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 suppression subs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方法分析、研究结肠癌相关基因。方法:在联合使用全反式维甲酸( all trans retinoic acid A,TRA)和 1,25-二羟维生素 D3[1,25 (OH)2D3]诱导大肠癌细胞株 LoVo细胞分化的基础上,以大肠癌细胞提取的 mRNA为模板合成的 cDNA作为测试子,逆转细胞提取的 mRNA为模板合成的 cDNA作为驱赶子,进行 SSH实验,研究 LoVo细胞诱导前、后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首次证明 ews基因和 htert/hest2基因在大肠癌细胞中有表达,首次报道 2个表达序列标签 (expressed sequence tags,EST)(基因库登录号分别为 AW266488和 AW266490)。结论:大肠癌的发生是多基因参与的复杂过程。新 EST提示诱导分化由多个基因参与,本文结果为阐明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和诱导分化的机制以及筛选大肠癌候选基因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郭俊明;陶莎;周俊宜;庄菁;谢金卫;罗超权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以犬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温度( 45℃, 50℃, 55℃, 60℃, 65℃)的热灌注液经肝动脉灌注对犬肝内温度、肝组织学及肝、肾功能的动态影响,为介入性热化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经犬肝动脉分别灌注入 45℃、 50℃、 55℃、 60℃、 65℃生理盐水 180 ml,持续 30 min。观察并比较热灌注前后肝脏穿刺活检及肝、肾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 1.45℃、 50℃、 55℃、 60℃、 65℃肝动脉热灌注时 ,肝内中心测得的温度分别为 (37.9± 0.5)℃、 (38.6± 0.3)℃、 (40.5± 0.3)℃、 (42.1± 0.5)℃和 (45.8± 0.6)℃ ,谷丙转氨酶(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 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于 60℃灌注后 24 h开始升高, 72 h达到高峰( P<0.01), 168 h后逐渐下降, 216 h后恢复正常;总胆红素( total bilirubin, T BIL)、白蛋白( albumin, ALB)、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 glutamyltransferase,γ GT)无明显变化( P< 0.05)。 2.肝组织可见一过性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混浊肿胀, 168h后恢复正常。 3.尿素氮( blood urea nitrogen, BUN)、肌酐( creatinine, Cr)无显著性变化( P< 0.05),尿酸( uric acid, UA)呈一过性增高( P< 0.05)。 4.45~ 55℃热灌注对肝肾功能无显著影响, 65℃热灌注后肝肾功能恢复缓慢。结论:经肝动脉 60℃灌注液介入性热疗是安全的,仅引起犬肝组织一过性损伤,对肝、肾功能产生一过性影响。
作者:张洪新;刘燕;王执民;郭卫平;梁志会;王义清;曹伟;李文献;倪代会;高巍;樊爱琳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 (pentoxifylline, PTX)对 (E)- (2')-脱氧-氟亚甲基胞苷 [(E)- 2- deoxy 2 (fluoromethylene) cytidine, FMdC]的细胞毒性和放射增敏作用的影响。方法 : 在人类宫颈癌细胞系 C33 A和 C4 I, FMdC和 PTX的细胞毒性和放射增敏作用应用 MTT和克隆形成分析。两种药物的细胞毒性相互作用应用 Isoborogram分析。常规照射剂量 2 Gy时的放射增敏比( sensitive enhancement ratio, SER)定义为 2 Gy时对照组存活分数( survival fraction, SF)和药物处理组 SF之比 (SER2Gy)。结果: PTX增加 FMdC 对 C33 A和 C4 I 细胞的细胞毒性,并呈剂量依赖关系。单药 FMdC对 C4 I和 C33 A的 50%抑制浓度( 50%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IC50)分别为 139.5 nmol/L和 46.7 nmol/L。在 C4 I细胞, 0.25 mmol/L、 0.5 mmol/L和 1.0 mmol/L PTX降低 FMdC的 IC50至 58.0 nmol/L、 40.6 nmol/L和 20.9 nmol/L。在 C33 A细胞, 0.25 mmol/L、 0.5 mmol/L和 1.0 mmol/L PTX降低 FMdC的 IC50至 32.1 nmol/L、 23.3 nmol/L和 9.1 nmol/L。 Isoborogram分析表明 , FMdC和 PTX的细胞毒性效应为相乘作用。应用克隆形成分析,照射前用 30 nmol/L FMdC处理指数生长期 C33 A和 C4 I细胞 48 h或照射后立即单用 0.25~ 1.0 mmol/L PTX, 均能观察到各自的放射增敏作用 ; 如果两药联合应用,细胞放射敏感性明显增加。在 C4 I细胞系 , 单药 30 nmol/L FMdC和 0.5 mmol/L PTX的 SER2Gy分别为 2.08± 0.66和 1.76± 0.30,而两药联合时的 SER2Gy为 3.18± 1.32。在 C33 A细胞系,单药 30 nmol/L FMdC和 0.5 mmol/L PTX的 SER2Gy分别为 1.32± 0.24和 1.36± 0.10,而两药联合时的 SER2Gy为 1.96± 0.18。结论:己酮可可碱能增强体外 FMdC的细胞毒性和对宫颈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
作者:李晔雄;Philippe A.Coucke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辐射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P2D)转化过程中肺癌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用 Cartesian PixSys5500 cDNA Microarray点样仪将 60个肺癌相关基因以微阵列形式点布于醛基化的玻璃片上。提取α离子辐射前 BEP2D细胞(原代)和α粒子辐射后 20代、 35代细胞总 RNA,经长片段反转录和线性扩增标记成荧光探针后与微阵列中 cDNA进行杂交。结果:原代细胞中检测到 40个基因表达; 20代检测到 47个基因表达; 35代检测到 20个基因表达。所检测的基因中,抑癌基因的 mRNA丰度在原代和 20代后细胞中急剧下降;大多数癌基因的表达丰度在 20代以后细胞中仅轻微下降;生长因子类基因大都在 20代细胞表达。结论:在辐射诱发的人支气管上皮转化细胞中,抑癌基因的失活可能与细胞恶化有关;癌基因及生长因子类基因可能促进了细胞的转化。
作者:范保星;张开泰;李刚;谢玲;马淑华;葛世丽;项小琼;胡迎春;王升启;周平坤;吴德昌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 NGX6基因是我室克隆的与鼻咽癌相关的肿瘤抑制候选基因 ,它的功能与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方法:通过亚克隆的方法将 NGX6 cDNA 片段克隆至 pcDNA3.1(+ )的表达载体,经脂质体导入 HNE1细胞 ,采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细胞内蛋白质,筛选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进行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资料处理。结果:我们鉴定出 7种表达下调的蛋白质,其中包括 RAB蛋白、 NG24前体、 LIM同源盒 9等。这些蛋白参与了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的信号传导通路。结论:这些结果说明 NGX6基因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鼻咽癌的生长。本文为研究 NGX6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实验资料,对鼻咽癌的基因治疗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也为研究其他基因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李江;谭琛;向秋;张小梅;马健;李伟芳;王洁如;梁宋平;李桂源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膀胱移行细胞癌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TCC)组织内人乳头瘤病毒 18型(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18, HPV 18) DNA与 G1细胞周期素( D1和 E)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57例人膀胱 TCC组织( PCR测定 29例 HPV 18 DNA阳性、 28例阴性)及对照组 (7例正常膀胱 )G1细胞周期素的表达。结果:细胞周期素 D1在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 71.93% (41/57); HPV 18 DNA阳性组阳性率 55.17% (16/29),阴性组阳性率 89.29%( 25/28),阳性组表达率较阴性组低,两者表达有差异 (P<0.05);与对照组 14.29%( 1/7)相比,癌组织表达明显增高 (P< 0.05)。细胞周期素 E在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 63.16% (36/57),在 HPV 18 DNA阴性( 67.86%)和阳性组( 58.62%)之间无明显差异 (P>0.05);与对照组 (0% )相比,癌组织表达明显增高 (P<0.05)。结论: G1期细胞周期素的改变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相关。 HPV 18 DNA与细胞周期素 D1表达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作者:郑闪;何祖根;刘海涛;王顺宝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反义热休克蛋白 70( 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 RNA对人乳腺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方法:将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介导的反义 HSP70重组质粒 pX AHSP70和空载体 pLXSN neo转染至 MCF7/Adr人乳腺癌细胞,通过细胞生长曲线和软琼脂集落实验以及裸鼠移植瘤实验观察转染反义 HSP70重组质粒细胞的体内外抑瘤作用。结果:建立了稳定表达反义 HSP70 RNA的 MAp70细胞,与空载体细胞相比, HSP70蛋白的表达下降了 48%。细胞群体生长速度明显减慢,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和抑制率分别为 6.08%和 62.14%,裸鼠皮下接种的平均出瘤时间为 15天,终平均瘤重为 108 mg,以上参数与空载体细胞相比,均有显著差异。结论:反义 HSP70 RNA能够有效地抑制 HSP70表达,进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和体内移植瘤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范云霞;赵玫;黄常志;茆灿泉;杜菲;周纯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纯化人早幼粒白血病 (human promyelocytic leukemia)HL 60细胞的蛋白激酶 CK2,观察蛋白激酶 CK2在 HL 60细胞胞膜、胞浆和胞核中的活性,并寻找 HL 60 细胞中蛋白激酶 CK2的天然底物。方法:采用二次离子交换纤维素 DE 52柱和 Hp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柱分离纯化蛋白激酶 CK2;采用蔗糖梯度离心法分离 HL 60细胞的胞膜、胞浆和胞核;蛋白激酶 CK2活性以掺入到 CK2底物上的 [γ 32P]GTP的 32P放射活度来检测;以 [γ 32P]GTP为磷酸供体,以精胺为激活剂,以肝素为抑制剂,用放射自显影的方法检测底物蛋白磷酸化。结果:经 3次层析后,以 [Arg]3 Ala Asp Ser [Asp]5为底物测得蛋白激酶 CK2纯化了 139倍,回收率 11.8%;以去磷酸酪蛋白为底物测得蛋白激酶 CK2在 HL 60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的活力分别为 (354± 47) U/mg蛋白和 (353± 30) U/mg蛋白;以 [Arg]3 Ala Asp Ser [Asp]5为底物测得蛋白激酶 CK2在 HL 60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的活力分别为 (60± 4) U/mg蛋白和 (66± 9) U/mg蛋白, HL 60细胞胞浆中 59 kDa、 54 kDa、 33 kDa、 28 kDa和 22 kDa的蛋白 ,以及胞核中 77 kDa和 51 kDa 的蛋白质可被蛋白激酶 CK2磷酸化。结论: HL 60细胞中有高活性的蛋白激酶 CK2存在;它主要位于 HL 60细胞的胞浆和胞核中;蛋白激酶 CK2的β亚基有自磷酸化作用; HL 60细胞胞浆中 59 kDa、 54 kDa、 33 kDa、 22 kDa的蛋白和胞核中 77 kDa、 51 kDa的蛋白可能是 CK2的天然底物。
作者:翁云;刘文;陈素珍;梁念慈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评价胃癌 caspase-3和 bcl-xL的表达与其组织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 63例随访 5年以上胃癌患者的癌组织进行 caspase 3和 bcl xL表达的检测。结果:胃癌 caspase 3和 bcl xL的阳性率分别为 71.42%和 54.00%。 caspase 3和 bcl xL的表达具有共位性( r=0.4816, P=0.025),两者均在分化好的胃癌中有较强的表达,而在分化差的胃癌表达下降。 caspase 3和 bcl xL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 TNM分期及患者生存率无关。结论:胃癌 caspase 3和 bcl xL表达随肿瘤分化的降低而下降, caspase 3和 bcl xL表达的高低不是胃癌的预后因素。
作者:邬万新;江悦琴;姜叙诚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构建血管抑制素 (angiostatin,AG)基因真核细胞表达载体并进行转染研究。方法:根据已发表的血管抑制素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以鼠的纤溶酶原核酸为模板进行 PCR扩增,将其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 pRC/ CMV中,进行序列分析和酶切鉴定后,运用脂质体将重组质粒 pRC/ CMV AG转入胰腺癌 SW1990细胞中,观察其表达情况 ,以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结果: PCR扩增出一长 1.4 kb的片断,酶切和序列分析证明含完整的 AG基因序列,与已知的血管抑制素基因的同源性很高( >96%)。 Western blot证实重组体 pRC/ CMV AG有较高的表达,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重组体 pRC/ CMV AG是一种高效真核表达载体;克隆的 AG基因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
作者:聂胜利;袁世珍;李冰;刘启才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建立γ射线诱导癌细胞凋亡致敏从人外周血诱导扩增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DCs)的方法。方法:从正常人外周血分离获得单核细胞,加入 50 ng/ml rhGM CSF, 1000 U/ml rhIL 4,隔天 1次,共 4次,培养第 3天,加入γ射线诱导凋亡的胆管癌细胞,再继续体外培养 4天后,用树突细胞富集柱收集 DCs。结果: DCs高表达共刺激分子 B7和 CD1a, 表面具有典型不规则突起,γ射线诱导癌细胞凋亡形成的凋亡小体被 DC捕捉、吞噬,负载抗原的 DCs其激发同种异体 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结论:γ射线诱导癌细胞凋亡可以致敏 rhGM CSF加 rhIL 4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扩增出的 DCs, DCs可以有效提呈凋亡胆管癌细胞的抗原,可望成为有效的肿瘤抗原致敏 DC的新途径。
作者:吴刚;顾红光;韩本立;裴雪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研究 p16基因在脑胶质瘤中的纯合性缺失、高甲基化和突变等结构变化及其与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 PCR甲基化银染分析技术( PCR methylation assay with silver staining,PCR MASS)对 50例脑胶质瘤标本进行了 p16基因纯合性缺失和甲基化检测;用 PCR SSCP和 DNA测序技术进行了 p16基因突变分析;用免疫组化检测了 p16蛋白的表达。结果: 50例脑胶质瘤中 23例 p16蛋白表达阳性, 27例表达阴性,表达缺失率 54%; 9例( 18%)纯合性缺失、 7例( 14%)高甲基化、 2例( 4%)突变。结论: p16基因在脑胶质瘤中有多种形式的结构异常,其结构的变化使 p16蛋白表达障碍。 p16基因纯合性缺失和高甲基化是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焦保华;浦佩玉;何瑞荣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克隆染色体 7q31 32区域 D7S495附近鼻咽癌相关的候选抑瘤基因,并研究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定位-候选克隆策略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筛选鼻咽癌负相关的 EST(Expressed Sequence Tags), cDNA克隆测序和 5′ RACE扩增获取候选 EST的 cDNA序列。 Northern杂交和 RT PCR检测其组织表达谱及其在正常人胚鼻咽上皮与鼻咽癌细胞株和活检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Southern杂交和甲基化分析表达差异的机制。结果:克隆到一个位于 7q31 32的与鼻咽癌负相关的新基因 (GenBank登录号: AF196976,命名为 NAG 14),该基因编码 649AA,含有 LRR和 IgC2结构域。 Multiple Tissue Northern(MTNTM) Blot杂交结果显示该基因在脑组织中表达较强,而在心、肝、肾、肺、脾、骨骼肌和胎盘等多种组织中检测不到表达。 RT PCR检测发现其在鼻咽癌细胞株和 75%活检组织表达缺失或下调, Southern 和甲基化分析表明其在鼻咽癌细胞株中某些位点发生甲基化修饰,鼻咽癌活检组织中存在遗传物质丢失。结论: NAG14可能是定位于 7q31 32的一个与鼻咽癌相关的抑瘤基因候选者。
作者:王洁如;宾亮华;钱骏;张小慧;向娟娟;唐珂;李伟芳;李桂源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胸骨后甲状腺肿物切除手术入路及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 31例胸骨后甲状腺肿物外科治疗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胸骨后甲状腺肿物患者接受外科治疗,均获成功。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 10例,甲状腺腺瘤 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癌变 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气管旁淋巴结转移 3例,甲状腺滤泡状癌伴气管旁和纵隔淋巴结转移 1例。通过颈部低位领式切口入路切除的占 85.19%,颈部领式切口并胸骨正中劈开入路的占 11.11%,开胸入路并颈部领式切口的占 3.7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25.93%,其中术后伤口出血较为常见,占 42.86%。结论:颈部低位领式切口入路切除胸骨后甲状腺肿物是可行的,它容易操作且安全可靠,又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伍国号;宋明;陈福进;曾宗渊;魏茂文;许光普;郭朱明;张诠;杨安奎;陈文宽;李浩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对原发性结节型肝癌常见与少见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 (computed tomography,CT)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归纳出肝癌的少见征象类型,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选取 61例病理诊断为肝细胞肝癌的病例,分析其常规 CT检查结果、经动脉造影 CT( CT hepatic arteriography, CTA)及动门脉造影 CT (CT hepatic arterial portography, CTAP)检查结果。结果:肝内共发现病灶 61个。 30例结节型肝癌呈典型表现, CT平扫呈低密度,动脉期见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表现。另 31例呈结节型肝癌的少见表现,其中 7例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密度均高于肝实质; 3例 CT平扫病灶为低密度,周围可见“包膜样”结构,动脉期病灶强化不均匀,门脉期呈等密度; 8例 CT平扫呈低密度,其中 5例动脉期中央部结节性强化,另 3例动脉期肿瘤周边见不规则环形强化,门脉期密度均降低; 10例平扫、动脉期及门脉期均表现为低密度病灶; 3例患者常规 CT检查肝内未发现病变, CTA检查见病变呈高密度, CTAP检查呈低密度。结论:结节型肝癌存在常见表现和多种少见 CT表现类型,应结合其临床资料、 CTA、 CTAP检查,并与肝内其他常见占位性病变加以区别。
作者:赵明;吴沛宏;徐志斌;郑列;吕衍春;阮超美;李立;张福君;陈林;曹烨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总结经皮肝穿射频毁损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治疗肝癌的效果和经验。方法:经皮射频毁损与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交替治疗不宜手术切除的肝癌 68例。结果:随访 5~ 15个月,经皮射频毁损与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联合治疗的 31例原发性单个小肝癌(≤ 5 cm),甲胎蛋白阳性 14例,术后降至正常 11例,影像学疑复发 2例; 9例转移性肝癌(≤ 5 cm)仅作单纯的经皮射频治疗,治疗后 1例复发; 28例大肝癌( >5 cm)病人全部首先行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然后再作经皮肝穿射频毁损与瘤内无水酒精注射联合治疗,其中甲胎蛋白阳性 15例,术后降至正常 7例,下降但未降至正常 5例,无下降或上升 3例;影像学随访显示病灶好转或稳定 21例,病情进展 7例。联合治疗副作用不大,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射频联合瘤内无水酒精注射适合对小肝癌的治疗或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后大肝癌的补充治疗,两者联合治疗可望提高肝癌局部治疗的效果。
作者:陈敏山;郑云;张亚奇;郭荣平;石明;李锦清;李国辉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全身照射体位对即刻效应的影响。方法: 1995年 7月至 1996年 11月,采用 60Co γ线取坐式体位作全身照射 11例,其中白血病 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 3例; 1996年 11月至 2000年 8月,采用直线加速器 8MV X线取坐式+侧卧式体位作全身照射 52例,其中白血病 4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 1例。结果: 60Co照射组,恶心、呕吐 4例( 36%),头晕 3例( 27%);直线加速器组,仅一例轻度恶心。结论:采用坐式+侧卧式体位作全身照射,体位舒适,即刻效应较坐式单一体位照射明显减轻,不失为一种安全的全身照射方式。
作者:管迅行;卢杰;黄劭敏;钱剑扬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在乳腺癌中表达及与乳腺癌血管形成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60例乳腺癌中 i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同时检测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 density,MVD,以 CD34标记)。结果: iNOS阳性表达率为 71.67%,在淋巴结阴性组和阳性组分别为 53.3%和 9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 iNOS阴性组 CD34标记均值为 13.100,而 iNOS阳性表达 (+ )、 (++ )、 (+++ )组中的 CD34标记均值分别为 20.846、 22.562、 23.717, iNOS阴性和阳性组 CD34均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01)。而 iONS表达与 VEGF表达则无相关性。结论: iNOS在乳腺癌中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它可能不参与 VEGF诱导血管生成的作用,而通过另外途径产生效应。
作者:张苏展;彭佳萍;叶锋;郑树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索影响鼻咽癌远处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使用 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对 230例鼻咽癌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首发症状、治疗史、颈部肿块及其位置大小、 T和 N分期等 10个变量被纳入统计分析;找出与远处转移的可能有关的因素。结果:本组鼻咽癌患者中具有明显相关性的变量其远处转移危险度 (OR值 )依次为:颈部敷药 (5.023),颈部手术 (3.858),男性 (3.798), T分期 (2.104), N分期 (1.722);在 T分期中, T4的 OR值为 T1的 9.3185倍, T3为 T1的 4.2546倍。 N分期中, N3的 OR值为 N0的 5.099倍, N2为 N0的 2.9624倍。结论:颈部肿块曾敷中草药或手术切检及男性均为鼻咽癌远处转移高危因素;原发灶局部扩散和颈转移越严重,远处转移的危险性也越高。
作者:邝国乾;王安宇;崔英;陈龙;杨荣宁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并与正常骨髓、白血病细胞株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 PCR ELISA法半定量检测 20例正常骨髓、 5种白血病细胞株和 32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将其中 9例急性白血病缓解后与缓解前端粒酶水平作比较。结果: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范围为 0~ 0.30 U,平均( 0.11± 0.08) U,其中仅有 3例阳性,阳性率 15% ;5种白血病细胞株均为阳性,表达范围在 0.92~ 1.00 U之间,平均端粒酶活性( 0.96± 0.02) U;急性白血病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表达范围为 0~ 0.96 U,平均( 0.42± 0.26) U,阳性率 78.1%,与正常骨髓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001)。初治急性白血病端粒酶活性高低与首次缓解率无关。 9例初治白血病患者缓解后 ,其中 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3端粒酶表达转阴,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持续阴性 ,其余患者较初诊时端粒酶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 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过大剂量巩固治疗后端粒酶水平进一步下降,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 6个月仍表达阳性,移植后 9个月复发。结论:正常骨髓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很低,急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联合化疗缓解后端粒酶活性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端粒酶活性高低不影响初治白血病的缓解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后端粒酶表达可以转阴。
作者:傅?;王玮;陈子兴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声门上喉癌临床 N0期病例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材料和方法:回顾 1982 年至 1991年于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 81例声门上喉癌病例资料,其中 48例为临床 N0期病例。应用单因素 Kaplan Meier与多因素 Cox模型分析影响声门上喉癌临床 N0期病例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本组 81例声门上喉癌中 33例( 40.7%)出现颈淋巴结转移。 48例临床 N0期的病例中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率为 23%( 11/48)。出现和未出现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0%和 86.5%,存在显著性差异( Log Rank=24.55, P=0.0000)。 20例 T1+ T2及 28例 T3+ T4病例的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28.2%和 35.6%,无显著性差异( Log Rank=0.02, P=0.9000)。鳞癌高、中、低分化的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12.2%, 45.3%和 50%,存在显著性差异( Log Rank=6.97, P=0.0307)。多因素 Cox模型分析亦显示仅鳞癌病理分化级别显著影响隐性颈淋巴结转移( P=0.0337)。结论:鳞癌病理分化级别是声门上喉癌临床 N0期病例隐性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低分化鳞癌易出现隐性颈淋巴结转移。
作者:刘巍巍;曾宗渊;陈福进;郭朱明;伍国号;许光普;张诠;杨安奎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生物芯片 (bio chip)主要指通过平面微细加工技术在固相载体表面构建的微流体分析单元和系统,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核酸以及其他生物组分的准确、快速、大信息量的检测。它包括 DNA芯片(也称为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和微缩实验室 (lab on a chip),后者尚处于研制开发阶段。 DNA芯片也有人称作 DNA微阵列 (DNA microarray)等,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生物芯片。现就生物芯片的分类、制作原理及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1 生物芯片的分类及制作原理 1.1 分类 生物芯片是用硅、玻璃等材料,经光刻、化学合成等技术微加工而成的、大小为 1 cm2左右的芯片。它可以用来对生物样品进行分离、制备、预浓缩,还可以作为微反应池进行 PCR、 LCR(ligase chain reaction)等反应。按其性能及用途,可粗分为 3类: 第一类是以硅或玻璃作承载基片,通过微加工技术,在其上刻出微米级宽度的通道,这种通道具有类毛细管的性质,在电场的作用下即形成微芯片毛细管电泳体系;也可在芯片上刻蚀出微型反应池进行核酸、蛋白质或其他生物组分的分离、纯化、杂交等分子生物学反应,同时可完成信息检测及结果分析,被人们称为微缩实验室。
作者:吴彬;周淑芸;刘晓力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用 cDNA Array 比较鼻咽癌组织及正常组织基因表达谱,寻找鼻咽癌组织 TP53积聚的可能原因。方法:( 1) Atlas Human Cancer cDNA Expression Array 7742 1滤膜杂交。( 2) AtlasImage 1.01a分析滤膜杂交结果。( 3) RT PCR反应验证滤膜杂交结果。( 4)免疫组化证实基因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改变。结果:( 1) 588个肿瘤相关基因中,共有 134个基因表达上调, 88个基因表达下调。( 2)膜上有 TP53调节基因 32种。其中 13种显示差异表达,有 11个表达上调, 2个表达下调。( 3) TP53上游的蛋白激酶基因 ATM和 JNK2表达呈上调趋势。( 4)泛素降解系统的两个基因 ubiquitin conjugating enzyme E2( M74524) ubiquitin conjugating enzyme E2 ( L22005) mRNA在鼻咽癌和正常鼻咽组织内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结论:( 1)在鼻咽癌组织内, TP53的功能失控。( 2) ATM和 JNK极有可能是 TP53积聚的重要原因。
作者:李虹;韩为农;张玲;谢鹭;姚开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目的:了解 14株(亚株)人鼻咽癌细胞的放射生物学特性。材料与方法:采用集落存活分析法分析中国建成的 14株(亚株)人鼻咽癌细胞的特性;除了 CNE1之外,所有的细胞均为低分化鳞癌细胞,实验求得的放射剂量存活曲线用线性二次模型进行拟合,用 Fertil 和 Malais 介绍的方法和原理计算存活曲线的初斜率(α),平均抑制剂量( mean inactivation dose, MID)及 2 Gy处的存活分数( SF2)。结果:α: 0.001~ 0.81, MID: 1.11~ 2.46, SF2: 0.17~ 0.66, 14株 (亚株 )鼻咽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变化较大 ,来源同一个母株 (SUNE1)的 8个亚株之间的放射敏感性存在着差别。结论:鼻咽癌细胞在个体内和个体间变化较大;因此,在临床制定鼻咽癌的治疗计划时,要考虑鼻咽癌的个体放射生物学特性。
作者:夏云飞;李满枝;黄冰;陈剑经;李志强;汪惠民;William A.Brook 刊期: 2001年第07期
在食管外科治疗中,为了减少吻合口并发症,提高术后生存质量,近年来,已有多种吻合方法用于临床,并取得一定效果。作者自 1990年 7月至 1999年 12月,在“舌状浆肌瓣覆盖食管胃粘膜吻合术”的基础上 [1,2],对浆肌瓣的设计和吻合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 1076例临床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 1076例,男 657例,女 419例,男女比 1.6∶ 1,年龄小于 39岁 43例, 40~ 49岁 247例, 50~ 59岁 443例, 60~ 69岁 283例,大于 70岁 60例,中位年龄 58.2岁。所有病例均为食管胸中、下段癌。根据 TNM 分期: 0期 52例,Ⅰ期 98例,Ⅱ期 406例,Ⅲ期 492例,Ⅳ期 28例。吻合部位除 1例为弓下吻合外,余均为弓上吻合。
作者:赵新吉;连士勇;申学昌;管福顺;吕荣增;马中洲;刘志才;赵献军;郭建庄;崔文涛;连永丰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由于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癌基因突变或异常糖基化 ,肿瘤细胞出现新的抗原或隐蔽抗原暴露;肿瘤细胞破坏或肿瘤治疗引起的抗原刺激,均可引起肿瘤患者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反应 ,导致免疫识别和免疫应答 [1] 。通过检测肿瘤病人外周血中肿瘤标志物或免疫应答产物 ,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免疫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应用生物化学技术分离肺癌病人血清中能够特异地识别肺癌膜蛋白免疫识别分子 ,并对其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作者:刘发全;张积仁 刊期: 2001年第07期
细胞涂片用于病理诊断越来越广泛,而涂片固定的质量直接影响染色质量。日常门诊及普查工作中,常有大量的涂片,在这些涂片中有相当一部分因染色不佳影响了病理诊断。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固定不良所致,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设计了一套涂片固定组合装置,解决了上述难题,现介绍如下。
作者:侯景辉;吴秋良;林素暇;饶慧兰;赵美卿;万德森 刊期: 2001年第07期
患者,男, 39岁,已婚,因尿频、尿急、尿痛 7年,加重半个月于 1999年 8月 26日入院(住院号: 124481)。患者于 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无腰部疼痛、排尿困难及肉眼血尿,在当地按“前列腺炎”抗炎治疗后症状缓解,但反复发作,于劳累后及天气变化时加剧。半个月前因喝酒后突然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费力而来我院诊治。体检:膀胱稍充盈;肛门指诊:前列腺增大,如鹅蛋大小,质中,中央沟消失,表面尚光滑,有触痛,指套未染血;余未见特殊。 B超:前列腺大小 5.4 cm× 6.6 cm× 3.7 cm,外形改变,其内腺部探及一边界欠清、大小为 4.3 cm× 4.4 cm稍低回声光团,考虑为前列腺肿瘤。尿常规: RBC 2~ 8个 /HP、 WBC 0~ 3个 /HP。同位素检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正常。 X线检查:心、肺、膈未见特殊。初步诊断:前列腺肉瘤。于 1999年 9月 10日行前列腺肿块切除术,术中见前列腺向膀胱突出,表面不平,有部分坏死及苔样物附着,膀胱未见明显新生物,前列腺中叶及后叶肿大,质软,部分较硬。术后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号 156753):肉眼见灰白组织两块,分别为 3 cm× 2.8 cm× 0.5 cm、 8 cm× 4 cm× 3.5 cm大小,切面灰白、质嫩,部分较韧;光镜下:肿瘤由大片增生的梭形细胞及散在分布其中的腺体及上皮等组成,为非角化鳞状上皮,腺体为浆液型上皮及中肾管靴钉样上皮,上皮细胞分化良好;梭形细胞大而胞浆较丰,红染或淡染,核椭圆或梭形、较大 ,核分裂相易见,部分区域细胞稀疏伴有胶原化及玻璃样变(见图 1)。冷冻切片报告:肉瘤。免疫组化标记:髓磷脂碱性蛋白(-)、肌动蛋白(平滑肌)(-)、肌红蛋白(-)、结蛋白(-),但梭形细胞波形蛋白(+)、 S- 100(+),上皮细胞 PSA(+)、细胞角蛋白(+),病理诊断:前列腺苗勒管腺肉瘤。术后 5月复查,前列腺穿刺活检见多量梭形细胞弥漫分布,核大深染,核分裂相易见,考虑肉瘤复发。于 2000年 4月 20日再次行前列腺气化术。
作者:温文;况春景;黎辉 刊期: 2001年第07期