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番荔枝内酯化合物squamocin诱导白血病HL-60细胞凋亡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番荔枝内酯单体化合物squamocin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DNA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法检测bc1-2,bax,p21WAF1,磷酸化p44/42MAPK的蛋白水平变化.结果:squamocin处理HL-60细胞5天后,细胞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IC50为0.17μg/ml.DNA凝胶电泳可见典型的DNA梯形带.squamocin处理HL-60细胞后,Westernblot检测结果呈现bc1-2,bax,p21WAF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而磷酸化的MAPK量显著减少.结论:squamocin能诱导HL-60细胞凋亡,且与bc1-2、bax、p21WAF1蛋白表达水平无关.MAPK活性抑制可能对其诱导HL-60细胞凋亡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周宁宁;朱孝峰;李志铭;谢冰芬;刘宗潮;冯公侃;姜文奇;谢海辉;吴淑君;杨仁洲;魏孝义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华眼镜蛇毒(najanajaatravenom,NNAV)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作用和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内实验,用不同剂量的NNAV对荷肉瘤S180小鼠进行治疗,观察其对小鼠肉瘤S180的影响,并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测定荷瘤小鼠血浆内皮素(ET)含量.结果:经过小、中和大剂量(20μg/kg,40μg/kg和80μg/kg)NNAV治疗后,其中大剂量组对小鼠肉瘤S180有明显的抑瘤作用,抑瘤率为49.25%,同时发现荷S180肉瘤小鼠血浆内皮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大剂量组荷S180肉瘤小鼠的血浆内皮素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NNAV对小鼠肉瘤S180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荷瘤鼠血浆内皮素水平有关.
作者:陈凯云;杨惠玲;李浩淼;李爱民;郭辉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研究螺旋藻提取物(藻福康)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运用ELISA法检测藻福康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酪氨酸激酶的作用;用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细胞凋亡.结果:藻福康能明显抑制EGFR酪氨酸激酶的活性,IC50为0.125mg/ml;不管是细胞形态分析,还是流式细胞仪检测或DNA片段电泳,藻福康都显示能诱导HL-60细胞凋亡.结论:藻福康能明显抑制EGFR酪氨酸激酶的活性和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
作者:蒋超;蒙凌华;齐清;刘兆乾;卿晨;丁健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比较阿霉素(ADM)与43℃加热单独或合并处理人肝癌细胞-7721敏感株(简称7721细胞)和人肝癌细胞-7721/Adm耐药株(简称7721/Adm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7721敏感株和已经建立的人肝癌细胞-7721/Adm耐药株为研究对象,采用水浴加温法,体外细胞毒试验(MTT法),观察ADM与加热处理对细胞生长抑制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热处理对7721细胞和7721/Adm细胞胞内阿霉素浓度的影响.结果:(1)热处理可以明显提高两种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7721细胞、7721/Adm细胞经阿霉素及43.5℃热处理,其细胞存活率分别下降35.2%(30min)、24.8%(60min)和29.4%(30min)、22.8%(60min);(2)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热处理可明显提高这两种细胞尤其是7721/Adm细胞内的阿霉素浓度:7721细胞组提高30.8%,HCC-7721/Adm组提高51%.结论:热处理可以显著提高人肝癌细胞-7721敏感株和人肝癌细胞-7721/Adm耐药株对阿霉素的敏感性.
作者:张洪新;刘燕;郭卫平;王执民;王义清;曹伟;倪代慧;高巍;李文献;关彦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石斛多糖(dendrobium candidum polysaccharide,DCP)与rIL-2联合应用对脐带血LAK细胞(CB-LAK)和肿瘤病人外周血LAK细胞(PB-LAK)体外杀伤肿瘤细胞作用的影响.方法:应用3H-TdR释放法测定CB-LAK和PB-LA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①rIL-2(500u/ml)能明显提高CB-LAK对Raji细胞的杀伤活性,0h的CB-LAK活性为13.63%,rIL-2(500u/ml)诱导48、72、96、120h后,CB-LAK活性分别提高至22.28%、26.23%、28.55%和25.76%(P<0.01);②DCP(100mg/L或400mg/L)与rIL 2(500u/ml)联合诱导CB LAK的活性,比单纯rIL 2(500u/ml)的作用强得多(P<0.05),其中400mg/LDCP组的作用比100μg/mlDCP组稍强,但差别不大(0.05);③DCP(200mg/L)与rIL-2(500u/ml)联合培养96h,显著增强PB-LAK杀伤活性.10例恶性肿瘤病人外周血(DCP+rIL-2)组与单纯rIL-2组诱导的PB-LAK平均活性分别为34.78%和23.24%,P<0.01.结论:①CB LAK对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脐带血可作为LAK细胞的重要来源,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②研究表明DCP与rIL 2联合诱导,能显著增强CB LAK和PB LAK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DCP可作为生物反应调节剂用于LAK/rIL 2免疫治疗.
作者:罗慧玲;蔡体育;陈巧伦;黄民权;梅承恩;李永强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MTT法应用于肿瘤细胞化疗敏感性检测的意义,及化疗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TIL)过继免疫治疗的合理应用.方法:应用MTT法检测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和化疗对TIL的毒性.结果:肿瘤细胞和TIL细胞数都与生成的甲(s)(formazan)的光密度(OD)值呈线性正相关.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EADM与DDP,DDP与MMC联合化疗存在协同作用,EADM与5-FU联合化疗存在拮抗作用.化疗药物对TIL的毒性作用大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MTT法应用于肿瘤细胞化疗敏感性检测以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具有筛选敏感性化疗药物和避免非敏感性化疗对机体抗肿瘤免疫细胞毒性的双重积极意义.TIL过继免疫治疗与化疗不宜同时应用.
作者:姜圣亮;王天翔;项明;朱上林;林言箴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用10μg/ml去甲斑蝥素处理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处理后,在不同时间点,采用普通光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去甲斑蝥素对乳腺癌细胞的诱导凋亡现象.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凋亡细胞百分比,用蛋白印迹杂交方法对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经10μg/ml去甲斑蝥素处理12h后,可观察到MCF-7细胞变形、出泡,从培养瓶底脱离.细胞染色和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染色质浓聚、边集,且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凋亡细胞百分比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降低.结论: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是去甲斑蝥素抗肿瘤作用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戎煜;梁福佑;陈莉;杜海军;刘乐尧;孙红柳;安威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对HL-60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应用细胞形态学检查,DNA凝胶电泳及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结果:HL-60细胞加上雷公藤多甙10mg/L孵育72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为29.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1).电镜检查和光镜检查均可见细胞核固缩、碎裂等.DNA电泳显示明显的梯状条带.结论:雷公藤多甙能诱导HL 60细胞凋亡,提示雷公藤多甙可能具有抗白血病作用.
作者:唐加明;陈安薇;李濠德;秦自科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蓖麻毒素细胞毒性作用的分子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blot等方法观察蓖麻毒素作用于人肝癌细胞后,引起核转录因子NF-κB的变化.结果:100pmol/L的蓖麻毒素处理细胞后,随着时间的延长(30min、1h和2h),NF-κB由胞浆逐渐向核内转移,2h后胞浆和胞核的着色均变浅,表明NF-κB的活性略有减弱;随着蓖麻毒素浓度的增大,核内棕色颗粒也有加深的趋势.结论:本结果表明蓖麻毒素通过其糖配基与肝癌细胞相互作用后,能启动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NF-κB激活在其抗癌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董巨莹;药立波;彭宣宪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抑制增殖效应及凋亡诱导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抑制作用、相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DNALadder、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各浓度As2O3组(0.25~16μmol/L)均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抑制率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同作用时间呈直线相关,其中浓度组为10μmol/L抑制率大,96h时达83.89%,2μmol/LAs2O3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为主,但在形态及生化方面未见凋亡改变;10μmol/LAs2O3作用10h可见形态学变化,48h可见DNALadder出现.流式细胞检查见明显的凋亡峰出现(8.66%),并使细胞周期阻滞在S+G2-M期.结论:低浓度As2O3(0.25~2.0μmol/L)可以在体外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但未进入实质凋亡;高浓度10μmol/L组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作者:李江涛;区庆嘉;魏菁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细胞毒化疗对急性白血病细胞原位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DNA原位末端标记(ISEL)方法,检测初发及经治的31例急性白血病骨髓塑包切片内细胞原位凋亡数量及特征,以10例缺铁性贫血为对照,并进行自身组间对照.结果:初治AL凋亡减少,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化疗有效者凋亡明显增加,凋亡细胞数与原始细胞下降百分数呈正相关(r值0.9142).结论:未经治疗的AL存在凋亡逃逸现象,细胞毒化疗产生疗效的机制可能是促进细胞凋亡.凋亡检测可能成为判断急性白血病预后的有用指标.
作者:李晓;金朝晖;浦权;杨梅如;刘薏芝;陶英;石军;蒋秦燕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与方法:观察拓扑替康(topotecan)对经治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疗效和毒性.67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年龄33~71岁,66例曾经手术切除,全部接受过化疗,其中68.6%患者至少接受过2种以上方案化疗,94.0%为含铂类药物治疗失败,采用单药topotecan1.25mg/m2静脉滴注,连续5天,每21天重复疗程,85.1%患者用药2疗程以上.结果:61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CR6例,PR7例,总有效率21.3%.按ITT分析67例有效率为20.9%.中位缓解时间7.0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64.2%患者发生Ⅲ~Ⅳ度白细胞减少,43.3%患者发生Ⅲ~Ⅳ度血小板减少,中位持续时间9~10天.非血液毒性轻微.结论:Topotecan系晚期卵巢癌经DDP等药物治疗失败后的有效治疗药物,应在对肿瘤化疗有经验的专科医师监测下使用.
作者:管忠震;杨秀玉;蔡树模;李淑芬;刘继红;李蔚范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国人对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衍生物a(recombined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derivative,rhTNFαDa)注射液的耐受程度,毒副反应的表现及与剂量的关系,确定人体安全耐受剂量.方法:rhTNFαDa的剂量分6级,由初试剂量(1×106IU/d)开始逐级增加,每剂量级3~7例共19例.rhTNFαDa加入0.9%NaCl100ml中静脉点滴,50min内滴完.连续给药5天,停药后再观察2周.结果:病人的主要毒副作用为发热(89.5%)、寒战(87.9%)、头痛(26.3%),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1例恶性黑色素瘤病人达到部分缓解,客观有效率为12.5%.结论:发热、寒战为rhTNFαDa的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rhTNFαDa的人体大耐受剂量为4×106IU/d.推荐Ⅱ期临床研究剂量为3×106IU/d.初步观察发现对恶性黑色素瘤有一定的客观疗效,有效率为12.5%.
作者:张力;何友兼;滕小玉;刘冬耕;徐瑞华;林桐榆;孙晓非;徐光川;姜文奇;管忠震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观察抗癌新药阿托氟啶(1-Acetyl-3-0-Toluyl-5-FU,ATFU)对人体的毒性,确定耐受剂量,并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34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耐受性试验采用改良的Fibonacci方法,从低剂量逐渐上升至高剂量,每剂量组至少3例,从给药每日600mg开始,连续服用4周,如无明显毒副反应则进入下一剂量组,直至达到大耐受量(MTD).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HPLC方法,一次性口服ATFU800mg、1000mg和1200mg,服药后0~26h定时采集血清标本,测定血清中ATFU代谢产物的浓度.结果:主要毒副反应是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升高,MTD为1400mg/d.ATFU在人体内代谢产物为TFU,其代谢符合一房室模型特征,三个剂量组的ATFU药代动力学参数没有显著性差异,平均消除相半衰期分别为6.35、7.18和6.75h.结论:阿托氟啶对人体毒性可耐受,推荐Ⅱ期临床用药剂量为单一用药每日1200mg,联合化疗每日800mg,用药间隔好为6h.
作者:李青;杨玉彬;冯奉仪;汤致强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测定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a(recombined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αderivative,rhTNFαDa)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6例肿瘤患者在50min内静脉匀速滴注rhTNFαDa4×106IU,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中rhTNFαDa的浓度.结果:血浆浓度-时间曲线呈二室模型,K12、K21、K10分别为1.73h-1、5.54h-1、0.88h-1,T1/2α:0.1057h±0.0125h,T1/2β:1.53h±0.34h;表观分布容积V:0.623L.kg-1;AUC:452.4ng.h-1.L-1±103ng.h-1.L-1,CL:1.096L.kg-1.结论:rhTNFαDa是一个快速消除的药物,建议rhTNFαDa进一步临床研究可考虑调整给药方案或制成缓释制剂.
作者:李苏;廖海;汪慧民;简少文;李端;招月好;崔景华;管忠震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卵巢恶性肿瘤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四氮唑蓝显色反应药敏分析法(MTT)检测60例卵巢恶性肿瘤组织(Ⅰ期8例、Ⅱ期2例、Ⅲ期22例、Ⅳ期1例、复发27例)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体外试验单药对肿瘤的中位抑制率为:泰素61.5%、表阿霉素52.4%、卡铂42.1%、平阳霉素33.5%、长春新碱10.7%.联合用药的中位抑制率为:VBP(长春新碱+平阳霉素+卡铂)79.9%、VAP(长春新碱+表阿霉素+卡铂)75.3%.VBP、VAP方案对上皮性卵巢癌的中位抑制率分别为77.3%和71.0%.初治术后残留灶≤2cm者中26例可评价,体外试验与临床疗效的符合率为84.6%.复发术后残留灶≤2cm者中15例可评价,10例使用体外敏感药物进行化疗,术后1年生存率80.0%,5例患者体外试验不敏感,术后随意用药,1年生存率37.5%(P>0.05).术后残留灶>2cm者,7例使用体外敏感药物,仅1例部分缓解.根据药敏结果,9例上皮性卵巢癌使用VBP方案化疗,3年生存率66.7%,5例使用VAP方案者3年生存率53.3%.结论: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对指导临床化疗有一定作用,VBP和VAP方案对上皮性卵巢癌有潜在疗效,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李孟达;李艳芳;李俊东;刘富元;刘继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索长时间静脉输注5-FU加口服甲酰四氢叶酸钙(calciumfolinate,CF)片剂,在Ⅱ期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中的应用,并与CMF方案进行疗效及毒副反应比较.方法:以随机对照研究,对两组共70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化疗疗效及毒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与分析.结果:5-FU静滴加口服CF组有效率达71.9%,CMF组31.6%.结论:5-FU静滴加口服CF方案作乳腺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疗效明显,毒副反应可耐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探索.
作者:郭智涛;李建昌;樊帆;任黎萍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对照观察欧必亭预防化疗所致急性及延迟性恶心呕吐的作用,比较其对含顺铂方案和5-氟尿嘧啶+醛氢叶酸方案的止吐作用.方法:采用自身交叉随机对照方法,观察化疗后24h(急性)及5日内(延迟性)恶心呕吐发生的情况.结果:大剂量顺铂化疗中欧必亭控制急性及延迟性恶心呕吐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而5-氟尿嘧啶+醛氢叶酸方案化疗中两组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欧必亭能有效地控制化疗所引起的恶心呕吐反应,在用顺铂时疗效尤为突出,5-氟尿嘧啶+醛氢叶酸化疗则可考虑用较经济的灭吐灵+地塞米松处理.
作者:李方;石廷章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比较MNP方案(丝裂霉素、去甲长春碱、顺铂)与MVP方案(丝裂霉素、长春地辛、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83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MNP与MVP方案化疗.病人一般特征经χ2检验和t检验,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MNP方案40例,MVP方案43例.结果:MNP组CR3例,PR15例,NC20例,PD2例,有效率为45.0%;中位缓解期8.0月,中位生存期10.5月,1年生存率42.5%.MVP组PR14例,NC20例,PD9例,有效率为32.6%;中位缓解期6.8月,中位生存期8.1月,1年生存率27.9%.两组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6975,Radit分析),MNP组生存期优于MVP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1516,Log-rank检验).血液学毒性发生率MNP组高于MVP组,其中白细胞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毒性MVP组高于MNP组;静脉炎、口腔炎和发热MNP组高于MVP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秩和检验);其他毒性相近.结论:用M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率较高,MNP方案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但其是否优于常用的MVP方案,需进一步随机研究.
作者:徐农;蔡菊芬;范云;钟海均;余新民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用大于常规剂量的异环磷酰胺(IFO)、米托蒽醌(MIT)、足叶乙甙(Vp-16)联合治疗复发与难治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观察疗效及毒性.方法:35例中、高度恶性NHL,中位年龄46岁,6例难治性,29例2次以上复发.治疗方案:IFO1.5g/m2、Vp-16150mg/m2静滴,d1~5;MIT8mg/m2静注,d1.同时用G-CSF或GM-CSF75~150μg/d,皮下注射,连用7~14天.结果:总缓解率71.4%(11例CR,14例PR).缓解期3~35月,中位缓解期24月.毒性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大多数为Ⅰ、Ⅱ度.结论:71.4%的总缓解率可能得益于剂量的增加和造血因子的支持.VIM方案治疗复发与难治性NHL较安全有效.
作者:刘剑平;侯梅;任莉;易成;罗德云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45例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NSCLC患者,采用紫杉醇、顺铂联合化疗方案,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CD16、CD19、CD25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结果:NSCLC患者经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后CD4、CD4/CD8、CD16、CD25较化疗前显著升高(P<0.05);CD8、CD19、CD3化疗前后无显著变化(0.05);化疗后CD4、CD4/CD8、CD16、CD25、CD8、CD19、CD3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鳞癌、腺癌及大细胞癌3组间化疗前、化疗后各项指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可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作者:陈新;方翼;于化鹏;杨振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化疗是肿瘤综合治疗手段之一,随着对凋亡机制的深入了解,人们越来越清楚化疗药物是通过类似诱导凋亡的机制起作用的.而实际上许多对凋亡调节机制的认识也是通过化疗药物诱导凋亡来证实.近年来肿瘤化疗和细胞凋亡的研究更加引人注目,我们从凋亡的发生、传导和调控角度,阐述化疗诱导凋亡的机制、特征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王树滨;杨纯正 刊期: 2000年第12期
Genistein是来源于豆类植物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其化学名为4,5,7-三羟基异黄酮.Genistein已被认为具有化学预防乳腺癌的作用,与多种肿瘤发生的低风险有关[1].同时也发现,Genistein能抑制包括乳腺癌细胞在内的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本文就Genistein预防和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百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反义c-myc基因(Ad-ASmyc)治疗人肝癌细胞的作用.方法:观察Ad-ASmyc对人肝癌细胞系的转导效率,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DNA片段化分析、RT-PCR、裸鼠皮下移植瘤治疗实验,分析Ad-ASmyc对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QSG-7701、SMMC-7721和HCC-9204细胞生长和c-myc基因表达及裸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Ad-ASmyc可高效转导人肝癌细胞系,抑制细胞生长;转染细胞克隆形成能力降低,克隆成活率为对照组的53.9%~69.1%,c-myc基因表达下降;Ad-ASmyc处理肝癌细胞,DNA凝胶电泳出现明显的梯形条带,瘤内注射Ad-ASmyc可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结论:重组腺病毒介导的反义c-myc基因转移,有可能成为肝癌基因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余昌中;林晨;张海增;梁萧;张雪艳;付明;吴旻 刊期: 2000年第12期
鼻咽癌高发区前瞻性研究,提出了处于癌前状态或癌前病变的鼻咽癌高危人群的血清学或病理组织学诊断标准[1].本研究对鼻咽癌高发区广东省四会市高危人群进行药物干预,长远目标试图达到鼻咽癌发病率下降,报道如下.
作者:黄腾波;李景廉;张锦明;黄启洪;黄惠明;曹素梅;刘宗潮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肝脏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已开展20余年,单次化疗栓塞(即TACE)虽有一定疗效,但难以按肿瘤细胞代谢特点及药代动力学用药[1].我们自1997年9月至1999年11月采用导管药盒系统(PCS)植入术治疗各种晚期肝脏肿瘤4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沛宏;张福君;黄金华;范卫君;梁贵文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我们自1998年10月至1999年5月对112例接受大剂量DDP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小剂量恩丹西酮(8mg/d)和胃复安、安定及苯海拉明的联合方案(简称联合方案)与单用恩丹西酮(24mg/d)(简称单药方案)治疗,比较其止吐疗效和毒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莉;罗德云;侯梅;艾平;李潞;邱萌;曾守群;周熙平;段学燕;唐江岳 刊期: 2000年第12期
顺氨氯铂(cDDP)是治疗卵巢恶性肿瘤有效的药物之一,有报道认为cDDP在抗癌的同时也刺激了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在杀伤瘤细胞的功能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本研究正是基于此观点,在治疗裸小鼠腹腔瘤的同时,对cDDP与自然杀伤细胞(NK)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穆玉兰;冷启刚;汤春生;赵丽;李少玲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多药耐药(multid rugresistance,MDR)是导致恶性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寻找抗多药耐药的敏感化疗药,对提高肿瘤化疗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观察了新抗癌化合物8-氯腺苷(8-chloroadenosine,8-Cl-Ado)对多药耐药人癌细胞株KBv200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对该细胞mdr-1多药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
作者:苏虹;刘彤;方家椿;王耐勤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本文对51例大肠癌手术切除新鲜标本行原代培养,并用MTT法检测上述病例对10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旨在评估不同化疗药物对大肠癌的敏感性.
作者:陈家宽;解云涛;吴洲清;胡卫东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在实施含大剂量DDP的肿瘤化疗方案过程中,我们采用不完全水化方案,减少病人化疗中的输液量.观察46周期含大剂量DDP的联合化疗不同水化方案的肾毒性反应,总结如下.
作者:管林;冯增鹏;丁伟;王光凤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患儿,男性,7岁,因腹部包块合并肠梗阻行急诊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空肠肿瘤,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即行空肠肿块切除,肠端端吻合术.病理检查:小肠弥漫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侵犯浆膜;免疫组织化学:CK(-),LCA(+),L26(-),UCHL1(+),病理诊断:小肠弥漫性非霍奇金氏淋巴瘤,T细胞性.
作者:孙晓非;李宇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我院采用腹腔导管引流并IL2联合DDP腹腔内注射治疗癌性腹水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建国;高峰;陈烈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据Parkin(1993年)报告,1985年全世界结直肠癌新病例达67.8万,发病率次于肺癌、胃癌和乳腺癌,居第4位.其中中国占9.12万例,次于胃癌、肺癌、食管癌、肝癌,居第5位.尽管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在美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死亡率仍然居癌症患者死亡的第2位,仅次于肺癌.
作者:万德森 刊期: 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