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症杂志

癌症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 国际刊号:1000-467X
  • 国内刊号:44-1195/R
  • 影响因子:0.76
  • 创刊:1982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1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广东省优秀期刊鼓励奖,1991年
  • 肿瘤学
癌症杂志   2001年4期文献
  • 反义寡核苷酸-萘二酰亚胺偶联物对多药耐药性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针对人表皮癌细胞阿霉素耐药株(KB-A-1)的多药耐药性问题,探讨天然反义寡核苷酸与寡核苷酸-萘二酰亚胺偶联物对多药耐药性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及mdr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S-烷基化反应成功地合成了反义寡核苷酸-萘二酰亚胺偶联物,并通过MTT法和ELISA法测定天然反义寡核苷酸与寡核苷酸-萘二酰亚胺偶联物对多药耐药性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作用靶点不同的反义寡核苷酸对KB-A-1细胞生长的抑制能力不同。针对mdr1基因翻译起始区的寡核苷酸片段1-4对KB-A-1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13.34%、14.32%、2600%和25.37%,其中片段3的效果好(P0.01)。与单独使用反义寡核苷酸相比较,萘二酰亚胺对寡核苷酸的共价修饰显著地提高了反义寡核苷酸对KB-A-1细胞生长的抑制。凝胶电泳实验结果也表明萘二酰亚胺对寡核苷酸的化学修饰能提高寡核苷酸抵抗核酸酶降解的能力。寡核苷酸及寡核苷酸-萘二酰亚胺偶联物专一性地抑制KB-A-1细胞生长,而对非多药耐药性的KB-3-1细胞株无明显影响,是由于寡核苷酸及寡核苷酸-萘二酰亚胺偶联物选择性地抑制mdr1基因表达所致。ELISA法检测结果表明寡核苷酸及寡核苷酸-萘二酰亚胺偶联物可使KB-A-1细胞膜表面的mdr1基因表达产物P-gp量降低,并且寡核苷酸-萘二酰亚胺偶联物抑制P-gp表达的程度比天然片段强烈。结论:反义寡核苷酸可专一性地抑制mdr1基因表达,使多药耐药性肿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寡核苷酸与萘二酰亚胺共价偶联能提高天然反义寡核苷核抑制多药耐药性及抵抗核酸酶降解的能力。

    作者:李军生;魏东芝;周宇荀;钱江潮;朱冬晖;张元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基于p53-mdm2复合物结构的mdm2阻断剂的初步探讨

    目的:寻找基于p53-mdm2复合物晶体结构的mdm2抑制剂,使p53释放出来,发挥其抗癌活性。方法:根据已知的p53-mdm2复合物晶体的空间结构,在计算机上模拟设计出23个非肽小分子化合物。将p53的全长开放阅读框(ORF)和mdm2的部分ORF克隆进原核表达载体,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蛋白表达。金属螯和层析柱纯化蛋白。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质量,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及标准曲线法进行蛋白定量。用ELISA方法检测非肽小分子化合物与mdm2的亲和性及作用的饱和浓度。用MTT方法进行细胞生长抑制实验。结果: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原核表达的p53和mdm2蛋白质量和纯度良好,可供后续实验。ELISA结果显示非肽小分子目标化合物及中间化合物32个化合物中13个与对照相比对mdm2有一定的亲和作用,其中5个亲和性较高,并有一定的饱和作用量。体外实验表明这5个化合物对几种表达野生型p53的肿瘤细胞系有生长抑制作用。结论:基于p53-mdm2复合物晶体的空间结构设计的非肽小分子化合物,通过抑制mdm2-p53的结合,在体外显示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

    作者:赵剑华;刘芝华;骆爱萍;吴旻;尹大力;陈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苦参碱对K562细胞端粒酶hTERT-mRNA表达及其酶活性影响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苦参碱对K562细胞hTERT-mRNA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作用,并明确两者的相关性。方法:以0.1~2mg/ml苦参碱处理K562细胞48h后,RT-PCR检测其hTERT-mRNA表达,同时行TRAP-PCR-ELISA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K562细胞为一强端粒酶活性细胞株,在浓度分别为0.1、05、10、20mg/ml苦参碱作用后,K562细胞hTERT-mRNA表达明显受抑,同时伴有端粒酶活性下降,抑制率分别为0.%、13.%、91.7%和98.6%。结论:苦参碱可降低K562细胞hTERT-mRNA表达,同时伴端粒酶活性下降;端粒酶活性强度与hTERT-mRNA表达有关。

    作者:李旭芬;张苏展;郑树;张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和P-糖蛋白在恶性淋巴瘤中的表达与意义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基因及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在恶性淋巴瘤(malignantly mphomas,ML)中的表达与化疗疗效、临床耐药的关系。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了46例ML患者MRP和P-gp的表达水平。结果:复发患者P-gp表达水平与阳性率均高于初治患者(P<0.001),而WRP基因表达水平与阳性率在复发与初治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gp表达阳性患者的化疗有效率(26.67%)明显低于P-gp表达阴性患者(83.87%)(P<0.001),而WRP基因表达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化疗有效率无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MRP基因表达与P-gp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818,P>0.05)。结论:P-gp表达与恶性淋巴瘤多药耐药相关,是其临床耐药的主要机制,而MRP基因表达与化疗疗效未见相关。

    作者:杨锡贵;宋恕平;魏玲;贾丽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抗肿瘤药鬼臼毒素衍生物构效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鬼臼毒素衍生物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three-dimensional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3D-QSAR)及活性部位。方法: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CoMFA)方法对鬼臼毒素23个衍生物进行了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然后用AM1(Austinmodel1)方法进行计算,讨论它们的3D-QSAR及活性部位。结果:以CoMFA方法建立了一个有较强预测能力的QSAR模型。在对体外L1210白血病细胞生长的抑制活性上,C4位为改变活性的有效修饰位点;其B环是药物分子接受电子部分,对保持此类药物的生物活性有重要作用;E环及其含氧取代基是分子的负电中心。结论:所得CoMFA模型可预测该类化合物的活性,化合物B环及E环是重要的活性部位。

    作者:何峰;罗一帆;成志毅;刘宗潮;朱孝峰;李志铭;谢冰芬;冯公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人脑胶质瘤耐药基因mdr1、ERCC2、MGMT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三种耐药基因mdr1、ERCC2和MGMTmRNA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管RT-PCR方法检测14例正常脑组织和56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mdr1、ERCC2和MGMTmRNA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正常脑组织中mdr1、ERCC2和MGMT的表达量分别为(0.75±0.36),(1.43±0.92)和(2.48±1.83),mdr1和ERCC2、ERCC2和MGMT之间具相关性(P<0.01和P<0.001);胶质瘤组织中三种基因表达量分别为(0.53±0.42),(1.75±1.16)和(2.88±1.92),ERCC2和MGMT之间具极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ERCC2和MGMT基因的表达之间可能具有内在的联系,共同参与细胞对DNA损伤的修复,并形成耐药;而mdr1与上述两者之间不具有这种关系。

    作者:王爱东;黄强;罗良生;陈忠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以羟基喜树碱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对实验性鼻咽癌抗瘤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讨以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羟基喜树碱(10-hydroxycampothecin,HCPT)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对实验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的抗瘤作用。方法:以人NPC细胞株CNE2的体外和裸鼠移植瘤为模型,研究HCPT与顺铂(cisplatin,DDP)或(和)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联合作用的抗瘤效果。细胞毒测定用MTT法,体内抗瘤模型为CNE2裸鼠移植瘤模型。结果:HCPT、DDP和5-FU对CNE2的IC50分别为14.2、17.2及49.2μmol/L。HCPT与DDP合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抗NPC作用。HCPT与5-FU合用虽较单药抗瘤作用优,但未见明显的相加或协同作用。HCPT+DDP+5-FU三药合用较两药合用效果更优,且毒性可以耐受。结论:HCPT+DDP或HCPT+DDP+5-FU具有协同抗NPC肿瘤作用,可试用于临床。

    作者:符立梧;梁永钜;潘启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茶多酚诱导鼻咽癌细胞cyclin D1表达下调

    目的:探索茶多酚及其单体抑制鼻咽癌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MTT测定、流式细胞仪、报告基因和Western blot分析等方法,研究茶多酚及其单体对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分子机理。结果:茶多酚处理鼻咽癌细胞CNE1-LMP124h后,分裂相细胞显著减少,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细胞的生存率从100%下降到38.1%(200μg/ml);S期细胞明显减少,从22.20%下降至13.16%(200μg/ml),G0/G1细胞所占百分率增加,从68.50%上升至74.08%,细胞出现G1/S阻滞。同时,cyclinD1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显著下调,与对照组比下降4~5倍,但相同浓度的茶多酚与(-)-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别,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采用荧光酶双报告基因系统分析,发现茶多酚处理12~14h后,AP-1、NFκB的反式激活活性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0μg/ml)比分别下降5~6倍、7~8倍,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茶多酚能抑制鼻咽癌细胞CNE-LMP1增殖,茶多酚诱导所致cyclinD1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下调可能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罗非君;胡智;赵晓荣;邓锡云;易薇;顾焕华;曹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外源性TNF-α基因克服多药耐药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索外源性细胞因子TNF-α基因克服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新途径。方法:以重组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将TNF-α基因导入具MDR表型的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Adr,经G418抗性筛选获阳性克隆MCF-7/Adr-TNF1与MCF-7/Adr-TNF2。以PCR和ELISA法检测目的基因的整合与表达。细胞计数法观察细胞生长速度的改变,MTT法检测外源性TNF-α基因的逆转MDR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内ADR积累的变化。结果:MCF-7/Adr-TNF1与MCF-7/Adr-TNF2细胞中有TNF-α基因的整合和表达,病毒上清中TNF-α含量分别为1737pg/ml(106cells/48h)、2875pg/ml。与阴性对照细胞相比,MCF-7/Adr-TNF1与MCF-7/Adr-TNF2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2.4%、54.8%,对ADR的耐药性明显降低,耐药逆转倍数分别为5.2倍、19.3倍,细胞内ADR的积累明显增加。结论:外源性TNF-α基因的导入能有效克服耐药性,增加细胞内药物的积累为其逆转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作者:郭伟剑;钱关祥;胡亮;孙欲晓;沈兆忠;罗建明;郑颂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BEAC方案治疗晚期复发恶性淋巴瘤

    目的:报告20例恶性淋巴瘤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接受超大剂量化疗的初步治疗经验,评价所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progenitors,PBPC)动员方案的动员效果,预处理方案的远期疗效和耐受性,以及回输后造血重建情况。方法:20例复发、晚期恶性淋巴瘤中,1例复发霍奇金病(Hodgkin sdisease,HD),1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slymphoma,NHL)。经常规化疗获缓解后,3例采用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ABMT),17例采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PBSCT);动员方案为环磷酰胺(CTX)3500mg/m2+G-CSF3.5~5μg/kg+地塞米松10mg,预处理方案为BEAC(CTX3600~4000mg/m2,Vp-161200mg/m2,BCNU300mg/m2和Ara-C1500~2000mg/m2),化疗结束后24~48h回输自体造血干细胞。结果:ABMT病人回输单核细胞(MNC)1.3(1.0~1.7)×108/kg,APBSCT病人回输MNC1.8(1.0~4.4)×108、CFU-GM5.1(1.9~9.6)×105/kg和CD34+细胞2.9(1.9~8.7)×106/kg。回输造血干细胞后均获快速造血功能重建,中性粒细胞(ANC)≥0.5×109/L时间为9(6~17)天,血小板≥2.0×109/L为10(0~31)天。随访至2000年4月底,中位随访时间18(1~67)个月,仍有14例存活,1年生存率为61.2%,3年生存率为53.4%,非造血系统毒性较轻。结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支持下超大剂量化疗是治疗初治预后不良和复发恶性淋巴瘤安全有效的临床手段,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作者:黄慧强;管忠震;何友兼;姜文奇;孙晓非;刘冬耕;徐瑞华;张力;周中梅;林桐榆;李宇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拓扑替康治疗小细胞肺癌Ⅱ期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国产拓扑替康单药二线治疗复发性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与顺铂联合方案治疗初治SCLC的疗效及毒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式研究方法,在100例病例中有97例符合入组条件,其中采用拓扑替康单药治疗的复发SCLC38例,用药方法为拓扑替康1.25mg/(m2·d),连用5天,每3周一疗程;拓扑替康与顺铂联合用于初治SCLC病例59例,顺铂80mg/(m2·d)d1,拓扑替康1mg/(m2·d),连用5天,每3周一疗程。结果:拓扑替康单药用于复发SCLC有效率为37.5%,其中CR3.1%,PR34.4%;与顺铂联合用于初治SCLC有效率为79.6%,其中CR22.4%,PR达57.1%。主要的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单药组399%出现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Ⅲ~Ⅳ度血小板下降31.6%;而联合用药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61.0%,Ⅲ~Ⅳ度血小板下降39.0%。非血液学毒性较轻。结论:拓扑替康是治疗SCLC的有效药物之一,联合顺铂后可提高疗效。拓扑替康的主要毒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

    作者:张力;夏忠军;管忠震;李佩文;刘又宁;胡小电;周清华;倪殿涛;汪雪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和恶性实体肿瘤

    目的:观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HSCT)对恶性血液病和恶性实体肿瘤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7例恶性肿瘤中,2例行自体骨髓移植(autologous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ABMT),另5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PBSCT)。预处理方案:恶性淋巴瘤为VCCA(VCR,Me-CCNU,CTX,Ara-C)加全身淋巴照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M4为VCCED(VCR,Me-CCNU,CTX,Vp-16,DNR)加全身照射;乳腺癌为VCCME(VCR,Me-CCNU,CTX,MTZ,Vp-16)。采集的干细胞1例-80℃保存,6例4℃保存,不净化,72h内回输。结果:APBSCT动员得单核细胞数(7.45±5.89)×108/kg,CD34+细胞数(18.62±4.74)×106/kg。APBSCT和ABMT后,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恢复到0.5×109/L以上的时间,血小板达50×109/L以上的时间和网织红细胞比例超过0.5%的时间,分别平均为+9.6天和+11天;+12.6天和+21.5天;+11.2天和+16.5天。毒副作用主要为消化道反应。随访至今无复发,有4例女性发生继发性闭经。结论:AHSCT治疗恶性肿瘤疗效肯定,APBSCT较ABMT副作用小,用APBSCT方案治疗的患者造血功能恢复快。预处理对性腺的损伤可能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孙致信;陈琳军;马骏;陈文怡;宗佩;曹晶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CVDLP与CHOP方案治疗Ⅲ/Ⅳ期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诱导缓解期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早期强烈诱导缓解方案提高晚期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的完全缓解(completeremission,CR)率。方法:11例Ⅲ/Ⅳ期初治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诱导缓解期接受CVDLP方案化疗:环磷酰胺1000mg/m2d1,长春新碱1.5mg/m2d1、d8、d15、d21,阿霉素40mg/m2d1、d2、d21,门冬酰胺酶10000U/m2d15~24,强的松60mg/m2d1~28,第15天逐步减量。氨甲喋呤加阿糖胞苷鞘内注射每周一次,共4次。第28~33天评价疗效。同时回顾性比较9例初治Ⅲ/Ⅳ期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采用标准CHOP方案治疗两疗程后的疗效(第35天)。结果:CVDLP方案组10例初治病人获得完全缓解,1例病人获得部分缓解,完全缓解率达90.9%;10例病人出现Ⅳ级血液毒性,1例病人出现Ⅲ级血液毒性(WHO标准)。CHOP组3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例微效,完全缓解率达33%;3例病人出现Ⅲ级血液毒性,6例病人出现Ⅱ级血液毒性。结论:对于晚期淋巴母细胞瘤,诱导缓解期采用CVDLP方案获得的早期完全缓解率明显高于CHOP方案,血液毒性也比CHOP大,但加强支持疗法,此诱导缓解方案安全可行。

    作者:孙晓非;管忠震;周中梅;张力;李宇红;夏忠军;黄河;黄慧强;何友兼;陈丽昆;陈茹琴;田维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两种不同给药途径的大剂量醛氢叶酸联合5-氟尿嘧啶、顺铂治疗晚期鼻咽癌

    目的:对比观察静脉及口服大剂量醛氢叶酸(HDCF)、5-氟尿嘧啶(5-FU)、顺铂(DDP)联合化疗对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间,53例经病理证实的晚期鼻咽癌患者,非随机分为PFL1组28例(按静脉HDCF/5-FU+DDP方案化疗),PFL2组25例(按口服HDCF/5-FU+DDP方案化疗)。结果:PFL1组完全缓解(CR)率、有效率分别为17.9%、64.3%;所有病人随访至1999年12月止,已死亡13人,尚存15人,中位缓解时间10.5月±5.24月(5~21月),中位生存时间12.5月±5.13月(4~35月)。PFL2组其CR率、有效率分别为16%、56%。,已死亡14人,尚存11人,中位缓解时间9.3月±3.10月(4~28月),中位生存时间11.2月±3.66月(4~28月)。两组CR率、有效率、中位缓解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PFL1及PFL2方案化疗均对鼻咽肿物、颈部或腹部淋巴结转移、肺转移效果较好,对骨转移虽客观缓解率不高,但止痛效果较好,对肝转移效果较差。两方案的主要毒性反应均为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口腔炎等,其毒性反应相似(P>0.05),PFL1组静脉炎(P<0.05)、脱发、色素沉着更多见(P<0.01)。结论:静脉及口服HDCF与的联合化疗方案为治疗晚期鼻咽癌较为有效的方案,生存时间较长。

    作者:李平;郑坚;郭良君;庄承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检测对预后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水平对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预后估计的意义,以及与AnnArbor分期、组织学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在我科就诊的75例初治NHL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β2-MG水平进行测定。结果:75例初治NHL患者的β2-MG值高于正常者达52%。在确诊时β2-MG水平的高低与AnnArbor分期相一致,各组间有显著的差异(P<0.01)。根据IPI(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 IPI)指数所区分的NHL恶性度高低与β2-MG血浆中的水平有明确的相关关系,确诊时β2-MG的水平与化疗效果有明确的相关关系,β2-MG正常组化疗有效率达87.2%,其中CR率为61.5%,PR率为25.6%;β2-MG升高组有效率为75.0%,其中CR仅为50.0%;PR25.0%,两者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5年总生存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63.0%vs27.8%, P<0.05)。结论:β2-MG可做为初诊时一独立的血清学预后指标来预测NHL患者对化疗的反应和生存情况,β2-MG升高者对化疗的有效率低且预后差。

    作者:夏忠军;黄仁魏;吴祥元;林桂真;张力;管忠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心包内化疗治疗肺癌致心包积液

    目的:探讨控制肺癌所致恶性心包积液的有效治疗方式。方法:16例肺癌致恶性心包积液患者,经中心静脉导管引净积液后心包内注入顺铂、足叶乙甙,再持续引流积液至每日引流量少于50ml后撤管。结果:完全缓解13例、部分缓解2例,有效率93.8%;全组中位生存6.5个月,全组死于心包积液未控或复发2例。全组出现胃肠道反应11例,骨髓抑制3例,经对症处理均缓解。结论: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心包积液并心包腔内注入顺铂、足叶乙甙是治疗肺癌致恶性心包积液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高峰;李秋艳;孙建国;付守忠;王俊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四种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顺铂(cisplatin,DDP)+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PF),阿霉素(adriamycin,ADM)+DDP+5-FU(APF),异环磷酰胺(ifosfamide,IFO)+DDP+5-FU(IPF),IFO+DDP(IP)方案分别治疗晚期及复发转移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同一化疗方案的病例列为一组,PF组19例,APF组22例,IP组30例,IPF组26例。分别总结四种方案的有效率,对肺转移的有效率,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并将APF、IP、IPF方案分别与PF方案的各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F组、APF组、IP组和IPF组的有效率分别为42.11%、54.55%、73.33%、76.92%,IP方案、IPF方案的有效率与PF方案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F组、APF组、IP组和IPF组对肺转达移的有效率分别为55.56%、60.00%、88.90%、88.20%,IP方案与PF方案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Ⅳ度白细胞下降发生率IP方案较PF方案有显著性差异(P<0.05),IPF方案较PF方案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四种方案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P及IPF方案均是治疗晚期及复发、转移鼻咽癌可供选择的化疗方案。

    作者:殷先利;李晶;王平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大剂量三苯氧胺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疗效的研究

    目的:研究大剂量三苯氧胺(Tamoxifen,TAM)提高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效果。方法:将108例患者按信封法随机分入A、B、C、D组,每组27例患者,A、B、C三组为研究组,D组为对照组。研究组化疗前3天至化疗后1天口服TAM,共11天。TAM剂量A组为40mg,每日3次;B组为60mg,每日3次;C组80mg,每日3次;D组单纯化疗。每组化疗用药相同,均为长春碱酰胺2.5mg/m2d1、d8,阿霉素30mg/m2d2,顺铂80mg/m2分d4、d52天。每组完成3周期化疗后休息30天,复查并评价疗效。结果:A、B、C、D各组有效率分别为:33.3%(9/27)、48.1%(13/27)、55.6%(15/27)、25.9%(7/27),C组有效率高,D组有效率低。将A、B、C三组分别与D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A∶DP>0.05;B∶DP>0.05;C∶DP<0.05,有临床意义。各组化疗副作用无区别,仅C组中有4例患者用药5~6天后出现精神症状,停服TAM1~3天后自动恢复正常。结论:大剂量TAM有拮抗癌组织对化疗耐药的作用,其剂量与疗效成正相关。

    作者:蒋芹;张为民;詹茂程;吉亚君;徐光辉;卞宝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目的:观察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1992年6月~1998年10月102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进入该研究。Ⅱ期8例,Ⅲa期72例,Ⅲb期22例;中央型75例,周围型27例,初治组64例,复治组38例。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顺铂加长春花碱酰胺或者丝裂霉素加阿霉素加顺铂。结果: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66例,总有效率为67.65%(69/102),中央型为72.00%(54/75),周围型55.56%(15/27),1~2年生存率为67.64%(69/102)和36.28%(37/102)。结论: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高,毒副作用少,且对中央型肺癌的疗效优于周围型肺癌

    作者:蔡小玲;曹小龙;江炳芬;郭添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化疗加放疗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放化综合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方法:110例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放疗加化疗组(综合组)和单纯放疗组(单放组),每组55例。两组放疗方法、时间/剂量分割均相同。综合组放疗前后采用顺铂(cisplatin,DDP)+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PF方案)化疗4~6疗程,DDP20mg·(m2·d)-1,静脉滴注,第1~5天,5-FU500mg·(m2·d)-1,静脉滴注,第1~5天。每3~4周1疗程。第1程化疗在放疗前1周进行,第2~6程化疗在放疗结束后第1天开始进行。结果:综合组和对照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5.5%和34.5%(χ2=10.51,P=0.0012),鼻咽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9.1%和43.6%(χ2=7.24,P=0.0071),颈淋巴结转移控制率分别为67.3%和45.4%(χ2=5.32,P=0.021),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1.8%和41.8%(χ2=5.07,P=0.0243);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综合组急性毒性反应较单放组重,但未影响治疗进程。结论:PF方案化疗和尽早开始放疗的交替综合治疗能提高晚期鼻咽癌的生存率、局部区域控制率以及减少远处转移。

    作者:罗美华;覃强;温俄罗;高时荣;潘洛;杨光伟;陈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脑胶质瘤的综合治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的统计,随地区和种族不同,原发性脑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的年发病率为2~19/10万人[1],其中原发良性脑肿瘤约占40%。在美国,原发恶性脑肿瘤的发病率为6.6/10万人[2],在所有的原发性脑肿瘤中约60%为胶质细胞瘤,其中大多数为高度恶性的星形细胞瘤。由于大多数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所以治疗十分困难。神经外科领域的二大革命(以CT问世为划时代标志的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对神经外科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对恶性脑肿瘤的治疗似乎并没有突破性进展,恶性胶质瘤大多(77%)在确诊后一年内死亡。因此,如何提高恶性脑肿瘤特别是胶质瘤的治疗效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作者:陈忠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干细胞移植支持下的高剂量化疗在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cancer,SCLC)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整个肺癌发病率的15%~25%。由于其生物学行为恶劣,易早期转移,在一组手术根治切除原发病灶而在30天内死于其他原因的患者的尸检报告显示其远处转移为63%[1],所以单纯的局部治疗常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所以全身治疗是提高其生存的关键。常规化疗的有效率(RR)一般在70%~90%,完全缓解率(CR)为25%~30%,但长期生存者不多,预后较差,局限期的中位生存期为12~14个月,广泛期为6~11个月,而前者2年生存率为15%~25%,后者为0%~3%[2~4]。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情况并无太大的改变,随着对敏感实体瘤化疗的剂量效应关系的确立,70年代末通过对药物剂量的不断提高,其疗效有了相应的改善,但终因骨髓的限制性毒性使进一步提高剂量受到制约。而80年代以来干细胞移植在实体瘤的成功应用,使高剂量化疗用于SCLC成为可能,从而能通过大程度的提高药物剂量来杀伤常规药物剂量不能杀伤的残余肿瘤细胞,而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作者:程刚;陈岩;周美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右丙亚胺对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自二十世纪60年代阿霉素(Doxorubicin,又名Adriamycin,ADM)、柔红霉素(Daunoribicin,又名Daunomycin,DNR)、阿克拉霉素(AclacinomycinA,ACM)等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相继问世以来,因其抗瘤谱广、抗瘤活性强,成为在肿瘤化疗中获得很高评价的一类药物。然而,该类药物除具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等毒性外,长期使用还可发生剂量依赖性的心脏毒副作用。病理表现轻者为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心肌受损,重者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而导致死亡[1]。临床研究表明,柔红霉素心脏毒性发生率为4%~12%,阿克拉霉素为6%~17%,阿霉素更高,当其累积剂量超过600mg/m2时,心脏毒性发生率为41%[2~4]。由于此类药物心脏毒性发生率与累积剂量明显相关,因而成为提高疗效的主要障碍。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VitC、VitE、右丙亚胺、谷胱甘肽以及某些酚类化合物中,在减轻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所致心脏毒性方面,右丙亚胺是有前途的药物之一[5]。

    作者:赵先英;刘毅敏;张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肺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特异表达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目的:克隆和筛选肺腺癌多药耐药细胞特异表达基因。方法:将肺腺癌多药耐药细胞(SPC-A-1/CDDP)作为实验方,肺腺癌细胞(SPC-A-1)作为对照方,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构建实验方特异表达cDNA消减文库;用斑点杂交法初步筛选cDNA消减文库后,将获得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和同源性分析(Genbank),对新的cDNA序列进行Northern blot杂交验证。结果:建立了一个肺腺癌多药耐药细胞(SPC-A-1/CDDP)特异表达cDNA消减文库,斑点杂交法初步筛选显示23个克隆中有SPC-A-1/CDDP特异表达cDNA片断,测序和同源性分析表明2个cDNA片断为新序列,其余cDNA片断与已知基因有93%~100%的同源性,Northern blot杂交结果表明2个新的cDNA片断来自SPC-A-1/CDDP细胞。结论:2个新的cDNA序列可能为未知肺腺癌多药耐药相关基因序列;抑制消减杂交法是克隆特异表达基因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杰;钱桂生;黄桂君;熊玮;李靖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计算机辅助设计HER2/neu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目的: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法寻找HER2/neu受体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方法:用MODERLAR软件模拟出HER2/neu和EGFR受体酪氨酸激酶的三维(threedimensional,3D)空间结构;根据HER2/neu酪氨酸激酶ATP结合区的空间结构,搜索数据库,找出候选化合物;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化合物对HER2/neu受体酪氨酸激酶磷酸化的影响;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比较HER2/neu和EGFR(靶蛋白)与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FGFR1受体酪氨酸激酶和Src酪氨酸激酶(模板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发现有35%~41%的相同和52%~55%的相似,用MODELLER程序模拟出HER2/neu和EGFR激酶区域的3D结构。根据HER2/neu受体酪氨酸激酶结构模型,3D数据库的搜索,获得潜在HER2/neu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化合物,经筛选、优化发现ST2325对HER2/neu磷酸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6.6μmol/L,且抑制作用是可逆的,对EGFR受体磷酸化没有抑制作用。ST2325对HER2/neu受体表达没有影响。ST2325对HER2/neu过表达的肿瘤细胞MDAMB453m1的抑制作用更强,而对EGFR过表达的肿瘤细胞MDAMB468抑制作用相对较弱,其IC50值分别为29.05μmol/L和60.40μmol/L。结论:基于HER2/neu的结构设计,筛选出对HER2/neu酪氨酸激酶有明显选择性抑制作用的ST2325。

    作者:朱孝峰;曾益新;杨大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紫杉醇治疗难治性卵巢上皮性癌

    卵巢癌死亡率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复发是其主要原因[1]。复发性卵巢癌治疗上极为困难,尤其是对铂类和阿霉素类抗癌药物耐药者。紫杉醇是近十年来发现的抗肿瘤新药,不少作者将其应用于卵巢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2~4]。现对我院1994年7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收治的41例卵巢癌患者使用紫杉醇的疗效、毒副反应、用药方法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李艳芳;李孟达;刘富元;刘继红;李俊东;黄永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异环磷酰胺治疗头颈部软组织肉瘤的疗效观察

    从1997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有12例头颈部软组织肉瘤患者在我院接受了以异环磷酰胺为主的联合化疗,现将应用此化疗方案治疗头颈部软组织肉瘤的疗效、毒性与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报道如下。

    作者:朱又华;孙学华;邓万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HSP70在卵巢癌中的表达与化疗耐药和预后的关系

    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仅为25%~30%,危害极大。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机体细胞在受到各种刺激时产生的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分为90、70、27等家族,有报道HSP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肿瘤免疫以及机体对肿瘤治疗药物耐药性的发生和肿瘤预后都有关[1]。我们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卵巢癌组织中HSP70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它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琳;陈惠祯;胡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FK与FEP方案治疗恶性滋养细胞瘤的对比分析

    恶性滋养细胞瘤是妇科肿瘤中惟一能被抗肿瘤药物治愈的肿瘤。60年代开始以5-氟尿嘧啶(5-FU)和放线菌素D(Act-D;更生霉素KSM)联合化疗(FK方案)取得良好疗效;近年来我们试用顺铂(DDP)和足叶乙甙(Etoposide,Vp-16)与5-FU组成FEP方案进行治疗,1990年5月至1999年3月对比观察两方案对22例恶性滋养细胞瘤的近期疗效和毒性反应,报告如下。

    作者:卢雨霖;王延红;刘通;汤耀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乳腺癌骨转移综合治疗的探讨(附48例临床报告)

    在晚期乳腺癌中,骨转移是很常见的。由于70%以上的患者存在骨痛和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癌症止痛及其姑息性治疗已成为WHO癌症控制规划的主要项目和UICC的重点课题之一[1]。我科从1989~1998年对48例乳腺癌骨转移的住院患者进行了包括放疗、化疗、同位素治疗和内分泌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报告如下:

    作者:陶苹;樊安银;张芹;勾厚义;徐蓉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云南白药散外敷治疗化疗药静脉渗漏20例报告

    静脉给药是化疗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化疗药的静脉渗漏仍不可避免地发生,导致了局部的化学性炎症,甚至组织溃疡、坏死。因此,有些化疗药一旦静脉渗漏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以减轻局部疼痛,防止组织坏死。1999年5月至2000年6月,我们用云南白药散外敷治疗了20例化疗药的静脉渗漏,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丹苗;何丹丹;李丽容;刘玉琴;朱洁枚;张大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非清除性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急性白血病1例

    非清除性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SCT)显著降低了预处理强度和剂量,减少了并发症,治疗高龄白血病在国外取得较好疗效。我院采用无氟达拉滨的非清除性ALLO-SCT,治疗了1例56岁难治性急性白血病获完全缓解(CR),现报告如下。

    作者:乔建辉;艾辉胜;余长林;王丹红;郭梅;张石;骈淮媛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