例,胰腺及膀胱各2例,肾上腺、肾及卵巢各1例.结论:1本组材料中结外淋巴瘤高达58%.超过结内淋巴瘤的比率,这是到目前为止文献报道中比例高的.这是否是中国人淋巴瘤的特点,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证实;2美国白种人的结外淋巴瘤好发部位是胃、皮肤、扁桃体、涎腺、骨,而本组结果得出的结外淋巴瘤的好发部位依次是消化道、鼻腔、皮肤、扁桃体、口腔.由此可见,中国人结外淋巴瘤与美国白种人的大区别在于占第二位的部位上,一个是扁桃体,一个是鼻腔.这种明显的部位不同是十分有趣的现象,很值得深入探讨.
作者:纪小龙;申明识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行食管切除术的危险性及手术死亡率与年龄的关系.方法:1985年~1990年对444例食管癌、贲门癌患者食管切除术,根据年龄段分为两组:Ⅰ组,年龄≥65岁,56例,Ⅱ组,年龄<65岁,388例,比较两组术前危险因素、手术合并症及死亡率、平均住院日和长期生存率.结果:两组病例术后死亡率(3.6%v2.8%),平均住院日(23.3天v22.3天),5年及10年生存率(34.5%v36.8%,24.1%v25.7%)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高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行食管切除术并不增加手术死亡率,而长期生存率与年轻者相比无差异.
作者:王思愚;戎铁华;吴一龙;黄植蕃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提高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诊治.方法:分析33例病例通过超声、静脉尿路造影(IVU)、膀胱镜和逆行造影进行诊断,部分病人接受CT和磁共振水成像检查.结果:所有病例均行手术,21例获得术前确诊.结论:IVU、膀胱镜和逆行造影仍是基本检查手段,对于部分病例,CT和磁共振水成像(MRU)有重要诊断价值.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部分切除术仍是主要术式.
作者:邵远;张祖豹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了解30岁以下宫颈癌的发病趋势、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57例30岁以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组),并随机以同期50~55岁宫颈癌966例作对照研究(对照组).结果:本院30岁以下宫颈癌新病例登记率,八十年代前为0.2%(10/4818),八十年代为1.2%(8/683);九十年代为5.4%(39/720)(P<0.001).研究组以接触性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占56.1%(32/57).对照组仅16%(156/966)(P<0.01);HPV阳性率研究组为45.9%(17/37),对照组为18.5%(22/119)(P<0.01).盆淋巴转移率Ⅰ期两组分别为33.3%(5/15)及11.3%(36/320)(P<0.05);Ⅱ期分别为46.2%(12/26)及21.7%(88/406)(P<0.01).5年生存率研究组0期、Ⅰ期、Ⅱ期、Ⅲ期依次为100%、72.9%、43.7%和0,对照组依次为100%、84.2%、82.7%和65.2%,两组对照Ⅰ期无统计学意义,Ⅱ、Ⅲ期差异显著(P=0.027,P=0.001).结论:①年轻宫颈癌发病呈上升趋势,其原因可能与HPV感染有关.②年轻宫颈癌早期以糜烂型多见,诊断时必须与宫颈糜烂相鉴别.③研究组宫颈癌预后较对照组为差,这与研究组腺癌比例增多、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有关.
作者:梁立治;黄欣;李孟达;尧良清;林素瑕;吴秋良;侯景辉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鼻咽癌颈淋巴结切取活检对远处转移的影响.材料与方法:收集1990年1月至1991年12月在我院放疗的经颈淋巴结切取活检确认的的鼻咽癌18例(颈活检组)和经鼻咽活检确诊的鼻咽癌69例(鼻咽活检组),用卡方检验比较和分析两组的远处转移率.结果:两组病例的年龄、临床分期和放疗剂量基本相同,颈活检组病人的远处转移率为55.6%(10/18),鼻咽活检组为30.4%(21/6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颈淋巴结切取活检能促进鼻咽癌的远处转移.
作者:曹卡加;崔念基;刘亦龙;潘国英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微波组织凝固在治疗口底鳞癌中的价值.方法: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头颈科自1989年至1993年应用微波组织凝固治疗方法对26例口底鳞癌患者的原发灶进行治疗,其中Ⅰ期2例,Ⅱ期11例,Ⅲ期10例,Ⅳ期3例.在微波治疗前,先行颈清扫术;大部分患者同时行颈外动脉舌动脉结扎.6例Ⅲ、Ⅳ期患者还结合辅助放疗或/和化疗.结果:本组病例5年生存率为61.5%(16/26);其中Ⅰ期为100%,Ⅱ期72.7%(8/11),Ⅲ期50%(5/10),Ⅳ期33.3%(1/3).有4例在2年内原发灶复发,占15.4%;3例出现颈淋巴结转移,占11.5%;3例出现远处转移,占11.5%.创面出血、舌根后坠和呼吸困难是主要的术后并发症.结论:微波组织凝固应用于口底鳞癌原发灶的治疗,其生存率及复发情况与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的结果接近,在保全口腔功能及面部外形方面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作者:张诠;曾宗渊;郭朱明;许光普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神经)鞘磷脂(Sphingomyelin,SM)长期以来被认为只是生物膜的一个结构成分,主要分布在脂双层的外层,不知它有什么功能.然而,自从1991年Kolesnick等首先报道甘油二酯(DAG)可诱导SM水解生成神经酰胺(Ceramide,Cer),并发现Cer本身不能象DAG那样激活PKC以来,Cer作为胞内第二信使得到了广泛的证实.
作者:姚毓奇;曾益新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肝癌发生过程中细胞周期调控下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关系.方法:以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实验性肝癌为模型,以Ki-67抗原和Sub-G1法分别作为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定量分析方法.凋亡细胞比例(Ap)与Ki-67阳性细胞比例(Ki)之比值(Ap/Ki)为描述两者关系的客观指标.结果:除诱癌8周和20周外,余各实验组的细胞凋亡数目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在肝硬变前期和肝硬变期Ap与Ki基本呈正比关系.Ap/Ki于诱癌2、10、18周较高,峰值位于诱癌2周.结论:①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机体进行细胞增殖以补偿因DEN损害导致肝细胞减少的同时,还通过细胞周期调控机制,以细胞凋亡为表现形式,始终在监测和清除着异常细胞;②肝硬变前期和肝硬变期,机体通过细胞凋亡,使组织增生的速度和规模受到控制.
作者:韦伟;龚建平;裘法祖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环芳烃类致癌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IA1基因(CYP1A1)多型性与中国人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 RFLP方法,分析150例原发性肺癌和391例正常对照者CYP1A1基因的m1、m2和m4位点突变.以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限(CI)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肺癌风险的关系,以及与吸烟的交互作用.结果:位于3'-端MspI识别的位点(m1)和位于第7外显子BsrDI识别的位点(m2)具多态性,而位于第7外显子由BsaI识别的位点(m4)未见有变异.m1变异型等位频率在对照组中为0.36,而在肺癌病例组中为0.46.携带至少一个变异基因拷贝者发生肺癌的风险比携带野生基因型者高2倍(OR2.3;95%CI1.9~2.9).分层分析发现,肺鳞癌患者中m1变异基因型频率更高(0.48),携带此种基因型者发生肺鳞癌的相对风险(OR)为3.0(95%CI2.2~4.0).m2变异与m1变异密切关联,符合率达76%.携带至少一个m2变异基因拷贝者的OR为1.9(95%CI1.6~2.4).此外,CYP1A1m1变异与吸烟有明显的交互作用,携带变异基因型者如果吸烟,发生肺鳞癌的风险(OR28.7;95%CI4.7~1170.2)显著高于只携带变异基因而不吸烟(OR5.5;95%CI0.7~250.1)或只吸烟而不携带变异型基因者(OR10.9;95%CI1.6~463.4).结论:CYP1A1基因变异是中国人的肺癌遗传易感性因素,它与吸烟协同在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宋南;谭文;唐槐静;林东昕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我们先前发现的一个新的氯乙基亚硝脲的类似物2-氯乙基-3-肌氨酸酰胺-1-亚硝基脲(SarCNU),是一种通过单胺递质的神经元外转运蛋白(EMT)进入细胞内的选择性的细胞毒素.此药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EMT在23个人类肿瘤细胞系里的表达水平,以证实EMT的表达是否与SarCNU的细胞毒性有关.方法:应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EMT在肿瘤细胞系的表达.同时也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DNA修复蛋白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鼠修复缺乏基因2(ERCC2).其结果与用硫酸若丹明B(SRB)抗癌药物比色筛选法检测的SarCNU的细胞毒性相关.结果:几乎所有细胞系都呈EMT表达阳性,其中有5个细胞系(MGR-1,MGR-2,T98-G,SK-1,和GBM)呈低水平表达.虽然在SarCNU细胞毒性和EMT表达水平之间没有显著性的线性关系,但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SarCNU细胞毒性与EMT加MGMT及ERCC-2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有显著意义.结论:本研结果示提示EMT和DNA修复因子MGMT、ERCC2是SarCNU抗人肿瘤细胞系活性的重要决定因素.由于大多数人肿瘤细胞系均显示EMT阳性,因此SarCNU可赞助成为治疗人类肿瘤的一种有效的新化疗药物.
作者:陈忠平;GerardMohr;LawrenceC.Panasci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上调p16基因的表达对鼻咽癌细胞恶性表型逆转的作用,为p16基因在鼻咽癌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提供直接的证据.方法:本文采用电穿孔的方法向p16基因表达下调的鼻咽癌细胞系HNE1中导入全长野生型的p16cDNA,通过G418筛选获得可以稳定传代的转染细胞系.对其中4个转染细胞系以PCR和Northern杂交鉴定转染细胞系中外源p16cDNA整合以及p16基因表达的状况.并借助比较细胞倍增时间,流式细胞计数和裸鼠接种的方法对转染细胞的恶性表型进行了检测.结果:在所鉴定的4个转染细胞系中有一个转染细胞?#4-2)不仅整合了外源p16cDNA,且p16基因的表达明显增高.与未转染的鼻咽癌细胞系HNE1及未整合外源p16cDNA的转染细胞系相比,#4-2细胞的倍增时间延长,停滞于G1期的细胞数明显增多,接种裸鼠后肿瘤形成的潜伏期延长.结论:以上实验结果证实p16基因在鼻咽癌的发生过程中确实具有一定的作用,它的表达上调可以促进鼻咽癌细胞恶性表型的逆转.
作者:卓缨;易红;顾焕华;曹亚 刊期: 1999年第05期
颈部前切线野照射是放射治疗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常用方法.在多年的临床应用中已发现过去的常规方法存在不足之处,甚至有作者认为应停用[1].自低熔点铅不规则挡块技术在我科应用以来,我们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摸索出一种新的颈前切线野照射方法,能较好地解决过去的常规的方法存在之问题.现介绍如下:
作者:张华满;赵充;黄峻;崔念基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alignant fibrous histocytoma,MFH)是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一种恶性软组织肿瘤.多发生于四肢及腹膜后,原发于乳腺者少见,临床上常误诊为癌或肉瘤[1].现将我院近期收治的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徐立;詹友庆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近我科发现一家三代44人中有7个家族成员患鼻咽癌,现报道如下:例一,练××⑤,男(住院号:A93103),1934年7月生,农民.1994年6月因头痛、右耳鸣、涕血伴右颈肿物3个月来本院就诊.经病理活检、CT扫描等检查确诊为鼻咽鳞状细胞癌Ⅲ级(T3N2M0),于同年6~9月在本院作首程放射治疗,临床治愈出院.次年4月因肝转移不治.
作者:蔡悦成;何宝贞 刊期: 1999年第05期
骨髓脂肪瘤(Myelipoma)又称为髓性脂肪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肾上腺组织,其他组织罕见.目前国内外文献对此肿瘤报道不多[1],且绝大多数是在尸检时偶然发现,其尸解发生率为0.8%~0.4%[2].我们就医检中所遇到的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翁映玲;云径平;王连唐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患者女性35岁,因发现盆腔包近3年,于1997年9月入院,住院号420764.患者于1994年3月因月经不规律就诊,B超提示子宫肌瘤.3年间每年复查B超均提示子宫肌瘤明显增大并液化.入院时妇科检查:宫颈正常大,轻度糜烂.子宫前位饱满,后壁可及一7cm×6cm×4cm包块,质软,无明显压痛.双侧附件无异常.
作者:周景;丁华野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肺癌各种细胞类型均可发生胸膜腔内播散转移,然而以间皮瘤样表现者则极少见,近一年我院诊治3例,报道如下.3例病例具体临床资料见表1.
作者:刘吉福;任林生;刘茂荣;薛文平 刊期: 1999年第05期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需要血管形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被认为是作用强特异性高的血管调控因子,与肿瘤的生长关系密切.本研究拟通过检测VEGF受体KDR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探讨KDR与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及转移的关系.
作者:严瑞兰;辛晓燕;王剑波;王健;惠宏襄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星形细胞瘤为常见的颅脑肿瘤,常呈浸润性生长,与正常脑组织无明确界限.所以,术后辅以放射治疗是极其重要的.本文对我院1988年3月~1992年12月间,应用60Co外照射对36例星形细胞瘤患者术后行放射治疗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作者:王奕鸣;庄承海;郭良君;郑坚;李力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我科从1987年12月至1996年10月共收治肺癌脑转移24例,现就放疗方法及疗效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 本组男19例,女5例,年龄44~68岁.肺癌的诊断全部先于脑转移的诊断.发现脑转移的时间自原发灶确诊后3~28个月,中位数5.3个月.
作者:魏保界 刊期: 1999年第05期
在卵巢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HER-2/neu基因呈高水平表达状态[1,2],通过其反义寡聚核苷酸处理卵巢肿瘤细胞株3ao 10/3以探讨靶基因表达水平降低对卵巢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吴林;严隽鸿;杨有文;金由辛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癌症病人常有明显的心理变化,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恐惧、抑郁、焦虑,有的甚至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1].对于门诊的肿瘤病人,这种心理变化更为明显,所导致的人际关系敏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1998年6月我们对门诊化疗中的肿瘤病人进行了一次焦虑状态自评量表测试.情况如下.
作者:郑丹苗;黄丽源;李丽容;陈茹琴;陈洁丽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放射治疗后可诱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现将我们经治的两例鼻咽癌(NPC)放疗后鼻窦MFH病例报告如下.例1,女,40岁,住院号302685.NPC放疗后9年(当时放疗剂量70Gy),左鼻塞,头痛伴双目视力下降一个月于1995年9月入院复查.
作者:周永;唐安洲;叶辉信 刊期: 1999年第05期
病例报告例1,32岁.因白带增多4个月,腹胀2个月,不规则阴道流血伴便秘20天于1998年3月31日入院.既往体健,月经186~7/30,量正常,无性交后流血,2-0-1-2,无三代内近亲癌肿史.
作者:刘琦;严小娟;石群立 刊期: 1999年第05期
我院自1979年3月~1998年6月共进行4652例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纤支镜)检查.现将1277例肺癌细胞学诊断作回顾分析.
作者:虞杰;顾冬梅;阮树陵;康苏娅 刊期: 1999年第05期
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食管癌发病率相对增高,我院自1988年8月至1998年8月对87例70岁以上食管癌病人施行手术治疗,疗效满意,总结体会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87例,男71例,女16例.年龄70~79岁,平均年龄74.5岁.均表现为进行性吞咽困难;病变长度4~12厘米,胸上段10例,胸中段45例,胸下段32例.
作者:郝广玺;曹东升;廉恩英 刊期: 199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