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国际刊号:1000-467X
  • 国内刊号:44-1195/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广东省优秀期刊鼓励奖,1991年
  • 肿瘤学
癌症杂志   2000年7期文献
  • VM-26诱导胶质母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目的:选用体外培养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BT325作为对象,研究抗癌药物VM 26的治疗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分光光度计和DNA凝胶电泳等方法和技术观察细胞凋亡.结果:实验显示VM-26作用于体外培养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BT325后可诱导其发生凋亡.结论:VM-26抑制体外培养BT325细胞的生长,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的进程,启动细胞自身的调控程序,诱导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作者:赵承军;孔繁元;胡庆和;吴若芬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作为NSCLC肿瘤标记物和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研究了74例NSCLC组织及周围非癌组织、10例肺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74例NSCLC组织69例(93.24%)有端粒酶活性表达,74例周围非癌组织有9例(12.16%)表达阳性,10例良性病变中2例(20.00%)表达阳性,而相应的病变旁正常组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端粒酶活性表达率与肿瘤组织类型、分化程度、肿瘤大小、病理分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端粒酶活性较普遍存在于NSCLC中,有可能成为NSCLC诊断和判断疗效的标记物和治疗新靶点.

    作者:韦尉东;黄植蕃;戎铁华;吴一龙;杨名添;曾灿光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头颈部鳞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研究

    目的:研究原发头颈部鳞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并探讨其作为头颈部鳞癌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对32例原发头颈部鳞癌及15例相应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原发头颈部鳞癌组端粒酶活性值明显高于癌旁组(P<0.05).低分化组端粒酶活性值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组(P<0.01).Ⅰ、Ⅱ期与Ⅲ期端粒酶活性值有显著差异(P<0.05).鼻咽组端粒酶活性值明显高于下咽组(P<0.05).淋巴结阳性组端粒酶活性值高于淋巴结阴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癌和癌旁组织均为阳者,癌和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值无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化与头颈部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其活化是早期事件,与临床指标关系密切,可望成为头颈部鳞癌早期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陶泽璋;刘剑锋;肖伯奎;杨强;詹汉章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Hu联合GM-CSF对K562细胞生长-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羟基脲(hydroxyurea,Hu)及Hu联合粒系-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ic 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M-CSF)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genousleukemia,CML)细胞株K562细胞生长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调节效应.方法:以Hu及Hu联合GM-CSF培养K562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来分析培养48小时后bcr-abl、bax、c-myc基因表达水平.结果:Hu显著抑制bcr-abl基因表达,促进bax基因表达,但对c-myc基因表达无影响.GM-CSF可部分拮抗Hu对bcr-abl、bax基因表达的调节效应,显著上调c-myc基因表达水平.结论:除直接细胞毒作用外,Hu可通过下调bcr-abl和上调bax基因表达水平而诱导细胞死亡或凋亡.由于GM-CSF有部分拮抗化疗药物的效应,故临床上在采用Hu治疗CML患者的同时,宜慎重使用GM-CSF.

    作者:陈汉春;罗志勇;罗赛群;汤立军;王吉伟;谭孟群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舌鳞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

    目的:研究舌鳞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ular endohelial rowthfctor,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 P法和Weidner法分别对55例舌鳞状细胞癌(简称舌鳞癌,下同)标本进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测定和肿瘤微血管数(microvessel quantitation,MVQ)计数.结果:舌鳞癌组织中,VEGF表达阳性率为49.1%.VEGF阳性病例MVQ高于阴性病例MVQ(t=3.03,P<0.05);VEGF表达与舌鳞癌细胞分化程度有关(χ2=5.32,P<0.05);VEGF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干(P<0.01,r=0.41),而与患者5年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r=-0.31).结论:VEGF与舌鳞癌病理分级和颈淋巴结转移有关,可作为判断舌鳞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潘朝斌;黄洪章;李海刚;陈伟良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微波固化治疗肝癌抗肿瘤再生长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微波固化治疗肝癌对肿瘤再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制作H22鼠肝癌皮下移植模型,对肿瘤分别进行微波固化(A组)、手术切除(B组)及不治疗(C组)3种处理,然后对3组动物分别再次皮下接种不同数量的H22癌细胞.观察再接种癌灶的发癌情况.结果:再接种癌细胞后两个月内发癌率依再接种癌细胞数量而不同.接种107细胞的A、B、C组发癌率分别为25.0%、26.3%和77.8%,C组显著增高(P<0.01),A、B组相近.种106细胞,3组发癌率分别为6.3%、20.0%、55.0%,C组与A、B组有显著差异(P<0.01,P<0.05),同时A组发癌率比B组已有较大幅度降低.接种细胞数为105时,A组无一例发癌,B、C组发癌率分别为18.7%、50.0%,B组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A组显著低于C组(P<0.01),A组与B组的差异较接种106细胞时更大(P<0.086).结论:微波固化和手术切除治疗实验性肝癌后,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再接种癌细胞生长,其中微波固化的作用强于手术切除.

    作者:郑云;吕明德;陈俊伟;李锦清;张亚奇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hTERT基因反义核酸对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人类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elomersereveretranscriptase,hTERT)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oligodeoxynucleotide,ASODN)对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多聚链反应酶联免疫测定(PCR ELISA)方法检测人工合成的反义脱氧寡核苷酸处理K562细胞前后端粒酶活性的改变,以逆转录PCR(RT-PCR)分析hTERT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hTERT基因的ASODN作用于K562细胞后,hTERT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其端粒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结论:hTERT基因的ASODN可以在翻译水平显著抑制K562细胞的端粒酶活性,hTERT基因与端粒酶的活性密切相关.

    作者:何冬梅;张洹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胃癌组织中p53、c-erbB-2、EGFR、nm23、E-cadherin基因表达及预后价值

    目的:寻找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可靠分子指标,建立一种能被临床普遍应用的简易方法.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具有随访资料的171例胃癌标本中p53、nm23、c-erbB-2、EGFR和E 钙粘蛋白(E-cadherin,简写为E cad)的表达.结果:(1)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表明,p53、c-erbB-2、EGFR和E cad是影响胃癌预后的因子;p53、c-erbB-2及EGFR表达的胃癌病人预后差,而E-cad表达则病人预后好.(2)nm23和E cad的表达与浸润深度显著相关,癌组织浸润越深,其表达越少(P<0.05);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者的p53和EGFR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无远处转移者(P<0.05),而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者的nm23和E-cad的表达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和无远处转移者(P<0.05).结论:(1)测定EGFR、E-cad、c-erbB-2和p53基因的表达,对临床判断病人预后及指导治疗有较大的帮助;(2)c-erbB-2和EGFR同步表达对胃癌的进展可能有协同作用.

    作者:邵春奎;朱正纲;苏祖兰;王瑞年;尹浩然;林言箴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HPV-16E7、Rb、p16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HPV-16E7、Rb、p16蛋白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利用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染色法,检测58例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HPV-16E7、Rb、p16蛋白表达.结果:在58例宫颈鳞状细胞癌中,HPV-16E7、Rb和p1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9%(51/58)、34.5%(20/58)和81.0%(47/58).在50例Rb蛋白阴性和弱阳性表达的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PV-16E7和p16为过度表达,Rb与HPV-16E7、p16呈负相关关系(P<0.01);HPV-16E7p16呈正相关关系(P<0.05).Rb、p16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Rb阳性表达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而弱,p16阳性表达随临床分期升高而增强.结论: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与Rb阴性和弱表达,p16、HPV-16E7过度表达有关;检测Rb、p16、HPV-16E7表达水平,对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临床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徐耀先;陈德基;解梦霞;唐志佼;李蓓芸;赵斌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小鼠内皮抑素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抑瘤效应研究

    目的:克隆小鼠内皮抑素(endostatin)基因,检测其表达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应用该蛋白治疗大鼠C6脑胶质瘤.方法:采用RT PCR法,从小鼠肝组织克隆endostatin基因,重组入pUC19,测序后构建非融合表达载体pBV220 endostatin,使其在DH5α内经温度诱导表达,纯化endostatin蛋白并用鸡胚绒毛膜尿囊膜实验和内皮细胞抑制实验检测其活性,经荷C6胶质瘤大鼠皮下注射该蛋白,检测其抑瘤效应.结果:所获得的endostatin基因测序正确,其诱导表达蛋白分子量为20kDa,具有抗血管生成活性;应用该蛋白可抑制荷瘤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结论:小鼠endostatin基因的成功克隆、表达及应用,为抗血管生成治疗实体瘤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吴景文;章翔;屈延;高大宽;荆俊杰;郭衍;李侠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子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子宫颈鳞癌组织中p53与MDM2的表达及其与PCNA的关系

    目的:探讨MDM2、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DM2、p53蛋白及PCNA在76例正常宫颈上皮、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m, CIN)、宫颈鳞状细癌 (squamous-cell carcinoma, SCC)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随着宫颈病变加重,MDM2、p53、PCNA表达率均逐渐增高,三者在常宫颈、CIN以及SCC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MDM2的表达为0、13.64%、44.12%;p53的表达为5.00%、18.18%、47.06%;PCNA的表达为5.00%、59.09%、85.29%.MDM2、p53在浸润癌组较CIN及正常宫颈组明显增高.2.MDM2、p53与PCNA的表达相关.3.MDM2的表达与p53的聚积在统计学上未显示出相关性.结论:1.MDM2、p53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2.癌前病变及癌组织中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增高.

    作者:凌箫鸣;郑英;张涛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肝癌1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肝癌1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及微卫星多态性技术,对65例肝癌1号染色体上28个微卫星标志位点杂合性缺失进行检测.结果:65例肝癌中63例为杂合子,57例至少在1个微卫星标志位点上发生LOH,1号染色体LOH率为91%(57/63),1p76%(48/63),1q88%(52/59);1p36.32~p36.33和1q12~42区域内各微卫星标志LOH均在30%以上.微卫星标志LOH与性别、年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肿瘤大小、包膜、血清AFP浓度、Edmonson分型均无关.D1S468和D1S2797LOH与肝癌根治术后3年内转移和复发有关,有D1S468(1p36.33)LOH者术后转移、复发率较无D1S468LOH者高(分别为82%和38%,P<0.05);有D1S2797(1p32)LOH者术后转移、复发率较无D1S2797LOH者高(分别为75%和37%,P<0.05).1p、1q及各微卫星标志位点LOH均与肝癌术后生存率无关.结论:肝癌中存在1p36.32~p36.33和1q12~42的高频LOH,其中后者为首次报道;1p36.33和1p32区域内可能存在与肝癌转移、复发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作者:李升平;张昌卿;王辉云;冯启胜;余杏娟;黄平;黄丽惜;冯凯涛;陈敏山;郭荣平;林小军;张亚奇;李锦清;李国辉;曾益新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肝癌细胞CD80表达与MHC-I分子的关系

    目的:研究共刺激分子CD80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与MHC-I(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分子相互关系,以探讨在肿瘤细胞所诱发的免疫排斥反应中共刺激分子对抗原提呈机制的影响.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将CD80基因转入肝癌细胞系HHCC,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MHC-I分子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LAK细胞对转染前后的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表达CD80的肝癌细胞其表面MHC-I分子表达明显增高(P<0.01),而γ-INF刺激对细胞表面MHC-I分子的表达情况并无影响(P>0.05).LAK细胞对转染后细胞的杀伤作用远远大于未转染组(P<0.01),而γ-INF刺激前后的细胞毒活性几乎无改变(P>0.05).结论:转染CD80后肝癌细胞高表达MHC-I分子,增强抗原提呈作用的同时又表达第二信号-共刺激分子CD80,从而可诱发更强的免疫排斥反应.

    作者:李增山;隋延仿;叶菁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声门上喉癌隐性颈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声门上喉癌隐性颈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9例声门上喉癌的病例资料,分组统计预后.结果:声门上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组与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组二者预后无差异;N0病例中有无隐性颈淋巴结转移两组预后差异显著.结论:声门上喉癌隐性颈淋巴结转移影响预后,对声门上型喉癌N0病例应考虑选用分区性颈清扫术.

    作者:杨安奎;曾宗渊;陈福进;刘巍巍;李浩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bcl-2和p53的表达在膀胱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

    目的: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研究p53和bcl-2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以及与病理和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抗p53和bcl 2的单克隆抗体,以标准的LSAB方法,共分析了131例患者的肿瘤标本.结果:p53染色阳性的肿瘤为86例(65.6%),G3级阳性的比例(84.1%)明显高于G1-2级(56.3%,P=0.0012);浸润型(T2-4)肿瘤阳性比例(75.8%)明显高于表浅型(Ta-1)肿瘤(55.4%,P<0.0001).p53阳性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070).bcl 2染色阳性的肿瘤有35例(26.7%),但bcl 2染色在不同的细胞分级和不同临床分期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对是否复发及生存率也无影响.两种蛋白表达之间也无相关性.经多因素分析,仅浸润型肿瘤(相对于表浅型)为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p53和bcl 2免疫染色对膀胱癌的预后无重要预示价值.

    作者:高江平;雷建平;叶林阳;洪宝发;王晓雄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肝外转移灶的观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外转移的某些特性.方法:收集11年内在我院施行了根治性肝切除术,术后出现肝外转移而肝内无复发的35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5例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分别于术后1个月到8年出现临床可以查知的转移灶而无肝内复发,其中8例(22.9%)患者于术后3~8年才发现肝外转移灶.结论:肝癌远处小转移灶可以在术后一段时间内持续处于肿瘤休眠状态(长达7年多),是远期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治疗术后可能存在的小转移灶,对预防术后复发和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石明;郭荣平;林小军;陈敏山;李锦清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肺转移瘤的临床分析

    了解恶性肿瘤肺转移的临床行为特性,有利及早制定防治措施,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和预后.作者收集了1992~1997年期间患恶性肿瘤出现肺转移的住院病例,探讨其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泰祥;赵充;朱兰才;曾祥发;曾智帆;张德林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内镜微波术治疗鼻咽癌鼻咽腔内复发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内镜微波技术治疗鼻咽癌鼻咽腔内复发的疗效和实用价值.方法:在鼻咽内窥镜引导下,先将鼻咽局部肿瘤尽量摘除,再引入微波手术器,将微波针状辐射天线插入肿瘤组织四周,连同其周围部分正常组织进行凝固治疗.结果:本组复发癌27例,除4例于3年内肿瘤再复发外,其余23例均临床治愈.生存5、4、3、2、1年分别为2、2、6、6、7例.结论:本疗法适应证与鼻咽肿瘤切除术相同,但操作简便易行,疗效较理想,可视为一种非开放性手术疗法,其在复发鼻咽癌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意义.

    作者:邓满泉;麦伟源;莫浩元;黄晓明;张锋;张锦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纵隔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纵隔淋巴结转移(N2)肺癌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与预后关系.方法:用SPSS软件对我院外科治疗1083例非小细胞肺癌建立数据库,对其中147例N2肺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N2组中鳞癌发生率低,肺鳞癌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肺癌(P<0.01),其预后明显优于肺腺癌(P<0.05).根治性切除者淋巴结转移度明显低于姑息性切除者,预后明显优于姑息性切除者(P<0.05).淋巴结转移数与预后有关,>4枚者预后差(P<0.05).手术方式及术后综合治疗与预后无明显关系.结论:肺癌外科治疗常规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对达到根治效果和准确分期十分必要.

    作者:赫捷;张汝刚;汪良骏;张德超;程贵余;孙克林;熊美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p53功能在肝癌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为探讨p53功能及某些生物学行为在肝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收集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52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资料,并对这52例手术切除的肝癌标本,分别Westernblot结合DNA损伤剂诱导的方法检测野生型p53的功能,免疫组化检测p53蛋白的达,PCR/SSCP方法检测p53基因在第5~8外显子的丢失情况及免疫组化检测肿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结果:52例标本中,31例(59.6%)野生型p53丢失功能,31例(59.6%)p53蛋白表达阳性,27例(51.9%)p53基因在第5~8外显子有丢失.野生型p53的功能与p53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野生型p53的功能与p53基因突变呈正相关.PCNA高指数30例(57.7%).在野生型p53功能丢失的31例中,26例(83.9%)p53蛋白表达阳性;24例(77.4%)p53基因在第5~8外显子的丢失,PCNA高指数24例(77.4%).野生型p53功能丢失多表现在肝硬化的病例中(P=0.0015).结论:本组原发性肝癌中,59.6%有丢失野生型p53功能,常发生在合并肝硬化的病例中;PCNA高指数,p53蛋白表达阳性,p53基因的突变也常出现在p53功能丢失的病例中(P<0.01).当野生型p53功能丢失,肿瘤容易出现肝内转移、门脉癌栓和肿瘤生长比较快.

    作者:林小军;张昌卿;李锦清;张亚奇;陈敏山;郭荣平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食管癌bax和bcl-2蛋白表达和DNA含量的流式细胞定量研究

    ax和bcl-2是一对作用相反的凋亡促进和抑制基因,它们之间的平衡失控可能在肿瘤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DNA倍体异常在人体多种肿瘤中被认为是重要的预后参数.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70例食管鳞癌和10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凋亡基因 bax和bcl-2蛋白和DNA倍体含量进行检测,探讨其在食管癌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赵志毅;黄春南;张明;骆学全;张文;涂响安;刘丽萍;冼国杰;左连富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应用混合探针文库筛选法克隆多个肿瘤差异表达基因

    目的:进一步分离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下调/缺失的候选抑瘤基因.方法:采用PCR方法对有差异表达的cDNA序列(AF152605和AF091517)进行探针标记,Northern杂交确定其mRNA转录本大小,进而混合两种PCR探针对骨骼肌cDNA文库进行筛选,阳性克隆经PCR鉴定后直接测序.结果:克隆了转录本为2.2Kb、1.1Kb和1.4Kb三个基因,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F179285、AF170307和AF194971.结论:混合探针文库筛选法是同时、快速获得多个cDNA片段其全长序列的可借鉴实验手段.

    作者:余鹰;谢奕;朱诗国;周鸣;张必成;李桂源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前列腺活检病理诊断难点分析

    于前列腺癌的诊断目前仍以病理组织学报告为准,因此,近年来在B超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明显增多.由于穿刺组织小常受到挤压,使前列腺癌的诊断产生了许多困难.因此,有必要总结分析这些难点并进行深入研究,以提高前列腺癌病理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付天红;纪小龙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TAM和MPA对人卵巢癌细胞凋亡和PCNA、EGFR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三苯氧胺(tamoxifen,TAM)和甲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MPA)对人卵巢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0.1μmol/L、1μmol/L、10μmol/L)的TAM和MPA作用于人卵巢癌细胞系3A0,分别体外培养48h,72h,96h.用台盼蓝活细胞拒染法动态观察活细胞数,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oncellnuclearantigen,PCN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情况,用DNA缺口原位末端标记方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TAM和MPA在不同浓度均可使3AO活细胞数明显减少(P<0.01),并呈时间依赖性;低浓度(≤1μmol/L)的TAM对PCNA表达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浓度(10μmol/L)时可明显降低PCNA表达(P<0.05).不同浓度MPA均可使PCNA表达明显降低(P<0.01);TAM和MPA在各浓度均可显著抑制3AO细胞EGFR表达并促进凋亡发生(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MPA诱导凋亡程度显著高于TAM(P<0.01).结论:TAM在低浓度时对卵巢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较弱,高浓度时不但可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且可诱导细胞凋亡,但均弱于甲孕酮;TAM可用于卵巢癌的内分泌抗癌治疗,若疗效欠佳,仍可用MPA治疗.

    作者:王建六;宋文月;刘俊英;任芬若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p27蛋白在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p27蛋白在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预后及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27蛋白在73例肺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水平,并用log-rank检验检测p27表达与生存时间的关系.Cox回归模型作单因素、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p27在肺鳞状细胞癌中高表达率为39.8%(29/73),低表达率为60.2%(44/73),p27的表达与肺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生存期及肿瘤分化程度显著性正相关,并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判断预后的指标.但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均无关.结论:p27表达指数可作为判断肺鳞状细胞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江洪;吕大同;易胜中;李相华;王勇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谷胱甘肽S转移酶及p53对乳腺癌预后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GSTs)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物渐为人们所关注.其中GST-π被认为是肿瘤的标志酶,在乳腺癌中它是GSTs分类中尤为重要的一类[1],并与肿瘤化疗的耐药性有密切关系.抗癌基因p53的突变是乳腺癌中较为常见的基因改变.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GST-π及p53蛋白的表达,着重探讨它们对乳腺癌预后的意义及相互间的关系.

    作者:王鸿雁;张学斌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大肠癌p21蛋白和nm23蛋白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p21蛋白及nm23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LSAB)分别对206例大肠癌标本进行p21蛋白和nm23蛋白表达的检测、分析.结果:大肠癌p21蛋白的表达与nm23蛋白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1536).p21蛋白及nm23蛋白的表达与病人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体类型、组织类型、Dukes'分期等无关(P>0.05);与病人预后明显相关(P<0.01),即p21表达越高病人预后越差,而nm23蛋白的表达越高则病人预后越好.结论:大肠癌p21蛋白的异常表达与nm23蛋白的表达紊乱无明显相关性,p21蛋白和nm23蛋白表达的检测有助于大肠癌的临床诊断及预后的评估.

    作者:秦自科;万德森;连俊彦;林汉良;候景辉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胃癌Rb蛋白表达与基因突变的关系

    Rb基因(retinoblastomagene,Rb)是一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编码的Rb蛋白在细胞周期中发挥调控作用.近年已发现人类多种肿瘤中Rb基因结构异常,其异常表达与某些肿瘤的发生有关 .有关Rb蛋白表达与基因突变关系的报道较少见.我们曾用PCR SSCP法分析了胃癌 Rb基因部分外显子的突变[1],本文用S 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胃癌Rb蛋白表达与Rb基因突变的关系.

    作者:阮绪芝;易建华;朱礼国;王为民;李瑞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恶性肿瘤休眠的研究进展

    1肿瘤休眠的证据 恶性肿瘤休眠是一个临床概念,指病人体内有肿瘤存在但长期无变化,是许多医务工作者发现的一个现象.肿瘤休眠时患者既无特殊症状,也无特殊体征,临床上各种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1].1954年,Hadfield观察发现乳腺癌、黑色素瘤、直肠癌多年以后出现了继发瘤,于是首先报道了肿瘤休眠(tumordormancy)这一暂时分裂停止的状态.Hadfield使用了休眠(dormancy)一词来描述这些长期生存而无明显增殖的恶性肿瘤,表明肿瘤休眠是肿瘤细胞在宿主内持续存在而又没有明显生长,是机体与肿瘤细胞保持平衡的一种状态.

    作者:毕迅;张金哲;叶蓁蓁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不同形式的肿瘤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的比较

    树突状细胞(DC)具有诱导机体产生初次免疫应答的独特功能,是起源于骨髓的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近年来许多实验证实,用不同形式的肿瘤抗原负载DC,可以在体内外诱导特异性杀伤T细胞(CTL)的生成,激发人体有效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功能,并在恶性肿瘤尝试性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疗效.以DC为完全佐剂的免疫治疗方案中,肿瘤抗原的负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将各种形式的肿瘤抗原负载DC进行比较并就此作综述.

    作者:鲁严;张学光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流式细胞术双标记法检测实体肿瘤DNA含量、细胞周期及Ki67表达

    研究主要利用流式细胞术DNA/Ki67双标记法同时检测恶性实体肿瘤细胞的DNA含量、细胞周期和Ki67的表达和周期分布,并探索其相互之间和与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

    作者:孙晓非;何丽容;冯海林;廖海 刊期: 2000年第07期

  • 一种检测同一部位两种蛋白共表达的新方法-CSA/SP双染色法

    1993年,Key等开始尝试用两种不同种类的抗体检测同一组织或细胞的两种不同抗原,即双染色法[1],来检测同一组织或细胞不同部位表达的两种蛋白;利用两种蛋白在同一部位,其混合颜色与单独显示两种抗原颜色不一致,来推断两种蛋白是否共表达于同一部位.但是,由于两种抗原在同一部位,如果用常规免疫组化检测方法显示第一种抗原,其反应产物广泛沉淀,极易覆盖第二抗原的结合位点,从而影响第二抗原的检测反应.这一直是困扰双染色法检测的问题.

    作者:王承兴;李晓艳;肖绘;邓锡云;曹亚 刊期: 200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